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必修2)》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课荷塘月色 荷 ‎1.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那时年轻的你,和你水中的模样,依然不变的仰望,漫天迷人的星光,谁能走进你的心房?采下一朵莲,是那夜的芬芳,还是你的发香?荷塘呀荷塘,你慢慢慢慢唱哟;月光呀月光,你慢慢慢慢听哟;鱼儿呀鱼儿,你慢慢慢慢游哟;淡淡的淡淡的,淡淡的月光。(《荷塘月色》歌词)‎ ‎2.站在湖边,一眼望去,水波潋滟,莲叶田田,挨挨挤挤的荷叶青翠欲滴,圆润的露珠闪烁着光芒,阳光在上面舞蹈,微风在上面歌唱。清风徐来,荷香阵阵。满眼是绿,满眼是荷,满眼是景,真是美不胜收,我被眼前这一幅充满生机和情趣的美丽画面深深吸引住了。当然,这幅画面的主角就是那人称花中君子的荷花。她们,宛如一位位妙龄少女,一个个娇艳欲滴,一个个冰肌玉骨。有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穿着翠绿的萝裙,随着微风的节奏在翩翩起舞;有的则有些害羞,撑着一把可爱的绿伞,遮着自己的面颊要打扮一会儿,才把最美的笑容展现给大家;有的则英姿飒爽,朝气蓬勃,含苞欲放……‎ 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31年8月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先生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病,仍签名于《抗议美 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 革命低潮,作者苦闷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投身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 借赏景排遣苦闷 在此之前,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作为一名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感到十分压抑和苦闷,中国究竟何去何从,理想和光明究竟在何方?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散 文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小品文、报告文学等。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煤屑(xiè) (2)蓊蓊郁郁(wěng)‎ ‎(3)踱着(duó) (4)弥望(mí)‎ ‎(5)点缀(zhuì) (6)羞涩(sè)‎ ‎(7)霎时(shà) (8)酣眠(hān)‎ ‎(9)梵婀玲(fàn) (10)敛裾(jū)‎ ‎(11)鹢首徐回(yì)‎ ‎(二)多音字 ‎1.因词而异 ‎(1)曲 (2)浅 ‎(3)娜 (4)颤 ‎(5)挨 (6)脉 ‎2.一言辨异 ‎(7)他悄(qiǎo)然来到我身边,跟我悄(qiāo)悄地说了几句话。‎ ‎(8)他身子单薄(bó),衣服上有一股薄(bò)荷味。‎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7. 8. 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幽僻 偏僻 填 一 填 ‎①在深山幽僻处,泉水缓缓流出,淌成小溪,它是那么安静。‎ ‎②该工厂选择的地方位于拆迁区,虽然地点比较偏僻,但距高速公路却比较近,因而具备一定的优势。‎ 辨 一 辨 ‎“幽僻”指昏暗而僻静,侧重于光线的昏暗。‎ ‎“偏僻”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侧重于距离。‎ ‎2.渡过 度过 填 一 填 ‎①每逢夏季,河水暴涨,渡过这条河得小心谨慎。‎ ‎②他在海滩上度过了夏天。‎ 辨 一 辨 ‎ “度过”指时间,如“度过假日”“度过岁月”“度过光阴”“度过一天”等。‎ ‎ “渡过”,由这一岸到那一岸,如“渡过黄河”“渡过难关”等。‎ ‎3.约略 大约 填一填 ‎  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约略看出2017年经济增长的大体走势,有大约80%的网民赞成这种分析。‎ 辨一辨 ‎“约略”,副词,表示大致、大概,依稀、仿佛;一般不用在数字前面。‎ ‎ “大约”,属性词,表示不十分精确的(数目),不很准确的估计;可以用在数字前面。‎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2)袅娜:柔美的样子。‎ ‎(3)宛然:仿佛。‎ ‎(4)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5)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2.辨析正误 他宛然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天没精打采的,精神蓊蓊郁郁,可能是因事业上不顺利而受了刺激吧。‎ 辨析:“蓊蓊郁郁”是指树木茂盛,不是“精神忧郁”的意思。‎ 本文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通过描写夜游荷塘所见,绘制出一幅醉人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勇敢而真诚地展现了一名正直的知识分子虽不满现实而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流露出朱自清先生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一、阅读第1~3段,完成后面题目。‎ ‎(一)梳理行文脉络 ―→―→―→ ‎(二)解读文本精要 ‎1.第1段,“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1)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2)这一句是本文的文眼,为全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2.第2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这两个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提示:对比手法。显现出特殊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和特殊心情。‎ ‎3.第3段,“背着手踱着”,句中的“踱”如果改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提示:“踱”字表现了作者的悠闲、超然,照应了下文的“自由”;“走”字缺少这种情景交融的神韵。‎ 二、阅读第4~6段,完成后面题目。‎ ‎(一)梳理行文脉络 ―→ ‎(二)解读文本精要 ‎4.第4段,“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提示:通感。借助感觉的转移,贴切地写出了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 ‎5.第5段,“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何不同?“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字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提示:(1)“泻”字动感极强,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淌”字不及“泻”字有动感,显得被动、呆板,没有活力。(2)“浮”字把水汽、月色交融以及雾的轻柔、自上而下扩散的特点写活了。“飘”字则无法表达薄雾与荷塘的交融。‎ ‎6.第5段,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两个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什么?有何表达效果? 提示:本体是月光,喻体是牛乳和梦。“牛乳”给人一种洁白欲滴的感觉;“梦”表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 ‎7.第5段中“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提示:“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们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作者不主张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做不到投笔从戎,就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8.第6段, 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提示:点面结合。‎ ‎9.第6段,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 提示:衬托。作者用热闹的“蝉声”“蛙声”反衬自己心中难以排遣的苦闷和哀愁。‎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一)宏观结构把握 ‎(二)整体综合解读 ‎10.散文《荷塘月色》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本文是如何巧妙地实现感情的两次转变的? 提示:以情感变化为线索的散文,情感转折处往往是文章最关键的地方,是否做到真实自然、顺理成章,也就决定了文章全篇的成败。因此,作者总要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小心地拿捏。作者为实现情感由淡淡的愁到淡淡的喜的转变,用了三段精彩的景物描写,详写了月下荷塘、塘上月色和荷塘四周三处景致。触景生情,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致使作者暂时忘掉现实中的忧愁,陶醉在荷香月色中而产生一种淡淡的喜悦,实现情感的第一次转变。而第二次由喜到愁的转变,则是通过联想六朝江南采莲的盛况来完成的,盛事不再,昨是今非,自然“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心情又变得惆怅不安。情感的两次变化都真实可信,给人水到渠成之感。‎ ‎1.精心选用动词和叠词 动词:如“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句中的“画”字,仿佛是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叠词:叠词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还加强了语意,使文字舒畅,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如“曲曲折折”的荷塘、“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等。‎ ‎2.通感手法的运用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为了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征或突出表现某种情感,常运用联想或想象,把某一感官所感觉到的事物,通过另一感官表现出来。如“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是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如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烘托出一种温柔、优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人进入一种幻境。‎ ‎3.比喻、拟人的运用 如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 作者写静态荷花时,则连用了两个拟人,“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从而赋予荷花以生命和感情,激发了人们的想象。‎ 在写作中如何巧用拟人手法 拟人,就是根据想象将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作人格化。 ‎ ‎1.拟人句的运用形式 ‎(1)把动物拟人化;(2)把植物拟人化;(3)把一般的事物拟人化。‎ ‎2.拟人的作用 ‎(1)特征鲜明;(2)描绘形象生动;(3)表意丰富,更利于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增强语言的亲切感,还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变得生动起来。‎ ‎3.拟人句的三个特点 ‎(1)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 ‎(2)不能出现比喻词,如“好像”“好似”“如同”“犹如”等。‎ ‎(3)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比喻是本体像喻体,本体与喻体间相似但不能是同一事物。拟人是把某物当人写且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物比作人也是比喻。‎ 仿照下面的拟人手法和句式特点,另写一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山间的溪流,并不因为大海就在前方而停止歌唱;路旁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就在身边而含羞躲藏;       ;‎ ‎          。‎ 参考答案:花圃的野花,并不因为牡丹就在身旁而放弃争艳 手表的秒针,并不因为时针就在身边而放慢脚步 鉴赏散文中的形象 考点对接 ‎《荷塘月色》第4段主要写了月色下的荷塘,依次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等多方面写荷的形象。‎ 物象 相关语句 物象分析 荷叶 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写出荷叶的风姿 荷花 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赋予荷花以生命和感情;运用比喻,分别描绘了月光下荷花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 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运用通感,将嗅觉向听觉转移,表现荷香的时断时续,轻淡缥缈,沁人心脾 荷波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波痕 运用拟人,形象地传达出荷富有生气的风姿 荷韵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风致了 虚实结合,“脉脉”更显出荷的风情 ‎ ‎ ‎ 总之,本文中的荷风姿绰约、富有感情,联系文章写作背景和主旨可知荷也隐喻着作者朱自清所追求的美好宁静的生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在鉴赏散文形象时要注意找到相关语句,多方面分析,如从技巧角度分析、联系背景主旨去分析等。‎ 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总想为你唱支歌 吕锦华  ‎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便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访苏武山,公路有一半为流沙所淹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在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这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潮。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的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的分析与比较。要解答好本题,必须仔细研读全文,归纳出民勤人的特点,从左公柳的生长环境去思考民勤人的性格特点,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来领悟其描写用意。‎ 文章第3、4段是对“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的刻画,第3段抓住对左公柳“根系”“枝叶”的描写,“根系便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第4段对民勤人的刻画,反映出民勤人生存环境的恶劣——沙海中的孤岛;生活的艰辛——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而行;形象特点——裸露的脸和手黑且皱,眼珠转动迟缓却充满渴望。但民勤人知道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这些与“左公柳”都是相同的。结合以上分析可概括出左公柳与民勤人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用意: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 技法汇总 ‎“鉴赏散文形象”类题目的解题方略 ‎(一)了解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1.简要分析×××的形象特点。(上面例题就是这种方法的变相提问)‎ ‎2.文章写×××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4.作者着意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二)明确解题思路 ‎1.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是概括分析形象特点,还是分析作用。‎ ‎2.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我们应该通过事件及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于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在鉴赏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的时候,要注意它所揭示的作品的主题和它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3.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鉴赏物象首先要把握这一物象的形象特征,了解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和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它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 ‎4.在解答形象的作用时需要考虑形象对主旨内容表达的作用,也要从结构技巧上考虑。‎ ‎(三)答题注意事项 ‎1.注意形象的思想性,包括形象的特点和形象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2.注意紧扣文本,准确理解形象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它对于表达主旨的作用。‎ ‎3.注意依据我们自己的阅读和生活体验,对形象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 课内素材 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先生用超然的态度来看待外在事物,只是这么远远地看着,不仅看出一些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而且苦闷彷徨的灵魂也在这荷塘得到了抚慰。‎ 应用角度:“超然的态度”“寻求生活的真谛”“心灵轻松”等。‎ ‎[应用片段]‎ 心灵的荷塘 月下,秉一支心烛,驻足荷塘,静观游鱼拨动水的涟漪,轻闻荷花细瓣上的幽香,聆听小草休憩时的呼吸,还有那星月的私语……就在这月下,赏玩花间,徘徊池上,看点点流萤,数丝丝落蕊,别有风情。‎ 当朝阳升起的时候,停下你疾驰的脚步,留心一下你周围的点点美丽,毕竟花瓣留不住露珠,朝霞锁不住清霜。不要总是为物质的享受而不停地奔波,心灵也需要沐浴阳光,也需要觅得一处宁静。所以,当我们埋头苦干至深夜时,我们也应该给自己的心灵一个自由的广场,去感受月下独步,去领略心灵的轻松。‎ 其实,疲惫了,就离开你的书桌,放下所有的忧愁和烦恼,到屋外去看看冬梅绽雪,秋菊披霜。就让这短暂的美景装饰你空荡的心灵。站在户外的天地里,闻一闻淡淡的青草香,伸开双臂拥抱一下向你奔来的和风。若是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就抬起头,让淘气的小雨滴吻一吻你紧皱的额角。仰望蓝天,让春愁随云散;俯视江河,看飞花逐流水……总有一点美会驱散你的疲惫。‎ 就像这样:朱自清在月夜漫步荷塘,让一颗轻松的心在花间游荡,是一种情趣;郁达夫租一椽破屋,在院中细数一丝丝的阳光,是一种闲情;陆蠡囚住一枝常青藤是对生命的一种爱恋;梭罗栖息瓦尔登湖,是一种自由。‎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片属于自己心灵的自由天地,给心灵一片空间,你会收获许多美丽。霞映澄塘,你会想到云外仙池之美;松生空谷,你会感悟到生命姿态之美。‎ 为心灵觅得一池塘,让快乐的心自由飞翔,人生才会雅趣无量。‎ ‎(选自《创新作文》)‎ 鲜活素材 居里夫妇的淡泊 居里夫妇都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他们生活淡泊俭朴,不求名利。各种勋章、奖章是荣誉的象征,或许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宝物,可居里夫妇视之如废物。1902年,居里先生收到了法兰西共和国大学理学院的通知,说是将向部里提出申请,颁发给他荣誉勋章,以表彰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务请他不要拒绝接受。居里和夫人商量以后,写了一封回信:“请代向部长先生表示我的谢意。并请转告,我对勋章没有丝毫兴趣,我只亟需一个实验室。”‎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应邀到她家做客,进屋后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家协会刚刚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惊讶地说:“这枚体现极高荣誉的金质奖章,能得到它是极不容易的,怎么能够让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却说:“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知道荣誉这东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绝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远守着它,就不会有出息。”‎ ‎[热评] 钟情于安宁淡泊,金灿灿的勋章不是对生命价值的最佳褒奖,淡泊名利、倾情事业才能使生命熠熠闪光。‎ 荷塘风起 颜元叔  ‎ 二十年前,还在建国中学背书包的时候,一日至少一次,总得在植物园里吹吐着少年的意气。而后,便是长期的阔别。一直到年前,还是事务把我带回去。一切都变了,似乎只有荷池未变。‎ 在一个下午,工作之后,我执意往荷塘走去。二十年渐增的体重已使步伐沉重了,少年的意兴也不多存了,然则激奋的心情依旧。我走向荷塘间的长堤。面对这一塘荷叶荷花,扑面的芬芳,什么生命能不振奋!什么意兴能不飞扬!我在长堤中间停步,尽量把脚尖逼近水塘,弯屈膝盖,压低视线,向荷叶间望去。但见一层一层的荷叶,像叠居的都市人生,只是这里一切宁静,一切翠绿,一切婉顺着自然。‎ 凝神之际,突然一阵强风从对面吹来,千百张荷叶的一侧,被卷起,竖起,形成直角,阳光便射在翻起的叶底,使得那竖起的一半,顿时转成昏亮的紫黄,低压的一半在阴暗中,则转为深黛。千百张荷叶,霎时皆成深黛托着紫黄。紫黄耀眼,碧黛深沉。风、太阳与视觉如此的偶合,闪耀出荷叶多彩而豪迈的一面。观荷人的意识几乎跃出了胸腔,跃入那一片紫黄碧黛。瞬间风过,荷叶恢复了举天而立的姿态;紫黄碧黛同时消失。我站在堤边,穿着皮鞋的脚未敢涉入塘水,公事包依旧沉重地拉着我的肩膀。然而,我感谢那刹那的一刻,阳光、荷叶、清风与人,有那瞬间的多彩的神会。‎ 走过长堤,到塘边的尖顶亭去看荷塘吧。我注意到靠着塘边的水面是暴露的,覆盖的荷叶不见了,只留下根根尖端结疤的荷秆。是什么人还是兽,伸出了手或爪,摘采了一片片的清香圆绿,偷偷带回厨房,鸮笑地铺入蒸笼,油腻地端上餐桌?是人还是兽,忍心摧残了这片片清香圆绿!人,总是离他远一些好。于是,从手臂甚至长钩及不着的地方开始,荷叶的活力像浪潮般向湖心推展开去,宽大慷慨的荷叶,亲密并肩的荷叶,把塘水覆盖得失却踪影,叠起了自己的碧绿城池。‎ 二十年前,塘的对岸是一栋日式的木头建筑,颜色古黑,并不耀眼,因此荷塘的风光,未曾遭受掩盖。如今却不同了。木质的建筑物已为钢筋水泥的“历史博物馆”所取代,庄严有余,雄伟有余,却把荷塘给镇压住了。最可怜的是,靠近博物馆一边的水面,竟有十来尺的宽度不长一片荷叶,定是工程中,大量水泥滑入塘中,把莲藕给封杀了。‎ 我走到荷塘的西侧去,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来。那千万片荷叶的气息,满溢过来,飘入我的鼻孔。我把公事包留置身侧,把六时半的应酬暂时忘掉,呆呆坐在塘边,看着荷叶荷花。让生活的齿轮暂且在这里停刹。‎ 然而,植物园四周的车声,越来越像雷鸣。由远而近。五时半下班的车辆奔驰而过,噪音碾压着花叶。偶然的喇叭,像刺刀穿过树林,插入了宁谧的心地。我抬头望过树杪与树隙,但见高耸的建筑,四下里围攻着植物园。有的公寓甚至厨房的排气孔对着绿树的顶尖。巍峨的林务局的建筑,在花草树木与钢筋水泥之间作了不忠于自我的抉择。‎ 我但愿植物园能挣扎下去,但愿那荷塘能挣扎下去。二十年前如此,二十年后依然长青。因为,那临风旋摇的荷花荷叶,是生长在荷塘里,也生长在爱荷人的心田上。‎ ‎[美文评点]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尽现荷花的丰姿神韵,而颜元叔的《荷塘风起》则跳出歌咏的圈子,表达了对生存环境的忧思。读《荷塘月色》,那清新美丽的图画立即映现眼前;而读《荷塘风起》,那紫黄耀眼、碧黛深沉的荷花则多彩而豪迈,同时,你又会痛心于清香圆绿的被摧残,你会感受到生存空间的局促仄狭。颜元叔笔下的荷塘,是内心世界与自然景物为一体的“第二自然”,是一种人化的艺术境界。‎ ‎(时间:40分钟 满分:44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眸(móu)  倩影(qiàn)‎ 独处(chù) 鹢首徐回(yì)‎ B.宁静(níng) 悄悄(qiāo)‎ 曲折(qǔ) 妖童媛女(yuàn)‎ C.脉脉(mò) 霎时(chà)‎ 乍看(zhà) 缕缕清香(lǚ)‎ D.羞涩(sè) 煤屑(xiè)‎ 踱步(duó) 参差斑驳(cī)‎ 解析:选D A项,“处”应读chǔ;B项,“曲”应读qū;C项,“霎”应读shà。‎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凝碧 轻歌曼舞 丰姿 清澈见底 B.浩渺 名门望族 朗照 烘云托月 C.敛裾 格外风致 梵语 宛然存在 D.灌木 不拘礼法 树梢 神彩飞扬 解析:选D D项,“彩”应为“采”。‎ ‎3.选出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D.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解析:选D 例句与D项是通感,A、B两项是比喻,C项是拟人。‎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1930年最后一条野生袋狼被杀于墨本纳……袋狼这个曾经繁盛的物种从地球上销声匿迹了。‎ B.展厅里几乎看不见买车的顾客,销售人员没精打采地打发时间,而待售新车倒是停得满满的……‎ C.楼市步入调整期后,放松“一套房贷”政策的呼声不绝如缕,但银行界普遍担心,房价正在下降,房贷风险高,不敢轻易改变政策。‎ D.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析:选B A项,“销声匿迹”只是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的意思,而选项中是消失、灭绝了。C项,“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应为“不绝于耳”。D项,“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冲:要冲)。本词的理解不能望文生义,不能理解为“最先或首先解决的问题”。 B项,“没精打采”, 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心思想是针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而言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B.虽然有国家资源作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 C.大庆石化总公司的老少职工们同台竞赛,年轻职工积极踊跃,老年职工更是不让须眉。‎ D.通过捐款、创办公益基金的方式回馈社会,不是企业家的法定义务,可提倡而不宜强制。‎ 解析:选D A项,成分残缺,应在“要求”前补出主语“归纳中心思想”。B项,成分赘余,“可说”和“堪称”重复,“堪称”就是“可以称作”的意思,只保留其中一个即可。C项,不合逻辑,“老年职工”和“须眉”对应不当,“须眉”指“男子”,一般说“巾帼不让须眉”,而此题强调的是老年职工和年轻职工互不相让。可改为“老年职工更是精神焕发”。‎ 二、阅读鉴赏(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漂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⑦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物、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⑧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⑨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⑩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花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⑪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有删节)‎ ‎6.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是遗憾—希望—失望—灰心—微有希望但仍令人灰心—狂喜—感叹;行文思路是种荷—盼荷—祝荷—赏荷/赞荷。‎ B.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运用比喻、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 C.本文语言空灵飘逸、含蓄多情,给人一种禅境的理趣和强烈的美感体验。‎ D.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较,虽然创作背景不一样,但描写重点一致,基本表现手法相同,审美情趣大同小异。‎ 解析:选B A项,“种荷—盼荷—祝荷—赏荷/赞荷”错,正确的行文思路是“种荷—盼荷—赏荷/赞荷—祝荷”;C项,“语言空灵飘逸”错,本文语言特点是朴素自然;D项,“描写重点一致,基本表现手法相同,审美情趣大同小异”错,本文和《荷塘月色》相比,描写重点、基本表现手法、审美情趣都不一样。‎ ‎7.请赏析第⑧段的景物描写。(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本段运用了对比、拟人、引用等手法,描写了“季荷”与众荷不同的风姿:红色浓,花瓣多,迎风弄姿,睥睨一切。抒发了作者对“季荷”的赞美之情和种荷成功的快意自得。‎ ‎8.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应该是什么呢?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一)是张扬生命的强者。荷花的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让我们感悟到了生命的美丽和顽强,莲子暗暗地积蓄着力量,破壳而出,“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正是生命强者的真实写照。‎ ‎(示例二)是彻悟生命的智者。一般来说,生命的凋零总是给人凄凉、萧条之感,作者笔下荷花的凋落却是一幅生动细腻、柔和宁静的美丽画面:月下荷塘,流水脉脉,微风不经意时吹落了一叶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飘荡。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深感了生命的快乐。离去时如此宁静安详,如此飘逸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三、表达交流(15分)‎ ‎9.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5分)‎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例句出自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考生只要发挥想象,选取合适的景物,按照题干要求来写即可得分。‎ 参考答案: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10.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恰当的喻体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①黑墨 ②黑钻石 ③黑夜 ④黑葡萄 ‎(1)此刻,她那______________般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他,带着瓷城女子半洋半土、半文半野的气味。‎ ‎(2)透过墨镜望去,姑娘的脸呈平滑的褐色,眼睛像____________似的,闪烁着奇异的光亮。‎ ‎(1)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时,一方面要抓住喻体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分析语境中本体的特点。只有当本体与喻体的特征最大可能地相似了,才是最好的比喻。从形状相似来看②④可以做眼睛的喻体。‎ 参考答案:(1)④ 黑葡萄切合眼睛“大而圆”的特点,颜色可与“半洋半土、半文半野的气味”相契合 ‎(2) ② 句中有“闪烁着奇异的光亮”,与之相照应的只能是能闪烁光亮的“黑钻石”‎ ‎11.用“秋风”“落叶”“大地”这三个物象扩写一段话,要求:‎ ‎①认真揣摩三个物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以“落叶”为题。‎ ‎③不少于60字的描述性文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秋风阵阵,片片落叶纷纷离开母亲的怀抱,飞向大地,为大地盖上了一层暖被。在风霜雨雪过后,这落叶又偎依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为明年的春芽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