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必修2)》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9课赤壁赋 面对挫折 鱼儿游弋于大海,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才有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雄鹰翱翔于蓝天,接受风刀雪剑的磨砺,才有叱咤风云的豪迈;人也一样,需要驰骋于荒原,接受荆棘的考验,才能造就辉煌的人生。‎ 人生道路,少不了直面挫折的磨砺:有了挫折的磨砺,才能提高能力;有了挫折的磨砺,才能走向成功;有了挫折的磨砺,才能使人生丰富多彩。‎ 所以说,挫折也是一笔财富。‎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没有了功名,没有了皇帝的垂青,可他却在不如意中明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欧阳修虽遭贬谪,可他却能面对挫折,没有悲叹,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与滁民同乐,写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大气胸襟。‎ 李白因遭受谗言被免官,此时的他“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可他对自己施展才能、实现理想依然充满自信,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于是他留下了“惊风雨、泣鬼神”的绝妙诗篇。‎ 苏轼一生多次遭贬,可他在种种困境中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豁达大度对待一切磨难,留下了名垂千古的绝唱。‎ 生命如花朵,挫折如风雨;生命如蓝天,挫折如乌云;生命如海洋,挫折如暗礁。挫折使生活变得绚丽多彩,挫折是一个人难得的一笔财富,让人们收获颇多…… ‎ 豪放乐观豁达的词人、政治家——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他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 徐州、湖州等地。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到任湖州不足三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乌台诗案 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元丰二年(1079)六月,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 (dǎ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四次上疏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台审理。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 贬官黄州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所以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赋 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制,成为一种文体。它兼具诗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律。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怀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律赋”。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采用散文化的句式。(《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 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能够自由发挥,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作文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一、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通“凭”,乘 二、古今异义 ‎1.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女子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气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三、一词多义 ‎1.望 ‎2.歌 ‎3.下 ‎4.如 ‎5.属 ‎6.兴 ‎7.长 ‎8.适 ‎9.而 ‎10.虽 ‎11.之 ‎12.乎 ‎13.于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表示动作行为“望”的方向:向西,向东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 ‎(2)名词作动词 ‎①顺流而东也 东进,东下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打鱼砍柴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2.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 ‎②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 五、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结构“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间”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2.定语后置句 ‎(1)凌万顷之茫然(“之”为标志,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 ‎(2)客有吹洞箫者(“……者”为标志,按现代汉语语序为“有吹洞箫〈之〉客”)‎ ‎3.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也”表判断)‎ ‎4.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 ‎5.宾语前置句 ‎(1)何为其然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为”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为何”)‎ ‎(2)而今安在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安在”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在安”)‎ 六、相关成语 ‎1.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2.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一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绝,断;缕,细线。‎ ‎3.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 ‎4.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比喻非常渺小。粟:谷子,即小米。‎ ‎5.杯盘狼籍: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阅读第1段,回答问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描绘“七月既望”之夜赤壁景色的一项是 (  )‎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④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⑤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解析:选D ①是游赤壁事件,③是诗人在游赤壁时的活动。‎ ‎2.对这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段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 B.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而行,毫无阻碍,简直就是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话在全文中非常重要。一是在结构上它引出了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二是为下文定下了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 D.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是喜悲交融。‎ 解析:选D D项,“本段的感情色彩是喜悲交融”错,是以喜悦为主。‎ 二、阅读第2段,回答问题。‎ ‎3.下面句子中侧面表现箫声悲凉的一句是 (  )‎ A.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B.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解析:选C A、B两项属于正面描写,D项是诗人的歌声。‎ ‎4.对本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段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诗人的箫声。‎ B.本段箫声悲凉,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C.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D.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解析:选A A项,“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诗人的箫声”错,应是“第一层,写诗人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 三、阅读第3段,回答问题。‎ ‎5.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客悲”的原因的一组是 (  )‎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④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⑥‎ 解析:选D ②是写曹操的英雄表现,不是“客悲”的原因;③⑤“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小与大、短暂与永恒的对比,说明人的渺小,这是人生苦短之悲;⑥是把无可奈何的心情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是壮志难酬之悲。‎ ‎6.对本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他感到“愀然”,整理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这里借主人之问,引出悲之所在。‎ B.“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呢?‎ C.本段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战争的场面,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D.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虽然作者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体“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解析:选A A项,“整理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错,应是“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危”在这里就是“正”的意思,解释为“端正地”。‎ ‎7.对文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B.本段的议论抒情都与江上风景和赤壁之战的故事有关。‎ C.这一段,作者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由遥想昔日英雄转入对自身境遇的悲叹。‎ D.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与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解析:选A A项,“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是“客”的描绘,绘曹操盛时气魄,欲抑先扬,为下文写“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作反面铺垫。‎ 四、阅读第4~5段,回答问题。‎ ‎8.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作者认为都在“变”的一组是 (  )‎ ‎①逝者如斯 ②而未尝往也 ③盈虚者如彼 ④而卒莫消长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①是作者认为水在不停地流去,在变化;③是作者认为月有圆缺,也在变化;②水虽然流去,但没有流逝,是不变的;④月有圆缺,但没有消减和增长,是不变的。‎ ‎9.对这两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以水、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B.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如“清风、明月”;该取的就取,如“非吾之所有”。‎ C.苏轼讲完了道理,“客”听了以后想通了,心中的悲意没有了,心情又变得舒畅起来,于是,客人开心地笑了,洗干净酒杯重新斟上酒。‎ D.文章的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心态。‎ 解析:选B B项,应为:不该取的不取,如“非吾之所有”;该取的就取,如“清风、明月”。‎ 五、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0.对本文内容及写作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本文首段正面描写“泛舟”游赏的景物,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情怀。‎ C.本文作者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 D.尾段写作者听了“客”的一番谈话之后,悲情达到高潮,以致借酒浇愁,放浪形骸于舟中。‎ 解析:选D 尾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 ‎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本文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用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3.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1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4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古今异义词 考点对接 古今异义词,是指文言文中的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或短语字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语言现象。一般分为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古今异义词,其中以双音节古今异义词数量最多。词语或短语古今词义和用法的差异,一直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障碍。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①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②,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③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 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注] 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②肆:店铺。③脱:偶尔。‎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先绍兴人    其先:开始,早先 B.益跅弛不问生产 生产:指人类从事创造社 会财富的活动和过程 C.视母颜色怡 颜色:色彩 D.丰贾致富 致富:通过某种手段达成 相对富裕的状态和过程 解析:选D A项,“其先”是两个词,“其”,他的;“先”,祖先。B项,“生产”是两个词,“生”,生计;“产”,产业。C项,“颜色”是两个词,“颜”,脸面;“色”,面色。‎ 参考译文:‎ 周丰,字维城,祖先是绍兴人,后来迁徙到杭州,世代经商,有钱财。父亲名叫周重章,因火灾毁坏了他的家,流浪到富阳居住下来。重章是富家子弟,突然贫困,心情压抑烦闷,更加放纵不羁,不过问家中的生计和产业,于是极端困顿,不久死于富阳。周丰在幼年时,每当天气寒冷,父亲半夜从外面回来,又没有什么可以吃的,他就总是把父亲的脚抱在怀里睡觉。十多岁,父亲死后,他学着做生意。一天早晨,有位老人路过他的店铺,和他交谈,认为他奇异出众,立刻把女儿许嫁给他。周丰侍奉母亲,母亲起身、坐下或走路,他常常事先弄明白母亲想要怎样,母亲的饮食他一定要亲眼看过,然后才送到母亲面前。事务虽然繁重,他一定会时时到母亲房里看望问候才离开,离开一会儿,就又回来。母亲偶尔有不如意,或者坐着不说话。周丰十分害怕,那心神不安的样子像是无处容身,在母亲的身旁徘徊,不停地呼喊“阿母”,声音悲切如同小孩一般。看到母亲的脸色和悦了,才非常欢喜,又待很长时间,然后再退下去。他在世时的子孙们,说他上床将要睡着时,一定会呼唤“阿母”,快要醒来时,又会同样呼唤,大概是成了习惯,不由自主地就这样了。……周丰做生意发了财,有三个儿子、六个孙子,他到八十四岁去世。‎ 技法汇总 古今同形异义词辨析方法 ‎1.根据词义分析 对于文言文古今同形异义词的辨析,可将每个字的词义落实,从而分析其是否为古今异义,这虽然是一个笨拙的办法,却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如“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南面”,今义指南方;而文中“南”就是南方、南面的意思,“面”,是“面向,面对着”之义。如《愚公移山》中“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赤壁之战》中“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的“面”都属这种情况。可见,“南面”是“面朝南(即称王)”之义。‎ ‎2.现代词义代入分析 判别古今同形词意义是否相同,还可以用现代汉语中该双音节词词义代入原文,如果是符合的,则应该是古今同义,否则就是同形异义词。如“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此项可以用现代汉语“结发”的意思代入,现代汉语常用的词是“结发夫妻”,义为“第一次结婚的夫妻,旧时指初成年结婚的夫妻”。可见,“结发”该是“刚成年”的意思。又如“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情况,今义是指弯曲,代入即是指行军的弯曲道路,放入原文句子中,卫青向皇帝汇报的绝不可能是弯曲的道路,而应该是指事情的复杂经过。‎ ‎3.语境分析 语言讲究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言文词语对语境的依赖性比现代汉语更强烈,所以通过语境分析词义的正确与否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如上文的“曲折”一词,就有根据语境分析的意思。又如“人灾,绝食者千余家”中的“绝食”,前文有“人灾”的交代,可见是灾害造成的,绝非主观的“断绝饮食(表示抗议或自杀)”之义。‎ ‎4.语法分析 语法分析是为了防止将古代汉语中两个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中一个双音节词混淆。如“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是“将领和士兵”吗?分析语法可知“广之将兵”中“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将兵”应是动宾结构,而不是并列结构,“将”是动词,统领,率领。把“将兵”解释为“将领和士兵”,显然是不恰当的。‎ 上述四个方面不是截然分开的。古今同形异义词的辨析,有时还需要调动相关的古代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课内素材 ‎《赤壁赋》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因被贬而生的苦闷不平之情。苏轼为什么能在这一时期写出这样“轻松”的散文?这主要源于其在宦海沉浮中磨炼出的一种旷达态度。苏轼的旷达不仅表现于其在《赤壁赋》中展现的诗情画意,更主要的是表现于其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苏轼在《赤壁赋》中给我们带来了纯美的享受,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不平之气,眼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应用角度:“乐观”“豁达”“从容”“心态”“穷与达”“得与失”“完美与残缺”等。‎ ‎[应用片段]‎ ‎1.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文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风,可以穿越荆棘》)‎ ‎2.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 ‎3.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朗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诗人·明月·黄花》) ‎ 鲜活素材 高考热点话题:苏轼——“全能式”的文学家 在高考语文卷中,谁能横跨文言文阅读、诗词赏析、填空三大领域且“长盛不衰”?这个人就是苏轼。‎ 武汉大学教授李敬一认为,苏轼作为“全能式”的文学家受青睐并不奇怪,“他不是单纯的诗人,有很多散文、词赋可用;而且宋朝文人喜欢讲理,与生活、人生和哲学靠得比较近,也更适合作为考题出现”。华师一附中高级教师吴洪涛说,苏轼旷达、乐观的个性融入其作品中,让他的作品容易受青睐,“对考生,对当代人也是有启示作用的”。‎ ‎[热评] 早已长眠于地下的苏东坡或许不会想到,他的诗文与人格魅力会对后人有如此大的引力和影响。 苏东坡生前虽屡遭迫害,但谈诗论文,矢志不渝,其诗文刊刻之多,流传之广,在中国历史上难找第二人。中国苏轼学会常务理事、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创作室主任刘小川对苏东坡满怀敬仰之情。他说:“和苏东坡相比,我们才像古人,当我们作古千百年以后,苏东坡三个字肯定还会闪闪发光。”他说,《品中国文人》中有一句话:“一个苏东坡,胜过十万影视明星。”是苏东坡让我们知道人的生命、人的精神的丰富性和高度。苏东坡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他留下的诗文等文化遗产方面,还体现在他旷达不屈服的人生精神、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悲天悯人的情怀等方面。‎ ‎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才在岸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完美的诗句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写的书法,那么笨,那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河边写出最美的诗句。‎ 他原来是一个翰林大学士,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所以苏轼就改名叫苏东坡。‎ 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个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 所以他那时候写出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点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归来仿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我们看到他之前的诗,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他就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 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打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生命的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然而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所以我觉得,苏东坡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最后出来的一个味道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滋味。‎ 你会发现他在做官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看到,因为他不做官,才感觉到清风。‎ 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下放他都会得到一次升华。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来。‎ 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可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美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 所以你经历酸甜苦辣咸以后,才知道淡的可贵。所以他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词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我回头看我走来的这一生,心很静,也就无所谓了。‎ ‎[美文评点] 读这篇散文,你会看到那平静的江面上不时闪烁的理性光芒:“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滋味”“美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这些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语言,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让你透过历史得到教益与启迪,让你的心灵慢慢游走在平静的边缘,体味闲适的人生,感受淡淡的美丽。‎ ‎(时间:40分钟 满分:60分)‎ 一、基础巩固(27分,第1~3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盘绕 B.举匏樽以相属 属:劝酒 C.知不可乎骤得 骤:快速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 解析:选C C项,“骤”,屡次。‎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②不知老之将至 B.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C.①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②当其欣于所遇 D.①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②骑千余,卒数万人 解析:选C A项,代词,它;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疑问代词,哪里;疑问副词,怎么。D项,副词,到底;名词,士兵。C项,都是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歌窈窕之章 ②羽化而登仙 ③击空明兮溯流光 ④舞幽壑之潜蛟 ⑤泣孤舟之嫠妇 ‎⑥西望夏口 ⑦东望武昌 ⑧顺流而东也 ‎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⑩侣鱼虾而友麋鹿 ⑪不知东方之既白 A.①②⑧⑨/③/④⑤⑩/⑥⑦/⑪‎ 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 C.①②⑧⑨/③/④⑤/⑥⑦/⑩/⑪‎ 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 解析:选B ①⑧⑨均为名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朗诵”“东进、东下”“打鱼砍柴”/②⑥⑦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长了翅膀一样……”“向西”“向东”/③为形容词作名词,译为“月光下的清波”/④⑤均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起舞”“使……哭泣”/⑩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⑪为形容词作动词,译为“变白”。‎ ‎4.名句默写。(8分,每空1分)‎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分)‎ 译文:‎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4分)‎ 译文:‎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3分)‎ 译文:‎ 参考答案:(1)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2)箫声呜咽,像哀怨,像思慕,像抽泣,像低诉,余音悠长婉转,像细长的丝缕一样绵延不断。‎ ‎(3)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二、阅读鉴赏(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B.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D.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解析:选C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望: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旧历每月的十五日前后。这是古代纪日的一种方法。‎ B.赤壁: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遗址。‎ C.冯夷:也称作冰夷、河伯,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的黄河水神。也泛指水神。文中指河伯。‎ D.羽衣:指以羽毛织成的衣服;或常称道士或神仙所着衣为羽衣;或指道士的代称;或指轻盈的衣衫等。文中指道士或神仙所着衣服。‎ 解析:选A A项,“通常指旧历每月的十五日前后”错,应该是“每月的十五日”。‎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后赤壁赋》是苏轼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时所作,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 B.《后赤壁赋》也是写月夜游赤壁,但描绘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C.前赋谈玄说理,议论风生,寓悲愤于旷达之中;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 D.《后赤壁赋》抒发了作者坚忍不拔、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壮志豪情。从本段节选的文字即可看出作者的这种精神风貌。‎ 解析:选D D项,表达的应是作者在出世与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3分)‎ 译文:‎ ‎(2)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4分)‎ 译文:‎ ‎(3)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3分)‎ 译文:‎ 参考答案:(1)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2)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 ‎(3)回到江边登上船,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我们)互相望望,很喜欢这景色,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是松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些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储藏了很久,等你不时之需。”‎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就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低头看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忽然张口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江边登上船,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了,(我)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嘹亮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哎呀!我知道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三、表达交流(14分)‎ ‎10.将下面的一个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原意。(4分)‎ 苏东坡的盖世才华固然是使他被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主要因素,但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是他令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原因。‎ 答:‎ 参考答案:苏东坡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是他除盖世才华这一主要因素之外令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原因。‎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答题。(4分)‎ 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热心奖掖后进,扶植了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苏词直到清代,仍为陈维崧等词家所宗法。苏轼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1)有一个句子和本段的话题不统一,应删去,这句话是:‎ ‎(2分)‎ ‎(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分)‎ 参考答案:(1)他热心奖掖后进,扶植了不少人才。‎ ‎(2)苏轼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或:苏轼的作品对后世具有广泛影响。)‎ ‎12.苏轼的诗不仅“诗中有画”,而且“诗中有理”。请将他的《惠崇〈春江晚景〉》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然后用一句话说出其中蕴涵的哲理。(6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改文:‎ 蕴涵的哲理:‎ 参考答案:(1)春天来了,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吐出新芽的蒌蒿,芦笋也抽出了嫩嫩的短芽。此时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 ‎(2)①一个人只有经常与某种事物保持接触,才能敏锐地把握住任何细微的变化。②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写出一点即可)‎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