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人教版必修2)》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友 谊 ‎1.友谊,不是阿谀的鲜花,不是虚伪的辞藻,不是勉强的笑容,不是逢迎的目光。‎ 友谊是纯洁的泉水,是深情的海洋。‎ 友谊如歌,一首清新自然的歌。即使是几个简单的音符,也能弹奏出一支撩你心弦的曲子。在你黯然失色的日子里,熟悉的旋律便会在你的耳边轻轻响起,给你自信。‎ 友谊如茶,一杯清醇甘洌的茶。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尝出个中滋味。“君子之交淡如水。”寒冷的夜里,你不需要任何作料,一杯热茶就能温暖你的心房。‎ 友谊如诗,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无论多么深奥难懂的道理,在诗里都诠释得清晰明朗。在痛苦迷惘时你不需要踌躇,诗中蕴涵的哲理自会冰释你的困惑和迷茫。‎ 友谊如船上的风帆,在动力不足时促你前行;如海上的航标,在迷失方向时为你导航;如桌前的小灯,漫漫长夜里照亮你的希望;如夏日里的长风,酷热难耐时为你送上一份清爽……‎ 友谊,它以诚相待,以心相交,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保养和呵护!友谊是一股潺潺的溪水,将永远在你我的心底流淌。‎ ‎2.友谊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友谊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友谊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友谊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厚;友谊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友谊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 友谊是大自然的一抹色彩,独具慧眼的匠师才能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友谊是乐谱上的一个跳动音符,感情细腻的歌唱者才能把它表达得至真至纯。 ‎ 友谊是松,高洁傲寒;友谊是一条瀑布,飞溅着真诚的水花; 友谊如彩绸,我们共同剪裁,缝制成一件件绚丽的衣衫;友谊如油彩,我们共同调色,描绘出一片片蓝图。‎ 友谊是焦渴时的甘泉, 友谊是黑暗中的明灯, 友谊是快乐时的分享, 友谊是忧伤时的抚慰! ‎ 友谊是一首歌:真诚是旋律,宽容是曲子!友谊是一盏灯:你是灯芯,我是油,他是火柴!友谊是一座古老的房子:坚韧是石,毅力是沙!‎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 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 他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众望所归的领袖。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他的逝世,在欧美等地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3月17日,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葬礼,参加者是他的亲密战友和亲属等。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伟大的导师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对于马克思所做的伟大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繁芜(wú)     (2)浅尝辄止(zhé)‎ ‎(3)诬蔑(wū miè) (4)诽谤(fěi)‎ ‎(5)肤浅(fū) (6)卓有成效(zhuó)‎ ‎(7)诅咒(zǔ)‎ ‎(二)多音字 ‎1.因词而异 ‎(1)豁  (2)抹 ‎(3)给 (4)遂 ‎2.一言辨异 ‎(5)虽然下属都吹捧他的能力不可估量(liang),但是,他做事仍是量(liàng)力而行。‎ ‎(6)他住在偏远的塞(sài)外,那里十分闭塞(sè),根本不会出现塞(sāi)车的现象。‎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摸索 探索 填一填 ‎  毛泽东思想为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否则,中国在黑暗中不知还要摸索多长时间。‎ 辨一辨 ‎“摸索”,试探着(行进);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 ‎“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2.豁然开朗 醍醐灌顶 填一填 ‎  ①真正的“文科”,能通过思想碰撞启发灵感,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使人豁然开朗,给人带来心灵滋润和思辨快感。‎ ‎②经过这位书法大师的指点,一直喜欢书法的他顿时感到犹如醍醐灌顶,水平提高了很多。‎ 辨一辨 ‎  ‎ ‎“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也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只能用来形容人。‎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繁芜丛杂:原指草木茂盛繁密,杂乱而没有条理,形容内容、文字种类繁多杂乱,文中指错综复杂的意思。‎ ‎(2)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 ‎(3)坚忍不拔: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 ‎(4)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 ‎(5)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2.辨析正误 做事要勇于探索,不能浅尝辄止,要善于在繁芜丛杂的问题中发现规律,取得卓有成效的好成绩。‎ 辨析:“卓有成效”一般指较大的贡献,一般成绩不能用。另外“卓有成效”与后面的“好成绩”有重复之处。‎ 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满怀无产阶级革命深情,论述了马克思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践两方面对全人类、对全世界无产阶级所作出的丰功伟绩,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沉痛悼念。‎ 一、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 ‎(二)解读文本精要 ‎1.文章开头第1句按悼词的规范格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但为什么要如此具体地写出时和刻?‎ 提示:①因为这是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②交代具体时间,强调了这是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③交代这个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与赞扬。‎ ‎2.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跳动”?‎ ‎ 提示:为突出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所以用“停止思想”,突出了思想家的特点;又写出了“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生命状态。“睡着了”这是一种讳饰的修辞手法,蕴涵着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 二、阅读第2~7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3.第2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第2自然段两句话总领后文对马克思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4.第4段,“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摸索”这一对比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5.第6段,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提示:(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2)“主要的”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阅读第8~9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6.第8段,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他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7.第8段,“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提示:(1)“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2)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忌恨他,恶毒地诬蔑他。(3)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轻轻拂去”。(4)表明马克思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8.第8段,“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说“可能”?‎ 提示:(1)“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做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2)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3)“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一)宏观结构把握 ‎(二)整体综合解读 ‎9.文章表达了恩格斯对死者的深切悼念,但是为什么叙述的口吻又如此平静呢?‎ 提示:马克思的逝世对恩格斯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他不能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进悼词,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悼念自己的领袖人物不单是为了寄托个人的哀思,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准确地评述他的思想和事业,以便教育和鼓舞战斗的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他的话语不仅仅要唤起人们的痛悼,而且要启发人们思考:我们今后应该怎样做?这便决定了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是含蓄的。‎ ‎1.内容高度凝练、概括 全文1 300多字,按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概括地介绍了马克思伟大的一生。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他长期和马克思一起从事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对马克思的政治主张、思想人品、治学精神、伟大贡献有着深切了解,彼此结下了真诚无私、牢不可破的友谊,因此恩格斯能精辟透彻、言简意赅地对马克思一生作出正确的评价。当然,写出这篇名作,跟恩格斯本人高深的理论修养和文学造诣也是分不开的。这样高度凝练、概括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2.语言准确严密,处处关照呼应 准确性表现在:对马克思逝世的痛惜与悼念,对他的斗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赞美,评价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以及表现对反动派的蔑视等,遣词用句都十分确切、明白。‎ 严密性表现在:句子中的限制和修饰,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过渡、承接和照应。‎ ‎3.议论、记叙、抒情融为一体 全文以议论为主体,全面而准确地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概述马克思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高度凝练、概括,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抒情的成分贯穿全文,对马克思逝世的悼念和惋惜之情蕴涵在字里行间,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对马克思杰出贡献和伟大人格的崇敬、赞颂之情溢于言表,具有感人的力量。‎ 记叙中如何穿插议论和抒情 ‎1.什么是议论与抒情 议论: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 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2.为什么要穿插议论与抒情 议论: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往往点明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深化主题,使文章的感情升华,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抒情:其作用都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怎样在记叙文中穿插议论与抒情 ‎(1)泼墨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在文章的结尾处集中一大段语言文字进行议论,给人以“泼墨如雨”的感觉,从而表达出作者浓烈的情感。‎ ‎(2)点示法 即用很少、很精粹、很关键的文句,或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结尾,或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在文章的结尾)“点”一下,人们往往称这一“点”为“画龙点睛之笔”。‎ ‎(3)呼应法 主要表现为首尾呼应,结尾与文题呼应。这种方法使用熟了,也可以用于段与段之间的呼应。议论与文题遥相呼应,既点了题,又表现出一种结构之美。‎ ‎(4)穿插法 也就是以叙为主,边叙边议的方法,其笔法是在文章的一个一个的层次之中安排议论的内容。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就是这样。《白杨礼赞》的开头、中间、结尾,反复出现对白杨树进行抒情、议论的句子,不仅使全文的结构分外严密,而且也不断地强化了对主题的渲染。‎ 在下面文字的后面加上一段议论、抒情性的语段。要求文意连贯,不超过100字。‎ 朱老师经常给我们讲科学家的故事:著名的科学家科尔怎样利用三年中所有的星期天证出了两百多年来无人攻克的难题;发明家爱迪生怎样刻苦钻研,废寝忘食,才有了两千多项发明;诺贝尔怎样舍生忘死地试制炸药;居里夫人怎样被放射性元素夺去了健康……他讲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他讲华罗庚、陈景润、李四光……‎ ‎  ‎ ‎ ‎ ‎ ‎ ‎ ‎ 参考答案:为了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他们甘愿牺牲个人的一切,老师在告诉我们:要这样对待事物,要这样对待工作,要这样看待生命的价值,做无愧于时代的有志青年。‎ 分析语言特点 考点对接 语言是一篇文章的血肉,分析语言特点是综合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妙用讳饰,文笔曲折:恩格斯不直说马克思逝世(死了),而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对于马克思的死,恩格斯就是用了讳饰手法。这样既把自己的心情委婉而含蓄地表达出来,又表明马克思虽死犹生,他将永远活在革命者的心里。‎ 语言准确生动。如第3段阐述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用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中“繁芜丛杂”和“掩盖”。“繁芜丛杂”的本义是丛生的杂草多而乱,这里比喻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谬误百出,模糊杂乱。“繁芜丛杂”极为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 考题印证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 ‎①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地坐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②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由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个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③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在太阳下是那样霸道,而在月光下却又这般温柔。其实,雪光在阴阴天宇下,也蛮有风趣。特别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来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从纸窗透进满室的虚白,便与平时不同。那白中透出银色的清晖,温润而匀净,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静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开那尚未睡醒的炉子,那屋里顿然煦暖。然后再从容揭开窗帘一看,满目皓洁,庭前的树枝都压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还是阴阴的,那就准知道这一天你的屋子会比平常更幽静。‎ ‎④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我们想象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冷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⑤这里不只是光度的问题,而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地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地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而一切文艺的创造,绝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推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溶冶,范铸出来的作物。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⑥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 ‎⑦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选自《品味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有删改)‎ 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答:‎ 解析:本题语言的整体风格在题干中已经作了概括,答题区间也已明确在第②段,又要求从三个方面加以赏析,这又规定了具体的解题角度。词语运用的赏析,要通过具体的语言来分析,但要筛选出反映语言典雅的词语。句式选择的分析可从长短句的方向分析,因为长短句具有整散结合的特点,能体现典雅的性质。修辞特点可从排比或用典方面分析,这样的特点也能突出典雅的特征。‎ 参考答案: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复而典雅。)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而喜欢……”,显得整齐、工稳、典雅。(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技法汇总 解答文章语言特点应注意的问题 ‎1.从整体上阅读全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具有多向性:如语言典雅、清丽、委婉等。要用恰当的语言加以概括。‎ ‎2.从具有个性的词语方面分析 具有个性的词语是指能体现语言风格的词语,这些词语在字里行间具有明显的表意特征。在答题时可筛选出来,用事实说话,不要架空分析。‎ ‎3.从句式特点上分析 句式特点是指词语或语句的搭配方式:如长短结合、骈散结合、善用短句、文白夹杂、句子倒装等。分析时要紧扣特点分析句式,不要因为句式特殊而忽视了语言的总的特点。‎ ‎4.从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分析 修辞手法主要指比喻、拟人、夸张等常见的修辞格,表现手法则指描写、议论、抒情等常用的表现形式。分析时要以题设问,可以分析某种表现形式的某个侧面,只要贴近语言风格即可。‎ 课内素材 马克思为了正义事业曾屡遭打击:各国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应用角度:“禁锢与自由”“理想”“真理常在炼狱中诞生”“拥有豁达的心态才能轻松应对各种磨难”“人生的价值因服务于世界上大多数的人而伟大”等。‎ ‎[应用片段]‎ 理想就是事业的种子,再伟大的事业也是源于起初的一个理想。‎ 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是马克思的理想。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有耐力攻读前人留下的皇皇巨著,以至于把大不列颠图书馆的地面磨出一道深痕;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忍受得了贫穷和饥饿,写出了《资本论》这一旷世杰作;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有勇气和智慧,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敌人。总之,正是因为有了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这一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能构建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并成为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第一位巨人;也正是因为有了共产主义这一理想,才有了我们今天千树万树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花蕾。‎ 成为一个发明家,为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而工作,就是爱迪生的理想。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爱迪生就能在他卖报的火车上做实验,就能在被人打伤耳朵留下残疾的情况下坚持不辍,就能在几百次几千次的失败后继续探索,就能在工厂和实验室被大火吞噬后从头再来。正是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他才能搞出两千多项发明;正是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世界各地的街道两旁,才能在夜空里开满火树银花。‎ 朋友,人类的理想是一颗更加神奇的种子,只要有了它,我们身边就可以开出数不尽的花,结出数不尽的果,人类社会就会成为一个更美丽的大花园,一个四季飘香的大花园,你说对吧?‎ ‎(选自《高中生优秀作文·满树花朵一粒种》)‎ 鲜活素材 以胜利之名纪念 以法律之名牢记 ‎2014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形式确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后的第一个纪念日。以胜利之名纪念,是因为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不容亵渎;以法律之名牢记,彰显了中国捍卫胜利成果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绝不动摇。‎ ‎[热评] 以立法形式确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缅怀,是铭记,更是对于捍卫历史、维护和平的决心的彰显。 中国崇尚和平,但主权与尊严不容挑衅。在纪念胜利的日子里,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战争的阴云仍未远去。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至今仍有一些右翼势力矢口否认曾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并竭力美化侵略战争。政要公然参拜靖国神社,为武器出口松绑,解禁集体自卫权,执意上演“购岛”闹剧……一系列倒行逆施的丑行,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的感情。‎ 铭记胜利,缅怀先烈,珍视和平,捍卫历史。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破坏战后国际秩序、制造区域紧张的行为,都将受到世界人民的共同抵制。中国人民和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有决心、有信心维护好浸染着鲜血的胜利果实。和平的晴空,绝不容侵略再袭;胜利的果实,绝不容宵小玷污。‎ 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朋友们:‎ 我们现在安葬的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在1814年生于萨尔茨维德尔。她的父亲冯·威斯特华伦男爵在特利尔城时和马克思一家很亲近,两家的孩子在一块儿长大。当马克思进大学的时候,他和自己未来的妻子已经知道他们的生命将永远联结在一起了。‎ ‎1843年,在马克思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担任旧《莱茵报》的主编,以及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以后,他们就结婚了。从此以后,她不仅和丈夫共患难、同辛劳、同斗争,而且以高度的自觉和炽烈的热情积极投身其中。‎ 这对新婚夫妇动身前往巴黎,自愿的出境很快变成了被迫的出境。甚至在巴黎,马克思也受到普鲁士政府的迫害。我必须遗憾地指出,像亚·洪堡这样的人竟卑鄙到和普鲁士政府合作,怂恿路易-菲利浦政府把马克思逐出了法国。马克思到了布鲁塞尔。二月革命爆发了。布鲁塞尔也随着动荡不安,比利时警察局不仅逮捕了马克思,而且毫无理由地把他的妻子也监禁起来。‎ ‎1848年的革命高潮,到第二年就低落了。又一次驱逐开始了,起初到了巴黎,后来由于法国政府的干涉,便搬到伦敦。这次驱逐历尽了重重苦难。尽管这次驱逐使她的三个孩子(其中两个是男孩)死亡,她还是决心忍受被驱逐者通常遭到的一切苦难。但是看到一切政党,不管是执政的还是在野的(封建派、自由派、所谓民主派),都联合起来反对她丈夫,对他进行最卑鄙下流的诬蔑,看到所有报刊都不登载他的文章,他在敌人面前陷于孤立无援和手无寸铁的境地,他们两人用来对付敌人的就是蔑视——这一切对她却是莫大的痛苦。而这种情况继续了很长时间。‎ 但这不是没有尽头的。欧洲的工人阶级逐渐处于稍微可能进行活动的政治条件下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了。它使文明国家相继参加斗争,在这个斗争中最先参加战斗的是她的丈夫。开始补偿她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她生前终于看到,曾经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卑鄙的诬蔑完全烟消云散;她生前终于听到,各国反动派曾经企图扼杀的她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公开地胜利地传播了;她生前终于看到,充满胜利信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罗斯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她在临死前得知德国工人阶级不顾一切镇压法令,在最近一次选举中光辉地显示了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她的一生表现出了极其明确的批判智能、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力、伟大的忘我精神;她这一生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事情,是公众看不到的,在报刊上也没有记载。她所做的一切只有和她在一起生活过的人才了解。但是有一点我知道:我们将不止一次地为再也听不到她的大胆而合理的意见(大胆而不吹嘘、合理而不失尊严的意见)而感到遗憾。‎ 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这是她的朋友们都知道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 弗·恩格斯于‎1881年12月5日宣读 ‎[美文评点] 本文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一样,都是一篇悼文。文章用大量的笔墨追述了燕妮·马克思艰难的一生,这也是欧洲革命艰难发展的历程,赞扬了燕妮·马克思极其明确的批判智能、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力、伟大的忘我精神,热情赞颂了她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一切贡献,并对这位杰出的女性崇高的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文章语言严谨有力,深刻感人。‎ ‎(时间:40分钟 满分:42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空白(kōng)      肤浅(fū)‎ 悼念(dào) 卓有成效(zhuó)‎ B.驱逐(zhú) 繁芜(wú)‎ 豁然(huò) 不可估量(liáng)‎ C.奠基(diàn) 剩余(shèng)‎ 诅咒(jǔ) 浅尝辄止(zhé)‎ D.撰稿(zhuàn) 忌恨(jì)‎ 诬蔑(wǔ) 双重身份(chóng)‎ 解析:选B A项,“空”应读kòng;C项,“诅”应读zǔ;D项,“诬”应读wū。‎ ‎2.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编辑  诽谤  水乳交溶  坚忍不拔 B.奚落 赏鉴 原形毕露 满腔热情 C.困顿 觉悟 眼花潦乱 食不果腹 D.衷心 出版 旁征博引 欢渡佳节 解析:选B A项,溶—融;C项,潦—缭;D项,渡—度。‎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美国使用“炸弹之母”轰炸阿富汗,其威力似原子弹,阿方伤亡情况会很严重。‎ ‎②边境广播站站长黄炳坤在基层岗位上默默奉献着,展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胆。‎ ‎③中纪委机关刊:违纪干部用尽“洪荒之力”,也难逃重罚。‎ ‎④专家列出了打造智能家居的十大智能装备,很吸引人。‎ A.估量   衷心   掩饰    必须  ‎ B.估计   忠心   掩饰    必需 C.估量   衷心   掩盖    必须 D.估计   忠心   掩盖    必需 解析:选B “估量”和“估计”都有对未来情况揣度的意思,但“估量”一般不带宾语,“估计”可带宾语。根据语境,句①选“估计”恰当。“衷心”是形容词,指出自内心的;“忠心”是名词,表示忠诚的心。句②应该选名词“忠心”。“掩盖”指遮盖,是中性词,只是将事实原封不动地掩藏起来,不让别人知道;“掩饰”是个贬义词,是指当事人会对事实进行改编,让事实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让别人来理解。根据语境,句③选“掩饰”恰当。“必须”是副词,意为“一定要”,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是主观要求;“必需”则为动词,意思是“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是客观要求。根据语境,句④选“必需”恰当。‎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村居是党和政府服务群众、贴近群众的一线,要在繁芜丛杂中找到符合大多数群众利益的需求。‎ ‎②这种思维训练能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学生视野,使他们时时有豁然开朗之感。‎ ‎③营养学家告诉我们,膳食要荤素搭配,营养平衡,对大鱼大肉只能浅尝辄止。‎ ‎④运河文化孕育出来的人物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比较典型的有武训、张自忠、范筑先等。‎ ‎⑤他偶尔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几首小诗,对他崭露头角的才华和卓有成效的表现,同学们赞不绝口。‎ ‎⑥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以其独特的城市个性、品位和文化内涵,为世人展现出了卓尔不群的风格与魅力。‎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解析:选D ①繁芜丛杂: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此处使用正确。②豁然开朗:由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此处使用正确。③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此处望文生义。④坚忍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此处使用正确。⑤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此处不合语境。⑥卓尔不群: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此处适用对象不当。‎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根据与西方经济学比较显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更合理、研究方法更科学、研究目的更崇高,我们更加有理由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充满自信。‎ B.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不寻常的友谊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关于友谊的故事,而马、恩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C.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为己任,和贫困群众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带领大家从骨子里挖掉了“穷根”,让井冈山率先脱贫。‎ D.解决民生困难、聚焦发展重点,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高光时刻”,吸引着来自各行各业的关注,牵动着亿万百姓的心弦。‎ 解析:选B A项,成分赘余,删去“根据”和“显示”;C项,残缺介词,在“广大党员干部”后面加“以”;D项,搭配不当,把“关注”改为“目光”。‎ 二、阅读鉴赏(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朋友们:我们现在安葬的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在1814年出生于萨尔茨维德尔,她的父亲冯·威斯特华伦男爵在特利尔城时和马克思一家很亲近;两家的孩子在一块儿长大。当马克思进大学的时候,他和自己未来的妻子已经知道他们的生命将永远连在一起了。‎ ‎1843年,在马克思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担任旧《莱茵报》的主编,以及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以后,他们就结婚了。从此以后,她不仅和丈夫共患难、同辛劳、同斗争,而且以高度的自觉和炽烈的热情积极投身其中。‎ 这对新婚夫妇动身前往巴黎,自愿的出境很快变成了被迫的出境。甚至在巴黎,马克思也受到普鲁士政府的迫害。我必须遗憾地指出,像亚·洪堡这样的人竟卑鄙到和普鲁士政府合作,怂恿路易·菲利浦政府把马克思逐出了法国。马克思到了布鲁塞尔。二月革命爆发了,布鲁塞尔也随之动荡不安,比利时警察局不仅逮捕了马克思,而且毫无理由地把他的妻子也监禁起来。‎ ‎1848年的革命高潮,到第二年就低落了。又一次驱逐开始了,起初到了巴黎,后来由于法国政府的干涉,便搬到伦敦。这次驱逐历尽了重重困难。尽管这次驱逐使她的三个孩子(其中两个是男孩)死亡,她还是决心忍受被驱逐者通常遭到的一切苦难。但是看到一切政党,不管是执政的还是在野的(封建派、自由派、所谓民主派),都联合起来反对她丈夫,对他进行最卑鄙下流的诬蔑,看到所有报刊都不登载他的文章,他在敌人面前陷于孤立无援和手无寸铁的境地,他们两人用来对付敌人的就是蔑视——这一切对她却是莫大的痛苦。而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但这不是没有尽头的。欧洲的工人阶级逐渐处于稍微可能进行活动的政治条件下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了。它使文明国家相继参加斗争,在这个斗争中最先参加战斗的是她的丈夫,开始补偿她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她生前终于看到,曾经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完全烟消云散;她生前终于听到,各国反动派曾经企图扼杀的她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公开地、胜利地传播了;她生前终于看到,充满胜利信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罗斯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她在临死前得知德国工人阶级不顾一切镇压法令,在最近一次选举中光辉地显示了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她的一生表现出了极其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力,伟大的忘我精神;她这一生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事情,是公众看不到的,在报刊上也没有记载。她所做的一切只有和她在一起生活的人才了解。但是有一点我知道:我们将不止一次地为再也听不到她的大胆而合理的意见而感到遗憾。‎ 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这是她的朋友们都知道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马克思被政党反对而在敌人面前陷于孤立无援和手无寸铁的境地时,燕妮和马克思两人用蔑视来对付敌人,这样才减轻了他们内心的痛苦。 ‎ B.燕妮承受的苦难有:流亡的苦难,痛失孩子的苦难,遭受诬蔑、孤立无援的苦难,遭受监禁的苦难。 ‎ C.燕妮生前承受了苦难,但去世后得到了“补偿”: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烟消云散,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传播,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席卷欧洲和美洲。 ‎ D.欧洲的工人阶级活动进入高潮时,国际工人协会成立,马克思最先参加了斗争,开始补偿燕妮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 解析:选B A项,“才减轻了他们内心的痛苦”错,原文说“这一切对她却是莫大的痛苦”;C项,“去世后得到了‘补偿’”错,是生前得到的“补偿”;D项,“欧洲的工人阶级活动进入高潮时”错,原文说“欧洲的工人阶级逐渐处于稍微可能进行活动的政治条件下了”。‎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对燕妮·马克思这位杰出的女性崇高的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热情赞颂了她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一切贡献。‎ B.恩格斯定义燕妮·马克思是位“品德崇高”的女性,是因为燕妮·马克思“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 C.马克思在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担任旧《莱茵报》的主编后,与燕妮结婚,不久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从此两人患难与共,共同抗争。‎ D.本文将议论、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且以议论为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E.本文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悼念和惋惜之情,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沉而含蓄的情感,沉痛压抑。‎ 解析:选AB C项,“与燕妮结婚,不久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错,原文是他们在报纸被普鲁士政府查封后结婚;D项,“以议论为主”错,本文以记叙为主;E项,“沉痛压抑”不准确,应是“沉痛却不压抑”,有激励作用。‎ ‎8.燕妮·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体现在什么地方?(4分)‎ 答:‎ 参考答案:①与马克思共患难、同辛劳、同斗争,而且以高度的自觉和炽烈的热情积极投身其中;②有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力,伟大的忘我精神。‎ 三、表达交流(15分)‎ ‎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改写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人文精神体现的是对主体与世界的关系、对人自身的价值和人生存在的意义、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大凡在历史上起重大作用的哲学,即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哲学”,都体现着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之精华,确实更体现着人文精神。但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人本主义,因为这种观点是有害的。‎ 改写要求:用肯定判断的语句形式进行改写,改写后的句子应概括画线句子的主要内容。‎ 改写后的句子:‎ 参考答案:把作为时代之精华、更体现着人文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人本主义的观点是有害的。‎ ‎10.按表达要求将下列词语组成句子。(不能增减词语)(4分)‎ ‎1883年3月14日‎ 马克思 是 逝世 英国伦敦 在 ‎(1)以“‎1883年3月14日”为表达重心。‎ 答:‎ ‎(2)以“马克思”为表达重心。‎ 答:‎ 解析:本题考查重组句子的能力。两个小题分别给出了不同的表达重心,重组的思路就是围绕重心把词语组织成为句子。注意“是”字在句子中往往能起到突出重心的作用,“是‎1883年3月14日”就突出时间,“是马克思”就突出人物。能理解这一点,回答问题就不难了。当然,千万别增减词语。‎ 参考答案:(1)马克思是‎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或:马克思在英国伦敦逝世是‎1883年3月14日。)‎ ‎(2)‎1883年3月14日是马克思在英国伦敦逝世。‎ ‎11.古今中外,有很多伟人对我们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请同学们仿照例句的形式再写两个句子。(5分)‎ 例句:马克思的影响,不只在于他那深刻的思想,还在于他那最美好的梦想。‎ 答:‎ 参考答案:①屈原的影响,不只在于他那浪漫的文学情怀,还在于他那深沉的爱国情怀。②鲁迅的影响,不只在于他那犀利的文笔,还在于他那伟岸的人格。‎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