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及成像原理
⒉过程与方法:尝试应用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尝试用组合法学习及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⒊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知道显微镜和凸透镜基本结构及成像原理。
难点: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增大视角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⒈教法:采用指导、讨论、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⒉学法:自学、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显微镜、望远镜
学具: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
教学过程:
㈠、新课引入:
用幻灯片展现人类可以看到人眼无法直接看到的物体----细菌、雪花及宇宙中的天体。你知道这些物体都是通过什么观察到的吗?
㈡、新课:
1.视角
要知道它们为什么能看清,需先弄清这样一个事例:当我们站在一头牛的附近观察它和站在远处观察它,哪一次观察的清楚一些?看到它的大小一样吗?实际上牛的大小变了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看课件。
先给学生讲清视角的概念,再让学生自学P72图3.5-4,弄清视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要看清物体,就要增大视角,用什么方法增大视角呢?
2.显微镜
我们要看清书中较小的字,应用什么看会更清楚?那么要看清人眼直接无法看到的细菌,又应用什么来观察呢?它是如何增大视角的呢?
自学P71-72,结合书中的图片及讲台前的实物,思考:
(1) 显微镜两端的透镜分别叫做什么?
(2) 显微镜有什么特点(目镜和物镜有什么区别)?
(3) 观察目镜和物镜分别成什么样的像?各自相当于什么的镜头?观看幻灯片上的显微镜光路图。
(4) 显微镜是如何改变视角的?
3.望远镜
如果我们想看清宇宙中的物体,又要用什么去观察呢?(400多年前荷兰一个磨眼睛片的手艺人不经意地用一前一后放置的两个镜片看远处物体,发现物体近了很多,后来意大利伽利略知道此事后,研究后制成了第一台望远镜,改进后观看了银河系、月球、太阳、土星等,发现了宇宙许多天文现象),它又是怎样成像的呢?
自学P72,结合书中的图片及讲台前的实物,思考:
(1) 望远镜两端的透镜分别叫做什么?物镜的直径为什么比较大?物镜是不是一定要是凸透镜?
(2) 望远镜有什么特点(目镜和物镜有什么区别)?
(3) 目镜和物镜分别成什么样的像?各自相当于什么的镜头?观看幻灯片上的望远镜光路图。
(4) 望远镜是如何改变视角的?
4.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模拟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然后去观察远近不同的物体。(注意:应分别选哪种凸透镜做目镜和物镜)
2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四)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P46-47
板书设计:
显微镜和望远镜
1. 视角。
增大视角:把物体放大 把物体移近
2.显微镜
物镜(焦距短): 倒立 放大 实像 投影仪
目镜(焦距长):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2.望远镜
物镜(焦距长): 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
目镜(焦距短):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