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醉翁亭记教案(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各篇的思想内涵,鉴赏各篇的写作特色。‎ ‎2.体会文章涉及的人生苦乐的主题,寻找相通之点和独异之处。‎ ‎3.认识生命的本质,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体察人生的苦乐,培养正确的人生苦乐观。‎ ‎2.把握各篇的相通之点,分析各自的独特之处。‎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滁州城的西南面是一座风光秀丽的琅玡山。古木参天,山道弯弯,茫然不知所从,身后流淌着大山的旋律。欧阳修沉醉于山水,我们则沉醉于古人妙文,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交流各自查找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文有关作者作品的注解,并投影展示作者图像。‎ ‎1.关于诗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上疏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2.写作背景:‎ ‎《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三、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把握课文情感内容。‎ - 4 -‎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尽量理解作者的感情态度。‎ ‎2.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在听录音朗读时体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得字音注到课本上。‎ 环滁 林壑 蔚然 琅琊 潺潺 酿泉 翼然 辄 晦明 伛偻 提携 野蔌 弈者 觥筹 阴翳 暝 四、揣摩词句,整体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可补充重点字词翻译和句子翻译)‎ 五、课文内容鉴赏:‎ ‎1.从题目入手: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 提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2.引导学生探究: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概括为: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3.为景而醉:鉴赏写景句子。‎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作者在第一段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你在欣赏过程中发现有何妙处?‎ 明确:第一段文字中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 → 琅琊 → 酿泉 → 醉翁亭 ‎ ‎(3)本段写景有什么特色?‎ 开头是远视,大全景(琅琊),接着是近观的中景(酿泉),再下来,是身临其境的近景(醉翁亭)。‎ ‎(4)此段中点明醉翁的情趣的句子是哪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号称醉翁,却不以酒为意;不在意酒,正反衬出在意山水。心里对于山水是有情的,不过是寄托在酒上而已。这里有抒情的意味。‎ ‎(5)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 ‎ 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 4 -‎ 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四时之景不同,而欢乐却是相同的。山水之乐在于四时自然景观的美好,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四、鉴赏欢乐的场面: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 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6)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要读出欢乐的气氛。‎ 五、鉴赏众人归去的场景。‎ ‎(I)指名朗读第四小节,思考:究竟作者还写了哪些快乐? “太守之乐”指什么? ‎ 明确:山林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太守之乐。‎ 太守之乐指的是“乐其乐”,就是乐民之乐。即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2)太守之乐与范仲淹 “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异同?‎ 明确:“乐其乐”与“乐而乐”,有不同之处,也有相通之点。‎ 我们已领略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范仲淹面对贬谪,是以忧愁代替了一切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暂时的欢乐。在百姓忧虑之前忧虑,在百姓快乐之后快乐。‎ 而欧阳修与范仲淹遭遇相近,心境却有所不同。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 欧阳修只要进入超越现实的、想像的、理想的与民同乐的境界,这种“醉翁之意”是很容易实现的,只要“得之心,寓之酒”,让自己有一点醉意就成了。因为山水之间,没有人世的等级,没有人世的礼法。且酒有一种“醉”的功能,有这个“醉”,才能超越现实。“醉翁之意”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故范仲淹终究无法乐在当下。只有等待“后天下之乐而乐”‎ - 4 -‎ 了!‎ 不过说到底,“太守之乐”也包含有“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若干成分,毕竟这二位大家都是仕途坎坷,有志难伸,都是将百姓的快乐作为自己快乐的理由。不管是眼前还是事后。‎ 学生齐读第四小节,读出太守要表达的感情。‎ 六、归纳课文写作特点 本文是山水游记,但抒情气氛很浓。为了增强风神情韵,通篇采取说明句式,共用二十一个“也”字,造成一种从容婉转的咏叹句调。‎ 请学生含有“也”字的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文,试着体会语气的不同。‎ 明确:‎ 如:“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酿泉也”与译文“山泉的上方有个像鸟的翅膀张开着一样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了”对比,意思是差不多的,语气上有什么变化?‎ 明确:其中肯定的、明快的语气消失了。有这个语气和没这个语气,有很大的不同。“也”用在句末,表示形成判断的肯定语气。此外,它还有一点接近于现代汉语的“啊”、“呀”。而在古代汉语中,没有这个“也”字,就没能形成判断的肯定语气,情感色彩就消失了。‎ 七、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2、完成课后练习二。‎ - 4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