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第2课时 三角形的外角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
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用到了把△ABC的一边BC延长得到∠ACD,这个角叫做什么角呢?下面我们就给这种角命名,并且来研究它的性质.
活动目的:
引出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注意事项:
教师应在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意见之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三角形的外角的角度进行思考。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
① 三角形的外角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结合图形指明外角的特征有三:
(1)顶点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上.
(2)一条边是三角形的一边.
(3)另一条边是三角形某条边的延长线.
② 两个推论及其应用
由学生探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问题1:如图,△ABC中,∠A=70°,∠B=60°,∠ACD是△ABC的一个外角,能由∠A、∠B求出∠ACD吗?如果能,∠ACD与∠A、∠B有什么关系?
问题2:任意一个△ABC的一个外角∠ACD与∠A、∠B的大小会有什么关系呢?
6
由学生归纳得出:
推论1: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例1、已知:∠BAF,∠CBD,∠ACE是△ABC的三个外角.
求证:∠BAF+∠CBD+∠ACE=360°
分析:把每个外角表示为与之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即得证.
证明:(略).
例2、已知:D是AB上一点,E是AC上一点,BE、CD相交于F,∠A=62°,∠ACD=35°,∠ABE=20°.求:(1)∠BDC度数;(2)∠BFD度数.
解:(略).
活动目的:
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三角形外角的两个推论,引导学生从内和外、相等和不等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作更全面的思考.
注意事项:
新的定理的推导过程应建立在学生的充分思考和论证的基础之上,教师切勿越俎代庖。
第三环节:课堂练习
活动内容:
① 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D平分外角∠EAC,∠B=∠C.求证:AD∥BC
分析:要证明AD∥BC,只需证明“同位角相等”,即需证明∠DAE=∠B.
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B=∠C(已知)
B
A
C
D
E
∴∠B=∠EAC(等式的性质)
∵AD平分∠EAC(已知)
∴∠DAE=∠EAC(角平分线的定义)
6
∴∠DAE=∠B(等量代换)
∴AD∥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呢?
这个题还可以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证.
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B=∠C(已知)
∴∠C=∠EAC(等式的性质)
∵AD平分∠EAC(已知)
∴∠DAC=∠EAC(角平分线的定义)
∴∠DAC=∠C(等量代换)
∴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还可以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来证.
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B=∠C(已知)
∴∠C=∠EAC(等式的性质)
∵AD平分∠EAC(已知)
∴∠DAC=∠EAC
∴∠DAC=∠C(等量代换)
∵∠B+∠BAC+∠C=180°
∴∠B+∠BAC+∠DAC=180°
即:∠B+∠DAB=180°
∴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A
B
C
D
E
1
F
2
② 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中,∠1是它的一个外角,E为边AC上一点,延长BC到D,连接DE.求证:∠1>∠2.
证明:∵∠1是△ABC的一个外角(已知)
∴∠1>∠ACB(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ACB是△CDE的一个外角(已知)
6
∴∠ACB>∠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2(不等式的性质)
③.如图,求证:(1)∠BDC>∠A.
(2)∠BDC=∠B+∠C+∠A.
如果点D在线段BC的另一侧,结论会怎样?
[分析]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辅助线的作法及重要性,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证法一:(1)连接AD,并延长AD,如图,则∠1是△ABD的一个外角,∠2是△ACD的一个外角.
∴∠1>∠3.
∠2>∠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2>∠3+∠4(不等式的性质)
即:∠BDC>∠BAC.
(2)连结AD,并延长AD,如图.
则∠1是△ABD的一个外角,∠2是△ACD的一个外角.
∴∠1=∠3+∠B
∠2=∠4+∠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1+∠2=∠3+∠4+∠B+∠C(等式的性质)即:∠BDC=∠B+∠C+∠BAC
6
证法二:(1)延长BD交AC于E(或延长CD交AB于E),如图.
则∠BDC是△CDE的一个外角.
∴∠BDC>∠DE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DEC是△ABE的一个外角(已作)
∴∠DEC>∠A(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BDC>∠A(不等式的性质)
(2)延长BD交AC于E,则∠BDC是△DCE的一个外角.
∴∠BDC=∠C+∠DE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DEC是△ABE的一个外角
∴∠DEC=∠A+∠B(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BDC=∠B+∠C+∠BAC(等量代换)
活动目的:
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几何证明题,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证明思路,特别是不等关系的证明题,因为学生接触较少,因此更需要加强练习.
注意事项:
学生对于几何图形中的不等关系的证明比较陌生,因此有必要在证明第2小题中,要引导学生找到一个过渡角∠ACB,由∠1>∠ACB,∠ACB>∠2,再由不等关系的传递性得出∠1>∠2。
第四环节:课堂反思与小结
活动内容:
由学生自行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推论1: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活动目的:
6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理清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注意事项:
学生对于三角形外角的两个推论以及它们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
课后练习:课本第244页的随堂练习第1题,习题6.7题第1,2,3题。
思考题:课本245页第4题(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做)
教学反思
教学中,帮助学生找三角形的外角是难点,特别是当一个角是某个三角形的内角,同时又是另一个三角形的外角时,困难就更大,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是讲清定义,分析图形,变换位置,理清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1)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主题;
(2) 从特殊到一般,从不完全归纳到合情推理,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
(3) 在整个教学中尽可能的避免教学的单调性,因此编排了一题多解的训练,为发散性思维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