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学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小石城山记》学案(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小石城山记》‎ ‎ 一、【文学常识】 柳宗元是唐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  子厚  ,祖籍河东(山西),世称  柳河东  。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  柳柳州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       韩柳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  柳河东集  》。      他如韩愈一样写了许多书、序,同时发展了人物传记、山水记、寓言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文体,代表作有:  传记文:《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                     山水游记:《永州八记》;  寓言散文:《三戒》(《黔之驴》等。  二、【字音】 逾(yú )   少北而东(shāo)   睥睨( pì )( nì)   堡坞( wù)   疏数( shuò)  偃仰( yǎn    )    傥( tǎng  )   更( gēng  )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jì  ) 三、【翻译、理解与思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 越过 )黄茅岭而( 表顺承,可不译 )下,有二道:其一西(名作状:向西 )出( 延伸 ),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 名作动:折向东面 ),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 横截 )其垠( 边,界 )。其上为( 形成 )睥睨(城墙上的女墙 )梁欐之形;其旁出( 耸出 )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①,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消逝 ),环( 盘旋攀登 )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 表转折: 却 )生嘉树美箭,益奇而( 表并列:而且 )坚,其疏数偃仰( 疏密有致,或俯或仰 ),类( 恰似 )智者所施设( 布置、安排  )也。  ● 句式、翻译:① ( 介宾短语后置) 把小石投进去    1、 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山石?体现了什么特点? • 土堡的形状 • 山洞的深窈       瑰玮  奇特 • 山石的分布 噫!吾疑造物者之(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有无久矣,及是( 到了这里 ),愈以为诚( 确实 )有。又怪其不为( 创造 )之中州①,而(表转折:却 )列( 放置 )是夷狄( 偏僻荒远之地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②,神者傥( 倘:或者 )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 有人 )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③。或曰:其气之灵,不为( 造作、孕育 )伟人而( 却 )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 句式 ①  又奇怪上帝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                                                                    翻译 ②  经历了千万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 5‎ ‎                                                                   ③ (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贤德而在这里受屈的人的。                                                                      2、第二段中“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故劳而无用”是否影射自己? 作者在这里是借题发挥,在影射自己。作者表面上是在为小石城山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叫屈,但实际上他是借着质疑神灵的安排,既为奇石打抱不平,也为自己被贬斥荒远已长达八的苦闷忧愁而鸣不平。作者正是这样借物自比以抒泄失意痛苦的心情。 四、【深入探究】 3、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  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 4、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着什么?象征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 5、作者抒发了怎么样的身世感慨?    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或:抒发了作者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悲愤之情。) 五、【拓展探究】 6、找出并阅读柳宗元有关的山水诗文,谈谈其笔下的山水往往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如王维《山居秋暝》诗境:空明宁静(或寂静空旷);陶渊明笔下农村劳动生活场景的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等)? ▲  描绘清冷幽寒的画面 ▲ 追求宁静淡远的意境 ▲ 山水景物人格化的表达形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善于以山水景色自喻,用山水的特点和遭遇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状况。所写之景是作者心灵的外化 高洁、幽静、清雅——情趣         孤寂、凄清、幽怨——格调 清冷、幽寒、 宁静、淡远         追求一种无人之境的宁静之美 清幽、寂寥    7、这种意境与柳宗元的人生际遇和其所受的思想文化影响有什么关系呢? 1、描绘清冷幽寒的画面 形成原因:佛家讲出世、重自然、追求平静、清幽的境界,对柳宗元的审美趣味影响很大。 佛教追求“禅定”境界,同高僧们潜心研读经典必需的清静心境,达到了天然的默契与和谐,使他们忘怀世事,把思想和意念导引到“清静无为”的境地,从而潜心于体悟禅理经义。。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而柳宗元却非常偏爱或者说只偏爱静寂荒冷、色彩幽暗的景物。他对清冷幽寒的山水景物非常敏感。这种审美趣味决不是无意识的,而是自觉的,他在《永州龙兴寺东丘记》中曾把美的形态概括为两种:“游之适,大率有二:奥如也,旷如也。如斯而已。其地之凌阻峭,出幽郁,寥廓悠长,则于旷宜。抵丘垤,伏灌莽,迫遽回合,则于奥宜。”这种美学观自然体现在他的山水诗的创作上,于是,反映幽深静寂的图景,便成了柳宗元山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他的诗中多次出现“幽”、“寒”‎ 5‎ 等充满凄冷意味的字句。 如《小石潭记》 《江雪》。 2、追求宁静淡远的意境      形成原因:佛教的出世间法,慰藉着诗人孤独寂寞的灵魂,不时地淡化着他的自我情志,使他步入淡泊宁静、与世无争之途。 贬谪中的柳宗元,虽然在主观上依旧处于压抑与寂寞的氛围中,但在客观上,他毕竟远离了官场倾轧与政治纷争的污浊,与释门高僧的频繁交往,进一步拉开了他与现实的距离。他同他们参禅论道,谈玄说佛,并写了许多有关佛教的诗序碑铭。佛教的出世间法,慰藉着诗人孤独寂寞的灵魂,不时地淡化着他的自我情志,使他步入淡泊宁静、与世无争之途。因而,作品更多地表现出“乐山水而嗜闲安”(《送僧浩初序》)的宁静、淡远的意境。 如《溪居》 《渔翁》。 3、山水景物人格化的表达形式  形成原因:空寂的佛门,宁静的大自然净化着他来自世俗尘网的怀抱,但儒家强烈的入世意志又使他难以忘怀世事。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他笔下的山石溪流,花草树木,都是有灵有性而又无人赏识的。读这些山水诗,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正是借这些具有人的品格的山水景物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茅坤在《唐大家柳柳州文钞》中指出:“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 空寂的佛门,宁静的大自然净化着他来自世俗尘网的怀抱,但儒家强烈的入世意志又使他难以忘怀世事,于是在他的笔下,那些原本是自然存在的山水都被解读为因遭贬而屈居是州。 读柳宗元的山水诗文, 我们很难分清作者是写山水,还是在写自己。可以说,它们句句是景语,字字是情语。作者在观照自然时把自己的感情移入了眼前的景物,使得山水景物无不带有抒情主人公的感情。这种物我一体的审美移情表达方式,正是受佛门物我同根的思想影响所致。 佛性说到不仅一切有情众生具有佛性,就连砖瓦石块这些无情之物也具有佛性,因为佛是无处不在的。而作为重巽的俗家弟子柳宗元不可能不受到这一学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原本无情的山水景物,都具有了人的感情。 如《小石城山记》。 结论:    柳宗元一生好佛,佛禅为柳宗元的山水诗提供了宁静、淡远的意境,而“统合儒释”的思想又使他对社会表现出比对自然更多的关切,因而其山水诗又表现出难耐的寂寞。他既寻觅幽静的所在以歇息灵魂,又总觉得“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他始终徘徊于自然与社会之间。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柳宗元可以说是到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了。入世与出世在他身上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这使他既不完全入世,如身投汨罗的屈原,又不完全出世以青灯古佛为伴。他的山水诗留下了“统合儒释”的鲜明印迹,是其“统合儒释”思想鲜明的注脚。  【附录】 小石潭记  ‎ 5‎ ‎(柳宗元) 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尢清冽。全石以为坻,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恶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入居,乃记之而去。  ¡ 文中描写的景物有什么变化?环境有什么特点?折射出作者一种怎样的心境? 景色:清冽-清空—凄清     感情:心乐之—忘我—凄冷抑郁    环境:清幽、寂寥 心境:谪居中忧谗畏讥、孤独悲哀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在景物的描绘中,作者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寥廓、严寒、死寂 ¡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形体孤独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渔翁的形象。     老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诗人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 这首诗体现一种怎样的意境呢?   清幽、超远。景物既清晰又像海市蜃楼不可把握。 分析:作者以素描的手法,用浅淡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幽雅秀美的江南水乡风光图,生动地描绘了湘江渔夫日常的水上生活和湘江周围的自然景色。漂泊的渔翁,清澈的江水,袅袅的炊烟,初升的红日,构成了一幅闲适恬静的画面,使人产生一种柔和秀美之感,而依稀的橹声更反衬出画面的寂静。诗的最后两句不正是禅宗“不于境上生心”的形象表现吗? 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 透过对晨出夜归的田园生活的描写,展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现作者怎样的心境? 分析:这首诗是作者被贬永州后定居愚溪时所作。诗中写自己已厌倦了长期官场的拘 束,认为这次被贬南荒反是幸事。作者透过对晨出夜归的田园生活的描写,展示了一幅悠雅清淡的图画,表现了作者悠闲惬意的心境。诗中船桨碰撞溪水中的石块发出清亮的音响及作者的引吭长歌,衬得山中更加幽寂。因为这些声响正是以“来往不逢人”的夜的宁静作背景,诗中虽描写了声响,但最终还是导向静谧的,在意境的创作上,着意追求一种无人之境的宁静之美。‎ ‎ ‎ 5‎ 5‎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