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汉代儒学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过程
(1)焚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其余全部烧毁。
(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四百六十余人。
3.评价
(1)“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发展进入低潮。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1)汉武帝时,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4)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咨询治国方略。
2.过程
(1)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等。
(2)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
(3)董仲舒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提出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4)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由此开始提升。
3.影响
(1)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三、太学的出现
1.创立: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建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发展
11
(1)汉武帝时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达到30 000多人。
3.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2)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东汉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背景
(1)中国早期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
(2)汉武帝时,察举制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
3.特点
(1)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
(2)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1)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2)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3)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4)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5)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
[易错提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不是孔子的“儒学”,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也就是说“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展,例如,“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就是法家思想。
[概念阐释]
11
1.天人合一
董仲舒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人类社会与宇宙是一个整体,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天,因此他的政治理论的出发点便是如何调节天人关系。在董仲舒看来,天似乎是具有人一样的意志感情,天的运行规律也有道德含义,而这正是人的形体和内在思想的来源。这种观点把天神秘主义人格化,使儒学具备了类似宗教的束缚力。
2.世官制
“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世官”,顾名思义,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就其所任而言,世官并不等于世职,并不局限于某家族世代担任某一固定官职,就其主体而言,世族是世官的基础,只要一个世家大族不倒,其成员就随时可能有出任重要官职。
[名师点拨]
汉武帝促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措施
(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家大政,确立察举制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扩大了官员队伍。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和令各郡国建立学校,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1.“焚书坑儒”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它的实施,是对先秦思想文化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西汉董仲舒大力改造儒学,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并且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4.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儒学由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评价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11
——董仲舒《春秋繁露》
(1)材料一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观点,指出新儒学“新”在何处?
[教你读史]
注意省略号前后分为两层意思:一是“天子受命于天”,神化君权;二是“大治”“大乱”的根源在于是否与“天”同。
[提示] 观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新:①从内容上看,在继承儒家“民本、仁政”的思想上,又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儒学被神学化。②从功能上看,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董仲舒《春秋繁露》
(2)据材料二分析,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为什么得到汉武帝的肯定?
[教你读史]
关联词“是以”前后内容形成因果关系,由此判断董仲舒的真正意图。
[提示] 建议:提出了独尊儒术的建议。原因: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为其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评价
(1)宣扬“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积极作用,但形成了文化专制,钳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
(2)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和唯心主义色彩,但也起到了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带有民本思想。
(3)提出“三纲”“五常”,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充满了封建意识,应该对其持批判态度。“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剩余的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期儒学的变化及影响
[材料一] 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11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秦朝由此采用了什么措施,有何消极影响?
[教你读史]
抓住关键词“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等,即可判断出所述的历史事件。
[提示] “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与李斯的主张相比,有何根本相同点?
[教你读史]
据材料中的句号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讲措施,第二层讲目的,从中概括董仲舒的主张。
[提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都是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思想控制。
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
1.社会地位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才成为正统思想。
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有利于构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11
(1)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
(2)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3)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二、多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呈现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题组一 “焚书坑儒”的批判和罢黜百家
1.秦朝时期,秦始皇下令焚烧的书籍主要是( )
A.秦国官定史书《秦记》
B.博士官负责管理的文献
C.医药、卜筮、种树等书
D.民间收藏的《诗》《书》等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秦始皇下令焚烧的书籍是秦国官定史书《秦记》以外其他各国的历史记载,以及民间私人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
2.秦汉时期,统治者致力于实现大一统,秦始皇的“坑儒”运用赤裸裸的暴力,而汉武帝的“尊儒”运用隐蔽的柔性手腕。统治者在对待儒学方面殊途同归的原因是( )
A.统治者在重武还是重文之间摇摆
B.打击思想领域中的敌对势力,清除异己
C.皇帝个人的好恶
D.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控制的需要
11
解析:选D 不论是秦始皇的暴力手段“焚书坑儒”,还是汉武帝的柔性手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控制,努力实现大一统。
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解析:选C 董仲舒的思想“儒术”,已经非纯正的孔孟学说,已经被改造发展了。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
4.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解析:选D “君权神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人感应”认为天子如果无道,上天便降灾难于他,两者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宗法制的体现,不符合题意。“祭天”“奉天承运”符合“君权神授”理论,排除A、B两项。皇帝重视灾难,符合“天人感应”理论,排除C项。
5.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
①广泛选拔人才 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而采取的措施有提倡兴办太学和郡国学校、重用儒者,②③④都促进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①不能直接体现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
题组二 太学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6.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向社会下层扩展 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解析:选D 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A
11
项错误;太学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是中央教育机构,没有向社会下层扩展,故C项错误;太学设立体现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D项正确。
7.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
①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 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 ③教育系统逐步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 ④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 在汉代,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并不是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①错误。
8.科举制的实行,使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其主要原因是( )
A.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官员
B.科举制是由孔孟创立的
C.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D.考生全部来自朝廷设立的太学
解析:选C 科举制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使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的争论,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了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不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解析:选C 汉初,随着郡国并行制的推行,国家面临封国危机,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即强调思想的统一,这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正是因为如此,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
2.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采纳了这一主张,实行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建立“中朝”
11
C.独尊儒术 D.推崇兼爱
解析:选C 根据董仲舒提出的主张以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可以得出这一措施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C项正确。
3.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解析:选B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符合汉武帝“大一统”的政治需要,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所以才能成为统治思想。
4.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 )
A.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
B.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
C.主张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
D.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
解析:选C 材料中表明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故选择C项。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在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解析:选B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出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也反映出了政治领域的相应变化,即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故B项正确。
6.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解析:选C
11
太学是传授儒学的地方,也是儒生入仕的重要途径,太学生人数的增加,说明入仕的儒生也在不断增加,儒生入仕人数的增加,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进入太学学习儒学的积极性,故答案选C项。A项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不对,汉朝时,中央集权还在不断发展当中;B、D两项虽然符合历史史实,但不是太学人数增加的根本原因,人们不是因为儒学发展了而去学儒学,进入太学的目的是做官。
7.汉武帝时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汉元帝主张:“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可见,汉代统治政策的特点是( )
A.尊儒学为正统,灭绝其它思想
B.儒法并用,把二者放到同等地位
C.实行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正统
D.无为而治,儒学与黄老之学并用
解析:选C 本题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反映了西汉统治者对于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态度和政策,即实行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正统,因此选C项。
8.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儒学地位上升,成为奴化臣民的工具
B.促成良好的读书风尚,推动人们积极探求先进科技
C.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D.儒生成为文化舞台和政治舞台的主角
解析:选B 本题属逆向型选择题,考查对科举制的正确认识。文人学士醉心于科举考场、功名利禄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摘编自《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11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6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6分)
解析:第(1)问,“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董仲舒主张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庠序来教化百姓行仁、义、礼等;“主要原因”则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第(2)问,“措施”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如设置五经博士、征选儒家学者做官、提倡儒学等;“作用”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回答。第(3)问,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归纳材料三可得出“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是儒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答案:(1)主张:办学校来教化人民仁、义、礼。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
(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3)影响:①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②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