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早期介绍
(1)梁启超发表文章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2)革命党人朱执信发表文章,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3)一些无政府主义者曾介绍过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2.系统传播
(1)原因: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2)人物:李大钊。
(3)活动:
①1918年11月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指出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的新曙光。
②1919年5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③在北京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工读互助团”的实践
(1)成立:1919年12月成立,幻想通过知识分子做工和帮助劳动者求学的办法,实现社会理想。
(2)失败:经济上入不敷出,加上意见不合等原因。
(3)影响:很多青年放弃改良道路,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2.三次论战
(1)概况:
①1919年,围绕“要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等分歧,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
②1920年,围绕“要不要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等问题,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
③围绕“要不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等问题,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同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2)影响: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
9
3.组织学会
(1)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2)陈独秀等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理论转变:从李大钊到陈独秀,马克思主义完成了从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
2.实践进程
(1)1920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2)1920年9月,上海小组把《新青年》改为公开理论刊物;随后又创办半公开的《共产党》月刊。
(3)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深入工人群众,做好宣传组织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3.重大影响
(1)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轻巧识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易错提醒]
新文化运动前后不同。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发生了分化。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胡适等人则继续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后期则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名师点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条件和途径
(1)主要条件:
①李大钊在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②资产阶级斗争的失败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
④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
(2)主要途径:
9
①先进知识分子著书立说,广泛传播。
②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出版报刊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成立社团和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⑤进行论战,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1.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3.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一] 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样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1)李大钊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材料表达了他什么思想观点?
[教你读史]
关注两点:一注意材料中心词,把理想“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二是注意材料出处隐含的信息。
[提示] 目的:与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进行斗争,宣传马克思主义。观点:主张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材料二] 工人的运动,就是比黄河水还利害还迅速的潮流。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
——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
(2)这个宣言说明了什么?
[教你读史]
关键信息是“工人的中国”“工人的俄国”,注意材料出处。
[提示]
9
说明马克思主义己传入中国,增强了工人阶级斗争的信心。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中国将会走上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材料三] 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实际上,我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毛泽东
(3)依据材料三,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是什么?
[教你读史]
注意逻辑关系,“成了”“马克思主义者”是“影响”的结果。
[提示] 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领导中国革命,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特点:
①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倡导作用。从1918年李大钊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之后,先进知识分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首倡者。
②以著书立说和创办报刊为主要传播手段。
③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④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
(2)影响:
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斗争的信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这不仅促使中国工人阶级迅速登上了政治舞台,而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使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革命史的新纪元。
题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抗拒这个潮流。”文中的“潮流”指( )
A.民主革命 B.五四运动
9
C.社会主义运动 D.辛亥革命
解析:选C 《庶民的胜利》是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因此他讲的这个潮流是指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运动。
2.以下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解析:选A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文章占比例最高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情况,A项正确。B项错在“唯一”;C项“都是”太绝对,错误;D项根据统计表信息可以排除。
3.“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错误的要害在于( )
A.把冒牌“社会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相提并论
B.宣传空想社会主义方案
C.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抵制马克思主义
D.把社会主义诬蔑为“过激主义”
解析:选C “多研究问题”的实质是主张社会改良,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就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斗争。
4.“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这是老革命家吴玉章为1959年出版的《李大钊选集》的题诗,主要是指李大钊( )
A.是《新青年》的撰稿人 B.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C.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D.批判尊孔复古思潮
解析:选B 李大钊是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之后,又一位“登高一呼”各方响应、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人物,其主要贡献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5.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
A.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深远
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
C.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知识分子普遍接受
9
D.新文化运动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
解析:选B 各种社会思潮的出现,说明当时的中国迫切需要对社会进行改造的良方。所以应选B项。
6.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有( )
①发表文章 ②利用讲坛 ③进行思想论战 ④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由教材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 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选C 从材料信息可知,1920年陈独秀认为资产阶级国家不能扫除社会罪恶,说明陈独秀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与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关。
2.《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至此,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宣传发展到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阶段。对这种宣传转变起直接促进作用的是( )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巴黎和会 D.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选A 解答的关键是抓住“直接促进作用”信息。五四运动爆发后,《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李大钊在上面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由此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3.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 )
A.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
B.主张民主革命的政治团体
C.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
D.寻求救国之道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
解析:选D
9
分析题干所述,本题实际是要求选择哪些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联系教材所学史实分析,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所以答案为D项。
4.李大钊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首次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是( )
A.《文学改良刍议》
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解析:选D 《文学改良刍议》是胡适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都是毛泽东发表的,1918年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首次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故D项正确。
5.“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
A.五四运动爆发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苏联成立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背景的理解。材料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七年是1918年,A项发生于1919年,C项是在1921年,D项是在1922年。故选B项。
6.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毛泽东曾在1945年说:“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1949年他又说:“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已经知道马克思,前后矛盾
B.国民党不讲马克思主义,前句错误
C.马列主义并非十月革命送来,后句错误
D.十月革命前国人并未理解马列主义真谛,前后不矛盾
解析:选D 毛泽东的意思是,十月革命以前,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就开始介绍过马克思主义,但大多数传播者是从各自的立场和政治需要出发,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介绍是比较肤浅和片面的。而毛泽东是从中国的无产阶级角度真正理解、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上作出这一判断的,故D项正确。
7.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号召“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并积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说明( )
9
A.马克思主义主要在工人中宣传
B.李大钊认识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C.李大钊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D.李大钊认为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接受马克思主义
解析:选C 李大钊率先在中国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说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故选C项。
8.毛泽东同志说:“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
A.学习苏俄,走社会主义道路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坚持国共合作,赢得人民信任
D.动员全国人民,解放全中国
解析:选A 十月革命之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B项是1927~1936年,C项国共合作所指不明,D项是人民解放战争,在1946~1949年,皆可排除。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就是学习苏俄,走社会主义道路,选择A项。
二、非选择题(18分)
9.1919年,在新文化运动主要参与者之间发生了著名的“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大论战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中国的最初一次激烈的较量;是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右翼与李大钊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的一次不可调和的斗争。
——萧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材料二 胡适与李大钊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过去把它讲成是敌对双方的斗争,事实上还是朋友之间的争论,双方都是反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势力的。胡适的意思无非是主张改良,不赞成革命。后来胡适提倡好政府主义,李大钊又参加并在宣言上签了名。
——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三 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的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材料四 我们改造社会是要在实际上把他的弊病一点一滴、一桩一件、一层一层渐渐的消灭去,不是用一个根本改造方法,能够叫他立时消灭的,更不是单单在理论上笼统的否认他,他便会自然消灭的。
——陈独秀《答郑贤宗》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种观点的差异之处。(6分)
9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两种观点的差异之处。(6分)
(3)胡、李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其本质区别在哪里?(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阶级属性或改造的手段、方法的角度概括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从解决问题的方向或层次的角度概括。第(3)问,从两人不同的指导思想分析回答,扣住思想的不同属性。
答案:(1)材料一认为双方界限分明,材料二认为双方的界限并不分明。或:材料一认为双方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材料二认为双方的观点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或:材料一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较量,材料二认为这只是对革命与改良的不同看法。
(2)材料三认为必须先解决经济问题,才谈得上解决其他问题;材料四认为社会问题不存在什么根本的解决,所有的问题都需要一件一件解决。
(3)本质区别:胡适坚持用资产阶级改良方式推进社会改革,李大钊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即要不要马克思主义。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