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内环境的正误判断
(1)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 )
提示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没有发生在内环境中。
(2)正常情况下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 )
提示 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需氧呼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通常氧气含量相对较低。
(3)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 )
(4)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 )
提示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淋巴中含量很少。
(5)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 )
提示 腹泻引起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
(6)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为降低、乳酸、NaHCO3( √ )
2.神经调节的正误判断
(1)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酸梅色泽直接刺激反射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 )
提示 酸梅直接刺激的是视网膜,而非反射中枢。
(2)膝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 × )
提示 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3)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 )
(4)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化学递质( × )
提示 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说明没有兴奋的传递,此时其不释放化学递质。
(5)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 )
(6)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 )
(7)ATP能在神经细胞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 )
提示 由分析可知,神经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溶胶、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
(8)大脑皮层韦尼克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 )
3.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的正误判断
(1)
25
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这两个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 √ )
(2)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 )
提示 酶可以在非细胞条件下发挥作用,激素不可以。
(3)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 )
(4)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靶细胞( × )
提示 激素和抗体一般具有一定特异性,激素可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但有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全身细胞;而抗体作用于抗原,抗原不一定是细胞。
(5)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 × )
提示 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类。
(6)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体内各种细胞上( × )
提示 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只分布在甲状腺细胞上。
4.综合应用
(1)如图为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字母表示神经结构。当手被尖物刺痛时,手缩回来并产生痛觉。判断下列叙述:
①图中A为效应器,E为感受器( × )
②由图可判定C中兴奋可传至甲( × )
③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化学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 )
④痛觉在图中的甲方框处形成( √ )
⑤一般情况下,E中细胞消耗的能量直接来自于葡萄糖( × )
(2)如图是闰绍细胞(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参与神经调节的过程,判断下列叙述:
①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可通过闰绍细胞抑制自身的活动( √ )
②闰绍细胞兴奋时会抑制运动神经元2的兴奋性( √ )
③图示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 )
④图示中具有3个突触结构( √ )
⑤闰绍细胞通过递质使运动神经元1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 )
25
(3)某种突触传递兴奋的机制为: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引起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简称NE),在突触间隙中,NE将发生如图所示的结合或摄取。
①突触前膜和后膜均能摄取NE,但不能说明兴奋可以双向传递( √ )
②NE是一种化学递质,突触前膜释放NE需要受体( × )
③NE作用于突触前膜后抑制NE的释放属于正反馈调节( × )
(4)(加试)判断下列与图示血糖调节过程的相关叙述:
a.图中①②细胞的种类相同,均有肝细胞和肌细胞( × )
b.饥饿时血液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含量比值将会变大( × )
c.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因素有血糖浓度升高、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多( √ )
d.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具有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 )
(5)分别写出“低血糖时,神经—体液调节过程”和“高血糖时,体液调节过程”。
答案 低血糖时,神经—体液调节过程为“血糖含量降低时→刺激下丘脑有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和胰岛α细胞→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血糖含量升高”;高血糖时,体液调节过程为“血糖含量上升时→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降低”。
(6)寒冬中某健康人在28 ℃的空调室内补充足量米饭和饮用水后休息10分钟即进入零下5 ℃的环境中工作。如图曲线表示其体内某些生理指标的相对变化趋势,判断下列相关叙述:
①曲线可表示血糖含量变化,P点时胰岛素含量较Q点增加( √ )
25
②曲线可表示人体体温变化,P点时毛细血管中血流量较Q点增加( × )
③曲线可表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P点时骨骼肌产热量小于Q点( × )
一、内环境与稳态
1.“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组织水肿及其产生的五大原因归纳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二、神经调节
1.兴奋产生过程中的要点归纳
(1)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2)兴奋产生机制:Na+内流→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变为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兴奋产生。
(3)由于动作电位的形成与膜外Na+浓度有关,所以如果膜外溶液中Na+浓度过低,就不能形成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峰值大小与膜外Na+浓度有关。
2.兴奋传递过程中的要点提醒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一般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的膜,突触后膜一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2)兴奋传递引起的效应:化学递质分为兴奋性化学递质(如乙酰胆碱)和抑制性化学递质(如γ-氨基丁酸),所以兴奋在突触处传递后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3)兴奋传递与细胞器之间的关系:某些化学递质的形成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关,运出突触前膜的方式是胞吐,并需要线粒体提供ATP(供能),其分泌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4)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信号转换:兴奋传递过程中,在整个突触上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但仅在突触前膜上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25
,仅在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3.神经纤维膜上电位变化的分析
(1)解读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曲线图
①a点之前——静息电位:此时K+通道打开,K+外流(属于易化扩散),Na+通道关闭,使膜外带正电荷,膜内带负电荷,电位差为负值;呈内负外正。
②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受刺激后,K+通道关闭,Na+通道打开,Na+迅速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膜内电位由负变正,膜外电位由正变负,呈内正外负;a点到c点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c点为动作电位的峰值。
③ce段——静息电位的恢复:c点到e点,由于在细胞膜上存在钠-钾泵,在其作用下,将外流的K+运进膜内,将内流的Na+运出膜外;从而导致膜电位又慢慢恢复到静息状态,此时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
(2)细胞外液中Na+、K+浓度改变对膜电位的影响
项目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峰值
Na+增加
不变
增大
Na+降低
不变
变小
K+增加
变小
不变
K+降低
增大
不变
4.突触结构及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相关知识归纳
(1)突触前膜分泌化学递质的方式为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不需要载体,但消耗能量。
(2)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化学递质的分泌与线粒体有关。
(3)突触间隙内的液体属于组织液,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4)突触后膜可能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也可能是传出神经元支配的肌肉细胞膜或腺体细胞膜。
(5)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化学递质、激素等属于信号分子。
25
三、激素调节
1.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1)分级调节:激素的分泌调节一般要经过下丘脑→垂体→相关腺体三个等级。
(2)反馈调节:相应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调节过程,目的是保持相应激素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2.血糖平衡调节(加试)
3.体温调节
(1)寒冷环境下
(2)炎热环境下
4.激素间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
(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如促进产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提高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25
;促进动物生长发育——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如调节血糖——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对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甲状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性激素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四、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
题型一 内环境的组成与稳态
1.(2016·浙江,4)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答案 B
解析 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浓度增大,进而导致水从细胞内更多地流向细胞外,A错误;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液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B正确;炎症反应引起的肿胀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组织液渗透压增大所致,C错误;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增大会导致钾离子外流的量减少,从而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下降,D错误。
2.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25
A.甲、乙、丙、丁共同构成了人体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
B.正常情况下,图示各部分的成分是稳定不变的
C.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乙处的渗透压会降低
D.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答案 C
解析 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甲、乙、丙构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正常情况下,图中各部分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血浆甲中蛋白质含量减少,会引起组织水肿,使乙浓度下降,渗透压降低,C正确;如丁是红细胞,则丁中氧气浓度比甲高,D错误。
思维延伸 (1)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判断下列叙述:
①若将图中的肌细胞换成血细胞,则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的种类和相互关系和原图一样( × )
②在Y中可以检测到抗体、血红蛋白、葡萄糖载体( × )
③氧气在图中运行途径为从Y向X扩散,再由X向肌细胞扩散( √ )
④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 )
⑤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 )
⑥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 )
(2)判断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
a.①③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 )
b.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②( × )
c.血浆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④→③→②( √ )
d.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①③④中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 × )
e.①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④中的,其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水肿( × )
(3)如图是人体内糖代谢等过程的简图,判断以下分析:
25
a.如果甲是肝细胞,则图中A所示的多糖最可能是肝糖元( √ )
b.图示中的③、④过程会使细胞中ADP的含量上升( × )
c.胰岛素能调控图中①、②和③过程,所以人体内胰岛素浓度过高,则过程①将会加快( √ )
d.毛细血管壁细胞也会发生③过程,但不会发生④过程( × )
题型二 反射的过程及结构基础
3.(2017·浙江模拟)如图为膝反射的示意图,其中a、b、c表示突触,1、2、3表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敲击髌骨下韧带,在1、2、3处将依次出现动作电位
B.a、b、c组成了膝反射的反射中枢
C.膝反射的传出神经元的胞体在脊髓处
D.刺激1或刺激2,伸肌均会收缩,仅前者属于反射
答案 C
解析 敲击髌骨下韧带,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再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产生效应,该过程只有1和2发生兴奋,而3处的神经元受到抑制,没有出现动作电位,A错误;a、b、c为脊髓中的三个突触,不代表膝反射的反射中枢,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膝反射的传出神经元的胞体在脊髓处,C正确;刺激1或2,伸肌均会收缩,但都没有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
4.(2017·“吴越联盟”)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①~⑤表示反射弧各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射弧属于三元反射弧
25
B.支配⑤的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肌肉中
C.该实验中针刺①处后引起肌肉收缩,属于反射
D.②处给予适宜刺激后能产生一个负电波
答案 B
解析 图中反射弧含有三个神经元,属于三元反射弧,A项正确;图中⑤是效应器,支配其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反射中枢中,B项错误;针刺①处后引起肌肉收缩,经过了完整的反射弧,属于反射,C项正确;②处给予适宜刺激后能产生一个负电波,D项正确。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元,神经节如图中的c。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e),灰质内的为中间神经元。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元,反之则为传出神经元。
题型三 兴奋产生与传导机理(加试)
5.如图甲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图乙表示某一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相互转变过程中的离子运输途径,静息电位与①途径离子运输有关,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25
A.图乙中,①④途径属于扩散,②③途径属于主动转运
B.图甲中b区域电位形成是细胞受到刺激后,通过图乙④途径的离子运输所致
C.图甲中b区域电位恢复与图乙①途径的离子运输无关
D.图乙④途径的发生只能由电信号引起
答案 B
解析 图乙中,④表示Na+内流,①表示K+外流,①④途径属于易化扩散,②③途径需要载体蛋白、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转运,A错误;图甲中b区域为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细胞受到刺激后,通过图乙④途径的Na+内流运输所致,B正确;图甲中b区域电位恢复与图乙①K+外流途径的离子运输有关,C错误;图乙④途径的发生可能是由电信号引起,也可能是由化学信号(化学递质)引起,D错误。
6.下图表示神经纤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及恢复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b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
B.bd段主要是Na+外流的结果
C.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则d点将上移
D.若受到刺激后,导致Cl-内流,则c点将下移
答案 B
解析 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bd段产生了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会使Na+内流的量增多,动作电位增大;若受到刺激后,导致Cl-内流,使膜内负电荷增多,静息电位增大。
题型四 兴奋传导(传递)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加试)
7.下图是神经肌肉接点,又称突触。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前膜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细胞外钙浓度降低,对钠内流的抑制屏障作用减弱,使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学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性
B.肌肉收缩需要钙离子,但是血钙过高却会引起肌无力
25
C.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中α-银环蛇毒时,会导致肌肉收缩
D.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使肌肉持续收缩
答案 B
解析 化学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血钙过高会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引起肌无力;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中α-银环蛇毒时,乙酰胆碱无法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会导致肌肉舒张;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只会导致化学递质的释放量瞬间增加,但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发挥作用后立即失活,因此肌肉不会持续收缩。
8.如图甲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的中点c处给予一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图乙、图丙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表1记录得到图乙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
B.图乙①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②点时更大
C.图乙曲线处于③点时,图丙曲线正处于④点
D.图丙曲线处于⑤点时,图甲a处膜外表现为负电位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表1记录得到图丙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A错误;由图可知,图乙①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②点时更小,B错误;由图可知,图乙曲线处于③点时,图丙曲线正处于④点,C正确;图丙曲线处于⑤点时,a、b两点间电位差为0,此时兴奋已传过b点,但还未到达a点,所以图甲a处膜外表现应为正电位,D错误。
思维延伸 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两电极位于Q点位置的膜外和膜内)、Ⅱ(R处和S处电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Ⅰ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则:
25
(1)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 × )
(2)电表Ⅰ记录到③处电位值时,Q处无K+外流( × )
(3)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 √ )
(4)若S处电极移至膜外,电表Ⅱ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 )
(5)若S处电极移至膜外,电表Ⅱ的指针将发生一次偏转( √ )
“两看法”解决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1)一看电流计两极连接的位置
①图甲: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②图乙:灵敏电流计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在箭头处给一适宜的刺激,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二看刺激能不能同时到达电流计两极。能同时到达两极,指针不发生偏转;不能同时到达两极,就会产生电位差,指针发生偏转。
Ⅰ.电流计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Ⅱ.电流计在神经元之间(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突触处单向传递)
①刺激b点,若B细胞释放的是兴奋性的化学递质,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所以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题型五 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及有关激素的作用
25
9.(2017·“吴越联盟”)下列关于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的内分泌系统包括分散在体内的一些无管腺和细胞
B.某些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兼有内分泌的功能
C.体液调节具有作用缓慢而广泛的特点
D.下丘脑的活动受到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直接调节
答案 D
解析 人体的内分泌腺由无管腺、分散的内分泌细胞组成,A项正确;某些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兼有内分泌的功能,如能够分泌抗利尿激素,B项正确;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作用广泛而缓慢,C项正确;腺垂体的活动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下丘脑受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D项错误。
10.(2017·浙江模拟)如图表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机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结构X为垂体
B.若结构Y受损,则①含量升高,②含量降低
C.若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①和②的含量将上升
D.甲状腺激素不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发育
答案 B
解析 根据试题分析,图中结构X为下丘脑,A错误;若结构Y受损,则②减少,甲状腺激素减少,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①含量升高,B正确;若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①和②的含量将下降,C错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会患呆小病,D错误。
激素分级和反馈调节的常见图形分析
图形
代表的意义
发散
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d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e为促甲状腺激素
①a表示感受器,b表示反射中枢,c表示效应器;
②转录翻译过程;
③a表示B淋巴细胞,b表示效应B细胞,c
25
表示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
甲亢患者的③分泌过多;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图中有两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均有类似的调节
题型六 体温调节
11.(2016·浙江10月选考,4)人体通过多种调节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安静时主要由骨骼肌代谢产热
B.人体的蒸发散热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
C.温热时血管舒张是通过体液调节实现的
D.寒冷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利于产热
答案 D
解析 安静时主要由内脏器官产热;蒸发散热主要通过皮肤进行;血管舒张是通过神经调节实现的,故A、B、C错误。甲状腺激素促进产热,D项正确。
12.一个处于安静状态的人,在不同气温中,皮肤血管血液的相对流量如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皮肤血流量的变化受下丘脑的调节
B.在AB段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在CD段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加强
D.在D段以后需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
答案 C
解析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外界温度降低时,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小,进而减少散热量,A正确;AB段,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来维持体温恒定,B正确;CD
25
段环境温度升高,皮肤内毛细血管舒张,血液流量增加,另外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C错误;在D点以后,环境温度超过人的体温,这时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会流失大量水和无机盐,应该及时补充,D正确。
题型七 血糖调节及其应用(加试)
13.现有一组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X。为验证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恢复正常。现将小鼠X随机均分成若干组,下表表示各组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1
2
3
4
处理方法
胰岛素
+
-
+
-
阿司匹林
-
+
+
-
生理盐水
-
-
-
+
实验结果(血糖浓度)
?
高于正常
?
高于正常
注:对胰岛素不敏感是指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无明显变化;“+”表示有添加,“-”表示无添加,胰岛素和阿司匹林均用生理盐水配制。
A.第4组为对照组,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血糖浓度正常的个体
B.第1、3组的实验结果应分别为:高于正常、正常
C.为了控制无关变量,三种试剂都应通过饲喂的方式添加
D.该实验可以同时证明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答案 B
解析 第4组为对照组,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血糖浓度高于正常的个体,A错;高血糖小鼠X对胰岛素不敏感,则第1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小鼠X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则第3组血糖浓度正常,B正确;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通过饲喂添加,应注射,C错;该实验只能证明胰岛素能降血糖,但不能证明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D错。
14.科学家发现过度肥胖往往造成血液中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过高,且血液中胰岛素浓度也偏高。某研究室对过度肥胖的老鼠进行实验,发现阿司匹林(一种消炎止痛药)可矫正过度肥胖老鼠的生理缺陷。过度肥胖老鼠服用阿司匹林三周后,注射胰岛素,120分钟内血糖含量相对值变化如图所示(对照组老鼠未服用阿司匹林),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甲:阿司匹林对老鼠的过度肥胖有治疗作用
25
乙:注射胰岛素后对照组及实验组的老鼠血糖在60分钟内明显下降
丙:对照组老鼠的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使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调节血糖的作用
丁:服用阿司匹林使老鼠细胞恢复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胰岛素得以发挥作用降低血糖
A.丙、丁 B.乙、丙 C.甲、丁 D.甲、乙
答案 A
解析 从题图可知,对服用阿司匹林的老鼠注射胰岛素后,60分钟内血糖含量明显下降,未服用阿司匹林的老鼠血糖含量变化不大,所以服用阿司匹林的老鼠对胰岛素敏感,未服用阿司匹林的老鼠对胰岛素不敏感。
专题强化练
一、选择题
1.(2017·“七彩阳光”联盟)下列关于膝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B.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C.反射活动中需要化学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D.膝反射的反射中枢位于传入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25
答案 D
解析 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即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的刺激,A、B项正确;一个反射弧至少由2个神经元组成,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化学递质参与,C项正确;膝反射的反射中枢位于脊髓,D项错误。
2.(2017·丰台区一模)在2017年2月26日的北京“光猪跑”活动中,参加者只着泳衣或短裤等进行健身跑。下列对奔跑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环境温度低,奔跑者在奔跑过程中不会出汗
B.冷觉感受器兴奋,递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加快
C.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体温的维持提供热能
D.奔跑过程中,奔跑者血糖浓度持续下降
答案 C
解析 环境温度低,但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也会通过增加排汗,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A错误;冷觉感受器兴奋,促进化学递质的释放,但不是加快速度,B错误;机体的热量来源是有机物氧化分解,C正确;奔跑过程中,奔跑者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3.(2017·浙江模拟)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B.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的传播
C.反射中枢对传来的兴奋有分析和综合的功能
D.全身每一块骨骼肌和内脏都有反射活动
答案 A
解析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错误;神经元接受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B正确;对传入神经元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部位是反射中枢,C正确;全身每一块骨骼肌和内脏器官都有反射活动,D正确。
4.(2017·温州模拟)如图为人体膝反射示意图,下列关于膝反射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
B.涉及4个神经元,属于四元反射弧
C.反射弧全部由神经元组成
25
D.效应器为伸肌和屈肌
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A正确;膝反射是二元反射弧,B错误;反射弧不全是由神经元组成,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元的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C错误;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元的末梢及伸肌和屈肌组成,D错误。
5.(2017·浙江模拟)下列对膝反射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效应器肌梭收到叩击后使感觉神经元的神经末梢产生动作电位
B.含有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二元反射弧可引起伸肌舒张
C.动作电位沿运动神经元传到屈肌后使之收缩从而完成膝反射
D.位于脊髓中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能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答案 D
解析 感觉神经元的神经末梢存在于感受器上,A错误;含有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二元反射弧可引起伸肌收缩,B错误;动作电位沿运动神经元传到屈肌后使之舒张从而完成膝反射,C错误;位于脊髓中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能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D正确。
6.(加试)女性孕期血糖偏高是一种常见现象。下图为进食等量葡萄糖后,孕妇与正常女性(非孕妇)血糖浓度和胰岛素浓度变化的数据记录。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血糖浓度的升高是导致胰岛素浓度升高的原因之一
B.孕妇的胰岛β细胞对血糖变化比较敏感,产生胰岛素的速度较快
C.孕妇血糖浓度升高可能的原因是体内的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D.孕妇一旦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就应及时控制糖类摄入量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当体内血糖浓度升高时,与孕妇相比,正常女性体内胰岛β细胞对血糖变化比较敏感,产生胰岛素的速度较快,故B错误;当血糖升高时,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题图中孕妇体内胰岛素含量的峰值大于正常女性,而血糖浓度却高于正常女性,很可能是孕妇体内的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孕妇一旦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应及时控制糖类摄入量,以降低血糖浓度。
7.已知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均为蛋白质类物质。依据下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25
A.切除①,图中所列激素的合成及分泌量都将减少
B.切除①,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将不能被运输到②
C.若让该动物口服促性腺激素,则②活动将增强
D.若让该动物口服雌激素,则①活动将减弱
答案 D
解析 图①、②分别表示垂体和卵巢。若切除垂体,促性腺激素和雌激素的合成及分泌量会减少,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会增加,而且可以运输到卵巢,但对卵巢不起作用。促性腺激素是蛋白质类物质,口服后其被分解为氨基酸,因此不会导致卵巢活动增强。雌激素属于固醇类激素,可以口服被利用,它在体内浓度升高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8.(加试)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化学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答案 C
解析 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而5-羟色胺是抑制性递质,二者受体不同;由于神经元乙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5-羟色胺,丙神经元不会兴奋;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会阻碍乙酰胆碱和受体结合从而使兴奋不能传递到突触后膜,但不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变化;根据题干信息,“Ca2+内流,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化学递质”,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则突触前膜无法释放递质,乙神经元膜电位不发生变化。
25
9.(2017·江苏改编)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效应B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抗体是由T淋巴细胞产生的
答案 B
解析 效应B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项错误;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元分解补充血糖,因此血糖浓度会升高,B项正确;寒冷环境下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较大,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其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C项错误;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D项错误。
10.图1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图2是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中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化学递质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
B.图2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C.图2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只能由左到右
D.图1中共有5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
答案 D
解析 图1中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化学递质可能是兴奋性化学递质或抑制性化学递质,因此会导致乙产生兴奋或抑制;图2丁区域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状态,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既可能向左,也可能向右。
11.(2016·绍兴一中统考)下图为膝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及动作电位在神经元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25
A.伸肌肌群既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兴奋可在反射弧上双向传递
B.若在图1中①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c处膜电位会发生由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的变化
C.在图2中CD段,神经纤维膜正处于极化过程
D.图2中D点时细胞膜内侧的Na+浓度不可能比外侧高
答案 D
解析 从图示可知,伸肌肌群既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由于突触结构的存在,兴奋在反射弧上只能单向传递,A项错误;由于c连接的是屈肌肌群,若在图1中①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会抑制c神经元兴奋,B项错误;在图2中CD段,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神经纤维膜处于去极化,C项错误;D点时细胞膜内侧的Na+浓度虽然增大,但仍比外侧低,D项正确。
12.(2018·“七彩阳光”联盟)下图为人体下丘脑和垂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b表示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a具有内分泌功能,但不属于内分泌腺
B.结构b通过管道将某些物质分泌到体外
C.结构a为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多种促激素,调节、控制b的激素分泌
D.结构b为腺垂体,能分泌多种调节激素,刺激靶腺体激素的形成与分泌;其靶腺体分泌的激素不能调节结构b的分泌功能
答案 A
13.甲、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下表为给两人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前30 min和后30 min每人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25
促甲状腺激素浓度(mU/L)
注射前
注射后
健康人
<10
10~40
甲
10~40
>40
乙
<10
<10
A.TSH的靶细胞可以是下丘脑、甲状腺细胞和肌肉细胞
B.甲注射TRH后,TSH浓度增高是反馈调节的结果
C.乙发生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
D.甲、乙两人注射TRH前的耗氧量比正常人低
答案 D
解析 促甲状腺激素(TSH)的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A错误;甲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后,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增高是TRH促进垂体分泌TSH的结果,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垂体,C错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增加产热,甲、乙两人注射TRH前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故耗氧量比正常人低,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4.(加试)(2017·南通模拟)神经纤维上电位的产生、变化与细胞膜上离子通道通透性的变化直接相关。如图表示箭毒、烟碱对突触后膜上Na+通道通透性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电位的特点是________,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主要是K+外流的结果。
(2)神经纤维接受刺激引起兴奋后,细胞膜的电位变化主要是________的结果。
(3)Ach是化学递质的一种,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时,Ach与突触后膜上的Ach受体结合,导致Na+通道开放,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根据图解,箭毒与Ach受体结合,使Na+通道________,阻止________,导致突触后膜不能产生电位变化。人体箭毒中毒后,中毒症状是肌肉________(选填“松弛”或“僵直”)。
(4)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老年性疾病,致病原因主要是Ach含量显著减少,用烟碱类药品治疗有明显的效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外正内负 (2)Na+内流 (3)关闭 Na+内流 松弛 (4)烟碱能与Ach
25
受体结合,导致Na+通道打开,Na+内流,从而促进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
解析 (1)神经纤维未受剌激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2)神经纤维受刺激时,神经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3)化学递质能通过特定的方式(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可使递质快速大量释放,从而保证了兴奋的快速传递。据图分析,箭毒与Ach受体结合,使Na+通道关闭,阻止Na+内流,不能产生兴奋,因此人体箭毒中毒后的症状是肌肉松弛。
(4)据图分析,烟碱能与Ach受体结合,使Na+通道开放,导致Na+内流,促进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
15.(加试)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条件,研究小组给健康小鼠饲喂高糖饲料后一段时间,检测其血液中相关激素及血糖浓度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血液中能检测到激素含量变化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小鼠饲喂高糖饲料后,小鼠体内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小鼠饲喂高糖饲料后,胰岛β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引起靶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____________加速,从而使血糖含量下降。试分析影响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出两项)。
(3)高血糖会刺激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释放________作用于胰岛β细胞,使血糖浓度降低,这种调节方式是________调节。
(4)研究表明小檗碱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要探究小檗碱是否是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达到降血糖的作用,实验思路是:将一定数量的高血糖症小鼠(胰岛β细胞对血糖不敏感)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注射适量的____________,另一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后血液中________的浓度。
答案 (1)激素通过内分泌腺分泌后释放到血液中运输 先上升,后下降以至维持相对稳定 (2)摄取、利用和贮存 胰岛素受体(数量)、胰岛素(浓度)、ATP等
(3)化学递质 神经—体液 (4)小檗碱溶液 胰岛素
解析 (1)从血液中能检测到激素含量变化是因为激素由特定的内分泌腺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最终进入到血液中随血液循环而运输到全身各处。在给小鼠饲喂高糖饲料后,血糖肯定在一段时间内会上升,但随着时间的进行,由于机体的调节作用,血糖还会下降直到恢复正常水平。(2)给小鼠饲喂高糖饲料后,胰岛β
25
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引起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加速,从而使血糖含量下降。影响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有胰岛素受体(数量)、胰岛素(浓度)、ATP等。(3)高血糖会刺激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释放化学递质作用于胰岛β细胞,使血糖浓度降低,这种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4)实验设计时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探究小檗碱是否是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达到降血糖的作用,实验思路是:将一定数量的高血糖症小鼠(胰岛β细胞对血糖不敏感)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注射适量的小檗碱溶液,另一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后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