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数分裂
学时:1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减数分裂的过程,可分为减数第一次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两个阶段其中包括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的理解。设计本课的指导思想时首先遵循生物教学规律,由简到难,注意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层次逐步提高,并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相比较,使学生明白减数分裂的真实含义。在讲课过程中抓住染色体变化这条主线,特别是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理解其实质。其次,在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素质,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指挥的作用,并在教学中使用了自制染色体行为模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锻炼了识图、归纳、分析判断、动手等能力。
媒体设计思路:
主要以帮助完成每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为宗旨而设计的多媒体课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引出课题,然后通过介绍生物生殖产生生殖细胞分为无性和有性生殖细胞,使学生充满好奇,带着兴趣去阅读课文相关内容。然后遵照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先引出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和卵细胞,并结合相关图像进行师生互动,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能进行整体理解;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课堂进度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观察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同源染色体、四分体以及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分析出减数分裂的实质和发生减数的时期,并对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做出对比,从中分析出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曲线,最后以各小组为单位制作减数分裂模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有丝分裂的基础上进行的。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有许多相通之处,在理解了有丝分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减数分裂增加了分裂的次数,尤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的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和联会、四分体的概念需要重点解析,教材通过两次分裂各个时期的变化清楚的说明了这些内容。
学情分析:农艺一班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但是学习热情很高。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分组讨论制作模型,通过多媒体观察与有丝分裂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流程图:
学生回答问题并观察投影进行思考
开始
复习导入新课:回顾有丝分裂特点引出减数分裂复制一次分裂两次
观察课件图象:学生了解有性生殖细胞产生的器官和生殖细胞的产生经过减数分裂形成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关于生殖细胞的问题
减数分裂过程进行识图分析:通过对减数第一次和减数第二次的各个时期图象对比理解其真正的实质
学生看图象并讨论分析,真正的理解减数的实质
学生制作减数分裂模型对本节内容加深理解
知识深化:通过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染色体和DNA对比绘制减数分裂染色体和DNA变化坐标图象
课堂总结
结束
教学计划
课题:减数分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过程和特点,掌握同源染色体的基本概念。
(2)理解和掌握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特征,特别是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生物学知识,热爱科学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模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特征和数目变化
(2)减数分裂两次分裂过程中DNA分子数目变化
教学难点:
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的概念以及同源染色体移向两极的随机性
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2.减数分裂染色体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5分钟)
提问:有丝分裂细胞需分裂几次?复制几次?植物精子在哪形成、能形成精子的是什么细胞?该细胞有何特点?
二、启发思考 ,分析任务(5分钟)
提问: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怎样减少一半的?又是减少了怎样的一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猜想,演示精子形成的全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有没有复制?细胞进行了几次分裂?最终一个造孢细胞形成了几个精子?下面我们分步详解减数分裂过程。
三、启发学习过程(15分钟)
1、课件演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
2、课件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提问: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配对的是怎样的染色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
3、课件
了解任务
观察课件,回忆有丝分裂相关知识,观察染色体的行为
学生自由发言回答问题
观察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如何变化?
学生总结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特点
学生分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点(无同源染色
演示:减Ⅰ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Ⅰ后期同源体分离
提问:减Ⅰ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
4、课件演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提问: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减少了怎样的一半?
5、演示减数分裂全过程
提问:减数两次分裂各时期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变化?
四、动手体验,合作交流(10分钟)
引导学生用自制染色体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进行减数分裂的生物、细胞、时期、过程、结果通过识别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图示,培养识图和判断能力;通过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和行为变化规律,培养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特点,懂得道理,记住过程,不但学得有趣,掌握也牢固。对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内容,要认真剖析、深入对比。如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象的区别,运用图形、曲线进行DNA、染色体变化分析,加深记忆和理解。
五、教师评价(8分钟)
组长演示各组程序,简述实现过程,其他各组给予评价,教师点评,指出各组的问题,对最佳组提出表场。
六、小结巩固(2分钟)
请学生减数分裂的过程
七、作业布置
分析减数分裂对生物繁殖的意义留作下一课探讨
体,有染色单体)
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数不再减半。突出比较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丝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提问二者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后总结: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进一步说明减数分裂本质。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复制、联合、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分裂等。
学生分开小组用自制染色体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
选3个组长进行本组模型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
评价其他各组情况
板书设计
减数分裂
1、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
(1)染色体复制
(2)联会形成四分体
(3)同源染色体分离
2、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1)着丝点分裂
(2)生殖细胞的形成
教学反思:
减数分裂这节课学习起来比较难理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我事先制作了演示课件,教学中设计了分组模型演示环节,以实现在“做中学”、在“行动”中学的目的。虽然与预期目标还有距离,通过具体应用使我认识到,再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整个教学以项目任务为导向,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学 校
点 评
该节课教学设计很巧妙,注重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环节安排合理,并能结合教材、学生、教学实际,多法配合,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主体作用明显,该教师充分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的备课理念,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教学方法运用恰当。
2017.9.9
市教
研组
点评
主 任
教研员点 评
副主任教研员点 评
副主任教研员点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