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四)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雨霖铃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四)》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的: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介绍宋词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2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请看一则对话故事(幻灯2):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婉约词读多写离情别绪,情感缠绵;豪放词充满豪情壮志,意境雄浑)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二、关于柳永(幻灯3)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 三、整体感知:‎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欣赏这首flash歌曲,根据画面内容,想想这词是写什么的。‎ ‎——作者与他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 ‎1.写作背景(幻灯4)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 ‎2.所以,这首词的的感情基调是——哀婉、悲伤、凄清的。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就要读出这种情感了。‎ ‎3.听一次朗诵 4.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四、疏通词句,串讲文意: 五、鉴赏 ‎(一)我们刚才说过,这首词写的是作者与他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词又分为上片和下片。思考: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哪一个是实写,哪一个是虚写?‎ 幻灯5: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京城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实写)。下片主要是写想象中的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虚写)。 ‎ ‎(二)幻灯6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1.上片 ‎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①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秋季)、时间(晚上)、地点(长亭)和天气(大雨后)。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②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的感觉。 ‎ ‎③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2)“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①师:这写什么?(写情)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②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正在难舍难分之际,船家催促出发,此时此刻,离别的痛苦达到顶点。‎ ‎③ “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大家看这幅画面,幻灯7,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一种怎么样的情景。‎ ‎——两手紧紧拉在一起,两眼被酸楚的泪水模糊,便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吐,只好无言以对,泪眼相看。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把彼此的眷恋之情、又无可奈何之心写的非常深刻. ‎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①请同学们想象这几句所勾勒的是怎么样的画面?幻灯8‎ ‎——作者站在江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有千里的烟波,表明烟波的浩淼,去程的遥远;有沉沉的暮霭,表明暮霭的浓厚,天地的苍茫;还有楚天的辽远无边。——作者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以及如此浓密深重的雾霭,是否是衬托词人前途的广阔无量?(不是,表现的是离情之深之痛和自己前途的渺茫。)‎ ‎——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念去去”几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念”字用得特别好,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这几句写景,又写情。‎ 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实写)。‎ ‎ 2.下片:下片主要是写想象中的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虚写)。 ‎ 同学们自己鉴赏下片,说出你喜欢下片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幻灯9‎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明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起首一句“寒蝉凄切”。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 ‎①词中有什么画? (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的晨风吹拂萧萧的柳树,—弯残月高挂在杨柳的梢头。) ②景中含什么情? (画面是出现在词人“酒醒”之后,他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经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词人此时,昨天晚上“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现在却是前路是前路茫茫,离所爱之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幻灯10) ③感受画面色调。 (a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 b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c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幻灯11) ④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词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⑤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同样是写景,写离愁,这两副画面有什么不同?‎ ‎——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有千里的烟波,有沉沉的暮霭,还有楚天的辽远无边。后者就好象是工笔小画,无比清丽,有柳、风、月,点出离别的冷落、凄清。‎ ‎(3)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①“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这一去经年 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前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②这首词以问句做结,以虚景、虚情收束全篇,更留有无穷意味。 3.小结:幻灯13‎ ‎(1)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2)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实写?别时情景。哪些虚写?别后想象。 (3)再想想词中的几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再一次欣赏歌曲flash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