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 ‎ 2、培养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 3、通过对古代散文的诵读培养良好的语感;‎ ‎ 4、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 ‎【教学重点】‎ ‎ 1、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 ‎ 2、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 ‎【教具准备】‎ Powerpoint课件 ‎ ‎【课前预习】‎ ‎1、结合注释,清除字音、字义障碍,明白文意。‎ ‎2、标出船行途中的遍地景点及其特性形容的句子。‎ 新授课阶段 一、导语设计:‎ ‎ 《李思训画》·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唯有乔木参天长。客舟那里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 ‎【释义】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巨细二孤,耸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那里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沙滩平坦,微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屹立,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提问:诗人笔下的大孤小孤山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讨论分析,明确诗歌语言含蓄凝练)‎ 这是诗歌所创造的大小孤山形象,下面我们来看看陆游在散文中又是如何塑造大小孤山形象的。‎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详见《学法大视野》P10,写作背景详见教材注释①或《学法大视野》P70)‎ 三、初步感知:‎ ‎ 1、学生齐声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字音、节奏以及感情 ‎3、分组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4、重点语句翻译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明确: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 ‎(2)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 明确: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3)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明确: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 ‎(4)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明确: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5)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明确: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 ‎(6)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明确:(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 四、探究赏析:‎ 1、 本文属日记体游记,并且是由两则日记组成。那么,这两则日记分别记了些什么?‎ 明确:本文属日记体山水游记类散文,根据时间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了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峭石)、彭浪矶,小孤山的所见所闻,由1-2段组成;‎ 第二部分记叙了八月二日过大孤山的所见所闻。‎ ‎2、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过烽火矶→过彭浪矶、小孤山→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 ‎3、写山川景物贵在形象鲜明,本文描绘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些形象的?请选取一个景点,结合原文,试从手法、写景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1)烽火矶:突兀(远望) 怪奇(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近观)(历史角度)‎ ‎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比喻)‎ ‎ 写景方法:运用色彩词、点面结合,比喻修辞、精笔描摹 。‎ (2) 彭浪矶:浪大(无风亦浪涌) ‎ ‎ 小孤山:峭拔(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秀丽(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来 ‎ 峭拔秀丽:(不可与小孤比,非它山可拟)“祠宇”虽“极于荒残”但若“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对比) ‎ ‎ 写景方法:由远及近、对比、不同角度的描摹。 ‎ ‎(分析: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 (3) 大孤山:望之如浮水面(虽不可拟小孤之秀丽,然……如浮水面)(对比、想象描摹) ‎ ‎ 江水清浊分明(对比)‎ ‎(分析: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 4、 本文为何屡次写江流和船行?‎ 明确:以游踪(移步换景)为线索,文中多次写到江流与船行,为分散的景点贯以线索 ‎,组成一幅完整优美的长江山水图。‎ ‎5、问:诗文传说的引用、郡县沿革和地形防戍等说明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更具有思想深度,充满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增添了神话的氛围,更显空灵雅致与所描绘的胜景相互映衬,更为引人入胜。‎ ‎6、本文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结合文本分析。‎ ‎ 参考: A、写孤石。“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倾轧、打击,仍不改收复之志的墨客的孤独情怀。‎ 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古刹,“徙倚久之而归”。“徙倚久之”,绝不仅是只是想多看几眼景象,更是表达了面临半壁山河百感交集的庞杂心绪。‎ C、写“俊鹘抟水禽”。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表象,算不上是离奇风景,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此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明,作者所慨叹的不仅是是“俊鹘抟水禽”吧?关联陆游的志向愿望及前半生的履历,我们可以遐想到墨客此时何等期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期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健壮,动民气魄。‎ D、江水清浊明显,“合处如引绳,不要乱”。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明确:流连自然山水的愉悦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了他意在抗金收复中原的情思。‎ 五、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清]吴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诗歌与散文的“意”,也就是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内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饭没有改变米的形状,酒把米的形状和性质都改变了。‎ 文:形象逼真具体,栩栩如生;诗:是对“米”的提炼升华,让人浮想联翩,意蕴无穷。‎ 在苏轼的诗歌与陆游散文描写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而散文,描写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能让人身临其境。‎ 课堂小结 ‎ 本文之所以能够将小孤山描写的形象鲜明、有声有色,重点在于作者抓住了小孤山的形象特征,采用了多种手法、角度进行描述,这也是我们所要借鉴的。‎ 作业 见同步练习部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