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一 变法的主观条件
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早年立志
出生于卫国,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弃魏投秦
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提出了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受到重用,主持变法。
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总能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发展紧紧连在一起,推动社会进程的加速发展。商鞅变法,符合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清单二 经济措施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为田开阡陌封疆”,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农民努力耕织,限制工商业。
3.统一度量衡,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
统一度量衡是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为人们从事经济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清单三 军事、政治及其它措施
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的主动权。
2.措施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4)普遍推行县制,在全国设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法经》,制订秦律,用法律形式把各项改革内容固定下来。
(6)改革社会风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商鞅“燔诗书”的文化高压政策,符合法家思想的主张,在当时一定程度上具有维护秦国统治的作用。但它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探究点一 商鞅变法的内容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制度
创新。
[答案] 创新: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
材料二 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2)材料反映了商鞅的哪一项变法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影响?
[答案] 措施:军功授爵制度。影响: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结论形成]
商鞅变法对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
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加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探究点二 商鞅变法的特点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辉煌的篇章。作为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
[答案] 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成效大。
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原因。
[答案] 原因:变法措施得到长期坚持;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文化传统)。
[结论形成]
商鞅变法的特点
(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会习俗乃至日常行为准则,对奴隶制度及其影响进行了全方位改革。
(2)进步性: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3)
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守旧势力,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固有传统。
(4)有效性:创建了一系列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持久性:商鞅不仅两次大规模推行变法,而且其主要措施一直为秦国所继承和发展,是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变法所不能比拟的。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解析:选B 本题关键是弄清材料的主旨:奖励耕织。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汉书·食货志》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①废除了周代的井田制 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③加剧了土地兼并 ④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除井田”可知废除了周朝的井田制;“民得买卖”可知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表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可排除。
3.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D.“为田开阡陌封疆”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这里的“社会转型”指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解答本题应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思考,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
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对社会转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4.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A、B、C三项不涉及人际关系,D项加剧了人际关系的紧张,导致“薄恩礼,好生分”。
5.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 )
A.增加赋税收入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严格控制人民 D.打击贵族势力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意在刺激小农户数的增加及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B、D两项和题干没有联系,C项“严格控制人民”的措施主要是严密的户籍制度和连坐法。故选A。
6.“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导致其“怨望”的措施是( )
A.重农抑商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统一度量衡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措施的理解。注意题干信息是“宗室贵戚多怨望”,显然是损害贵族利益的措施,C项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与题意相符。
二、非选择题(第7题13分,第8题13分,共26分)
7.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中,商鞅变法的成功,使秦国率先进入封建社会,并肩负起了统一六国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分别展现了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各有何作用?(7分)
(2)据材料二信息,填写下面表格。(6分)
措施
作用
政治
爵禄
控制民众
解析:第(1)问,根据图片中的文字即可判断出相应措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作用。第(2)问,根据表格提示并结合材料概括“措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作用”。
答案:(1)废除井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提高了其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2)
措施
作用
政治
普遍推行县制,分全国为三十一县
废除了分封制度,消除了地方分裂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爵禄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富国强兵
控制
民众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但强化了对人民的统治
8.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9分)
(2)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4分)
解析:第(1)问,从“连坐”“同赏”“同罚”等关键词中总结其内容,从“山无盗贼”“勇于公战”“乡邑大治”等方面总结其效果。第(2)问,从“免于耻”“严刑峻法”“
恐惧和贪欲”等方面总结其影响。
答案:(1)内容:严刑峻法;邻里连坐。
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六国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影响:功利之风盛行;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道德观念淡薄;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形成,容易导致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