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案(人教版选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案(人教版选修1)》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清单一 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 ‎(1)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 ‎(2)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多。‎ ‎(3)适应城市生活需要,城郊经济作物发展起来。‎ ‎(4)畜牧也得到发展。‎ ‎2.手工业 ‎(1)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有很大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3.商业 ‎(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2)政府重新铸造铜钱,使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逐步为货币交易所代替。‎ ‎(3)对外贸易也有长足发展。‎ 清单二 对政权的影响 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  1.内容 措施 表现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孝文帝在洛阳建立孔子庙,亲自祭拜;下诏兴办太学,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修订律令,废除一些落后的残酷刑律,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 ‎  2.影响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 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民族融合也不是 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丧失,而是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如服饰、风俗、食 物等。‎ ‎                                 ‎ 清单三 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  1.表现 ‎(1)鲜卑族:‎ ‎①经济生活:迁居洛阳的鲜卑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鲜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 ‎②习俗: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汉族:‎ ‎①经济生活: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得到传播。‎ ‎②习俗:汉族从服饰或风度上,受鲜卑族文化的影响。‎ ‎2.影响 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 孝文帝改革与当时的民族融合潮流是相互作用的,改革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动 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而各民族的融合又巩固了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 进程。‎ ‎                                 ‎ 探究点一 北魏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和作用 ‎ ‎[史料探究]‎ 材料一 以下是魏晋墓葬壁画 ‎(1)图1、图2说明了北魏生产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变化:生产方式由游牧到农耕的转化。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二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中的这一现象?这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答案] 原因:因为自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乐制度,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本质:鲜卑族政权的封建化。‎ 材料三 观察下列图片:‎ ‎(3)据图3、图4指出北魏服饰变化说明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与影响。‎ ‎[答案] 说明问题:鲜卑族服饰逐渐汉化。原因: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改革的结果。影响:顺应了时代潮流,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 融合。‎ ‎[结论形成]‎ 北魏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和作用 ‎1.表现 ‎(1)社会经济方面:北魏通过实施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等制度,把鲜卑劳动者改造为占有少量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封建农民,把占有大量土地的鲜卑贵族改造为封建地主和官僚。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则进一步促使他们习惯定居、生产和城市生活。‎ ‎(2)政权建设方面:政权机构的设置、名称的制定、官僚的选用、官僚队伍的建设均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还修订律令,以适应中原地区的需要。‎ ‎(3)社会风俗方面:迁都洛阳后,通过改姓、易服、说汉话及与汉族通婚等措施使鲜卑人全面认识汉族风俗。通过设孔庙、祭孔子、推儒学及恢复汉族礼乐制度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等措施,进一步使鲜卑人从深层次认同和接受汉族文化。‎ ‎(4)鲜卑族原来生产生活方面的文化精华,也在汉人中传播,为汉人所学习和接受,对汉族生产、生活多样化也起了重大作用。‎ ‎2.作用 ‎(1)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北魏统治。‎ ‎(2)促进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汉化、封建化,促进了他们的进步。‎ ‎(3)缩小了民族差距和隔阂,增强了民族了解和交流,发展、壮大了中华民族的队伍。为结束长期动荡、分裂、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探究点二 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 男子15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男子授桑田20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 ‎(1)上述材料提到了哪几种新制度?这体现出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什么特点?‎ ‎[答案] 制度:新的租调制;三长制;均田制。特点:创建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材料二 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洛阳伽蓝记》‎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答案] 社会情况: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 材料三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案] 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结论形成]‎ 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1.特点 ‎(1)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是在冯太皇太后的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后期改革是孝文帝亲自主持的,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2.作用 ‎(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2)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3.成功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皇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 ‎(4)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 ‎4.启示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3)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4)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C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积极学习汉文化,并将都城迁到洛阳,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 ‎2.《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对此理解分析最确切的是(  )‎ A.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B.北魏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 C.孝文帝改革使一度萎缩的商业得以恢复 D.南北对峙阻碍了商业发展 解析:选C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货币流通代替了一度出现的实物交易,这是商业的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3.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 ①是根本原因,这也是成功的一个原因, ③孝文帝面对守旧贵族的反对,巧设对策迁都,镇压反对势力,②④都不对。‎ ‎4.“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无论从服饰还是风度上,诗歌都反映了(  )‎ A.汉族年轻女子 B.鲜卑族年轻女子 C.汉族女子受鲜卑文化影响 D.鲜卑文化受汉族文化影响 解析:选C 这是孝文帝时描写汉族女子的诗歌,体现了北魏时汉族女子因受鲜卑文化影响,装束呈现出融合两个民族特色的趋势。‎ ‎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C.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解析:选A 任何一场改革,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 ‎6.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有(  )‎ ‎①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 ②改革要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 ③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 ④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③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辨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可用排除法。改革的实质是不同阶层之间利益的调整,因而改革往往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拓跋宏从小受到的是汉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围绕在他身边的大臣是一批具有极高文化修养的汉族士大夫。《魏书·高祖纪》说他“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冯太后还亲自将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等道德思想传授给拓跋宏。‎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民族在隋唐时期以青春焕发的面貌和绚丽多彩的文明行进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打下了基础。‎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概括指出这一现象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6分)‎ ‎(2)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说明材料二的论断。(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拓跋宏从小受到的是汉文化的熏陶与教育……汉族士大夫”的信息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围绕“汉化政策”总结其影响。 第(2)问,依据所学从孝文帝改革内容以及影响等角度说明。‎ 答案:(1)现象:北魏最高统治集团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影响:使汉化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2)说明: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制,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社会进步;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 ‎——当代学者肖黎《魏孝文帝评传》‎ ‎(1)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 的改革措施有哪些?(5分)‎ ‎(2)两则材料的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指出影响评价的因素。(9分)‎ 解析:第(1)问,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的改革措施,主要是指制度、语言、服饰、婚姻等方面采取的汉化政策,依据教材内容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一中“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表明作者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由盛转衰,加以否定;材料二中作者肯定了改革“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第二小问,选取的史料及评价者的时代背景等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 ‎ 答案:(1)措施:行汉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2)不同:材料一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材料二对其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 因素:评价的角度和立场;历史的时代变迁。‎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