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一 宗教改革的序幕
“九十五条论纲”
1.原因
(1)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主要原因:罗马教会在德意志的神权统治与经济搜刮。
①经济: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
②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极力阻止德意志的统一。
(3)思想因素: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4)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痛恨罗马教会。
(5)导火线: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引起各阶层人民的愤怒。
2.发表
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发表《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
3.影响
(1)激起各地反对教廷的风潮,揭开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得到了一些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新旧文明的矛盾冲突加剧、德意志近代化的发展要求,更主要的是德意志地区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这一切决定了宗教改革必然首先在德意志地区展开。
清单二 马丁·路德的改革主张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教义
(1)理论基础:“因信称义”,即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2)坚持《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在上帝和《圣经》面前人人平等。
2.宗教仪式
(1)主张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
(2)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子。
3.世俗权力
(1)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2)建立本民族教会。
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称义”,宣称人们必须以教会为中介,履行复杂的圣礼,多做“善功”才能“赎罪”,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认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就可以得救,马丁·路德的主张承认了教民与上帝对话的主动权,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特权。
清单三 马丁·路德改革的影响
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的冲击
1.对德意志:冲击天主教会统治
(1)迅速得到广泛传播,不少宗教团体接受了路德新的宗教思想。
(2)掀起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爆发了闵采尔起义。
(3)路德把《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4)1555年,德意志确立“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
2.其他影响
(1)人们不再迷信罗马教廷的说教,出现了新的基督教派,称为新教。
(2)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缺口,为欧洲其他国家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探究点一 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当钱投入钱柜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有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的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1)材料的论述主要针对什么事件?这一事件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有什么关系?
[答案] 事件:教会兜售“赎罪券”。关系:教皇利奥十世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引起各阶层人民的愤怒,成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
材料二 教皇的代表后来沮丧地报告:“十分之九的德国人欢呼‘路德’,剩下十分之一的少数则高呼‘罗马教廷该死’!”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说明了德国各阶层同罗马教皇的矛盾十分尖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国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了各阶层民众的支持。
[结论形成]
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
(1)天主教会不仅控制德意志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大肆在德意志搜刮、掠夺财富,这使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尖锐,引起各阶层的不满。
(2)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不仅阻碍了德意志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便于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使得天主教会在德意志有很大的影响力,影响了德意志的政治统治。
2.可能性
(1)16世纪初,德意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特别是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利,自由发展工商业。
(2)马丁·路德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立志进行宗教改革。
探究点二 全面认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
[史料探究]
材料一 第5条 教皇除凭自己的权柄或凭教条所科的惩罚以外,既无意也无权免除任何惩罚。
第6条 教皇不能赦免任何罪债,而只能宣布并肯定罪债已经得到了上帝的赦免。那留下归他审判的,他当然可以赦免。他若越过此雷池,罪债便仍然存在。
第21条 所以那些宣讲赎罪券者,说教皇的赎罪券能使人免除各种惩罚,而且得救,乃是犯了错误。
——《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
(1)材料一的内容主要突出了马丁·路德怎样的主张?有什么意义?
[答案] 主张:否定教皇有权赦免罪行。意义: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材料二
但当上帝看见我们以他为真实的,用我们心里的信来照他所应得的大大尊敬他,他就因我们的信也大大尊敬我们,以我们为真实的、公义的。因为信把上帝所应得的归于上帝,所以信就生出真实与公义来;因这缘故,上帝也把荣耀给予我们的义。上帝原是真实的、公义的,而这样看他,这样认他,乃是真实的、公义的。所以他在《撒上》二章说:“尊重我的,我必看重他,藐视我的,他必被轻视。”
——马丁·路德《基督徒的自由》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答案] 理论基础:“因信称义”。意义:否定了教皇的神权地位,否定了罗马教廷支配下的天主教会存在的必要性。
[结论形成]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要求
1.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主张,它把灵魂得救的决定权由教皇、教士手中转移到个人,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要求。
2.认为宗教的最高权威是《圣经》,不是教会,从而否定了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3.与上帝沟通不需要教会和神父作中介,这样就否定了教士、教廷、教皇的权威。
4.反对购买赎罪券,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俭教会,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5.主张全体信徒皆教士,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地位平等的思想。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右图反映的是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的情景。有关该图的历史阐释正确的是( )
①罗马教廷在德意志搜刮财富
②此举引起德意志各阶层人民的愤怒 ③这种兜售“赎罪券”的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选D 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反对,成为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直接原因),教会的神权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马丁·路德公开抨击兜售“赎罪券”的行为,揭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故①②③正确。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故④不正确。
2.1517年,为反对教皇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贴出了《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即宗教改革的火焰。这说明( )
A.神学禁锢了人们的头脑
B.罗马教皇是欧洲封建主
C.当时社会矛盾相当尖锐
D.《论纲》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
解析:选C 注意材料中信息“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当时天主教会在思想上对欧洲人民进行严密的精神统治;在经济上天主教会对欧洲各国人民大肆搜刮;在政治上干涉各国的内政,引起欧洲许多君主和贵族的不满,因此教会与德意志各阶层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故C项正确。
3.下列符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内容的是( )
①只有内心虔诚信仰上帝,才能获得上帝拯救 ②《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③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并支配教权 ④简化基督教宗教仪式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C 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结合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主张分析。①是“因信称义”的基本含义,②③④都符合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
4.马丁·路德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发起者,他的宗教观点具有极高的价值。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其宗教观点反映了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
B.其宗教观点用宗教语言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主张
C.其宗教观点是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的新主张
D.其宗教观点从根本上触犯了德意志封建集团的利益
解析:选D 马丁·路德主张建立适应德意志发展需要的德意志民族教会,这实际上符合当时德意志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这也包括封建集团的利益。因此,D项的叙述是错误的,符合题意。
5.右图是16世纪的著名画作《路德焚烧教皇令》。图片所反映的重要信息是( )
A.路德主张“因信称义”
B.人文主义的思想开始萌芽
C.宗教改革旨在推翻天主教
D.路德反对天主教思想禁锢
解析:选D 马丁·路德焚烧教皇令,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但马丁·路德并不反对天主教,他反对的只是天主教繁琐的仪式、天主教的欺骗及其搜刮信徒钱财的做法,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是马丁·路德的主张,但不符合图片信息;B项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D项。
6.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其实质意义是( )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解析:选A 本题考查路德改革的核心主张,“因信称义”的思想,使原来救赎中不可缺少的天主教会、教主、神甫都成了多余的东西。根据题干要求,注意“实质意义”,只有A项符合要求。
二、非选择题(第7题14分,第8题12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路德说出了人们必须用《圣经》本身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他的教义这句话以后,人类的理性才被授予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且这理性在一切宗教领域中才被认为是最高裁判者。
——H·海涅《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材料二 路德认为教权所辖范围仅涉及灵魂,不应涉及金钱、土地以及世俗的行政、司法权力,不能干预国家事务。在国家管理上,国王的权力是唯一合法的。……德意志的宗教不能是罗马的臣属,德意志的牧师、僧侣应享有自己的宗教权利。
——邢来顺、李富森《马丁·路德民族思想的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路德关于个人信仰的基本主张。分析“这理性在一切宗教领域中才被认为是最高裁判者”所产生的历史作用。(7分)
(2)材料二中路德的思想,从内容上看主要涉及哪两对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思想的政治影响。(7分)
解析:第(1)问,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其历史作用从路德宗教改革的意义回答。第(2)问,涉及的关系从教权与主权、德意志宗教与罗马教廷两方面分析,其政治影响从所学知识中分析。
答案:(1)主张:个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因信称义。作用:使人获得了信仰的自主权;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促进了思想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任答两点即可)
(2)关系:教权与王权(教会与国家);罗马教廷与德意志教会。影响: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使政教分离;有利于民族教会的建立;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任答两点即可)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路德等改革家)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主张,具体内容是:制订新的婚姻法规,废除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它不经过婚礼,也不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公众的承认),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等。新的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
——史仲文、胡晓林《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
材料二 新教的婚姻改革家们在付诸实践的时候比较保守,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这使得父母们实际上控制了儿女的婚姻。新教徒视婚礼为大事,强调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才算完成了结婚。
——史仲文、胡晓林《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教教徒结婚的条件。(6分)
(2)在婚姻改革前后,婚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上述婚姻改革对西欧社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概括结婚需要经过的几个步骤。第(2)问体现由教会到家庭的过渡,说明了肯定人、重视人的思想,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答案:(1)依法登记,家长同意,婚礼公开,要有证婚人。
(2)变化:以教会为主导转变为以世俗力量(政府和家长)为主导。影响:冲击了传统婚姻,削弱了教会权力,宣扬了人文主义,增强了人们的法制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