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2.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地观察,并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
3.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思路,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2.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地观察,并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
3.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准备:
学案、课前搜集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感悟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长江,这条横亘千古的巨龙,奔腾不息,气势磅礴,力量无穷,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人们赞美长江,因为它是生命的源泉;人们依恋长江,因为它有母亲的情怀。今天作者随电影摄制组来到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她对这里有着怎样的感情呢?
二、赏析语言,体会情感。
1.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明确: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造物主”指自然界,令人陶醉的意思。“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是贬词褒用,表达了作者对冰塔林这一长江奇观之一的赞美,同时讴歌了大自然神奇的创造力。
3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明确: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持续不断,突出了这里气候寒冷的特点。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明确:作者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这样写能引发人们思考生存的存在和意义。
2.思考:文章在描写雪域高原景色的同时,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这篇冻土,在长江源头各
拉丹冬雪峰,她忍受着尾椎骨折和高寒缺氧的折磨,欣赏着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冰塔林,这种种苦难其实是作者认为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峰,是短暂生命交响诗中的乐彩华章。文章表达了作者细腻丰富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归纳艺术特点
1.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感情。文中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议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2.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主题归纳
读了这篇游记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感悟(1)各拉丹冬终年冰雪覆盖,是长江的源头,景色神奇、壮美。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是生命之源。读后,我们心中不由产生了对它的向往、崇拜、热爱之情。
感悟(2)各拉丹冬雪山圣洁、坦荡,读文如临其境,身心豁然圣洁,灵魂也得到了升华,是内在体验的深化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3
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写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热爱西藏、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观察校园的一处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然后写一段话,注意把主要景物写具体。用词准确,语句通顺,书写工整。(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写景:移步换景
情感:细腻丰富
艺术特点:
1. 语言准确深刻
2. 雪域景色鲜明形象
教学反思: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