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经过丽江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一滴水经过丽江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滴水经过丽江》精品教案 教材解读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20城市,它的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自具纳西族独特风采。丽江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 本文以一滴水的口吻写景抒情。这滴水带着夙愿,经历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经历了水车上的眺望,经历了玉河中徘徊,终于来到丽江,来到常年鲜花点缀、垂柳依依、小河潺潺的四方街,从悠闲恬淡的白天到灯火阑珊的夜晚。‎ 作者以第一人称写这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构思新颖,视角独特。通过描写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表达出作者深沉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全文,梳理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全方位写景的手法,体会作者新颖巧妙的构思。‎ ‎3.欣赏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热爱丽江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突破 重点:学习文章全方位写景的手法,体会作者新颖巧妙的构思。‎ 难点:体会作者热爱丽江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自读点拨法:结合学习过程,学生研读文章时予以点拨,使其体味文中的情感,感悟文章的写作技巧。‎ ‎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图片等,给学生以情境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 ‎1.阅读品味法:通过反复研读与细致品味等活动,深入文本,充分感受文中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的韵味。‎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小组合作,探讨本文写作的独特视角和新颖构思。‎ 9‎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CAI课件、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学生: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勾画重点语句,形成初步的阅读体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教师随笔 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约5分钟)‎ 导入法一:‎ 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之前,请大家先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滴水,你会拥有什么样的经历呢?你会经过哪些地方,看到、听到些什么?(学生想象、叙述)‎ 请阅读《一滴水经过丽江》,比较你和这一滴水的经历。(板书课题:一滴水经过丽江)‎ 导入法二:《尘埃落定》剧照及简介:‎ ‎《尘埃落定》主要描写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小说故事精彩曲折动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超然物外的审视目光,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 ‎2000‎ 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引入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深入阅读文本 这种形式的导入,既能丰富学生的积累。加深学生对作者的印象,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9‎ 年《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当时年仅41岁的作者阿来也因此成为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下面让我们走近阿来,品读他的另一篇佳作《一滴水经过丽江》,欣赏阿来笔下丽江古城的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板书课题:一滴水经过丽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约18分钟)‎ ‎1.学生默读,解决生字读音。(投影)‎ 驿道(yì)草甸(diàn)曲折(qū)矗立(chù)摄影(shè)徘徊(pái huái)翡翠(fěi cuì)蘸(zhàn)掠过(lüè)眺望(tiào)五彩斑斓(bān lán)‎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投影)‎ ‎(1)张望:向四周或远处看;从小孔或缝隙里看。‎ ‎(2)马帮: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 ‎(3)驿道:我国古代为传车、驿马通行的大道,沿途设置驿站。‎ ‎(4)草甸:长满野草的低湿地。‎ ‎(5)矗立:高耸直立。‎ ‎(6)日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夯实基础,因为语言文字是感情的载体。‎ 9‎ ‎(7)掌故:旧制、旧例,后多指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史实或传说。‎ ‎3.介绍作者及著作。(投影)‎ 阿来,藏族,1959年生丁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兼任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其中,2000年《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与时年仅‎4l岁的阿来也因此成为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4.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以第一人称记叙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旅程。‎ ‎(2)理清文章的思路。‎ 请具体梳理出“我”经过丽江经历了怎样的旅程。学生圈点勾画,作出批注。‎ 讨论、明确:‎ 以雪的形式落在玉龙雪山顶,变成冰,沉睡多年——融化成水,沿瀑布扑向山下,沿途看到很多自然美景——经过丽江坝,看见了纳西族人们筑起的四方街——‎ 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自由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走入文本,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9‎ 跌进落水洞,睡了几百年——被亮光惊醒,发现丽江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城前,被水车扬到高处,欣赏到古城的美丽——回到玉河,跌进中河——穿行在古城,感受着古城的别样风情——被浇花人带到院子浇花,看游客的快乐——回到水流中,欣赏古城夜色——出了古城,跃入金沙江,奔向大海。‎ ‎5.具体分折。‎ 本文从一滴水的视角写这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之美和人文风情之美,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自然景物之美和人文风情之美。‎ 明确:本文文笔清新流畅。无论是自然风景的描写还是人文风情的描写都极具美感。‎ ‎(1)自然风物之美,‎ 第2段的景物描写展现出一幅“丽江俯瞰图”:葱郁的森林、广阔的田野和卧在田野上的村庄,宁静安详。第3段中高大挺拔的松树、杉树和开满鲜花的杜鹃、山茶缤纷绚丽,充满生机和活力。第7段远眺蓝天下的玉龙雪山更让人目眩神迷。‎ ‎(2)人文风情之美 第13‎ 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运用各种符号标记、批注、勾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文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9‎ 段写这滴水流经过的银器店、玉器店、字画店,看到的演奏古代音乐的白须垂胸的老者,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感极强。之后的四幅图画:平和悠然的妇人浇花图、恬静和谐的主人闲话图、热情融洽的主客交流图,热烈欢快的游客夜娱图,从不同角度展现出丽江的风情之美。‎ 第15段“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一句,将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巧妙融合画面唯美,镜头感强。‎ 通过深入分析,把握学习重点,同时结合文章内容,由整体到局部,提高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使其获得阅读的独特体验。‎ 三、合作探究,体情悟道。‎ ‎(约16分钟)‎ ‎1.理解重点句子。‎ ‎①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这句话中的比喻有什么妙处?)‎ 明确:这个比喻极其巧妙。云南各民族都有使用银饰的习惯,把薄云掠过月亮比作银匠擦拭银盘,极具民族风情,画面感强。‎ ‎②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朗读这个句子,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理解句子含义。)‎ 研读、揣摩句子含义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揣摩语言。养成揣摩语言的习惯。可以加深|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增强语感。‎ 9‎ 明确:在城市,喧嚣和浮躁占据着人们的心灵,即使在寂静的环境中内心也不得安宁;而在丽江,人们心无杂念,尽情欢乐,心灵纯净安然。这句话表现出作者对丽江的热爱和赞美。‎ ‎③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了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细细体味作者的感情。)‎ 明确:本段交代“我”走过丽江、同归大海的结局,表现“我”作为一滴水走过丽江的自豪之感;总结全文,点题并照应前文。‎ ‎2.归纳写作技法。‎ 小组合作交流后,教师明确:‎ ‎(1)视角巧妙,构思新颖。‎ 本文从一滴水的视角描写了丽江,从古代到现代,从白天到夜晚;既有远距离的举目张望,又有近距离的细致观察,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丽江的美丽的自然景物和独特的人文风情娓娓道来,视角巧妙,构思新颖。‎ ‎(2)详略得当,细节传神。‎ ‎①‎ 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理解文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主观能动性。‎ 小组合作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9‎ 文章叙述了一滴水从玉龙雪山顶上流经丽江奔向大海的过程。对沿途看到的各种美景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而跌进落水洞、睡去几百年等内容则一笔带过,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②本文写一滴水的经历,细节描写恰当传神。如“我”本来是坚硬的冰,“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才有了这次神奇的旅程;“我”被水车扬到高处,“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美景;“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来到纳西人的院子,听到了主人的闲话和主客的对话……这些细节,生动传神,使读者也不由自主地化身为水,和这滴水一起游历。‎ ‎3.小结。‎ 本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旅行,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文笔细腻、生动传神。通过描写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表达出作者深沉的情感。‎ 课堂小结能有效体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突出教学重点,为学生复习巩固提供导向性。‎ 四、对照梳理,积累运用。(约6分钟)‎ 本文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同为游记,都表现祖国的美好河山,但阅读后的感受却完全不同。请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同桌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 通过比较阅读,把两篇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对比阅读,这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9‎ ‎1.两篇文章都是游记,都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祖国河山的美景。不同的是《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表现出藏北高原的壮美,而本文表现的是云南丽江的柔美。而且《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主要描绘的是自然景物,突出自然的庄严神圣,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本文则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并重,描绘出一幅幅极具民族风情的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云南、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2.两篇文章都以游踪为线。本文以一滴水的视角讲述“我”游历丽江的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作者就像一个导游,带着读者在各拉丹冬跋涉,领略雪域高原的壮美神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帮助识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板书设计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阿来 ‎ 自然风景之美 ‎ 一滴水 人文风情之美 经过丽江 热爱赞美之情 9‎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