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 把握比喻的深意,领略故事中的旨趣。
3.了解庄子和惠子两人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 把握比喻的深意,领略故事中的旨趣。
教学难点
了解庄子和惠子两人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
教学方法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郭沫若曾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一)字词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濠(háo)梁 鲦(tiáo)鱼
(二)文学常识
1.走近庄子、惠子
小组分享:介绍你心中的庄子和惠子。
备用:庄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与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有神的主宰。
惠施,宋国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
(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情况,教师补充、纠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节奏等。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重点指导节奏及韵律。
(1)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3
(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1.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结合小注疏通文意,勾画疑难点。
2.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3.全班交流疑难点。
4.教师质疑重点文言字词。
(1)重点实词
是鱼之乐也 这
汝安知鱼乐 怎么
云者 语气词连用,用在句中表停顿
既 既然
(2)一词多义
固:固不知子矣 固然
子固非鱼也 本来
(3)句子翻译
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您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呢?
②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我不是您,固然不知道您是否知道了;您本来不是鱼,您不知道鱼的乐趣,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③请循其本。
译文: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重点字词、句子展示竞赛,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流利地翻译出来。)
5.将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回答下列问题。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2)辩论双方是谁?(庄子,惠子)
(3)正反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正方(庄子):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反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四、分角色朗读,深入探究
3
相信大家现在对文章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但是,作为一篇文言文,我们当然不甘心于只是把文意搞懂,还想要对文章有更深刻了理解,现在,就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入分析这场辩论。
(一)分角色朗读文章
(注意双方的语气、语调)
(二)深入探究辩论
交流讨论:谁在这场辩论中才占据了上风呢?你支持谁的观点?
1.小组讨论双方观点,最后定出小组支持庄子和惠子哪一方的观点。
2.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阐述小组观点。
3.正反双方自由辩论。
教师适时点拨:
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是故意曲解了惠子的意思;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五、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两人的性格 。
讨论后明确: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结束语: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读来,也犹如扑面而来的清风一般,清爽怡人。
六、布置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2.完成达标测试题。
板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