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精品教案
活动背景
中国文化崇尚“以和为贵”: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商人们常说“和气生财”,贺人新婚要说“和和美美”“琴瑟和谐”……“和”文化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习近平同志说:“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人类在21世纪所共同面临的冲突,错综复杂,千头万绪。概括起来有五大冲突和危机:一是人与自然的冲突及其生态危机;二是人与社会的冲突及其人文危机;三是人与人的冲突及其道德危机;四是人的心灵冲突及其信仰危机;五是文明之间的冲突及其价值危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是化解这五大危机的利器。事实上,小到修身养性、齐家交友,大到治国理政、邦交抚远,都离不开“和”的价值守则。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可以说,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优秀的文化思想需要他们来继承和发扬。所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文化,并在了解的基础上亲自去实践,做一个处处“以和为贵”的理智、豁达的青少年,是很有必要的。
学情分析
“和”文化对于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可以说深入人心。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无不体现着一个“和”字:与他人交往“以和为贵”、团结同学、班级要有凝聚力,和睦家庭,和谐校园,华夏一心、众志成城……这些渗透于中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教育,都是“和”文化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这样的教育,已经点点滴滴渗透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像一颗颗种子,等待着发芽、成长。所以,我们的这次实践活动,相当于给学生心中的种子浇水、施肥,使根植于学生心底的“和”文化的种子早日生根、发芽。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交际能力和生活阅历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和增加,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有能力完成搜集资料、合作探究、整合辩论等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增加知识积累,拓展视野,提高认识,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工具书和网络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有效整合、提炼。
10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深入了解“以和为贵”的内涵,并在现实生活中努力践行。
重难点突破
重点:学会利用工具书和网络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有效整合、提炼。
难点:训练、培养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整合资料法: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分工搜集资料,并按照不同的需要对资料进行有效整合和提炼。
2.分析交流法:通过探究、讨论等方式交流看法,形成自己的见解。
3.展示成果法:通过多种形式如撰写标语、图片、讲故事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学法:
1.搜集资料法:通过小组合作,分工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有效整合。
2.讨论法:通过讨论明确“和”的内涵,并整理各人发言,汇总入档。
教学准备
教师:l.整理需要搜集的资料的类别,发放给学生。
2.准备课本中所给资料的译文。
学生:1.搜集有关资料,对资料进行有效整合、分析。
2.查阅工具书,理解课本中所给资料的大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教师随笔
导入法一: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以和为贵”
用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沉思、奋进的学习气氛,并启发学生“和”
10
一、导入活动,激趣引思。
(约4分钟)
。600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惯,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
作为中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扬“和”文化,为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心力。
(板书课题:以和为贵)
导入法二:听歌曲《和谐大家庭》
师:“和煦的春风播撒春天的花种,和睦的相处露出和悦的笑容,人和心舒畅,家和万事兴,世间和为贵,和谐万象新……”伴随着优美的旋律,感受着和谐的氛围,我们迎来了今天的实践活动——“以和为贵”。(板书课题:以和为贵)“以和为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学们,你们能说出有关“和”文化的成语、俗语或故事吗?
(学生抢答)那么,“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中华民族为什么这么崇尚“和”文化?我们一起寻找答案吧。
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为后面的活动打下基础。
用歌曲和歌词激趣,引导学生了解“和”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说出有关“和”文化的成语、俗语或故事,一方面增加知识积累、开拓视野;另一方面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后面的活动蓄势。
二、活动形成阶段。
(约15分钟)
第一环节;探“和”之义
1.大屏幕展示下面的材料: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2)云“君子和而不同者”
引用经典名句来阐释“和”
10
,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3)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4)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
——刘宝楠《论语正义》
2.同桌之间,共享所搜集的资料,理解材料的大意。
教师讲解、明确:
(1)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通俗地说,“和而不同”就是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的博大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同而不和”
的内涵,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这一环节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来进行。教师要一步步引领,耐心指导,既要教会方法,又要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10
就是在讨论时随波逐流,而暗地里却不服气,有时还会拆人家的台。
(2)皇侃认为,“和”的意思是内心平和不争,“不同”的意思是人各有志。“同”指的是小人“为恶一致”,“不和”指的是喜欢争斗。
(3)因为没有乖戾(乖张,不合情理)之心,所以君子之间能和谐、协调;相反,小人因为有阿比(对比)之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谀附和。
(4)“和”是因为道义一致而产生的,“同”是因为利益一致而产生的。追求道义的人,各得其所,保持自己的独立;追求利益的人,他们的欲望是相同的。
后三则是对第一则材料的解释说明。
3.请同学们归纳出“和”与“同”之间的区别。
讨论、明确:
(1)“和”是因为道义一致而产生的,“同”是因为利益一致而产生的。
(2)“和”是内心平和不争,“同”是小人“为恶一致”。
4.讨论:“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何意义?
讨论、明确:“和而不同”
10
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独立的思考、博大的胸怀、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这些优秀的品质,在今天仍然是我们生活、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品质。
5.理解“和”的内涵。
(1)大屏幕展示下面的材料: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
师:“和”的内涵是丰富的,古代经典中对“和”的论述也涉及多方面。以上是老师搜集到的资料,同学们搜集到了哪些呢?
学生朗读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并解说大意。
(2)教师讲解材料大意:
第一则:他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
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群策群力,探究“和”之深刻内涵。
各环节有条不紊地展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位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10
上下和睦,百姓安居乐业是儒家思想中的理想社会。这段话以颂扬帝尧的功德,强调“和”的重要性。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说的就是人人友爱,家庭和睦,才能万事兴盛。以家见国,以小见大,道理相同。
第二则: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可以称之为“中”(心情平静无偏无倚),(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但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间(万物)最大的本源;和,是天下最畅通之道。如果能做到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才能孕育生长。
(3)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有关“和”的哪些含义?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
讨论、明确:家族和睦、国家和顺、感情适中。
第二环节:寻“和”之用
1.浏览课本中《“六尺巷”的故事》,体会“和”的真谛。
学生思考、解答:
(1)互相谦让,能使邻里和睦。
(2)与人相处要心胸豁达,才能和睦相处。
(3)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符合故事内容,围绕“和”来谈均可)
2.阅读下面的故事,谈一谈你的感悟。
选取有代表性的名言作为探究对象,便于引导学生准确、深入地理解“和”的内涵。
10
明朝洪武年间,缅甸与百夷(今缅甸北部)交战,明太祖未发一兵,派李思聪、钱古训二人劝和。二人先奉劝缅甸“两国之民居处虽分,唯存关市之讥。是其和也,其或纷争不已,天将昭鉴福善祸淫”,又告诫百夷“莫如守全,以图绵长,不亦美乎”。双方均为道义所感悟,领会到启动战端于人于己均不利,最终罢战息兵。
学生谈看法。明确:
“以和为贵”的做法,可以消除战端,带来和平。
3.下面是著名的“将相和”的故事,读后你对“和”又有怎样的深刻认识?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因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两人和好,一起尽心尽力地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用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和”在日常生活和国家大事方面的作用,并进一步明确如何才能够做到“和”。
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加深对“以和为贵”这一思想理念的认识。
10
学生回答、明确:
只有胸怀宽广、以国家为重的人,才能做到不计自己的得失,忍让他人,以和为贵。
师: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三则史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崇和、尚和、护和的文化理念。事实上,小到修身养性、齐家交友,大到治国理政、邦交抚远,都离不开“和”的价值守则。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着,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可以说,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
三、活动展示阶段。
(约18分钟)
1.小组汇报搜集资料的成果。
建议各小组推荐汇报代表,利用PPT展示组内的调查全过程。如:分工、项目、分析结论等。
2.对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1)讨论之前,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全班合作,制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
明确:
班级议事规则
①讨论过程中要尊重对方的人格,不可进行人身攻击。
②有不同见解是正常的,可以保留意见,给对方发言的权利和机会。
汇报不拘泥形式,但要着眼于活动本身,不架空,不夸大,做到条理清晰,交代明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10
③用语要礼貌、得体,说话有礼有节。
(2)选择一个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争辩。
第一步:分组
第二步:确定评委
第三步:讨论、辩论
第四步:宣布结果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理论指导实践、把理论应用于实践。
四、总结提高阶段。
(约8分钟)
1.教师点评各组对资料的整合、提炼情况。
2.评选优胜组,加以鼓励。
3.交流心得,在交流中不断修正,提高,深化认识。
4.教师小结:
自古以来,“和”已经落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大。家庭内部有“家和万事兴”之说,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微生意讲“和气生财”,国家之间讲“和衷共济”。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以和为贵”的精神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对外、对他人的侵略毫无原则地忍让,如果受到外来的侵略,我们要奋起抗争,保护国家的和平和安宁。“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点评、评优是对此次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学生活动的充分肯定。
教师小结,把学生的认知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