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三单元 加与减
捐书活动
教学目标
结合“捐书活动”这一活动,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发展从表格中获得
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连加的算理以及利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一:(情境呈现)
1、让学生说说为了读到更多的大家喜爱的图书,可以采取什么办法?(学生说出可以进行
捐书活动。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捐书活动)。
2、接着呈现教材第 17 页两个年级的捐书情况统计表。(大屏幕导出两个统计表)
3、引导学生读取统计表中的信息。说说从表中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
题。
4、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探究下面两个问题:(1)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2)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3)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活动二: (问题探究)
1、探究哪个年级捐的书多,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学生自己进行思考,看看怎样估算简便。
2、引导学生对问题(1)进行算法多样化的探索。
(1)列出算式:118+104+95=
(2)估计结果。
A、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演练。
B、小组成员互当小学老师,说说算法。(要求能让小组成员听明白道理。)
C、集体交流。
(3)让学生说说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算法相互进行交流。)
3、方法应用:对问题(2)的解答。2
(1)先估算,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 103+109+98
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从中渗透教育。)
(2)尝试计算。(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巧算。只要学生采用的方法合理、正确,都及时予以
肯定及表扬)
活动三:(应用拓展)
1、出示教材第 18 页练一练第 1 题。
这道题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购物中的问题,在购物过程中培养学生
养成“先估算,再计算”的习惯。
2、做练一练的第 2 题。
学生自己进行竖式计算。
3、做练一练的第 3 题。
答案可以用表格的方式呈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买法,将买法填入表格。再集体交流。
运白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运白菜”的具体情境,探索三位数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过程中,思考、体会择优方法的方便之处,从而能灵活地选择最佳
策略进行解题。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反复检验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发展提出问题、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
的体验。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际操作和数学交流
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3
难点:认识和了解连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并探索其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老师邀请到淘气与笑笑一起到郊外农场去秋游,你们愿意和我们一起去玩玩吗?看!白
菜地里农民伯伯正忙着收白菜。淘气与笑笑在这里找到许多数学信息,你猜猜他们找到哪些
数学信息?谁愿意告诉大家。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让学生先看主题图,自己独立思考,
与同桌交流自己所提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一)理解图意,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从图中你们获得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生:原来有 850 棵,第一辆车运走了 256 棵,第二辆车运走了 280 棵,求还剩多少棵。(师
板书出完整的题目)
师:这道题能一步完成吗?(不行)该怎样列式? 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二)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算法展示给大家看看。
生 1:我是先算第一车运走以后还剩多少棵白菜的,再从剩下的棵数中去掉第二车运走的棵
数,得出最后剩下的棵数。
850-256-280
=594-280
=314(棵)
答:运走两车后还剩 314 棵白菜。
生 2:我是先计算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白菜的,再用总量减去两车一共运走的棵数,得出最
后剩下的棵数。
850-(280 +256)
=850-536
=314(棵)4
答:运走两车后还剩 314 棵白菜。
师:两种计算方法进行对比,你们能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吗?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找出两种计算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师:怎样才能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 1:一定要细心计算。
生 2:算完之后要验算,验算能帮助我们检查出错误。
三、课堂练习,巩固运用。
1000-207-168 436-179-36 456-278-132
930-(80+480) 368-(168+127) 1000-185-145
四、课堂总结,梳理提升。
今天你们都有什么收获?谁愿意来说一说?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这两个数的和。无论用什么方
法去计算,计算时注意进位与退位,做到认真、细心。
结余多少钱
教学目标
1、发展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的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
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
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展示,情境导入。
1、你们平时都和谁一起生活?谁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你的爸爸、妈妈呢?
2、你平时都帮家里人做了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3、你们家里的钱一般都花在什么地方?(买菜、买水果、
买米......)对,这就是你们家每个月必须要用的生活费。 5
师:刚才和同学们聊天的时候,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真能干,会帮家里人做许多家务事。
老师也认识了一个小朋友,他叫小刚,他也和大家一样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有一天,他踢
完球回到家时,看到了奶奶在洗衣服,,这时候小刚会想些什么? 我们来看看小刚是怎么
想的?
生:帮奶奶洗、帮奶奶晒衣服、给奶奶捶背、买台洗衣机......
二、教学新课。
1、教师出示教材第 21 页情境图,让学生从中寻找相关数学信息。
师:要求八月结余了多少钱,应该知道哪些信息?
生 1:爸爸妈妈每月寄回 800 元,奶奶每月领取补助 185 元。
生 2:他们八月一共花了 745 元。
师:知道了这些信息,怎样列式?
生 1:可以先计算一共有多少钱,再减去花的钱数,就是剩余的钱,800+185-745。
生 2:也可以先用爸爸妈妈寄回的钱减去花的钱数,再加上奶奶每月补助的钱数,
800-745+185。
师: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交流算法。
师:大家说的真好,像这种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我们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
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加减法的运算,不管加法在前面,还是减法在前面,都要按照从左往右
的顺序依次计算。
2、九月结余 260 元,十月结余的钱比九月少 30 元,两个月一共结余了多少元?
师:要求两个月一共结余多少钱,可以画图理解题意。
生:我知道了,先求出十月结余的钱数是 260-30=230(元),再加上九月结余的钱是
260+230=490(元)。
师:这位同学做得非常好,但是怎样列综合算式呢?根据题意还可以这样画图:6
要想先算十月结余的,就要加上小括号了。
生:我会列式了,260+(260-30),对吗?
师:非常正确,你真棒!有小括号时,要先算......(学生齐答)
3、大家再来看,奶奶洗衣服太辛苦了,小刚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提出买一台洗衣机,如果
每个月结余 225 元,那么几个月结余的钱才能买到一台洗衣机?(出示教材第 22 页试一试
情境图)
师:结余一个月的钱肯定不够买洗衣机,那么结余两个月的钱够买吗?
生 1:结余两个月的钱数是 225+225=450(元),450 元580 元,因此结余 3 个
月的钱就能买一台洗衣机了。
师:你回答的很好,你真棒!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大家知道这样计算吗?学生回答。
里程表(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两地路程的表格,学会从表格中获取信息。
2、结合具体的里程表,能够探索出两地间的路程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计算两地间路程的方法。
难点:理解计算两地间路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 类比导入,激发兴趣。
(一) 尺子上的测量——铅笔有多少?
1、从尺子上的 0 刻度开始量,铅笔的终点(笔尖)指向哪一刻度,铅笔就有多长。分别
测量了 7cm、9cm 和 5cm 长的铅笔。7
2、从尺子中途刻度开始测量,铅笔的长度就是铅笔的终点(笔尖)所指的长度减去尺子 0
刻度到铅笔头的长度。
设计意图:在现实情境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培养
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 理解“路程”中的“距离”。
如果说上面的尺子是标准规范的“长度”,那么下面的路程和行程就是变形弯曲的距离。
1、火车里程表。
2、下面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1)北京到保定有( )千米。
(2)北京到石家庄的距离呢?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十分重要,教师切记急于求成,
代替学生提出问题。当然,三年级学生的提问能力还有待培养,若是学生的提问不再教学的
内容上面,这时,教师应注意及时点播引导,指导提问方法。在学生描述数学信息、提出问
题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用较为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述已知条件和问题。
教师还可以通过板书或多媒体呈现文字叙述的题目,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
义。
二、探索交流,学习新知。
1、看一看,说一说。 重新出示教材第 24 页图片。
(1)谁来说说从里程表中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表格里反映出来的内容就是数学信息,
尽量让学生说表格中的内容即可,不要在这个地方浪费时间)
(2)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8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有条理的整理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
一情景给学生提出问题创设了空间。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是我们教学的
理念之一。
2、算一算。
(1)让学生读懂里程表。
把里程表和铁路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保定到石家庄有多少千米?从里程表中
看出北京到石家庄有 277 千米,北京到保定有 146 千米(在铁路图中找出相应的部分),这
幅铁路图起到了线段图的作用,从图中很容易看出,用 277—146 就是保定到石家庄的距离。
然后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画线段图来解。 277—146=131(千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来理解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保定到郑州有多少千米?在铁路图中划一划,算一算。 同学们算算看,如果有困难的同学
可以问老师。 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全班汇报交流: 689—146=543(千米)。
设计意图: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之间交流探索“813-689”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意识。
三、巩固复习。
(1)完成教材第 25 页练一练第 1 题。
(2)完成教材第 25 页练一练第 3 题。
里程表(二)
教学目标
1、能看懂里程表,并能根据表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并能利用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难点
重点:会利用里程表计算一天一天所行驶的路程。
难点:理解里程表的有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请学生们描述题意,从中找出主要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9
教师提问:这个统计表你看懂了吗? 学生能够回答出星期一回家后,里程表上的读数是
160 千米,星期二是 350 千米等等。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学生很快地进入主题,组织学生体会情景的含义,能够帮助学生剥离
问题情景中与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不相关的条件,有效地为解决问题扫清了障碍。同时,在
课堂中,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安排“看统计表”这个环节,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理
解统计表。
二、探索新知。
1、你能知道星期二司机叔叔行驶了多少千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并讲清解题思路。
350—160=190(千米)。 因为是星期二,里层表上的读数是从 160 千米到 350 千米,所以
它们的差就是星期二一天行驶的路程。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 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解答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总结出小组的统一意见,进行汇报。
(3) 根据小组的汇报,集体评议。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星期三、四、五各行驶多少千米? 这五天一共行驶多少千米?
哪天行驶的路程最多?哪天行驶的路程最少?(有些问题学生不易想到,教师可以适当提示,
也可以直接提出,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设计意图:先扶后放,扶放结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认知水平,思维方式都各有不同,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就要营造和谐的研究气氛,让“诸
多的不同”充分发挥星星之火的作用,教师就要搭建不同的展示平台,让各种思想碰撞出更
耀眼的火花。而教师也是其中的一份子,要扮演好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各种角色。本
环节中,教师首先作为引导者,率先提出一个问题,把学生“扶”到探索之路上,然后在接
下来的活动中,扮演真诚的合作者,积极地参与者,启发、点播学生完成探索。
三、拓展延伸。
乐乐家的电表度数如下:(单位:千瓦时)10
(1)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画一画,并与同伴说一说
(2)分别算出乐乐家 7-12 月的用电量。
(3)乐乐家下半年(7 月份至 12 月份)总的用电量是多少?
(4) 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