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
一、《咏雪》
1、文学常识:《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词语积累: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儿女(泛指小辈)、文义(文章的义理)、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欣然(高兴的样子)、差(chà大体)、拟(相比)、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
3、课文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阅读探究:
①《咏雪》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答: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②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答: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③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答:“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它有深刻的意蕴,不仅有物象。还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④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答:“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启发: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二、《陈太丘与友期》
1、词语积累: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舍(shě放弃)去(离开)、乃(才)、戏(嬉戏,玩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委(舍弃)、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引(拉,牵拉)、顾(回头看)、不(同“否”)
2、课文翻译:陈太丘跟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友人就生气了:“真不是人啊!跟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定正午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阅读探究
①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答: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②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答:[答案一]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已经不容易了。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答案二]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
③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答: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④你认为陈元方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答: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启发: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15
三、《〈论语〉十二章》
1、词语积累:说(同“悦”,愉快)、愠(yùn生气,恼怒)、君子(指有才德的人)、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传(老师传授的知识)、罔(wǎng迷惑)、殆(dài疑惑)、汤(热水)、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三军(军队)、夺(改变)、匹夫(泛指平民百姓)、笃(坚定)
2、课文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越过法度。”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平民百姓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子夏说:“广泛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3、颜回身处“陋巷”,对此,他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他的态度是“不改其乐”, 体现了他们怎样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
四、《诫子书》
1、词语积累:静(宁静专一)、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广才(增长才干。广,使……广)、淫慢(放纵懈怠)、励精(振奋精神)、险躁(轻薄浮躁)、冶性(修养性情)、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枯落(凋落,衰残)
2、课文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内心恬淡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安定清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15
年纪随着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人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穷困潦倒在自己的陋室里,又怎么来的及!
3、阅读探究:本文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或治学、修身、惜时三方面)进行了论述。中心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样展开论述的: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安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躁”字,把“静”与“躁”字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读过课文后的感悟:如,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读书时要沉静,将身心全放在所读材料上,才能有所感悟,有所理解。
五、《狼》
1、词语积累:止有剩骨(止:仅,只)、缀(连接、紧跟)、并驱如故(并:一起。驱:追随,追赶)、窘(处境困迫,为难)、受其敌(敌:攻击)、顾野有麦场(顾:看,视)、苫蔽(覆盖,遮盖)、弛担持刀(弛,解除,卸下)、眈眈(注视的样子)、少时(一会儿)、 径去(径直离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瞑(闭上眼睛)、意暇甚(意: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 尻(屁股)、洞其中(洞:挖洞)、隧入(隧:从通道)、黠(狡猾)、顷刻(一会儿)、盖以诱敌(盖:大概,原来是)、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
2、课文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人。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阅读探究:本文主旨: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课文结构: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启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结尾一段表达方式是议论,作用是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文中写狼的狡猾从贪婪凶恶和狡诈阴险两方面写。写狼贪婪凶恶的句子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写狼狡诈阴险的句子有: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六、《孙权劝学》
1、翻译课文
15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的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2、词语积累: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及鲁肃过寻阳(及: 到了……的时候。过:到) 、当涂(当道)、大有所益 (益:好处)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岂: 难道。治经:研究儒家经典。邪:通“耶”,语气词”吗”) 但当涉猎(但: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耳(见:了解。往事:历史。耳:罢了) (9)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非复吴下阿蒙(非复:不再是)
3、启示: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七、《木兰诗》仿读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 翻译:
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不断精深。时值可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次此出征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给马在集市配好马鞍,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与敌作战驰骋沙场十二年之久,屡建奇功。哈!男子可做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我看到木兰从军之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2、解释加点字:少习骑(少年时)长而益精(更加)易男装(换穿)溯黄河(逆流而上)数建奇功(多次)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于是)
3、文章的主旨句是: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在《木兰诗》中相类似的句子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八、《卖油翁》
1、翻译课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2、这个故事使我们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如何看待自己及别人的长处(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取长补短,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文中的两个人的个性特征:陈尧咨:善射,骄傲自满;为人傲慢无礼。卖油翁:虽技高一筹却并不骄傲,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智者态度。
3、揣摩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对刻划人物性格的作用。
(1)公亦以此自矜。 矜:自夸。表现他的骄傲自大,不可一世。
(2)睨之,久而不去。睨:斜着眼睛看。表现卖油翁不是很在意和他的自信。
15
(3)但微颔之。 微颔:微微点头称赞。表现卖油翁不是很在意,表但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称许,有肯定的意味。
(4)康肃笑而遣之。 笑:既表现他对卖油翁酌油技术的赞许,又显示他的尴尬。
九、《陋室铭》
1、翻译课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积累字词:有仙则名(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斯:这 )、惟吾德馨(惟:只 。馨: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鸿:大)、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劳:使……劳累 )
3、本文对陋室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突出陋室“雅”的特征。“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对偶修辞,“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运用类比,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主旨:通过描写 “陋室”不陋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十、《爱莲说》
1、翻译课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2、积累字词:蕃(多)、染(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清澈)涟(水波)而不妖(过分艳丽)、不蔓(横生藤蔓)不枝(旁生枝茎)、香远益(更加)清(清幽)、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立)、 亵玩(靠近玩弄)、鲜(少)有闻、水路草木之(的)花
3、主旨:作者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婉曲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爱莲说》和《陋室铭》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托物言志。作者描写莲花,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衬托莲的美好形象,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
4、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答1:兰花,兰花无论居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答2 :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任意答一种自己喜欢的花,说明理由即可。)
5、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有人认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二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5
十一、《河中石兽》
1、翻译课文: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转。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的深刻道理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积累字词: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数小舟、一寺临(靠近)河干、山门圮(倒塌)于河、二石兽并(一起,都)沉焉、阅(经历)十余岁、尔辈(你们这些人)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去)、 西蜀之去(距离)南海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为坎穴(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
3、启示: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或答: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十二、《三峡》
1、翻译: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 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坐船快。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中有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叫声不断,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的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
答: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
3、第4段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运用侧面描写,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4、积累字词: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亭午(正午)、曦月(太阳和月亮)、乘奔(飞奔的吗)御风、不以疾(快)也、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断)、飞漱 (飞速地往下冲荡)、林寒涧肃(肃杀、凄寒)、属(连接)引(延长)凄异、夏水襄
15
(漫上)陵(山陵)、或(有时)王命急宣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绝:沿溯阻绝 绝yan多生怪柏(极) 哀转久绝(消失)
十二、《答谢中书书》
1、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积累字词:四时(四季)、晓雾将歇(消散)欲颓(坠落)、欲界(人间)与(欣赏)
3、本文主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文章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外之意是: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十三、《记承天寺夜游》
1、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菜交横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积累字词: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于中庭(院子里)、盖(原来是)竹柏影也、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二人者、亦未寝(睡觉)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答: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写出了月色澄澈透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字在全文作用是本文的文眼。“闲人”的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十四、《与朱元思书》
1、翻译: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着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也能一望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大浪像飞奔的骏马。
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自凭借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由此而形成了无数的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持续地啼叫着
15
。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会平息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全文共两段,第一段为总写,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第二段是为分写。先写“异水”,抓住了水清、湍急的特点;再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是作者感想,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的思想感情。
4、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
答: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表现其情趣,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5、字词积累:从(跟,随)流飘荡、任意东西(向东或向西)、缥碧(青白色)、互相轩(往高处伸展)邈(往远处伸展)、泉水激(冲击,撞击)石、千转不穷(转,同啭,蝉鸣)、鸢飞戾(至,到达)天、经纶(筹划,治理)、横柯(树木的枝干)上蔽
十五、《富贵不能淫》
1、积累字词:岂不诚(真正,确实)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哉、丈夫之冠(guàn,行冠礼)、父命(教导、训诲)之、戒(告诫)之曰、毕敬毕戒(谨慎)、往之女(同汝,你)家、无违夫子(丈夫)、以顺为正(准则,标准)者、与民由(遵从)之、富贵不能淫(使……迷惑)、贫贱不能移(使……动摇)、威武不能屈(使……屈服)、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2、课文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义’上。得志的时候和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3、本文为驳论文,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无原则;“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4、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只是一味迎合君王的喜好。(原文: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孟子认为,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5、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十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课文翻译: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
15
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以)种种行动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忧愁患患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2、解释字词:发(被任用)于畎亩之中、饿(使……经受饥饿)其体肤、举(选拔、任用)于市(集市)、空乏(财资缺乏,使动用法)、恒(常常)过(犯错误)、行拂(违背)乱(扰乱)其所为、动(使……受到震撼)心忍(使……坚忍)性、衡(衡同横,梗塞)于虑、曾(曾同增,增加)益(增加)、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征(征验、表现)于色、发(显露,流露)于声、而后喻(了解,明白)、法家拂(同弼,辅佐)士、入(在国内)、出(在国外)
3、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优患,死于安乐。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人才观。课文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或: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其中阐述后者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反面来论述的。
4、请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典型事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生于忧患事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死于安乐事例:刘备儿子阿斗,不思进取,安逸享乐,最终亡国。看法见第3点。)
十七、《愚公移山》
1、课文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的智叟笑着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头脑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湾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愚公他们没完没了地挖下去,便向天帝报告。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2、积累字词:方(方圆)七百里、年且(将近)九十、惩(苦于)山北之塞(阻塞)、迂(曲折,绕远)、投诸(诸:之于)、毕力平险(毕:全 险: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作名词)、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杂然相许(杂然:纷纷地
15
许:赞同)、如…何:把…怎么样、面山而居(面对,名词作动词)、指通豫南(直)、荷担者(肩负,扛)、寒暑易节(更替)、且焉置土石(且:况且 置:安置,安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作状语 、穷匮:穷尽、惧其不已(已:停止)、感其诚(感:被……感动)、山之一毛(毛:草木)、固不可彻(彻:通达,改变)、叩石垦壤(叩:敲,打)、一厝朔东(厝:安置,安放)、无陇断焉(陇:高地 断:隔绝)、何苦而不平(苦:愁苦,担心)、不若:不如,比不上、始一反(反同返,往返)焉、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前,出入绕远(或: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帝感其诚”的“诚”指的是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十八、《周亚夫军细柳》
1、课文翻译: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
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旋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锐利,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文帝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不多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凭证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手持兵器,长揖到地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文帝被他感动,表情变得严肃庄重,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并派人向周亚夫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离开。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刚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的,至于周亚夫,哪里是能够侵犯的呢?”称赞了周亚夫很久。
2、重点字词:入边:侵入边境 、劳军:慰问军队、天子且至(且:将要)、棘门军(军营)、军(驻军)霸上、军士吏被甲(同:披,穿着)、彀弓弩(张开)、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居无何(居:经过 无何:不久)、天子之诏(的)、开壁门(壁:营垒)、揖:拱手行礼、 介胄之士(之:的 士:将领)、称谢:向人致意、天子为动(为:被 动:感动)、改容式车(式:同:轼,扶轼。名词用作动词)、曩:先前、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固:一定)、已而之细柳军(已而:不久 之:到,往)、
3、文中把文帝在细柳营和霸上、棘门军遇到的不同情况加以对比,刻划了周亚夫的形象,请指出三处对比,并作分析。(一是文帝到前两处军营时畅通无阻,而在细柳营却两次不得入,这突出了细柳军军纪严明;二是文帝在前两个军营“直驰入”,而在细柳营却“不得驱驰”,只能“按辔徐行”这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三是天子到前两处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而周亚夫却“介胄之士不拜”“以军礼见”,这突出了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而“惊”;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文中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驽
15
,持满”,正面表现了将士们的严阵以待(士气高昂;戒备森严),侧面表现了周亚夫将军的治军严明(带兵有方)。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
十九、《北冥有鱼》
1、课文翻译: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乘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空气中的尘埃飘飘扬扬,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从天空往下看的时候,也不过像人在地面看天一样罢了。
2、字词积累:北冥(同溟,海)、怒(振奋)而飞、志(记载)怪(怪异的事情)、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4、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文章引用《齐谐》的话作用是证明对鹏的描写是真实可信的。
二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课文翻译: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追溯话题本源,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①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②从辩论中看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③这个辩论争了很久了。谁在这场辩论中谁才占据了上风呢?(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3、字词积累:全(完全,完备)矣、循(追溯)其本、安(怎么)知鱼之乐
二十一、《桃花源记》
1、课文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15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2、积累字词:率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寻(不久)病终、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处处志(做标记)之、屋舍俨然(整整齐齐的样子)、便要(通“邀”,邀请 )还家、乃(竟然)不知有汉、不足(值得)为(对)外人道也 、渔人甚异(对……感到诧异)之、悉(都,全)如外人、桑竹之属(类)、怡然(愉快的样子)自乐、欣然规(计划)往、豁然(敞亮的样子)开朗、咸(都)来问讯、余人各复延(邀请)至其家、鲜美(鲜艳美丽)、便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路、诣(拜访)太守、问(询问)津(渡口)
3、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的内容: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②村中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5、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桃源人 “叹惋”的原因: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惜。作者写此文目的: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二十二、《小石潭记》
1、课文翻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情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
15
(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2、积累字词: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皆若空游无所依(依傍)、其岸势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而从(跟随)者、四面竹树环(环绕)合、尤清(清澈)洌、以其境过清(凄清)、潭中鱼可(大约)百许头、不可(可以)知其源、日光下澈(穿透)、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不动、俶尔(忽然)远逝、往来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悄怆(凄凉)幽邃(深)、斗(像北斗星那样)折蛇行
3、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 (愉悦的心情);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抑郁忧伤的心情)。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着意渲染了小石潭寂寥、凄寒、幽怆的气氛,借以抒发了作者在失意苦寂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作者从池底、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侧面来描写潭水的清澈。 “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4、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
二十三、《虽有佳肴》
1、课文翻译: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思,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就是这个意思。
2、积累字词:不知其旨(味美)也、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学(xiào,同敩,教导)学半、教然后知困(困惑)
3、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4、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二十四、《大道之行也》
1、课文翻译:
15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出来,讲究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使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2、积累字词:选贤与(通举,推举)能、矜(通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职分),女有归(女子出嫁)、盗窃乱(造反)贼而不作(兴起)、故(所以)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是谓大同(指理想社会)、不独亲(以……为亲)其亲(父母),不独子(以……为子)其子(子女)、讲信(诚信)修(培养)睦
3、大同社会的特征: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古代时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讲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十五、《马说》
1、课文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2、积累字词:祗(同只,仅)辱于奴隶人之手,骈(并列)死于槽枥之间、一食(吃)或(有时)尽(吃完)粟一石 、食(饲养)马者、且(况且)欲与常马等、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策(用鞭子抽)之不以其道、执策(鞭子)而临(面对)之、尽其材(才能,才干)
3、本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识别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人,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二十六、《核舟记》
1、课文翻译: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左右。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两旁开有小窗,左边和右边各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见雕花的船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可欣赏到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字,都涂了石青颜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当中戴高帽满腮胡须的是苏东坡,右边是佛印和尚,左边是黄鲁直。苏、黄两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象在讲什么话。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微侧着身体,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佛印极象弥勒佛,敞开胸怀,裸露双乳,抬头仰望着天空,神态表情与苏、黄二人不一样。他平方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楚地数出来。
15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两旁各有一个船夫。右边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住右脚趾头,象嘬着嘴唇在吹口哨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象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这只船的底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上名字,题的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划细得象蚊子脚,一钩一画都清清楚楚,字色黑。又用上一颗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红颜色。
总计这只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箬竹船篷、船桨、茶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2、积累字词: 其两膝相比(靠近)者、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其船背稍夷(平)、盖简(通“拣”,挑选)桃核修狭者为(雕刻)之、佛印绝类(类似,像)弥勒、诎(弯曲)右臂支船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