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
【教学要求】
1.畅谈寒假生活,讲述寒假中的趣事或有意义的事。
2.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
3.初步了解本册课文的结构,了解篇目及每组课文的特色,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畅想新学期的新打算,树立目标,做好准备,努力为小学生活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教学过程】
一、畅谈寒假,讲述趣事。
同学们,冬日的寒气还未消退,春日已经向我们蹒跚走来,新学期也在我们的憧憬与期待中如约而至。如果让你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自己的寒假生活,你们会想到哪个词语?请你们根据这个词语来谈一谈自己的寒假趣事。(畅谈寒假生活)
二、安全教育,保护自己。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我们将一起开始快乐而又紧张的学习生活。在开学之初,我们首先要提的就是安全,因为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希望学生安全地生活和学习。
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注意安全呢?
1.学生讨论。
2.集体交流后归纳。(课件出示)
A.人身安全:在校园内或公路上不追逐打闹,不爬围墙,不爬树,不接近有电的危险地点。劳动时注意安全。不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课外活动时不玩火,不玩水。
B.交通安全:在公路上不追逐打闹,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叉路口要注意行人车辆,骑自行车宁慢勿快,切勿双手撒把。上、下坡要下车,通过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C.财产安全:保管好自己的物品、钱财,如有遗失或遇偷盗、敲诈等,应向老师及时反映或报警。
D.饮食安全:不饮生水,不吃不卫生的食品,不吃有病的鸡肉、猪肉等,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发霉或过期的食品。
3.学生自查。
哪些方面未做好,今后要加强注意。
三、初识课本,感知内容。
相信同学们在假期中就已经认识了精美的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你对这册书有哪些了解呢?
1.这册书一共有几篇课文?共分为几组?每组又由哪几部分构成?
2.初读课题,说说每组课文都是围绕着什么主题来设计的。(课件出示)
第一组:民风民俗
第二组:外国名著
第三组:真情流露
第四组:革命理想
第五组:科学精神
第六组:难忘小学
3.小结:通过读目录,想必同学们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你们对哪一篇课文感兴趣?课下赶紧了解一下它的具体内容吧!
四、六大习惯,学好语文。
培根说过:习惯是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现在正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请同学们注意这“六大习惯”的养成。(课件出示)
1.提前预习的习惯。
为了适应语文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快节奏,做好预习很重要,像字词、文学常识、诵读、背诵等基础性学习就应该在课前预习时完成,还应就文章的疑点、难点和重点进行思考,带着问题进课堂,提高听课的效率。
2.认真听讲的习惯。
课堂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主阵地,必须保持精神上的高度集中。如果稍有走神,就会听不全内容,听不准重点,听不清要求,听不明区别。若不能及时矫正,便会形成知识的漏洞,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学困生,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只要你在课上保持良好的坐姿,眼睛盯着老师,心里想着课上的问题,手不离书、本、笔,就不会走神。这要靠毅力的支撑,纪律的约束,自觉地坚持。
3.独立完成作业或练习的习惯。
完成相应作业或练习是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手段,必须认真对待。一旦遇到解不开的问题,要翻翻书,查查笔记,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若是还不能解决,可以向家长、同学或老师请教,绝对不可以放弃,不可以抄答案甚至抄袭别人的作业。
4.反思总结改错的习惯。
每学完一个单元,应对此单元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对照单元检测结果认真反思自己的学习,查漏洞,及时矫正。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准备改错本,将错题梳理归类;准备一支红笔,试卷改错一律用红笔,有很好的提示作用。这个方法其他学科也适用。
5.课外阅读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75篇。语文学习在课内,能力提升在课外。建议同学们尽快制订阅读计划。每天锁定新闻频道,关注一个栏目,浏览一个网站。最好订阅一份报纸,一份文学杂志。有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会让你终身受益。
6.勤练笔的习惯。
写作是同学们感觉挺头疼的一件事。一是要注意积累素材,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录下来,解决“米”的问题。二是要打破条条框框,不怕写,用我笔写我口,用我手写我心,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三是要写得明,无论是写人记事,说物描景,议理论辩,都能明白晓畅,这就是不错的文章。四是坚持写日记或是周记。可以建个空间或是博客,把自己的作品“秀”一下,注意积累自己的习作,自编个人文集,若干年后再看看,一定很有意味,同学们不妨试一试。
五、言由心生,抒发真情。
1.本学期是小学的最后一学期,相信同学们心里有千言万语,下面让我们欣赏诗歌《明天,我们毕业》。(课件出示)
明天,我们毕业,
告别美丽的校园,
告别和蔼的老师,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
明天,我们毕业,
我们是多么舍不得,
绿草如茵的操场,窗明几净的教室。
明天,我们毕业,
往事如潮涌现,
六年前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校园,
六年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校园。
明天,我们毕业,
回想起过去的岁月,那是多么回味无穷,
早操时,那整齐的动作,矫健的身姿,
上课时,专心致志听课的神情。
明天,我们毕业,
在这即将毕业的日子里,
让我们对您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让我们再为六年前栽下的小树浇一次水吧……
2.让学生说说新学期的想法。
面对小学生活的最后一个学期,我们百感交集,此时此刻,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在这五彩斑斓的心愿卡上写一段给自己的“开学寄语”。
3.学生写寄语。(请学生说说)
4.段段文字,片片小纸,寄托了我们每个人新学期的梦想,写好后就把你的心愿贴到我们的梦想树上,让这棵梦想树见证我们每个人新学期的新目标,新决心,新挑战。(拍照)
5.写话。《明天,我们即将毕业》
【板书设计】
开学第一课
畅谈寒假
注意安全
初识课本
习惯养成
抒发真情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在今后学习中进行实践,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使学生逐步养成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方法,从中我们学到了关于写字、读书、写日记等方法,这为我们以后养成习惯打下了基础。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最后一个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课件出示:明代画家董其昌的《黄山雪霁图》,试着说说看完图后的感受。
师:这是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的画,怎样才能画好画呢?他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板书)。其实不光是学画,这种方法对我们学习语文也很有益处。那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什么意思呢?学习语文为什么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应该怎样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途径来学习语文知识呢?学习了这一课我们就明白了。
二、指导看图,了解方法。
1.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指导观察第一页的四幅图。(课件出示)
(1) 观察第一幅图。
学生自由观察,思考:图上都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这时会想些什么?
在天文台的天文展览馆内,墙上贴着宇宙中星体的照片。
小结:同学们要从小爱科学,努力学习,长大后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2)观察第二幅图。
师生交流。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参观的是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我国远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天仪器——浑天仪,并取得了辉煌的天文学成就。看到这台仪器,大家一定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
(3)观察第三幅图。
让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关于莫高窟的资料,介绍一下这处名胜。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听了介绍,你有什么感受,获得了什么知识?
课件出示: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它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 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它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还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最大的一尊卧佛长达16米。
(4)观察第四幅图。
故宫规模宏大,建筑技术高超,同学们课前已经查阅了资料,知道的一定比老师多,谁愿意给同学们介绍?
2.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同学们有机会去这些地方走走看看,一定会学到很多知识。
三、总结交流,养成习惯。
1.通过观察图片,你知道什么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吗?(课件出示)
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
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2.谈谈准备怎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件出示)
(1)深入社会,参观走访。
(2)投身自然,观光游览。
(3)搜集整理,积累经验。
……
3.小结: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不仅可以从课堂上获得,从课本上获得,还可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向大自然,从中获取。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自然界的各色景观处处有学问,处处有语文。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学会读社会和自然这样的大书,这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图中的这些同学,他们走出课堂,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在这个过程中也增长了语文知识,收获很大。
当然,“行万里路”并不一定要有“万里”之遥,同学们可以从身边开始,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运用语文,读好社会和自然这本大书。同时还可以结合日记,记下自己的观察所得,这对于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很有帮助。
四、实践活动,深入感知。
1.提出实践活动内容:
在这些年中,你们有没有在校外参加什么比较有意义的活动,或跟家长到过什么好玩的地方,并从中学到了什么,或有什么收获?
2.每人选一事,先自我准备,再分小组交流。
3.师生交流感受,深入认识。
五、作业超市,自由选做。
1.阅读徐霞客的故事,学习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精神,加深对“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体会。
2.深入大自然和社会,写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深入社会,参观走访。
投身自然,观光游览。
搜集整理,积累经验。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从小就要到学校里学习知识,长大后才能胜任祖国交给我们的工作。因此,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学生齐答:运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二、指导看图,学会运用。
1.观察左上角的图。
(1)说说图上有谁,在干什么,小报的质量怎么样。
指名说。
(2)展览各组课前出的小报,说说质量怎样,然后请几位编者或作者谈谈是怎样编这期报纸的。
2.观察第一行插图。
(1)教师边指图边讲述:图上是一所学校的闭路电视系统,左边是控制室,里面的几位同学通过屏幕,既可以知道全校的情况,也可以把信号传到预定的地方;右边是学校电视台的播音室,通过摄像机和专门的路线可以把声音传到控制室,由控制室根据需要加以处理。
(2)图上的几位同学是怎样工作的?
指名说。教师给予提示和补充。
3.观察第二行插图。
(1)左边一幅图。
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写字的同学是用什么姿势写字的?他们是怎样握笔的?
字写得怎样?别的同学表情怎样?
同桌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几位同学写的字真棒,但这并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他们长久的练习换来的。只要大家坚持天天练习,相信有一天你们的字会写得更好!
(2)右边一幅图。
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从图中得知,演讲要注意什么?
老师已经请大家课前作了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来演讲?请两位同学作演讲表演,其他同学予以简短评价。
4.观察第三行插图。
(1)左边一幅图。
图上的同学正在开展什么活动?大家分别在干什么?指名说。
讨论:古诗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如集体或单独朗诵、配乐朗诵、背诵、抽签朗诵或背某一诗文,突出某一主题的朗诵,比如背有关写月亮的诗句,指定某一作品的朗诵、背诵,比如背李白的诗等。
(2)右边一幅图。
说说图上有谁,在干什么,他们办的黑板报质量怎样。指名说。
我们班这期黑板报出得也非常好,栏目丰富,插图精美,书写工整。我们请本期的作者和编辑分别来介绍一下他们是怎样选择内容、写好稿件、确定栏目、设计插图的。
指名介绍。同学评价。
同学们对出好黑板报还有什么建议?指名说。教师评价。
教师小结:我们出一期板报,也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活动,在出板报的过程中,要有一番深入的思考,想一下该设计什么板块,该配些什么样的图画,该出些什么样的内容,文字该如何安排,等等。必须把这些事和谐地安排好,否则出出来的板报就不吸引人,价值性就不大。
5.观察右下角的插图。
(1)讲述:这是一个学校的学生正在表演课本剧《母亲的恩情》,图中两个同学分别扮演孟郊和他的母亲。
(2)图上同学表演得怎样?指名说。
(3)小结。参加课本剧演出,可以锻炼自己运用语文的能力,陶冶艺术情操,
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情感。
三、师生交流,总结方法。
其实,我们身边的语文实践活动很多,比如我们现在所做的“读书笔记”。
另外,还有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朗读比赛等,都是把我们平时所学的东西专门拿来展示一番,都是对我们来说非常有价值的实践活动,要想把语文学得更出色,肯定缺少不了这些。
四、亲身体验,深入感知。
下面我们就来个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把你所学的语文知识发挥出来……
1.课件出示实践内容:小演讲,以“这个寒假我玩得真开心”为题,简要地向大家说一下,让大家感觉你真的开心、快乐。
2.自我准备,自我回忆,独立思考,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3.指名上台,针对具体情况指导。
鼓励学生用一两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的开心尽情地吐露出来。
4.小结。
能把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准确地叙述出来,这就是语文,表达得越好,就证明你语文学得越好……
五、作业超市,自由选做。
1.自由结合,编辑出版小报。
2.尝试把《两小儿辩日》排演课本剧。
3.联系前面学过的有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内容,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收获。
【板书设计】
在实践中运用语文
办小报 做节目 练书法
小演讲 办板报 课本剧
……
第一单元
单元初步感知
授 课
提 要
课 时
1 北京的春节
文中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字里行间透露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2
2 腊八粥
本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2
3 古诗三首
《寒食》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迢迢牵牛星》一诗描述了织女无心织布,整天泪如雨下,思念牛郎的画面。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咏颂中秋明月的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寄情,由望月升华到思人怀远。
3
4* 藏戏
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感受到藏戏独特的魅力和它带给人们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艺术享受。
1
习作:家乡的风俗
要求把节日的活动过程写完整,有详有略,使习俗具有节日的气息。
2
语文园地
阅读文章能分清主次;了解我国习俗的寓意;了解同一意思不同的表达方法。
1
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关于“民风民俗”的。 这一单元的训练点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细写主要部分的。根据这一训练点,让学生深入学习抓住课文主要事件,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在自学交流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抓住古诗中的字词,体会作者的感情。
授 课
方 法 探 究
1 北京的春节
1.自主阅读,讨论交流,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
2.抓住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3.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2 腊八粥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内容,感受八儿在等粥、喝粥时心理活动的变化,体会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亲情。
3 古诗三首
自学古诗,理解古诗大意,感受古诗的意境。
4* 藏戏
根据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标要求,采用分小组学习,集体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恰当指导。
教学过程典案
1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讨论交流,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
2.抓住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3.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4.品读语句,想象画面,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2.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为突出老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收集春联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我们刚刚过了春节,春节贴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课件出示:①上联:天和、地和、人和,和融华夏。下联:歌美、舞美、花美,美在今宵。 横批:新春大吉。②上联:和和顺顺千家乐。下联:月月年年百姓福。横批:国泰民安)
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家贴的什么春联吗?(生自由回答)
2.每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为什么喜欢过春节?
设计意图:
学生刚刚过了春节,对春节还熟悉,这样的设计很快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课件出示: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4.简介作者老舍。(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5.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设计意图:
由家乡的春节,自然引入了老北京的春节,走进了文本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生字:蒜 醋 饺 摊 拌 眨 宵 燃 贩 彼 贺 骆 驼 恰
(2)认读词语:热情 自傲 饺子 万象更新 鞭炮 眨眼 通宵 间断
万不得已 截然 燃放 小贩 摆摊儿 彼此 贺年 骆驼 恰好 一律
彩绘 分外
2.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写了哪些重要的节日。(课件出示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3.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4.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了吗?(时间顺序)
设计意图:
用表格的形式把春节期间的风俗习惯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也自然会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学到利用列表格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三、默读课文,了解春节的时间和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按时间顺序分几个阶段。
(1)第1—2自然段:春节在腊月初旬开始
(2)第3—5自然段: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3)第6自然段:腊月二十三
(4)第7自然段:过了二十三
(5)第8自然段:除夕
(6)第9—11自然段:正月初一至正月初六
(7)第12—13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
(8)第14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波浪线画出,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具体有
哪些风俗习惯,并填在表格的右边。填完表后小组合作,内容不完整的要补充完
整。(课件出示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
腊月二十二
铺户加紧上年货;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祭灶王、放鞭炮、焚化灶王纸、粘灶王嘴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贩们摆摊儿,庙会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
正月初五、初六
庙会风光起来,孩子们逛庙会、看野景、骑毛驴、买玩具,还有赛轿车、赛马、赛骆驼,铺户开张,伙计们还可以轮流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元宵节
看花灯、店铺招揽顾客、孩子们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
通过填表,学生能清晰地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
四、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3.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设计意图:
这一单元的训练点是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这种写法,深入学生的内心。
五、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听歌曲《恭喜发财》)。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春节的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1 北京的春节
时间: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印象:热闹 忙乱 喜庆 团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详写的部分感受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学习“阅读链接”,体会不同作者对春节的不同写法。
【教学过程】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热情 自傲 饺子 万象更新 鞭炮 眨眼 通宵 间断 万不得已 截然
燃放 小贩 摆摊儿 彼此 贺年 骆驼 恰好 一律 彩绘 分外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所学新词。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现在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的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
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设计意图:
回顾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对这节课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深入详写片段,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让学生在深入了解老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从中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先生从香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的描写非常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儿,庙会并不十分热闹,人们都忙着彼此贺年。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灯的特点。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有的一律是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各式各样”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节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4)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
“默读——思考——讨论——交流——朗读”这一阅读过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老北京春节的喜庆、热闹、祥和的气氛,从中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先生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设计意图:
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写习作时才会做到详略得当。
五、学习“阅读链接”。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菜”和“吃团圆饭”虽然都只写了一句话,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板书设计】
1 北京的春节
腊八 忙碌
除夕 热闹
正月初一 悠闲
元宵 红火、美丽
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2 腊 八 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新词。
2.进一步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等的描写,体会课文内容,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亲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中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等的描写。
难点: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插图。
学生准备: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一些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腊八粥图片。(课件出示)
2.课件上的食品你们认识吗?(腊八粥)同学们,你们吃过腊八粥吗?谁能说一说对腊八粥的了解?(学生交流查找的资料)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腊八粥》这一课,看看课文是怎样讲述腊八粥的,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4.谁来介绍一下作者沈从文?(学生在班级中相互汇报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沈从文的资料)(结合学生的发言出示课件介绍沈从文)
设计意图:
从各种腊八粥图片入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感悟文本,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再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记自然段记号,画出读不准的词语。
2.课件出示:
(1)生字组词:腊 粥 腻 咽 匙 搅 稠 肿 熬 褐 缸 脏
(2)认读词语:腊八粥 感觉 沸腾 何况 搅和 资格 可靠 罢了
要不然 猜想 肿胀 惊异 粉碎 总之 染缸 解释 浪漫 奈何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明白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认识生字,学会生字、词语,了解课文讲述的内容。
4.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板书)等粥和喝粥两件事,等粥的事情写得详细。
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1.(课件出示)再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1)腊八粥这么美味,是怎样熬煮的呢?
(2)读句子,体会句子的妙处。
2.学生汇报。
(1)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
(2)①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仔细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这是一个拟人句,抓住三个动作“看、闻、咽”来写,引导学生练习运用动
作描写。
②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抓住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以点带面,突出所有人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四、读写结合。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1.学生说说该如何仿照课文来写。
2.教师指导学生拓展思维。(吃粽子、吃月饼……)
【板书设计】
2 腊 八 粥
等粥(详细) 喝粥(简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体会八儿等粥时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哪部分详写,哪部分略写?
2.腊八粥是如何做的?
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训练点是详略得当,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体会八儿等粥时的心理变化。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八儿的心理活动都有哪些变化呢?
2.学生交流汇报。(板书)
(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美妙的猜想——亲眼看见时的惊讶)
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
喜得快要发疯了。
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只能猜想……
惊异得喊起来了……
3.指导写作:
我们以后在写习作的时候,也可以借助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来反映人物的心理,这样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4.指导朗读: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5.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景,表达了一家人怎样的情感?(班级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
学生合作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多读多想,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等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亲情。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选自沈从文先生早年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景。
2.拓展延伸: 下面来欣赏后半部分。课件出示:阅读短文,谈谈你的感受。
“妈,妈,你喊哈叭出去了罢!讨厌死了,尽到别人脚下钻!”
若不是八儿脚下弃得腊肉皮骨格外多,哈叭也不会单同他来那么亲热罢。
“哈叭,我八儿要你出去,快滚罢……”接着是一块大骨头掷到地上,哈叭总算知事,衔着骨头到外面啃嚼去了。
“再不知趣,就赏它几脚!”八儿的爹,看那只哈叭摇着尾巴很规矩地出去后,对着八儿笑笑说。
(1)学生自由朗读。
(2)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八儿一家和谐有爱的氛围。
(3)教师:同学们,希望你们像雄鹰一样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飞得更高
更远!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课文,欣赏沈从文先生早年小说《腊八粥》的后半部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亲情。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同学们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等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亲情。
2.课件出示作业: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搜集有关腊八粥的故事。
设计意图:
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板书设计】
2 腊 八 粥
迫不及待
苦苦等待
美妙的猜想
亲眼看见时的惊讶
3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寒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抓住用得生动的几个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课《古诗三首》,你们会背《清明》这首古诗吗?清明的前两天就是寒食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寒食》。
2.解诗题:(课件出示)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冷食),故名寒食。
3.知诗人:(课件出示)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二、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1.抽学生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按节奏读。(按二二三的节奏读)
3.抽学生多次朗读,直到读准确。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读准字音,按停顿读准古诗,只有多次朗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三、理解诗意,领悟诗情。
1.(课件出示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①“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②诗意: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皇城里的柳树吹斜。
③这两句主要是写景。这里面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巧妙——“飞”。
“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④“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京城,自然也吹入皇城,皇城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⑤有感情地朗读。
2.(课件出示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①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泛指权贵豪门。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权贵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②译文: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③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描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④后两句是讽喻皇宫以及权贵豪门的特权。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有皇宫和权贵豪门可以燃烛。
⑤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⑥有感情地朗读。
四、朗读古诗,感悟诗情。
1.读了这首诗,你会想到些什么?这是一首讽刺诗。寒食节禁火,然而权贵豪门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这首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2.朗读全诗。
3.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板书设计】
寒 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第二课时
《迢迢牵牛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古诗十九首》的相关常识;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
过程与方法:
有节奏地朗读——理解诗意——领悟诗情——拓展延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描写分析,感知织女的相思之情。
【教学难点】
体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们知道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吗?(天河阻隔、担子追妻、鹊桥相会)
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关于牛郎织女的古诗,题目是《迢迢牵牛星》。(教师板书)
3.(课件出示)简单介绍: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写作时代大约是东汉末年。迢迢:遥远的意思。
设计意图:
因为古诗内容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系,所以一开头让学生讨论牛郎织女的传说,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做了铺垫。
二、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
1.抽学生读课文,点拨难读的字。
2.引生读出音韵之美。
①教师范读。
②自由练读。(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自己的节奏和理解)
③学生齐读。
(五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是三拍,即“二二一”或“二一二”。从诗句意思来说,本诗划分为“二三”节奏更为合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读准古诗。
三、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交流诗意。
2.教师点拨个别词的意思。(课件出示)
牵牛星:隔着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南。
皎皎:明亮。河汉:即银河。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北。织女星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擢(zhuó):伸出。 素:白皙。
“纤纤擢素手”是说,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札(zhá)札弄机杼:正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章:花纹。
终日不成章:是用《诗经·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这里则是说织女因害相思而无心织布。
涕:眼泪。 零:落下。 几许:多少。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两句是说,织女和牵牛二星彼此只隔着一条银河,相距才有多远!
盈盈:清澈的样子。
间:隔。
脉脉(mò mò):相视无言的样子。
3.(课件出示)古诗意思:
(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银河,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设计意图:
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了解诗意。
四、探究诗歌内容,品味相思之情。
1.通读全诗,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伤感、哀怨。
2.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
(1)(课件出示)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的响声,有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玩弄、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泄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心不在焉、心神不宁。
(2)(课件出示)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因而神思恍惚、心不在焉,
落得个终日勤劳作,终日意悬悬,终日不成章。“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眼泪的意思。“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是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织女的相思之苦。
(3)(课件出示)盈盈一水间。
仅仅是一水之隔,何谈遥远一说呢!
(4)(课件出示)脉脉不得语。
脉脉,是凝视的样子,后来形容默默用眼神表达情意,形容含有感情、默默表露的样子。只是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脉脉含情遥相望,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眺望也是一种语言。
3.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的语言之美。
设计意图:
抓住几个句子,体会织女对牛郎的相思之苦,并多次有感情地朗读。
五、叠词的妙用。
1.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了叠词,读起来音节优美,增强节奏感。
(课件出示)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织女手的形态;札札,是织布机的声音;脉脉,是织女凝望的神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设计意图:
叠词运用,朗朗上口,再次引导背诵。
六、拓展《鹊桥仙》。
1.(课件出示)《鹊桥仙》 宋代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众人大多感慨牛郎织女相见太难,羡慕他们有坚贞的爱情。
设计意图:
拓展与牛郎织女有关的诗词,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牵牛星
盈盈一水
河汉女
相思
第三课时
《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诗歌、读中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孤寂、惆怅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浓浓的“秋思”,感受这首诗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同学们,中秋是举家团聚的日子,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与家人团聚呢?哪些人在这一天是不能和家人团聚的?
有戍守边疆的战士,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在海外留学的莘莘学子。在古代也有很多人不能和家人团聚,今天我们一起跟随王建回到唐朝,看一看他们不能与亲人团聚时用什么方法去表达思念之情。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
设计意图:
课堂一开始就让同学们沉浸在深深的惆怅和惋惜之中,为体会作者的情感做铺垫。
二、读准古诗,理解诗意。
1.读准字音,读准古诗。
2.指名读,全班正音,注意“栖”字,念“qī” 。
3.再指名读,注意读出诗的韵脚和节奏。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读准古诗,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交流古诗意思。
2.(课件出示诗的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①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栖:歇,休息。冷露:清冷的露珠。
②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3.(课件出示诗的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②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4.再读古诗,理解朗读。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古诗意思。
四、感悟诗情。
1.读读前两句,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地白”“树栖鸦”“冷露”“桂花”。
2.你能从这些景物中感受到什么?
(1)感受月之明。
①抓住“地白”呈现出一轮明亮、清澈而清美的月亮。
②难怪李白将月光写成“地上霜”。
③指名读出这种意境。
(2)感受夜之静。
①“树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②“无声”也表现了夜深人静。
③指名读出皓月当空、万籁俱寂的感觉。
(3)感受秋之凉。
“冷露”让人感觉到了丝丝凉意不断袭来。
(4)感受花之香。
①在月华如水的夜晚,丝丝寒意不断袭来,仿佛还闻到了桂花的香味。
②诗人想起了桂花树,桂花也被冷露浸湿了。
3.这时作者抬头看看那一轮明月,是什么心情呢?
冷清的中秋之夜,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惆怅的心情。
4.“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5.最后一句中的“落”能不能改为“在”?为什么?
不能。因为“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6.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7.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设计意图:
抓住景物,体会作者的浓浓“秋思”。
五、比较欣赏,延伸拓展。
1.激发兴趣,中秋之月还有其他诗人写过,如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也很有名。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积累。(课件出示)
《阳关曲·中秋月》 宋代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你还知道哪些写月亮的古诗词名句?
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月亮的古诗词名句。
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课下同学们还可以找出其他写月亮的诗词来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
课外拓展其他古诗词,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积累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写景:“地白”“树栖鸦”“冷露”“桂花”
寄情:秋思 孤寂、惆怅的心情
4* 藏 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指导了解藏戏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们知道中国的国粹是什么吗?(学生汇报:京剧、绘画、中医)
2.简介中国的戏曲:中华民族戏曲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就有275个剧种。你知道哪些剧种呢?下面我们来听几段戏曲,看看你能不能说出它们分别是什么剧种?(课件播放,学生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剧种)
3.你能说说戏曲表演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4.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了解的这个剧种,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比国粹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它就是——藏戏(板书课题,齐读),跟其他剧种相比,藏戏有着怎样的表演特色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5.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我们先来读读学习提示,想一想这段话告诉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藏戏。(根据回答板书:形成 特色)
设计意图:
由中国的国粹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读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边读边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读后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意思。
2.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3.(课件出示)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读后交流、梳理(课件出示):4—7自然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17自然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4.(课件出示)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5.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设计意图:
理清文章的思路,便于了解藏戏的特点。
三、合作研读、感悟特色。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指名读前三自然段。
2.这三个都是什么句?回忆一下反问句的作用。那么作者连用三个排比式的反问句,想强调什么?又想表达什么强烈的感情呢?再读读句子,看谁能读出问号背后的东西。
(强调藏戏的特点,表达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读出藏戏的特色;读出拥有藏戏的自豪。
4.(课件出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三个特点?
默读8—17自然段,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
(8—14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5—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7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课文浓墨重彩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
文本,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边默读边思考藏戏有什么特点,做好批注后,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交流。
2.交流汇报。
(1)藏戏的面具。
说一说颜色代表了什么,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体会藏戏的面具不但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的代表意义,颜色和形状还非常夸张,对角色的哪些特征进行了夸张。这在戏曲表演中是多么独特的现象啊,难怪作者一开始就这么赞叹——齐读课文第1句。
(2)藏戏的舞台。
①自由读15和16自然段,想想不需要舞台的藏戏简陋到什么程度?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②和那些以精美的舞台与华丽的灯光做背景的其他戏曲比起来,以雪山江河、草原大地为背景,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伴奏,在观众团团围坐下席地而唱的藏戏显得多么质朴、多么大气、多么豪迈啊!
(3)藏戏的演出。
①自由读第17自然段,你还了解到藏戏的什么特点?
②总结:没有舞台,席地而唱,演出时戴着面具,一部戏一唱就是三五天,这在戏曲表演中是多么独特、多么稀有啊,难怪作者开篇就用了三个排比反问句来表达心中强烈的赞叹和自豪之情。(齐读1—3自然段)
藏戏的面具、舞台、演出都极具特色,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看一段藏戏表演了吧。多媒体展示一段藏戏片段让学生欣赏(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通过读文,体会藏戏的特点。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这么独具特色的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呢?这里面还有一个美丽感人的传说故事呢,(板书:传说)请大家自由读读4—7自然段。
1.自读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美丽的故事。
2.指名说,学生评议、补充。
3.说到藏戏的起源,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藏戏的开山鼻祖——唐
东杰布。什么是“开山鼻祖”?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藏戏的创始人。(课件出示补充材料)
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什么?(板书:为民造福)
4.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兄妹的义举……
5.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
由藏戏的传奇故事了解藏戏的形成。
五、体会写法,详略得当。
1.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第1自然段和8—14自然段相呼应,第2自然段和15、16自然段相呼应,第3自然段和17自然段相呼应。
②表达也有详有略,藏戏面具的特点和作用介绍得最详细,其他特色要简略些。这样写让我们对藏戏的特点印象更深刻。
③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条理清楚。
2.小结。
从内容看,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和特色;从表达顺序看,以藏戏的不同方面为顺序,运用“总—分—总”的结构;从表达方法看,主要采用反问、排比、打比方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在介绍藏戏特色时前后呼应,详略得当。
尤其本文是介绍藏戏的说明性文章,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令人印象深刻。
设计意图:
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六、拓展延伸。
1.除了藏戏,咱们中华民族还有许多优秀的剧种,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课件出示安徽的黄梅戏的视频及其他的剧种)
2.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仍旧有着无穷的魅力,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说,它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度尺,是
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其他剧种,激发学生课外了解其他剧种的兴趣。
七、作业。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4 藏 戏
形成:传说 唐东杰布为民造福
特色:戴面具 没舞台 演出时间长
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鉴本单元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2.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过程与方法:
写出自己熟悉的民风民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写出民风民俗的特点。
2.字里行间表达自己对民风民俗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明确习作要求,抓住特点介绍民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节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呢?跟大家交流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总结:如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清明节等。
设计意图:
习作与生活相联系,说说知道的节日就是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消除习作的畏惧感,以迅速进入一个自由表达、自由发挥的情境中。
二、明确要求。
1.学生读习作要求。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随机课件出示)这次习作内容可以写什么?
①介绍一种风俗;②写一写你参加这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3.有什么要求呢?(课件出示习作要求)
①介绍一种风俗。想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从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也可以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②写一写你参加这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审题,明确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本次习作。
三、写作指导。
1.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课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就是北京人的节日风俗。
2.提示学生写节日风俗的具体方法(课件出示)。
在写传统节日风俗的事情时,一般涉及的人比较多,因此还要注意场面的描写。一是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和气氛,使读者有整体的印象;二是要注意刻画特定环境中的人物的活动,在人物的动态中写出人物的特征;三是要注意“点”与“面”的关系,把个别人物的活动或细节描写与整体概括描写结合起来,渲染气氛,加强艺术效果;四是要把写人、写景、写事、写物融为一体,使文章形象真实而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3.要注意自己的感受,或者说是自己的心理活动的变化、思想感情的变化等。
四、写作结构。
1.(课件出示)可以分为三部分来写:开头→节日事件→结尾。
(课件出示)开头:指的是在文章的开头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事件,即写什么节日,要在开头交代清楚。
2.节日事件:又可称为节日活动过程。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要具体地来叙述。具体叙述节日的活动,要注意以下几点(课件出示):
①要写出生活的情趣。写节日就要描写节日里发生的事情,写事情最重要的是要写好事情细节,写细节应该写出生活的情趣。
②写好节日的场面。节日里欢快的场面,在写节日的文章里是少不了的。写好节日的场面,不仅可以烘托热闹的气氛,而且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还能很好地表达主题。你看下面的节日的场面:
这一拨儿秧歌刚过,那一拨又接了上来。耍龙灯、舞狮子、天女散花、丰收锣鼓……
满街的人目不暇接,震耳欲聋。人们沸腾了,拥着秧歌队说呀笑呀,指指点点地议论着。孩子骑在爸爸的脖子上追着秧歌队叫,儿女们跟着秧歌队跑。人们忘记了寒冷,被这催人奋进的锣鼓带进春潮涌动的世界。
③注意把节日的活动过程写完整,有详有略。
3.(课件出示)结尾:这里是文章的结尾了,可总结全文,抒发一下自己的思想感情,赞美一下自己的幸福生活,等等。
设计意图:
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注意对学生点滴精彩的肯定和呵护,增强学生的习作自信心。
五、例文引路,学习方法。
1.出示例文:元宵节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家是不是在桌前一边吃着香甜的汤圆,一边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呢?
我们的家乡在每年元宵节都要放烟花,看花灯,今年也不例外。这不,我们一家三口吃完汤圆后就早早地来到了广场,等待夜幕的降临。过了大约半个小时,天黑了,人们也陆续来到了广场。随着夜幕被徐徐拉开,广场上几排巨人似的灯“唰”地亮了起来,广场中央早已摆好的花灯也亮了,整个广场顿时变得灯火通明。我看花灯亮了,就一个箭步冲到了花灯前,开始一个一个地仔细观赏起来。有莲花灯、鱼灯、鸡灯,噢,还有个头不小的二龙戏珠灯!“咦?那里怎么那么多人?”爸爸不知什么时候走到了我身边。“我们去看看吧。”我和爸妈向人群走去,我好不容易从人群中挤了进来,一看,原来是猜灯谜的。灯上写着“伸长像根
绳,盘起像面包。(打一动物)”我想了想心里有了数,谜底到底是什么?我就不说了。
正当我专心致志猜灯谜的时候,忽然听到了“嗵”的一声,回头一看,天空中顿时绽放出一朵金黄色的菊花,“哦!开始放烟花了!”我向放烟花的地方跑去,我刚停下脚,“轰隆隆”十几个“二踢脚”同时被点燃,那场面怎么能算壮观哪——那是相当的壮观呀!我的耳膜差点被震破,吓得我向后退了好几步。接下来各式各样的烟花就纷纷飞上了天,有心形图案的,有笑脸图案的,有孔雀开屏的……看得我眼花缭乱,脖子酸得都抬不起来了。“唰”半空中悬起了一条火花瀑布,我不禁“哇”地张大了嘴,原来是在一台吊车和旁边的电线杆上系了一根绳子,绳子上的火药筒喷出的瀑布。“突突突”几声,天空又明亮了起来,一队烟花像机枪扫射似的升上了天空,又发出了“啪、啪、啪”整齐的爆炸声。正当我看得出神时,妈妈拍了拍我的肩膀:“回家啦,时间不早了!”“噢!我这就走。”我一边说一边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广场。
我躺在我的小床上仍然兴奋不已,久久不能入睡。今年的元宵节这么热闹,说明我的家乡富裕了,大家的生活改善了,我相信明年的元宵节一定会更精彩,更有趣!
2.说说文章是如何表达的,写了元宵节的哪些方面。
看花灯、看烟花、猜灯谜,结尾还加上了自己的感情。
设计意图:
明确范文的写作方法,从中学会写作方法。
六、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对有困难的学生特别留意,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
开头:时间、地点、事件
节日事件:节日活动过程
结尾: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通过交流,明白写好这篇习作应注意的问题。
2.通过自评、互评,然后修改,使习作有所提升。
3.养成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导交流。
1.(课件出示)写好这篇习作应注意什么?
①主题是否明确,特点是否突出;
②内容是否具体充实;
③表达是否流畅;
④语言是否简洁。
2.(课件出示一篇优秀的习作)。这篇习作好在哪里?可以从写法及用词的准确性来说。
3.出示一篇问题较多的习作,说说该如何修改。
二、评价自己的习作。
1.学生针对自己习作中老师的评议进行总结。
2.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自己修改。
3.引导小组内修改。
4.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在小组内评议修改作文。
5.教师巡视指导。
三、个人修改作文。
【板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
写好习作应注意什么
评讲习作
自行修改
语 文 园 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文章能分清主次。
2.了解我国习俗的寓意。
3.了解同一意思不同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学交流,教师引导点拨,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感悟慈母情深。
【教学重点】
1.阅读文章能分清主次。
2.了解我国习俗的寓意。
3.了解同一意思不同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同一意思不同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分清内容的主次。
2.读读交流平台,看看《北京的春节》是如何分清主次的。
3.想想《腊八粥》是如何分清主次的。
4.读文章分清主次,有什么好处?
(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设计意图:
了解文章应该分清主次,才能中心突出,表达清楚。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1)加点字“一律、清一色、都”,这些词的意思一样,是全部的意思,如果都用一个词表达就看得疲劳了。
(2)“勇夺第一、喜获金牌、摘得桂冠、拔得头筹”,这些词的意思也一样,都是夺得了第一名。
2.一个意思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避免重复,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课件出示)举例:文艺节目开始了,幼儿园小朋友送来的拳击舞蹈让我们开怀大笑,精彩的相声逗得大家前俯后仰,小品表演让大家笑声不断。同学们在这一天唱啊跳啊,沉浸在愉快的气氛中。因为今天是我们的节日!
教师点拨:这一段是如何表达孩子们愉悦的心情的?
4.学生用相同的方法造句。
设计意图:
体会同一种意思不同的表达方法。
(二)了解寓意(课件出示)。
1.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
建筑上雕刻蝙蝠:“蝠”通“福”,意味“福从天降”。在瓷器绘画、玉器雕刻上经常见到红色蝙蝠,寓意“洪福(红蝠)齐天”。
2.拓展(课件出示):
油糕:寓意年年高,步步高升。
喝红枣、核桃等泡好的糖水:寓意新的一年甜甜蜜蜜。
摆火炉:寓意一年红红火火、旺旺旺。
设计意图:
了解常见的习俗的寓意,感悟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书写提示。
1.观察行书。
2.行书模仿书写。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热爱书法。
四、日积月累。
(一)读准古诗。
1.学生自读古诗。
2.按节奏读古诗(课件出示)。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难理解的词语: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的蔬菜之一,可入药。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
百川:河流。
徒:白白地。
2.最后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早晨,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三)深入悟情。
1.《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它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这是一首劝诫诗,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劝诫人勤奋、惜时的诗句、格言?谈一谈自己的感想或体会。
2.学生自由汇报,谈感想。
3.再次背诵。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分清主次
(二)词句段运用:
1.一个意思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
2.了解寓意。
(三)书写提示。
(四)《长歌行》 (珍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