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开学第一课 ‎【教学要求】‎ ‎1.和同学分享寒假里的喜、怒、哀、乐及新发现、新收获。‎ ‎2.交流展览寒假作业,对寒假工作做个总结。‎ ‎3.了解高年级语文课本的结构,每单元特色,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4.对本学期的语文成绩拟定目标,制订计划,并交流怎样落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本学期语文课本的特色,明确学习方向。‎ ‎2.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轻松入课。‎ ‎1.师谈话:愉快的寒假结束了,恭喜同学们长大了,现在老师就送给同学们一首歌曲《童年在长大》,同学们要认真听,听后谈感受哟!‎ ‎2.(课件出示)我长大了,并配背景音乐《童年在长大》。‎ ‎3.师:听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吗?(引导学生谈出又长大一岁,应该承担更多的东西)‎ 二、重温寒假,其乐融融。‎ ‎1.师:这个春节,大家一定过得很开心吧,你能将你最想说的话给同学们分享一下吗?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大家一定要畅所欲言呀!‎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三、作业展览,取长补短。‎ ‎1.大显身手。‎ 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感受到你们的寒假过得愉快而有意义,现在,又到了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把最能代表你寒假成长的、你认为最有创新和意义的作业摆到桌子上,我们来个作业秀大比拼。‎ ‎2.互动交流。‎ 每位同学现在请携带自己的笔、本,走出自己的座位,去欣赏参观其他同学的作业,对于有深刻印象和感受的,随即记录下来。‎ ‎3.学生参观。‎ ‎4.全班交流。‎ ‎(1)指名谈谈自己认为最出色的作业,并说出出色在哪里。‎ ‎① 优秀对联的集锦。‎ ‎② 优秀书法的心得。‎ ‎③ 出色的手工制作。‎ ‎……‎ ‎(2)优秀学生谈自己的经验。‎ ‎(3)以不点名的形式给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提个醒儿:不能一放假就忘记自己学生的身份。‎ ‎5.教师小结:凡是被选作“黑马”的同学,一定是怀揣着伟大的理想,目标明确,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的人。‎ 四、语文课本,新的朋友。‎ ‎1.给语文课本这个“新朋友”起个亲切的名字。‎ 同学们,请拿起你的语文书,轻轻地摸摸,仔细地闻闻,谈谈自己的感觉。你能给这位“新朋友”起个好听的名字吗?‎ ‎2.浏览目录,了解书的基本内容。‎ ‎(1)请你数一数本册书共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每个单元有几篇课文。‎ ‎(2)教师介绍本册书的构成。(课件出示)‎ 第一组“永远的童年”。‎ 第二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第三组“遨游汉字王国”。‎ 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 ‎ 第五组“作家笔下的人”。‎ 第六组“思维的火花”。‎ 第七组“异域风情”。‎ 第八组“语言的艺术”。‎ ‎(3)教师介绍这本书上新增的内容。(课件出示)‎ 古文 名著 ‎(4)相机推荐四大名著读本。(课件出示四本书)‎ 五、订好计划,展现风貌。‎ ‎1.在这个学期中,同学们对学习语文有什么新的打算呢?现在,就请你们拟订一个计划吧!可以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利用时间等方面介绍。‎ ‎2.小组交流。‎ ‎3.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课件展示)‎ 学习态度要端正,上课听讲要专心。‎ 课下作业要细心,日常生活要留心。‎ 莫让时光白白流,莫让父母劳心神。‎ ‎6.写一句座右铭。‎ 请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贴在课桌最醒目的地方,让它时刻伴随着我们的生活,激励我们勇往直前,快乐地度过小学五年级的时光吧!‎ 六、送去祝福,化作期盼。‎ 孩子们,新的学期,新的征程,让我们从此时此刻起,做一只快乐的小鸟,去语文课本这个大森林里尽情地觅食吧!‎ ‎【板书设计】‎ 开学第一课 我长大了要变作爱读书的“小鸟”‎ 快乐在书的森林里觅食 教学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0)‎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真观图,使学生明白图意,了解学会修改作文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自主修改作文的方法,逐步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使学生懂得语文可以多渠道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培养他们从小养成多渠道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 ‎2.初步学会修改作文。‎ ‎【教学准备】‎ ‎ 至少一篇自己的作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使学生明白图意,让学生了解修改作文的意义和作用,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揭题。‎ ‎1.孩子们,你已经养成了哪些良好的习惯呢?大家互相交流一下吧!‎ ‎2.出示课件。(课本插图)‎ 观图:看看上面的图中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指名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修改作文的话题。(板书:文章不厌百回改)‎ 二、解读“文章不厌百回改”。‎ ‎1.齐读课题三遍,分别强调“不厌、百回、改”。‎ ‎2.指名谈读后的感受。提示“厌”“百”的意思。(厌,满足。百,这里是虚指,表示多次、反复的意思)‎ ‎3.师明确句意:文章写好了,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 ‎4.补充名言,(课件出示)齐读。‎ ‎(1)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叶圣陶 ‎(2)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这些名言都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三、出示小资料。(课件出示)‎ 抗美援朝战争中,部队作家魏巍随志愿军战士来到朝鲜。在朝鲜战场上,他每天都被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感动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来歌颂志愿军战士。在初稿中,他选用了二十多个感人事迹,后来,他对初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删去了许多内容,最后只选取了三个事例,分别从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三个方面歌颂志愿军战士。文章改短了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就是有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 ‎1.小组讨论:魏巍为什么要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修改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 ‎2.教师小结:魏巍最初选取了二十多个事例,当然都很感人。但由于事例太多,读者反而印象不深。所以他要反复修改,修改的结果,长的变短,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正说明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道理。‎ ‎3.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修改的事例呢?进一步了解修改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说出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贾岛的故事——《推敲》)‎ ‎4.小结:名人尚且如此,我们小学生的作文更不可能一次就写得尽善尽美,当中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所以必须进行反复修改。‎ 四、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1.图上同学们修改作文时有哪些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1)坐姿端正。(2)握笔姿势正确。‎ ‎(3)书本、文具摆放整齐。(4)专心致志。‎ ‎2.我们应该怎样修改自己的作文呢?请同学们纷纷献出自己的妙招吧!‎ ‎3.教师归纳。(课件展示)‎ ‎(1)写完后再念、再念、再念。‎ ‎(2)不通顺和有错别字的地方及时改正,改不了的地方先做上记号,寻求老师或同学帮忙。‎ ‎(3)欣赏其他同学的佳作或教材提供的范文,这样有利于找到自己的不足。‎ ‎(4)自己的作文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拿出来反复读,再作修改。‎ 五、观图,学习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 ‎1.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作文《小花猫》,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2.请一句一句地读,先读修改前的,再读修改以后的。想一想:小作者为什么这样修改?‎ ‎3.从小作者的修改中,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想想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课件出示)‎ ‎(1)错别字。  (2)标点符号不当。‎ ‎(3)用词不当。 (4)语序颠倒。‎ ‎(5)语句多余。 (6)词语脱漏等。‎ ‎4.你从小作者的修改中学到了哪些修改符号?你还知道哪些修改符号?(出示常见的修改符号)‎ ‎5.小组活动:共同合改一篇作文,说出自己修改的理由。‎ 六、总结。‎ ‎1.今天的课上你们有什么收获?‎ ‎2.总结谈话:学会修改作文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习惯。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对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其他的好习惯我们也要加强,成为一个好学生。‎ 七、作业布置。‎ 选择同桌的一篇日记进行修改,注意用上修改符号。‎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认真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及习惯时说:“有时事务太忙,我也可能感到吃不消,但生活的秘诀实际上在于把90%的生活变成习惯,这样你就可以习惯成自然了。毕竟你想都不用想就去刷牙,这是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今天我们要讲的另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种渠道学语文”。(板书课题) ‎ 二、语文大家谈。‎ ‎1.同学们平时都是通过哪种途径学习语文的呢?你认为还有其他的途径吗?‎ ‎2.观图:(课件出示)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 ‎(1)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 ‎(2)同学们到工厂参观。‎ ‎(3)同学们认真地听辅导员讲解飞机模型。‎ ‎(4)同学们参观军事基地,听解放军讲解。‎ ‎(5)同学们到田间学做农活。‎ ‎(6)同学们可以借助电脑检索。‎ ‎(7)同学们在图书室选书。‎ ‎(8)同学们在阅览室读书。‎ ‎(9)同学们在家里收看电视讲座。‎ ‎(10)同学们做现场采访、摄像。‎ ‎(11)同学们在教室里开讨论会。‎ ‎3.谈谈自己观图的感受。‎ ‎4.你从中发现他们有哪些良好的习惯了吗?‎ 坐姿端正,书本摆放整齐有序,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专心致志,能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三、你以后准备怎么样多渠道学习语文呢?‎ ‎1.小组交流。‎ ‎2.师当小记者采访同学。‎ 甲:我觉得收听收看广告是一个语文学习的途径。比如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广告——“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一语双关,告诉大家平时你要参加保险,每次交的费用不多,一旦有困难时就会有大的回报。‎ 乙:我觉得看书学习语文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通过看书可以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妈妈告诉我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高尚的人进行对话。有一次,老师第二天要讲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刚刚读过介绍唐朝诗人的书,对李白和孟浩然的生平和诗歌有一些了解,回到家我又认真看了看,并且把相关的内容摘抄在课本上。第二天上课,听着我侃侃而谈,同学羡慕,老师夸奖,可把我给乐坏了。从此,我更喜欢读课外书了!‎ 丙:我特别喜欢和人聊天。以前,我爸爸总觉得这是我的一个毛病,他说我天天不停地说,不嫌烦,可我就是改不了。不过,后来语文老师找我聊天,我才明白,原来聊天也可以学习语文呢!我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本,和人聊天时一遇到有趣的话题或者听到别人说的有意思的话,我就赶紧掏出小本记下来。有的时候还能用在我的作文里面。老师都夸我的语言有生活气息呢!现在连爸爸也夸我是个有心人呢! ‎ 丁:我觉得参加学校活动也是语文学习的一条渠道。上次学校举行演讲比赛,要求稿子必须自己写,内容要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我不仅查阅了很多资料,还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中间做了小调查。经过我的精心准备,最后参加比赛,评委一致认为内容真实,注重实际,语言流畅,富有激情,给了最高分。我觉得通过这次比赛,我的语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也变得更加自信。‎ ‎3.教师小结。‎ ‎(1)学校内:‎ 图书室、阅览室,网络学习,宣传栏,黑板报,兴趣小组,课外活动、向老师请教,同学讨论……‎ ‎(2)家里:‎ 看电视、听广播、阅读课外书籍、和家人交流、学做家务……‎ ‎(3)校外:‎ 参观工厂、军事基地,深入农村学做农活,采访、访问、调查、旅游、与人交流……‎ 四、总结。‎ ‎“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你是个有心人,养成多种渠道学语文的习惯,你的语文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有句话说得好:“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同学们,任何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两天的工夫,它需要我们有耐心、信心、恒心,有的时候,你甚至会觉得枯燥,但是,只要你坚持,你就一定会有收获!‎ ‎【板书设计】‎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0)‎ 第一单元 ‎ 单元初步感知 授 课 提 要 课 时 ‎1 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树荫下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一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村晚》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2‎ ‎2 祖父的园子 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 ‎2‎ ‎3* 月是故乡明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不同地方的月亮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爱故乡、爱亲人、爱祖国的深沉情感。‎ ‎1‎ ‎4* 梅花魂 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经历,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念,歌颂了外祖父心系祖国、眷恋祖国的深厚情感。‎ ‎1‎ 口语交际:走进 他们的童年岁月 交流大人们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1‎ 习作:‎ 那一刻,我长大了 由儿时的照片,感悟自己长大了,然后在明确习作目标的基础上开始习作。‎ ‎2‎ 语文园地 了解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古诗,体会母亲伟大、无私的爱。‎ ‎1‎ ‎ 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的训练点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抓住主要事件体会作者的感情。‎ 授 课 方法探究 ‎1 古诗三首 ‎1.自读自悟,感受诗中的童真童趣。‎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借助注释,交流、感悟。‎ ‎2 祖父的园子 抓住字词句体会园子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 ‎3* 月是故乡明 通过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然后结合题目,‎ 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 梅花魂 理清文章结构,抓重点段落研读,体会人物的感情。‎ 教学过程典案 ‎1 古 诗 三 首 第一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感受农民的辛苦和劳动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赞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赞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体现童趣的诗歌,查找范成大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诗的世界里。诗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富有诗意与情趣。交流课前收集的体现童趣的诗句,初步感悟儿童活动的乐趣。‎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又要走进诗歌的花园,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拿出笔,在你的课堂记录本上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强调“园”是“公园”的“园”,“杂”字下面是带钩的木,最后三笔分别是竖钩、撇、点)‎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诗人范成大。‎ 介绍作者范成大:字致能,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4.现在让我们走进春末夏初的农村,看看大人们都在忙什么,孩子们在做什么有趣的事。‎ 设计意图:‎ 引用与童趣相关的诗句,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读准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对于读不准的字你是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问同学、问家长……)‎ ‎“昼”是翘舌音,“耘”是整体认读音节,“供”读第四声。‎ ‎2.再读诗歌,试着把握诗歌的节奏。(课件出示)‎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4.结合课文插图,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这首诗写了农村大人们在耕织,小孩子在学着种瓜。)‎ 设计意图:‎ 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引导学生去发现诗文中的乐趣,从而有效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获得对文本多元的感受。‎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释题:“四时”怎么理解?“杂兴”是什么意思?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四时:四季。杂兴:各种兴致,随兴而写。诗的题目意思是作者随兴写下一年四季农村里的情景。)‎ ‎2.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诗意,与同学交流读懂的词语,不懂的借助工具书理解,或者问老师。‎ ‎3.教师指导点拨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在田间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句意:农民白天去田间除草,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 句意: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种与织布,但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设计意图:‎ 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此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感悟诗情。‎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想一想,在农村,人们除了要耘田,还要干什么?(播种、插秧、犁田、施肥、除虫、喂猪……)你体会到了什么?‎ ‎(2)课件相继出示:农民耘田图、夜晚搓麻图,用几句话说说图上人们是怎样劳动的,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来说。‎ ‎(3)引读:大人们真能干啊——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 农民们太忙碌了——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最有趣的是谁?(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也傍……学……)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想象,体会乡村儿童的天真、勤劳、可爱。)‎ ‎(2)出示小孩种瓜图,说说孩子的神态、动作等。‎ ‎(3)引读:真是懂得体谅爸爸妈妈的好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真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多么懂事的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多么可爱的孩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诗人晚年隐居故乡石湖,以老农自居,想象一下,范成大会和农民说些什么?会和学种瓜的孩子说些什么?(师扮老人,学生扮农民和童孙)‎ ‎4.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劳动人民的乐趣。‎ 五、拓展阅读。‎ ‎1.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2.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 白天长了,篱笆边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3.感悟。‎ 这首诗写江南初夏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使学生感受学习带给自己的成就感,让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源泉。‎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 儿女: 耘田 绩麻 (勤劳、忙碌、热爱劳动)‎ 童孙: 学种瓜   (天真可爱、热爱劳动)‎ 第二课时 稚子弄冰 村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注释,自学并与同学交流,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以及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教学方法】‎ 抓住关键的几个字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体会《稚子弄冰》中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和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3.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在儿童眼中,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你们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学习古诗《稚子弄冰》。‎ ‎(一)解诗题,知诗人。‎ ‎1.理解题目意思。‎ ‎2.了解作者:杨万里,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设计意图:‎ 借助对诗人背景的了解,理解古诗内容。‎ ‎(二)读准古诗,理解诗意。‎ ‎1.读准字音,读正确,读通顺。‎ ‎2.再读古诗,了解诗意。自学要求:自由组合,合作学习。‎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诗意:清晨,儿童将夜间冻结在金属盆中的冰块取出,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忽然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玉石破碎的声音。‎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板书“趣”)‎ ‎(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领悟诗境。‎ ‎1.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板书)‎ ‎2.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 ‎3.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钲”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各个环节的心理活动,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4.对“玻璃”“玉磬”“银钲”这些名词的理解要立足于诗歌实际。‎ 设计意图:‎ 从字词出发,以“趣”为着眼点,关注学生的生活与诗句中儿童生活的联系,想象有趣的画面和变化而灵动的声音,感受儿童的心理,从中品味儿童生活的快乐。‎ 三、学习古诗《村晚》。‎ ‎(一)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了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由此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二)读准古诗。‎ ‎1.读准字音,读正确,读流利。‎ ‎2.按节奏读出韵味。‎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三)理解古诗意思。‎ ‎1.教师点拨。‎ 陂(bēi):池岸。‎ 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 漪(yī):水中的波纹。‎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归去:回去。‎ ‎2.诗意: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中。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四)领悟诗情。‎ ‎1.诗的题目是“村晚”,乡村的傍晚有什么景物?(读前两句)‎ ‎2.学习前两句。‎ ‎(1)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 ‎(2)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 ‎(3)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样子,生动形象。‎ ‎(4)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5)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 抓住用得巧妙的几个字,体会诗中描绘的美丽图画。‎ ‎3.学习后两句。‎ ‎(1)“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 ‎(2)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牧童自然就优哉游哉、其乐融融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3)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 体会儿童的无忧无虑。‎ 四、拓展其他古诗。‎ ‎1.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 ‎   舟过安仁      闲居初夏午睡起 ‎   [宋]杨万里       [宋]杨万里 ‎ 一叶渔船两小童,    梅子留酸软齿牙,‎ ‎ 收篙停棹坐船中。 芭蕉分绿与窗纱。‎ ‎ 怪生无雨都张伞, 日长睡起无情思,‎ ‎ 不是遮头是使风。 闲看儿童捉柳花。‎ ‎2.根据三首古诗的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的古诗积累量,并让学生改写成短文,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稚 子 弄 冰 ‎“趣”:脱、穿、敲——儿童的天真淘气 村  晚 池塘、山、落日横牛背    信口吹儿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饶有生趣的乡村晚景图 ‎2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字,读准1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园子里的“我”自由自在生活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感悟园子里的自由自在。‎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童年的生活总是让人终生难忘,童年的记忆总是五彩缤纷。作者萧红一生魂牵梦萦的是祖父的园子。今天,我们就随着萧红富有诗意的语言,一同走进祖父的园子,感受作者童年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2.学生课前交流收集到的关于萧红的资料。‎ ‎3.教师出示课件: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 将课文置于《呼兰河传》的背景中,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同桌交流等方法理解文中部分词语。‎ 晃:huǎng①明亮:明~~。②光芒闪耀:~眼。③很快地闪过:一~十年。‎ huàng摇动,摆动:~荡 ~动 ~悠 ‎3.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 ‎4.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第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第4—14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第15—16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第17—19自然段)。‎ ‎5.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记忆中祖父的园子色彩鲜艳,景物众多,祖父经常在园子里劳作,“我”也经常在园子里玩耍,园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我”也是自由、快乐的。‎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对《祖父的园子》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三、走进园中,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出示课件,自学提示:想想课文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找出相关的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并在书的旁边标注自己的体会。)‎ ‎(一)初进园子,感受园子的生机勃勃。‎ 自由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板书:生机勃勃)‎ 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相机指导朗读。‎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非常可爱,“我”非常喜爱它们。作者描写得这么细致,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 ‎(二)再进园子,感受园子的自由快乐。‎ ‎1.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一段也是写园子里的景物的?(第16自然段)‎ ‎2.自由读第16自然段,看看这段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园子。(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忧无虑……)(板书:自由)‎ ‎3.抓住“花”“鸟”“虫”,感受园子里的自由自在。‎ ‎(1)哪句话直接写出了自由自在呢?‎ 指名回答,并出示: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齐读句子。‎ 作者说“一切都活了”,都有哪些事物活了呢?(花、鸟、虫子)‎ ‎(2)师引读:作者是如何形容花活了的?→生接读:就像睡醒了似的。(课件出示句子)‎ 体会:这花在作者眼里仅仅是花吗?(人、伙伴)对呀,花像人一样会睡醒呢!不是叫醒的,也不是惊醒的,而是自然而然地睡醒的,这就是自由呀!谁愿意来读出这份自由?‎ ‎(3)师引读:作者是如何形容鸟活了的?→生接读: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课件出示句子)‎ 体会:鸟儿飞得多高啊!它若是不想回来,有没有人怪它?(没有)因为它是——自由的。谁来读?‎ ‎(4)师引读:作者是如何形容虫子活了的?→生接读:就像在说话似的。(课件出示句子)‎ 想象:如果你是虫子,你会说什么呢?(园子真美啊!在园子里真自由啊!)‎ 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虫子自由、快乐的心情。‎ 指导朗读:这些动物、植物都活了,就像是“我”的小伙伴一样,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园子里。谁想把它们都读活了?‎ ‎4.抓住“倭瓜”“黄瓜”“玉米”“蝴蝶”进一步感受园子的自由自在。‎ ‎(1)在园子里,还有哪些事物也是自由的呢?(倭瓜、黄瓜、玉米、蝴蝶)‎ 课件出示: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太阳也不知道。‎ 指名读句子。‎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它们的自由自在的呢?(从多次出现的“愿意”和“随意”中感受到的。教师标出课件中的“愿意”和“随意”)‎ 师生合作读: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 ‎(2)小结:我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忧无虑。真不愧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啊!(教师手指板书中的“自由自在”)‎ 指导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朴素的文字,普通的景物,处处传达着“我”的自由与快乐。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这段。‎ 四、总结。‎ 园中的一切景物都是自由、快乐的,那么“我”在园子中,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感受祖父的慈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自由自在)‎ 二、走进园子,感受祖父的慈爱。‎ ‎1.在作者眼里,一切都是自由的,就正如她自己所说:“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2.究竟作者在园子里做了什么呢?出示课件,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认真默读文章相关段落,标出“我”做的那些趣事,认真体会。‎ ‎3.交流:“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1)“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紧扣“瞎闹”,体会“我”的自由。‎ 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作者的调皮。‎ ‎(2)“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  结合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体会“我”是在帮倒忙。‎ ‎(3)“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①“我”和祖父浇菜有什么不同?(一个往菜上浇,一个往天空扬)‎ ‎②想象:“我”大喊着下雨时的神情是怎样的?(天真烂漫、欢快、激动……)‎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4.“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调皮得很。那么,这快乐和自由是谁带给“我”的?(祖父)这是一个怎样的祖父呢?(慈爱、疼爱孙女)你又是从哪儿读出的?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1)抓住第12自然段中的“慢慢”体会祖父对“我”的慈爱。‎ ‎(2)抓住第8—10自然段中祖父的笑: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从这三次笑中你读出了什么?‎ ‎(3)祖父的笑里隐藏着怎样的情感?(慈祥、和蔼可亲、疼爱孙女)‎ ‎(4)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5.在园子中,孙女爱胡闹,祖父从来不恼,正是有了祖父的慈爱,在他的宽容、耐心呵护下,“我”才可以如此在园子中纵情嬉戏!那么这个园子在“我”心里又是怎样的呢?(这是一座充满爱的乐园)‎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抓住文本进行深入理解,体会祖父的慈爱。‎ 三、课外延伸,聆听作者的心声。‎ ‎1.阅读链接,升华主题。‎ 读罢课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文中所写的祖父的园子简直就是充满快乐和自由的人间乐园。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你有什么新的体会?‎ ‎2.作者写园子,其实是在回忆她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和疼她爱她的祖父。你明白作者写作时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吗?(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推荐原著,探究学习。‎ 今天我们学习《祖父的园子》仅仅是一个开始,要想真正走进萧红的内心,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呼兰河传》。‎ 设计意图:‎ 学习完一篇文章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次深入学习的开始。特别是在新课程大力推崇广泛阅读的今天,对于这样一篇节选文章,我们更应义不容辞地带领学生阅读原著。‎ ‎【板书设计】‎ ‎2 祖父的园子生机勃勃自由快乐充满爱眷恋、怀念 ‎3* 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作者对不同地方的月亮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抓住句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 ‎(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3)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同学们,文章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季羡林)‎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教师出示难读的词语,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浩渺 篝火 旖旎 徘徊 澄澈 嚼烂 点缀 恍然大悟 离乡背井 燕yàn:燕窝、燕子、海燕、燕雀、燕麦 yān:燕山 ‎2.再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层?‎ ‎(2)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月亮?那些地方的月亮美吗?‎ ‎3.学生自学交流。‎ ‎4.学生汇报:共有7个自然段。‎ 课文写了故乡的月亮(第1—4自然段)、外国的月亮(第5自然段)、北京的月亮(第6自然段)。‎ ‎5.作者对月亮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呢?现在我们首先来看故乡的月亮。‎ 三、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一)故乡的月亮。‎ ‎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却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什么情感?‎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二)外国的月亮。‎ ‎1.外国的月亮是怎样的?作者内心有什么感受?‎ ‎2.学生读文,勾画,交流。‎ ‎3.外国的月亮:美妙绝伦。但作者还是忘不了故乡的月亮。‎ ‎(三)北京的月亮。‎ 北京的月亮怎样呢?作者内心有什么感受?‎ 作者住的朗润园是赏月胜地。但作者想到的依然是故乡平凡的小月亮。‎ ‎(四)深入体会思乡之情。‎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亮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板书)‎ ‎2.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第6自然段)‎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思乡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3.既然作者如此热爱和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 学生甲: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丁: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 ‎4.由于作者不能回去,所以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事物“月亮”上,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对比、借景抒情、形散神不散就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四、总结。‎ ‎1.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句作为题目呢?‎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被广为传诵,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2.总结: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辉煌的人生,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有人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古诗,摘抄到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3* 月是故乡明 外国的月亮:美妙绝伦 北京的月亮:风光绝妙 对故乡月亮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 ‎4* 梅 花 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葬、腮”等12个生字。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研读,感悟语言文字,体会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 ‎【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图。‎ ‎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们喜欢它吗?你们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设计意图:‎ 由同学们熟知的梅花引入课文,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课文的学习设置了悬念。‎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 ‎2.准确地朗读课文。 ‎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能读通读顺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几件事?‎ 第一件事(第2自然段):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第二件事(第3自然段):外祖父分外爱惜“墨梅图”。‎ 第三件事(第4—11自然段):外祖父因年老不能回国而难过。‎ 第四件事(第12—13自然段):离别前,外祖父把 “墨梅图”送给“我”。‎ 第五件事(第14—15自然段):临别时,外祖父又把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送给“我”。‎ ‎2.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层。‎ ‎(首尾各为一层,中间为一层,全文分三层。)‎ ‎3.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最后一段有点明中心的作用。‎ ‎4.主要内容: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设计意图:‎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体会外祖父的情感。(三次流泪)‎ 出示自学提示: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学生自学,勾画、批注,然后小组交流。)‎ ‎1.吟诗落泪——思乡之泪。‎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1)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 ‎(2)适当解释说明诗句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乡,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 山 中 送 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在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关闭柴门。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归?‎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朋友,希望朋友早日回来的思想感情。 ‎ 浣 溪 沙 ‎[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薄薄春寒无声息地侵入小楼,早上的天阴着好像是在深秋。屋内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像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像心中的忧愁。走回室内,随意用小银钩把帘子挂起。‎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忧愁悲慨之情。‎ ‎2.心想归而身不行——无奈之泪。‎ ‎(1)“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2)外孙女的哪句话直接刺痛了外祖父那根敏感的神经?——“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 老人一直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3)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那只因未到伤心处啊!外祖父思念家乡、眷恋祖国,他想回国却不能回,多么心酸,多么无奈啊!此时的泪是什么泪?——这是无奈的泪水。‎ ‎3.送别时眼含的泪水——深情之泪。‎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14、15自然段,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2)想象这令人心酸的场面,如果请你来读,你准备怎么读?自己先想一想,练一练。‎ ‎(3)出示课件:‎ 船快开了,母亲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4)老师也被这个画面深深感动着。(教师范读)‎ 第14自然段中有一个词特别揪心,是哪个词?(衰老)外祖父为什么会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5)你知道外祖父此时又为什么流泪吗?此时的泪是什么泪?——这泪水饱含着外祖父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深深情意,是饱含深情的泪水。‎ ‎(6)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这颗心,万千愁情都融入了这颗心,无尽的泪水都汇聚在这颗心。靠什么来传达外祖父的这颗心?请你再读读这段话。‎ ‎(7)这是怎样的手绢?——这还是那块轻飘飘的、被风一吹便飘走的手绢吗?读出它的沉甸甸——船快开了……血色的梅花。‎ 设计意图:‎ 学生体会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教师重点抓住几句话点拨,使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 五、深入体会“梅花魂”。‎ ‎1.出示自学提示。‎ ‎(1)梅花有什么特点?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有什么特点?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默读第13自然段)‎ ‎(2)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有哪些?‎ ‎(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 ‎(1)赞美梅花的精神。(教师相机出示梅花图片,体会“不怕风欺雪压”的精神)‎ 学生自读,要求:读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2)小结:外祖父之所以爱梅花,爱的是梅花的精神——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板书:品格、灵魂、骨气)。‎ ‎(3)中华民族许多有气节的人都具有梅花的品格。‎ ‎(4)介绍有气节的人物: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你都知道哪些?(指名说)‎ ‎(苏武)受尽屈辱十九年,爱国之心不变。‎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抗日英雄赵一曼)毒刑拷打何所拒,民族气节显忠魂。‎ ‎(杨靖宇)在侵略者面前低头,就不配做中国人!‎ ‎(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江姐)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是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3.小结: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气节的人,就像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他们的精神就是梅花魂!‎ ‎4.深入理解课题:此时,你对课题“梅花魂”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 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引导学生理解“梅花魂”不仅是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板书:民族魂(再次满怀深情齐读课题)‎ ‎5.这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表示这颗心,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魂,我想,最好是用一首歌的歌名“中国心”。这不仅仅是外祖父的一颗心,更是无数像外祖父一样的海外华人的一颗心。他们像外祖父一样,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时时眷恋着祖国。同学们,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声(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心里永驻一颗中国心。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物。(音乐声中下课)‎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拓展,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最后在音乐声中结束课堂,让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 ‎2.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 ‎【板书设计】‎ ‎4* 梅 花 魂 梅花:不怕风欺雪压,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中华民族: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教学目标】‎ ‎1.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通过相互交流,感受不同阶段的童年生活的纯真、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根据提问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 ‎2.耐心听别人讲话,边听边做记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提前向大人了解童年的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情感体验。‎ ‎1.播放歌曲《童年》。‎ ‎2.《童年》这首歌好听吗?‎ 我们的童年是美好的,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我们的童年是五彩的,那么,大人们的童年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将走进大人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板书: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熟知的歌曲,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 二、明确要求,指导交际。‎ ‎1.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想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生读要求,讲理解(口语交际让我们了解大人的童年,提问的时候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一边听一边作简单的记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 三、小组交流。‎ ‎1.先说说你准备了解谁的童年,如:邻居、父母、祖父母等。‎ ‎2.列提纲。可以从这些方面提问:他们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在家里吃什么、穿什么,姐妹之间如何相处)、学校生活(学校里教室环境怎样、学过哪些课文,在学校里玩什么游戏等)和社会生活中难忘的事情(人们都做些什么事情)。‎ ‎3.整理交流后的结果,还可以谈谈自己在课前了解到的大人们小时候的故事。‎ 四、课堂展示。‎ ‎1.各组选派代表发言,推举说的最好的同学上台谈自己了解到的大人的童年及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评价。‎ ‎3.听了你们所介绍的难忘的童年,老师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往事。在这里也想和大家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五、总结。‎ 今天的口语交际课,我们了解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童年生活,人们的童年生活有笑、有泪、有喜、有忧,同时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我们现在童年的美好、纯真,让我们珍惜童年,热爱我们美好的生活吧。最后,让我们再次和着那舒缓的音乐,一起唱起歌曲《童年》,来结束这一节课吧。‎ 设计意图:‎ 前后呼应,再次在优美的音乐中结束课堂,让学生对童年的生活回味无穷。‎ 六、布置作业。‎ 回家以后,继续走进大人的童年,了解他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1.根据提问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 ‎2.说说大人的童年和自己的感受。‎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教学目标】‎ ‎1.能抓住那一刻,把故事写清楚,写具体。‎ ‎2.文章具有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抓住那一刻,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能抓住那一刻,把故事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播放照片,感受成长。‎ ‎1.师: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几组照片,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幻灯片播放学生婴幼儿、孩童、小学时的照片,让学生猜猜照片中的人是谁。‎ ‎2.学生猜猜图片中的人物。‎ ‎3.师述:刚才欣赏照片的时候,很多同学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有些同学忍不住惊叫起来。看到我们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大家脑海里一定闪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成长中的故事。老师看这些照片的时候,也是感慨万千。转眼间,同学们已 经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娃娃,长成了少年,长大仿佛就在一瞬间啊。板书题目:那一刻,我长大了。‎ 设计意图:‎ 用几组学生婴幼儿、孩童、小学时的照片导入新课,目的是创设情境,同时让学生感受成长、感受变化,从而激起学生多彩的回忆,为下面讲述自己长大的故事做好铺垫。‎ 二、明确目标、审清题目。‎ ‎1.学生读第14页,说说这次习作的目标。‎ ‎2.学生汇报这次的习作目标。‎ 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自己当时的感受。‎ ‎3.解题:“那一刻”告诉我们在文章中要突出让自己成长的细节,尤其是对表现文章主题的那一刻的刻画。‎ ‎  “长大”则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内心的触动,甚至是震撼。‎ 设计意图:‎ 学生审清文章的题目,明确习作目标。‎ 三、引导选材。‎ ‎1.习作指导。‎ ‎(1)应该写最近发生的事,以表现“长大了”的主题,并重点表现自己的进步,也可以选取“我”成长过程中的前后两件事做对比,以突出“我长大了”这一主题。‎ ‎(2)可以先写自己对“长大”的理解,并抒发自己渴望长大的心情,然后写一件事表明自己真正长大了。‎ ‎2.选材引导。‎ ‎(1)在挫折中成长(难忘的经历或锻炼)。‎ 可以写一次沉痛的教训,学会坚强、学会乐观。‎ ‎(2)在反思中成长(理解爱、回报爱)。‎ 由一件事触发了心灵,学会反思、体谅他人。‎ ‎(3)成长的路上,万事万物皆我师(人生感悟)。‎ ‎①在阅读中成长。从书中懂得了道理。‎ ‎②在生活小事中成长。由生活中的小事,感悟到成长。‎ ‎③在自然中成长。由自然感悟到做人的道理,感悟到成长。‎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选材,引发学生反思自己成长中的事情。‎ 四、七嘴八舌话成长。‎ ‎1.师:翻开记忆的相册,长大的冲动,长大的快乐,现在想来,历历在目。同学们,你们是在哪一刻感觉到自己长大的?那一刻你做了一件什么事?你是怎么想的?‎ ‎2.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与全班同学分享。‎ ‎3.学生汇报交流令自己感觉到成长的故事。‎ ‎4.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关于成长话题的材料。‎ 五、例文引导。‎ ‎1.例文:那一刻,我长大了 ‎“长大”这个字眼,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有很多人认为,成长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而我却认为,成长有时只在一刹那间。‎ 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天很晴朗,爸爸妈妈一齐去逛街了,妹妹被她同学约出去玩了。家里只剩我一个人,看着家里凌乱不堪的样子,我忽然觉得有些不能忍受,于是决定打扫一下。‎ 说干就干,先从哪里做起呢?不如先从客厅干起吧。我又擦又拖,忙了好半天,而后是大小卧室、卫生间、厨房。之后该整理物品了,我一边思考一边摆放物件,偶尔环视物品摆放成这样是否合理,相互搭配是否和谐。等到一切都井然有序了,却发现自己早已腰酸背痛,满头大汗。我不由自主地想:妈妈每隔几天就要这样打扫一次,她难道不累吗?‎ 其实,真正让我发现自己长大的,并不只是这一件事,还有小学的那一天。‎ 接近小学毕业的一天下午,语文老师布置了作业:明天每人带一个鸡蛋,保护它三天。我们都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第二天,我一来到教室,就看见好多同学的鸡蛋碎了,蛋黄、蛋清流了一地。我不禁吸了一口凉气,摸了摸我的鸡蛋,还好,没碎。这天的气氛与往常完全不一样,平时,班里的“女强人”一下课就去教训把她惹急的男生,而这天,她变成了一个“淑女”。‎ 就这样,到了第三天,班上同学的鸡蛋都碎了,我们同时也明白了老师的用意:父母每一天不都这样“心惊肉跳”地看着我们长大吗?我们就像这一个个鸡蛋,每一天都在父母小心翼翼的呵护下成长,父母关心我们胜过关心他们自己。‎ 父母保护我们就像我们保护鸡蛋,务必很留意,很谨慎,很小心翼翼……我的眼前顿时浮现了一幅幅父母保护自己子女的画面。‎ 在那一刻,我明白我已经长大。‎ ‎2.说说文章的精彩之处在哪里,作者是如何开头和结尾的,哪里表现出了“那一刻,我长大了”。‎ 六、课堂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成长故事,我发现,此时此刻,同学们真的长大了,记得有位名人说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二课时 讲评作文 ‎【课时目标】作文讲评,学生修改。‎ ‎【教学过程】‎ 一、教师介绍这次作文的整体情况。‎ 二、优秀作文展示。‎ ‎1.说说这次作文的习作目标是什么。‎ ‎2.读优秀的作文。说说这篇习作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字词句、文章的结构等多方面来评价)‎ 三、教师阅读一篇较差的作文。‎ ‎1.说说这篇文章的问题在哪里。‎ ‎2.师生探讨该如何修改。‎ 四、同桌互相修改、小组修改。‎ 五、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板书设计】‎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1.解题:要突出“那一刻”让自己成长的细节。‎ ‎2.要求: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记录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 语 文 园 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表达感情的不同方法。‎ ‎2.模仿着写情景。‎ ‎3.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学、交流,教师引导点拨、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使学生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1.了解表达感情的不同方法。‎ ‎2.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模仿着写一写情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读读交流平台,说说表达感情有哪些方法。‎ ‎2.学生汇报:‎ 体会作者感情的方法:抓住直接抒情的句子;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我”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板书)‎ ‎3.《月是故乡明》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4.以《梅花魂》为例,小组交流,说说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5.学生汇报并说说这些课文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外祖父几次的哭是直接表达感情;珍爱“墨梅图”是从字里行间来表达感情。‎ ‎6.以后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把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运用于写作中。‎ 设计意图:‎ 通过找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深入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词句段运用。‎ ‎(一)先读读要求: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再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说一说。‎ ‎1.“亮得……热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2.小组交流,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 ‎3.学生汇报。‎ ‎4.忙得:他夜以继日地忙着。忙得恨不得一人分成几个人来用。‎ 冷得:这天气真冷,冷得我的小脸都发紫了,路上也没有了行人。‎ 吵得:教室里真吵,吵得我的脑袋都快炸掉了。‎ 静得: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静得只听见滴答滴答的钟表声。‎ 快得:他跑得真快,快得一眨眼就不见了。‎ 辣得:我被这辣椒辣得直冒汗,辣得直流眼泪。‎ 设计意图:‎ 由例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想一想下面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再照样子写一写。‎ ‎1.先读读第16页的这些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这三组句子都运用了对比的表达方法。‎ ‎2.教师点拨:‎ 第①句通过对比感受到了作者更加思念故乡的月亮,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第②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表现出母亲浓浓的思乡情。‎ 第③句虽然写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作者还是喜欢姑爹的小船,可见姑爹的小船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3.说说对比的好处。‎ 通过对比,更容易表达作者的情感。‎ ‎4.学生小组交流,照样子写一写,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预设: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尖些。‎ 设计意图:‎ 体会运用对比来表达作者感情的方法。‎ 三、日积月累。‎ ‎1.出示一幅母子图,你从图画中看出了什么?‎ ‎(学生反馈,教师点评)(预设:①年迈的母亲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儿子在床上酣睡;②夜已深了,母亲不辞辛苦地用一针一线为儿子缝衣服,祝愿孩子远行平安,并希望他早日归来。)‎ ‎2.师述: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母子图”,你想起了哪首诗?(引出《游子吟》)‎ ‎3.简介作者:孟郊,唐朝著名诗人,他很早便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从小刻苦攻读,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多次落榜,直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一名县官。这首诗就是孟郊当了县官之后,回忆往事,思绪万千的时候写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古诗。‎ ‎4.解诗题:‎ 游子:出门远行的人;吟:吟诵、吟咏。‎ ‎5.学生读准、读通古诗,教师帮助正音。‎ 意恐:心里担心、害怕。‎ 寸草心:比喻儿女的心意。‎ 春晖:三月里春天温暖的阳光。‎ ‎6.学生交流古诗的意思。‎ 慈母手中拿着针线, 正给准备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担心儿子走后迟迟不回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一些,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深的恩情呢?‎ ‎7.诗中哪两句写出了儿子的心声?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就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深的恩情呢?)‎ ‎8.悟诗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父母的爱,伟大无私。通过儿子临行前母亲的一些举动来表达父母对儿女无私的爱,号召我们要懂得父母的那份爱之心,努力奋斗,将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9.你是如何报答自己的母亲的?‎ ‎10.名言积累:‎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设计意图:‎ 积累古诗,并引导学生感受伟大的母爱。‎ ‎【板书设计】‎ 语 文 园 地 ‎(一)交流平台。‎ 直接抒发;从字里行间体会;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我”;有感情地朗读。‎ ‎(二)词句段运用。‎ ‎(  )得(  )    通过对比来表达感情 ‎(三)游子吟:感受伟大的母爱。‎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