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三单元 ‎ 单元初步感知 授 课 提 要 课 时 ‎9 古诗三首 ‎  本课介绍了三首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这三首古诗都描绘了人们过节时的情景。‎ ‎3‎ ‎10 纸的发明 ‎  课文介绍了纸发明以前人们记录文字的方式和纸的发明过程,最后介绍造纸术影响了全世界,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2‎ ‎11 赵州桥 ‎  课文介绍了赵州桥历史悠久、设计上精巧、美观的特点,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本课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1‎ 综合性学习 收集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相关风俗,选取感兴趣的节日,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1‎ 语文园地 ‎1.能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总结概括一段话的特点,并能照样子写一段话。‎ ‎4.了解并积累一些传统文化知识。‎ ‎1‎ ‎ 教法与学法 这是本册教材的第三组课文,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为主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背诵古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本组课文,要反复诵读,注重学法指导。‎ 授 课 方法探究 ‎9 古诗三首 ‎1.初读感知。2.理解诗意。3.体会意境。4.反复吟诵。‎ ‎10 纸的发明 ‎1.引导学生归纳纸的发明过程。‎ ‎2.拓展延伸,畅想未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11 赵州桥 ‎1.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概括段意。‎ ‎2.学习作者介绍事物的方法,会简要并有条理地介绍赵州桥。‎ ‎3.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学会找一段话的中心词或中心句。‎ ‎2.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典案 ‎9 古 诗 三 首 第一课时 ‎《元日》‎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屠苏”“曈曈”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体会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 ‎2.(板书“元日”),请同学们猜猜“元日”的意思。‎ ‎“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3.古代的人们是怎样欢度春节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设计意图:‎ ‎“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出情景。‎ ‎1.古诗到底描绘了大年初一什么样的节日情景呢?赶快打开书,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并且想办法解决它。‎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老师把古诗中的一些词语摘抄了出来,你们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词语,抽读,齐读)‎ 出示:爆竹 屠苏 曈曈 桃符 ‎(1)“爆竹”是什么?(鞭炮)古代人们在竹筒里装上硝石,然后把它放到火里烧,这时就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所以“爆”字是火字旁的,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我们现在过春节也有这样的活动,我们叫“放鞭炮”。‎ ‎(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2)屠苏: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我们现在是:吃年夜饭,喝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3)“曈曈”中“曈”字是什么偏旁?和什么有关?“曈曈”指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古代人喜欢在大年初一这天把大门敞开,迎接初升的太阳。‎ ‎(4)桃符,关于桃符还有一个神话故事。(放桃符的神话故事),后来指春联。‎ 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3.谁来读读这首诗?(正音)‎ ‎4.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齐读)出示古诗《元日》。‎ ‎5.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过年的景象可以归纳出这几点:‎ ‎(幻灯片出示)‎ ‎  爆竹声声,告别旧年。‎ ‎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设计意图:‎ 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么过春节,是为接下来的理解诗意做铺垫的,主要是为了帮学生理解诗中的“爆竹”“屠苏”“瞳瞳”和“桃符”这几个词。‎ 三、品读古诗,读出韵味。‎ ‎1.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大家读诗的前两句。‎ 出示课件:“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你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请提出来。(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2)边读边想: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板书:放爆竹、喝屠苏酒)‎ 你们放过鞭炮吗?谁来说说你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过年了,多热闹啊!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你能把当时的那种心情读出来吗?请你试着读一读(指名读)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评)老师也感受到人们当时非常开心,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过年时家家户户放鞭炮、喝屠苏酒的热闹气氛吧!(齐读)‎ 真棒,从你们的语言中老师切实感受到了春节时开心、热闹的场面。‎ ‎2.学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这两句诗中还有不理解的词吗?(板书:迎红日)‎ ‎(2)从这两句诗里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换桃符)‎ ‎(3)你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说一说吗?‎ 同学们,新的一年到了,家家户户贴上了红红的春联,挂上了红红的灯笼,人们走家串户,到处洋溢着一片喜庆。现在就请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吧!(齐读这两句诗)‎ ‎3.在清脆的爆竹声中,我们又送走了一年,在温暖的春风中,家家户户,合家欢聚畅饮着美酒。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四、背诵古诗,拓展补充。‎ ‎1.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桃符,几个典型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板书:欢乐祥和 辞旧迎新)‎ ‎2.同学们,诗中不但有画,还有情。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四十九岁,为什么他会在这一年写下《元日》呢?‎ ‎(让学生自己说。如果学生说得出,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趁机评价:学语文就是要像这位同学这样多阅读)‎ 王安石他博学多才,官至宰相,《元日》这首诗就是他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曈曈日”的情景。‎ 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作者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新的政策即将推行,王安石此时的心情怎样?‎ ‎(兴奋、激动、充满信心……)‎ ‎3.你觉得诗中的哪个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 (暖)‎ 这首诗的诗眼就是——暖。‎ ‎4.同学们,王安石他希望改革就像春风吹进千家万户,就像人们用新的桃符换掉旧桃符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 设计意图:‎ 王安石的《元日》可以视为写春节的诗词中之翘楚。他不仅写出了当时社会除旧迎新的景况,而且表达了自我的哲学观念。给学生介绍王安石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为的是引领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深层内涵。‎ ‎5.在作者眼中,听到的爆竹声是悦耳的,引读——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吹入的屠苏酒是暖的,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照进千家万户的太阳光是暖的,引读——千门万户曈曈日。‎ 人们换桃符的心情更是暖的,引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个“暖”字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是——高兴、兴奋、激动、愉快。‎ ‎6.试着背一背。(借助板书和插图)‎ ‎【板书设计】‎ 元  日 放爆竹喝屠苏酒欢乐祥和 迎红日换旧符除旧迎新 第二课时 ‎《清明》‎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清明的习俗。‎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时的感受和心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清明 同学们知道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吗?‎ ‎2.课件出示,介绍有关清明节的习俗。‎ ‎3.你们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吗?(课件出示)‎ 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4.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清明》。‎ 设计意图:‎ 在介绍清明节习俗及由来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习俗文化。‎ 二、初读——悟诗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尝试理解古诗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工具书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你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三、精读——悟诗情。‎ ‎1.齐读古诗,说说当时清明节的天气怎么样。‎ 板书:雨纷纷 ‎2.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板书:欲断魂 出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清明本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都去祭祖踏青。可在这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作者却独身在外,无处躲雨,心情愁闷,那么诗人会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呢?‎ 板书:愁闷 ‎4.指导朗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指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为什么诗人要向牧童问酒家在哪里呢?‎ ‎(3)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为什么?‎ ‎“遥”。牧童用手指向了远处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让愁闷的诗人顿时振作起来。  ‎ 板书:振作 设计意图:‎ 精读古诗,理解重点字义,体会作者由苦闷到振作的心情。‎ 四、三读——诵诗韵。‎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节日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描绘了一幅清明烟雨图,表达了诗人愁苦急切的心情)‎ ‎2.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这首诗的韵味。‎ ‎3.指名配乐读,看谁能和诗人心意相通。‎ 前两句:缓慢沉重,诗人的内心寂寞凄凉。第三句:读出问的语气。最后一句:语气要扬上去,表达出诗人想要望见酒家的急切感。‎ ‎4.全班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 再次引导学生想象古诗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为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做铺垫。‎ ‎【板书设计】‎ 清  明 雨纷纷   欲断魂   (愁闷)‎ 问酒家   杏花村   (振作)‎ 第三课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字。‎ ‎2.熟读古诗。‎ ‎3.能根据诗句的描绘想象画面。‎ 过程与方法:‎ 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题,读题、释题。‎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重阳节又叫什么节?(生:老人节)‎ ‎(2)“忆”是什么意思?‎ ‎(3)山东是指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3.你对王维有哪些了解?‎ 师简介诗人。‎ ‎  过渡:王维为什么要思念家乡、亲人?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的课外知识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全诗有整体感知,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未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的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他乡。他乡的客人)‎ ‎(2)“佳”。‎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娃、蛙)。‎ 学生口头组词:佳节。‎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佳节”还指哪些节日。‎ ‎7.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意见,自己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 以“多读”为基础,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读通,至读准,到读出“懂”与“不懂”。教学侧重“不懂”,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理解词义。‎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 预设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了诗人孤独的心情。‎ 预设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从这个字中我可以感受到诗人在外地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的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为什么每当遇到节日作者就加倍地思念亲人?(作者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就感到分外孤单寂寞,因此,他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 这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读诗不仅要读懂意思,还要读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意境,并教给学生从诗句中去体会、感悟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四、再读悟情。‎ ‎1.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理想)‎ ‎3.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所以诗人写出了这首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设计意图:‎ 教学回到诗题中的“忆”,与课堂初始的质疑遥相呼应,使教学完整。通过对“忆”的再次认识,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人的情感。‎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的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  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设计意图:‎ 推荐学习《杂诗》,给学生提供现炒现卖的机会,再次走进王维的心灵深处,以此来检验学生对学法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异客 佳节——倍思亲 遥——兄弟 遍——少一人 ‎10 纸 的 发 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2个字。理解课文中“造纸术”“伟大”等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2.帮助学生理清纸的发明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教学难点】‎ 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创、携”等13个生字,其中3个多音字“累、切、鲜”,会写“术、伟”等12个字,会写“造纸术”“伟大”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播放动画,交代任务。‎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关于纸的哪些知识?‎ ‎(有书写纸、包装纸、餐巾纸、卫生纸……)‎ ‎(出示课件:各种用途的纸)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纸的发明过程的文章——《纸的发明》,看看我们又会有什么收获。‎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纸的发明)‎ 看到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学生质疑,师总结如下:‎ ‎1.纸是谁发明的?‎ ‎2.纸的发明经过一个怎样的漫长过程?‎ 设计意图:‎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情导入,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 学生按初读要求自主预习。 ‎ 初读要求:(出示课件)‎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在文中框出生字,给生字表里的生字注音。‎ ‎2.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 ‎3.标出小节号,并作读后感悟的批注。‎ ‎ 4.想想文中写了纸的什么故事。‎ ‎(二) 预习反馈。‎ ‎1.出示带有认读生字的词语。(出示课件)‎ 创造 携带 保存 制造 蔡伦 麻烦 积累 切断 朝鲜 欧洲 社会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并说出识字方法。 (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预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3.教师适时归纳。‎ ‎(1)正音。平舌音“蔡、存”,翘舌音“制、创、洲、社”,前鼻音“伦、鲜 ”。 ‎ 另外,“鲜、累、切”是多音字,“鲜”在这里读“xiǎn”,还有一个读音“xiān”,组词为“鲜花”;“累”在这里读“lěi”,还有一个读音“lèi”,组词“劳累”;“切”在这里读“qiē”,还有一个读音“qiè”,组词“急切”。‎ ‎(2)识记字形。 ‎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 形声字的结构特点:创 伦 洲 蔡 熟字带生字:隽——携 区——欧 土——社 ‎4.巩固记忆。男女对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三、规范写字,书写指导。‎ ‎(出示课件)‎ 术 伟 录 册 保 存 约 验 阿 欧 洲 社 ‎1.如何识记这些生字?‎ 熟字加部件(偏旁):木+丶=术,呆+亻=保,州+氵=洲,土+礻=社 减一减:‎ 绿-纟=录,药-艹=约,啊-口=阿,‎ 删-刂=册 形近字比较:苇—伟 有—存 脸—验 ‎2.观察生字的位置和本身的结构,书写这些生字时要注意什么?‎ ‎3.练习写字,教师指导。‎ ‎(1)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册”:横在中线上,右边的部分稍高一些。‎ ‎“验”:“马”当偏旁时 ,底下的一横变成提。‎ ‎“洲”:右边的部分,三个点的方向不一样,左边的点朝左下,右边的两点都朝右下。中间的竖稍短,右边的竖稍长。‎ ‎(2)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3)小结:书写美观、正确的,请为自己再加上两颗星。没有得到星的同学可要加油了!‎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四、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师: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1.小组讨论。‎ ‎2.交流讨论结果:课文共5个自然段,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划分段落如下:(出示课件)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总)‎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纸的发明过程。(分)‎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造纸术影响了全世界。 (总)‎ ‎(板书:伟大贡献之一 发明过程 影响了全世界)‎ ‎3.小结:文章叙述脉络清晰,层层深入,让我们再读读这篇文章。‎ 设计意图:‎ 以自然段为单位把课文拆分,在概括段落的内容的同时理清课文的顺序。‎ ‎【板书设计】‎ ‎10 纸 的 发 明 伟大贡献之一 发明过程 影响了全世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品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纸的发明过程。‎ ‎2.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出示课件)‎ 造纸术 伟大 记录 保存 大约 吸收 经验  原料 满足 朝鲜 半岛 日本 阿拉伯 欧洲 社会 ‎2.指名朗读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纸的发明》,看看造纸术的发明经过一个怎样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板书:纸的发明)‎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出示字词,朗读课文,引入课题,温故而知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谈话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造纸术是我国发明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自读课文,画句子。‎ ‎(1)读通课文,画出课文中所讲的有关纸的知识,记一记。‎ ‎(2)自读课文,画出你不知道的知识。‎ ‎(3)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到有关纸的发展的过程。‎ 学生读文,边读边画出问题的答案。‎ ‎3.了解纸的发展过程。(出示课件)‎ ‎(1)完成课后练习1。‎ ‎(2)在完成课后练习1的基础上,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说一说纸的发展过程。‎ ‎(3)在完成课后练习1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加上自己的补充来介绍纸的发展过程。‎ 设计意图:‎ 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并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很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我们先要来讲的内容就是在纸发明以前人们是用什么来记录文字的。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第2、3自然段。‎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交流:‎ 生1:古时候,纸没有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把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把字刻在青铜器上。‎ 生2:书是用竹片、木片做的,很笨重。‎ 生3:后来人们就把字写在帛上,这样就轻便了,可是这样的书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生4:西汉时期,人们懂得了用麻造纸,但是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板书:竹片(笨重) 帛(轻便、太贵) 麻纸(粗糙)‎ 自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体会蔡伦的发明是很了不起的,从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第4自然段。‎ ‎(1)东汉的蔡伦是怎么改进造纸术的?(出示课件)‎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试着用“既……又……”造句。‎ ‎(2)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生:因为这种纸“既轻便又好用”。‎ 生:因为这种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板书:蔡伦造的纸(既轻便又好用,价格便宜)‎ ‎(3)蔡伦真了不起呀,我们都很佩服他。让我们用赞叹而又自豪的语气读读第4自然段。‎ ‎3.学习第1、4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读1、4自然段。‎ ‎(1)这两个自然段在行文结构上是什么关系?(一个总起,一个总括,是前后呼应的关系。)‎ ‎(2)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这个问题在最后一个自然段能找到答案:“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设计意图:‎ 总结全文,提炼主题,写话训练,加深理解,升华了主题,训练了写作能力。‎ 四、拓展运用,读写训练。‎ ‎1.把收集到的各种新型纸张,选择一种进行简单介绍。‎ ‎2.写一段话号召大家节约用纸。‎ 造纸需要大量的树皮,如果大量砍伐树木肯定会破坏环境,现在请你写一段话号召大家节约用纸。‎ ‎【板书设计】‎ ‎10 纸 的 发 明 竹片: 笨重帛:轻便、太贵麻纸:粗糙不能普及 蔡伦造的纸:既轻便又好用、价格便宜传承下来 ‎11 赵 州 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第3自然段是通过列举桥栏上雕刻着的图案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并正确抄写这一自然段。‎ ‎3.能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过程与方法:‎ 体会一段话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知道这段话是围绕什么意思讲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是如何把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 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 ‎2.正确读写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会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板书:桥 你们看见过哪些桥?(指名介绍)‎ ‎2.板书:赵州桥 (齐读两遍)‎ ‎3.从题目看,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如果让你来介绍一座桥,你会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呢?‎ ‎(样子、位置、设计者、材料等)‎ ‎4.《赵州桥》这篇课文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赵州桥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一看。‎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介绍生活中熟悉的桥引入本文,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了解从哪些方面介绍事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一)出示初读要求:‎ 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1.标标(自然段)、圈圈(生字)、画画(用直线画出新词)。‎ ‎2.归纳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说说赵州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全班交流:‎ ‎1.出示词语:‎ 赵州桥  石匠  设计  创举  冲击 节省 而且 各自 似乎 体现 人民 智慧 才干 历史 ‎(1)指名读词语,读的过程中交流易错音,全班齐读。‎ ‎(2)交流多音字“爪”,组词:前爪(zhǎo)、爪(zhuǎ)子。‎ ‎2.指导写字。‎ ‎(1)读一读课后要求书写的生字。‎ ‎(2)同桌互相提醒书写时的注意点。‎ ‎(3)结合学生提出的书写难点,教师进行集中指导。‎ 重点指导:‎ 县:中间不能写成三横,倒数第二笔为撇折,不能写成竖折。‎ ‎“历史”的“历”不要写成“厉害”的“厉”。‎ ‎(4)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巩固生字新词,交流易错字,进行书写指导。‎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再次轻声朗读课文,说说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指名交流。‎ 出示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1)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2)赵州桥非常雄伟,又十分坚固。‎ ‎(3)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4)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板书:世界闻名 雄伟 坚固 美观 ‎2.赵州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历史悠久 雄伟 坚固 美观 ‎3.面对赵州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出示句子,齐读)‎ 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设计意图:‎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段落中的重点词语,归纳各个自然段的段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初步了解要说明事物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知道了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下节课我们将随作者的脚步,去发现赵州桥的“宝贵”之处。‎ ‎【板书设计】‎ ‎11 赵 州 桥 世界闻名 雄伟  坚固  美观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 ‎2.重点体会第3自然段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3.学习作者介绍事物的方法,能简要地有一定条理地介绍赵州桥。‎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课,初感“宝贵”。‎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赵州桥,在学习之前老师要考考同学们对生字词掌握得怎么样。‎ ‎1.认读生字、新词。‎ ‎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说说赵州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板书:世界闻名(历史悠久) 雄伟 坚固 美观 ‎3.面对赵州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出示句子,齐读)‎ 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是什么让作者感受到赵州桥的“宝贵”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去发现赵州桥的“宝贵”之处。‎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再次了解赵州桥的特点,引出作者对赵州桥的赞美,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调动研读课文的积极性。‎ 二、精读课文,研读“宝贵”。‎ 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 学习方法是:一读,了解写了什么;二读,抓住词语,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三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全班交流(读句子,谈体会):‎ ‎(一)雄伟、坚固的赵州桥。‎ ‎1.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指名说)‎ 找出第2自然段的中心句。‎ 出示:赵州桥非常雄伟。‎ 小结:概括段意要会找中心句或重点词语。‎ ‎2.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赵州桥非常雄伟?‎ 出示: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小结:使用具体的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用既能走车又能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说明桥非常雄伟。‎ 出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小结:赵州桥全部用石头砌成,非常坚固。‎ 设计上的特点:赵州桥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3.赵州桥在设计上还有哪些特点?‎ 出示: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小结:第一个特点是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第二个特点是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 ‎4.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 出示: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1)理解“这种设计”指怎样的设计。(第2自然段的第3、4句)‎ ‎(2)理解“创举”。‎ 词典中的解释: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板书:创举)‎ ‎(3)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赵州桥这样的石拱桥是隋朝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这是李春的首创,是没有先例的,而且说明赵州桥非常坚固。‎ 提问:远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这样雄伟、坚固的赵州桥,这说明什么?‎ 预设:说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是聪明的,是有才干的……‎ 提问:显然文章在介绍桥、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谁?‎ 预设:赞美建桥的人,赞美劳动人民。‎ 因此在朗读时要读出赞美之情。‎ ‎5.带着赞美的感情练读第2自然段。‎ ‎(二)美观的赵州桥。‎ ‎1.第3自然段写了什么?(美观)‎ ‎2.出示: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预设:“坚固”概括第2自然段的内容,“美观”概括第3自然段的内容。‎ 小结:这句话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了连接作用。这句话在第3自然段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总起作用)‎ ‎3.作者是怎样写桥的美观的?‎ 出示: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理解“雕刻”。‎ ‎(在金属、玉石、骨头或其他材料上刻出形象)‎ ‎  栏板上的雕刻也属于石雕,在石头上雕刻可以想象难度有多大。‎ ‎(一般的石匠是难以胜任的。只有手艺高超的精工巧匠才能完成。赵州桥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但雕刻的图案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说明雕刻很有深度,很有功夫)‎ ‎4.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些精美图案的?‎ 出示: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1)这里写了几幅雕刻图案?(3幅)‎ ‎(2)这3幅图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①都是龙;②都是两条龙。‎ 不同之处:姿态不同。‎ ‎(3)栏板上只有这3幅图案吗?为什么选择这3幅图案?‎ ‎(栏板上有许多幅图案。这3幅是最精美的)‎ ‎(4)作者只描写了3幅最精美的图案,其他图案雕刻得怎么样?‎ 出示: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所有的”指栏板上雕刻的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是作者的想象。因为雕刻得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真像活了一样”是因为雕刻得太精美了,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5.朗读训练。赵州桥上的图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语言描绘是优美的,所以我们读这段话时,声音和表情都应是甜美的。‎ ‎6.总结作者是怎样写桥的美观的。‎ ‎(先概括写桥很美观,然后具体写栏板上图案很精美,又写了3幅最精美的图案,最后写所有的龙真像活了一样)‎ 这种写作方法是“总—分”。‎ ‎7.这精巧的设计,精美的图案都出自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之手。而且这座桥建造在距离今天一千四百多年前,举世闻名,课文是怎样夸它的?‎ 出示: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带着骄傲、自豪的感情自由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 出示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全班交流学习收获,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具体体会本文第3自然段的写作方法,为学写说明文做铺垫。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回顾课文,叙说“宝贵”。‎ ‎1.假如你是导游,根据板书向游客介绍赵州桥。‎ ‎2.课文总结:‎ 课件出示:‎ 这篇课文讲的是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赵州桥。赵州桥既坚固又美观,它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会简要有条理地介绍事物。‎ 四、跳出文本,寻找“宝贵”。‎ 我国还有很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能从很多途径去获得它们的知识,你会从哪儿去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呢?让我们去找找它们,了解它们的独特之处、宝贵之处。‎ 五、总结学法。‎ 课件出示:了解本课的学习方法。‎ ‎1.会抓重点词语概括段意。‎ ‎2.学习作者介绍事物的方法,会简要地、有一定条理地介绍赵州桥。‎ ‎3.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11 赵 州 桥 世界闻名(历史悠久) 雄伟 坚固 美观 创举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第2至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过程与方法:‎ ‎1.根据阅读提示,对照图画,通读课文。‎ ‎2.同学之间交流读后的感受,通过图画对照,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让学生当小讲解员,讲讲文中涉及的风景和人物。‎ ‎3.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查字典、观察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会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板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题目中的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这幅画的了不起?(名扬中外)‎ 什么叫“名扬中外”?‎ 名扬中外:很有名气,名字传遍了世界。‎ ‎2.名扬中外的画一定让人惊叹,让我们一起用赞美的语气再读读课题,读出你的感情。‎ ‎3.读题质疑。‎ ‎(1)结合预习说说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叫什么名字?你对它有多少了解?‎ 展示《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挂图。‎ 课件出示:闻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这幅画是谁画的?这幅画画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名扬中外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课题产生兴趣,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影响力与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对课题质疑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提问,带着问题读书。‎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一)出示初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想: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内容?这幅图为什么会名扬中外呢?‎ ‎(二)师生交流:‎ ‎1.(1)看着同学们认真读书的样子,我知道你们已经胸有成竹了。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出示词语:‎ 张择端 故宫 摊贩 官吏 作坊 形态各异 一寸 一乘轿子 毛驴 栏杆 风貌 ‎(开火车读,正音)‎ ‎(2)你能从上面的词语中找到两个多音字吗?‎ 出示第二组词语:‎ 作zuō(作坊)‎zuò(作业)‎  乘shèng(千乘之国)‎chéng(乘法)‎ 乘(shèng):古代称一辆四匹马拉的兵车为“一乘”。文中“一乘轿子”指一顶轿子。‎ ‎2.(1)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出示: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2)说说你读了课文以后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热闹 人多 有意思 ‎(3)从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画面上的内容。‎ ‎(第2、3、4自然段)‎ ‎(4)如果让你介绍这幅画,你会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呢?‎ 出示课件: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看看每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画面上的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概括。‎ 提示:可以从每个自然段中找中心词或总起句。‎ 交流板书:人物多 街市热闹 情景传神 设计意图:‎ 处理字词,指导易错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夯实字词,为读正确、读流利做铺垫,汇报初读收获,为品读课文唱响前奏曲。‎ 三、看图读文,激发情感。‎ 这三个自然段是怎么围绕“人物、街市、情景”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呢?《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会名扬中外呢?接下来我们重点研究这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 ‎(一)结合课文插图或教学挂图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第2自然段描写了哪些人物?省略号的含义是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2.找出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画中的街市上都有什么?它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你有什么体会?‎ ‎3.(1)桥北头的情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读了这个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全班交流:‎ ‎1.第2自然段——人物多。‎ ‎(1)第2自然段描写了哪些人物?省略号的含义是什么?‎ 出示课件:‎ 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 小结: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省略号表示画面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没有被写出来,表示人物之多。‎ 提问:这个自然段还从哪个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人多?‎ 小结:从“各种买卖”“三百六十行”这两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人多,有各种职业。‎ ‎(2)当你看到这幅画上有这么多的人时,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感受到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这幅画,这么多人都能画出来,很了不起。‎ ‎2.第3自然段——街市热闹。‎ ‎(1)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第一句: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2)画上的街市都有些什么?它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 出示: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 提问:结合课文插图说说“形态各异”是什么意思。‎ 出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提问:谁来给我们当小导游,介绍一下这幅画?发挥你的想象,先给我们介绍介绍街上的人,再补充还会有什么样的人。‎ ‎(3)画面上的这些人物有多大呢?‎ 出示: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提问:你从这个自然段中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体会到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第4自然段——情景传神。‎ ‎(1)桥北头的情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预设:惊险、刺激、有趣、好笑。‎ ‎(2)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惊险、刺激。(预设:一下子拽住)‎ 有趣、好笑。(预设:脚下不稳)‎ ‎(3)谁能把这惊险、刺激、有趣的情景通过朗读传递出来呢?(指名读)‎ ‎(4)这样的画面,有声音,有情节,有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如何理解“传神”?‎ 预设:画得十分逼真,就像真的一样!‎ 提问: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敬佩)‎ 小结:这句话是一个感叹句,写作者在欣赏画家的作品后情不自禁的赞叹,所以作者是饱含赞美之情的。请大家也带着这份赞美之情来读读这句话。‎ ‎(5)请同学们观察课文第43页的插图,在张择端的这幅画中像这样有趣的生活情景还有很多,看到桥底下的一艘船了吗?‎ 课件出示,教师解说:一艘木船正要穿过拱桥,桅杆已经放倒。船工们握篙盘索。桥上桥下,许多行人驻足观赏。从人们张嘴挥臂的动作中,似乎听到了船工们吆喝的号子声和众人的喝彩声。‎ 师:我们欣赏了《清明上河图》中各行各业的人物,热闹的街市,传神的情景,那现在你知道它为什么名扬中外了吧?‎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总结:难怪有人说《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的一部百科全书,我们可以从画卷中看到宋代各种各样的行业,还能看到热闹的街市、有趣的场景,仿佛置身于八九百年前的古都,了解到当时的民俗、民风和人民的生活场景,真是画中瑰宝。《清明上河图》不愧为(齐读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设计意图:‎ 将内容理解作为文章学习的主线,情感理解作为理解内容后的提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及其中油然而生的赞美之情;观察作者的表达方式,将句式与以前学习过的内容相结合,如“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与《赵州桥》一课的相似句式作比较,对比学习,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自由抒发情感,表达心中的感慨。‎ 四、课后思考,拓展延伸。‎ ‎1.谁来为我们当一下解说员,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怎么给我们介绍?‎ 出示:北宋名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人物多、街市热闹、情景传神。‎ ‎2.你还知道我国哪些优秀的文学、绘画作品?你能说说它们好在哪儿吗?‎ 设计意图:‎ 在巩固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口语表达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学会熟练、简洁地组织语言。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在说的过程中这种热爱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五、内化情感,总结全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出示小诗与学生共勉:‎ ‎  历经风雨八百年,繁华古都在眼前。‎ ‎  千姿百态众生相,尽在绵绵画中藏。‎ ‎  扬名海外震国威,惊世绝技人人赞。‎ ‎3.同学们,《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的国宝,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它被制成三维电子版的图在中国馆展出。今天我们只是借助多媒体远远地欣赏了这幅画,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真正的画现在放在故宫博物院里,希望大家去北京旅游时别忘了去亲眼看看这稀世之作。‎ 设计意图:‎ 内化文本,激发自豪之情。‎ 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对照画面给爸爸妈妈介绍《清明上河图》。‎ ‎2.了解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搜集资料,让我们在下节口语交际课上交流分享吧。‎ 设计意图:‎ 结合单元主题和本课教学目标,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课外的自主积累。‎ 七、课堂小结。‎ 课件出示:了解本课的学习方法。‎ ‎1.学会找一个自然段的中心词或中心句。‎ ‎2.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板书设计】‎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 ‎《清明上河图》‎ 人物 多 街市 热闹 情景 传神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能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的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的成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入题目。‎ ‎1.这段时间,我们对感兴趣的节日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相信大家很有收获,现在我们就在班中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中华传统节日)‎ 设计意图:‎ 总结谈话,引入题目,开门见山。‎ 二、解决问题,汇报结果。‎ ‎1.小组汇报研究的节日专题。下面先请各小组负责人举起标志牌,大声宣读一下你们组研究的节日专题。‎ ‎2.全班交流。下面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其他小组成员边听边想,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 哪个小组首先来展示一下你们的调查研究成果?(可以向大家展示一些文字资料、图片、照片、录音片段等)(板书:文字资料、图片、照片、录音片段)‎ 除此以外,当学生有个性化的展示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以下的展示形式:‎ ‎(1)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①选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②把自己的习作展示给大家看。‎ 示例: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团圆日,我们会放烟花、放鞭炮、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年夜饭……‎ 大年三十这天,我们一家人很早就起来了,爷爷和爸爸在贴春联,我在旁边递东西,奶奶忙着将窗花贴在窗户上,妈妈正在准备团圆饭。忙完这些,我们就坐着看电视,等待夜晚的到来。‎ 夜晚终于来了,我和爸爸抬着烟花和鞭炮来到空旷的前坪燃放。我们首先放的是鞭炮,一条长长的鞭炮放完之后,我们就放烟花。把引线点燃后,烟花就开出了花儿,一时间天空全部被花儿遮住了,漂亮极了。烟花一个一个放完了,我们心满意足地进屋,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其乐融融!‎ 过年真开心呀!要是天天都像过年一样就好了!‎ ‎(2)展示活动成果。‎ 民间工艺组的制作展示:现场剪窗花,赠送个人作品等。‎ 民族艺术组的表演展示:现场写一副春联,现场画一幅图画等等。‎ 诗词赏析组的诵读展示:配乐诗朗诵,节日诗词表演,对诗等等。‎ 民俗风情组的话题展示:教大家包粽子、包饺子。‎ 神话故事组的趣味展示:我来演,你来猜!‎ 节日美食组的多方位展示:现场赠送月饼、粽子、饺子等。‎ ‎(板书:民间工艺组 民族艺术组 诗词赏析组 民俗风情组 神话故事组 节日美食组)‎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别具匠心的展示,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调动探究传统节日的积极性。‎ ‎3.同学们,听了这个专家组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感受或疑问吗?能不能对他们再继续充实资料提点建议?‎ ‎4.教师予以点拨、引导,提示学生未研究到的“点”。‎ ‎5.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情况,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各个专题小组的不同表现颁发各类小奖章。如:最佳表演奖、最新创意奖、同心协力奖等。‎ 设计意图:‎ 设计专题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和展示,并通过说一说、听一听、写一写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整理归纳,教师小结。‎ ‎1.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专题资料整理成册。(教师帮助整理,帮助链接)‎ ‎2.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请把它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的感受。‎ ‎4.教师小结。‎ 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小专家,愿你们在传统节日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说明: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我们设计了调查表。(表附后)‎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调查表 姓名:      ‎ 你是否愿意参加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 你和小组的小伙伴合作愉快吗?‎ 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你学会了收集资料的哪些方法?‎ 你喜欢中华传统节日吗?‎ 你喜欢你们小组的展示汇报形式吗?‎ 你愿意继续探究祖国的传统节日并将它发扬光大吗?‎ 你能为我们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下一步的开展提点可行性的建议吗?‎ 设计意图:‎ 通过后续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提出希望。‎ 师:同学们,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是中华民族生活习性、民族心理的有力体现,还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象征。我们要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努力探究它!‎ ‎【板书设计】‎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展示内容:习作、文字资料、图片、照片、录音片段 展示组别:民间工艺组 民族艺术组 诗词赏析组 民俗风情组 神话故事组 节日美食组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语 文 园 地 ‎【教学目标】‎ ‎1.能回顾、梳理“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2.能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识字的途径及成果,认识“税、档”等7个生字。‎ ‎3.能按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 ‎4.能说出有关自然段的段式特点,并模仿写一段话。‎ ‎5.了解、积累“文房四宝”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交流平台。‎ 课文中有很多段落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的。例如:‎ ‎1.(出示课件)‎ ‎《赵州桥》第3自然段,为了写清楚‘赵州桥非常美观’,详细介绍了桥面石栏上精美的图案,把各种姿态的龙写得活灵活现。‎ ‎(1)小组学生围绕上面一段话进行交流,探究《赵州桥》一文的第3自然段,围绕一个什么意思写的。‎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赵州桥非常美观。(板书: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 ‎2.(出示课件)‎ 再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3自然段,写了各种各样的店铺,还写了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清楚地写出了“画上街市的热闹”。‎ 读了这段话,你认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第3自然段是围绕什么意思来写的呢?‎ ‎(是围绕“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这个意思写的)‎ ‎3.教师小结:要想把一段话写清楚,一定要围绕一个意思写。只有这样,整篇文章条理才清楚,思路才通顺。‎ 设计意图:‎ 出示交流内容,通过例句的分析,学习围绕一个中心写片段的方法。‎ 三、识字加油站。‎ ‎1.(出示课件)‎ ‎ ‎ ‎ 税shuì 档dànɡ 咖kā 啡fēi 阅yuè 废fèi 贸mào ‎ ‎ ‎2.指名拼读生字,齐读标牌上的词语,指名领读。‎ 注意读准翘舌音“税”,后鼻音“档”,整体认读音节“阅”。‎ ‎3.小组同学对比读,互相交流。‎ 参考答案:‎ 税shuì 务wù 局jú  档dànɡ 案àn 馆ɡuǎn 咖kā 啡fēi 馆ɡuǎn  阅yuè 览lǎn 室shì 废fèi 品pǐn 收shōu 购ɡòu 站zhàn 农nónɡ 贸mào 市shì 场chǎnɡ ‎4.从这些标牌上,你知道这些部门是做什么的吗?‎ 税务局:主管税收工作的直属机构。‎ 档案馆:收集、保管档案的机构。负责接收、征集、管理档案和开展档案利用等。‎ 阅览室:是图书馆的服务设施。图书馆为读者在馆内使用文献而提供的专门场所。‎ 废品收购站:指主要从事废品回收的回收中心。‎ 农贸市场:农贸市场是农副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双方直接进行买卖活动的场所。‎ 设计意图:‎ 认识标牌上的字,其实就是教会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四、词句段运用。‎ ‎(出示课件)‎ 对照流程图读读下面这段话,照样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如剪纸、捏泥人、拼装玩具、编花绳。‎ 剪碎或切断浸捣捞晒 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这段话用连续的动词,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请你照例子,介绍一次手工活动。‎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句子,选择什么手工活动进行介绍。‎ ‎3.小组代表发言:(板书:连续的动词)‎ 首先,将乒乓球放在布中央,反向包裹,用线紧紧扎起来,布娃娃的头和身子就已经有了雏形。将布包裹的乒乓球作为布娃娃的头,用水彩笔在一侧画上布娃娃的眼睛、鼻子和嘴巴,并涂上两个红脸蛋。顶部用黑色的水彩笔画上头发,当然,头发的造型可以自由发挥,想画成怎样的造型都可以。接下来在布的两侧用剪刀剪两个洞,用剩余的布卷出两个胳膊,分别安装在剪好的两个洞内,并用针线缝制好。然后,用剪刀将白纸剪上两只手,用胶带将手分别粘在两只胳膊下端。最后,再用剩余的布卷两条腿,用线缝好后,安装在身体的后侧,自然下垂即可。‎ 设计意图:‎ 词句段的设计其实就是对“围绕一个意思”写片段的运用与实践,还有运用连续动词写句子的能力。‎ ‎(出示课件)‎ ‎4.读一读,想想下面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特点,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说一说上面的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这两段话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每个片段都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的。‎ 第一段是围绕“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写的。‎ 第二段是围绕“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写的。‎ ‎5.仿照上面的文段,写一段话,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出示课件)示例:深秋季节,绚烂的菊花开了,五颜六色,有的是淡绿色,清雅美丽;有的是深紫色,摇曳多姿;有的是橘黄色,灿烂夺目。‎ 五、日积月累。‎ ‎1.出示词语,学习词语。‎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雅人四好:琴棋书画 花中君子:梅兰竹菊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2.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 ‎3.以上词语都是有关什么的词语?(都是有关传统文化的词语)‎ ‎(板书:有关传统文化的词语)‎ 后边的词语是对前面的解释。‎ ‎4.它们的内容大体分别是什么?(出示课件)‎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说“毛笔、墨汁、白纸、砚台”是书写的工具,被称为“文房四宝”。‎ 雅人四好:琴棋书画。指琴瑟、围棋、书法、绘画四种技艺是高雅之人所喜欢的。‎ 花中君子:梅兰竹菊。是说“梅花、兰花、翠竹、菊花”高洁、儒雅,是花中的四君子。‎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中医上的四种诊断方法。‎ ‎5.自由朗读,积累背诵。‎ 设计意图:‎ 积累和理解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词语,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乐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及积累词语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交流了关于段落中心句的知识,学会了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学会了仿照例子写句子,学会了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学会了写连动句并学习了一些传统文化的词语。‎ ‎【板书设计】‎ 语 文 园 地 围绕一个中心意思 用连续动词写句子 有关传统文化的词语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