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单元导语本单元共包括四个大的知识点:平均分、除法含义、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 商、解决问题。本单元知识的学习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力 求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突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感悟,并 逐步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1.平均分。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理解。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 得较多的感性认识。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此,教学时 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 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引出“平均分”。例 1 是认识“平 均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让学生认识、理解平均分上,进而建立平均分的 直观表象。而平均分活动对于突破重点提供直观支持,因此,分糖果的操作活动 对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来讲是很重要的,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在活动中积累丰 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平均分奠定基础。例 2 的内容重点是教学“平均分” 的方法。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理解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奠定基础。例 3 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平均 分的另外一种情况——包含分(连续的减法),注重揭示平均分的方法:2 个 2 个 地分,理解包含分的含义。 2.除法含义。 “认识除法”是学生在认识了“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除法的起始 内容,是学生建立除法表象的重要环节,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教材在编排这 部分内容时,是从学生熟悉的操作活动引入,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 规律。例 4 设置了小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兴 趣,接着小精灵提出问题。学生写出算式,说自己所写算式的含义,教师指导学生 明晰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中各数量的对应关系,最后再介绍除号以及读法。例 5 的编排层次与例 4 基本相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3.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 “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是 在学生已经掌握“2~6 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的,本节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以及今后学习多位数 除法的基础。例 1“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口诀求商的起始课,例题中被除数不超过 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 12。教材安排教学被除数小的除 法计算,便于学生充分利用学过的连加、连减、乘法的知识基础和“平均分”物 品的实践经验,探索求商的方法。例 2 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师傅蒸包子的情境。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求商的方法,沟通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4.解决问题。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 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 3 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学 生可以通过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方式表征问题结构,重点是突出数量关系的分 析和把握,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算法,又可以使学生在 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除法运算的含义。通过解答后的回顾与反思,渗透用乘法 检验除法的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除法解答的两种情况的问题本质是 相同的,都是平均分,进而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教学中提供丰富的、现 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习用乘除两步运 算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对于除法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平 均分”的基础上的,“平均分”的学习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教师要让学生认识 到“平均分”是多种分法中的一种。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就是理解“平均分”。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实践、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自己去体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如在教学第 9 页例 2 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分橘子,充分体现 分法的多样化。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形成 相应的表象,不但关注“分”的结果、“分”的过程,同时更加关注“分”的方 法,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第 1 课时 平 均 分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 7 页第 8 页的例 1 及“做一做”。 教学设计内容简析 例 1 同学们想把 6 颗糖分成 3 份。有的同学分成 1 颗、1 颗、3 颗;有的 同学分成 1 颗、2 颗、3 颗;还有的同学分成 2 颗、2 颗、2 颗。只有每份分的同 样多才公平。数学小精灵说“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让学生经历“平均 分”的过程,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 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 的含义。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 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 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通过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感知“平均分”的概念,通过讨论方法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实践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初步形成“平 均分”的表象。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问题情景法: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柳树醒了, 桃花红了,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们准备明天去参观科技园。 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吧。(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 你想说什么?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 以吗?(课件出示分糖果的要求),“把 6 颗糖果分成 3 份,分一分”。让学生拿出 学具 6 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 的分法多。(详见配套课件部分) 【品析: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 的最大障碍。这种导入方式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切,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 故事描述法:小松鼠贝贝和嘟嘟一起采了 6 个松果,贝贝要分 4 个, 嘟嘟还剩下 2 个。嘟嘟说这样分不公平,不同意贝贝的分法,两人争吵起来。嘟 嘟请大家评评理,应该怎样公平分配呢?这时学生会提出“同样多”的平均分配 方法,每人分 3 个松果。教师由此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主题图示,老师这里也遇到 平均分的分配问题,大家快看一看吧。由此进入新课学习。 【品析:有趣的童话故事,给平均分的单调的数学课堂渲染了生活的墨彩,为 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操作体验法: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请动手把糖果分 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你对分 配的结果满意吗?说一说你的真实想法,你觉得应该怎样分配合理。 【品析:操作体验法,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 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很容易在不自觉中自主地思考问 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 出示例题 1:把 分成 3 份,分一分。 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学具 6 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 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 本组分的方法) 【品析: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认 识积累经验。】 2.发现平均分 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一样 吗?(课件出示教材第 8 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发现大家最喜欢每份分得同样多 的分法,因为这种分法最公平,大家都满意。 3.总结平均分 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课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 说什么叫平均分吗?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总结归纳: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反过来,平均分 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让学生体会到:有同样多的,就可以说每份有多少;没有同样多,就不能说每 份有多少。 【品析:通过设计此环节,让学生不但在直观上认识“平均分”,而且会用语 言表达“平均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 1 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 什么是“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是怎样的。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怎样判断物品的分配是不是平均分?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通过观察比较物品分配结果是不是“每份分得同样 多”。 质疑二:怎样观察和描述平均分的分配过程和结果? 这个问题可以指导学生先组内讨论,归纳总结,但是通常不能整理全面,所以 这个问题可以先做初步探究,等学生完成教材第 8 页做一做第 2 题之后,通过模 仿,学会表述平均分的结果语言形式:一共有(  )个,每(  )个一份,平均分 成了(  )份。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由于本课时仅仅是初步认识 平均分,要求不能过高,只要能说明白就行。】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 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 个……最后,要保证每份分得同样多。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平均分》是“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 基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 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尤为重要。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对于“平 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 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 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 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 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 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第 2 课时 求每份是多少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 9 页例 2、“做一做”及第 11 页练习一的 2、3 题。 内容简析 例 2 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同学们把 18 个橘子平均分成 6 份。画面上,有的同学每次每盘里放一个橘子,有的同学先每次每盘放 2 个橘 子;还有的同学在想:“还可以怎样平均分?”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学目标 1.体会“几份”的含义。 2.体会平均分过程与方法的多样化。 3.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问题,渗透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把一堆物品平均分成指定的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应用实践操作 教学法,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方法具有多样性。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自主探 索,使学生体验到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深对“平均分”“每份”“几份”概念 的理解。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播放课件,呈现 18 个橘子和 6 个盘子的图片,让学生 思考:怎样把 18 个橘子平均分成 6 份,每份几个?课件播放暂停,由女孩的问题导 入本课课题,鼓励学生由此展开讨论。(详见配套课件部分)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与教材例题内容贴切,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 故事导入法: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 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在这次聚会中,森林之王狮子给小动物们准备了 18 个橘子,要平均放在 6 个盘子里,用来招待小动物们。但是狮子不知道怎样把 这 18 个橘子平均放在 6 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应该放几个橘子?聪明的你快来帮 帮狮子吧! 【品析:运用故事导入法,使学生主动参与,牢牢抓住儿童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探究方法。课件出示例 2。 师:要把 18 个橘子平均分成 6 份,每份分几个?分一分。请同学们用准备的 学具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让学生说一说“平均分”的意思,即“每份分得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引导学生用实物进行平均分,也可让孩子用圆片、小棒等代替桔子进行平均 分。用圆片、小棒比用实物抽象化程度更高,代替物可由孩子自主选择,让他们 自己经历抽象化过程。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先 1 个 1 个地分,每份先放 1 个,剩下的橘子还很多。可改变分法: 再 2 个 2 个地分,每份先放 2 个,还有橘子剩下。还可改变分法: 又 3 个 3 个地分,每份先放 3 个,正好分完。再试误,提高认识: 再 4 个 4 个地分,每份先放 4 个,橘子不够,不符合要求。 【品析: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动手操作、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心理 过程。通过操作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情感需求,同时 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让学生操作分学具、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等 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深对“平均分”“每份”“几份”概 念的理解。】 2.比较发现。 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 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比较各种分法的快慢,分法一最慢,分法二会快些,分法三最快。让孩子动手 验证。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平均分”。 【品析: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发散思考,然后通过比较找出分法比较快捷的一 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同时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 2 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讲述 平均分中,求每份是多少的具体操作方法。 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在平均分中,求每份是多少时,操作实践的依据是什么? 无论是 1 个 1 个地分、还是几个几个地分,都必须是“平均分“,也就是 “每份分得同样多”。 质疑二:在平均分中,求每份是多少时,用哪种方法呢?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求每份是多少时,可以用多种方法操作,只要是平均分就 可以,也就是说哪种方法都行。【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通过质疑讨论和解答,总结本 节所学知识,强化思维的要点,理顺知识系统。】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生 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 【品析:把平均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 念。】 2.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节课要注意哪些问题? 【品析:让学生用自己的视角和语言说一说课堂中的所得所获,使学生能够 抓住课堂重点、难点。】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有几点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在动手分发实物的过程中建立 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理念,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 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如“15 本练 习本平均分给 3 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 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基本都是 5 个 5 个地分,因为他们是从结果来 考虑的。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 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可以向学生展示不是平 均分的情况。每份分得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 情况。设计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会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同时,加深对这一概 念的理解。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求每份是多少 第 3 课时 能 分 几 份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 10 页例 3 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 3 借助分果冻的情景,通过学生实践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受包含 分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 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包含分的表象,经历包含分的 过程,探索包含分的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包含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 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方法。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应用实践操作法和对比法,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受“等分” 与“包含分”不同点,教师应注重加强两种情况的对比,找到隐藏的相同点与不 同点,采用多种手段加强含义的理解。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交流、表达等方法来学习“包含分”, 运用对比法辨析“等分”与“包含分”的不同点。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情景导入法:欢欢和喜喜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平时俩人的表现都很 好。今天是欢欢、喜喜的生日,妈妈拿出 8 个果冻准备分给姐妹俩,猜猜看,妈妈 会怎么分呢?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说。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与教材例题内容贴切,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 游戏体验法:这里有 8 个果冻,大家扮演小猴子分果冻。如果每 1 个一份,可以分几个小猴子?如果每 2 个一份,可以分几个小猴子?如果每 4 个一 份,可以分几个小猴子?大家轮流上台拿,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拿,大家做裁判,比 一比,哪只小猴子最聪明? 【品析: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多名同学参与,大家在猜测评论中交流,气氛热 烈,学生自主思考拨乱反正,自然而然进入到学习状态中。】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 10 页例题 3 中主题图片,提取已知信息,并找出待解决 问题。 1.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8 个果冻,每 2 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 学生活动: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2.动手操作 师:你能用手中的小棒(卡片)分一分吗?并把你的想法一边摆小棒一边说给 同桌听。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操作——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 (1)学生活动:指生到板前汇报,其他同学倾听,全班互动。 (2)教师点拨,理解含义。 师:刚才该同学在分小棒时,你们都看到了他一共要分多少根吗?(一共要分 8 根)他又是怎么分的?(两根两根地分)结果怎样?(分成了 4 份)这样两根两根地 分,说明 8 里面有几个 2?(8 里面有 4 个 2)教师总结: 也就是把 8 根小棒,每 2 根一份,分成 4 分;还可以说 8 里面有 4 个 2。 (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品析:本环节以分果冻情景为载体,使学生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借助 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总结归纳方法、理解含义,即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的思 维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合作参与的机会,培养了 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进一步加深对“包含分”数量关系的理解。】 4.加强对比 在例题 2 中:把 18 个橘子平均分成 6 份,每份(3)个。 在例题 3 中: 8 个果冻,每 2 个一份,能分成(4)份。 师:比较两种分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小组交流——互动评价。 教师小结: 虽然分的方法不同,但得到的结果都是每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品析:本环节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情况的平均分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虽然方 法不同,但结果相同,都是平均分,加深理解两种活动的数量关系。另外,在学习 包含分之后,学生容易混淆“等分”与“包含分”,教师在这里加强两种分情况 的对比,找到隐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多种手段加强对含义的理解。】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 3 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 “等分”和“包含分”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等分”与“包含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虽然采取的分的方法不同,但得到的结果都是每份同 样多,都是平均分。“等分”是求每一份是多少,“包含分”是求能分几份。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由于在学习“包含分”之后, 学生容易混淆“等分”与“包含分”,通过比较,让学生真正理解它们的含义。】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小结。 【品析:此环节设计,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构建知识系统,形成 网络。借助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思,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8 个果冻,每 2 个一份,就是每份的个数同样多。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说一说,怎样分,分的结果怎样。在分的过程中,发 现学生的分法不同,但只要正确,都给予了肯定,并比较优化方法。 整节课,孩子们认为不难,但语言组织能力还要加强,语言不严谨,常常丢了 “平均”两字。虽然对“等分”与“包含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比较教 学,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在表述中出现了混淆。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第 4 课时 除  法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 13 页例题 4、“做一做”和第 14 页例题 5、“做一 做”及练习三。 内容简析 例 4 结合平均分中等分的情况教学除法的含义,引入除法算式,让学生认 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 例 5 结合平均分的包含情况进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教学。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 方法。 3.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明确除法算式是对平均 分的数学符号表示。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使用启发引导教学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 动探求新知。 2.本课时学生采用尝试法学习,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究和掌握除法算式 的写法、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对,是大 熊猫。今天熊猫盼盼邀请了几位小伙伴来家里做客,妈妈为他们准备了 12 个竹 笋。课件出示:12 个竹笋和 4 个盘子。 师:如果盼盼想把这些竹笋平均分给大家,应该怎样分,你愿意帮助盼盼招待 小伙伴吗? (详见配套课件部分)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切,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 故事描述法: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首先看一个动画:白雪公主。(课 件动态演示:白雪公主戴着冠军奖牌回宫殿,紧随其后的是四个小矮人,并配以画 外音,小矮人:“白雪公主,你今天太美了,天下没有人能和你比。”)噢,刚刚结 束的全国舞蹈大赛,白雪公主获得了第一名,四位小矮人是跑去祝 贺的。白雪公主决定拿出自己最爱吃的苹果招待她的好朋友。 (课件动态演示,小矮人围坐在桌旁,白雪公主拿出 12 个苹果、4 个盘子。) 白雪公主怎么分合适呢?(平均分。)【品析:用该童话引入,会吸引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 游戏体验法:教师拿 1~10 红桃心的扑克牌,请一位同学来把这些 扑克牌平均分给五位同学,然后这五位同学把自己手上的牌的数字加起来,谁的 得数最大,谁就赢了。游戏完了以后,请同学们回忆刚才是怎么分牌的。然后教 师告诉大家,熊猫盼盼遇到了一个难题,也是关于分东西的,我们现在一起来帮帮 他吧。 【品析:游戏的特点是需要多位学生亲身参与,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拉 近了和数学知识的距离,于是,很容易在不自觉中自主地思考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出示例题 4。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帮助大熊猫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得到:平均放在 4 个盘里,表示每个盘里同样多。 请同学们用学具代替竹笋和盘子,亲自动手分一分。 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说平均分的过程。 (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三个三个分) 得出:每份同样多,都是每盘放 3 个。 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教师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板书:把 12 个竹笋平 均放在 4 个盘里,每盘放 3 个。 【品析:利用学生熟悉的操作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接着 用语言描述平均分,明确除法的含义,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了基础,也为用语言叙 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作了充足的准备。】 2.引入除法。 刚才我们帮助大熊猫解决了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里,每盘放几个的 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 法。揭示课题:除法。 师: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里,每盘放 3 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 吗? 像这样的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用除法来表示。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 法都有自己的运算符号,分别是“+” “-”“×”,除法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 “÷”,读作除号,“÷”表示平均分的意思。板书指导除号的写法。 【品析:通过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增强学习 除法的兴趣。】 3.除法算式。 “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里,每盘放 3 个”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 出来。引导学生认识得出:因为“÷”表示平均分,所以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 盘里,就可以用 12÷4 表示,分得的结果是每盘同样多都是 3 个,所以最后等于 3。 这个算式读作 12 除以 4 等于 3。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说一说这个算式中的 12、4、3 分 别表示什么?除号表示什么?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品析:通过明确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强化对除法含义的理 解。】 4.算式名称。出示例题 5。 (1)今天熊猫有个问题想让我们帮帮它,同学们愿意帮助它吗?熊猫想把 20 个竹笋,每 4 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请你帮帮它。学生动手摆一摆 20 个竹笋,按每 4 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 指导)。 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地分, 每 4 个放一盘,也就是每 4 个为一份) 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2)教师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 4 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 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 计算。 【品析:先思考分法,再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学生用学具按照提示分一 分。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 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3)竹笋的数量是 20 个,这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 4 个放一 盘,就是每份是 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 5 盘,5 是分的份数,写在 等号的后面。教师板书,20÷4=5。 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 20÷4=5 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有 20 个,每 4 个分一份,分成了 5 份)。 (4)引导学生根据加、减、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尝试说一说除法算式各 部分的名称。【品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强化平均分的意识, 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几个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写出算式后再让学生结合操作完整地说出 20÷4=5 的含义,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 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最后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 4、例 5 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 相叙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 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怎样的计算才能用除法计算呢? 组织学生回忆例题 4 和例 5 的情形,就可以得出: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 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质疑二: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1.除法算式的读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 作“等于”,其他数不变。 2.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 的数叫除数,所得的结果叫商。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由于本单元是刚刚接触除法, 只要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名称就可以 了。】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品析:通过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增强学生主动梳理知识、自主 建构知识体系的意识,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在教学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 形式。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理解 “平均分”的含义,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 多少用除法。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通过 抓住“同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逐步加深认识。 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维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 主学习的能力。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除  法 例 4 把 12 个竹笋(sǔn)平均放在 4 个盘里,每盘放(3)个。 用除法表示: 例 5 20 个竹笋,每 4 个放一盘,能放(5)盘。 用除法表示: 第 5 课时 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1)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 18 页例 1 及“做一做”、第 20 页练习四第 1 题。 内容简析 例 1 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是在 学生已经掌握 2~6 的乘法口诀和初步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1.探索求商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 的方法。 2.感受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便利,会比较熟练地使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 3.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到探究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主动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采用引导点拨法,在教学时应着重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 能自主探究求商的方法。 2.本课时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等 多种形式的活动,在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中感悟新知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游戏竞赛法:谁是乘法口诀王?课件出示如“三(  )十二”的乘 法口诀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说得又对又快。 【品析: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游戏中复习乘法口诀,为学习 本课新知作好铺垫。】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回到花果山,带回了一些鲜美的桃 子。回到花果山以后小猴子们看到桃子都想吃。孙悟空想:“糟了,桃子不够分, 怎么办?”它灵机一动说:“我考大家一个问题,谁回答对了,就把桃子奖励给它 吃!有 12 个桃子,如果每只小猴分 3 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呢?” 【品析: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动的故事比枯燥的数学题更能激发他们的 兴趣,因此,在新课伊始,为学生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并把它编成一个小故事,提 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教学例 1。 提问:从图上的画面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12 个桃,每只小猴分 3 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汇报怎样列式解答。板书:12÷3= 2.探究方法。 你会计算“12÷3= ”吗,先想一想,再把你的好方法和小组里的小朋友 说一说。 小组交流,然后展示算法。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计算方 法。如: ①我是用学具摆的,把 12 个小圆片,按每份 3 个分,可以分成 4 份,所以可分 给 4 只小猴。 ②我是这样想的,有 12 个桃,分给第一只小猴 3 个后剩下 9 个,分给第二只 小猴 3 个后还剩下 6 个,分给第三只小猴 3 个后还剩下 3 个,最后把剩下的 3 个 桃分给第四只小猴,正好分完。 第 1 只分 3 个,12-3=9; 第 2 只分 3 个,9-3=6; 第 3 只分 3 个,6-3=3; 第 4 只分 3 个,正好分完。 ③我是这样想的,1 只小猴分 3 个,两只小猴就分 6 个,3 只小猴就分 9 个,4 只小猴分的正好是 12 个桃。 1 只分 3 个,3; 2 只分 6 个,3+3=6; 3 只分 9 个,3+3+3=9; 4 只分 12 个,3+3+3+3=12。 ④我认为这道题也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 因为“三四十二”,所以 12 个桃可以分给 4 只小猴。 想:三(四)十二,商是 4。 【品析:从具体问题向抽象算理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呈现出算法的多样化。】 3.择优算法。 同学们可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就想了这么多好办法来帮助猴妈妈。如果你 是猴妈妈,你会选择哪个小组的办法呢?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得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最简便。这节课我们 就来学习“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 (板书课题: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品析:通过比较让学生悟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便,促进学生对算 法的掌握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 意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 1 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总结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具体操作方法,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怎样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 组织学生回忆例题 1 解决问题的情形,就可以得出:用乘法口诀求商,先想几 和几相乘得几,再想对应的口诀,确定商是几。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在上课时已有知识经验的基 础之上清晰理解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提问:用乘法口诀求商应该怎样想呢? 学生自由发言谈论,互相补充完善。 教师小结: 用乘法口诀求商,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再找对应的口诀,确定商是几。 例如:10÷5=? 想:(二)五一十,商是 2。 【品析:通过总结方法,提高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也便于学生掌握用口诀求 商的具体操作方法。】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通过计算使孩子感受到用乘法口诀 解决除法的简便性以及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本课 时,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从具体问题向抽象算理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呈现出算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让学生悟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便,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 握理解,沟通了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 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留给学生细心观察、自由交流的活动空间,给学生带来了探索新知的乐趣。 这样教学也有效地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主动 去探索、发现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4.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同时,我感觉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语言上还欠锤炼。有的环节语言欠精确,以后还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向 他人学习,使语言更具感染力。 2.探索过程还需要再“放”开手,让学生能在动手过程中自己悟出其中的道 理。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1) 12 个桃,每只小猴分 3 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第 6 课时 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 19 页例 2 及第 19 页“做一做”、第 21 页练习四的 第 5 题。 内容简析 例 2 包子装屉。情境图下面有 4×6=24、24÷4= 和 24÷6= 三道算 式。让学生借助乘除法的关系掌握求商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会运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 2.本课时学生要自主探索,有序思考,注意用准确的语言、连贯地表述思考 过程。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播放冯巩与郭东林《台上台下》小品视频的片段:这 个狗不理包子,它究竟好在哪?它是薄皮儿、大馅儿、十八个折,就像一朵花。 接着出示主题图,老师配词说:今天咱们来说狗不理包子,每屉装 4 个,6 屉 装了 24 个,你们先别流口水,想一想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尝试解决。 (详见配套课件部分) 【品析:视频具有较强的渲染力,在学生情绪兴奋之余,老师抛出数学问题, 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故事描述法:天津包子狗不理天下闻名,为了促销,店主推出猜问题 免费品尝包子活动。问题就隐藏在下面的图片中。 你能从图片中发现哪些信息,提出哪些问题呢? 【品析:在有趣的竞答故事中,学生会认真读取图片中的信息,进入数学学习 的情境中。】 打工体验法:包子店要招聘一名员工,负责包子装屉工作,面试的方 法很简单,有两道题目:(1)把 24 个包子装入 6 个屉中,每屉装几个包子?(2)把 24 个包子装屉,每 4 个装一屉,需要多少个屉?下面招聘面试开始,同 学们快来应聘吧! 【品析:打工游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争相面试,让一个学生上台回 答,全班同学做考官,气氛热烈。】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进入情景 同学们,阳光餐点的张师傅正在出售蒸好的包子,我们来看看他给我们提供 了什么数学信息?请仔细观察(课件出示教材第 19 页主题图) 学生可能回答:每屉有 4 个包子,有 6 屉。 每屉蒸笼装 4 个包子,有 6 屉,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吗?(学生回答)教师 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用乘法计算,列式是:4×6=24,引 导学生说一说计算这道算式时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探索问题 教师提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把这个算式转变成除法算式? 学生看图,改变题目,教师出示:一共有 24 个包子,每 4 个装一屉,可以装多 少屉? 怎样列式?(24÷4=6)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复述:一共有 24 个包子,每屉装 4 个,要求可以装 几屉?就是求 24 里面有几个 4,所以用除法计算:24÷4=6,想:四(六)二十四。 再度追问学生:还可以怎样问?(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出示题目:一共有 24 个包子,可以装 6 屉,每屉装多少个? 怎样列式?(24÷6=4)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教师总结:一共有 24 个包子,可以装 6 屉,要求每屉多少个包子,就是把 24 平均分成 6 份,求每份多少个,所以用除法计算:24÷6=4,想:(四)六二十四。 3.对比研究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 3 道算式,说说什么发现?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 并且突出强调乘、除法间的联系,要从算式的变化和算理上理解。) 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都有 4、6、24 这 三个数,这三个数表示的意思一样。虽然 4、6、24 在三道算式中的意思完全一 样,但条件和问题不一样,算式也就不同,请大家想一想,4、6、24 在乘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在除法算式中又分别叫什么?很多同学也都发现了刚才我们计算的 这三道算式其中有一道乘法,两道除法,都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四六二十四)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般情况下,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三道 算式,如“四六二十四”:4×6=24,24÷4=6,24÷6=4。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 2 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梳理出一句乘法口诀可以 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4×6=24,24÷6=4,24÷4=6 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可能回答(生生互动,并及时评价): (1)它们都用同一句口诀(四六二十四)来计算得数。 (2)第一题求总数用乘法计算,后两道是求每份数和份数所以用除法计算。 (3)我们还可以根据第一道乘法算式来计算后两道除法算式的得数。 【品析: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了学 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 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并理解和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同时,还发现了乘法和除法 之间的联系,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另一个数,反过来,两 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各部分之 间的关系。找到这样的关系,我们在计算除法时就可以想乘法算除法了。 【品析: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本课所学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总结和概括能力。】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完成了所有预设的环节,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 议一议的活动中,从具体问题向抽象算理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呈现出算法的多样 化。最后通过比较让学生悟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便,促进学生对算法的 掌握理解,沟通了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这样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 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教师没有更好的利用情境教学,没有将开始所提到的装 包子的故事贯穿始终,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高,在以后的教学中, 教师要在这方面多加注意。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2) 第 7 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 23 页例 3 及第 24 页练习五的 1、2、8 题。 内容简析 例 3 编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呈现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培 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 作用。 3.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明确平均分的两种分 法的联系与区别。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图示理解策略,将抽象的文字用直观的图示表示出来,既能反 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也便于学生清楚地看出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 题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2.本课时学生先用小圆片动手摆一摆,通过动手摆,理解题目的含义并进一 步理解除法的含义,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除法 解答的两种情况的问题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进而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 理解。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美文朗读法:教师朗读美文《蚕姑娘》: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 出蚕姑娘。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 黑衣裳。 醒了,醒了,变成黄姑娘。又黄又瘦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 不吃也不动,脱下黄衣裳。 醒了,醒了,变成白姑娘……老师这里也有 15 只蚕宝宝,要把它们分装在纸 盒里,怎么装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新颖有趣,而且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切,可直接过渡到 教材例题中。】 谜语导入法:一个姑娘真可爱,专把树叶当饭菜,辛勤吐丝献终生, 织成丝绸做穿戴。——打一动物。是什么?对,就是蚕宝宝。老师这里也有 15 只 蚕宝宝,要把它们分装在纸盒里,发给同学们领养,怎么装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这个问题。 【品析:读谜语,学生竞相猜一猜,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 垫。】 故事描述法:同学们,四只小猴一起下山游玩,它们来到一块玉米地 里,掰了 24 根玉米。(课件出示小猴分玉米的图)谁来说一说,现在这四只小猴遇 到了什么问题?(4 只小猴在分玉米,它们不知怎样分才公平。)把 24 根玉米平均 分成 4 份,每份 3 根,就是平均分。师:平均分用什么法来计算?(除法)今天我们就用前面学过的除法知识来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品析:借用小猴子分玉米的故事,让学生回顾平均分,以及用除法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 3 左图。 (1)引导学生读题,找出已知的数学信息,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已知条件{15 只蚕宝宝 平均放到3 个纸盒里 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也就是所求问题是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板书:每个纸盒放几只? (2)画图理解题意。 怎样来解决问题呢?教师引导学生画一画图示。 学生画图理解题意(教师对画图有困难学生进行指导) 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请学生代表汇报: 从图中可知:将 15 只蚕宝宝平均放在 3 个纸盒里,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 将 15 平均分成 3 分,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在课件中出示示意图,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 (4)列式解题。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生:15÷3=5(只)。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请你说一说 15、3、5 分别指什么?(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15÷3=5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5)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师:我们的解答正确吗?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 (课件显示验证过程) “每盒放 5 只,3 盒一共 15 只,上面的计算结果正确”。 2.教学例 3 右图。 (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已知条件{15 只蚕宝宝 每个纸盒里放5 只 师:所求问题是什么?(要用几个纸盒?)板书:要用几个纸盒? (2)画图理解题意。 我们怎样来解决?同样用上面的方法作图。 学生画图理解题意,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 请学生代表汇报:从图中可知: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 15 里面有几个 5,用除法计算。 (3)课件出示示意图,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 (4)列式解题。 15÷5=3(个)。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请你说一说 15、5、3 分别指什么?(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15÷5=3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5)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师:我们解答的正确吗? 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课件显示验证过程) “3 个纸盒,每个纸盒里放 5 只,一共 15 只,同问题中蚕宝宝的总只数相等, 计算正确”。 【品析:教学例 3,完全放手,由学生来寻找信息,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通过 画图、交流,学生在动作、图形、语言表征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进一步理解除 法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学生之间通过质疑、补充、订正进行学习互动,这充分体 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 3 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同学互相讨论比较两题 的异同(体会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汇报。学生互相交流、补充订正、完善答案。 最后师生小结: 1.不同点: (1)左图已知总只数与盒数,求每盒的只数。 (2)右图已知总只数与每盒的只数,求盒数。 2.相同点: (1)都是求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2)计算商时都用到乘法口诀“三五十五”。 【品析:分析两种类型的除法问题之后,学生已经对这两种不同的除法意义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对比、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进行理 解。】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请小组内互相交流这节课的收获。” 师生归纳总结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 每份数。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存在如下问题: 1.在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时,应注重摆的过程,如第一道题应强调有 15 只蚕 宝宝,先摆 3 个盒子(马上追问:为什么要摆 3 个盒子。生:因为是分成 3 份),求 每个盒子里是多少;而第二道题应强调有 15 只蚕宝宝,先取出 5 只放到一个盒子 里(马上追问:为什么要拿出 5 只蚕宝宝。生:因为每个盒子里放 5 只),求要用几 个盒子。 2.应在学生展示完自己的方法后,放下所有的学具,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 述一下题的意思,以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3.应对学生“放手”!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在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时,若出现问题,教师再加以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课 堂还给他们,关键处纠错,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4.在比较两题的异同时,应对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解 决 问 题     例 3 15 只蚕宝宝,平均放到 3 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15 只蚕宝宝, 每个纸盒里放 5 只,要用几个纸盒?   已知条件{15 只蚕宝宝 平均放到3 个纸盒里    已知条件{15 只蚕宝宝 每个纸盒里放5 只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 7~27 页的所有内容。 知识梳理 一、平均分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照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 个几个地分,直至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照每几个一份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 份。 二、除法 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 作“等于”,其他数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 的数叫除数,所得的结果叫商。 三、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 1.计算方法:(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2)用乘法算式求商。(3)用乘法口 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 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用乘法或除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重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复习方法 1.本课时老师主要采用尝试指导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归纳、整理,确立以学 生为主体的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复习表 内除法(一)的知识点,构建知识系统。 复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谈话导入法: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 学生发言交流。 师: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以及“用 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表内除法(一))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看起来简单明了,但明确了学习目标。】 故事描述法: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王国去玩,你们想去吗? 数学王国的国王听说咱们要去,非常高兴,他托老师给大家带来好多小礼物,他说: 只要谁积极动脑思考、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就把礼物送给谁。你们想要吗? (随之出示漂亮的小卡片,卡片的背面是有趣的思维训练题)不过,去拜见国 王的路上有很多困难,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品析: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导入法: 1.口算(卡片出示)并说说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6÷3=     20÷5=     8÷2=     15÷3=     36 ÷6= 24÷6= 30÷6= 12÷4= 12÷2= 25÷5= 小结:用乘法口诀求商,算得既对又快。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生答)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品析: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导入方式,通过口算复习,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 的回忆,在应用过程中,感受知识的作用,自然而然地进入复习整理的学习情境 中。】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 26 页第 1 题实物图, (1)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2)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填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然后并要求学生“指出除 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叫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 用除法算式表示,除法算式由被除数、除数、商和除号、等号构成。 2.复习除法计算。(1)将第 2 题计算制成口算卡片,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用 2 至 6 的乘法口诀求商)。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 的。 (2)任意指一句口诀,让学生说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比较这三道 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小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复习除法应用题。 (1)每位学生拿出 8 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2)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3)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 程和除法算式。 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4.完成教材第 26 页的思考题。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读懂题目的意思。 引导:4 个 等于 8,一个 等于 2。12 等于 3 个 ,那么一个 是 4。 三、探索实践,强化提高 1.完成教材第 27 页练习六第 1 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 27 页练习六第 2 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完成教材第 27 页练习六第 3 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讨论,然后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完成教材第 27 页练习六第 4 题。 (1)先让学生独立读题,寻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列式。 (2)交流,说说每一道题列式的方法,为什么这样列式? (3)比较四道题目,你发现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5.看图回答问题。 (1)看图,列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 =       ÷ =       ÷ = (2)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参考答案】 1.12 3 5 20 4 8 1 6 6 4 30 4 21 36 4 6 2.(1)14÷2=7(份) (2)30÷5=6 (3)25÷5=5(个) 3.24÷6=4(本) 24÷4=6(人) 4.(1)5×4=20(根) (2)24÷6=4(个) (3)10÷2=5(根) (4)10-6=4(根) 5.(1)6×3=18 18÷3=6 18÷6=3 (2)略 四、评价总结,提升能力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有关用乘法口诀求商和用乘、 除法解决相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细心分析数量关系,找出正确的解答 方法。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整理与复习教案的设计在创设情景、引入复习环节通过让学生回顾本 单元所学的新知识,调动学生的思维,自然地过渡到第二环节进行建构网络。建 构网络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没有直 接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而是结合三道题目进行建构网络,让学生回忆起本单元 所学内容。第三环节本着由易到难的规律来设计的。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 易持久,单调的练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降低复习的效率,所以我认为这一环 节的设计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第一题“看谁算的都对”在教案中直接让学生独 立完成,其实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学生多多少少有些疲劳,如果将这道题目设计 成“送信”“抽卡”等游戏性练习,定能够让学生兴趣盎然,将能有效地提高学 生的计算能力和课堂气氛。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复习表内除法(一)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