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三专题四 _寻觅文言津梁_重难点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专题四 _寻觅文言津梁_重难点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 专题四 重难点解析 专题四课文目录 因声求气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仔细理会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司马迁/ 鸿门宴/司马迁/ 融会贯通 秋水(节选)/庄子/ 非攻(节选)/墨子/ 【专题内涵解说】 本专题由“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三个板块组成。 第一板块 “因声求气”主要指导学生学会文言文的诵读,在诵读中理解文意。 第二板块 “仔细理会”梳理理解文言文的词义、句义和文义的常用方法。 第三板块 “融会贯通”借助工具书加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断句及翻译。 因声求气 【因声求气】 这一板块以“读”为重点,以“读”为主线,以“读”为主要手段。保证学 生读的时间,指导读的方法,了解文言文诵读的要求、特点和方法。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烛之武退秦师》和《谏太宗十思疏》,一以记叙为主,一以 议论为主;一以散句为主,一以整句为主,糅合散句;一是比较平静的叙述,一是激昂的议 论。 一、烛之武退秦师 【层次结构】 第 1 段:秦晋围郑。 第 2 段:临危受命。 第 3 段:智退秦师。 第 4 段:晋师撤离。 【疑难解读】 1、第一自然段仅 25 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2、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明确: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 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 3、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 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4、第三自然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明确: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 125 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 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 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5、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明确: 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 伯:直截了当;烛之武:迂回曲折 6、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 的目的。 【人物形象分析】 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辞令赏析】 《左传》工于记言,许多外交辞令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前人将《左传》的这个 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行人”即指外交特使)。《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的一篇 代表作。    本文的中心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而使之退兵。说辞虽仅 125 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 表达了五层意思。   第一层:坦言“知亡”,示弱臣服,以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为说服提供契机。   第二层:指出若“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反面推理,告之“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层:从正面来说若“舍郑”,郑国则愿作为秦国“行李之往来”的东道主,对秦“亦 无所害”,既进一步说明了不能灭郑的原因,又为后来秦郑联盟铺平了道路。从第二、三层 来看,烛之武的机警和智慧还表现在:他能审时度势,明白秦伯是可以争取的。郑被“晋侯, 秦伯围”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但这两件事仅与晋侯利害相关,与秦伯关 系不大,烛之武揪住了这一点。他奉命去说 秦 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在说辞中, 表现的却是处处为秦说话,处处为秦打算。辞婉而理骋。   第四层:直陈往事,使秦穆公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以此来瓦解秦晋联盟。“朝济而夕设 版焉,君之所知也。”于简洁、温文尔雅的劝诫中勾勒出:晋国言而无信的贪婪嘴脸,并暗 示了“此竖子也,不足与盟”。其言博而奥。   第五层:指出晋国灭郑之后,必然“阙秦”。两个反问句,语气激切,字挟风霜。晋“既 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向秦伯指明了谁是真正的盟友?谁是笑里藏 刀的敌人?谁是你争霸天下的障碍?就当时的形势来说,秦晋两国都有争霸天下的野心,烛之 武抓住了秦伯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使“秦伯说,与郑人盟”。真可谓“一人之辩, 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烛之武的这段说辞,举重若轻,他能揣度时事,抓住矛盾的焦点,深入秦伯的内心,把 握其心理;字辞端正委婉,既坦言事实,又不刺激秦伯,也不丧失本国尊严,不卑不亢,理 由充分,分寸恰当,使“辞令”呈现出雄辩的逻辑力量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显示了“行 人辞令之美”。   【写作特点】 一、组织严密,前后照应。秦、晋围郑的主要原因,是晋国为了扩大自己霸主的威势, 征服异己,再加上晋文公与郑有个人恩怨。这一事件的发生,与秦毫无关系。文章开头两句 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这一事件的背景,这就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他们之间并不是无隙可乘,这就容易使人理解:烛之武所以能够说 服 秦 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开头的预示而展开的。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 晋国,晋师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这一暗示的结果。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有头有尾,结 构严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得很充分,收尾也十分圆满。   二、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烛之武退秦师》虽然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但它写得波 澜起伏,毫不呆板。当郑国处于危急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 秦 君,没想到引起了 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了波折。郑文公的引咎自责,也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烛之 武在说 秦 君的时候,一开头就指出亡郑于秦无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说:“若舍郑以为东 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此作为缓冲;紧接下去就紧逼一步说明亡 郑对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当秦国单独退兵之后,子犯发怒要攻打秦军,秦、晋关系一下 子转而紧张起来。最后晋文公讲了一番道理,晋军偃旗息鼓,一场风波,终于平息。这样一 张一弛,曲折有致,更能紧扣读者的心弦,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三、说理透辟,善于辞令。这篇文章,中心是烛之 武说秦 君。这个主题本身,决 定了它必须着意描绘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从这点来说,它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 交辞令。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 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 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 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 秦 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斗争策略的 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说 秦 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 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 秦 君易于入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 面对大 国的 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 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 125 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 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 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这篇文章,除了描写外交辞令,还有叙事的描写。无论记言记事,文字各尽其妙,短 小精练,活泼生动,是一篇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散文作品。   【全文总结】  本文烛之武的话虽系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 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 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 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 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 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二、谏太宗十思疏 【题解】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 637 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 明。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 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 是 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 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 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 “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文章简析】 第一段: 1、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2、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 3、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 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居安思危, 戒奢以 简) 第二段: 1、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恭俭待下是事业成败的 关键. 3、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第三段: 1、提出“十思”的内容:戒奢侈(第 1、2 条),戒骄傲(第 3、4 条),不纵欲(第 5 条),要 勤勉(第 6 条),要虚心纳下,正身黜恶(第 7、8 条)应赏罚有度(第 9、10 条) 2、做到“十思”的好处:人尽其能,垂拱而治. 【疑难解析】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明确: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 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第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确: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 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 德义的道理。 3、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明确: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 听直言心悦诚服。 4、作者如何巧妙地设喻说理? 明确:① 设喻要巧(喻体与本意要相切) ② 以喻明理(事要俗,理要切) ③ 辞约意明(言简意赅方有用) 5、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明确: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 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 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5、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明确: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 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6、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从第二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明确:“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8、“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明确: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 的决心。 9、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明确: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重点指津】 1、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 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 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 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 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 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而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 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加强了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 明的道理突出来了。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 训来劝戒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 动太宗的心吧,即使不用再提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 引以为戒的。 2、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但具体又有 所侧重。它大体上是每两句成对,两句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因而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是“知足”“知止”(克制物质欲望),不奢纵扰民; 二是“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 三是“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 四是“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 五是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 徐此之外,又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两条,也应包括在“治平天下”的条件之 内,因为选能择善权在人君。但这两条与“十思”性质不同,做到“十思”,才能选能择善。 果能做到“十思”,“宏兹九德”,选能择善,那么,政治前景一片光明:(从秉性气质、品格 能力区分)智、勇、仁、信四种人各尽其长,(从职役划分)文、武两类人各尽其用。人君垂 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 【重要句子解析】 1.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 况于明哲乎! 评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 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 “不可”既是自 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 “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 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 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运用:(翻译)源头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厚却指 望国家安定,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2.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评析: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 了 “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 惟人”;严肃地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 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 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 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运用:(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 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仔细理会 【仔细理会】 这一板块以文本阅读为核心,结合具体的语言现象,融入学习方法的梳理, 根据解读内容的需要,穿插历史背景的介绍。 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难词释义】 (1)一词多义类: 负:①依仗(负其强) ②承担,使承担(宁许以负秦曲) ③背着(肉袒负荆) ④辜负(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背弃(负约不偿城) 引:①把箭射出去(引而不发) ②拉(欲引相如去) ③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 思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提出问题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逻辑思路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求木长 固根本 欲流远 浚源泉 源不深 望流远 塞源 欲 流长 人君当重 居大 思国安 积德义 德不厚 思国安 臣知不可 而况明哲 亦 根不固 求木长 伐根 求 木茂 不念安危 奢俭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凡元首 承天命 善始繁 克终寡 殷忧 竭诚待下 得志 纵情傲物 虽 董以严刑 振以威怒 终 免不怀仁 恭不心服 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吴越一体 ……骨肉行路 取易 守难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见欲 知足自戒 将作 知止安人 念危 谦冲自牧 惧溢 江海下川 乐游 三驱为度 忧怠 慎始敬终 虑蔽 虚心纳下 惧邪 正身黜恶 恩加 因喜谬赏 罚及 以怒滥刑 总十思 宏九德 简能任 择善从 智尽谋 勇竭力 仁播惠 信效忠 文武用 垂拱治 何劳苦 代百司④掉转(引车避匿) 幸:①侥幸(则幸得脱矣) 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宠幸(幸于赵王) 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2)引申一个特殊种类——词义随用法的变化而变化: ①名词活用如动词。 衣:穿(乃使其从者衣褐) 刃:杀(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形容词、动词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请完璧归赵) 毕:将……进行完毕(毕礼而归之) 归:送回(毕礼而归之) 破:把……弄破(恐其破璧) 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层次结构】 课文内容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廉蔺其人。   此部分第 1 层(第 1 自然段)写廉颇功大威勇,第 2 层(第 2 自然段)写蔺相如本宦者 令舍人。   这部分是先交待廉蔺两人身份,为后文写廉颇恃功鄙视蔺相如导致将相交恶--和欢做铺 垫。 第二部分(第 3-13 自然段):完璧归赵。   此部分第 1 层(第 3-5 自然段):相如出使。写相如受重任,且非其莫属,长于谋略, 勇于任事。第 2 层(第 6-9 自然段):完璧归赵。写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实现诺言。 第 3 层(第 10-13 自然段):全胜而归。写相如不怕牺牲,维护国家尊严,立功为上大夫。   这部分通过"完璧归赵"之事(相如第一件事),描写相如在特定的形势下和环境中的言 行,表现出他杰出的才能和胆识。 第三部分(第 14-16 自然段):渑池会。   此部分第 1 层(第 14 自然段):相如从赵王会渑池。写廉蔺皆为赵国栋梁,廉颇有政 治头脑。第 2 层(第 15-16 自然段):渑池会。写相如机智勇敢,维护国家主权尊严。   这部分通过写"渑池会"之事(相如第二件事),描写相如在特定的形势下和环境中的言 行,表现他智勇无畏忠诚爱国的英雄精神。 第四部分(第 17-21 自然段):将相和。   此部分第 1 层(第 17 自然段):相如拜上卿。写相如地位在廉颇之上是引发二人关系 事情之由。第 2 层(第 18 自然段):相如退让。写廉颇鄙视相如而相如退让,照应文章开 头的交待,而二人交恶为后文欢和做铺垫。第 3 层(第 19 自然段):相如言明大义。写相 如借劝其舍人而言明大义,是顾全大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不计私怨的高贵品质,此事亦 照应相如前二事,其形象更光辉照人。第 4 层(第 20 自然段):负荆请罪。写廉颇知过勇 改,坦诚可敬,亦衬相如境界高尚。第 5 层(第 21 自然段):将相和。 这部分写相如面对羞辱而明大义境界高尚而将相和(相如第三件事),也赞美廉颇知过 勇改。 【文章主旨】 通过描述"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件事,刻画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的英雄形象,颂扬了他智勇无畏维护国家主权尊严的爱国精神和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高贵品 质;同时也赞杨了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精神。 【疑难解析】 1、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 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 “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 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 渑池相会—————————辱赵与尊赵的矛盾 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2、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 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 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 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 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3、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明确: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 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成求璧,赵国君臣深 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 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 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4、蔺相如出使秦国连写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 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 “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 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 臣的礼貌和城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 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 有“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 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 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延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 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 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 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5、“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明确:记载会场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 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 记载时,却“顾召”赵御史。“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 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 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对此,秦蓄谋 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君臣对比,赵君臣手足无措,怯 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君臣对比,秦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 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 6、“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在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着一“会”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令”者, 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置赵王于优伶之地,不禁沾 沾自喜赵王几近优伶,顔面丢尽!“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 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 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 7、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明确: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 矣!”无须高声,无须宏论,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一、两 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一、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 一个大智大勇,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死而更勇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 归于尽!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8、“秦王求璧”和“缪贤荐贤”一节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引出蔺相如张本。 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 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 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一句话, 也可作为下文的纲。 9、“决策入秦”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决策? 明确:(议后可集体朗读)“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负秦曲”;“城入赵…… 归赵”。 归纳:相如决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 勇。这是一见其智。 10、索十五城本来是秦“为嬉”的本意,作者为什么写待简略? 明确:(1)秦王受惊,余悸未消,战局已乱;(2)“左右皆靡”,前车可鉴,群臣何敢妄为? 也就不必多费笔墨。 归纳:渑池会上,相如面对群秦,以寡胜众,以宾夺主,由变动变为主动,处处见胆,句句 见智,作者把人写活了。 11、作品是用哪些表达手段,从哪些不同侧面来表现相如的思想性格的? 明确:(1)缪贤荐贤,从侧面显示相如的机智;(2)秦王求璧,先写赵国君臣拿不出主意, 是反衬下文相如一言以决的胆识;(3)廷斥秦王,秦王设九宾礼仪的隆重召见,侧面烘托 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和勇敢;(4)渑池会上,相如置工人安危于不顾,为的是 维护国家的尊严;(5)廉蔺交欢中,相如处处忍让,显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忍让为国 的高贵品质。 12、课文以相如为主,是怎样写廉颇的?从中表现了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全文在写相如时,或明或暗地提到了廉颇,同样提出了他在赵国的地位,表现了他的 性特征。第一,开头就说他“以勇气闻于诸侯”。强调突出了他的勇。文章最后写他负荆请 罪,固然是受蔺相如爱国精神的感动,也是他自己对祖国的一片忠心和勇于改过的精神。第 二,作者介绍廉颇是“赵之良将也”,一旦国家形势紧张,赵王立即“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 谋,”突出表明了廉颇既举足轻重之势,又不同于常人。渑池相会一段,对廉颇的描写更为 明显,正是他的“盛设兵以待”,秦才不敢动的。第三,作品还写了他的智谋,如第二段, 是“廉颇蔺相如计”、敦促才成行的。后来又是他建议“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以绝秦望”,也正是他给了相如以强大的后援。他的性格极为爽朗,开始居功自傲,后来又 负荆请罪。 【重点点拨】 1、归纳人物思想性格 [点拨]本文通过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事情,在尖锐的矛盾之 中突出刻画廉颇、蔺相如的性格,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蔺相如的智勇双方,在“渑池 之会”中,表现出蔺相如的英勇果敢,这两事情主要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在“负荆请罪” 中,表现出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厚待人。廉颇的性格主要在负荆请罪”中得以体现,那就是 直率坦白,勇于改错。 2、本文刻画人物形象技法。 [点拨](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 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期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 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 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以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在三个事情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 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先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 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 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 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 了他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 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3、学习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 思考:作者对于所选材是怎样精心剪裁,使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 [点拨]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 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这些材料分别采取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 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难点探究】 1、有人说,第 2 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①删 去此段则第 1 段和第 3 段衔接得自然;②此句与第 4 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 如可使’”重复。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 分析:不可删的理由有二:①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 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 业是密不可分的。②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 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 2、相如奉璧使秦一节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 分析:在献璧后作者集资描绘了蔺相如三次有步骤的行动:取璧、保璧、归璧。无不紧 扣着和氏璧的命运。这样的布局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其机智果敢的性 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3、本文第 12 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 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分析: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骟, 肯定了赵反欺骗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对赵采取军事行动,由此 过渡到下文。 4、从来史笔求简。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 a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 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b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 a 于是舍人直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 b 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 分析:b 的写法不好,①用 b 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 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符合史家选材原则。②用 b 的写法,略去谏的内 容,则下文”独畏廉将军哉”推动所本。 紧接本文,原作还有这样一段话: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 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于阏与 下。” 分析:这是对上文的补笔,略写”廉蔺交欢”后五年间赵国的大事,从侧面赞扬廉蔺二人精 诚团结,在军事上产生了积极的结果。 【写作特点】(1)记叙手法高妙:选择典型事件反映人物精神面貌思想性格。    如"三件事",表现了相如其人。 (2)写人手法出色:通过描写在特定的形势下和环境中,既在矛盾冲突中的言行,刻画人 物形象。    如"予璧"-"不予",见相如见识超人。     "强秦"-"弱赵",见相如卓有胆识。     "夺璧"-"保璧",见相如智能无畏。     "杀蔺"-"不杀",见相如英雄精神。     "忍廉"-"不忍",见相如顾全大局。 融会贯通 一、秋水(节选) 【字词天地】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 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 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 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3、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4、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 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 让内行人笑话。 【整体感知】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 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 免贻笑大方。【层次结构】 一层: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二层: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疑难解析】 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 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2、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 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 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 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3、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 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 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河伯在感叹自己的渺小时,为什么又要说到孔子和伯夷呢? 明确:河伯在慨叹宇宙的无限并进而联想到学海的无涯。正像庄子所谓的,吾生也有涯,而 知也无涯。 5、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明确: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 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 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 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 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 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 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 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 在的。 6、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写作特点】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 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 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 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 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 丰富,主题更深刻。 【全文小结】 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一个的见识有限,只有经过比较,才会发现 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会贻笑大方。讲地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全文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 法。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也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庄子散文的一些艺术特色,感受到了先秦诸子 散文的博大精深。 二、非攻(节选) 【疑难解读】2、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明确: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 激怒公输盘,引出公输盘冠冕堂皇的理由“吾义固不杀人”。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 话大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 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然后,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 谓知类”,从各个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有口难辩。“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 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3、公输盘面对墨子的逼问,无话可说,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那么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 的呢? 明确:墨子采取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引他入彀,然后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 之盾的困境。他先用一个假设,以富人盗窃穷人为喻,问楚王“此为伺若人”,使楚王承认 并说出此人“必为有窃疾矣”。既然承认这种人“有窃疾”,那么楚以富有之国而攻伐贫穷 之宋,正“与此同类”。在墨子强有力的论据面前,楚王理屈词穷,不得不诺诺称是。 4、墨于是如何对待公输盘与楚王相互推诿、敷衍塞责的呢? 明确:墨子明白仅靠道义是无法真正战胜强大而顽固的敌人的。墨子与公输 盘演练攻守战术,公输盘九攻,墨子九距,公输盘攻械尽,子墨子守有余,公输盘起东心, 子墨子预守备。“虽杀臣,不能绝也”,镇定沉着的子墨子扑灭了楚王与公输盘的嚣张气焰, 迫使他们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 5、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说理巧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 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 于理亏的境地。(2)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 可击。(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 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机智善辩。墨于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输盘的“义”,楚王的“窃疾”均成了 墨子制敌的法宝,以于之矛攻子之盾,公输盘与楚王一“服”一“善”,是多么的无奈和苦 涩呀。 语言富于表现力.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 他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 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乃至愚蠢 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 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于勇敢无畏、镇定自若的特点。 6、文中列举了哪些行为? 明确: 一、是“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二、是“攘人犬豕鸡豚” 1、作者是否开门见山地谈论侵略战争的问题? 生活现象 (1)窃人桃李 评判 不义 原因 亏人自利 (2)攘人犬豕 亏人愈多 (3)取人马牛 更加不义 更加不义 亏人愈多 (4)杀不辜人 更加不义 亏人愈多 攻国 最不义 亏人最多 轻 ( 程 度 ) 重三、是“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四、是“杀不辜人” 五、是“攻国” 7、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 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三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 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全文小结】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 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与楚王钓阱俭、狡诈,从而说明了只 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 说理充分,语言生动,是《墨子》的代表作。 非攻,就是谴责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也就是反对侵略战争,这是墨子思想的一个重要 内容。但非攻不是一般的非战,对于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作者是赞成的。从文中我们可以看 出作者的写作意图。那就是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并深入指出如果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 战进行赞誉,那就是不知义与不义之别。第四专题检测 第Ⅰ卷(共 45 分) 一.(18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燕(yān)王 园圃(pǔ) 契(qì)丹 盛(chéng)以锦囊 B.遽(jù)止 驽(nú)劣 勖(xù)勉 飨(xiǎng)士卒 C.鲰(zōu)生 刎(wěn)颈 目眦(zì) 数(shù)目项王 D.玉玦(jué) 刀俎(zǔ) 车骑(jì) 夜缒(zhuì)而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仇雠 逸豫 飨士卒 弘兹九得 B.犒劳 嗔目 播其惠 肉袒负荆 C.交戟 披维 贰于楚 劳神苦思 D.督过 桮杓 好美姬 一镬之味 3.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 博闻强志 B.春华秋实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4. 下列加点的“其”,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而法其所以为法 B.向其先表之时 C.此其所以败也 D.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抑本其成败之迹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家祭无忘告乃翁 C.请其矢,盛以锦囊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D.梁,吾仇也   及仇雠已灭 6. 选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沛公安在?   B.大王来何操? C.籍何以至此? D.吾属今为之虏矣! 二、(27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文,回答 7~10 题。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 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 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 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军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背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 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 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 王许诺。 7. 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张良出,要项伯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沛公奉卮酒为寿 8. 加点字的用法与“籍吏民”中的“籍”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刑人如恐不胜 B.顺流而东行 C.择善而从之 D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9. 从用法特点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字与“吾得兄事之”中的“兄”不同的一项是( )A.卒廷见相如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沛公军霸上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0. 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与“不如因善遇之”中的“因”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C.因循守旧 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1—15 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 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 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廷。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 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 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 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 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 秦强而赵弱,大王谴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 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惟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 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 归之。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相如广成传舍 舍:安置住宿,动词 B.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不过 C.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这里是“间道”“小路”的意思 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用作动词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B.璧有瑕,请指示王 C.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D.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相如因持璧却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不如因而厚遇之 C.引赵使者蔺相如 D.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蔺相如“机智果断”的一组是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怒发上冲冠 ③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④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⑤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⑥臣请就汤镬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①③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礼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略施小计,把 璧收回。趁势持璧而立,为下一步行动做好准备。 B.蔺相如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面责秦王无礼无信,并用自己与璧同归 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秦王想采取其他方法巧取豪夺,便假意同意“十五都予赵”。 C.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便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暂使缓兵之计,以获 得回旋余地,然后采取断然措施,派人暗中把璧送回赵国。 D.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秦一贯背信弃义,告示秦王, 璧已送回赵国,并表示个人生死已置之度外。至此,秦王实在无可奈何,只好接受事实,蔺 相如取得“完璧归赵”的胜利。 第Ⅱ卷(共 105 分) 三、(20 分) 16. 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6 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 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 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17. 给下面文言文选段加注标点:(6 分)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他日董祁②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 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 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董祁:范 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  ③纺:系。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总此十思, ,简能而任之, 。(《谏太宗十思疏》) (2)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3)夫祸患 , ,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4)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 (《秋水》)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19~22 题。(18 分) 读书三境界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 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 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 “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 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 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an)免的里程。“啃”是 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ihu 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 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 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 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 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 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 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 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 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 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 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9.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品”的具体含义是:(6 分) “吞”: “啃”: “品”: 20.作者认为“吞”“啃”“晶”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4 分) 21.你在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略举一例加以说明。(4 分) 22.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 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的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B. 本文阐释了“吞书”、“啃书”、“品书”的内涵和三种境界对不同的读书人的意义。 C.作者善于取譬说理,说理透彻,深入浅出,使读者心悦诚服。 D. 本文在阐释道理时态度平和,言辞中肯,使人易于接受。 五、(7 分) 23.阅读下面一则消息,为其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 14 个字。(2 分) 央视名牌栏目《同一首歌》将首次采用冠名权拍卖的方式,对演唱会进行市场化运作。 2004 年 4 月 24 日,《同一首歌》将在上海举办“上海健康主题音乐会”。组委会委托上海东 方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对此次演唱会的冠名权公开拍卖。据悉,本次冠名权拍卖的参考价为 300 万人民币,拍卖所得款项将全部用于演唱会的制作,企业得到的宣传回报将达 21 项。 该演唱会将是《同一首歌》栏目创立 4 年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观众最多、演出阵容最强的 主题晚会,拍卖公司预计,此次演唱会将吸引 4.5 万人在现场观看,电视观众将超过 3.5 亿 人。 24.下面这段话,存在较严重的语病,仔细阅读后按要求加以修改。(5 分) ①然而,始而自傲,继而自疑,最后落入丧失自信,陷入自卑的泥淖,在现代中学生中, 此类现象不乏少见。②世界卫生组织(WHO)是这样给健康定义的: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又 包括心理健康。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A)对现实的有效知觉,(B)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C)自我调控能力,(D)能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E)人格结构稳定与协调,(F)生活热 情与工作的高效率。④根据上述标准,这种心理状态的学生,应视为存在心理障碍。 (1)原文中四个句子的顺序需要调整,调整后的顺序为:____________。(填句子序号即可) (2 分) (2)从句子中找出三处语病,并加以改正。(3 分) 六、(60 分) 2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小女孩趴在自己卧室的窗台上,她看见邻居正在埋葬一条小狗。这条小狗很可爱。 看到小狗那么可怜,小女孩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祖父见状,便把她带到另一个房 间,打开另一扇窗。从这个窗口望去,那是一个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玫瑰园。小女孩的愁 云为之一扫而空,心情顿时开朗起来。老人托了托孙子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要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这个世界。 请以“开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所引用的材料,在作文中可以用也可以不用。② 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 800 字。⑥不得抄袭。 第四专题综合测试卷答案 一、 1.C 数(shuò) 2.D(A.宏兹九德 B.瞋目 C.披帷) 3.A.(听说;见闻,知识) 4.D.(ABC 都是第三人称代词 D.是指示代词“这”) 5.C(C.请出;请允许我 A.推究 B.第二人称代词“你”D.仇人) 6.D.(D 被动句,其余三句为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二、 7. D 8.A 9.C 10.B 11.C (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 12.C (“无意”指没有做某事的愿望(今另外还指非故意);约束:古指信约,今指限制, 使不出范围;“指示”古为指给人看,今指上级命令;“布衣”古指平民,今指布的衣服) 13.B (“因”是趁势之意。“负”分别解释为:依仗;对不起。“引”分别解释为:延请; 拉。“以”分别解释为:来;因为) 14.D (①③④⑤都是表现蔺相如的机智果断,②是表现蔺相如的气愤,⑥表现蔺相如的英 勇无畏) 15.B (蔺相如利用秦王贪婪,一心想得到璧,唯恐璧碎于柱子的心理,巧加指责,迫使秦王 不得不装着同意“以十五城易璧”,秦王倒未识破蔺相如的目的) 三、16.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17.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他日,董祁 ②?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 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18、(1)宏兹九德 择善而从之 (2)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3)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四、 19.“吞”:泛读或博读(生吞活剥,囫囵吞枣) “啃”:精读(咀嚼消化,强行吸收) 体悟 ( 焚香沐浴,如饮醍醐 )(可从文中找答案,也可自己概括。) 20.层递( 层进、递进 )关系,(1 分);“吞”是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啃”是在“吞”之 基础上的知性提高,“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乔”至其博,“啃”至其深, “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1 分)(意思相符即可) 21.开放题,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2.A 五、 23.同一首歌首拍演唱会冠名权24.(1)②③①④(2 分) (2)句①“落入丧失自信”,删去“落入”;“不乏少见”,删去“乏”。句②“是这样给健 康定义的”改为“是这样给健康作界定的”。句③(C)“自我调控能力”前加“具有”;③ (E)“稳定与协调”删去“与”。(改对 3 处即可)(3 分) 六、 25.略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