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年部编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15.自相矛盾 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4.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5.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注释,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交流故事,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故事吗?(喜欢)请你观察老师出示的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一个成语吗?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说成语《揠苗助长》《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画蛇添足》《郑人买履》)。‎ ‎2.‎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谈话揭题: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史中的瑰宝,成语故事无疑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语言简洁、内容完整、含义深远的故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15课就是一个成语故事。(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二、借题拓展,初步交流。‎ ‎1.了解寓言:《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2.简介出处,了解作者。‎ ‎(1)《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2)韩非: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子”是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3.观察课文插图,结合题目说说自己的发现。‎ ‎①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②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③演示象形字“矛”和“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 三、借助“矛”“盾”,引导交流。‎ ‎1.咬文嚼字。‎ ‎(1)引导学生结合对“矛”和“盾”的了解,说说“矛”和“盾”的特点。(“矛”锐利,“盾”坚固。)‎ ‎(2)鼓励学生把“矛”和“盾”两个字与“锐利”“坚固”结合起来说一说,进行词语搭配与说话的训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如:古代人在战斗中用锐利的长矛刺穿敌人的胸膛;古代人在战斗中用坚固的盾抵挡敌人刀枪和剑戟的进攻。)‎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2.观察插图,想象故事。‎ ‎(1)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2)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夸、锐利、坚固。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 ‎①互相交流: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 ‎②问题引导:那个人是怎样夸自己的矛的?又是怎样夸自己的盾的?(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 ‎(3)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夸、锐利、坚固、无言以对、嘲笑,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言以对。众人嘲笑他。)‎ ‎(4)你见过像故事中的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的这样的矛和盾吗?(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3.谈话过渡:以上我们是用白话文来看图说话讲故事,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那时候人们使用的语言文字和我们现在有很大的差别,我们称那时候人们用的是文言文,我们称那时候人们写出的文章为文言文文章,韩非写出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阅读欣赏韩非的《自相矛盾》。‎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学会不认识的字,借助注释理解难懂的词语。‎ ‎2.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难读、难懂)‎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指导。‎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学生自由朗读,熟读成诵。‎ 五、作业设计:‎ 把课文读给别人听,争取别人的意见,把课文读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3.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指导朗读。‎ 二、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1.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互相交流:讲述故事时要把哪些问题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3.了解时间、地点、主要人物。‎ ‎(1)谁能说说文言文《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战国时期;地点:楚国;主要人物:一个楚国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楚人”)‎ ‎(2)了解“楚人”。‎ ‎①“楚人”是做什么的?(卖盾和矛。)‎ ‎②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③“鬻”是什么意思?(卖。)“者”是什么意思?(……的人。)‎ ‎④是能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一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⑤教师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学生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4.了解事情的经过。‎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1)韩非是怎样描写事情的经过的?(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誉之曰”是什么意思?(“誉”,夸耀;“之”,这里指盾;“曰”,说;“誉之曰”的意思是夸耀他的盾说。)‎ ‎(3)那个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盾吗?(“吾”,我,我的;“之”,的;“坚”,坚硬,坚固;“莫能”,不能;“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4)“又誉其矛曰”是什么意思?(那个人又夸耀他的矛说。)他是怎样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矛吗?(“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5)指导朗读。‎ ‎①那个人是怎么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学生各抒己见。)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②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多人朗读,学生评价。)‎ ‎③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读出“夸耀”的语气,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5.了解事情的结果。‎ ‎(1)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2)如果你就是其中围观的人,听了那个人的话你会怎样想?又会怎样说?(学生自由发言。)‎ ‎(3)文中“或曰”是什么意思?(“或”,有人;“曰”,说;“或曰”,有的人问他。)有人说了什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用;“子”,你;“之”,的;“陷”,动词,戳、穿;“何如”,会怎么样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4)面对别人的质疑,那个卖矛和盾的人有什么反应?(其人弗能应也。)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人”,那个人;“弗”,不能;“应”,回答。“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5)你认为,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坚固,这跟他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一句话相矛盾。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锐利,这跟他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一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6)指导朗读,读好人物对话,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6.了解后人评价。‎ ‎(1)后人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不可陷”,无法穿透;“无不陷”,什么都能穿透;“之”,的;“同世而立”,同时存在;“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7.你能用自己的话再一次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吗?(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8.反复读课文,熟读成诵。‎ 四、总结学习方法,课本剧小表演。‎ ‎1.交流学法:通过学习《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你觉得文言文好不好学?(好学)你是怎样学习《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的?(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熟读课文,读准语气,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表演朗读:学生自愿到讲台上表演读课文,鼓励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得意扬扬地炫耀自己的矛和盾,后来被问住,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五、联系生活,明白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你受到什么启发?(说话、做事必须实事求是,讲究分寸,而不能相互抵触,或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2.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学生自 ‎3.拓展交流: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刘彪大概是生病了,所以没来上学。(“肯定”和“大概”矛盾。)‎ ‎(2)我估计今天一定会下大雨。(“估计”和“一定”矛盾。)‎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昨天”和“一夜”矛盾。)‎ ‎(4)六一儿童节到了,会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五颜六色”和“红”矛盾。)‎ ‎(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清明上河图就是仅有的一个。(“很多”和“仅有”矛盾。)‎ ‎(6)我今天的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一篇日记没写。(“全部”和“只剩下”矛盾。)‎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读全文。‎ ‎2.总结全文:《自相矛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物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 ‎3.课堂练习:‎ ‎(1)我能说出下列加粗词的意思,我还能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吾盾之固,物莫能陷也。 ‎ ‎(固:坚固。莫:没有。)‎ ‎②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利:锋利。物:东西。)‎ ‎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子:你、您。何如:怎么样?)‎ ‎(2)快乐阅读,开心做题。‎ 学习之说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①填空。‎ ‎“子曰”中的“子指(孔子),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的创始人,“不亦说乎中的“说”的读意是(yuè)。这段话出自《论语》一书。这本书中关于学习方面的一句名言是(温故而知新)。‎ ‎②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a.说: (说。)‎ b.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c.有朋自远旁来,不亦乐乎? (朋友从远方来,难道能不高兴吗?)‎ ‎(3)阅读《徐孺子赏月》,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短文的内容,了解徐孺子的思维过程。‎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②尝:曾经。‎ ‎③瞳子:瞳孔。‎ ‎④语:对……说。‎ ‎⑤然:是这样。‎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⑥戏:玩耍,嬉戏。‎ 参考答案:‎ 译文: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 徐孺子的思维过程:徐孺子的思维过程妙就妙在他避开了“月亮”这一概念,而偷换了“眼睛”的概念,以“眼有瞳仁”优于对方的“月中有物”,这是辩论中常用的技巧---“偷换概念”。‎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