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知识与技能: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主动获取知识和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问题、推测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人体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难点:
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教师:准备人体泌尿系统的模型和挂图,制作动态的尿的形成过程的课件。
学生:查阅有关肾脏方面的资料,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
一、情景导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生命的基本特征,谁能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需要营养、能呼吸、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长和繁殖等。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是如何获得营养,如何呼吸,如何完成营养物质及废物的运输。我们每天都要去厕所,这是生物的哪一个特征呢?
学生回答: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互动一:排泄的途径
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许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这些废物必须及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这就是排泄。请大家阅读课本,明确什么是排泄?
学生阅读课本,并识记排泄的概念:
现在请大家判断一下:排便的过程属于排泄吗?
学生分析:不是。粪便是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形成的,不是代谢产生的废物。
排尿是人体排出体内代谢废物的重要途径:除此以外,人体还有那些排泄途径?(提示: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回答:
1.通过呼吸系统呼出二氧化碳
2.通过皮肤分泌汗液
教师:人体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主要有这三种途径,其中排尿是排出尿素、水和无机盐的重要途径。大家知道尿是怎样形成和排出的吗?
互动二: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示意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看着黑板上的挂图,能指出并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完成教师板书填空
泌尿系统
3.观察肾动脉和肾静脉的颜色,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肾动脉和肾静脉中流动的血液性质,推测血液流经肾脏时发生的变化。
学生描述泌尿系统组成;一生板演,完成板书;教师引导学生推测血液流经肾脏时发生的变化。
互动三:肾单位的组成及特点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内容,结合图4—44,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肾单位由哪几部分组成?
2.肾小球和肾小管各有什么特点?
3.根据血管颜色推断: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和肾静脉中流动的是什么血?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明确: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中流的都是动脉血。肾小球处的毛细血管没有发生物质交换,血液性质不改变,而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发生了物质交换,血液性质发生了改变。
互动四:尿的形成
1.血液流经肾单位时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分析课本资料中的数据并完成讨论1、2、3。
学生分析,交流,描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2.阅读课本,结合图4-45,概括尿的形成过程,总结血浆、原尿、尿液的成分差别及原因。理解为什么人一天形成的原尿有150升,而排出的尿液为1.5升。
学生研读课本内容并进行总结、交流,教师板图,进一步讲解尿的形成过程。
教师明确:
①形成过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②血浆、原尿、尿液的成分差别。
互动五:尿的排出
实例导引: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天大约去几次厕所?这说明哪一个器官在起作用?
学生分析并回答:膀胱。
请同学们推断,尿是怎样排出的呢?排尿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展示;结合课本尿的排出,明确排尿过程和排尿的意义。
三、整合提升
师生共同完成课堂小结,使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强调各种器官的结构特点要和功能相适应。让学生阅读课本“科学·技术·社会”栏目,理解血液透析原理。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做课后练习。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1.泌尿系统的组成
2.肾脏结构
二、尿的形成和排出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尿的形成过程、肾脏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尿的排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三、其他排泄途径
1.出汗
2.呼吸
1.(1)× (2)× (3)√
2.(1)运动这一天同完全休息这一天相比,散失的水量要大许多。因此,人们运动时要多喝水。
(2)运动时汗液显著增多,汗液蒸发时能吸收人体较多的热量。汗液分泌多,蒸发多,体内散失的热量就多些。由于运动时水主要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尿液就相应减少了。
(3)运动时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加深,通过呼吸散失的水量相应地就会增加,与此同时,由于运动时人的体温略有升高,此时呼出气体中的水量也会相应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