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三语文下4月份质检试题(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福建省2016.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2017高三语文下4月份质检试题(带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高三语文下4月份质检试题(带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福建省2016-2017高三(下)4月质检卷 语 文 试 卷 ‎(测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按文化形态区分,人类的历史可以分为狩猎采集、农业生产和工商业生产三个阶段。农业生产阶段的起点是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文字、复杂的社会组织(社会等级、统治者)等相继出现。新石器时代终结,文明诞生。‎ 对中国文明根基的追溯,通常多止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然而,根据现代史前考古学研究,这种追溯至少可以提前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确切地说,就是距今两万年前后。‎ 两万年前的中国还处在末次盛冰期。在末次盛冰期到来的四五千年之前,华北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石器技术,人们利用细腻的优质石料生产细小的两边平行的石刃。我们现在称之为细石叶技术,这是打制石器技术的巅峰。细石叶技术是一种适合高度流动生计的技术,大约在距今一万五千年前后达到极盛,之后走向衰落。现代史前考古发现,同一时期,华北地区太行山东侧的山麓、盆地地带,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人们的流动性降低了。我们从这一时期的考古遗址中看到陶器(不适合长距离搬运)、耐用的磨制工具(比较重)、长时间使用的火塘、更多样活动的痕迹、更复杂的居址结构等等,这表明该地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而在西侧的黄土高原之上则没有看到类似的变化。‎ 在中国南方,大约距今2万年前,岭南地区就相继出现陶器、磨刃的工具、穿孔的石器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是稻作的起源地。从考古发掘来看,有一条完整的时间线索显示稻作是如何从强化利用到驯化栽培的,因此水稻最早的驯化要归功于中国南方的先民。‎ 中国南北两大农业生产起源中心形成了中国文明根基的基本特征:南北相依。长期以来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国史观将南方视为蛮夷之地,仿佛是五胡乱华、北方士族南迁之后才发展起来的,然而对已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并不支持这样的认识。当然,当我们说到中国史前史的时候,显然不只有华北与中国南方。目前就广大的西部、北部来说,我们的了解远不如东部与南部 回到中国文明形成格局本身,我们除了看到南北相依之外;的确可以看到多元融合的过程。那种视中国史前史的发展如无物,简单地对比东西方的相似性,就提出中国文化西来的说法是离谱的。近代上百年的殖民史导致的心理残留并没有随着政治的独立与经济的发展而消散,建立一个文化上自强的中国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摘编自陈胜前《溯源中国文明的经济基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城市、文字、复杂的社会组织等文明要素相继出现,宣告新石器时代终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结果。‎ B、细石叶技术利用细腻的优质石料生产细小的两边平行的石刃,是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适合高度流动生计的新的石器技术。‎ C、根据现代史前考古学研究,中国文明根基至少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比历史学界通常认为的要早很多。‎ D、在太行山东侧的史前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陶器、耐用的磨制工具、长时间使用的火塘等,是当时那里的人口流动性降低的重要证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现代史前考古发现,相比黄土高原,太行山东侧更早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意味着中国文明的根基不仅仅局限于黄土高原。‎ B、现代史前考古学充分证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稻作的起源地,这是这为中国文明根基“南北相依”提供了重要证据。‎ C、传统的中国史观以中原为中心,将南方视为蛮夷之地,这可能是因为不了解五胡乱华、北方士族南迁之前的发展情况。‎ D、无视中国史前考古发展,简单对比东西方文明,主张中国西来论,这导致了我国文化研究仍有殖民史的心理残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旧石器时代属于狩猎采集阶段,当时社会形态比较简单,没有文字、没有统治者、没有社会等级之分。‎ B、细石叶技术由盛而衰时期,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以狩猎采集为主渐渐转向以农业生产为主。‎ C、现代史前考古发现表明,距今约两万年前岭南地区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其文明诞生比华北地区更早。‎ D、随着对我国广大西部、北部地区的史前史研究的进展,中国文明形成过程“多元融合”说可能会获得更多证据。‎ ‎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爬墙虎   祁云枝 五年前初夏,张阿姨在西墙根种了两株爬墙虎,说日头西晒得楼板都要着火了。‎ 瘦瘦弱弱手掌般高的小苗,在淡黄色的高墙下面,看起来弱小又无助。我心想,它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咋好指望它抵挡骄阳?‎ 爬墙虎不语,在傍晚的阳光中垂头耷脑,像是默许了我的想法。‎ 只三四天工夫,缓苗后的爬墙虎,一下子睡醒了似的,左伸一只触角,右伸一只触角,一步一串脚印,一步染绿一寸墙壁地往上爬。这一爬起来,就止不住了。西墙上,留下一串串赛跑的脚丫子。‎ 下午下班后,我常常绕到西墙边,看它们在夕阳里葱茏。‎ 看久了,竟觉得爬墙虎长在墙壁上的样子,是一幅动态水墨画,葳蕤、娟秀,处处透着生机。挥毫的,自然是爬墙虎。它的用色很简单,只深深浅浅的绿和嫩生生的红。但每一处皴染,都很传神。每一笔用色,都恰如其分。真佩服爬墙虎,算得上高明的艺术家,比我见过的最厉害的画家功力都要强。‎ 爬墙虎的根里,似乎也盛着一部能量永动机。从春到夏,打根底冒出的能量,翻腾着江河般的力量,顺着爬墙虎褐色的茎干,奔涌着流向绿叶,流向千千万万个小脚丫,在淡黄色的墙布上一寸寸泼墨、一厘厘游走,让绿,叠盖着绿。‎ 一个夏天过后,两株爬墙虎蓬勃的“画作”,已经占到了墙面的五分之一。一阵风过,顺溜的碧叶间,会依次轻轻地翻腾起一层细浪,闭上眼睛细听,似乎还有音乐叮当作响。‎ 坚硬的墙面,从这年开始,有了呼吸,有了美丽的衣裳,有了无数关注的眼眸。太阳暴晒、电闪雷鸣、狂风骤雨中,爬墙虎的脚步,都不曾停歇过。‎ 第二年,爬墙虎“挥毫”的力度明显大多了。每一天,它长出的新梢,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用手掌丈量的范畴。那满墙的绿,犹如潺潺的溪水,在竖直的墙壁上,向上、向前蜿蜒。‎ 之后的岁月,这两株爬墙虎,用绿叶和奔跑的点点脚丫,给我展示出了“虎”一样的气势。这气势,也让我对自己当初的幼稚想法羞愧不已。真佩服为爬墙虎起名字的人,只三个字,就切中了“命脉”,描摹出了这种植物的外形和精神。‎ 当秋风漫过头顶的天空,张阿姨家西墙上的画,渐渐呈现出别样的神韵——红霞,一点点从绿叶中泛出,像一片片火苗,也像一颗颗红心,将夏天里凝聚的热情,一股脑儿诉说出来。“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如花非花的红叶,成了长在淡黄色墙壁上的一首抒情诗。‎ 当抒情诗片片退去,透出笔走龙蛇般的枝干,依然是震颤人心的景致——血管一样的构图、凛然的筋骨、灵魂般的质感。生命的坚韧、张力和走向,剪纸般凝固在西墙上……‎ 如此这般,叶儿绿了红,红过又绿。当初孱弱的爬墙虎,渐渐织就了整整一面西墙的“壁挂”。这壁挂,也像一片竖起来的绿莹莹的湖水,可以静静地流进心里。‎ 炎炎夏日,看到它的人都不由得驻足赞叹:“真美啊”!燥热的心,瞬间像是被爬墙虎举着的绿色“小扇子”扇过一般,渐渐安宁下来。‎ 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说一株四岁的爬墙虎,已经爬到七层楼房的墙面上。在爬墙虎的眼里,生命,大概是永无止境的吧。‎ 我不知道爬墙虎最终能爬到多高,但它的生命力委实让我吃惊。资料上说,一株爬墙虎,一个季度可以蹿高一米;一根茎粗两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可以是三十到五十平方米。这本领,其他植物,怕是望尘莫及的。‎ 几乎用不着人去浇灌,也不需要施肥、修剪,单是依靠伸向大地的根,探寻能量,就可以用自己的身体织成浑厚的“挂毯”,消噪、蔽日、除尘……爬墙虎,真的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典范呢!‎ 西墙上,两株爬墙虎的碧叶虬茎,还在一点点丰盈,一步步延伸、厚重。‎ 夏天见到张阿姨时,她笑逐颜开。说大热天里,有了爬墙虎,家里比外面低三四度呢,都不怎么开空调啦。‎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联想来表现内心的情感,由风吹碧叶联想到细浪和叮当作响的音乐,流露出对爬墙虎的喜爱。‎ B、深秋时节,其他植物都已萧条,而爬墙虎却一墙飘红,作者即景引用“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的诗句,表达内心的惊喜。‎ C、文章引述资料介绍爬墙虎的相关资料,把爬墙虎与其他植物相比较,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表明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 D、文章以爬墙虎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外部形态变化为明线,以作者虽爬墙虎的认识和情感变化为暗线,行文脉络分明。‎ ‎5、“一幅动态水墨画”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对爬墙虎生长状态之美的总体感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 ‎ ‎ ‎ ‎ ‎ ‎ ‎ ‎6、张阿姨、“驻足者”和作者对爬墙虎的喜爱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蕴含着什么道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 ‎ ‎ ‎ ‎ ‎ ‎ ‎ ‎ ‎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    材料一 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 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较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成药学优势日益凸显,中成药服务发展迅猛。‎ 目前,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济产业之一。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中药流通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我国每年向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较为平稳的发挥阶段,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3,318.72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223.9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02%。‎ ‎(摘编自2017年1月 16日中国报告网)‎ 附图:‎ ‎                             近五年我国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情况 材料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植物药市场销售额已超200亿美元,而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却无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2012年在中药出口品种中,中药提取物出口额仅为11.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额的48.5%。中药材和饮片的出口额为7亿美元,仅占出口额的33%。‎ ‎(摘自2013年11月20日中国经济网)‎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摘自201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2017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是为总部亮相,而早在2011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 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中医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中医药目前已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10个。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数据不包括中国)中医药团体有1200多个,目前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有50多万名。‎ ‎(摘自2017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表明随着疾病种类的增加、健康观念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学院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服务业发展迅猛。‎ B、材料一显示,由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构成的我国中药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是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C、材料三表明中药秘方大量流失,专利被抢先申请,商标遭抢注,国际话语权丢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D、材料四指出了中药治疗甲流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和针灸铜人在世卫总部亮相的意义,这两件事标志着走出国门的中医倍受世界推崇。‎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比较合理的两项是(      )(      )(5分)‎ A、材料一用图表直接呈现近年来我国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增长率变化情况,反映我国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让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B、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都引用了精确数据,客观反映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喜和忧,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C、材料四中,同一病症,西医视为“不治之症”,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彰显了中医的优势,点明了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 D、材料三中,以“摇钱树”“肥肉”比喻那些流失海外的中药秘方、被外国抢先申请的专利和抢注的商标,形象而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愤懑。‎ E、材料一中和材料四陈述新闻事实的先后顺序是一样的,都从客观角度报道了时效性较强的内容,并有一定的延伸,拓展了报道的广度。‎ ‎9、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建议?请简要分析。(4分)‎ ‎ ‎ ‎ ‎ ‎ ‎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有年,字登之,余姚人。有年举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吏部,历验封郎中。万历元年,成国公朱希忠卒,其弟锦衣都督希孝贿中官冯保援张懋例乞赠王,大学士张居正主之。有年持不可,草奏言:“令典:功臣殁,公赠王,侯赠公,子孙袭者,生死止本爵。懋赠王,廷议不可,即希忠父辅亦言之。后竟赠,非制。且希忠无勋伐,岂当滥宠。”左侍郎刘光济署部事,受指居正为删易其稿。有年力争,竟以原奏上。居正不怿,有年即日谢病去。十二年起稽勋郎中,历考功、文选,谢绝请寄。除目下,中外皆服。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尚方所需陶器,多奇巧难成,后有诏许量减,既而如故。有年引诏旨请,不从。内阁申时行等固争,乃免十之三。南畿、浙江大祲,诏禁邻境闭籴,商舟皆集江西,徽人尤众。而江西亦岁俭,群乞有年禁遏。有年疏陈济急六事,中请稍弛前禁,令江西民得自救。南京御史方万山劾有年违诏。帝怒,夺职归。荐起督操江,累迁吏部右侍郎。改兵部,又改吏部。尚书孙鑨、左侍郎罗万化皆乡里,有年力引避,朝议不许。二十一年与吏部尚书温纯共典京察,所黜咸当。未几,遂代纯位。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  明年,有年自是累疏称疾乞罢。帝犹慰留,赉食物、羊酒。有年请益力。最后,以身虽退,遗贤不可不录,力请帝起废。帝报闻。有年遂杜门不出。数月中,疏十四上。乃予告,乘传归。归装,书一箧,衣一笥而已。二十六年正月卒,年六十有八。赠太子太保,谥恭介。有年风节高天下。两世朊仕①,无宅居其妻孥,至以油幙障漏。其归自江西,故庐火,乃僦一楼居妻孥,而身栖僧舍。‎ ‎(节选自《明史·陈有年传》)‎ ‎【注】①朊仕:高官厚禄。‎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希忠无勋伐,岂当滥宠 伐:夸耀 B、左侍郎刘光济署部事 署:代理 C、有年引诏旨请 引:援引 D、帝犹慰留,赉食物、羊酒 赉:赏赐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 B、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 C、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 D、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有年遵从法令,不畏权要,在朱希孝为兄请赠王号一事,他不曲从张居正意见,依据法令规定,坚持自己观点,最终将原奏章呈给皇帝。‎ B、陈有年,恪尽职守,考核公允,担任考功等职时,拒绝请托,公布的官员任命名单,获得一致认可,考核京官时,贬黜官员的意见十分得当。‎ C、陈有年关心民生,为民请命。江西歉收时,身为巡抚的他,为了让江西百姓自救,顺应民意,开放边境,允许粮食流通,触怒皇帝被罢职。‎ D、陈永年为人耿介,清廉自守,第二次改任吏部时,因吏部尚书等官员是其同乡,他极力回避;父子两人均为高官,但有年无住所安置妻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最后,以身虽退,遗贤不可不录,力请帝起废。‎ ‎ ‎ ‎ ‎ ‎(2)其归自江西,故庐火,乃僦一楼居妻孥,而身栖僧舍。‎ ‎ ‎ ‎ ‎ ‎ ‎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列的诗歌,完成第14-15题 白帝城最高楼① 杜甫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②西枝对断石,弱水③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注】①本诗作于766年。②扶桑:传说为日出之处的大木。③弱水:神话中的西方之水。‎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尖”字奇峭、形象,突出了最高楼位于白帝城顶端的突兀感。‎ B、“旌旆”一词有象征意味,寄寓了诗人对时局乱象的担忧。‎ C、颔联写诗人登楼俯视,隐约可见峡谷龙蹲虎卧,江面鼋鼍遨游。‎ D、尾联中的“杖藜”“白头”是诗人年老体弱,济世无力的自画像。‎ E、诗人即景抒情,借登白帝城最高楼所见奇景宣泄激愤、沉痛之情。‎ ‎15、颈联体现诗题中“最高”, 其写法别具匠心,请简要分析。(6分)‎ ‎ ‎ ‎ ‎ ‎ ‎ ‎ ‎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连续运用比喻,形容危亡国势与个人坎坷命运紧密相连的名句是:“ ,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秦若能改换对六国之民的态度,秦的历史将会改写的名句是:‎ ‎ “ , , ?”‎ ‎ ‎ 第Ⅱ卷:表达题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近年来,以当庭举证、质证、认证为中心的审判方式改革持续推进,基层法官的任免更需要坚持举直措枉,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改革的成果。‎ B、我国在轨的高分卫星性能先进,状态稳定,能实时跟踪翻云覆雨的大气变化,为气象部门更准确地预报天气提供更有效的信息。‎ C、毋庸置疑,“大国工匠”是各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专业技术过硬,做事情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有着我们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境界。‎ D、作为基层干部,不能只在台上述而不作,要发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深入群众,倾听百姓呼声,拿出措施,切实解决问题。‎ E、工程技术攻坚是大兵团作战,需要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而文史哲及宗教、艺术领域的一流学者往往是“独行侠”,埋头做自己的研究。‎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打开手机上的特定软件,机主握住手机,再用另一只手轻击肘部,手机上的传感器就可以获取因此产生的振动,据说,这样可以检测骨密度。‎ B、随着国力提升,我国对人才的吸引力愈发增强,出国与回国人数比例已从2006年的3.15:1下降到2016年的1.28:1,呈现人才加速回流。‎ C、大数据在给各领域、各行业带来颠覆性变化的同时,也深刻改变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提升了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成为促进国家治理变革的基础性力量。‎ D、为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强对网络餐饮业的监管,管理部门出台新政,要求餐饮网店必须有实体店铺,让广大消费者吃上安全优质的食品。‎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到目前为止,迈克尔总统①           没有制定任何解决长期债务问题的计划。在他看来,首要任务是大力促进经济增长,②           财政赤字,③           不必提上日程。这种缺乏远见的态度令人担忧。‎ ‎④           是看好它的经济学者查尔斯,⑤           表现出对总统不关注赤字担忧。‎ ‎ ‎ ‎①‎ ‎②‎ ‎③‎ ‎④‎ ‎⑤‎ A 仍 关于 还 就算 一样 B 还 至于 尚 即便 也 C 却 至于 尚且 因为 所以 D 只是 对于 依然 虽然 但是 ‎20、阅读下面文段,仔细揣摩上下文内容,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任何过度的爱与保护,都只会使一个成长中的生命更弱,而不是更强。因为爱一旦过度,成了溺爱;①                                                ‎ ‎。溺爱和袒护只会阻碍生命成长。所以,要勇敢的割舍或放弃那些看似可以永久依赖的东西,让生命②                                                ,在磨砺中自由,在自由中怒放。‎ ‎21、下面一则请假条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 ‎ ‎ ‎ 尊敬的教务主任:‎ ‎ ‎ ‎     我是高三(1)班的学生,我想当一名民航飞行员,家父家母也十分支持。我现在要参加蓝天航空公司组织的“招飞”体检,由于路途较远,需请假五天(从‎3月20日-‎3月24日),请务必批准!‎ ‎          ‎‎2017年3月16日 ‎     陈小强 ‎ ‎ ‎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不同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的“共同记忆”。角色不同,“共同记忆”的意义便不相同。‎ 例如:‎ ‎【张爸爸】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都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 ‎【沈老师】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我要做一名千千有爱,修己达人的园丁。‎ ‎【吴市长】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 上述三位长辈关于“共同记忆”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对“共同记忆”的意义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从子女、学生、市民三种角色中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 ‎ ‎ ‎ ‎ ‎ ‎ 答案:‎ 福建省2016-2017高三(下)4月质检卷 第Ⅰ卷:阅读题 一、(35分)‎ ‎(一)(9分)‎ ‎1、(3分)B ‎2、(3分)D ‎3、(3分)C ‎(二)(12分)‎ ‎4、(3分C ‎5、(5分)”总体感受”是作者对爬墙虎生长之美的欣赏和赞美,在作者看来,爬墙虎是一名高明的艺术家,它的生长就像画家在挥毫,皴染,泼墨,走笔,其形、色、势富有变化之美,这幅“水墨画”意趣盎然,让人欣喜,令人佩服。‎ ‎6、(6分)张阿姨着眼于爬墙虎的实用价值,“驻足者”着眼于爬墙虎的审美价值。作者注重爬山虎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欣赏爬墙虎画一般的外形和虎一般的精神,认识到爬墙虎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典范。‎ 事物有多种意义,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 ‎(三)(12分)‎ ‎7、(3分)B ‎8、(5分)A D ‎9、(4分)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只有解决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发挥我国中医药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才有可能顺利地解决相关的国际地位,海外发展以及经济利益等问题。提升法律意识,做好秘方保密工作,利用相关的法律积极注册,保护知识产权。‎ 二、(35分)‎ ‎(一)(19分)‎ ‎10、(3分)A ‎11、(3分)B ‎12、(3分)C ‎13、(10分)‎ ‎(1)(5分)最后,陈有年认为自己虽然退职,遗漏的贤才却不可不录用,于是竭力请求皇帝,启用废置的人。‎ ‎(2)(5分)他从江西回来,原住房被火烧了,就租了一处房子,安置妻子儿女,自己栖息在僧人房舍。‎ 参考译文:‎ 陈有年,字登之,余姚人。陈有年考取嘉靖四十一年(1562)的进士,授职为刑部主事。改任吏部,历任验封郎中。万历元年(1573),成国公朱希忠去世,他的弟弟锦衣都督朱希孝贿赂宦官冯保援引张懋的例子请求赠封王号,大学士张居正支持他。陈有年坚决不赞同,上奏说:“根据令典:功臣死了,公赠封为王,侯赠封为公,子孙世袭的人,生死只享受原来的爵位。张懋赠封为王,朝廷议论不同意,就是朱希忠的父亲朱辅也这么认为。后来竟然被封赠,不合制度。况且朱希忠没有讨敌功勋,怎么能乱加宠幸?”左侍郎刘光济负责吏部事务,按张居正的意思,删改奏稿。陈有年极力争辩,最后将原奏章呈上,张居正不高兴,陈有年当天就称病离去。万历十二年(1584)他出任稽勋郎中,历任考功、文选郎中,谢绝说情。朝廷内外都佩服他的为人。调任太常寺少卿,担任右佥都御史巡视江西。为皇帝供给用品的尚方官需要的陶器,大都很奇巧,难以制作,后来有诏令允许适当减少,不久又照旧额了。陈有年引用诏令请求裁减,未获同意。内阁大臣申时行等人坚持争辩,才减免十分之三。南畿、浙江遭大灾,诏令禁止邻地买进粮食,商船都汇聚江西,安徽人最多。而且江西当年收成也不好,众人请求陈有年禁止。陈有年上奏陈述救急的六件事,其中请求稍稍松弛先前的禁令,使江西的百姓得以自救。南京御史方万山弹劾陈有年违背诏令。皇帝恼怒,剥夺了他的官职令他回乡。后来受举荐督办江防,渐渐升任吏部右侍郎。改任兵部职,后改任吏部。尚书孙钅龙、左侍郎罗万化都是他的同乡,陈有年极力回避,朝廷商讨没有同意。万历二十一年(1593)他与吏部尚书温纯共同主持对京官的考核,所做的罢黜之事都很得当。不久就取代了温纯的职位。第二年,陈有年从此不断上奏称病请求罢职。皇帝依然安慰挽留,赏赐食物、羊和酒。陈有年请求更为积极。最后,他认为自身虽然告退,遗漏的贤士不能不录用,极力请求皇帝起用废黜的人。皇帝答复知道了。陈有年就闭门不出。几个月,上奏十四次。才被准许告退,乘驿车回乡。回乡的行旅只有一箱书、一竹箱衣服而已。万历二十六年(1598)正月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四月诏令他出任南京右都御史,但是陈有年已经先去世了。封赠为太子太保,谥号恭介。他从江西回来,原住房被火烧了,就租了一处房子,安置妻子儿女,自己栖息在僧人房舍。‎ ‎(二)(11分)‎ ‎14、(5分)B、C ‎15、(6分)颈联写诗人站在楼上,极目远眺,向东仿佛能看到最东方的扶桑遥指此处断石,向西仿佛能看到最西方的弱水流入脚下长江,亦真亦幻,宏阔神奇,诗人借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极力渲染出此楼之“最高”。‎ ‎(三)(5分)‎ ‎16、(5分)‎ ‎(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第Ⅱ卷:阅读题 三、(20分)‎ ‎17、(5分)B、D ‎18、(3分)C ‎19、(3分)B ‎20、(4分)①保护一旦过度就成了袒护;②在独立中磨砺 ‎21、(5分)①缺标题,补上”请假条”三字;②“家父家母”改为“父母”;③“从‎3月20日-‎3月24日”,删掉“从”或将连接号改为“到”。④“请务必”改为“请”或“恳请”;⑤落款处的时间和署名,上下行颠倒,把署名改在上行,把时间改在下行。‎ 五、(60分)‎ 材料解读:‎ ‎1、只能选写某一身份,对“共同记忆”的定义作阐释,谈启发与感受,而所写的内容必须是考生最熟悉、最有话可谈的。本次作文题不要求考生从三个不同的身份,作面面俱到的阐述,也不要求学生对三个人物(父亲、老师、市长)所下的定义作异同分析。‎ ‎2、必须对“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谈清、谈深“为什是亲情的纽带?”因为记忆有许多痛苦、幸福的往事,家庭遇到不幸与挫折、遇到难以忘怀的幸福与快乐都会珍藏于亲人的心中,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如薪火代代相传。美好或痛苦的“记忆“,可以不忘初心,可以展望未来。‎ ‎  同样,对老师解读的“共同记忆“是精神家园,也必须谈清,写好“为什么”,老师与学生所镌刻在记忆中的美好与痛苦的回忆,所展现出来的师生情谊是不胜枚举的,老师教书育人的成果,师生之间难忘的误会与后来的消除,教师职业的平凡而伟大,桃李满天下的幸福感和光荣感……从学生这个身份来体味,来感悟,写起“精神家园”就会更有说服力。‎ 同样,从市民的身份来谈“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也是要谈清“为什么“。考生可以追忆城市的过去和现在,表现城市的繁荣昌盛是几代市民努力的结果,市民生活在自己居住的城市必须把它作为自己的家,扎根在这个作为灵魂归宿的家,建设好这个家。可以谈城市不仅需要高楼大厦,更需要文化底蕴,保护传统文化,创建城市文明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3、在写好“为什么”的基础上,考生还可以拓展一笔,去阐述,如何巩固作为家的精神纽带,如何建设精神家园,如何为城市的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作出贡献。这样文章的内容就丰富而充实。‎ ‎4、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从材料看,命题者的意图是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是否抓住精神、文化层面来写,是否写出有启发感悟的文章。考生切不可为“共同记忆”这个概念所困扰,应写三个人物对“共同记忆”定义的体会和感悟。‎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