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月考(期末)试题(宁夏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宁夏2018届高三月考5.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2018届高三语文月考(期末)试题(宁夏含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届高三语文月考(期末)试题(宁夏含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宁夏2018届高三月考5(期末)‎ 语文试题 ‎ 2018.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    新世纪以来,文化的翻译研究呈现出对空间与记忆问题十分关注的新动向。我国古代的域外书写基本上可以归为对他者文化的空间书写。通过这些域外书写文献的翻译研究来探讨一带一路沿线空间的跨文化建构,探讨沿线国家和民族文化记忆的跨界传播等问题,是促进民心相通、文化互鉴的重要课题。‎ ‎    一方面,翻译不仅是在某一空间中发生的跨文化实践,它本身也在不断塑造和建构他者空间,促进我们反思自我文化的空间存在。简言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空间实践。在社会学、人类学等研究领域,空间早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实体,而是越来越被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建构,历史、生活、想象等都是空间的构成要素,为其赋予意义和价值。那么,古代域外书写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空间跨文化叙述与建构,在转译和传播过程中又经历了什么?不同的译者如何处理中国先人的空间叙事,与之相关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赋予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形与重构?其背后有哪些可能的影响因素?体现了怎样的跨文化空间政治?这样的翻译与跨文化空间实践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空间中如何被接受并产生社会效应?一带一路的实施需要思考空间的翻译与重构、空间意义的跨文化流变等议题,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将有重要的意义。‎ ‎    另一方面,我国古代域外书写翻译与传播同文化记忆传承密不可分。所谓“文化记忆”,即一个文化群体所共享的记忆,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器物、民俗等方式展现和传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在我国古代域外书写文献中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宗教、民俗、景观等记载中,痕迹清晰可辨。那么,这些用古汉语书写的他者文化记忆在跨语言翻译与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再现?文化旅行有没有产生记忆的流变与重构?如果有,哪些记忆得以较好地再现,哪些发生了变形、扭曲,哪些又被遗忘?这体现了怎样的记忆政治?有哪些因素在其背后发挥作用?这样的跨文化记忆传播如何影响其与中国的文化互鉴、民心相通?类似的翻译传播问题,其学术与现实意义都是毋庸置疑的。‎ ‎    一带一路是促进世界和平、均衡发展的新范式。深入考察被书写对象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中国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传播和运用,对于做好“一带一路”的故事讲述,对于探索民心相通、文化互鉴的路径与策略,都有重要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我国对域外的国家和民族所作的书写都是对域外文化的空间书写。‎ ‎  B.跨文化空间实践的翻译对塑造和建构异域空间以及反思自己的文化都有作用。‎ ‎  C.不同的译者会使与域外书写相关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赋予发生变形与重构。‎ ‎  D.域外的文化记忆在翻译传播过程中会与中国的文化互鉴、民心相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提出了新世纪以来对古代域外书写的文献翻译研究成了新时期重要课题的观点。‎ ‎  B.第二段将翻译研究领域与社会学等领域的空间概念进行对比,说明其具有独特性。‎ ‎  C.第三段所提的众多问题说明“域外书写翻译与传播”与文化记忆密不可分。‎ ‎  D.末段论述了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传播和运用对作为中国发展新范式的一带一路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今历史机遇下,对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研究与传播运用有助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  B.古书《大唐西域记》对域外的政治、宗教等系列的空间记述可理解为对其社会文化的跨文化建构。‎ ‎  C.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传承的域外文化记忆,今天都已经在文化的发生地被重新发现。‎ ‎  D.对中国古代域外书写的优秀翻译,不单有学术上,在现实中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圣敦煌记 于  坚 ‎    并非所有的沙都被风吹散。‎ ‎    莫高窟后面是巨大的沙堆,凸出沙漠和戈壁滩十多米,像几匹皮毛光滑的骆驼伏卧在苍天下。莫高窟是沙堆前面的一排丘陵般的砂岩,挡住了滚滚流沙。砂岩上开凿了一排排洞窟,里面供奉着赞美佛陀以及无数神祗的塑像、彩绘和经书。砂岩前面是一条河,水已经干了,只是河岸上白杨林立,摇曳多姿,活泼泼地,仿佛河水顺着黑暗之根流到树身里去了。狂沙过后,莫高窟继续。‎ ‎    沙漠环绕着敦煌,就像一种迷恋。‎ ‎    朝拜者像狂沙般滚滚而来,又像沙一样消失。莫高窟的沙堆上经常呈现这种景象,一队轻沙如骑兵奔袭突击,忽然勒马升腾起来,在空中轻烟般散去,无影无踪,天空继续湛蓝,沙岗再次安静,等着下一回来袭。旅游团的小白旗在沙风中耀眼地晃着,我提着一瓶矿泉水,跟着那些来袭的干沙走向莫高窟。袭来和消失态势不同,袭来是新鲜地聚集,很给力、很兴奋、很张狂、很好奇,渴望着席卷裹挟一切。消失则不规则,千姿百态,各色各样,或渗入黑暗,或漏进缝隙,或飞扬万里,落到大海那边的浅滩上。但作为整体的沙漠一直都在,每一粒沙都在它里面消失了。我抓起一把,如果我的未来就是其中某一粒,我现在就是我自己的上帝,我也辨认不出我将是谁。沙的特征就是对具体、细节的遗忘,我们记得沙漠一词,但永远回忆不出任何一粒沙子,虽然它们绝非模子里倒出来那般一模一样。莫高窟神奇,它在沙之内创造了那种不是沙的东西。‎ ‎    我在2011年的秋天来到敦煌,那是‎8月24日。为这次旅行我准备了三十年,我一直想去敦煌,这种愿望并非我独有,我周围许多人都想去敦煌,那是一种召唤,似乎你在世,此生没有去敦煌走过一遭,就白来一趟似的。敦煌在召唤什么?我不知道,三十年间,敦煌不断地在我生命中掠过,有时候是回来的人的口头赞美,有时候是一段文字,有时候是某本书中的一幅插图,有时候是一场舞蹈……‎ ‎   ‎ ‎ 敦煌,干得只剩下天空和粉末。沙是干的,宗教也是干的。只有洞窟中的那些塑像壁画经书不干,只有朝圣者的队伍不干。他们来敦煌干什么,烧香吗?敦煌研究院是禁止烧香的。敦煌的佛爷如今也没有香火旺盛、有求必应的名声,在20世纪的中国,宗教声名狼藉,大多数人将它视为迷信。但一听到这个名词:敦煌!就蒙召似地来了。这个圣地是圣在哪里?‎ ‎    此时代的人们不像过去时代那么封闭,闭关锁国的门已经一道道打开。人们见识过各种圣地——希腊的神庙、玛雅人的祭坛、吴哥窟、泰姬陵……或者现代主义的圣地——埃菲尔铁塔、纽约帝国大厦、蓬皮杜中心……莫高窟极不显眼,没高出世界一寸,深陷于大地的黑暗中。要不是人流滚滚,粗心些的旅行者大部分都会漠视它,就像漠视沙漠本身。几排参差不齐的洞穴,害怕似的,藏在土黄色的砂岩上,犹如原始人的寓所。砂岩前面立着一个简朴的木质牌坊,穿过这个牌坊,就进入了莫高窟。它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被瞻仰的圣地,它其实从来也没有被作为一个纪念碑或者祭坛来建造。人们创造它,只是出于朴素虔诚的信仰甚至迷信,他们得找个地方来表达自己的诚意、迷狂。莫高窟起源于一个传说,说是有位僧人曾在此地见到金光在砂岩上一闪,这就是佛陀的指示。佛陀的指示来自佛经,也来自大地,而且通常来自大地,一棵树,一处水源,一块石头。为什么指示在此地出现而不是别处呢,原因或许都差不多吧,不仅仅是神的理由,也是人的理由。是什么力量,什么胶水将它们黏合起来?只有佛陀知道。更现实的理由恐怕还是那条神秘河,它带来了水,生命得以存在。即使超越如佛陀者,也是从水开始,他觉悟于菩提树下。如果没有水,这地球至今也就像月球一样,寸草不生,更不会有什么宗教了。‎ ‎    敦煌,起源于宗教狂热,但最终超越了它而不朽。那些佛教徒,那些匿名于狂沙的伟大艺人创造了超越宗教的东西——圣敦煌。人们穿越沙漠来到敦煌,顶礼膜拜的是圣泥塑、圣壁画……圣泥金、圣砖、圣竹简、圣书、圣吴带当风、圣曹衣出水、圣第45窟、圣第154窟、圣第99窟……圣敦煌。‎ ‎    无数匿名于沙漠的工匠艺人创造了敦煌。他们像恒河沙数一样,环绕着自己的作品.风将他们吹去,他们又从别处回来。‎ ‎    入夜,敦煌的天空满天星子,一颗颗旋转着,就像被解放的沙子。下面,黑暗里,莫高窟在黑暗里,就像一个沙漏。‎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将莫高窟比作皮毛光滑的骆驼伏卧在苍天下,形象地写出了莫高窟高耸突出、易于发现的特点。‎ ‎  B.第四段中作者用沙子之于沙漠的结果来衬托莫高窟之于沙漠的结果,以此来写出莫高窟的非物质的神奇。‎ ‎  C.作者在文章中对于“三十年”和“‎8月24日”的记述,旨在表明莫高窟对“我”有着强烈的召唤力以及“我”十分渴望去看一看莫高窟。‎ ‎  D.文章开篇的一句初看意义直白,但读完文章之后,你会发现它表意含蓄蕴藉,与文章的题旨密切相关。‎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5分)‎ ‎6.文章的题目是“圣敦煌记”,请探究“圣”字于文章中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    材料一:‎ ‎    校园欺凌是一种长时间持续、对个人施以心理恐吓、身体和言语侵害的恶意攻击。欺凌让受害者感到痛苦、羞耻、尴尬、恐惧、忧郁,校园欺凌带来的伤害往往不可逆转。‎ ‎    欺凌有三大显著特征: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的不均衡性。‎ ‎    校园欺凌的加害方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通常来讲,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肢体欺凌,女生受言语欺凌或性骚扰的比例较大。大多情况下,因为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有权力、体型、体能等方面的不对等因素,受害者无力进行有效反抗。‎ ‎    通常有三类学生容易被欺负:言行失当者、弱势族群、异类学生。这些学生大多人际关系不佳,潜在欺凌者会基于情绪(看不顺眼)及工具(钱及地位)目的而展开攻击。受凌者因力量失衡而无力反抗,或害怕被报复不敢告诉他人。这越发会让欺凌者得寸进尺、不断重复。‎ ‎                   (选自南方网《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学生?》)‎ ‎    材料二:‎ ‎    对于欺凌这一社会问题,加拿大一些学生家长和专家有不同看法和主张。有人认为孩子面对肢体欺凌时要打回去,而“停止欺凌”机构的专家则认为,这样可能会导致暴力升级,有时会造成伤害程度加深。有人认为经历被欺凌可以磨炼孩子的性格,而专家指出欺凌会使孩子失去对他人的信任,损害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影响孩子健康的心理发展。有人也悲观地认为欺凌不可避免,孩子们总会这样做。‎ ‎    专家指出,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一起努力,就可以消除欺凌。欺凌行为可能是模仿家长、电子游戏、电视或电影中看到的行为。根据反欺凌网站Bullying Canada. ca的调查,93%的视频游戏对暴力行为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对孩子会是一个不良的暗示。‎ ‎                                        (选自新华网《加拿大校园欺凌面面观》)‎ ‎    材料三:‎ ‎    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以外,学校管理与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对校园暴力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数据分析显示农村学校在各种类型的校园暴力发生率上都要高过城市的学校。‎ ‎                               (选自《光明日报》的《有多少校园欺凌不该发生》)‎ ‎    材料四:‎ ‎    精神医学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对记者表示,不同的孩子被欺负后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有的孩子会生气、闷闷不乐。有的孩子可能会对施暴者产生怨恨,出现明显的报复心理,而且可能长期存在这种报复心理。还有少部分人遇事总是忍着,但是他心里并没有释然,长时间的压抑会导致其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遭受同学欺负导致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一定要及早去治疗。心理医生会帮他做心理分析、心理辅导,让他去做心理调整,从而找到突破口,让他跳出这个心理阴影。只要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或者药物治疗,还是能够治愈的。”杨甫德说。‎ ‎                       (选自《工人日报》的《帮助孩子对校园欺凌说“不”》)‎ ‎7.下列对校园欺凌这一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校园欺凌中作为加害方的个体或者群体往往会对受害者进行言语、身体、心理等方面的侵害。‎ ‎  B.言行失当者、弱势族群、异类学生往往更易于受到持续性的、伤害性的和力量不均衡性的攻击。‎ ‎  C。权力的差别、体型的差别、体能的差别、成绩的差别都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现象的重要因素。‎ ‎  D.在遭受校园欺凌后,只要有专业的心理老师和正确的药物参与进来,心理疾病一定能 ‎    治愈。‎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三中都提到了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的诱发因素,在诱发因素的分析上,它们是有交叉点的,其他材料则没能提及这一点。‎ ‎  B.材料二和材料四中都说到了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除此之外,两则材料还提及了面对校园欺凌的共同做法。‎ ‎  C.从材料三来看,成绩差的学生在各种欺凌中占的比率是最大的,体型偏胖的学生在各种欺凌中占有的比率也是最大的。‎ ‎  D.材料一对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定义,并指出了它的三个显著的特征,同时也提到了受害者的三个易欺人群和他们的心理感受。‎ ‎  E.在遭受校园欺凌后,不同的受害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不同的家长和专家可能也会有自己不尽相同的看法和主张。‎ ‎9.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发生校园欺凌这种现象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李崇字永隆.英果有筹算,胆力过人。周元年,以父贤勋,封回乐县侯。时年尚小,拜爵之日,亲族相贺,崇独泣下。贤怪而问之对日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贤由此大奇之。起家州主簿,非其所好,辞不就官,求为将兵都督。随宇文护伐齐,以功最,擢授仪同三司。周武帝平齐,引参谋议,以功加授开府,封裹阳县公,邑一千户。高祖为丞相,迁左司武上大夫,加授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寻为怀州刺史,进爵郡公,加邑至二千户。尉迟迥反,遣使招之。崇初欲相应,后知叔父穆以并州附高祖,慨然太息日:“合家富贵者数十人,值国有难,竞不能扶倾继绝,复何面目处天地间乎!”韦孝宽亦疑之,与俱卧起。其兄询时为元帅长史,每讽谕之,崇由是亦归心焉。及破尉迟,拜大将军,寻进位上柱国。‎ ‎    开皇三年,除幽州总管。突厥犯塞,崇辄破之。奚、契丹等慑其威略,争来内附。其后突厥大为寇掠,崇率步骑三千拒之,转战十余日,师人多死,遂保于砂城。突厥围之。城本荒废,不可守御,晓夕力战,又无所食,每夜出掠贼营,复得六畜,以继军粮。突厥畏之,厚为其备,每夜中结阵以待之。崇军苦饥,出辄遇敌,死亡略尽,迟明奔还城者,尚且百许人,然多伤重,不堪更战。突厥意欲降之,遣使谓崇曰:“若来降者,封为特勤。”崇知必不免,令其士卒日:“崇丧师徒,罪当死,今日效命以谢国家 ‎。待看吾死,且可降贼,方便散走,努力还乡。若见至尊,道崇此意。”乃挺刃突贼,复杀二人。贼乱射之,卒于阵,年四十八。赠豫邬申永浍亳六州诸军事、豫州刺史,谥曰壮。子敏嗣。‎ ‎                                       (节选自《隋书·李崇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贤怪/而问之/对日/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 ‎ B.贤怪而问之/对日/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  C.贤怪而问之/对日/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  D.贤怪/而问之/对日/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古代指由平民出身而晋升为官员。‎ ‎  B.仪同三司,官名,始于东汉,本意指非三公(司马、司徒、司空)而给以三公同等的待遇。‎ ‎  C.上柱国:原为保卫都城安全的军将,后为中央最高武官或为功勋的荣誉称号。‎ ‎  D.赠:古代指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亲属则不属于加封之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崇年幼受爵,感恩孝顺。李崇因为父亲的缘故而被封官受爵,他一方面为无功受封而感念帝王,另一方面又为报恩而不能侍奉父母而感伤。‎ ‎  B.李崇不恋官位,功高受赏。李崇刚作州主簿时,因为这不是他的爱好,于是辞去主簿一职改作都督,后军功显赫,不断受到封赏。‎ ‎  C.李崇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当尉迟迥谋反时,李崇曾经思想上有过摇摆,但得知叔父归附高祖的情况后,终于有了扶国济困之心。‎ ‎  D.李崇以弱敌强,为国尽忠。李崇多次打败突厥人的进犯,威名远播。砂城一役,他以少敌众,拼死抵抗,后兵败殉国。‎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韦孝宽亦疑之,与俱卧起。其兄询时为元帅长史,每讽谕之,崇由是亦归心焉。(5分)‎ ‎  (2)崇丧师徒,罪当死,今日效命以谢国家。(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    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①‎ 王  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②旧绕汉宫③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注】①王维的这首七律,就是唐玄宗由阁道出游时在雨中春望赋诗的一首和作。所谓“应制”,指应皇帝之命而作。②黄山:黄麓山,在今陕西省。③汉宫即汉代黄山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一开头就将由阁道眺望所见的形胜尽收眼底,“秦”“汉”二字使其具有浓厚的历史色彩。‎ ‎  B.第二联“千门柳”“上苑花”点明了诗歌写作的内容,也照应了标题中的“春”。‎ ‎  C.颈联虚实相生,既有所望之人间美景,也有想象中凌空飞起的宫阙,给人一种高峰突起、耳目一新之感。‎ ‎  D.尾联赞颂皇帝出行不是为了赏玩,而是顺节气行时令,关心百姓耕作,符合应制诗的特点。‎ ‎  E.此诗紧扣题目中的“春雨”二字去写,并善于取景布局,巧妙描绘,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春游图景。‎ ‎15.王维诗白古被人称赞为“诗中有画”,此诗描绘了几幅面面,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  (1)韩愈在《师说》中将当时不从师的坏风气与古代圣人进行了对比,给予无情的批判,他说:“    ___    _。”‎ ‎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    ,    ”两句用新奇的比喻描写了大雪降临时的美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刚刚结束高考,小明就要准备志愿填报,众多的专业选择使他莫衷一是,迟迟不能定夺。‎ ‎  ②城市建设如何体现历史文韵?唤醒老旧厂房的文化魅力,帮助工业遗存“起死回生”,正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动力。‎ ‎  ③寒冬里,虽然万物在混沌和阴暗中沉睡,但是在这混沌和阴暗中,却正蓄势待发着一种不可言喻的苏醒!‎ ‎  ④以简政放权推进政府建设,彰显的是勇气。31个省均已公布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政府职责一目了然。‎ ‎  ⑤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大荔县并没有结缘体育的必然因素。那么,到底是什么能让大荔县对牵手体育、承办赛事乐此不疲呢?‎ ‎  ⑥我天生就不是上下其手的人,最近修理房子时,每当修好一样东西,另一样东西就会坏掉,百试不爽,因而得出修不完定律。‎ ‎  A.②④⑥    B.①②⑤    C.①③⑥    D.②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省级政府普遍设立了政府法律顾问,国务院部门和市县政府也在稳步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为政府依法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C.长聘教授亲自带本科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受到好的熏陶和教益,学生以后的成长大有裨益。清华大学的做法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 ‎  D.据资料表明,语言表达作为管理沟通的有效手段,可分为体态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三种类型,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0%、43%、7%。‎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请允许我作为男方家长对亲家几十年辛劳养育了漂亮出众的新娘表示感谢,并祝新婚夫妇美满幸福,早生贵子。‎ ‎  B.老王呀,今天就看你三分薄面上把他放了,如果以后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你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你也不要来说情了。‎ ‎  C.在司仪主持下,我跪请先生入座,向先生敬献束修,行三鞠躬、三叩首大礼。从此,我正式忝列范先生门墙,成为先生的人室弟子。‎ ‎  D.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捕头雷横一边接过晁盖递给的十两银子,一边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    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可以被广泛利用。  ①  ,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 ‎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 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 ‎    ②  。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  ③  ,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5分)‎ ‎    每一种方言都是一个知识体系,消亡一种方言,就是消亡一种知识体系。全世界现存6 000多种语言。但是随着全球化和城镇化,这些乡音正以每两周消亡一种的速度在减少,而乡音背后的文化基因也在被我们不自觉或者不自知地剪断,这个非常可怕!现在我们的孩子只会说普通话和英语了,静下心来想想我们的方言是多么有意思…….‎ ‎    请你就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又要留住方言的重要意义写一段话。(85字以内)‎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①志不强者智不迭。——墨子 ‎    ②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抒怀》‎ ‎    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    ⑤德星降人福,时雨助岁功——白居易 ‎    ⑥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司马光《资治通鉴》‎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 ‎  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白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 ‎ ‎ ‎ ‎ ‎ ‎ 宁夏育才中学2018届高三月考5.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夸大其词。原文说的是“基本”上可以归为对他者文化的空间书写。)‎ ‎2.B(不是对比,是类比,意在说明二者具有相通性。)‎ ‎3.C(以偏概全。原文“哪些发生了变形、扭曲,哪些又被遗忘?”可见有些被翻译的域外文化的记忆在今天是不能被发现的。)‎ ‎4.A(“运用比喻对莫高窟……写出了它们高耸突出……的特点。”这句话中比喻的对象应该是“沙堆”。)‎ ‎5.①写出了敦煌的地理特点,沙漠围绕着敦煌;②写出了沙漠对敦煌的感情“迷恋”,敦煌对于沙漠有着无限的魅力。③开启下文,领起了下文对敦煌神奇神圣的记述。(每点2分,三点得5分)‎ ‎6.①它的神圣神奇。外表朴素,内在却打造了沙子以外的震撼。②敦煌神圣的感召力。它使众多的朝拜者滚滚而来,顶礼膜拜。③敦煌传说的神奇。佛陀示,金光闪,敦煌起。④神圣的敦煌艺术和文物遗存。艺人创造了超越宗教的众多辉煌艺术,古人留下了有价值的文物。(每点2分,三点即可。如答“莫高窟外面有一条神秘的河”可给1分)‎ ‎7.D(“一定能治愈”判断错误。材料一中说“校园欺凌带来的伤害往往不可逆转”,材料四说“一定要及早去治疗”,可见D选项的结论是不对的。)‎ ‎8.DE(A项,材料二的第二段中也有校园欺凌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B项,两则材料中提到的做法是不尽相同的。C项,体型偏胖的同学在网络欺凌中占有的比率不是最大的。)‎ ‎9.①努力消除欺凌。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共同努力,制约限制不良的游戏电影电视对他们的负面影响。②尽早及时心理药物治疗。欺凌发生后,心理的危害要通过专业人士尽早消除。③不要以暴制暴。以暴制暴可能导致事态恶化。④告知学生校园欺凌的可能诱导因素,尽量避开或及时寻求帮助。(每点1分)‎ ‎10. B(“怪而问”是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不能分开;“对日”算是固定的搭配;“不得终于孝养”是完整的结构,分开意思就完全改变了。)‎ ‎11. D(有时亲属也在加封之列。)‎ ‎12. B(应该是他应召离家任州主簿,这不是他喜欢的职位,他辞谢不赴任。)‎ ‎13.(1)韦孝宽也怀疑他与尉迟迥相应,于是与他一起起居。他的兄长李询当时任元帅长史,每每劝他,李崇因此也归心高祖。(“与俱卧起”有省略;每,每每,常常;讽谕:劝导。每处1分,句意2分。)‎ ‎  (2)我李崇丧失了军队,按罪当死,今天我要效命以向国家谢罪。(师徒:军队。罪:按罪。谢:谢罪。每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   ‎ ‎ 李崇字永隆,果断而有谋算,胆识气力超过常人。北周元年,因为他的父亲李贤的功劳,他被封为回乐县侯。当时他年龄尚小,拜爵那天,亲族相贺,只有李崇落泪。李贤惊讶地问他为什么哭,他说:“我对国家无功,却年幼时封侯,我应报答皇上的恩宠,这就不能来孝敬供养父母终老一生,所以悲痛罢了。”李贤因此大感奇异。李崇应召离家任州主簿,这不是他喜欢的职位,他辞谢不赴任,要求当了率兵的都督。随宇文护伐齐国,因其功劳最大,提拔他当了仪同三司。周武帝平齐国,延引他参议作战参谋,因功勋卓著加授开府,被封为襄阳县公,食邑一千户。隋高祖当周朝丞相时,他升任左司武上大夫,加授上开府仪同大将军。不久任怀州刺史,晋升爵位为郡公,增加食邑到二千户。尉迟迥谋反时,派使者招李崇同反。李崇开始想响应尉迟迥,后知叔父李穆用整个并州归附隋高祖,于是他慨然叹息说:“全家中享受富贵的有几十人,适逢国家遭难,竞不能扶倾继绝,我又有何面目活在天地之间呢?”韦孝宽也怀疑他与尉迟迥相应,于是与他一起起居。他的兄长李询当时任元帅长史,每每劝他,李崇因此也归心高祖。等到击破尉迟,拜授他为大将军。不久升任上柱国。‎ ‎    开皇三年,任幽州总管。突厥进犯边塞,李崇就打败他们。奚、契丹等国,惧怕他的威力谋略,都争着归顺。这以后,突厥大举入侵,李崇率步兵骑兵三千人抵抗,转战十几天,部下多战死,于是在砂城坚守自保。突厥包围了他。砂城本来荒废,不可守御,从早到晚拼死作战,又没吃的,每每夜里出城抢掠突厥的兵营,得到牲畜,以继军粮。突厥人怕他,深深戒备,每天夜晚布阵等待。李崇军苦于饥饿,出城就遇敌,差不多全饿死了,天亮时从城外回到城中的,尚有百把人,然而多有重伤,不能再打仗。突厥人想迫使他投降,派人对李崇说:“如来投降,封你为特勤。”李崇知道难免一死,命令他的士卒说:“我李崇丧失了军队,按罪当死,今天我要效命以向国家谢罪。你们看我死后,才能向贼人投降,方便时分散逃走,努力逃回故乡。如见到皇上说明我李崇的这一心意。”于是持刀突入贼人,又杀两人。贼人乱箭射他,他死于阵前,时年四十八岁。朝廷追赠他为豫、鄄、申、永、浍、亳六州诸军事、豫州刺史,谥号为“壮”。其子李敏承袭他的官爵。‎ ‎14. CE(C项,均为实写,宫阙也是所见之实景;E项,扣题目中的“望”字。)‎ ‎15.①秦塞山河图。渭水曲折地流经秦地,黄麓山依旧盘旋在黄山宫脚下。②帝王出行图。銮舆穿过垂柳夹道  的重重宫门,回望帝王园林春花烂漫。③春雨长安图。云雾缭绕,盘旋在广阔的长安城上,云雾中托一对高耸的凤阙,像要凌空而起,在茫茫的春雨中,万家攒聚,无数树木更显无限生机。‎ ‎16.(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7. C(①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使用时主语不能是某一个人。此处应为“无所适从”。③蓄势待发:指随时准备进攻。不可以带宾语。⑥上下其手:是指玩弄手法,串通作弊。这里可改为“擅长动手”。)‎ ‎18. B(A项,搭配不当,应是“推进制度建设”。C项,成分残缺,应为“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大有裨益”,少了一个重要的介词“对”。D项,句式杂糅,去掉“据”字。)‎ ‎19.C(A项,“贵子”,就是敬辞,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不恰当。B项,薄面,为人求情时,称白己的情面。D项,“笑纳”不可用于第一人称,是请别人接受馈赠时说的敬语。)‎ ‎20.①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②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③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每处2分)‎ ‎21.示例:普通话让你走得更远,方言让你记住你的根。语言绝不仅仅是交流的T具,它承载着我们的乡音和乡情,承载着我们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我们一定要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保留住我们的方言。(5分)‎ ‎22.【解题思路】作文的关键是要在六个诗句中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考生在写作时应明确每句诗文的立意,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可寻句子立意的共同点,迥异点,互补性等。①讲的是人要有雄心壮志;②说的是辛苦做事,不懒惰;③可理解为表率榜样的重要性;④说的是要有至高的国家民族意识,崇高的价值观;⑤说的是一个人要有德;⑥说的是才德的辩证关系。这六点之间,我们要优化组合,以恰当的逻辑将它们串联起来,立意就渐渐清晰了。①②可理解为一种并列关系,一个人要想成功,需心有大志,并且脚踏实地做起来。③④如果串联起来就是一个人要永远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方可不负人生。⑤⑥共性是德,可讲一个人才和德的辩证关系……总之,考生需寻找两句或三句间的立意关联,从而确定出一个立意,并在写作时引用。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