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福州市初三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卷(新人教有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超市里“高钙牛奶”、“加氟牙膏”等货品中的“钙、氟”应理解为( )
A.
元素
B.
原子
C.
分子
D.
单质
考点:
元素的概念..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物质组成中涉及到的含加氟、补钙等说法,都是关注物质的组成元素,而与该元素具体的存在形态无关,所以都是指元素.
解答:
解:“高钙牛奶”、“加氟牙膏”中的“钙、氟”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钙、氟”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元素的有关知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的认识.
2.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图示正确的是( )
A.
取液时挤入空气
B.
将滴管横放在桌面
C.
将洗净的滴管放入洁净烧杯中
D.
将残留试液的滴管倒持
考点:
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取用液体时,先挤压胶头,再伸入溶液中吸取;
B、胶头滴管不能倒置,也不能平放于桌面上;
C、将洗净的滴管放入洁净烧杯中是可以的;
D、将残留试液的滴管倒持会污染胶头.
解答:
解:A、使用胶头滴管时先挤压胶头,再伸入溶液中吸取,图示做法正好相反,故A错误;
B、胶头滴管不能倒置,也不能平放于桌面上,防止污染药品,故B错误;
C、将洗净的滴管放入洁净烧杯中是可以的,故C正确;
D、将残留试液的滴管倒持会污染胶头,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操作的一些注意事项,掌握常用仪器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3分)硬水在煮沸过程中发生的反应原理之一是:Ca(HCO3)2X↓+H2O+CO2↑,则X是( )
A.
CaO
B.
Ca(OH)2
C.
CaCO3
D.
Na2CO3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本题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CO3)2X↓+H2O+CO2↑,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确定X的化学式.
解答:
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化学方程式为:
Ca(HCO3)2X↓+H2O+CO2↑,可知,该反应中,反应物中含有1个Ca原子,6个O原子H原子为2个,C原子为2个;生成物中已有2个H原子,3个O原子和1个C原子;还差1个Ca原子,3个O原子,C原子为1个在X中,则X的化学式为CaCO3.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利用化学方程式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学生应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守恒、原子守恒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4.(3分)下列物质中,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
A.
H2
B.
2H2
C.
2H
D.
2H+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氢分子可表示为:2H2.
A、该选项中的符号表示1个氢分子,故选项错误.
B、该选项中的符号表示2个氢分子,故选项正确.
C、该选项中的符号表示2个氢原子,故选项错误.
D、该选项中的符号表示2个氢离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5.(3分)柠檬黄铬酸铅(PbCrO4)中铬元素(Cr)化合价为+6价,则铅元素(Pb)的化合价为( )
A.
+1
B.
+2
C.
+3
D.
+4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柠檬黄铬酸铅(PbCrO4)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
解: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铬元素显+6价,氧元素显﹣2价,设铅元素的化合价是x,可知柠檬黄铬酸铅(PbCrO4)中铅元素的化合价:x+(+6)+(﹣2)×4=0,则x=+2.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能力.
6.(3分)液氮降雨剂是一种新型人工降雨剂,下列关于液氮降雨剂的做法正确的是( )
A.
使用该降雨剂会污染空气
B.
降落的雨滴中将含有大量的液氮
C.
在降雨过程中该降雨剂转化为水
D.
在降雨过程中该降雨剂发生物理变化
考点:
常见气体的用途;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A、液氮气化成氮气,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
B、氮气的溶解性是难溶于水;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D、液氮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而使周围温度降低,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解:A、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会污染环境,所以错误.
B、液氮沸点很低,喷出即气化,氮气难溶于水,降落的雨滴中不会含有大量的液氮,所以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降雨过程中该降雨剂不可能转化为水,所以错误.
D、用液氮作增雨剂主要是利用液氮气化时吸热,周围温度降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珠落下,因此在降雨过程中该降雨剂发生物理变化,所以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氮气的沸点、溶解性以及空气的成分等方面的知识,只要掌握了氮气的基本知识,就能解答好本题.
7.(3分)(2012•广州)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
煤
B.
石油
C.
乙醇
D.
天然气
考点:
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专题:
化学与能源.
分析:
天然气、煤、石油属于化石燃料,在我国能源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不可再生能源.
解答:
解: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天然气、煤、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因此BCD均是化石燃料.只有A乙醇可由粮食酿造的,所以是可再生能源,且不属于化石燃料.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要掌握化石燃料的种类和特点,充分理解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8.(3分)下列关于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河水经活性炭净化后得到纯水
B.
用砂石过滤的方法可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C.
用喷灌、滴灌的方法浇灌农田可节约用水
D.
水电解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生成氢气
考点:
水的净化;电解水实验;硬水与软水;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A、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够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通过此方法净化后得到的水中仍然含有一些溶于水的物质;
B、过滤可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但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C、用喷灌、滴灌的方法浇灌农田可节约用水;
D、水电解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生成氧气,负极生成的是氢气.
解答:
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够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通过此方法净化后得到的水中仍然含有一些溶于水的物质,所以得到的不是纯水,故错误;
B、过滤可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但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所以不能将硬水软化,故错误;
C、用喷灌、滴灌的方法浇灌农田可节约用水40%~70%,正确;
D、水电解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生成氧气,负极生成的是氢气,故错误;
故选:C.
点评:
水中含有钙离子、镁离子,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形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镁沉淀,加热才能将硬水软化,此外,了解水的净化方法及原理等知识才能顺利解答.
9.(3分)如图所示光亮的铁钉保存在不同环境中,其中最不容易生锈的是( )
A.
B.
C.
D.
考点:
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铁与氧气和水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水和氧气同时存在是铁生锈的必要条件;如果缺少水或缺少氧气,或者缺少氧气和水,铁就不容易生锈.
解答:
解:A、铁钉浸没在水中,由于水中会溶有氧气,所以依旧会生锈,就是慢一些.故选项错误;
B、铁钉浸没在植物油中,与水和氧气隔绝,最不容易生锈.故选项正确;
C、铁钉露置在空气中,与氧气和水蒸气接触,容易生锈.故选项错误;
D、铁钉部分浸没在盛有水的试管中,与氧气和水充分接触,最容易生锈.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只要破坏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就能防锈.
10.(3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氧气可用作火箭燃料
B.
氮气可用于制造氮肥
C.
氦气可填充探空气球
D.
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考点:
常见气体的用途..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用途进行分析.
解答:
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故说法错误;
B、氮气是制造氮肥的重要原料,故说法正确.
C、氦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可用于填充探空气球,故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故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气体的性质及用途,同学们需要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知识的积累.
11.(3分)如图为某物质的分子模型示意图,其中“○”代表氢原子,“●”代表氧原子.下列关于该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属于混合物
B.
化学式为HO
C.
每个分子由4个原子构成
D.
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1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某物质的分子模型示意图确定该物质的化学式,进而由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判别方法、该物质分子的构成、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该物质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该物质的分子模型示意图可知,该1个物质的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H2O2,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该物质的分子模型示意图可知,该1个物质的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则每个分子由4个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16,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3分)在一定条件下,让置于密闭容器中的下列各组物质充分反应后(假设反应能进行到底),密闭容器中只剩余一种物质的是( )
A.
质量比为1:8的O2和H2
B.
质量比为3:5的C和O2
C.
分子个数比为1:2的CH4和O2
D.
分子个数比为2:1的CO和O2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及质量关系来判断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并判断哪种反应物的过量,同时注意水在常温下是液态来分析反应后密闭容器中的气态物质为纯净物.
解答:
解:A、因2H2+O22H2O,可知每有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水,所以质量比为1:8的02和H2反应后,氢气有剩余,反应后为氢气和水的混合物,故A错误;
B、由C+O2CO2,质量比为12:32时恰好完全反应,则质量比为3:5时碳过量,反应后为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由CH4+2O2CO2+2H2O可知,分子个数比为1:2的CH4和O2时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反应后物质为水和二氧化碳,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
D、因2CO+O22CO2,可知CO和O2分子数比为2:1时恰好反应,产物为二氧化碳,只有一种物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及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应明确恰好完全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与物质的质量比可由化学方程式得到是解答的关键.
二、填空与简答题(共3小题,满分33分)
13.(18分)随着对“火”的认识和使用,人类能够更好地改造自然、改善生活.
(1)如图1所示,古人“钻木取火”过程中,快速搓动木棍使底部的干草着火,从“燃烧条件”分析:“钻木”为干草燃烧提供的条件是 使木头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
(2)形状大小相同的木炭在下列气体中燃烧的现象如表所示,回答问题:
①木炭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是(答一点) 氧气的浓度不同 .
②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
③根据表中信息,写一条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或空气 .
不同气体中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在臭氧中
实验现象
红热
剧烈燃烧
非常剧烈地燃烧
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木炭在臭氧(O3)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C+2O33CO2 .
(3)如图2所示,1860年英国化学家法拉第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经研究:子火焰中燃烧物为石蜡蒸汽,子火焰为石蜡蒸汽燃烧产生的.
①蜡烛能产生母火焰这一现象,证明石蜡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熔沸点低 (写一点,下同),化学性质是 可燃性 .
②该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导气管不宜太长,其原因是 导气管太长,石蜡蒸气冷凝,不能从导管末端导出 .
(4)双燃料汽车的燃料是汽油和天然气.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H4+2O2CO2+2H2O ,用天然气替代汽油作燃料的优点是 污染少 (写一点).
(5)发生火灾时,对于被困人员来说,下列做法正确的有 AB (填标号).
A.尽可能迅速找到安全出口撤离
B.烟很大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火势较大时,乘坐电梯快速逃生.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蜡烛燃烧实验;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1)根据燃烧的条件【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①物质之间反应的剧烈程度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②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条件书写方程式;
③根据表中燃烧时需要的气体分析;
④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条件书写方程式;
(3)①蜡烛的主要成分石蜡的沸点较低,受热易汽化为蒸气,如果点燃石蜡蒸气,蒸气会继续燃烧;
②考虑导管太长,温度降低,蒸气冷却,就不会燃烧;蜡烛母火焰的中心部位还没有来得及与氧气接触,仍是石蜡蒸气,所以可以燃烧.
(4)根据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以及天然气的优点分析.
(5)根据火中逃生的措施分析.
解答:
解:(1)钻木取火,即克服摩擦力做功,使得木头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使木头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2)①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里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说明了可燃物燃烧时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②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③由表中“在臭氧中非常剧烈地燃烧”可见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或空气.
④木炭在臭氧(O3)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3C+2O33CO2
(3)①蜡烛的主要成分石蜡的沸点较低,由于烛芯的温度较高,石蜡会蒸发变成蜡烛蒸汽,就是我们看到的白烟,这些蜡烛蒸气就是子火焰的可燃物.
②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能太长,如果导气管太长,由于温度的降低,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气管的末端导出,使实验不成功.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天然气代替汽油、柴油作为汽车燃料的优点很多,如燃烧充分,热值高、污染小等.
(5)A、为保护生命安全,在火灾难以控制时,尽可能迅速找到安全出口撤离,所以正确.
B、湿毛巾可起到滤过的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不会吸入烟尘和有毒气体,所以正确.
C、在火灾情况下,电梯的供电系统会随时断电,或是电气线路被烧毁而停电,电梯受热后其轿厢会失控甚至变形卡住,人在其中很危险;不能乘电梯逃生,故选项逃生方法错误.
故答案为:(1)使木头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2)①氧气的浓度不同;
②CO2+Ca(OH)2═CaCO3↓+H2O;
③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或空气;
④3C+2O33CO2;
(3)①熔沸点低;可燃性;
②导气管太长,石蜡蒸气冷凝,不能从导管末端导出;
(4)CH4+2O2CO2+2H2O;污染少;
(5)AB.
点评: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燃烧的条件、火中自救、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进行知识的大胆迁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解题.
14.(8分)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如图1,铝原子的相关信息如图2.结合图1和图2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1和图2中内容补充完整:① 原子 ;② 氧气 (填单质);X(铝的核电荷数)= 13 .
(2)铝属于 金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6.98 ,其最外层有个 3 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失去 (填“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铝离子,铝离子符号为 Al3+ .
考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根据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构成分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以及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解答;
(2)根据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以及元素周期表中提供的信息进行解答.
解答:
解:(1)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构成分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其中氧气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根据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X(铝的核电荷数)=13;
故填:原子;氧气;13;
(2)铝属于金属;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其最外层有个3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形成铝离子,铝离子符号为Al3+.
故填:金属;26.98;3;失去;Al3+.
点评:
本题考查了分子、原子以及离子之间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5.(7分)碳元素在含碳物质中的“旅行”线路如图.(注:下列各线路均为一步完成的化学反应)
(1)请按物质所含元素种类递增的规律,在圆圈内短线处填入物质的化学式.
若线路③属于分解反应,写出一个路线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2CO3═H2O+CO2↑ .
(2)碳元素在下列物质中的“旅行”路线完全正确的有 AC (填标号).
A.
B.
C.
考点: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1)根据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2)A、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还原剂生成一氧化碳;
B、一氧化碳不能到碳酸;
C、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解答:
解:(1)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一个路线③反应的反应物是碳酸,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方程式是:H2CO3═H2O+CO2↑
(2)A、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反应,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故A正确;
B、一氧化碳不能到碳酸,故B错;
C、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C正确.
故答案为:(1)C;H2CO3;H2CO3═H2O+CO2↑;(2)AC.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之间的转化方法,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三、实验与探究(共2小题,满分25分)
16.(17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仪器①的名称是 长颈漏斗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开始收集的适宜时机是 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 .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 a (填“a”或“b”)端导入.
(3)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
①发生和收集装置可选用 BC (填标号)的组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②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方法是 将燃着的木条放于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收集满了 .
③利用该组合装置还能制取其他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或Zn+H2SO4═ZnSO4+H2↑) .
(4)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可用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加热制取氨气,反应原理为: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①用该原理制取氨气,气体发生装置选择 A (填标号).
②收集氨气的装置选择 E (填标号).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依据实验室常用仪器解答;
(2)根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注意事项分析解答;
(3)①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氧气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据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②验满二氧化碳是将燃着的木条放于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进行判断;
③该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还可用来制取氧气、氢气;
(4)①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
②根据氨气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
解答:
解:(1)依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认识解决此题,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2KMnO4K2MnO4+MnO2+O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合适时机是当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以收集到更纯净的氧气;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因为氧气的密度比水小,因此氧气应从a端导入,b管便于排水;
(3)①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在常温下反应,因此发生装置可选用图中B;选择该发生装置的依据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因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②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于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进行判断;
③该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还可用来制取氧气、氢气;利用该装置制取氧气,所选药品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生成水和氧气,方程式是:2H2O22H2O+O2↑,利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4)①此反应属于加热固体制取气体,发生装置应选取A;
②氨气极易溶于水,因此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其密度比空气小,所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
(2)2KMnO4K2MnO4+MnO2+O2↑;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a;
(3)①BC;CaCO3+2HCl═CaCl2+H2O+CO2↑
②将燃着的木条放于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收集满了;
③2H2O22H2O+O2↑(或Zn+H2SO4=ZnSO4+H2↑);
(4)①A;②E.
点评:
本考点主要考查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仪器的名称,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17.(8分)某化学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图中固定装置已略去)测定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探究过程如下:
①连接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向装置Ⅰ中的锥形瓶加入2.0g的铜锌合金样品粉末,由注射器缓缓注入稀硫酸,待到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体时,准确读取注射器内读数,减少10.5mL稀硫酸,同时立即夹紧弹簧夹,移出装置Ⅲ中的导管,准确读取量筒内水的体积为214.0mL.(注: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③装置Ⅰ中剩余固体物质经过适当处理后,准确称量其质量1.4g.
④该小组的三位同学利用实验过程测得不同数据,计算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甲同学利用装置Ⅰ中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进行计算;
乙同学利用装置Ⅰ中加入稀硫酸的量进行计算;
丙同学利用装置Ⅲ中量取水的体积进行计算,并查得: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09g/L.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 ,实验过程中须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体,目的是 使样品中的锌完全反应 .
(2)步骤③中称量剩余固体之前的正确操作是 过滤 、洗涤、干燥.
(3)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上述三位同学中 乙 (填“甲”、“乙”或“丙”)同学无法进行计算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4)化学小组同学发现:按照丙同学的方案进行计算,致使实验结果出现较大偏差.以下因素可能造成偏差的有 AC (填标号).
A.移出装置Ⅲ时,导管内留存了一部分水
B.实验测量前,没有排除装置Ⅰ中的空气
C.数据处理时,未排除加入稀硫酸所占的体积.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金属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1)根据方程式的写法考虑并且使锌完全参加反应;
(2)根据从铜和硫酸锌溶液的混合物中得到铜考虑;
(3)根据加入稀硫酸的量进行计算需要知道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4)根据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操作考虑
解答:
解:
(1)由于铜排在了氢的后面,所以与酸不反应,反应物是锌和硫酸,生成物是硫酸锌和氢气,氢气后面标上上升符号;实验过程中须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体,目的是使样品中的锌完全反应;
(2)从铜和硫酸锌溶液的混合物中得到铜,先进行过滤,得到带有硫酸锌溶液的铜,再进行洗涤除去表面的硫酸锌,再进行干燥除去水即可;
(3)根据加入稀硫酸的量进行计算需要知道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而题中没有告知;
(4)由于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时,放出热量,如果没等冷却到室温,根据热涨冷缩的原理可知进入量筒中水偏多,所以误认为得到的氢气多,再就是数据处理时,未排除加入稀硫酸所占的体积,计算的结果就偏大.
答案:
(1)Zn+H2SO4═ZnSO4+H2↑ 使样品中的锌完全反应;
(2)过滤;
(3)乙
(4)AC
点评:
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对实验结果的评价,要知道锌与硫酸反应放出热量,会造成相应的误差,必须冷却到室温才能进行观察和计算.
四、计算与分析
18.(6分)某兴趣小组为测定一包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提示:①反应原理Na2CO3+H2SO4═NaSO4+H2O+CO2↑
②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③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4.4 g.
(2)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混合物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行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求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进而求出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即可.
解答:
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混合物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12.0g+100.0g﹣107.6g=4.4g;故填:4.4;
(2)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H2SO4═NaSO4+H2O+CO2↑
106 44
x 4.4g
x=10.6g
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88.3%
答: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88.3%.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依据方程式计算的能力,同时考查了物质的纯度及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