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云浮市初三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题(人教版附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冰雪融化
B.
蜡烛燃烧
C.
香水挥发
D.
粉笔折断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冰雪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香水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粉笔折断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2分)(2012•北京)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
A.
氮气
B.
二氧化碳
C.
氧气
D.
稀有气体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A、氮气占78%,是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故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占0.03%,不是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C、氧气占21%,不是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占0.94%,不是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很简单,熟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是解答此类题的关健.
3.(2分)(2013•荆门)下列物质能在空气燃烧,且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
A.
木炭
B.
硫粉
C.
红磷
D.
铁丝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
本题是一道简答题,主要考查对实验现象的回顾,描述实验现象应该根据燃烧的火焰颜色、产物情况等描述.
解答:
解:A、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无色气体,故A不符合;
B、硫粉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B不符合;
C、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C符合题意;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花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D不符合.
故选C.
点评:
本题较为简单,纯属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只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不难回答,但要注意描述现象一定要言简意赅.
4.(2分)下图所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倾倒液体
B.
量取液体
C.
熄灭酒精灯
D.
过滤
考点:
液体药品的取用;测量容器-量筒;加热器皿-酒精灯;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解答:
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2分)(2012•北京)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
硅
B.
氧
C.
铝
D.
铁
考点: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元素的简单分类..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地壳中各元素含量的排序及元素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A、硅是非金属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不是硅,故选项错误.
B、氧是非金属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不是氧,故选项错误.
C、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故选项正确.
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不是铁,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很简单,熟记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了解元素的分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2分)(2014•沈阳一模)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钻石(C)
B.
水晶(SiO2)
C.
食盐(NaCl)
D.
钟乳石(CaCO3)
考点:
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本题考查氧化物的识别,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可知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且必须有氧元素.
解答:
解:A、钻石(C)是由碳元素一中元素组成,属于单质,故A错;
B、水晶(SiO2)由硅和氧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故B正确;
C、食盐(NaCl)中没有氧元素,所以一定不属于氧化物,故C错;
D、钟乳石(CaCO3)中含有钙、碳、氧三种元素组成,氧化物必须含有两种元素,故D错.
故选:B.
点评:
本题较简单,主要从概念上来抓住判断的关键点,两个关键点缺一不可,要同时具备.
7.(2分)(2009•大兴区一模)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的是( )
A.
质子数
B.
电子总数
C.
最外层电子数
D.
中子数
考点:
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掌握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和决定相对原子质量;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解答:
解:A、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故A不符合题意;
B、电子总数,不能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故C正确;
D、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和决定相对原子质量,而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不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得失电子的规律特点,了解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8.(2分)下列实验目的对应的实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鉴别二氧化碳、氧气和空气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观察现象
B
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加入二氧化锰,观察是否有气泡
C
纯水和矿泉水
观察是否澄清
D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
加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观察现象
A.
选项A
B.
选项B
C.
选项C
D.
选项D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专题: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A、根据燃着的木条在二氧化碳、氧气和空气的不同现象进行解答;
B、根据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反应生成氧气进行解答;
C、根据纯水和矿泉水都是澄清的进行解答;
D、根据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较多,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解答.
解答:
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空气使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所以可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观察现象鉴别二氧化碳、氧气和空气,故A正确;
B、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反应生成氧气,而水不反应,所以可用加入二氧化锰,观察是否有气泡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故B正确;
C、纯水和矿泉水都是澄清的,所以不能用观察是否澄清鉴别纯水和矿泉水,故C错误;
D、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较多,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用加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观察现象来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检验,难度不大,注意要产生不同的现象是检验物质的基础.
9.(2分)次氯酸(HClO)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1
B.
+1
C.
+2
D.
+5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次氯酸(HClO)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
解: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氢元素显+1,氧元素显﹣2,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可知次氯酸(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1)+x+(﹣2)=0,则x=+1.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能力.
10.(2分)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氯化镁:MgCl2
B.
氧化钙:CaO2
C.
氧化铁:FeO
D.
氦气:Hg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解答:
解:A、氯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氯元素显﹣1价,其化学式为MgCl2,故选项书写正确.
B、氧化钙中钙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CaO,故选项书写错误.
C、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Fe2O3,故选项书写错误.
D、氦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其化学式为He,故选项书写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2分)(2007•常州)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浓度
B
碳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C
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催化剂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
专题:
常规题型;压轴实验题.
分析:
根据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温度、反应物浓度、催化剂、反应物接触面积等知识,仔细分析各选项发现,只有D项中把铜片和铜粉看成是不同反应物种类是不合理的.
解答:
解:A、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是因为氧气的浓度大了.故A正确;
B、碳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是因为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故B正确;
C、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故C正确;
D、铜片与铜粉都是铜,铜片不易燃烧是因为它的体积大温度升高慢,而铜粉体积小温度升高快很快达到了着火点,并不是由于反应物的种类不同.故D不合理.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通过不同的实验现象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考察了学生通过现象总结本质的能力;D答案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但只要撇开形状不同的现象看到都是铜的实质就不难得出结论.
12.(2分)(2013•黔东南州)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
A.
原子序数
B.
元素名称
C.
元素符号
D.
中子数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
元素与化合物;压轴实验题.
分析: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
解: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可知A为原子序数是16;B为元素名称硫;C为元素符号S;D为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6,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3.(2分)(2005•宿迁)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
遇到意外的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理,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
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C.
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D.
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考点:
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专题:
压轴实验题.
分析:
燃烧需要氧气,氧气充分燃烧会更剧烈;气不足时,可燃物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的烟尘.
解答:
解:A、遇到意外,若自己能处理应积极面对,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自救,通过电话向他人救助,可以获得更大的救助力量.此措施合情合理切实可行.
B、室内起火,若急于打开门窗会使室内获得更多的氧气,燃烧更为剧烈.因此不急于打开门窗属于合理的措施.
C、山林中火灾因可燃物﹣﹣树木较多,燃烧产生的热量会随在风传递,下风处的树木更容易达到着火点燃烧.因此顺着风跑是个错误选择,此措施不合理.
D、为防止火场产生的烟尘吸入口鼻,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降低身子逃离火场.故此措施合理.
故选C
点评:
沉着冷静面对意外,采取科学有效地措施才能减少意外所带来的伤害.身陷火灾现场,正确的自救措施为: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烟尘吸入体内,同时降低身子逃离.
14.(2分)下列有关爆炸的说法你认为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
A.
只有点燃火药才能发生爆炸现象
B.
只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后才可能发生爆炸
C.
空气与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微粒混合,在有限空间中遇明火很有可能发生爆炸
D.
只要将氢气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就一定发生爆炸
考点: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A、爆炸有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之分;
B、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点燃后也可能发生爆炸;
C、空气与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微粒混合,在有限空间中遇明火很有可能发生爆炸;
D、氢气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不一定发生爆炸.
解答:
解:A、锅炉上如果附着上水垢,受热时容易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B、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点燃后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C、空气与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微粒混合,在有限空间中遇明火很有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正确;
D、爆炸方面存在一个爆炸极限方面的问题,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混合时,只有达到爆炸极限时遇明火才能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爆炸方面的知识,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物剧烈地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0分)
15.(6分)有六种气体:①氧气 ②氢气 ③二氧化硫 ④一氧化碳 ⑤二氧化碳 ⑥甲烷
请选择填空:
(1)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是(填序号,下同) ③ ;
(2)可用来制汽水的是 ⑤ ;
(3)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无污染新型燃料的是 ② ;
(4)在冶金工业利用其还原性用于炼铁的是 ④ ;
(5)能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 ④ ;
(6)充分燃烧时生成两种氧化物的是 ⑥ .
考点:
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常见气体的用途;一氧化碳的毒性;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
专题: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1)二氧化硫是导致酸雨的气体;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可用来制汽水;
(3)氢气可用做理想高能燃料,且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一氧化碳有还原性,在冶金工业利用其还原性用于炼铁;
(5)一氧化碳是能与血液里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
(6)甲烷充分燃烧时生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解答:
解:
(1)二氧化硫是导致酸雨的气体,故选③;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可用来制汽水,故选⑤;
(3)氢气可用做理想高能燃料,且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故选②;
(4)一氧化碳有还原性,在冶金工业利用其还原性用于炼铁,故选④;
(5)一氧化碳是能与血液里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故选④;
(6)甲烷充分燃烧时生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⑥.
答案:
(1)③;
(2)⑤;
(3)②;
(4)④;
(5)④;
(6)⑥.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16.(5分)如表为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磷原子的核电荷数X= 15 ;
(2)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是 氩 ;
(3)在化学反应中,每个铝原子失去 3 个电子形成铝离子;
(4)表中元素在周期表中处于第 三 周期,它们属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 电子层数相同 .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关系分析;
(2)根据原子结构特点分析;
(3)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变为阳离子;
(4)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分析.
解答:
解:
(1)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中磷原子的核电荷数X=2+8+5=15
(2)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是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原子,即氩.
(3)由表可知,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易失去电子;故在化学反应中,每个铝原子失去3个电子形成铝离子;
(4)表中元素都有三个电子层,故在周期表中处于第三周期,它们属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电子层数相同.
故答案为:(1)15;(2)氩;(3)3;(4)三;电子层数相同.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的中一个小方格中的信息、排列规律以及粒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含义,综合性较强.
17.(2分)某校初三学生去野外野炊
(1)野炊活动中,东东引燃细枯枝后,迅速往灶里塞满枯枝,结果燃烧不旺,并产生很多浓烟,说明物质充分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2)活动过程要注意防火安全,野炊结束后,应及时把火熄灭,可采用的灭火方法有 用水浇灭 (写一点)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
分析:
(1)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回答.
(2)可燃物燃烧要同时具备与氧气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两个条件,一个条件不具备物质就不能燃烧.
解答:
解:
(1)物质燃烧时,氧气越充足,燃烧越旺,燃烧不旺是因为往灶里塞的枯枝太多,进入的氧气少,枯枝燃烧不充分;
(2)可通过燃烧的条件进行处理,故可用采用的灭火的方式是:把枯枝撤走或用水把火浇灭.
故答案为:
(1)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2)用水浇灭;
点评:
此题结合生活实际考查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方法和中和反应,难度不大,体现了化学的实际应用性.
18.(4分)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观察如图示意图,回答问题:
(1)从宏观看以上四种物质都是由 碳元素 组成;
(2)石墨可以导电,金刚石不能,从微观看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
(3)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木炭不同于其他三种物质.前面三种属于 纯净物 ,木炭属于 混合物 .
考点:
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1)四种物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2)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因为金刚石、石墨的内部结构不同,所以二者的物理性质不同;
(3)根据物质的分类分析.
解答:
解:(1)从宏观看以上四种物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2)因为金刚石、石墨的内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两种物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3)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木炭中含有多种成分,属于混合物.
故答案为:(1)碳元素;(2)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3)纯净物;混合物.
点评: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反之,用途体现性质,性质体现结构.
19.(3分)(2013•屯昌县模拟)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如果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氧原子,用
“”表示氯原子,用“”表示氯分子,下图为A、B两种物质反应的微观过程(恰好完全反应).
请你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给定的符号,在方框内画出相应数量的B分子模型 .
(2)已知D物质的化学式为HClO,则该微观过程表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H2O+Cl2=HCl+HClO .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1)根据物质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B分子的数目,画出B分子模型;
(2)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示意图,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再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解答:
解:(1)由题意可知,A、B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B分子的数目应是2个,如下图;
(2)由物质的为构成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水和氯气,生成物是盐酸和次氯酸,反应的方程式是:H2O+Cl2=HCl+HClO;
故答为:(1);(2)H2O+Cl2=HCl+HClO.
点评:
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
三、(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6分)
20.(9分)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
(1)化学课上同学们分组研究水的净化及组成(装置如图).其中一组同学用自制简易净水器(图①所示)净化池塘水,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 吸附色素和异味等 ,净化后的池塘水与矿泉水、蒸馏水、自来水四种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蒸馏水 ;
(2)实验②中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b中产生的气体是 O2 (写化学式),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氢元素、氧元素 组成的,该反应的方程式是 2H2O2H2↑+O2↑ ;
(3)检验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 肥皂水 ;生活中使硬水软化的一种常用方法是 煮沸 ;
(4)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不利于节约用水的是 BC (多选).
A.洗菜的水用来浇花 B.未喝完的矿泉水随手倒掉
C.用不间断的流水冲洗碗筷 D.洗手使用洗手液时暂时关闭水龙头.
考点:
水的净化;电解水实验;硬水与软水;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1)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活性炭的作用,根据物质的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
(2)根据电解水实验的现象、结论进行分析;
(3)根据硬水、软水与肥皂水反应的现象不同区分硬水软水,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
(4)根据生活中常见的节约用水的措施分析.
解答:
解:(1)活性炭有吸附性,在简易净水器中,活性炭起吸附作用,可吸附水中的色素、异味等;池塘水、矿泉水、自来水的主要成分是水,还含有少量的可溶性、不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水,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2)由实验②电解水的装置可知,b试管收集的是电源上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化学式是O2;通电分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该反应的方程式是:2H2O2H2↑+O2↑;
(3)检验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肥皂水,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泡沫少的是硬水,泡沫多的是软水;生活中使硬水软化的一种常用方法是煮沸;
(4)水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资源,我们一定要珍惜,节约用水.洗菜的水用来浇花,洗手使用洗手液时暂时关闭水龙头属于节约用水的措施;未喝完的矿泉水随手倒掉,用不间断的流水冲洗碗筷不利于节约用水,会造成水的浪费;
故答为:(1)吸附色素和异味等;蒸馏水;
(2)O2;氢元素和氧元素;2H2O2H2↑+O2↑;
(3)肥皂水;煮沸;
(4)BC.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了有关水的净化、组成及节约用水的知识.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可以有效地把零散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对类似问题的解答.
21.(7分)在如图转化关系中,生成物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H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反应②中,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没有改变.
(1)图中A是 高锰酸钾(KMnO4) ,B是 二氧化锰(MnO2) ,H是 二氧化碳(CO2) ;
(2)写出①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2KMnO4K2MnO4+MnO2+O2↑ ;
③ C+O2CO2 (或2CO+O22CO2) .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
解题关键,找准解题的突破口,并从突破口出发,探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应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严密的分析和逻辑推理,推出符合题意的结果.
本题的突破口为“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H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D为氧气,H为二氧化碳;“在反应②中,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则B为该反应的催化剂,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
由题意可知,“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为氧气,H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为二氧化碳”,“在②的反应前后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所以B是催化剂,氧气和G点燃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G是一氧化碳或碳,A加热会生成氧气和一种催化剂,所以A就是高锰酸钾,B就是二氧化锰,C就是锰酸钾,二氧化锰和E常温会生成氧气和F,所以E是过氧化氢,F是水.
(1)由以上推断知:A是高锰酸钾(KMnO4),B是二氧化锰(MnO2),H是二氧化碳(CO2);
(2)由图示的分析可知:反应①高锰酸钾受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③为可燃物的燃烧.
故答案为:
(1)A:高锰酸钾(KMnO4);B:二氧化锰(MnO2); H:二氧化碳(CO2)
(2)2KMnO4K2MnO4+MnO2+O2↑; C+O2CO2 (或2CO+O22CO2).
点评:
解决此类图框推断题的关键是找到解题突破口,然后“顺藤摸瓜”进行顺推、逆推或顺、逆推相结合,从而得出结论;最后代入原题检验即可.
四、(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21分)
22.(11分)根据下面实验装置图,按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 试管 ;b 长颈漏斗 ;
(2)在实验室中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KClO32KCl+3O2↑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木条复燃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B (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下同);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E .如果选用C收集,则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
(4)下列是初中化学部分重要的实验或实验装置.
①A实验如果实验数据小于21%,可能原因是 装置漏气(合理均可) (写出一点);
②B实验蜡烛火焰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空气组成的测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据常用仪器回答;
(2)据氯酸钾分解的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氧气具有助燃性;
(3)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据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并据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4)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进行分析;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解答:
解:(1)标号仪器分别是试管和长颈漏斗;
(2)氯酸钾在加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方程式是:2KClO3 2KCl+3O2↑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木条复燃,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不需要加热,故选发生装置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方程式是:CO2+H2O═H2CO3;
(4)①A实验是利用铜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如果实验数据小于21%,可能原因有:装置漏气、或加热时间短,反应不充分;或铜的量太少,氧气没完全反应;或未冷却至室温就读数等;
②B实验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蜡烛火焰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故答案为:(1)试管; 长颈漏斗;
(2)2KClO3 2KCl+3O2↑;木条复燃;
(3)B; E; CO2+H2O═H2CO3;
(4))①装置漏气(含量均可);②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点评:
掌握装置选取方法、反应原理、实验注意事项、气体的性质等,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3.(10分)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无水CuSO4遇水变蓝.
【猜想与假设】:甲:CO2、H2O; 乙:CO、H2O;
丙:NH3、CO2、H2O; 丁:CO2、CO、H2O.
你认为 丙 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而反应前不含氮元素,生成物中不可能生成氨气 .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O2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
(1)A、B装置的顺序能否颠倒?(填“能”或“否”) 否 ;
(2)实验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空气中含有CO2和H2O(干扰对产物的鉴别) ;
(3)实验中观察到A中无水CuSO4变蓝,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由此推断 丁 同学猜想成立;
(4)请写出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 CuO+COCu+CO2 .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猜想与假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考虑;(1)根据颠倒后的后果考虑;(2)根据空气与纯净氧气的区别考虑;(3)根据无水CuSO4变蓝,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分析出气体成分;(4)根据方程式的写法考虑.
解答:
解:【猜想与假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是甲烷和氧气,不含有氮元素,生成物中不可能生成氨气,所以丙假设错误;
(1)如果顺序颠倒,由于石灰水中有水,就不能证明混合气体中是否有水;
(2)由于空气中含有水分和二氧化碳,用空气就无法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水和二氧化碳,因为到底是混合气体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还是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无法确定;
(3)A中无水CuSO4变蓝说明混合气体中有水,B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B中石灰水有两个作用:验证二氧化碳的存在,除去二氧化碳;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说明具有还原性气体,且与氧化铁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所以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
(4)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物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生成物是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后面标上沉淀符号;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的反应物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生成物是铁和二氧化碳,用得失氧进行配平,反应条件是高温,写在等号的上边.由于可燃物不完全燃烧能生成一氧化碳,污染环境,所以要让可燃物完全燃烧,所以需要充足的氧气.
故答案为:【猜想与假设】丙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而反应前不含氮元素,生成物中不可能生成氨气
【实验探究】(1)否
(2)空气中含有CO2和H2O(干扰对产物的鉴别)
(3)丁
(4)CO2+Ca(OH)2=CaCO3↓+H2O CuO+CO Cu+CO2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还要知道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五、(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24.(6分)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证明,某些零食中含一定量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如油炸食品中常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C3H5NO).
(1)丙烯酰胺的一个分子是由 10 个原子构成.
(2)丙烯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71 .
(3)丙烯酰胺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50.7% .
(4)丙烯酰胺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 9:4 .
(5)卫生部建议,每天丙烯酰胺的摄入量不多于1 μg/kg×体重(kg).50g某品牌薯片中含丙烯酰胺150 μg.若你的体重为50kg,你每天最多吃这种薯片 16.7 g.
考点:
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1)根据丙烯酰胺的一个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5)每天丙烯酰胺的摄入量不多于1 μg/kg×体重(kg),若你的体重为50kg,可计算出每天丙烯酰胺的摄入量;进而由50g某品牌薯片中含丙烯酰胺150μg,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1)1个丙烯酰胺分子是由3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则丙烯酰胺的一个分子中共含有10个原子.
(2)丙烯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3+1×5+16×1+14×1=71.
(3)丙烯酰胺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00%≈50.7%.
(4)丙烯酰胺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12×3):(16×1)=9:4.
(5)每天丙烯酰胺的摄入量不多于1 μg/kg×体重(kg),若你的体重为50kg,则每天丙烯酰胺的摄入量不多于1 μg/kg×50kg=50μg;50g某品牌薯片中含丙烯酰胺150μg,则每天最多吃这种薯片50g≈16.7g.
故答案为:(1)10;(2)71;(3)50.7%;(4)9:4;(5)16.7.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5.(9分)火力发电厂用石灰石泥浆吸收废气中的二氧化硫以防止污染环境,其反应方程式为:
2CaCO3(粉末)+2SO2+O2═2CaSO4+2CO2.
(1)若100克废气中含6.4克二氧化硫,则处理100克这种废气需含碳酸钙(CaCO3)80%的石灰石多少克.
(2)处理上述100克废气,可得到含CaSO485%的粗产品多少克.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首先要明确在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用料和产量时,由于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是纯净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而不表示不纯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所以利用公式:纯度=×100%%,找到已知量和未知量.最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格式,结合着不纯物质和纯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方法,列出比例式求解即可.
解答:
解:设需含CaCO380%的石灰石的质量为x,则含纯物质CaCO3的质量为80%×x.又设生成纯CaSO4的质量为y.
2CaCO3+2SO2+O2═2CaSO4+2CO2
200 128 272
80%×x 6.4g y
解得:x=12.5g y=13.6g
可得到含CaSO485%的粗产品的质量是:=16g
答:(1)需含碳酸钙(CaCO3)80%的石灰石12.5克.
(2)处理上述100克废气,可得到含CaSO485%的粗产品16克.
点评:
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有关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的方法、步骤和格式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意义、不纯物质的质量与纯物质的质量的相互转化方法,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步骤和格式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