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试卷(新人教附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厨房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蔬菜榨汁
B.
铁锅生锈
C.
水的沸腾
D.
白糖溶解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蔬菜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铁锅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水的沸腾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白糖溶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2分)国际互联网上报道“目前世界上将近有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这里的“铁”是指( )
A.
铁元素
B.
铁分子
C.
铁原子
D.
铁单质
考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人体中铁元素的存在形式判断,铁在人体中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的.
解答:
解:人体中的铁元素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的,这里的铁是指铁元素,不是铁原子和铁单质,更没有铁分子.
故选A.
点评:
食品、药品、饮料中的某些成分大都是指的元素,它们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常用其质量分数表示含量.
3.(2分)(2014•西城区二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A.
质子数
B.
中子数
C.
电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
考点:
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可知,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一般金属元素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元素得到电子,从而满足最外层8电子的稳定结构,即在化学变化中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解答:
解:A、在化学变化中,质子数不发生变化,则不能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故A错误;
B、在变化中,中子数不发生变化,不能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故B错误;
C、电子数的变化是由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引起的,电子数不能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故C错误;
D
、在化学变化中,最外层电子数失去或得到电子,从而使元素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则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元素的原子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达到最外层8电子结构,从而体现出元素的化学性质,学生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4.(2分)(2012•百色)一壶水烧开了,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 )
A.
水分子间隔变大
B.
水分子体积变大
C.
水分子数目增多
D.
水分子质量变大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一壶水烧开了,壶盖被顶开,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间隔增大的缘故.
解答:
解:A、一壶水烧开了,壶盖被顶开,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的间隔增大,故A正确;
B、温度升高,水分子的体积不变,故B错误;
C、温度升高,水分子的数目不变,故C错误;
D、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质量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分子的基本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5.(2分)(2012•西城区一模)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
H2
B.
H2O
C.
H+
D.
2H
考点: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分子的特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解答:
解:A、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所以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分子,故A正确;
B、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B错;
C、氢气中不存在氢离子,故C错;
D、2H表示两个氢原子,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分子,故D错.
故选A.
点评: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中,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原子.
6.(2分)下图所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倾倒液体
B.
量取液体
C.
熄灭酒精灯
D.
过滤
考点:
液体药品的取用;测量容器-量筒;加热器皿-酒精灯;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解答:
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7.(2分)(2013•漳州)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下列做法不会增加空气中PM2.5的是( )
A.
燃煤发电
B.
燃放烟花爆竹
C.
焚烧垃圾
D.
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考点:
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超过2.5μm的颗粒物,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扬尘,根据PM2.5的来源进行分析判断所采取的做法是否合理.
解答:
解:A、煤属于化石燃料,燃烧生成微小颗粒物,会增加PM2.5污染,故选项错误.
B、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微小颗粒物,会增加PM2.5污染,故选项错误.
C、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微小颗粒物,会增加PM2.5污染,故选项错误.
D、太阳能是清洁的能源,使用太阳能燃烧器,能减少PM2.5污染,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减少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量能对PM2.5的治理起作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2分)(2011•延庆县一模)根据化学实验常识,判断下列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
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浇灭
C.
楼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
煤气泄露时,立即打开排风扇电源开关
考点:
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A、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
B、根据预防触电的注意事项和灭火的原理判断.
C、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
D、根据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能发生爆炸判断.
解答:
解:A、盖上锅盖可以隔绝空气或氧气,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正确.
B、家用电器着火时,为了防止触电,要立即关闭电源再用水浇灭,所以错误.
C、打开所有门窗,会使空气对流,为可燃物燃烧提供更多的氧气,燃烧更旺,所以错误.
D、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可能发生爆炸,打开排风扇会产生电火花,所以错误.
故选A.
点评:
燃烧和灭火对人的生产、生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防护措施,对我们利用燃烧,防止火灾带来的灾难有指导性意义.
9.(2分)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并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如何逃生.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 )
(1)沿楼梯迅速下楼;
(2)用湿毛巾堵住口鼻;
(3)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4)封闭房门;
(5)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
(6)跳楼.
A.
(1)(2)(3)(4)
B.
(2)(3)(4)(5)
C.
(3)(4)(5)(6)
D.
(1)(2)(4)(5)
考点:
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专题:
化学与生活健康.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高层楼房下层起火,不能向下跑,燃烧形成的浓烟易造成呼吸道损伤,需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不能打开门窗,否则空气对流易使燃烧更剧烈,可以从阳台沿绳索下降,不能跳楼,以防摔伤.
解答:
解:
(1)高层楼房下层起火,不能沿楼梯迅速下楼,故(1)错误;
(2)燃烧形成的浓烟易造成呼吸道损伤,需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故(2)正确;
(3)温度高,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小,在上方,需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故(3)正确;
(4)不能打开门窗,否则空气对流易使燃烧更剧烈,封闭房门正确,故(4)正确;
(5)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是正确的逃生方式,故(5)正确;
(6)跳楼易造成摔伤,故(6)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火灾的逃生方式,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选项内容进行.
10.(2分)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钻石(C)
B.
食盐(NaCl)
C.
水晶(SiO2)
D.
钟乳石(CaCO3)
考点:
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本题考查氧化物的识别,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可知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且必须有氧元素
解答:
解:A、钻石(C)中只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故A错;
B、食盐(NaCl)中没有氧元素,氧化物中必须含有氧元素,故B错;
C、水晶(SiO2)中有两种元素,其一为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故C正确;
D、钟乳石(CaCO3)中有三种元素,也含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属于盐,故D错.
故选C.
点评:
本题较简单,主要从概念上来抓住判断的关键点,两个关键点缺一不可,要同时具备.
11.(2分)下列物质鉴别方法或判断错误的是( )
A.
区别活性炭和氧化铜﹣﹣分别投入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B.
区别过氧化氢和蒸馏水﹣﹣加入MnO2,看是否有气泡
C.
区别硬水与软水﹣﹣常用肥皂水检验,泡沫多的是硬水
D.
区别二氧化碳和氧气﹣﹣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观察现象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硬水与软水;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
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
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分析,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化锰能快速产生氧气;硬水中加入肥皂水产生大量的浮渣,软水中加入肥皂水产生大量的泡沫;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据此解答.
解答:
解:A、将活性炭和氧化铜分别投入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的集气瓶中,红棕色变浅的是活性炭,颜色不变的是氧化铜,现象不同,可以鉴别;
B、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化锰能快速产生氧气,在水中加入二氧化锰无现象,现象不同,可以鉴别;
C、硬水中加入肥皂水产生大量的浮渣,软水中加入肥皂水产生大量的泡沫,判断错误;
D、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
12.(2分)下列做法与节能减排的低碳生活的目的是( )
A.
冬季将室内空调温度设置最高
B.
城市照明系统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
C.
研制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新型可降解塑料
D.
利用秸秆、粪便等制成沼气来替代化石燃料
考点: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专题:
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指的是生产、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产、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冬季将室内空调温度设置最高,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B、城市照明系统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理念.
C、研制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新型可降解塑料,能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故选项符合“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理念.
D、利用秸秆、粪便等制成沼气来替代化石燃料,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故选项符合“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理念.
故选:A.
点评: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是化学考查的热点,要用低碳生活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13.(2分)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能用于灭火
B.
能引发“温室效应”
C.
能促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D.
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
考点:
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考虑本题,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其性质.
解答:
解:A、由于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以用于灭火,故A说法正确;
B、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故B说法正确;
C、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故C说法正确;
D、一氧化碳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二氧化碳的一些用途,并知道了利用了它的哪些性质.
14.(2分)“神医”胡万林出狱再非法行医致使22岁大学生殒命,他鼓吹一把芒硝(化学名称叫硫酸钠Na2SO4)治百病,芒硝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 )
A.
4
B.
+6
C.
﹣2
D.
0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Na2SO4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
解: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4=0,则x=+6价.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5.(2分)除去CO2中混有少量CO的方法是( )
A.
通入水中
B.
通入澄清石灰水
C.
通入石蕊溶液
D.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考点: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利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不同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溶于水,能够燃烧,具有还原性,能把氧化铜还原成铜.
解答:
解: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氧化碳不溶于水,通入水不能除去一氧化碳,故错误;
B、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生反应CO2+Ca(OH)2═CaCO3↓+H2O,除去的是二氧化碳.故错误;
C、酸可以使石蕊试液变红,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不会使石蕊试液有变化,故错误;
D、通入灼热氧化铜,CuO+COCu+CO2,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既除了一氧化碳又增加了二氧化碳.故正确;
故选:D.
点评:
在除去杂质的同时保证原物质不受影响,可以把杂质转化为原物质,也可以把杂质通过过滤,蒸馏,相态的变化等方法与原物质分离,同时不会污染原物质,而且处理完之后还不能混入新的杂质.
16.(2分)下列物质中,主要成分不同的一组是( )
A.
沼气和天然气
B.
酒精和乙醇
C.
大理石和石灰石
D.
干冰和冰
考点:
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分析物质的主要成分,注意物质的俗称.
解答:
解:
A、沼气的成分是甲烷,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也是甲烷,故相同.
B、乙醇的俗称是酒精,成分相同.
C、大理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也是碳酸钙,故相同.
D、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态,冰是水的固态,成分不同.
故选D.
点评:
注意生产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成分,记清物质的俗称.
17.(2分)(2014•天水一模)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进入山洞时用火把照明
B.
清理沼气池前做灯火实验
C.
人体缺铁元素会导致贫血
D.
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门窗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防范爆炸的措施;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根据山洞中的气体成分解答;
B、根据沼气池中的气体成分解答;
C、根据金属元素对人体的作用解答;
D、根据天然气的成分以及泄漏时的处理办法分析.
解答:
解:A、山洞中可能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故应用火把照明检测二氧化碳的含量,故A说法正确;
B、沼气池中含有可燃性气体甲烷,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清理沼气池前不应做灯火实验,以防爆炸,故B说法不正确;
C、人体缺铁元素会导致缺铁性贫血,故C说法正确;
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天然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察了二氧化碳、甲烷以及金属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通过此题让同学们感知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18.(2分)2013年12月,嫦娥三号发射成功,中国首次登上月球.发射“嫦娥3号”卫星的运载火箭 的动力由高氯酸铵(NH4Cl04)分解提供.已知高氯酸铵(NH4Cl04)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04═N2↑+Cl2↑+4X+202,则X的化学式为( )
A.
NH3
B.
H2O
C.
H2
D.
HCl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4Cl04═N2↑+Cl2↑+4X+202,推断反应中生成物X的分子构成,然后确定X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
解: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4Cl04═N2↑+Cl2↑+4X+202,可知:
反应前 反应后
氮原子 2 2
氢原子 8 0
氯原子 2 2
氧原子 8 4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生成物X的4个X分子中含有8个氢原子和4个氧原子,则每个X的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物质X的化学式为H2O.
故选:B.
点评: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推断反应中某物质的分子构成及物质化学式的确定.
19.(2分)在CO和M的混合气体中,测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则M气体可能是( )
A.
CO2
B.
N2O
C.
SO2
D.
SO3
考点:
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推断混合物的可能组成.
分析:
可采取极值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假设混合气体为纯净的CO,计算此时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若此时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题中所给的50%,则可判断气体M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50%,两气体混合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才可能等于50%;反之亦反.
解答:
解:假设气体全部为CO,则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57%>50%;
因此,气体M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应小于50%;
C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00%≈73%>50%,故A不可能;
N2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00%≈36%<50%,故B可能;
S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00%=50%,故C不可能;
S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00%=60%>50%,故D不可能;
故选B.
点评:
判断氧元素质量分数是否小于50%时,可以简化为:另一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是否大于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若大于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就小于50%.
20.(2分)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部分数据如表所示.下列未知数据计算正确的是( )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10
10
0
0
反应中的质量(g)
6
2
3
①
反应后的质量(g)
②
0
③
④
A.
①为7
B.
②为4
C.
③为3.75
D.
④为16.25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压轴实验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利用反应前与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可求ab的质量比,可得②的质量.同理可求③的质量值,利用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利用反应前与中可求①的值,再利用质量比的原理求出④的质量数即可.
解答:
解:由反应前与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可求可知反应前a是10反应中是6消耗了4,b则是由10变成2消耗了8,所以a:b的质量比=1:2,所以当消耗10gb时需要5个a,故②=5g;
由反应前与反应中bc质量关系可以看出bc反应的质量比=8:3,消耗10gb时c的质量应为:③3.75g;
由于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所以①=10g+10g﹣6g﹣2g﹣3g=9g;
故有c、d的质量比=1:3,③=3.75g时 ④=11.25g.
故选:C.
点评:
此题是一道质量守恒定律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利用了守恒定律的质量不变的原理,以及反应时物质的质量比一定等知识.
二、填空题(共4小题,共20分)
21.(5分)从H、O、C、Fe四种元素中选择适当元素,用化学用语填空(每空只写一种).
2个碳原子
金属离子
气体单质
常温下为液体的氧化物
原子团
2C
Fe3+
O2
H2O
OH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解: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碳原子,就可表示为:2C;
金属离子是由金属元素形成的离子,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例如铁离子可表示为:Fe3+;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气是气体且是单质符号题意,其化学式可表示为:O2;
水在常温下为液态,且属于氧化物,其化学式可表示为:H2O;
根据常见的原子团的书写,由以上四种元素组成的原子团可为:OH;
故答案为:2C Fe3+ O2 H2O OH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22.(4分)在化学学习中,我们要会将物质进行分类.请将下列物质按要求分类.
①空气 ②二氧化硫 ③氧气 ④硫粉 ⑤高锰酸钾 ⑥冰水混合物 ⑦过氧化氢溶液 ⑧二氧化锰
(1)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①⑦ ;(填序号,下同)
(2)属于化合物的是 ②⑤⑥⑧ ;
(3)属于单质的是 ③④ ;
(4)含有氧分子的是 ①③ .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分类.
分析:
空气、过氧化氢溶液等物质都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二氧化硫、高锰酸钾、冰水混合物、二氧化锰等物质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气、硫粉等物质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空气、氧气中含有氧分子,据此分析.
解答:
解:空气、过氧化氢溶液等物质都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答案为:①⑦.
二氧化硫、高锰酸钾、冰水混合物、二氧化锰等物质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答案为:②⑤⑥⑧.
氧气、硫粉等物质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答案为:③④.
空气、氧气中含有氧分子,故答案为:①③.
点评:
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物质进行正确的分类.
23.(6分)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利用沉淀、 过滤 、吸附和蒸馏等方法可以净化水.
(2)甲中的水只发生了 物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乙是水通电分解的示意图.在实验过程中,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名称是 氧气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H2↑+O2↑ .
(4)丙是用来净化河水的简易装置,下面对该净水器的作用分析正确的是 D (填序号).
A.能杀菌消毒 B.能得到纯净水
C.能把硬水变为软水 D.能使河水变得无色澄清.
考点:
水的净化;电解水实验;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根据水中含有的杂质类别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除去,蒸馏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电解水时正极试管内产生的是氧气.
解答:
解:(1)要除去水中含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故填:过滤;
(2)蒸馏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
(3)试管2与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电解水时生成的是氢气和氧气,故填:氧气,2H2O2H2↑+O2↑;
(4)使用的小卵石和石英砂能除去不溶性固体,活性炭能吸附色素和异味,不能得到纯净水,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物质,不能杀菌,故填: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净水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4.(5分)能源、环境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天然气 .
(2)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两种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2OH2+CO .
②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1:1 .
(3)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①NH3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4:3
②将NH3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4NH3+3026H2O+ 2N2 .
考点:
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元素质量比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化学与能源.
分析: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2)①观察图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
(3)①元素的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之比;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
解:(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2)根据图示可知,此反应是:C+H2OCO+H2,所以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3)①元素的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之比,所以NH3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3.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物中有4个氮原子、12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生成物中有12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只少4个氮原子,所以另一种生成物是氮气,所以NH3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NH3+3O26H2O+2N2.
故答案为:(1)天然气;
(2)①C+H2OCO+H2,②1:1;
(3)①14:3,2N2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物质的化学式和根据物质的化学式计算元素的质量比,难度较小.
三、简答题(共4小题,共15分)
25.(6分)“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
(1)下列关于C02与C0的不同点:
A.构成: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每个分子相差一个氧原子 (请写出一点)
B.性质: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一氧化碳有可燃性,二氧化碳没有可燃性 (请写出两点)
C.危害: 一氧化碳有毒对人体有害,二氧化碳浓度过大会引起温室效应. (请写出一点)
(2)A.填写一种鉴别这两种气体的化学方法: 将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为二氧化碳
B.写出C0转化成CO2的化学方程式 2C0+022C02 .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利用归纳与比较的方法,将CO2与CO从构成、性质、用途、危害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
解答:
解:(1)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氧化碳能燃烧;
C、危害: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2)A、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分析,可以将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为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方程式为2C0+022C02;也可以利用还原性,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6分)(1)A.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每个分子相差一个氧原子(其它合理即可)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一氧化碳有可燃性,二氧化碳没有可燃性(其它合理即可)
C.一氧化碳有毒对人体有害,二氧化碳浓度过大会引起温室效应.
(其它合理即可)
(2)A.将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为二氧化碳(合理即可)B.2C0+022C02 (合理即可)
点评:
通过本题的练习,应明确了一个重要的规律:物质的构成决定其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来避免其造成的危害.
26.(5分)(2012•眉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艰辛的努力,终于提出了现代元素周期表的雏形.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1)请画出16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比较容易 得到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2)表示的是 Al3+ (填离子符号);
(3)上表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 Na2O (填化学式,任意填写一种);
(4)上表中第二、三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是 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由1递增到8 .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各部分的意义分析解答;
(2)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分析解称
(3)根据元素组成化合物解答
(4)根据表中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分析规律.
解答:
解:(1)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画出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最外层有6个电子,易得到两个成为8电子稳定结构.
(2)此粒子结构图中质子数为13,是硫元素,核外有10个电子,是阳离子,故符号为Al3+;
(3)上表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是钠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两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Na2O,
(4)观察表中第二三周期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可以看出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由1递增到8
故答案为:(1)得到 (2)Al3+(3)Na2O(4)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由1递增到8.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总结元素周期律及对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
27.(2分)将一个充满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置于澄清的石灰水中,如图,同时轻轻震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1) 石灰水变浑浊 ;
(2) 试管内液面升高 .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将盛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插在澄清的石灰水中,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反应后,试管内的压强变小,所以试管内液面上升.
解答:
解: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消耗了二氧化碳,使试管内的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试管内.所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内的液面上升.
故答案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内的液面上升.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28.(2分)中国核潜艇在超过40年的运行时间中,一直保持着无事故安全纪录.核潜艇在水下航行时给官兵供氧是用过氧化钠(化学式为Na202)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202+2CO2=2Na2CO3+O2 .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题意,过氧化钠(化学式为Na202)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解答:
解:过氧化钠(化学式为Na202)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02+2CO2=2Na2CO3+O2.
故答案为:2Na202+2CO2=2Na2CO3+O2.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四、实验题(共2题,共15分)
29.(9分)老师从实验桌上拿出两瓶常用的但标签已经模糊不清的试剂,分别是固体和液体,他取少量试剂在试管中混合,立即产生一种无色气体.我们对此气体展开了一系列探究:
(1)①请你猜想此气体可能是什么物质?如何验证该气体?
②你想制取该无色气体,发生装置将选取下图中的 B (填序号,下同),收集装置选取 E ;
③如果用如图所示装置收集你猜想的气体,你认为气体应从 a 端(填“a”或“b”)通入.
④请你猜想该无色气体还可能是另外一种气体,产生它的其中一个化学方程式是 2H2O22H2O+O2↑ ;收集装置可采用②图中的 C或E .
(2)向50g 8%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100g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PH=7.求:所用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反应后生成氯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考点:
缺失标签的药品成分的探究;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压轴实验题;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①根据药品的状态及反应条件,对照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猜想所制取的气体;并根据气体的性质,说明检验该气体的方法;
②根据所猜想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所使用药品及反应条件,选择制取该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气体的装置;
③根据该气体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关系,判断使用该装置进行收集时的进气口;
④对气体进行再次猜想,并写出再次猜想气体的制取原理反应,及收集装置的选择;
(2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氢氧化钠的质量计算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及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然后利用溶质质量分数公式,分别计算出所用稀盐酸及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
解:(1)①二氧化碳可由固体石灰石与液休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得,因此,可猜想该气体为二氧化碳;可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石灰水变浑浊可说明气体为二氧化碳;
②由于制取二氧化碳使用块状固体与液体常温下反应制取,因此可选择B装置作为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大于空气,因此可选择E装置收集二氧化碳;
③若采取该装置采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应从a管通入,使空气从上方的b管排出,实现向上排空气收集二氧化碳;
④实验室也可以使用固体二氧化锰与液体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因此,无色气体也可能为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于氧气难溶于水且密度大于空气,因此可采取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即选择装置C或E收集氧气;
故答案为:
(1)①该气体可能是CO2;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为二氧化碳;(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②B;E;
③a端进;
④2H2O22H2O+O2↑;C或E;(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50g 8%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氢氧化钠的质量=50g×8%=4g
设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质量为y
HCl+NaOH═NaCl+H2O
36.5 40 58.5
x 4g y
= x=3.65g
= y=5.85g
所用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100%=3.65%
反应后生成氯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00%=3.9%
答:所用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5%;反应后生成氯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9%.
点评:
利用固体物质与液体在常温下发生反应,可制取的气体有二氧化碳(石灰石与稀盐酸)、氢气(锌与稀硫酸)、氧气(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
30.(6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组实验;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分别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察到纸花的颜色变化是:
Ⅰ纸花变红;Ⅱ 纸花不变色 ;Ⅲ纸花不变色;Ⅳ 纸花变红 .
(2)该同学进行的Ⅰ、Ⅱ两项实验,说明什么? 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水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3)该同学进行四组对比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用文字叙述) 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生成了碳酸
(4)写出实验Ⅳ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H2O═H2CO3 .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1)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而水是中性的物质;
(2)二氧化碳本身不显酸性,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显酸性;
(3)通过实验步骤可以得出该实验的目的;
(4)根据分析可以知道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可以写出化学方程式.
解答:
解:(1)水显中性,石蕊在中性溶液中不变色,二氧化碳本身不显酸性,不能使石蕊变色,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变红;
(2)通过实验I和II可以得出酸可以使石蕊变红,而水不能使石蕊变色;
(3)通过四个实验可以看出,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
(4)分析可以知道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可以写出化学方程式;
故答案为:(1)纸花不变色;纸花变红;
(2)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水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3)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生成了碳酸;
(4)CO2+H2O═H2CO3
点评:
熟练掌握探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过程,并学会用对比的方法来探究一般的问题,并得出结论.
五、计算题(共2小题,共10分)
31.(4分)维生素C(化学式C6H806)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求
(1)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 176 ;
(2)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 9:1:12 .
(3)多少克维生素C中含碳元素14.4克?
考点:
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
=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1)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6+1×8+16×6=176.
(2)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6):(1×8):(16×6)=9:1:12.
(3)含14.4g碳元素,需要维生素C质量为:.
故答案为:(1)176;(2)9:1:12;(3)35.2g.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6分)(2013•大连)取47.4g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共收集到3.2g氧气.计算:
(1)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
(2)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到0.1%).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
压轴实验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1)根据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方程式,由氧气的质量可求出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
(2)根据元素质量守恒,先求出47.4g高锰酸钾中总的氧元素的质量,再减去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得到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再除以剩余混合物的质量即可.
解答:
解:(1)设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 +MnO2 +O2↑
316 32
x 3.2g
解得:x=31.6g
(2)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36.2%.
答:(1)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是31.6g;(2)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6.2%.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通过认真分析题干,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可直接得到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再除以混合物的质量可轻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