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赣州市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检测题(新人教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相应括号内)
1.下列物质的性质与所对应的用途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用于急救病人
B.
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作保护气
C.
石墨能导电﹣﹣可作电极
D.
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
考点:
常见气体的用途;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物质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其性质,将物质的性质、用途联系起来分析,找出没有直接关系的.
解答:
解:A、氧气能供给呼吸,决定了氧气能用于急救病人,故A没有直接关系;
B、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可以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用作保护气,故B有直接关系;
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作电极,故C有直接关系;
D、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升华时能吸收大量的热,可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液滴,形成雨水下降,故D有直接关系.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几种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掌握物质的性质以及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2分)(2013•苏州)下列取用试剂的操作图示错误的是( )
A.
用药匙取用粉末
B.
用纸槽取用粉末
C.
倾倒液体
D.
取用块状固体
考点:
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用药匙取用粉末状药品要将试管横放;B、用纸槽取用粉末状药品要将试管横放;C、倾倒液体: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试管倾斜,试剂瓶口与试管口紧挨着;D、块状固体取用:将试管横放再放.
解答:
解:A、药匙取用粉末状药品,要将试管横放,用药匙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竖起,故A正确;
B、用纸槽取用粉末状药品,要将试管横放,用纸槽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竖起,故B正确;
C、倾倒液体: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试管倾斜,试剂瓶口与试管口紧挨着,故C正确;
D、块状固体取用: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药品放在试管口,将试管慢慢竖起,故D错.
故选D.
点评: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3.(2分)(2012•枣庄一模)现代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下列图示中,对环境有污染的发电方式是( )
A.
太阳能发电
B.
风力发电
C.
火力发电
D.
潮汐发电
考点:
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专题:
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新能源是既无污染,又是新开发的能源.
解答:
解:A、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故A错误;
B、风力发电是清洁无污染的环保新能源,故B错误;
C、火力发电需要煤作燃料,煤是不可再生能源,也不是环保新能源,故C正确;
D、潮汐发电是新开发利用的环保新能源,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能源的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是中考热点.
4.(2分)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安全知识,学会如何逃生,遇到层楼房下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可行的是( )
①沿楼梯迅速下楼.②用湿毛巾遮住口鼻.③葡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④封闭房门.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⑥跳楼.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考点:
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
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
(1)遇到层楼房下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可行的是:①用湿毛巾遮住口鼻,防止有毒气体或烟尘呛住喉咙;②葡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小口呼吸,避免被有毒气体或烟尘呛住.③封闭房门,缩小火势范围,可为自己和别人赢得逃离时间;④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自己寻找出路.
(2)下列逃生措施是不可行的:①沿楼梯迅速下楼,火势有可能以侵入;②跳楼,会损失自己.
解答:
解:(1)初起火一般很小,居住者不要只顾自行灭火,而要迅速报警,不要因为报警迟而酿成生重大火灾.人员不论是位于起火还是非起火房间,逃至室外后,要做到随手关门,这样可控制火势的发展,延长逃生的允许时间.
(2)在火灾的初起阶段,靠近地面的烟气和毒气比较稀薄,能见度相对比较好.受灾者在逃生时,应采取低姿行走、探步前进的方法,若烟雾太浓,判断准确方向后,应沿地面爬行,逃离现场.
(3)利用防毒面具防烟、防毒.利用干毛巾、衣服、垫布等织物叠成多层捂住口鼻,以防烟、防毒.
逃生措施可行的是②③④⑤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学会及时正确的逃离火场.
5.(2分)“雪碧”是一种溶有大量CO2的无色的碳酸型饮料,将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 )
A.
紫色
B.
红色
C.
无色
D.
无法确定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根据碳酸的性质进行分析.碳酸属于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解答:
解:由于“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碳酸是一种酸,将“雪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故选A.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碳酸的性质和显酸性的物质与石蕊试液相互作用显色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6.(2分)C02的下列用途既跟它的物理性质有关,又跟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
灭火
B.
做化工原料
C.
制干冰
D.
温室中用做肥料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
解:
A、二氧化碳用来灭火既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又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故选项正确;
B、做化工原料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错误;
C、制干冰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在降温、加压的条件下能够形成固体,即干冰.故选项错误;
D、温室中用做肥料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和水在绿色植物和光能的作用下反应能生成葡萄糖和氧气.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具有多种性质,解答时应该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哪种性质决定的.
7.(2分)(2009•鄂州)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方法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小颖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
考点: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专题:
压轴实验题;实验方案评价题.
分析:
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的变量是否接触空气,其它条件必须相同,必须符合燃烧的条件,即温度需达到着火点.
解答:
解:燃烧的条件是:有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空气接触,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的变量是否与空气接触,其它两个条件必须符合燃烧哦的条件,即有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也就是说都需要在热水中.
故选B.
点评: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只允许有一个变量,其它必须相同.
8.(2分)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的粒子
B.
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C.
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
D.
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考点: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电解水实验;元素的概念;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A、根据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分析;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D、根据元素的定义分析.
解答:
解:A、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故A说法错误;
B、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故B说法错误;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燃烧能生成CO2
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故C说法正确;
D、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质子数不同.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原子的构成、元素的定义、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难度不大,解题是要认真、细心.
9.(2分)(2007•常州)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浓度
B
碳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C
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催化剂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
专题:
常规题型;压轴实验题.
分析:
根据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温度、反应物浓度、催化剂、反应物接触面积等知识,仔细分析各选项发现,只有D项中把铜片和铜粉看成是不同反应物种类是不合理的.
解答:
解:A、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是因为氧气的浓度大了.故A正确;
B、碳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是因为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故B正确;
C、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故C正确;
D、铜片与铜粉都是铜,铜片不易燃烧是因为它的体积大温度升高慢,而铜粉体积小温度升高快很快达到了着火点,并不是由于反应物的种类不同.故D不合理.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通过不同的实验现象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考察了学生通过现象总结本质的能力;D答案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但只要撇开形状不同的现象看到都是铜的实质就不难得出结论.
10.(2分)以下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B.
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
C.
D.
电解水生成两种气体
锌与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电解水实验;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
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
A、根据加热高锰酸钾会产生氧气,一段时间后氧气的质量不再变化分析.
B、根据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时二氧化碳分析;
C、根据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8分析.
D、根据锌反应完后不再产生氢气分析.
解答:
解:A、因一定量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一段时间后氧气的质量不再变化,而图中氧气的质量一直在变大,故错误.
B、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时二氧化碳的质量应该是增加的,故不正确;
C、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8:1,而图象中氧气与氢气的质量比却为1:2,故不正确.
D、锌反应完后不再产生氢气,最后图象平行于横轴,故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是结合图象的分析题,解题时注意分析清楚转折点即可较快做出判断.
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先在A、B、C中选择一个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相应括号内,然后在D处再补充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选择2分,填充1分)
11.(3分)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 A .
A.水
B.空气
C.金刚石
D. 氯化钠 .
考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单质指的是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而化合物是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
解答:
解:A、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故A正确;
B、空气是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故B错误;
C、金刚石是碳的单质,故C错误;
D、像氯化钠是由钠氯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也是化合物;
故答案为:A;氯化钠等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12.(3分)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C .
A.用活性炭可以去除水中的所有可溶性杂质
B.用燃着的火柴检查液化气钢瓶是否漏气
C.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盖上锅盖
D. 用食醋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
考点: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
B、根据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时易发生爆炸分析;
C、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
D、食醋可与水垢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发生反应.
解答:
解:A、活性炭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等,不能将水中的所有可溶性杂质除去.故A错误;
B、若液化气泄漏会形成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时易发生爆炸.故B错误;
C、炒莱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从而起到灭火.故C正确;
D、食醋可与水垢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发生反应,能将水垢除去.
故选C,D补充:食醋可与水垢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发生反应.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完成此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
13.(3分)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B
A.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少于﹣﹣﹣红磷过量
B.点燃氢气时,发生爆炸﹣﹣﹣点燃前可能没有检验氢气的纯度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炸裂﹣﹣﹣用于引燃的火柴过长
D.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存在差异﹣﹣﹣﹣ 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
考点:
空气组成的测定;氧气的化学性质;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专题: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A、根据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的注意事项分析;
B、根据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应检验气体的纯度进行分析;
C、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注意事项分析;
D、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解答:
解:A、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氧气过量会使测量结果更准确,故分析不合理;
B、氢气具有可燃性,因此点燃氢气前应检验氢气的纯度,否则易发生爆炸,故分析合理;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为防止集气瓶底炸裂,应在瓶中装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故分析不合理;
D、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存在差异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故选B;补充: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测定氧气在空气中含量、氢气燃烧以及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等实验的注意事项即可顺利解答.
14.(3分)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以下实验正确的是 B .
A.用活性炭区分硬水和软水
B.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氧气和空气
C.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的一氧化碳
D. 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等 .
考点:
硬水与软水;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
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
A、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而软水中不含或含有较少的钙镁离子,可以据此解答;
B、根据氧气与空气的性质进行分析;
C、在二氧化碳中一氧化碳难以燃烧.
解答:
A、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而软水中不含或含有较少的钙镁离子,将肥皂水加入这两种水中,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的为硬水,但活性炭主要有吸附作用,不能区分硬水和软水,故错误;
B、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复燃,在空气中无变化,所以能鉴别出氧气和空气;故正确;
C、虽然一氧化碳能燃烧,但由于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根本就不能点燃一氧化碳;故错误;
故答案为: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等
点评:
对于除杂的题目,首先分析杂质和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不与主要物质反应,不会生成新的杂质.
15.(3分)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C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
20
15
2
反应后质量/g
m
29
0
8
A.m的值为0
B.甲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 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是3:2 .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此题是借助质量守恒定律对反应物生成物先做出判断,再利用质量关系进行求解,反应中反应物质量会减少,生成物质量会增加,从而判断生成物与反应物,即可判断反应的类型,且反应物质量和与生成物质量和相等可求出甲反应后的质量.
解答:
解:A、乙物质质量增加为生成物,增加了9g;丙物质质量减少为反应物,减少了15g;丁物质增加为生成物,增加了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甲物质质量不变,故m的值是1,故A错误;
B、甲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但不一定是催化剂,故B错误;
C、乙物质质量增加为生成物,丙物质质量减少为反应物,丁物质增加为生成物,故可写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丙=乙+丁,反应物为一种,生成物多种,故为分解反应,故C正确;
D、乙物质质量增加为生成物,增加了9g,丁物质增加为生成物,增加了6g,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是:9g:6g=3:2.
故选:C;补充: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是3:2.
点评:
此题是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对相关量的分析与判断,并进而对反应的类型及质量关系进行探讨.
三.填空与说明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0分)
16.(8分)请用化学符号填空:
①2个氢原子 2H ;
②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 C60 ;
③氢氧化钙 Ca(OH)2 ;
④硫酸根离子 SO42﹣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解:①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氢原子可表示为:2H;
②根据固态的非金属元素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它的元素符号表示这种物质,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是单原子分子,因此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表示为:C60;
③氢氧化钙中钙元素显+2价,氢氧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Ca(OH)2.
④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硫酸根离子可表示为:SO42﹣;
故答案为:①2H; ②C60;③Ca(OH)2;④SO42﹣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7.下列化学方程式都有错误:
A.Fe+O2FeO2
B.2P+5O═P2O5
C.Mg+O2MgO
D.S+O2═SO2↑
E.KClO3KCl+O3↑
F.NaOH+CuSO4═Na2SO4+Cu(OH)2
其中:
①写错化学式的有 ABE (填序号,下同);
②未配平的有 CF ;
③未写或写错反应条件,或反应条件不全的有 BDE ;
④未写或用错“↑”“↓”符号的有 DF .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
解:①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其化学式为:Fe3O4,B、E中氧气的化学式应为O2,故ABE中化学式书写错误.
②CF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2MgO、2NaOH+CuSO4═Na2SO4+Cu(OH)2↓.
③B、D反应条件为点燃,E的反应条件是加热.
④D中化学方程式,反应物中氧气是气体,二氧化硫后面不需要注↑;F中氢氧化铜是沉淀,氢氧化铜后面需要注↓.
故答案为:①ABE;②CF;③BDE;④DF.
点评:
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18.(5分)水是生命之源,请回答下列有关水的问题:
(1)水发生部分结冰变化后形成的冰水共存物属于 纯净物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生活中使硬水软化的一种最常用方法是 煮沸 .
(3)使水净化的方法之一,是向水中加入适量的明矾,其作用是 吸附沉淀 .
(4)水草疯长,鱼虾几乎绝迹,主要原因是河水中 氮 和磷两种元素含量过高,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华现象.
(5)节约用水,人人有责,请你提出一条节约用水的合理化建议: 及时关闭水龙头等 .
考点:
硬水与软水;水的净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富营养化污染与含磷洗衣粉的禁用..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1)根据冰和水混合体系的组成分析;
(2)煮沸能使硬水软化;
(3)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将不溶性固体颗粒吸附在其表面使其加快沉降;
(4)根据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分析;
(5)根据节约用水常见的措施分析.
解答:
解:(1)冰和水混合体系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2)生活中使硬水软化的一种最常用方法是煮沸;
(3)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将不溶性固体颗粒吸附在其表面使其加快沉降;
(4)河水中N、P两种元素含量过高,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华现象,使水草疯长,鱼虾几乎绝迹;
(5)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较多,例如:洗手后随手关闭水龙头,一水多用等.
故答案为:(1)纯净物;(2)煮沸;(3)吸附沉淀;(4)氮;(5)及时关闭水龙头等(合理即可)
点评:
本题考查了有关水的知识,根据所学内容细心分析即可,有利于学生通过题目对水的有关知识归纳总结.
19.(6分)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 石油 和天然气,它们都含有碳元素.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CH4 (写化学式).
(2)“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多孔结构,弹性好.它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正确的是 ABC (填字母序号).
A.具有吸附性 B.可重复使用 C.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
(3)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
①NH3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4:3 .
②将NH3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4NH3+3O26H2O+ 2N2 .
(4)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该示意图说明化学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
考点:
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元素质量比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化学式的计算;化学与能源;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1)根据所学化石燃料及其天然气的有关知识解答;
(2)根据题中信息分析解答;
(3)根据组成物质的元素的质量比的求法,化学方程式的写法解答;
(4)根据示意图说明化学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解答:
解:
(1)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
(2)根据题中信息分析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多孔结构,弹性好.它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故选ABC;
(3)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氮原子个数: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氢原子个数=14×1:1×3=14;3,NH3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NH3+3O26H2O+2N2;
(4)根据示意图说明化学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答案:
(1)石油 CH4
(2)ABC
(3)①14:3 ②2N2
(4)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点评:
本题考查了有关化石燃料、元素质量比的求法、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化学变化的实质,基础性强.
20.(6分)锂广泛应用于电池、贮氢等领域,锂在化合物中显+1价.图中A为周期表中锂元素的信息,其余为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从图A中数值获得的一条信息是 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 .
(2)B、C、D、E 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DE ,属于离子的是 D .(填序号)
(3)LiMnO2 是一种电极材料,其中Mn的化合价为 +3 .
(4)在440℃和高压条件下,金属钠与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金刚石(C)和碳酸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Na+3CO2C+2Na2CO3 .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2)根据同种元素核内质子数相同、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离子进行分析.
(3)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LiMnO2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4)根据反应条件和质量守恒定律,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答:
解:(1)从图A中数值可以知道,锂的原子序数是3,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
(2)D和E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D核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离子,
(3)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锂元素显+1,氧元素显﹣2,设锰元素的化合价是x,可知LiMnO2中锰元素的化合价:(+1)+x+(﹣2)×2=0,则x=+3,
(4)在440℃和高压条件下,金属钠与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金刚石(C)和碳酸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 Na+3CO2C+2Na2CO3;
答案:(1)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2)DE;D;(3)+3;(4)4 Na+3CO2C+2Na2CO3.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化合价原则以及化学用语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21.(5分)已知A、B、C、D、E是 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其中A、D是黑色固体,B、C、E是无色气体,B与C的组成元素相同,且B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C,氧化物D中含有常见金属元素,该金属元素的单质在E气体中燃烧时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物质的化学式:A物质是 C ,E物质是 O2 .
(2)B物质的主要用途是 作燃料或冶炼金属 (说出一条).
(3)写出E转化为D的化学方程式: 3Fe+2O2Fe3O4 .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
本题的解题突破口是:“氧化物D中含有常见金属元素,该金属元素的单质在E气体中燃烧时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可推测D、E;根据“A、D是黑色固体”,则E可能是氧气,氧气能与铁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D是四氧化三铁;A是黑色固体,能生成C为二氧化碳,则A可能是炭;碳能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B可能是一氧化碳,据此解答.
解答:
解: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氧化物D中含有常见金属元素,该金属元素的单质在E气体中燃烧时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可推测:则D中含有铁元素,D是黑色固体,含有铁的黑色固体可能是四氧化三铁或氧化亚铁;气体E能反应生成气体C和B,也能生成D,则E可能是氧气,氧气能与铁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D是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能被一氧化碳还原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C可能是二氧化碳;A是黑色固体,能生成二氧化碳,则A可能是炭;碳能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B可能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代入框图,推断合理.
(1)A物质为炭,化学式为C,E物质为氧气,其化学式为O2.
(2)B物质为一氧化碳,其主要用途是作燃料或冶炼金属(说出一条).
(3)E转化为D的反应为铁与氧气反应,故其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故答案为:(1)C; O2;
(2)作燃料或冶炼金属;
(3)3Fe+2O2Fe3O4
点评:
本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题,关键是找准解题突破口,直接得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然后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框图推断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25分)
22.(9分)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标号仪器名称:B 长颈漏斗 ;C 铁架台 ;
(2)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实验装置可选择图中的 ABCDF或ACEF (填仪器字母)进行组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在制取过程中,小雨同学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瓶口验证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结果发现小木条始终不灭,说明该瓶气体没有集满.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装置漏气或药品不足 (写出1条即可).
(3)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还缺少的一种必须仪器是 酒精灯 ,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KMnO4K2MnO4+MnO2+O2↑ .
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都可用固液常温型装置制取,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都需加热,再根据三种气体的性质解答.
解答:
解:(1)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可知BC分别为:长颈漏斗;铁架台,故答案为:长颈漏斗;铁架台;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所以选择试管、铁架台、单孔塞,氧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由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故答案为:ABCDF 或 ACEF;木条始终不灭,说明该瓶气体没有集满,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或药品不足;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都需加热,所以需酒精灯;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故答案为:酒精灯;2KMnO4K2MnO4+MnO2+O2↑
故答案为:酒精灯.
故答案为:
(1)长颈漏斗; 铁架台;
(2)ABCDF 或 ACEF; CaCO3+2HCl═CaCl2+H2O+CO2↑;装置漏气或药品不足
(3)酒精灯 2KMnO4K2MnO4+MnO2+O2↑
点评:
固液常温型装置可用试管、单孔橡皮塞装置或长颈漏斗装置,固体加热型装置需用到酒精灯,气体的收集方法根据其密度和水溶性判断.
23.(8分)在自然界中,碳元素能形成多种单质和千万种化合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如下物质:①石墨;②金刚石;③二氧化碳;④碳酸;⑤酒精.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③ (选填序号).
(2)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原子构成的,但物理性质差异较大,如前者质地坚硬,后者质地很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由于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作 电极 .
(3)北宋画家张择端用墨绘制的《清明上河图》能够保存至今,是因为 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
(4)高温下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
①酒精灯是化学实验中的常用加热仪器,写出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2H5OH+3O22CO2+3H2O ;
②实验中可观察到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高温下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为: C+2CuO2Cu+CO2↑ .
考点: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1)根据氧化物的定义分析判定;
(2)根据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分析回答;
(3)根据常温下碳的性质分析;
(4)根据酒精燃烧的反应、高温下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解答:
解:(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2)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原子构成的,但物理性质差异较大,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由于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作电极.
(3)北宋画家张择端用墨绘制的《清明上河图》能够保存至今,是因为墨的主要成分是碳,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4)①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2H5OH+3O22CO2+3H2O.
②高温下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生成了同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CuO
2Cu+CO2↑.
故答为:(1)③(2)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电极;(3)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不活泼;(4)①C2H5OH+3O22CO2+3H2O;②C+2CuO2Cu+CO2↑.
点评:
本题是一个综合性题目,重点考查了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关化学方程式书写以及教材中的典型实验﹣﹣木炭还原氧化铜,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即可顺利作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系统掌握.
24.(8分)化学小组同学在加热二氧化锰样品时,发现有气泡产生(如图一所示),于是他们对这个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
(1)对气体成分的探究:加热二氧化锰样品,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加点部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H2O ,由此可知: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对气体来源的探究:
[假设1]甲同学认为:该气体来自于试管中的空气,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该假设不成立
实验步骤及现象
结论
假设不成立.
[假设2]乙同学认为:二氧化锰样品中可能混有炭粉,炭粉发生反应生成了该气体.他设计了如图二所示的实验进行研究,其中B装置的作用是检验A中反应是否完全,B中的试剂是 澄清石灰水 ,实验中观察到D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他又用氮气代替空气(氮气不参与该实验中的任何反应),重复上述实验,发现D处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
[结论]通过乙同学的实验证明,二氧化锰中混有炭粉,炭粉与 二氧化锰 反应产生了这种气体.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1)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来考虑,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利用空气来做一个对比实验;根据图二的思路可知先排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干扰,再验证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1)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可知气体是二氧化碳;
(2)加热空的试管,另一端的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说明气体不是来自于空气;
图二中A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B
是验证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净;如果D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乙同学的假设成立,从而得到碳粉与二氧化锰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CO2+Ca(OH)2═CaCO3↓+H2O
(2)【假设1】试管中不放二氧化锰(或空试管),按图一装置进行加热,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不变浑浊.
【假设2】澄清石灰水【结论】二氧化锰
点评:
此题是一道实验探究题,其实验的设计思路是进行对比实验,解题时只要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结合对比实验的结论就能对问题进行正确的解答;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5.(10分)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现将2.5g二氧化锰放入盛有100g过氧化氢溶液的锥形瓶中,反应完全结束后,共收集到1.6g气体.请完成下列问题:
(1)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起 催化 作用,在反应前后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反应结束后,过滤,洗涤,烘干滤渣,称得干燥滤渣的质量为 2.5 g.
(2)计算原过氧化氢溶液中所含过氧化氢的质量.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1)根据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放出氧气的速率,而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进行解答;
(2)根据生成氧气的质量求出原过氧化氢溶液中所含过氧化氢的质量进行解答.
解答:
解:(1)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放出氧气的速率,而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所以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反应结束后,过滤,洗涤,烘干滤渣,称得干燥滤渣的质量仍为2.5g;故填:催化;2.5;
(2)设生成1.6g气体需要该过氧化氢质量为x,
2H2O22H2O+O2↑
68 32
x 1.6g
=
x=3.4g
答:原过氧化氢溶液中所含过氧化氢的质量为3.4 g.
点评:
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化学性质都不变,而物理性质是否改变无法确定,理解催化剂的性质时要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