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4年中考化学一模(期末)试卷(含解析新人教)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含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国在商代就能制造精美的青铜器,青铜中所含铜的元素符号是( )
A. Cu B. Ca C. Hg D. Fe
分析: 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据此结合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铜的元素符号是Cu,故选项正确.
B、铜的元素符号是Cu,Ca是钙元素的元素符号,故选项错误.
C、铜的元素符号是Cu,Hg是汞元素的元素符号,故选项错误.
D、铜的元素符号是Cu,Fe是铁元素的元素符号,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一大二小”)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医用酒精 B. 干冰 C. 清新空气 D. 加碘食盐
分析: 根据纯净物的概念进行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纯净物的特征是只有一种物质.
解答: 解:A、医用酒精中含有酒精和水,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干冰只含有一种物质二氧化碳,属于纯净物,故B正确;
C、清新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
D、加碘食盐中含有食盐和含有碘元素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物质的分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组成种类进行.
3.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铁”、“锌”是指( )
A.原子 B. 分子 C. 元素 D. 单质
考点: 元素的概念.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解答: 解: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主要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和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A.牛奶 B. 豆浆 C. 冰水 D. 糖水
考点: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牛奶是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
B、豆浆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C、冰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
D、糖水是蔗糖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 PM2.5是可入肺颗粒物,为降低PM2.5的含量,应该提倡( )
A.露天焚烧秸秆 B. 充分利用太阳能
C.直接燃烧煤炭 D. 大量使用燃油汽车
考点: 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PM2.5是可入肺颗粒物.分析各选项的内容确定符合要求的选项.
解答: 解:露天焚烧秸秆、直接燃烧煤炭、大量使用燃油汽车都会产生一些烟尘,增加空气中PM2.5的含量.太阳能是人类丰富的能源,无污染,充分利用太阳能,能降低PM2.5的含量.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的措施,理解解答即可.
6. ClO2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消毒剂,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A.﹣2 B. ﹣1 C. +2 D. +4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ClO2的化学式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 解: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氧元素显﹣2,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可知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x+(﹣2)×2=0,则x=+4.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能力.
7.固体碘受热升华,关于此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碘分子体积变小 B. 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碘分子质量变大 D. 碘分子运动速率不变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分子的性质和特征及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变化进行分析:分子很小,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隔,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解答: 解:固体碘受热升华,是物理变化,碘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是碘受热时,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分子的间隔变大,固体的碘直接变化为气体的碘.
A、固体碘受热升华,碘分子体积没有变化.故A说法不正确;
B、固体碘受热升华,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B说法正确;
C、固体碘受热升华,碘分子质量没有变化.故C说法不正确;
D、固体碘受热升华,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B.
点评: 了解分子的性质,会用分子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宏观的现象.
8.有报道称,科学家探索用CO除去S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2CO2X+S,则X的化学式为( )
A. CO2 B. C C. CS2 D. COS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反应前后各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进行计算.
解答: 解:反应物中有1个S原子、4个O原子、2个C原子,生成物中有1个S原子,还少4个O原子、2个C原子,又因为X前面的系数是2,所以X的化学式为CO2.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推断的能力.
9.氧元素由化合态转化为游离态的变化是( )
A.
2C2H2+5O22H2O+4CO2
B.
H2CO3H2O+CO2↑
C.
4P+5O22P2O5
D.
2H2O 2H2↑+O2↑
考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属于元素的游离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属于元素的化合态.
解答: 解:A、反应前,氧气属于单质,氧元素以游离态存在,反应后,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合物,氧元素以化合态存在;
B、反应前,碳酸属于化合物,氧元素以化合态存在,反应后,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合物,氧元素以化合态存在;
C、反应前,氧气属于单质,氧元素以游离态存在,反应后,五氧化二磷属于化合物,氧元素以化合态存在;
D、反应前,水属于化合物,氧元素以化合态存在,反应后,氧气属于单质,氧元素以游离态存在.
由分析可知,D选项中的氧元素由化合态转化为游离态.
故选:D.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抓住一条,就是看元素存在于单质,还是存在于化合物中,只要弄清这一点,不难得出正确结论.
10.以下化学符号里的“3”,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
A. 3H B. NH3 C. 3H2 D. O3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3H中的“3”表示表示氢原子的个数为3,故选项错误.
B、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NH3中的“3”表示1个氨分子中含有3个氢原子,故选项错误.
C、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3H2中的“3”表示氢分子的个数为3,故选项正确.
D、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O3中的“3”表示1个臭氧分子中含有3个氧原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11.蜡烛成分之一化学式为C20H42,关于该成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是一种化合物
B. 该物质是由20个碳原子和42个氢原子构成
C. 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
D. 碳原子与氢原子个数比为10:21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蜡烛成分之一化学式为C20H42,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该物质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该物质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该物质一个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蜡烛成分之一化学式为C20H42,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该物质是由C20H42分子构成的,1个分子是由20个碳原子和42个氢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物质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D、1个分子是由20个碳原子和42个氢原子构成的,则碳原子与氢原子个数比为20::42=10:21,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在进行食盐、蔗糖和淀粉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 )
A.溶质颗粒大小 B. 溶剂的温度 C. 溶剂的种类 D. 溶剂的质量
考点: 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控制变量法是化学实验探究常采用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把多变量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变量的问题而进行逐一探究.
解答: 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而溶质颗粒的大小只是会影响溶解速度的快慢对结果没有影响.因此在进行食盐、蔗糖和淀粉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需要控制的变量有溶剂的温度、溶剂的质量、种类及溶解的状态.不需要控制溶质颗粒的大小.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学生对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理解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掌握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13.如图为市售盐酸标签的部分内容,其中36.0%~38.0%表示该盐酸中( )
A.氯元素含量 B. 溶质溶解度
C.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D. 溶质质量分数
考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市售盐酸标签上的:HCl含量 36.0%~38.0%,是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氯元素的含量只能标出Cl,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知道标签中标的是HCl的含量,故选项错误.
B、溶解度不是用百分数表示的,故选项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用百分数表示的,故选项错误.
D、市售盐酸标签上的:HCl含量 36.0%~38.0%,是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4.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1个NO2分子的质量是46g B. 1mol NO2约含6.02×1023个氧分子
C. lmol NO2含有3mol原子 D. NO2的摩尔质量是46
考点: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分子的质量很小,一种物质中不含有其他物质的分子,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据此解答.
解答: 解:A、分子的质量很小,一个NO2分子的质量不可能是46g,故A错误;
B、NO2中不含有氧分子,故B错误;
C、一个 NO2分子含有3个原子,故1molNO2含有3mol原子,故C正确;
D、NO2的摩尔质量是46g/mol,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5.以下实验设计不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是( )
A.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
检验氢气的纯度
C.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D.
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空气组成的测定;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专题: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A、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需要将集气瓶中的氧气消耗完;
B、根据氢气验纯的方法进行解答;
C、根据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从而验证出燃烧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燃烧,从而验证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进行解答;
D、根据矮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进行解答.
解答: 解:A、要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需要将集气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利用压强的变化,根据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多少来验证氧气的含量,碳可以和氧气反应,但又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瓶内压强变化不大,使水进入集气瓶的量不会达到最大,测不出氧气的含量,故A符合题意;
B、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酒精灯的火焰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证明氢气不纯,如果听到轻微的爆鸣声,则证明氢气比较纯净,故B不符合题意;
C、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从而验证出燃烧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燃烧,从而验证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所以可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故C不符合题意;
D、矮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故能达到验证,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会用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16.除去括号内杂质的有关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N2(O2):通过灼热的铜网 B. CaO(CaCO3):高温煅烧
C. CO2(CO):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 D. MnO2(KCl):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A、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CaCO3在高温下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CO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氯化钾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7.(2分)(2014•静安区一模)关于分子和原子两种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只能由分子构成
B.
相同原子只能构成同种分子
C.
分子质量一定比原子质量大
D.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
考点: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A、根据分子和原子都能构成物质进行解答;
B、根据相同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种分子进行解答;
C、根据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大,但不同的分子、原子无法比较大小进行解答;
D、根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进行解答.
解答:
解:A、分子和原子都能构成物质,故A错误;
B、相同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种分子,例如氧原子可构成氧分子、也可以构成臭氧分子,故B错误;
C、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大,但不同的分子、原子无法比较大小,故C错误;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所以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了解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即可正确解答该题,属基础知识考查题.
18.(2分)(2014•静安区一模)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很重要性.以下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
A.
“粗盐的提纯”实验中,过滤时将悬浊液直接倒入漏斗里
B.
“氯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收集好气体后应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停止加热
C.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中,多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
D.
“测定溶液酸碱性强弱”实验中,测定溶液pH时应先将试纸湿润
考点:
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溶液的酸碱度测定;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注意过滤“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B、掌握在“氯酸钾制氧气”实验中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可记住口诀“查装定点收移熄”;
C、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不放回原瓶;不随丢弃;不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D、在“测定溶液酸碱性强弱”实验中,测定溶液pH时,试纸不能湿润.
解答:
解:A、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过滤时将悬浊液直接倒入漏斗里,操作错误,缺少玻璃棒,故A错误;
B、在“氯酸钾制氧气”实验中,收集完气体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停止加热,操作正确,故B正确;
C、在“配制一定量某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中,多余的药品放回原瓶,操作错误,会污染瓶内药品,故C错误;
D、在“测定溶液酸碱性强弱”实验中,测定溶液pH时先将试纸湿润,操作错误,测量结果不准确,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了解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化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只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才能安全、准确地进行化学实验.
19.(2分)(2014•静安区一模)下列实验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A.
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产生一种黑色固体
B.
向滴有紫色石蕊的水中吹气,紫色石蕊变蓝色
C.
向无水硫酸铜粉末中滴加少量水,粉末由蓝色变白色
D.
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先变浑浊,后又变回澄清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无水硫酸铜能与水反应生成五水合硫酸铜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钙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产生火星,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C、无水硫酸铜能与水反应生成五水合硫酸铜,向无水硫酸铜粉末中滴加少量水,粉末由白色变蓝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钙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易溶于水),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先变浑浊,后又变回澄清,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盐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2分)(2014•静安区一模)在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含氧元素64%,将该混合气体5g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完全反应后,气体再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的白色沉淀质量是( )
A.
5g
B.
10g
C.
15g
D.
20g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
元素质量守恒.
分析:
由于CO能与氧化铜反应而变成二氧化碳,该混合气体通过灼热氧化铜后,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形成碳酸钙沉淀,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元素质量不变,所得碳酸钙中碳元素即原混合气体中碳元素,根据碳元素质量可计算形成沉淀碳酸钙的质量.
解答:
解:根据分析可以知道,反应中一氧化碳可以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可以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在这一过程中碳元素没流失,所以混合气体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和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相等,CO与CO2混合气体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5g×(1﹣64%)=1.8g,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即所得沉淀碳酸钙中含碳元素为1.8g,
所以含C元素1.8g的碳酸钙的质量=1.8g÷×100%=15g.分析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选项C是正确的.
故选C.
点评: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判断出所生成沉淀中所含碳元素质量即原混合气体中碳元素质量,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本题含5题,共34分)请根据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作答.
21.(5分)(2014•静安区一模)现有氧气、氮气、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水、食盐等八种物质,
请按要求用化学式填写:
①约占空气总体积的是 N2 ;
②最常用的溶剂是 H2O ;
③日常生活中用作调味料是 NaCl ;
④导致酸雨的气体是 SO2 ;
⑤能与血液里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 CO .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解答:
解:①约占空气总体积的是氮气,其化学式为:;.
②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其化学式为:H2O.
③食盐在日常生活中用作调味料,其化学式为:NaCl.
④二氧化硫是导致酸雨的气体,其化学式为:SO2.
⑤一氧化碳是能与血液里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其化学式为:CO.
故答案为;①N2;②H2O;③NaCl;④SO2;⑤CO.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22.(9分)(2014•静安区一模)碳是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一种元素,许多物质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①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填写有关含碳物质的对应特性
物质用途
金刚石切割玻璃
石墨作电极
活性炭净水
对应特性
硬度大
导电性
吸附性
②金刚石、石墨和碳60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这些物质互称为碳元素的 同素异形体 .
③CO2是宝贵的碳氧资源.CO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甲酸(HCOOH),此反应中CO2与H2的分子个数比为 1:1 ,若要检验1%甲酸水溶液是否显酸性,能选用的有 bc (填字母序号)
a.无色酚酞溶液 b.紫色石蕊溶液 c.pH试纸
④化石燃料有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都属于 不可再生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最主要成分是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从下表数据分析,与煤相比,用天然气作燃料的优点是 等质量的天然气和煤完全燃烧,天然气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小于煤,放出的热量高于煤 .
1g物质完全燃烧
甲烷
碳
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g
2.75
3.67
放出的热量/kJ
56
32
考点: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溶液的酸碱性测定;同素异形体和同素异形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
专题: 化学与能源;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①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分析;
②根据同素异形体的定义分析;
③根据方程式的书写及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分析;根据酸性物质与指示剂的关系选择;
④根据化石燃料形成的特点、甲烷和煤燃烧的特点、数据分析回答.
解答: 解:①由于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电极;由于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
②金刚石、石墨和碳60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这些物质互称为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③CO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甲酸(HCOOH),反应的方程式是:CO2+H2HCOOH,此反应中CO2与H2的分子个数比为1:1,若要检验1%甲酸水溶液是否显酸性,可选用紫色石蕊溶液、pH试纸检验.
④化石燃料有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都属于不可再生;甲烷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H4+2O2CO2+2H2O;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等质量的天然气和煤完全燃烧,天然气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小于煤,放出的热量高于煤.
故答为:①导电性;吸附性;②同素异形体;③1:1;bc.④不可再生;CH4+2O2CO2+2H2O;等质量的天然气和煤完全燃烧,天然气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小于煤,放出的热量高于煤.
点评: 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了有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的性质和用途,难度不大,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目的信息分析即可.
23.(4分)(2014•静安区一模)水是我们很熟悉的物质,通过化学学习之后,对水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①了解了水的宏观组成,即水是由 氢、氧 元素组成的;
②知道了水的微观结构,构成水的微粒是 A (填A、B、C、D字母序号);
③认识了用实验测定物质元素组成方法.化学家卡文迪什做的关于水的组成实验原理如下:
2H2+O22H2O,请你从宏观角度描述该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 经点燃,氢气跟(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
从微观角度,结合化学方程式,用②中微粒模型图示表示该化学反应的过程
反应物
生成物
考点: 水的组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空气与水.
分析: ①根据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进行解答;
②根据水的化学式是H2O,一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进行解答;
③根据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进行解答.
解答: 解: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填:氢、氧;
②水的化学式是H2O,一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所以构成水的微粒可用A表示;故填:A;
③2H2+O22H2O,宏观角度描述该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经点燃,氢气跟(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质量之比为H2:O2:H2O=1:8:9;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等;故填:经点燃,氢气跟(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17)从微观角度,结合化学方程式,可知②中微粒模型图示表示该化学反应的过程
;故填:
;;.
点评: 本题考查知识难度不大,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并能据反应原理正确的书写方程式即可顺利解答.
24.(9分)(2014•静安区一模)下表是KNO3、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部分溶解度数据(单位:g/100g水),请回答问题:
温度(℃)
10
20
40
60
80
KNO3
20.9
31.6
63.9
110
169
NaCl
35.8
36
36.6
37.3
38.4
①10℃时,KNO3溶解度是 20.9 g/100g水.
②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NaCl .
③40℃时,将70gKNO3固体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的溶液质量为 163.9 g.
④60℃时,KNO3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NaCl,通过 冷却饱和溶液(降温) 方法获得较纯净的KNO3晶体.
⑤根据表中数据,请在坐标图(图1)中描点、绘制符合KNO3溶解度变化规律的曲线 .
⑥向20mL水中溶解一定量KNO3固体的操作如图2:
请根据实验现象和溶解度数据回答:A、B、C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B ,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 A .当x= 1.32 g时,B中恰好没有固体剩余.
考点: 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固体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结晶的原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识及固体溶解度曲线的画法等.根据图表中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及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解答: 解:①从图表中可知,10℃时,KNO3溶解度是 20.9g/100g水.
②从图表中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
③40℃时,KNO3溶解度是63.99g/100g水.所以无论把多少KNO3固体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的溶液质量为都为163.9g.
④从图中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若KNO3溶液中含有少量NaCl时,可通过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KNO3;
⑤KNO3溶解度变化规律的曲线:
⑥据图2并计算可知:A、B、C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B,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A.因为20mL水的质量是20g,由此可列式:
=
a=6.32g
x=6.32g﹣5g=1.32g,所以当x=1.32g时,KNO3正好全部溶解,B中恰好没有固体剩余.
故答案为:①20.9;②NaCl;③163.9;④冷却饱和溶液(降温);⑤略;⑥B;A;1.32.
点评: 此题是对固体溶解度知识的考查,解题时借助图表的信息对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探讨即可,熟记常见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25.(7分)(2014•静安区一模)采用适当的试剂,可从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中获得高纯度CaCO3,其流程如下:
①流程图中进行的操作1、操作2的名称是 过滤 ;
②写出石灰石煅烧的化学方程式 CaCO3CaO+CO2↑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分解 .
③该流程图所示物质中,溶于水放出大量热的氧化物是 CaO(氧化钙) ,该物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OH)2 .
④使原料中各原子的利用率尽可能达到100%是“绿色化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上述流程中有的物质可以再利用,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CO2、H2O (填“化学式”).
考点: 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绿色化学;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物质的制备.
分析: ①操作1、操作2都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离;
②石灰石经高温煅烧可制得氧化钙固体和二氧化碳气体,该反应是一种物质分解成为两种物质,符合分解反应类型;
③氧化钙溶于水放出热量,根据方程式的写法写出化学方程式;
④石灰石在分解反应中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路线1中又可作为试剂使用,属于循环使用.
解答: 解:①操作1、操作2都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离,可以用过滤的方法;
②石灰石煅烧的反应物是碳酸钙,生成物是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后面标上上升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该反应是一种物质分解成为两种物质,符合分解反应类型;
③氧化钙溶于水放出热量,反应物是氧化钙和水,生成物是氢氧化钙,所以方程式是:CaO+H2O═Ca(OH)2;
④由固体A和试剂1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可知试剂1是水,在Ca(OH)2+CO2=CaCO3+H2O反应中水又是生成物,所以水可以循环使用,在上边的反应中,加入的试剂2为CO2,正是石灰石煅烧过程中产生的CO2气体,所以二氧化碳也可以循环利用.
故答案为:①过滤;②CaCO3CaO+CO2↑;分解;③CaO(氧化钙);CaO+H2O═Ca(OH)2;④CO2、H2O.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掌握碳酸钙、生石灰与熟石灰之间的转化、理解“绿色化学”的核心理念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简答题(本题含3题,共26分)请根据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作答.
26.(9分)(2014•静安区一模)小敏来到实验室完成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实验,请按照要求答问题:
①实验台前有如图甲仪器和药品,请写出仪器A、B的名称:A 铁架台 ,B 集气瓶 .
小敏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可以做制取氧气的实验,实验前她发现其中缺少一种药品,该药品名称是 二氧化锰 ;该反应的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H2O22H2O+O2↑ .
②下表是小敏实验时的主要步骤及相关实验装置,其中 a (填字母序号)步骤中的实验装置有错误,改正的方法是 长颈漏斗的下端应该在液面以下 .
改正后进行实验,这些步骤的正确操作顺序是 cabd (填字母序号)
实验
步骤
a.制备气体
b.收集气体
c.检查装置气密性
d.清洗仪器、整理桌面
相关
实验
装置
③利用上述装置另选药品,也能完成二氧化碳气体制备,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④图乙装置也可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甲装置的优点是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若打开弹簧夹,固体与液体接触,反应便能发生,请简述使甲装置中反应停止的原理 当用弹簧夹夹住胶皮管时,产生的气体使容器(试管)内的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回长颈漏斗中,与固体反应物脱离,反应便会停止 .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铁架台是常用的加持仪器,集气瓶是收集气体的仪器;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小敏实验的主要步骤中,制备气体是错误的,因为长颈漏斗的下口在液面以上,生成的气体跑掉了;改正为:长颈漏斗的下端应该在液面以下;改正后进行实验,这些步骤的正确操作顺序是:检查装置气密性,制备气体,收集气体,清洗仪器、整理桌面;乙装置的优点是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若打开弹簧夹,固体与液体接触,反应便能发生,当用弹簧夹夹住胶皮管时,产生的气体使容器(试管)内的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回长颈漏斗中,与固体反应物脱离,反应便会停止.
解答: 解:(1)铁架台是常用的加持仪器,集气瓶是收集气体的仪器,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故答案为:铁架台;集气瓶;二氧化锰;2H2O22H2O+O2↑;二氧化锰;2H2O22H2O+O2↑;
(2)小敏实验的主要步骤中,制备气体是错误的,因为长颈漏斗的下口在液面以上,生成的气体跑掉了;改正为:长颈漏斗的下端应该在液面以下;改正后进行实验,这些步骤的正确操作顺序是:检查装置气密性,制备气体,收集气体,清洗仪器、整理桌面;故答案为:a;长颈漏斗的下端应该在液面以下;c a b d;
(3)利用该装置另选药品,也能完成二氧化碳气体制备,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
(4)乙装置的优点是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若打开弹簧夹,固体与液体接触,反应便能发生,当用弹簧夹夹住胶皮管时,产生的气体使容器(试管)内的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回长颈漏斗中,与固体反应物脱离,反应便会停止,故答案为:当用弹簧夹夹住胶皮管时,产生的气体使容器(试管)内的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回长颈漏斗中,与固体反应物脱离,反应便会停止;
点评: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的注意事项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27.(9分)(2014•静安区一模)利用如图装置可进行气体性质的探究实验.A处通入无色气体(可能是H2、CO或CO2);B处玻璃管中盛放黑色粉末(可能是CuO或C),C处试管中盛放澄清石灰水.
①根据要求完成下表填写:
序号
探究实验
简答
Ⅰ
若为H2与CuO的反应
B处玻璃管观察到现象: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
Ⅱ
若为CO与CuO的反应
B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CuOCu+CO2 ,
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 CO .
Ⅲ
若为CO2与C 的反应
(B处换成酒精喷灯加热)
B处的黑色粉末逐渐减少,最后消失,
D处观察到有 蓝 色的火焰.
②探究实验Ⅰ通过B处的现象只能确定一种产物是铜,为了进一步确定另一产物是水,请对上述实验装置提出简要修改方案(添加或更换装置的位置和所需的药品) 位置:在B、C之间或C之前;药品:白色无水硫酸铜 .
③探究实验Ⅱ澄清石灰水的作用(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 Ca(OH)2+CO2═CaCO3↓+H2O .
④在上述探究实验Ⅱ、Ⅲ中,D处导管尖嘴口都需用酒精灯点燃,简述其目的分别是: 实验Ⅱ目的是除去有毒的CO尾气,防止污染 、 实验Ⅲ主要目的是证明高温下CO2与C能反应,且产物为CO .
考点: 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以及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写法等.
解答: 解:①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故黑色氧化铜变成红色的铜;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发生的氧化反应;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点燃产生蓝色火焰;
②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成蓝色,这是检验反应有无水生成的一个重要手段;
③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是检验有无二氧化碳生成的常用方法;
④酒精灯点燃的作用是:实验Ⅱ目的是除去有毒的CO尾气,防止污染;实验Ⅲ主要目的是证明高温下CO2与C能反应,且产物为CO.
故答案为:①黑色粉末变成红色;CO+CuOCu+CO2;CO;蓝.②位置:在B、C之间或C之前; 药品:白色无水硫酸铜.③Ca(OH)2+CO2═CaCO3↓+H2O.④实验Ⅱ目的是除去有毒的CO尾气,防止污染;实验Ⅲ主要目的是证明高温下CO2与C能反应,且产物为CO.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以及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以及对实验目的考查,同学们应具有综合的化学知识方可做好此题.
28.(8分)(2014•静安区一模)钙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元素.钙尔奇是常用的补钙剂,主要成分是CaCO3,钙尔奇每片2.0g.取1片钙尔奇,放入盛有10g稀盐酸的烧杯中,其中碳酸钙跟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它成分与盐酸不反应).烧杯内物质质量变为11.34g.试计算:
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0.66 g,是 0.015 mol;
②每片钙尔奇中含碳酸钙 0.015 mol;
③服用钙尔奇通常一日2次,每次1片.则每人每天摄入钙元素的质量为 1.2 g.
④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上述反应所用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01%) 10.95% .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 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
分析: 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计算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然后结合二氧化碳摩尔质量求出其物质的量即可;
②根据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可以计算出碳酸钙的物质的量,;
③根据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然后求出其质量即可;
④根据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可以计算出反应消耗的氯化氢的物质的量,然后求出其质量,进而求出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即可.
解答: 解: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g+10g﹣11.34g=0.66g,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0.66g÷44g/mol=0.015mol
②设碳酸钙的物质的量为x,稀盐酸中氯化氢的物质的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 2 1
x y 0.015mol
==
解得:x=0.015mol,y=0.03mol
③每人每天摄入钙元素的质量为:0.015mol×100g/mol××100%×2=1.2g
④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0.03mol×36.5g/mol=1.095g
所以反应所用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0.95%
答:反应所用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95%
故答案为:①0.66;0.015;
②0.015;
③1.2;
④10.95%.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学生需认真分析已知条件中的数量关系,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才能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