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马鞍山市初三化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新人教带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答案填在表格中.)
1.近年来,雾霾天气频发,严重危害人们健康.下列措施对防止雾霾天气无效的是( )
A.
建筑工地定期洒水
B.
开私家车上下班
C.
减少矿物燃料燃烧
D.
禁止燃烧秸秆
考点:
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根据空气污染的途径及有关做法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如建筑工地扬尘、秸秆焚烧、大量燃放烟花炮竹、常见化石燃料的燃烧等都会产生大气的污染,而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则有利于环境保护.
解答:
解:A、建筑工地定期洒水,会减少扬尘,对防止雾霾天气有效;
B、汽车尾气中含有燃料不充分燃烧产生的烟尘等,会产生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故能引起大气中PM2.5增大,产生雾霾天气,所以不能防止雾霾;
C、减少矿物燃料燃烧,会减少CO、SO2和粉尘等有害气体,从而减少大气中PM2.5,所以能防止雾霾;
D、禁止焚烧秸秆会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所以能防止雾霾.
故选B.
点评:
“环境保护问题是中考的热点之一,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的空气污染来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分)(2013•辽阳)2013年6月12日,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太空中度过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并且吃到了粽子.粽子采用真空包装是为了隔绝( )
A.
氮气
B.
水蒸气
C.
氧气
D.
稀有气体
考点: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食物中的有机物能够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缓慢氧化,生成水、二氧化碳等物质,从而变质.
解答:
解:粽子采用真空包装是为了隔绝氧气,这样可以防止粽子发生缓慢氧化,从而延长粽子的保质期.
故选:C.
点评: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通常情况下能和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食物的缓慢氧化就是其中的一种.
3.(2分)(2013•内江)葡萄酒营养丰富,适量饮用具有健身养颜的功效.下列家庭酿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清洗葡萄
B.
把葡萄捣碎
C.
葡萄发酵成酒
D.
用细纱布过滤后装瓶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
解:A、清洗葡萄是将葡萄中的脏污洗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把葡萄捣碎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葡萄发酵成酒有新的物质乙醇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用细纱布过滤后装瓶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C.
点评: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4.(2分)(2013•内江)下列有关的化学用于表达正确的是( )
A.
五个氢原子:H5
B.
三个水分子:3H2O
C.
四个钙离子:2Ca+2
D.
四个铵根离子:4NH3+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B、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C、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D、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解答:
解:A、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五个氢原子表示为:5H,故选项表示错误.
B、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三个水分子可表示为:3H2O,故选项表示正确.
C、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四个钙离子可表示为:4Ca2+,故选项表示错误.
D、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四个铵根离子可表示为:4NH4+,故选项表示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5.(2分)(2013•日照)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过滤
C.
量取液体体积读数
D.
称量NaCl固体
考点:
加热器皿-酒精灯;测量容器-量筒;称量器-托盘天平;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C、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6.(2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铜用于制导线,是由于铜有良好的导电性
B.
氮气常用作保护气,是由于其化学性质稳定
C.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因为干冰升华吸热
D.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用于急救病人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铜用于制导线,是由于铜有良好的导电性,正确.
B、氮气常用作保护气,是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正确.
C、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灭火,正确.
D、氧气能供给呼吸,用于急救病人,不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7.(2分)实验室熄灭酒精灯是用灯帽将其盖灭,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 )
A.
隔绝空气
B.
降低温度
C.
清除可燃物
D.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实验室熄灭酒精灯是用灯帽将其盖灭,灯帽隔绝了空气,使火焰因缺氧熄灭,所以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方法的主要原理是隔绝空气.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2分)(2006•西城区二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 )
A.
中子数
B.
质子数
C.
电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
考点:
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A、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中子数,故选项错误.
B、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核外电子数,故选项错误.
C、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电子数,故选项错误.
D、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正确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2分)下列物质不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过氧化氢(H2O2)
B.
水(H2O)
C.
水晶(SiO2)
D.
钟乳石(CaCO3)
考点:
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可知,氧化物中只有两种元素且含有氧元素来分析解答.
解答:
解:A、过氧化氢(H2O2)是一种含有H和O
两种元素且有氧元素的物质,则属于氧化物;
B、水(H2O)是一种含有H和O两种元素且有氧元素的物质,则属于氧化物;
C、水晶(SiO2)是一种含有Si和O两种元素且有氧元素的物质,则属于氧化物;
D、钟乳石(CaCO3)中含有三种元素,属于化合物,但不属于氧化物.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氧化物的判断,学生应抓住氧化物概念的要点来判断,并要熟悉常见的物质的类别及相关概念.
10.(2分)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因是( )
A.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
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增大氧气的浓度.
解答:
解:酒精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将灯芯拨得松散些不能改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将灯芯拨得松散些,可以增大酒精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剧烈.
故选:A.
点评:
燃烧木柴时,架空木柴能使燃烧更剧烈,把煤快粉碎成煤粉时,燃烧更剧烈,都是因为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11.(2分)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钚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钚是金属元素
B.
钚原子的质子数为94
C.
钚原子的中子数为94
D.
钚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4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及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和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只不过常省略而已,进行本题解答.
解答:
解:A、由Pu的名称是钚可知其为金属元素,故说法正确;
B、由相关信息知钚的原子序数是94,因为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故钚原子的质子数为94,故说法正确;
C、由信息知钚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244,质子数是94,因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所以中子数=244﹣94=150,故说法错误;
D、由信息知钚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244,故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注意: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只不过常省略而已.
12.(2分)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是一种常见的化合物
B.
水中Ca2+、Mg2+增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C.
水分子是由氢、氧原子构成
D.
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
考点:
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富营养化污染与含磷洗衣粉的禁用..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A、根据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进行解答;
B、根据水中Ca2+、Mg2+增多导致水的硬度大进行解答;
C、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解答;
D、根据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生成氢气进行解答.
解答:
解:A、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A正确;
B、水中Ca2+、Mg2+增多导致水的硬度大,而水中,氮、磷元素的增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故B错误;
C、水分子是由氢、氧原子构成,故C正确;
D、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生成氢气,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水是生命之源,爱护水资源,人人有责.
13.(2分)二氧化碳是重要的资源.以二氧化碳和钠为原料,在440℃和800个标准大气压下,可得到直径最大达1.2mm的金刚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钠属于非金属单质
B.
上述反应是化合反应
C.
二氧化碳发生了还原反应
D.
钠和空气在上述条件下也可制得金刚石
考点: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化合反应及其应用;还原反应..
专题:
物质的制备.
分析:
A、依据钠元素的分类分析判断;
B、依据题干中的信息结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有关知识分析判断;
C、依据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分析解答;
D、依据题干中关于该反应的条件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A、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金属钠应该是金属单质,故A错误;
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钠和二氧化碳,而产物中含有金刚石,金刚石属于碳的单质,依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中一定还含有钠元素和氧元素,故该反应的产物一定不是一种,所以该反应一定不是化合反应,故B错误;
C、在该反应中二氧化碳失掉了氧,转化成了金刚石的碳的单质,故二氧化碳一定发生了还原反应,故C正确;
D、由于该反应的进行条件是在440℃和800个标准大气压下完成,该温度下钠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剧烈反应,故钠和空气在上述条件下也不可能制得金刚石,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利用金属钠与二氧化碳作用得到金刚石(化学式为C)的反应实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4.(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B.
碳还原氧化铜,固体由黑色逐渐变红色
C.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D.
硫燃烧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木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碳还原氧化铜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木炭燃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固体由黑色逐渐变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C、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燃烧,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15.(2分)除去CO2中少量CO的最佳方法是( )
A.
点燃
B.
通过灼热的木炭层
C.
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D.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考点: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化学方法除去混合物中的杂质,一般要根据混合物各组分物质的化学性质差异,选择一种能和杂质组分发生反应而不能与主要组分物质发生反应的试剂.最理想方案是把杂技组分转化为主要组分,除去杂质的同时还使主要组分物质的量有所增加.
解答:
解:A、CO具有可燃性,而CO2不能燃烧,从理论上讲点燃混合气体,CO气体转变为CO2可以达到除去杂质的最佳效果.但由于少量CO混在CO2中,难以与O2接触,也就难以点燃,方法从操作上来说不可行,故A错;
B、通过灼热的木炭层,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消耗的是二氧化碳气体而杂质气体CO“毫发未损”,故B错;
C、CO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混合气体通过石灰水不能除去杂质气体一氧化碳.故C错;
D、CO在高温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气体二氧化碳,因此把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可以较彻底地除去混在二氧化碳中的少量的一氧化碳气体.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选择科学的方法除去混合物中的杂质,也称为物质净化或提纯,是物质研究的基础.
16.(2分)(2013•泸州)金属Mg在空气中燃烧可生成MgO和Mg3N2,在Mg3N2中N元素的化合价是( )
A.
﹣3价
B.
﹣2价
C.
+3价
D.
+5价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氮化镁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解答:
解:镁显+2价,设Mg3N2中N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2)×3+2x=0,解得x=﹣3.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能力,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即可.
17.(2分)(2012•肇庆)化学反应6CO2+6H2OX+6O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X的化学式( )
A.
C6H12
B.
C6H12O
C.
C6H12O6
D.
C3H6O3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个数没有增减解答.
解答:
解:从6CO2+6H2OX+6O2可看出反应物中有六个碳原子,18个氧原子和12个氢原子;生成物质氧气中含有12个氧原子,所以X中含有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六个氧原子,只有C符合,故答案选C.
点评:
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物质化学式,只要抓住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微观意义即可准确解答.
18.(2分)塑化剂是一种化工原料,属于致癌物质,不能用于食品添加剂.其最常见的品种是DEHP.下列关于DEHP(化学式为C24H38O4)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24:38:4
B.
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
属于氧化物
D.
完全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分子的个数比为19:12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与元素质量的不同考虑;
B、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考虑;
C、根据氧化物的特点考虑;
D、根据化学式中氢原子和碳原子的个数进行计算.
解答:
解:A、24:38:4是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不是元素质量比,故错;
B、DEHP中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2×24,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38,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6×4,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最小,则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正确;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C24H38O4中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因为,故错;
D、根据化学式中氢原子和碳原子个数可知完全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分子的个数比为19:24.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式的意义、根据化学式确定组成物质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以及氧化物的定义,掌握了这些问题就不难解决此题了.
19.(2分)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关于这四种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5.0
1.2
2.0
0.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3.0
3.6
0.5
A.
a是反应物,b、c是生成物
B.
反应后a的质量为3.4g
C.
d可能是催化剂
D.
b不一定是单质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本题可分析先b、c、d三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a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进而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b的质量增加了3.0g﹣1.2g=1.8g,故b是生成物,生成的b的质量为1.8g;同理可以确定c是生成物,生成的c的质量为3.6g﹣2.0g=1.6g;d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a应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1.6g+1.8g=3.4g.
A、由上述分析可知,a是反应物,b、c是生成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a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3.4g,则反应后a的质量为5.0g﹣3.4g=1.6g,故选项说法错误.
C、d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D、b是生成物,b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20.(2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先在乙中盛约容积的水(水中加2滴红墨水),然后在甲中放入十几粒锌粒,再注入稀硫酸直至锌粒完全浸没,塞紧橡皮塞.双手按住两个橡皮塞,不久,红色的水从尖嘴玻璃管喷出,形成美丽的喷泉.下列对形成喷泉的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
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B.
氢气难溶于水
C.
氢气密度小于空气
D.
装置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考点:
氢气的制取和检验;氢气的物理性质..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根据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氢气是瓶内气体的压强增大,液体喷出分析;
解答:
解: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氢气,使A瓶中的气体压强增大,因为甲瓶和乙瓶用导管相连,所以氢气进入乙瓶,使乙瓶内的液体压强增大,就从导管喷出,形成美丽喷泉,该实验也说明氢气难溶于水,但是难以判断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分析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选项C符合题目要求.
故选C.
点评:
本题利用化学反应中反应生成气体产生的压强差问题,探究了喷泉的形成,同时通过设计装置来测量气体的体积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填空题(化学方程式2分,24小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48分)
21.(10分)(2012•金山区一模)A~F分别是氢气、氧气、氮气、一氧化碳、水、甲烷六种物质中的一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C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1.则C的化学式为 CH4 .
(2)C与D分别在B中燃烧均能生成F,在一定条件下,A和D反应能生成C和F.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为 CO ,D为 H2 ,F为 H2O .
(3)根据以上的推断,请写出下列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与B反应: CH4 +2O22H2 O+CO2 ;
D与B反应: 2H2 +O22H2 O .
请写出物质E的一种用途: 用于食品保鲜或金属焊接或灯泡的保护气或深度制冷剂或低温实验手术等 .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
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
根据题意,A~F
分别是氢气、氧气、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六种气体中的一种,C与D在B中燃烧,可推出B为氧气,又C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1,可以推出为C甲烷,F为二氧化碳,D为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A和D反应能生成C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为氢气,剩余的气体E为氮气;
解答:
解:由题意可知,A~F分别是氢气、氧气、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六种气体中的一种,C与D在B中燃烧,可推出B为氧气,又C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1,可以推出为C甲烷,F为水,D为氢气,在一定条件下,A和D反应能生成C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为一氧化碳,剩余的气体E为氮气;
(1)由分析知C是甲烷,化学式为CH4;
(2)由分析知A、D、F的化学式分别是CO、H2、H2O;
(3)C与B反应是甲烷和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方程式为CH4 +2O22H2 O+CO2;D与B反应是氢气的燃烧过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 +O22H2 O;E是氮气常用于用于食品保鲜或金属焊接或灯泡的保护气或深度制冷剂或低温实验手术等;
故答案为:(1)CH4;(2)CO、H2、H2O;(3)CH4 +2O22H2 O+CO2;2H2 +O22H2 O;用于用于食品保鲜或金属焊接或灯泡的保护气或深度制冷剂或低温实验手术等;
点评:
要想解答好本题,就要掌握氧气、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的不同性质,根据燃烧的产物区别三种可燃性气体: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氢气燃烧只生成水,一氧化碳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
22.(10分)生活离不开水,水的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
(1)从宏观角度看,水是由 氢、氧元素 组成的,地球表面的“水循环”主要是由 水分子 运动引起的.
(2)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便于饮用,该设计利用的化学原理是 过滤 .
(3)生活中使硬水软化的一种最常用方法是 煮沸 .
(4)饮用水消毒剂除了目前采用的液氯外,补充了一种一氯胺(NH2Cl)、臭氧(O3)等.
①NH2Cl由 三 种(填数字)元素组成;O3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 0 .
②臭氧水是臭氧溶于水中制成的,能脱色去臭,还是很好的杀虫、杀菌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D (填字母序号).
A.臭氧属于单质
B.1个臭氧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
C.臭氧水是氧化物
D.臭氧水是混合物
(5)为确保“水立方”的水质达到国际泳联最新卫生标准,泳池的水将采用砂滤﹣臭氧﹣活性炭等净水工艺,其中活性炭净水是利用它的 吸附 性.“水立方”还设计了循环用水、收集应用雨水等系统,达到了 节约用水 的目的.
(6)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请你提出一条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化建议: 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
考点:
水的组成;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硬水与软水;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氧元素组成的单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1)根据从宏观角度看,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地球表面的“水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运动引起的进行解答;
(2)根据过滤可用于分离难溶性物质和可溶性物质进行解答;
(3)根据生活中使硬水软化的一种最常用方法是煮沸进行解答;
(4)根据氯胺的化学式为NH2Cl可知其元素组成、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0以及臭氧的性质进行解答;
(5)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以及“水立方”设计了循环用水、收集应用雨水等系统,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进行解答;
(6)根据保护水资源措施进行解答.
解答:
解:(1)从宏观角度看,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地球表面的“水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运动引起的;
(2)过滤可用于分离难溶性物质和可溶性物质,所以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便于饮用,该设计利用的化学原理是过滤;
(3)生活中使硬水软化的一种最常用方法是煮沸;
(4)①氯胺的化学式为NH2Cl可知是由氮、氢、氯三种元素组成;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0,所以O3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0;
②A.臭氧的化学式为O3,所以臭氧属于单质,故正确;
B.臭氧的化学式为O3,可知1个臭氧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故正确;
C.臭氧水是臭氧溶于水中制成,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D.臭氧水是臭氧溶于水中制成,是混合物,故正确;
(5)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泳池的水将采用砂滤﹣臭氧﹣活性炭等净水工艺,其中活性炭净水是利用它的吸附性;“水立方”设计了循环用水、收集应用雨水等系统,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
(6)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化建议有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故答案为:(1)氢、氧元素;水分子;
(2)过滤;
(3)煮沸;
(4)①三;0;②A、B、D;
(5)吸附;节约用水;
(6)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水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
23.(14分)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的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酒精灯 .
(2)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选择要考虑 反应物状态 和 反应条件 ;实验室若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实验室若用B装置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CO2↑+H2O .
(3)选择气体收集方法时,必须考虑的气体性质 ②③ (填序号)①颜色、②密度、③溶解性、④可燃性;收集二氧化碳所选用的装置为 C (填字母);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H2O .
(4)若用A、E装置来制取氧气,当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冒出时进行收集,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在水中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拿出正放在桌上 .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生成气体的性质,可以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若用A、E装置来制取氧气,刚开始有气泡冒出时不能立即收集,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说明已经收集满.
解答:
解:(1)仪器a是酒精灯,常用作热源.
故填:酒精灯.
(2)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如果反应物是固体,需要加热,应该用A作为发生装置;如果反应物是液体,或液体和固体,不需要加热,应该用B作为发生装置;
实验室若用A装置制取氧气时,因为试管口有一团棉花,所以应该用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取,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CO2↑+H2O.
故填: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2KMnO4K2MnO4+MnO2+O2↑;
CaCO3+2HCl=CaCl2+CO2↑+H2O.
(3)选择气体收集方法时,必须考虑:气体的水溶性,气体密度与空气密度大小的比较,而颜色、可燃性不需要考虑;
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C装置收集;
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故填:②③;C;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CO2+Ca(OH)2=CaCO3↓+H2O.
(4)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说明已经收集满氧气,接着进行的操作是在水中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拿出正放在桌上.
故填:在水中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拿出正放在桌上.
点评:
不管用什么方法收集气体,收集满后,都要用玻璃片盖上瓶口,如果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应该正方在桌上,如果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应该倒放在桌上.
24.(14分)小丽对家中的家用制氧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通过阅读说明书了解到家用制氧机的工作原理如下:
加压时,装填在制氧机内部的分子筛吸附空气中的氮气,制取高浓度氧气.减压时,分子筛将所吸附的氮气排放.整个过程中,分子筛并不消耗.
小丽用这台家用制氧机制取并收集了一袋气体,带到实验室对其进行研究.
实验I:小丽欲通过以下实验验证所收集的气体是否为纯净的氧气.
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取一只250mL的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所带气体,然后把一小块燃着的木炭插入集气瓶中
木炭燃烧得更旺
化学方程式I
表中,化学方程式I是 C+O2CO2 .
实验结论:收集的气体是纯净的氧气.
实验反思:老师指出上述实验并不能证明小丽所带来的气体一定是纯净的氧气.该实验不能证明所收集气体为纯净氧气的原因是 木炭在集气瓶中燃烧得更旺只能说明集气瓶中氧气的含量高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能说明集气瓶中氧气含量为100%(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
实验II:测定小丽所带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重复多次.
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①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
加入药品,将装置连接固定
③
打开止水夹a和b,向A中缓慢鼓入一定量气体后关闭止水夹a和b
A中水进入到B中,B中水的体积为200mL.
收集200mL
气体(由压强差引起的误差忽略不计)
④
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
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⑤
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
进行操作I
现象I
小丽收集的气体不是纯净的氧气
表中,操作I是 打开止水夹b ;现象I是 B中部分水被吸入A中(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
数据记录:
实验次序
1
2
3
4
5
B中剩余水体积/mL
100
42
39
41
38
数据处理:已知,在上表数据中,第1组数据偏差较大,存在明显误差,在数据处理时应删去.小丽所带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80 %.
实验反思:
(1)这台家用制氧机制氧气的过程发生的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导致第1组数据产生较大误差的可能原因是 白磷量不足 .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实验I:
【实验记录】:根据木条燃烧的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实验反思】:木炭在集气瓶中燃烧得更旺只能说明集气瓶中氧气的含量高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能说明
集气瓶中氧气含量为100%;
实验II:
【实验记录】:根据利用白磷燃烧测定氧气含量的原理回答:装置A中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
【数据处理】:为了缩小误差,可求出另外4次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则小丽所带气体中氧气的体积为200mL﹣(42mL+39mL+41mL+38mL)÷4=160mL,并进一步计算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反思】:(1)根据题意并结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分析解答;
(2)第1组数据较大,说明氧气没有被消耗完,最可能的情况就是白磷量不足,不足以消耗所有的氧气.
解答:
解:实验I:
【实验记录】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O2;
【实验反思】根据实验现象“木炭燃烧得更旺”可知,集气瓶中的氧气浓度很高,但不一定是纯净的氧气;
实验II:
【实验记录】结合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分析,由于白磷能与氧气反应,故反应后,集气瓶中因氧气的减少而使压强变小,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时,打开止水夹b,会看到B中部分水被吸入A中;
【数据处理】根据题意,由于第1组数据偏差较大,存在明显误差,故在数据处理时已删去;为了进一步缩小误差,可求出另外4次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则小丽所带气体中氧气的体积为200mL﹣(42mL+39mL+41mL+38mL)÷4=160mL,故氧气的体积分数=×100%=80%;
【实验反思】
(1)根据题意可知,这台家用制氧机在制氧气的过程中,只是将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分离,而没有新物质生成,故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根据题意可知,B中剩余的水越多,说明消耗的氧气越少,压强变化小,倒吸的水也就少,所以第1组数据较大,说明氧气没有被消耗完,最可能的情况就是白磷量不足,不足以消耗所有的氧气;
故答案为:
实验I:
C+O2CO2;木炭在集气瓶中燃烧得更旺只能说明集气瓶中氧气的含量高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能说明集气瓶中氧气含量为100%(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实验II:
打开止水夹b; B中部分水被吸入A中(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80%;
(1)物理变化;
(2)白磷量不足.
点评:
对于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该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等.
三、计算题(共2个小题,共12分)
25.(5分)(2013•兰州)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是治疗H7N9亚型流感的有效药物之一,帕拉米韦化学方程式为C15H28NxO4.试计算:
(1)帕拉米韦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7:16 ;
(2)帕拉米韦的相对分子量为328,则x的数值为 4 ;
(3)32.8g的帕拉米韦中氧元素的质量为?(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g).
考点:
元素质量比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
压轴实验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解答;
(2)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解答;
(3)根据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100%,进行解答.
解答:
解:(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可得帕拉米韦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8):(16×4)=7:16;
(2)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帕拉米韦的相对分子量为328,则:12×15+1×28+14x+16×4=328,解得x=4;
(3)根据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可得
帕拉米韦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00%≈19.5%;
根据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可得,32.8g的帕拉米韦中氧元素的质量为32.8g
×19.5%=6.4g;
故答案为:
(1)7:16;(2)4;(3)6.4.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的相对分子的质量、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质量比计算方法的理解与应用的能力.
26.(7分)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1)反应生成氧气质量为 4.8 g.
(2)计算剩余的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计算结果保留二位小数).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欲知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须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由此可计算出生成氧气的质量;
依据氧气的质量可以求出生成的氯化钾质量,而后利用剩余固体的质量即可求得二氧化锰的质量;
解答:
解:(1)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氧气的质量为17g﹣12.2g=4.8 g;
(2)设12.2g剩余的混合物中含有氯化钾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149 96
x 4.8g
x=7.45g
剩余的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12.2g﹣7.45g=4.75g
故答案为:(1)4.8;(2)答:剩余的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4.75g.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质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出氧气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