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二中2015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月考试题(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924.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南昌二中2015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月考试题(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南昌二中2015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月考试题(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南昌二中2015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月考试题(带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5题,共50分)‎ ‎1.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材料表明 A.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 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 D.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 ‎【答案】A 考点:宗法制。根据材料中"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 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可知以父兄、宗子治之,可以是不善化于闺内,使刑措,即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故选A。‎ ‎2.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 D.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答案】D 考点:土地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足以说明佃户可以租你的地也可以不租你的地,恐怕对佃户不好而导致佃户不租自己的地导致田地荒芜,从而带来更大的损失。‎ ‎3.阅读下列表格 年代 唐元和 初年 北宋治 平年间 南宋 初年 元中统 四年 明朝永 乐初年 铁年 产量 ‎103.5‎ 万千克 ‎412.1‎ 万千克 ‎108.1‎ 万千克 ‎292.2‎ 万千克 ‎978.8‎ 万千克 表格能够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 B.中国冶铁业在产量和技术上长期领先 C.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 D.中国古代王朝对冶铁业的重视和扶植 ‎ 【答案】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首先排除B,表格中没有与中国相比较的其它国家。冶铁业不代表整个手工业,A项以偏概全,排除。铁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能反映出中国古代王朝对冶铁业的重视和大力扶植,但不是根本问题,如果把这一现象放到中国封建经济的高度考查的话,说明了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答案为C。‎ ‎4.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所立的《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记载“……嗣后 如有不法棍徒(指织工),胆敢挟众叫歇(停工),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 时扭禀地方审明,应比照把持行市律究处,再枷号一个月示儆。”此碑 ‎①可以作为研究清朝时期经济史的重要材料 ‎②可以作为中国先于欧洲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生产关系的有力佐证 ‎③从侧面反映出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劳资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④反映了封建政府坚持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A. ①② B. ②③ C.②④ D. ①③‎ ‎ 【答案】D 考点:题干反映的是清雍正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劳资双方矛盾不断加剧。为此,清政府采取了对工人进行惩处以儆效尤。分析选项可知:①③符合题意;②史实错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比中国稍早,④与题意无关。故应选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认识和把握。‎ ‎5.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她善于利用这一切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即在‘现代派’和‘保守派’之间活动,‎ 并以煽动其中一些人反对另外一些人的办法来维持其政权,从而使当代的真正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这里所说的“现代派”和“保守派”分别指的是 A.中国的“洋务派”和“顽固派”    B.中国的“革命派”和“立宪派”‎ C.英国的“辉格党”和“托利党”  D.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 ‎ 【答案】A 考点: 从“煽动其中一些人反对另外一些人的办法来维持其政权”来看 CD 不符合题意,英国和美国 的政党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不存在为专制政权服务的情况,排除CD。中国的“革命派”和“立宪派” 与政府的关系:一是推翻旧政府,一是维护旧政府,故不存在“在‘现代派’和‘保守派’之间活动”的 情况。排除B。而中国的洋务派和顽固派正是被慈禧太后玩弄于股掌之间,故正确答案为A。‎ ‎6.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共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政治上成熟的表现不包括 A.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B.找到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C.形成了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问题的领导核心 D.根据主要矛盾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答案】C 考点:中共发展成熟。A的提出是在中共二大(1922年),而大革命失败是在1927年,因此该项错误;B是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C是遵义会议;D是这一时期共产党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故A项错误。‎ ‎7.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 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文中划线部分应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D ‎ 考点:辛亥革命。从“人文思潮”可以判断。选项ABC事件不存在“人文思潮”,只有辛亥革命时期存在“人文思潮”,并且“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 ‎8.《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C 考点:抗日战争。“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说明是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真正觉醒的开端,故选C。 ‎ ‎9.胡适曾提出“五鬼闹中华”之说,认为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这“五鬼”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敌人;梁漱溟等人认为中国的仇敌是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毛泽东后来将这三者概括为“三座大山”。这场争论在政治上的本质意义在于探索认识 A.中国落后的根源 B.学者的阶级立场 ‎ C.教育的重要性 D.改造国家的根本途径 ‎【答案】D 考点:五四运动。解答本题关键理解这场争论的时代背景,从政治角度入手,抓住三者的共性,归纳本质意义。胡适、梁漱溟和毛泽东都是近代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先进知识分子,无论“五鬼闹中华”,还是三座大山也好,都是在分析中国落后的根源,探索救国之道,故D项正确;A项迷惑性强,须注意的这并不是本质的意义;五鬼闹中华与三座大山等说法,与学者的阶级立场不同有关,也有人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B项不属于意义,C项仅是胡适对“五鬼”的认识,不是两个观点的共性,故BC项排除。‎ ‎10.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当时中国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答案】A 考点:一五计划。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旧中国时期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题BCD三项说法与事实不符,选A项。‎ ‎11.新中国在某一时期采取以下措施:“明确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不得侵犯社员个人所有的一切生活资料和小农具等生产资料;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上述措施实施的背景是 A.建国后初期的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实施,开始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面对农村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实施“调整”等八字方针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答案】C 考点: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说明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曾经出现过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商品经济的现象,这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陷入严重经济困难局面,为了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从1960年开始中央政府开始推行“八字方针”,1962年经济发展形势既已好转,1965年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所以答案选C。‎ ‎12.毛泽东说“过去一段时间,针对美国威胁,我们和苏联结盟。后来针对苏联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战略。”以下不属于中国“一条线”战略的是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恢复联台国合法席位 ‎ C.与美国改善关系 D.与日本建交 ‎ 【答案】A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依据材料中“针对美国威胁,我们和苏联结盟。后针对苏联威胁,”是指中苏关系恶化以后的外交,中苏关系恶化是20世纪6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故A项符合题意。‎ ‎13. 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符合材料该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 A.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求同存异、市场经济理论 ‎【答案】B 考点:一国两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指的是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指的是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了台湾问题,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 ‎14. 古希腊先哲亚里斯多德说:“德性就在两个邪恶之间 ---- 一端是过度,一端是不及。德性就在于发现和选择中间,而邪恶则是在情感和行为中超过或不及所应得的。所以,就其本质以及它是什么的原理而言,德性就是中道。”根据亚里斯多德的这种哲学理念,他在政治上最可能主张 A.寡头政体 B.共和政体 C.平民政体 D.僭主政治 ‎ 【答案】B 考点:依据材料中“德性就在两个邪恶之间----一端是过度,一端是不及。德性就在于发现和选择中间“说明亚里士多德不主张寡头政治和僭主政治,而是实行共和政体,故本题选择B项。‎ ‎15. 若某人非法杀死另一个人的奴隶或牲畜,应当以去年奴隶与该牲畜的最高价格赔偿受损害人;若某人非法损坏了另一个人的物品,应以近三年该物品的最高价赔偿之。这说明罗马法 A.内容丰富详实,应用性强 ‎ B.量刑有理有据,保障平民权益 C.协调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 D.涉及民事诉讼,保护私有财产 ‎【答案】D 考点:罗马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这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材料涉及的是赔偿问题,这是民事诉讼。所以答案选D,而不选A、B、C。‎ ‎16.“荷兰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商业国家走向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开始。”对马克思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中的“工业资本”是指机器大工业确立后的工业资本 ‎②导致荷兰衰落的直接因素是三次英荷战争的失败 ‎③荷兰是一个专营海上转运贸易的商业国,工业基础薄弱,这是其成败的主要原因 ‎④英国是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其打败荷兰证明了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优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考点:殖民扩张等。随着殖民扩张市场拓展,工业革命开展,工业资本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起来。工业资本并不是在工业革命后才出现的。‎ ‎17.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答案】A 考点:启蒙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的本质含义就是理性思考一定会引领社会进步。理性思考是指启蒙运动,实际上也正是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构画了一个理性的社会蓝图。‎ ‎18. 1700年至1800年间,欧洲人口由1.05亿增长到1.8亿,19世纪剧增到3.9亿。欧洲人口的剧增从本质上反映了 A.社会制度重大变革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状况 B.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C.殖民扩张的发展扩大了欧洲人的生存空间 D.欧洲逐渐成为全世界人口流动和迁移的目的地 ‎ 【答案】B 考点:在古代和近代,人口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促成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自然是工业革命。B项符合题意。‎ ‎19.2008年11月,黑人后裔奥巴马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这一现象可以用18世纪末杰斐逊的话予以诠释:“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地公平对待。”这一政治现象和政治理念应该基于 ‎①人民主权说 ②三权分立说 ③因信称义论 ④天赋人权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考点:启蒙运动。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的信息可以看出人民主权说;从“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地公平对待”的信息可以看出天赋人权说,因此①④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20.‎1877年5月16日,法国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在参议院同意下将众议院解散。在新众议院的竞选中,参加投票的选民高达80%以上,共和派取得绝对优势。后来麦克马洪被迫辞职,共和派领袖当选为总统。材料说明 ‎①法国君主派不甘心失败 ②法国共和派取得真正主导地位 ‎③法国民众支持共和制度 ④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考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877年“法国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在参议院同意下将众议院解散”说明①正确,“在新众议院的竞选中,参加投票的选民高达80%以上,共和派取得绝对优势。后来麦克马洪被迫辞职,共和派领袖当选为总统”说明②③④正确,故选D。 ‎ ‎21. 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 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 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C.德意志帝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 D.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 ‎【答案】A 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及与历史材料信息的联系能力。德意志帝国虽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是德国的君主与英国不同。根据题意“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得知德意志帝国的君主权利很大,类似于封建君主,拥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政治家和议员们地位低下。再者根据材料得知威廉二世是一位热衷于战争的君主,所以德意志帝国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选择A ‎22.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写道:“这一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远比1789年更为深远……(它们)都建立于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及希望,也就是启蒙时代和革命时代的意义。”“这一事件”是指 A.俄国十月革命 ‎ B.美国罗斯福新政 ‎ C.联合国的成立 ‎ D.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答案】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及其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抓住关键词句“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及希望” 体现最广大阶级的利益,而从四个选项看,俄国十月革命最符合题意。实际上,霍布斯鲍姆认为十月革命同1789年法国大革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人们为追求理想而进行的现实努力。故选 A。B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和联合国的成立不符合材料中的“启蒙时代和革命时代的意义”;D项与材料“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及希望”不符。‎ ‎23.一位欧洲著名学者指出:“我们已经很难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欧洲是否算是统一。从形式上来看是没有,如果从实质内容来看,他们已经有了共同的认同。统一的国家要做的事,他们不已经在做了吗?而且做得比主权国家还好”。此学者的核心主张是 A.建立政治、军事一体化的欧洲 ‎ B.欧盟是超越主权国家的区域实体 C.建立经济全球化对欧洲更重要 ‎ D.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正确潮流 ‎【答案】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欧洲一体化进程。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及效果。从材料“从实质内容来看,他们已经有了共同的认同”、“ 做得比主权国家还好”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效果显著。分析选项,A、D明显错误,C与题意无关。所以应选B。‎ ‎24.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 20 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二战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7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国家干预[‎ ‎【答案】C 考点:社会福利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所讲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也是消除贫富差距。所以答案选C。‎ ‎25.“新自由主义在世界各国的具体表象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命题:市场自由是好的,市场是万能的。在实践中追求所谓大市场、小政府。它认为只有市场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下列体现出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是 ‎ A.苏俄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 ‎ C.二战后福利国家      D.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D 考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自由主义为70年代经济危机后,各国开始放弃凯恩斯主义,采用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观点,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的经济政策,由此可知A、B、C错误,世界贸易组织强调协调各国贸易,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所以选D 二、非选择题(26题22分,27题13分,28题15分,共50分)‎ ‎26.(22分)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治、经济利益在国际上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直到1860年,英法两国才签订了《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随后,英国又和其他国家签署了降低关税的商贸条约。《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的签订,而这距离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问世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 ‎ ——张志敏《自由贸易主义的真相》‎ ‎(1)材料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2分)该政策对当时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材料二 缔约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业的关系方面,应以……扩大世界资张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切望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导致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对上述目的做出贡献。‎ ‎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依据材料概括《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主要内容?(2分)结合所学,分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战后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材料三 就社会规则的整体理性而言,任何时代的规财都是…运用于解决那个特定时代具体社会利益矛盾的结果。‎ ‎ ——魏成元《市场规则论》‎ ‎(3)结合英美的贸易政策,谈谈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6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答案】‎ 考点:对外贸易。(1)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英国又和其他国家签署了降低关税的商贸条约”信息并结合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经济政策来思考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资本主义国家以及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角度组织答案。(2)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互惠互利协议,导致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的信息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的关税贸易协定的内容从对美国经济发展、对世界贸易以及贸易和经济制度的角度归纳答案。(3)属于历史论述题,解题本题的关键要依据所学英美的贸易政策对材料三中归纳出观点,材料三的观点依据材料三中“任何时代的规财都是…运用于解决那个特定时代具体社会利益矛盾的结果”的信息来概括;论证从英国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发展以及二战后美国为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的角度进行论证。‎ ‎27.(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谕内阁,从来敦笃邦交,端在讲信修睦。朝廷与东西各国,通商立约,开诚布公,固已情谊交孚,毫无隔阂……总之团体原宜固结,而断不可有讎视外洋之心。权利固当保全,而断不可有违背条约之举。若士大夫宗旨不明,愚民将何所倡导?一有匪人乘机滋事,必至贻害地方。经此次宣谕之后,著各省将军督抚,严饬该文武各官,认真防范,所有外国人命财产及各教堂,均应一体切实保护,即遇不平之事,应候官为理论。‎ ‎——摘编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德宗实录》‎ ‎ 【答案】‎ 考点:清朝时期的外交。(1)要求依据材料回答两个问题,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对外关系的影响,注意分析归纳概括材料。第二问有两小问清朝官员态度的变化以及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3)结合三则材料,分别指出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以及形成原因,两个小问,可以分解为,以上三则材料各反映的对外关系特点以及成因是是什么。因此在解答大题的时候要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难懂问题通俗化,进而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一  元朝以来,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有二、三十个少数民族中存在着土司制度。土司管理各该民族,职务世袭,但是需要中央政府批准。土司在内部自行征收赋役,仅向中央政府进贡少许银物。土司自有法令,对属民的生杀予夺,中央政府不予过问。土司常到州县地界抢掠,危害汉民生命财产,对属民任意役使,赋税是“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计钱,大派计两”。土司恣意虐杀土民,对犯其法而被杀害的家属,还要征六十两、四十两、二十四两不等的银子,名之曰“玷刀钱”。为了争夺土地和人畜,土司之间互相厮杀,经年不解,世代为仇,使得当地以及附近的州县不得安宁。‎ ‎——摘自王缨《鄂尔泰与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 材料二  清改土归流的具体做法:清政府采取了集中力量打击强大不法的土司;从大土司集中地区开始,后及其它地区;以及武力威胁与安抚相结合等办法。改土归流的善后措施:第一,对革除土司妥善安置,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第二,选派合适人选充任新设流官。第三,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控制和管理。第四,禁革各种旧制陋规。第五,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路办学。‎ ‎——摘自吴永章《论清代鄂西的改土归流》等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朝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改土归流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作用。(9分)‎ ‎ 【答案】‎ 考点:改土归流。(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提炼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依据材料一归纳清朝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抓住关键词句即可归纳出政治上土司世袭易造成地方割据,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妨碍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上土司破坏地方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阻碍社会进步;民族关系上和阶级关系上土司与百姓矛盾尖锐 ,破坏司法,扰乱地方的治安,造成社会动荡。‎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提炼信息和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概括清朝改土归流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作用,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清朝改土归流特点,主要体现在政治与军事手段相结合;反抗与归顺人员区别对待;政治改革与经济文化建设并举。历史作用主要是打击了土司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西南地区的封闭状态,促进了西南地区封建经济及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民族融合、边疆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ADCDA ADCDA CABBD BABCD AABCD 南昌二中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第四次考试 高三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