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附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既无,远行买卖,用其所致珍异,孝养其父母。”《易传》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邻近地区社会分工落后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专业商人已经出现
【答案】B
考点:古代经济的特点。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大意是:忙完农活后,牵了牛车把家里剩余的物品装好,到邻近地区去交换需要的物品,把交换来的东西,孝敬自己的父母亲。这说明邻近地区社会分工落后,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2.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
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城粮食的歉收
C.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
D.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
【答案】C
考点:斯大林模式带来僵化的体制,已经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有利于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故C项正确;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故B项错误;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济体制改革失败,故D项错误。
3.有学者称: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几个满足的因素。当时有评论家评论说“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地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判断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哪方面的支持
A.技术支持 B.原料的支持 C.市场需求 D.资本支持
【答案】C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地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的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美洲为欧洲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写道:“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力量”包括
①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②圈地运动的开展
③机器工厂的出现 ④海外市场的扩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而机器工厂的出现来源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的伟大发明,因此③不符合题意,排除;“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即工业革命爆发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④项符合史实,故答案为A项。
5.有位思想家提出:践行天理需要培养严肃的、谨慎的、一贯的精神态度,具体应做到“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所谓“外无妄动”,即是在容貌、服饰、态度、动作上都要整齐严肃,“坐如尸,立如斋,头容直,目容端,足容重,手容重,口容止,气容肃”。外无妄动,便自然内无妄思。他有可能是
A.孟子 B.朱熹 C.董仲舒 D.王守仁
【答案】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朱熹的理学。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内无妄思",即是念念存天理而去人欲。所"外无妄动",即是在容貌、服饰、态度、动作上都要整齐严肃,这位思想家是朱熹。所以答案选B。
6. 泰勒斯因为见到水有三态的变化.进而搀想其他物质的形成也是依据相同的原理,提出 “万物皆为水”的理论: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节制肉身的欲望,解放灵魂,以唤起因肉体牵绊而被遗忘的知识”。柏拉图认为“所有人类感官感受到的知识和价值,都自于理性世界”。综观这些希腊哲学家们的言论,我们可归纳出希腊哲学的共同特色是
A.就个别的表象,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B.以隐晦的神喻解释各事物的原因
C.通过研究表象,进而探索事物背后的真相
D.针对不同事物和现象提出个别答案
【答案】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该题阐释了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源的认识观点,都是从客观现象推论出一般结论,故C项说法正确。
7. “没有谁能具备他那样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把握历史的魄力,也没有谁能像他那样以微薄的政治力量,获取过那样巨大的胜利。在人类历史上,他几乎是唯一一位仅仅靠着个人的智慧和勇气,就彻底地改变了大半个世界命运的政治伟人。”材料中的“他”应该是
A.马克思 B.毛泽东 C.孙中山 D.列宁
【答案】D
考点: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使 世界历史从此进入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新时代,这是巨大的胜利。
8. 下表体现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由此可以看出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中枢机构体系日趋严密 B.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
C.地方自主性不断增强 D.经济区域间联系加深
【答案】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表格的内容可知,秦汉到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层级总体上以三级制为主,同时层级逐渐增多,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日趋严密,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9.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据此得出结论:封建统治者实际上实施的是“重商抑农”而不是“重农抑商”政策。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A.该学者所用材料确凿完备,结论正确并有创新
B.结论与课本知识不相符,材料缺乏考古学支持
C.材料不充分,仅用该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D.说明统治者抑制或重视的是特定的人群,而不是特定的行业
【答案】C
考点:“重农抑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运用能力,在史学研究中讲求“孤证不立”其含义是指单一的一则历史材料不能得出可靠的历史结论,客观的历史结论是建立在全面,丰富和真实的史实材料研究的基础之上,上述题中只有少数两则材料不足以推翻教材结论,更无法得出令人信服史论,所以答案选C。
10.巴黎公社革命胜利伊始,作为工人阶级临时政府的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就指出:“我们接受委任之际,深感责任重大,但还是毫不迟疑、毫不畏怯地力加完成。我们的目的一旦达成,就要对……人民群众说:‘你们当时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委托:我们的个人利益开始抬头之日,就是我们克尽公职结束之时;那么听凭你们发落吧!”这一主张能够体现
A.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B.分权制衡思想
C.直接民主思想 D.社会契约思想
【答案】D
考点:巴黎公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看出公社革命者把人民群众当作主人,而把自己看作受人民委托和监督、为人民服务的仆人,这是一种典型的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社会契约思想的体现,所以D项符合材料;A、B、C项材料没有体现;故选D项。
11.19世纪中期英国首相迪斯累利在其著作《西比尔》对他所在时代描绘道:“(它们好像)两个民族,它们之间没有往、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按照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以下各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 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与新教水火不容 B. 工业革命以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C. 19世纪中期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差异 D. 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相互对立
【答案】B
考点:考察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迪斯雷利所说的是世界处于彼此隔绝状态的情况。新航路的开辟开始打破彼此隔绝状态;殖民扩张的进行加快了彼此文化的传播和融合;工业革命的进行和扩展加快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形式的一致性促使了政治、法律、思想和生活习惯的统一性。故应选B。
12.这是一段有关罗马皇帝哈德良的插曲。为了要举行祭祀仪式,哈德良走在前往神殿的路上。途中被一个女人拦住,这个女人说要向皇帝请愿,哈德良回答说:“现在没有时间。”抬脚准备继续前行。那个女人于是对着他的背影喊了起:“既然这样,你没有权力统治我们!”听到此言后,哈德良转身回到女人身边,听取了她的陈述。这段插曲说明了
A.罗马帝国妇女政治地位崇高 B.罗马帝国的主权属于所有公民
C.罗马皇帝哈德良十分贤明 D.罗马帝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B
考点:罗马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故事,并作出准确分析的能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A,罗马帝国妇女地位并不高,故A表述错误;C,这个”皇帝”,题上没有其他例证说明他贤明,C与题干无关;D,罗马法只在公民面前平等,罗马公民只是罗马人的一部分,表述不准确;综上,所以正确答案选B。
13.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如果把这个观点套用于中国近代史,这里的“一场革命”可以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考点:辛亥革命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指的是辛亥革命,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但其影响力毕竟是有限的,农村等偏远地区影响较小,即材料所讲“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材料;故选C。
14.《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说:“
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中国人本可全力以赴去生产资本以弥补土地的短缺。但是实际上,在力图节省土地的同时,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这段材料强调了
A.中国农业没有技术革新 B.技术落后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
C.过多的人口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 D.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
【答案】C
考点:经济的制约因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说明人口过多对技术发展有制约,所以又阻碍了农业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A、B、D材料没有体现;故选C。
15.《全球化:起、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A.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C.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D.全球化加剧国际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
【答案】A
考点:根据材料“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 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的信息反映了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故 本题选择A项。
16.右侧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签订及对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据此他要论证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
A.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
B.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逐步过渡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
D.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醒民众
【答案】A
考点:《辛丑条约》。从图片中材料“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德军驻守区域”以及“1898年,梁启超等上书”说明清政府已经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推翻清政府统治成为革命必然,故A项正确;中国近代一直都没有沦为殖民地,故B项错误;当时主要是革命思潮比较流行,实业救国是在19世纪末已经出现,故C项错误;“西方民主与科学”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故D项错误。
17.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
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它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A.推行贸易自由化 B.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扩大进出口数额 D.克服经济发展困难
【答案】D
考点: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32年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各主要西方国家纷纷设置关税、贸易壁垒,以克服经济危机,D符合题意。A不对,题干反映的是贸易保护主义;C不对,题干反映的是限制进口,扩大出口;B 不对,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是手段而非目的。
18.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的文
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傩戏
【答案】A
考点:市民文化的发展。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宋元以后文化发展的特征,因此从时间上首先排除C;
宋元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日趋明显,话本、宋词、风俗画、元曲、小说、京剧都是文化世俗化的体现,而高雅文化的代表是文人画。BD两项的内容都体现的是文化世俗化倾向,排除BD。A符合题意。
19.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基本改变了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新阶段”最主要的含义是
A.引起殖民扩张 B.交往扩大,使欧洲市场扩大为世界市场
C.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D.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题干逻辑关系: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交往→输入新产品、投入大量金银、殖民主义→扩大为世界市场→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题干强调的应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实际上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B项正确;ACD项在题干都没有涉及,但只是某个方面,不是整体的归纳,不符合“最主要的含义”。
20. 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观。偶得一个观,即欣喜无量。”这反映了
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 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D.国人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潮流
【答案】A
考点:维新思想的影响。依据材料中“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看出维新派在向国人介绍世界地理知识,开阔了国人的眼界。故国人观看世界地图,并不能说明西学的传播和世界潮流的认识,排除B、D;国人观看地图也不是一种群众运动,故排除C。选A。
21. 唐朝元稹《估客乐》:“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出门求伙伴,入户辞父兄……求珠架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该诗信息说明了唐朝
①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商业繁荣 ②人们重利轻义,儒家仁义道德遭破坏
③各民族经济交流频繁 ④长安是全国商业中心,汇集了各地特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考点:唐朝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故①错误;“出门求伙伴,入户辞父兄”反映了商人经商之前注重邻里和家人关系,并不是儒家仁义道德遭破坏,故②错误;“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反映了各民族经济交流频繁,“……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说明长安是全国商业中心,汇集了各地特产,故③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22. 卢梭认为:“法律应该由全体公民集合讨论并通过,英国人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这表明卢梭
A.认可精英政治 B.崇尚直接民主 C.推崇代议制 D.反对三权分立
【答案】B
考点:卢梭指出,人们只有在选举期间才是自由的,选举之后就成为奴隶,主张“法律应该由全体公民集合讨论并通过”。由此可知,卢梭推崇直接民主这种形式。
23. 下列史料与史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 料
史 论
A
宋代“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商业税成为宋代财政收入主要
B
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近代中国人崇洋媚外心理普遍
C
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
义和团运动排斥西方宗教
D
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
计划经济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答案】C
考点:义和团运动等。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明显的盲目排外的色彩,并非仅仅是反对西方的宗教,而是盲目的反对和排斥西方的一切的文明,因此C项错误。故选C。
24. 对图中所示时间轴解析正确的是
A.地理大发现是全球化的开端,世贸组织的建立是全球化的终点
B.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
C.完整的展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D.只能体现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答案】B
考点: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继续加强,不能说“世贸组织的建立是全球化的终点”,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从经济层面展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不完整,不全部,故C项错误;世贸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已经开始,故B项正确;第三次工业革命时间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因而材料还体现第三次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
25. 美国学者周锡瑞指出,辛亥革命后,“任官举职,权柄恒不自上。往往司长所辟除者,地方人民辄投函或径渴司长,要求更易,甚至已易数人不能决”。这种现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A.民国政府行政效率较低下 B.民众民主共和意识得到提高
C.公众对政治生活关注增强 D.地方政府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答案】C
考点:材料中的“任官举职,权柄恒不自上。往往司长所辟除者,地方人民辄投函或径渴司长,要求更易,甚至已易数人不能决”的信息说明人们对于官职的认定由来一定民主性,从而说明普通民众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关注度大为提高。A不是材料反映主旨;B材料中没有体现“共和”的信息;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府的争权夺利。
二、材料题:(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4分,29题12分,共50分)
26.(12分)吴歌是明清时期的流行歌曲,又称江南小调、俚曲、折枝儿。它起于吴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全盛时代是在明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好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交往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材料二 明朝万历首辅沈一贯陈述1598年的社会情景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启奸雄之心,开叛逆之路。此非一人口舌便能耸动,盖缘众怀怨愤喜于听耳。”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想当初,这往,也是两厢情愿,又不是红拂私奔到你跟前,有不曾央媒人将你说骗。 你要走,由你走,你若不要走,就今日起你便莫缠,似雨落在江心上,哪希图你这一点”。
——摘自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不稀罕》
“三皇是我兄,五帝是我弟。欲罢而不能,因非而得罪。”
——冯梦龙《黄山迷》
材料三 吴歌这一腔质朴的、真挚的人生感受,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这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从思想史的角度考查吴歌,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为改写中国思想史增辉添彩。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之后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4分)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吴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的依据是什么?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对史学研究有何意义?(2分)
【答案】(1)原因:理学的兴起,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戏曲等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4分) (2)现象:非议朝政,抨击君主;张扬个性,自主择偶;否定礼教,追求平等。
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君主专制的加强,封建制度的腐朽;理学占主导地位等。(6分)
(3)依据:人文意识的觉醒; 意义:拓宽思想史研究的领域。(2分)
考点: 宋明理学;明清时期的文化等。(1)依据材料一中“喜好劲歌狂舞到“浅吟低唱”并结合所学从思想上理学出现以及戏曲出现等角度综合分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私议朝政者,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又不是红拂私奔到你跟前,有不曾央媒人将你说骗”“三皇是我兄,五帝是我弟”的信息从抨击君主专制、择偶自由以及追求平等的角度组织答案;第二小问原因可结合明清之际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时代特征回答即可。(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为改写中国思想史增辉添彩”并结合所学从人文意识的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从史学研究范围扩大的角度思考作答。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民族经济。在这个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于1953年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
材料二 更加有趣的是在此时期美国为何会就中国明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持着极其相似的态度。l972年2月28日,上海联合公报发表,提出了双方解决“根本性分歧”的方案。……国际争端的解决都要基于这一基础,不得诉诸武力解决和威胁。美国和中国同意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共同关系。
——罗伯特·基斯《周恩和平共处外交的当代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新问题和挑战。……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联合部分西方国家破坏国际法准则,尤其是破坏不干涉内政这一核心内容,自认为有权决定别国政权的合法性。
——叶自成等《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
材料四 2012年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动武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和中国投了否决票,决议未获通过。……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其实,中国的反对票既非“
跟随俄罗斯”,也不是“同情巴沙尔”,为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
——摘自《环球时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4分)
(2)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实现和解的原因。据材料三,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遇到的挑战。(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在当今时代,中国应该如何在“坚持自己的原则”前提下妥善处理国际关系?(4分)
【答案】
(1)两大阵营对峙,大批新兴民族国家独立;新中国需要巩固政权发展经济。(4分)
(2)中美都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此作为解决双方分歧和处理双边关系的基础。两级格局瓦解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破坏国际法准则,破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分)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世界和平。(4分)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国际、国内形势从材料一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民族经济”的信息可得出两大阵营对峙,大批新兴民族国家独立;新中国需要巩固政权发展经济。(2)和解的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国际争端的解决都要基于这一基础,不得诉诸武力解决和威胁。美国和中国同意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共同关系”的信息可归纳出中美都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此作为解决双方分歧和处理双边关系的基础; 第二问挑战依据材料三中“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联合部分西方国家破坏国际法准则,尤其是破坏不干涉内政这一核心内容,自认为有权决定别国政权的合法性”的信息可归纳出两级格局瓦解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破坏国际法准则,破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本小题实际上是考查的是国家外交方针制定的主要依据,应从本国的国情、面临的国际形势等角度思考,如何处理国际关系可以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情、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世界和平,坚持自己的国家利益等角度来展开。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 郑观应主张“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张謇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实业亦必有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国人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较赔款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
材料三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材料四 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并吸引了不少工人群众参加其活动。1846年,国会在社会压力下终于废除《谷物法》,…… 1846—1849年英国取消了大约200种商品的进口税。这些政策大大帮助了英国工业品的出口并使原料和粮食进口增加,价格下降,促进了英国工业的更大发展。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两段引文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异同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答案】(1)经济思想:前者主张重农抑商,后者主张工商皆本(2分)。
社会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形成;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分)
(2)异:郑观应主张以商立国;张謇主张以工立国,重点发展棉、铁工业(2分)。
同:都主张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2分)
(3)原因: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分享国家政权;工人群众的支持。(4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近代经济思想。英国的经济政策。(1)结合材料一和出处,这是指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反映了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材料二出自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他的主张是工商皆本,反映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2)要分析材料、问题和课本三者之间的关系,选取材料中有关信息作答。郑观应主张“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张謇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在棉铁,而棉尤宜先。”“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可知郑观应主张以商立国;张謇主张以工立国,重点发展棉、铁工业。两人都代表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抵制外国经济侵略。(3)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反映的是17世纪英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旨在打击竞争对手荷兰,并由此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反映的是由于工业革命开展,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兴起,加上工人群众的支持推动英国实行贸易自由主义政策。
29.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信息。依据下列三幅图片,概括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依据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三幅图片中共同主题的历史变迁信息并进行分析说明。
要求:主题必须吻合材料,说明应紧扣主题,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图一,五服制:以距离「王畿」中心的远近为次第,分为甸、侯、宾、要、荒五个尊卑贵贱的不同区域。依照侯、甸、、宾、要、荒五服的顺序,贡期分别为一年一次、两年一次、三年一次、四年一次和五年一次;贡物分别为祀物、嬉物、器物、服物和财物。
图二,《山海舆地图》又名《坤舆万国全图》:1584年由利玛窦制作并印行,介绍天下有五大洲:亚细亚、欧罗巴、利未亚(非洲)、亚墨利加(美洲)、墨瓦腊泥加(未知的南方大陆)。这是中国人首次接触到了近代地理学知识。
图三,“大清一统舆图”:胡林翼任湖北巡抚期间请邹世诒、晏启镇根据清康熙、乾隆内府舆图精心编绘,图未成而胡身故。严树森继任后,又请李廷箫、汪士铎详加核校,采用计里画方与经纬线并存之法编绘,于同治二年(1863)成图,并改为书本形式刻印。
【答案】主题:19世纪60年代前中国人的天下观念(或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3分)
先秦时期:中国被想象为世界的中心、文明的中心。这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工具的落后,对外部世界了解有限。(3分)
明代后期: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范围扩大。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华,带了新航路开辟后先进的世界地理观念,中国传统夷夏观受到冲击,中国不再是世界的中心。(3分)
晚晴时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推动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先进,中国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3分)
考点:内外服制度;两次鸦片战争。注意审题,首先依据图片信息,概括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通过观察可以看出三副图都反映了不同的时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进而概括出主题是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其次分别提取每一幅图片反映的信息,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即可,如图一是先秦时期,中国被想象为世界的中心、文明的中心。这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工具的落后,对外部世界了解有限。图二是明代后期,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范围扩大。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华,带了新航路开辟后先进的世界地理观念,中国传统夷夏观受到冲击,中国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图三是晚晴时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推动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先进,中国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