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八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考点(含答案人教版)
考点6——古诗鉴赏
班级: 姓名:
《望岳》 杜甫
, 。 , 。
, 。 , 。
一、填空
1、“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雄伟;“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兼济天下的远大的抱负。
3、诗歌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主要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二、简答: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主要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语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2)全诗是如何扣住“望”字来写了?
诗中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望”字着笔。首联写远望中泰山的山势,颔联写近望中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颈联写凝望之景,尾联是想像中的俯视。
(3)赏析“钟”“割”二字。
“钟”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昏晓”用夸张手法表现泰山的高峻绵长。
(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
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还有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
(5)“荡胸生云,决眦入归鸟”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句子,试作具体分析。
写景: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抒情:抓住这两个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6)这首诗给人的启示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春望 杜甫
, 。 , 。
, 。 , 。1.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破”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 深 ”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2.全诗描写 京城破败荒凉 景色,反映了 战乱频繁,山河破损,百姓流离失所的 社会现实,抒发了诗人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感情。
3、巧借景物抒发诗人情感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借诗人自身形象来抒发愁思之重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5.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6. 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颔联分写,通过 花 和 鸟 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尾联总写 忧国思家 的感情。
7.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 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抒情方式和含义。
采用比拟的手法,说花也因感作时事而溅泪,鸟也因痛恨离别而惊啼,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视物,故物亦生情,以物之情写人情,既委婉曲折,又沉浑其势。
默写王维的《使至塞上》并答题。
, 。 , 。
, 。 , 。
① 本诗从体裁看是 五言律 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 边塞”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② 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表达作用:句式整齐,朗朗上口。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其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
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 对仗工整,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开阔鲜明,气势雄浑,具有画面美。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5、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
② 美的具体表现: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1分)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2分)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1分)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2分)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1分)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2分)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1分)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2分)
6、对《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7、《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香菱对“大漠”、“长河”两句诗的体味是有道理的。因为大漠之“大”,茫无边际,且无树、无山、无其他景物,更显孤烟之“孤”、长河之“长”。孤烟之所以“直”,是因为大漠秋季与春末处于高气压中心,晴朗无风,狼烟便直上如缕,显得挺拔;而落日在天地相接之处,更显其圆圆的形状和红彤彤的色彩。这一“直”一“圆”的景物在大漠无边无际而又空旷荒凉的背景上,构成一幅何等醒目,何等苍劲、雄浑、神奇的画面!
默写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并答题。
, 。 , 。
, 。 , 。
1.本诗从体裁看是五言律 诗,从内容看是送别 诗,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
2.诗中描绘过荆门入楚地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随”字化静为动,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降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通过对长江沿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的开阔情怀与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和对故乡的思恋。
赏析杜甫的《石壕吏》并答题。
幕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 怒 、 苦
2.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著名叙事诗,请用自己的话简述其主要内容。
文章写了差役趁夜捉人,最后老妇人被抓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因战乱受苦受难,家破人亡的百姓的同情。
3.请列举出最能体现当时兵役之苛酷、战争之惨烈的诗句。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暗示了什么?
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是一首现实主义的叙事诗,通过官吏的残暴和老妇的悲苦形成鲜明的对比,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长歌行 汉乐府
, 。 , 。
, 。 , 。
, 。
1.诗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2.诗中通过描写鲜明的色彩来表现春季无限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句子: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
3.诗中借题发挥,描写阳光普照,万物欣欣向荣的诗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4.诗中通过写季节的变化,隐喻人们要珍惜大好春光的诗句: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5.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惜时劝学)。
野望 王绩
, 。 , 。
, 。 , 。
1.诗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2.诗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寂寞的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3.诗中交代牧人、猎者遂愿而归,收获颇丰的诗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诗中透露出诗人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之情的句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东皋薄暮望,”点明时间是 傍晚 ,地点是 东皋 ,事件是 远眺 。“徙倚”是 徘徊 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 孤独抑郁 的心情。
6、“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7、本诗写景有特色?
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8、“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 。 , 。
, 。 , 。
1.诗中借鸿雁南飞,秋季已至,来表达诗人思归之情的诗句: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2.诗中表现诗人欲归不得的抑郁之情的诗句: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3.诗中借“乡泪”、“归帆”表达旅人睹物伤情,思念故乡的诗句: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4.诗中能够寄托诗人思归的哀愁和前途渺茫的愁绪的诗句: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5.诗中交代家乡的位置而自然成对诗句: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6.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诗人远离他乡的羁旅之情的诗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并
注明作者和出处。
1)夕阳西下,断阳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7、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
8、尾联情景交融,请分析。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和前路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 。 , 。
, 。 , 。
1. 诗中运用对偶修辞方法,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 诗中表明作者祈望出仕而又心怀内疚的诗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3. 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 诗中形象地描写洞庭湖迷蒙、浩瀚,面积广大,充满活力的诗句: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5.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B )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6、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7、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8、品味“蒸”与“撼”。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黄鹤楼 崔颢
, 。 , 。
, 。 , 。
1. 诗中诗人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诗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诗中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诗中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似的诗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请写出古诗词名句中关于“乡情”的两句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6、解释下面的词浯。 ①历历:分明可数;②乡关: 故乡 。
7、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湖南 岳阳楼 、江西 滕王阁 ;
8、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9、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送友人 李白
, 。 , 。
, 。 , 。
1. 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 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 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4. 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5. 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赠别之情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6. 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 “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7、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 别 ”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 比喻 手法,照应诗题中的“ 友人 ”。“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8、颈联情景交融,“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秋词 刘禹锡
, 。 , 。
1、 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我国古代诗文中还有许多关于“秋”的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5、“晴空一鹤排云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秋日晴空中,一鹤凌空而去,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画面积极乐观。
鲁山山行 梅尧臣
, 。 , 。
, 。 , 。
1. 诗中道出群山高低起伏及自己情趣的诗句: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2. 诗中表明山景让步欣赏不够,目不暇接的诗句: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3. 诗中描写秋天空野自然之趣的诗句: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4.诗中表明山中人烟稀少,游者离山村较远的诗句:人家在何许,云处一声鸣。
5、首联中“惬”意为 心满意足,情趣相合 ;颔联中“迷”指 迷路 。
6、颔联中“改”与“迷”妙在哪里?
“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8、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闲适自得,愉悦欣喜,热爱大自然。
浣溪沙 苏轼
, , 。
? ! 。1.词中写作者虽到老年,但仍具有积极、乐观精神的句子(或:使人振奋,且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的词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1. 词中表明环境清新优美、淡雅宁静的词句: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3.有诗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此词中,反其意而用之的词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4.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5、“黄鸡”的本意是指: 黄鸡报晓 ,诗中是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6、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兰芽”、“子规”点明了春天的季节。眼前景物幽雅洁净,赏心悦目,充满春的生机。
B、“休将白发唱黄鸡”意即不要因为有了白发就徒自悲伤,感叹黄鸡催晓,光阴易逝。
C、这首诗写眼前美景,诱发人热爱生活的情怀,以反诘语气议论,抒写人生哲理
D、作者借溪水东流,比喻人生能再少,委婉含蓄表达了自己热爱生活,自强不息,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7、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情怀。
8、从你的课外诗词积累中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句意相反的句子。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9、下阙由景抒情,试结合全诗的内容,试从哲理、作者情感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哲理:人可以青春常在,不必为时光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由物及人,说明人生也有青春能再现的可能,给饱受挫折的人生以生活的勇气,继续前进的信心。阐发了良辰易逝,青春难驻,应珍惜时光,在逆境中奋起的哲理。
情感:作者当时正处于政治上的失意,处于逆境之中。.本词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
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胸襟。
10、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首句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和游览的时令,一“短”一“浸”写出了兰溪的状貌、生机与活力。 B、次句写在兰溪——漫步,用“净”字,突出了兰溪的洁净、一尘不染。
C、最后一句既补足了次句“净无泥”的原因,又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期间的凄凉心境和凄 冷的环境。
D、“潇瀟暮雨”、“子规啼”“松间沙路”都是虚写,这些凄凉的景物,暗合作者的心境。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 。 , 。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2.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
后两句由现实转入梦境,诗人渴望为国效力,但壮志难酬,只能在梦中重现当年骑马驰骋的场景,豪壮而又悲怆。“风吹雨”三字照应了诗题。
3.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自然而巧妙。
4.诗中诗人巧借自然风雨,将实现与梦境联系起来的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表达了作者要为光复故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 。 , 。
, 。 , 。
1、①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种豆南山下。
②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③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
④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 C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答]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答]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现实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 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6、诗人躬耕田亩,将田间劳动写得富有诗意,其中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答]“种豆南山下”,语言亲切朴素,明白如话,以平淡的口吻写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及自己闲适寡欲的心境。
7、“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带月荷锄归”,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构成了一幅月夜归耕图。这一句用语平淡自然,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一起,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归隐遂愿后的愉悦和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8、从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来看,你认为“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
从诗的内容看,可理解为辛勤耕种期待收获——多收些豆子。从诗的主题看,是指希望能隐居田园,远离官场的污浊,在自然美好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9、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心愿。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 。 , 。
, 。 , 。
1、本诗的主旨凝聚在一个字——“ 悲 ”,诗人通过描写登临岳阳楼时所见所感,抒发了感怀家国、慨叹时势的无限悲痛和忧愁 之感。
2.“帘旌不动夕阳迟”写举目所见。“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3.“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 “徙倚湖山欲暮时”,点明登楼观景的时间,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4.说说你对“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两句诗的理解。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5、试赏析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且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一语双关。“老木苍波”既是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