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多套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0475.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2015届高考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多套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届高考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多套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届高考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多套含答案)‎ ‎(1)‎ ‎38.(26分)历史学家马克垚先生在《世界文明史》一书中说:“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 (资本主义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无论是强势文明还是弱势文明)不得不仿效它,20世纪上半期,有着自己文化与传统的亚非拉国家,在沿着原有轨迹缓慢行进的同时,又受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 请回答问题:‎ ‎(1)17、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取得长足发展。请说出其在自然科学、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5分)‎ ‎(2)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使全世界其他地区不得不注意甚至仿效,推动生气勃勃的新欧洲崛起的政治、经济因素主要有哪些?(8分)‎ ‎(3)鸦片战争之后,面对“千古未遇之变局”,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西学东渐”蔚然成风。请回答,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中,在不同阶段,“西学”内容各自有何侧重核心?西学的传播,对中国社会造成怎样影响?(9分)‎ ‎(4)在强调文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今天,结合马克垚先生的观点,谈谈你对世界不同类型文明的认识? (4分)‎ ‎39.(26分)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 ‎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力量。哈佛大学教授约夫·奈认为,当今美国的实力主要依靠的是公民社会而不是政府,中国则倾向于依靠政府政策和公共外交手段来影响中国软实力。‎ ‎——约瑟夫·奈著《权力的未来》‎ ‎(1)结合唐宋的相关史实,概括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6分)‎ ‎(2)结合史实说明近代中国 “重建文化自信心的”在探索社会制度方面的实践及其效果。(6分)‎ ‎(3)现代中国在政府主导下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所作的努力有哪些?(8分)‎ ‎(4)进入21世纪,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我国和平崛起的宏观国际背景有哪些?(6分)‎ ‎38.(26分)‎ ‎(1)近代自然科学:如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产生。‎ 思想文化: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其中“启蒙运动”得2分)‎ ‎(2)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的广泛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进行。‎ 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殖民扩张掠夺大量财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 ‎(3)内容:19世纪中期,侧重于“器物”(或者机器制造技术、西方科技);‎ ‎19世纪末,侧重于“政治制度”;‎ ‎20世纪初,侧重于“思想精神文化”。‎ 影响:冲击了旧的思想体系,促进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促进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如分成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具体阐述而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4)认识:历史上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各个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要用宽容的心态尊重人类社会的不同文明等。(两部分:得出结论+如何去实践)‎ ‎39.(26分)‎ ‎(1)文化价值:儒学发展到哲理花的理学;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形成;四大发明的传播推动着世界文明发展。社会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完善中央集权制(4分,任答两点每点2分)‎ ‎(2)维新变法运动:结果失败,但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之初阶级共和国,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或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答清末新政,预备立宪酌情给分)‎ ‎(3)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文化教育:实行双百方针;推动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创办孔子学院。‎ 外交方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加入WTO组织;主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至少从三个方面,答经济和军事不得分)‎ ‎(4)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全球化趋势;多极化趋势;和平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任答三点)‎ ‎(2)‎ ‎38.(26分)语言影响力与国家实力密切相关,涉及使用人数,经济实力,在国家科学、外交、社会文化中该语言的重要性等方面。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当今世界语言影响力首推英语。18、19世纪(英式)英语大举传播并问鼎世界。……二战后,在英语的传播中美国居于主导地位,到2005年,三分之二以上的英语母语者使用美式英语。‎ 材料二:(中国)1952年开始院系调整时,撤销合并大部分学校的英语系科,德语、法语等语种也被缩减。1953至1956年间,全国俄文系人数大幅增加到12477人。‎ 材料三: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4年开始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文化机构,截至2013年,全球已建立435所孔子学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19世纪英语大举传播的社会背景。(6分)并简要分析美国为什么在二战后的英语传播中居于主导地位?(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50年代中国俄文系人数大幅增加的原因。(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学院在海外快速发展的动力有哪些?(6分)‎ ‎(4)有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英语将会成为真正的世界语言。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阐明你的理由。(忽略语言本身的因素)(6分)‎ ‎39.(26分)儒学在中国甚至是东亚、东南亚国家经历了古代兴盛、近代衰落、现代复苏的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儒学经济思想的部分相关言论:“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农为本,不与农竞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政在节财”;“奢则不孙(通“逊”)。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材料二:在过去,具有尊孔倾向的人往往将儒学的衰微归罪于“五四”(注:包含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而反孔者们则将其归功于“五四”。这两种认识似都有问题。应该说,儒学在近代逐步衰微,乃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局,‎ 材料三:韩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身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然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学的经济主张(不能照抄原文)。(6分)‎ ‎(2)据材料二并运用史实简要论述,哪些因素导致了儒学在近代的衰落?(9分)‎ ‎(3)据材料三分析,韩国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对本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阶段中国加强同东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8分)‎ ‎(4)现在随着人们财富的增长,极端利己主义、生态失衡、道德沦丧、食品安全等问题接踵而至。关于复兴儒学对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3分)‎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38.(26分):‎ ‎(1)英语传播的背景:①英国通过殖民扩张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②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抢占世界市场,英语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媒介;‎ ‎③英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大量的科技著作用英语发表。(6分,每点2分)‎ 美国主导的原因:①二战后英国实力受削弱,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②美国实力膨胀,成为全球性超级大国;‎ ‎③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 ‎④美国科技领先,文化繁荣。(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2)原因:①“一边倒”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②中苏关系密切,“一五”期间苏联援建中国,中国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4分,每点2分)‎ ‎(3)①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国际影响力迅速提高;‎ ‎③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④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海外“中国热“持续升温。(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4)同意:①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英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②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是全球化主导者,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主导着国际政治、经济规则的制订,具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③英语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最重要的地位。(6分,每点2分)‎ 不同意:①语言文化的影响力是由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②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格局和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美国的国际影响力下降;‎ ‎③其他新兴大国在世界经济、文化、科技上的影响力必然增长,英语的影响力也会减弱。(6分,每点2分)(本小题只选取一个角度给分。)‎ ‎39.(26分)‎ ‎(1)财富观:①肯定追求财富的合理性;‎ ‎②主张获得财富要光明正大,不损人利己,反对一味追求利益;‎ ‎ 生产观:③重视农业;‎ ‎ 交换观:④经济交换提倡以诚信为本;‎ ‎ 消费观:⑤主张个人消费的节俭和国家财政开支的节用。(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财富观”“生产观”“交换观”“消费观”在评分中不做要求,但如有学生能用类似语言进行概括提升且表述准确,每个要点增加1分,本小题最高得6分)‎ ‎(2)①儒学不适应近代政治变革、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是衰落的社会根源(3分)‎ ‎ ②西学传播,学堂兴盛的冲击,(2分)提倡西学必然审视、怀疑甚至否定儒学。(1分)‎ ‎ ③政治、社会运动的兴起,(2分)必然冲击当时作为封建专制思想基础的儒学。(1分)(学生如答具体史实亦可,洋务运动1分,维新变法1分,辛亥革命1分,新文化运动1分,‎ ‎ 本要点最高3分。)‎ ‎ ④科举制的废除,(2分)使儒学失掉制度依托。(1分)‎ ‎ ⑤帝制的推翻,(2分)使儒学丧失官方哲学的地位。(1分)‎ ‎ ⑥“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并逐渐取代文言文,(2分)使传统儒学逐渐失去传承的文字裁体。(1分)‎ ‎(本小题每点3分,每个要点知识概括2分,关系说明1分,最高不超过9分。)‎ ‎(3)影响:①丰富了韩国的民族精神;‎ ‎②为韩国的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 ‎③促进了韩国经济的发展。(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有利条件:①临近的地理位置;‎ ‎②共同的文化背景:中国同东亚、东南亚国家都深受儒学影响;‎ ‎③共同的经济体制: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④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推动。(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4)①儒学的财富观有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善;‎ ‎②儒学提倡诚信有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 ‎③儒学的价值观念有利于激发人们致富后的社会责任感;‎ ‎④提倡节俭有利于资源配置过程更趋完善。(3分,任答1点2分,2点3分。表述言之成理即可。)‎ ‎(3)‎ ‎38.(26分)熊猫与传说中的龙一样,具有典型的“中国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熊猫外交和熊猫的国际形象也在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1941年,中华民国政府向美国赠送两只大熊猫,对其救济中国难民表示感谢,此举开创了近现代“熊猫外交”的政治性赠送模式。‎ ‎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赠送大熊猫统计表(1957—1982年)‎ 时间 受赠国家 数量 ‎1957—1959年 苏联 ‎2只 ‎1965—1980年 朝鲜 ‎5只 ‎1972年 美国 ‎2只 ‎1972—1982年 日本 ‎4只 ‎1973年 法国 ‎2只 ‎1974年 英国、联邦德国 各2只 ‎1975年 墨西哥 ‎2只 ‎1978年 西班牙 ‎2只 ‎ ——《新世纪周刊》,2005.5‎ ‎ 材料三:2007年,英国的《经济学人》封面刊出的是好莱坞电影《金刚》中金刚爬上帝国大厦的场景,那只大猩猩被换成了熊猫。它以征服世界的严肃姿态出现,投射出欧美精英团体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民国政府推行“熊猫外交”的国内背景和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熊猫外交”的特点,并概要分析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崛起”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世界带来的影响。(10分)‎ ‎39.(26分)有学者在研究中产阶级时提出了以下论点。‎ 论点一:在中国古代的农民和皇权官宦之间,长期存在一个起缓冲作用的乡村士绅阶层(准中产阶级)。‎ 论点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成员主要有:近代工业中的管理者和文职雇员……政府官员……文学教授、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 论点三: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 请回答:‎ ‎(1)指出中国古代“乡村土绅阶层”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4分)‎ ‎(2)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相关史实,分析中产阶级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8分)‎ ‎(3)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己不存在中产阶级。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5分)‎ ‎(4)根据论点三,指出西方新、旧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有何不同?并分析二战后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9分)‎ ‎38.(26分)‎ ‎(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答出“抗日战争”“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期”亦给2分)‎ 目的:感谢美国;争取美国乃至全世界对中国更多的同情和援助。(任答1点给2分)‎ ‎(2)特点及原因:‎ 特点一:政治性赠送。(2分)‎ 原因:中国外交形势严峻,迫切需要改善外交环境。(2分,答“大熊猫保护意识不强”“重视与受赠国关系的改善,实行情重礼重的外交风格”等给1分)‎ 特点二:以1972年为界,主要赠送对象由社会主义国家扩大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4分)‎ 原因:前者,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2分,只答“两极格局”“冷战”给1分)。后者,中国与日、美等逐渐实现关系正常化(国际社会出现与中国建交热潮、与西方关系缓和)(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小题总分为12分,每点2分。但考生只答出第二个特点并分析原因,最多只能给8分;如考生归纳“赠送给朝鲜最多熊猫”等其他特点,分析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3)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逐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答“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给1分)。(总分6分,每点2分。考生笼统回答“改革开放”只给2分;只从改革或开放单个方面回答的,最多4分;只从国际环境这一外部有利条件回答的,只给2分。各个方面都有作答,但只简单罗列史实,每点1分,最多4分)‎ 影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增加反霸(社会主义世界)力量;进一步冲击旧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加强多极化趋势;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4分,言之有理,每点2分,答“给欧美带来复杂心态”给1分)‎ ‎39.(26分)‎ ‎(1)背景: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主体地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确立和发展(郡县制下对乡村管理的需要);宗法制的影响;农耕经济发达;科举制的促进;(4分,每点2分,政治与经济不能重复打分。每个知识点,表述不成句只给1分)‎ ‎(2)影响:维新派宣传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和君民共治等思想,进行戊戌变法;革命派提倡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民国,推翻帝制,颁布《临时约法》;实业家创办民族工业,实业救国;立宪派参与、推动清末新政,鼓励工商、废除科举、预备立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文学革命;创办报刊、引领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近代化。(8分,每点2分,要求史论结合,答出4点即可。如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4个方面分析,亦可酌情给分;只简单罗列如“戊戌变法”等史实,没有说明,得1分,最多4分;只写派别不给分)‎ ‎(3)①不存在。各种政治运动,如反右扩大化、“文革”、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的打压;经济改造,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公有化,包括房屋在内的私有财产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受苏联模式影响,确立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平均主义;国民经济结构严重不协调,偏重国防重工业,与国民消费生活有关的轻工业、服务业严重滞后,农副产品严重短缺;经济总量增长较慢,人均收入没有实质增长。‎ ‎②存在。比广大农民和集体企业更有保障的国营企业职工;计划经济体制强化了权力的普通干部;为工农兵和经济建设服务的部分科技和文艺知识分子(4分)。‎ ‎(5分,判断1分,要求史论结合,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只有判断,无分析,不得分;只简单罗列史实,最多给2分)‎ ‎(4)标准:从财产到职业(行业)。(3分,答“注重财产到注重知识的专业人员或技术人员”也可给3分。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只罗列现象的变化,最多给2分)‎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经营者革命;人民资本主义(股票分散化);第三产业的兴起(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新经济的产生;现代教育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黄金发展时期;(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给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 ‎38.(26分)危机一词,含有险境和机会并存的意思。某种意义上,改革就是倒逼促进的,危机成为改革的催化剂,而改革的成功与否,除改革自身的因素外,与相应的社会环境等客观条件也有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10月美国股票市场出现大崩溃,开始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上台后大刀阔斧地实施“三R”,即复兴、救济、改革。‎ 材料二 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一)振兴农业悉以合作社为基础……(五)促进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八)调整金融……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1935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了哪些问题? (4分)针对这些问题,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并分析影响。(8分)它和罗斯福新政在本质上有何相似之处。(2分)‎ ‎(3)概括指出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和调整?(4分)它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分)‎ ‎39.(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浙江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文章统计表。‎ 类别或者内容 马列经典著作 和政论文 本土文学 农业、工业 传统教育和忆 苦思甜 篇数 ‎15‎ ‎13‎ ‎9‎ ‎4‎ 材料二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92篇,占所有课文的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12分)‎ ‎(3)根据不同时期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谈谈你的看法? (4分)(26分)‎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38.(26分)‎ ‎(1)问题: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滞销;失业剧增;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社会矛盾尖锐。(4分。任意一点1分,不超过4分。)‎ ‎ 措施: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等。(6分。任意一点2分,不超过6分。)‎ ‎(2)背景:国家经济“残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中国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4分。任意一点2分,不超过4分。)‎ ‎ 影响:促进了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分。表述为具体的工商业、农业、金融业的恢复和发展,同等给分。;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2分)‎ 相似: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2分)‎ ‎(3)改革和调整:国家大力干预经济(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建立福利国家;发展第三产业等。(4分。任意一点2分,不超过4分。)‎ 影响:战后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分)‎ ‎39.(26分)‎ ‎(1)特点:马列原著和政论文章为主;偏重反映本地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4分)‎ ‎ 背景: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争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强调有限发展重工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影响。(6分。任意一点2分,不超过6分。)‎ ‎(2)变化:内容更丰富多样;突出经济;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4分。任意一点2分,不超过4分。)‎ ‎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科教兴国、三个面向等教育方针的提出;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8分。任意一点2分,不超过8分。)‎ ‎(3)教材作为教育的载体,它具有时代特色;为社会发展服务,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4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5)‎ ‎38.(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曾说,条约“总是制定者从外国立场出发强迫签订的,因此,极端重视的首先是要求外部(国)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发挥(中国)内部的潜力”。 ‎ ‎——据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等 材料二: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 ‎——摘自《共产党宣言》‎ ‎(1)简述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4分)‎ ‎(2)阅读材料一,结合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说明清政府是如何被迫满足外国贸易发展要求的。(6分)‎ ‎(3)据材料二,指出世界市场形成的有利条件。 “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有哪些具体表现?(10分)‎ ‎(4)简述“关贸总协定”产生的背景。指出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8分)‎ ‎39.(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 ——据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二: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面对这一冲击,中国作出的回应是逐渐引进“永久性变化”的要素的同时,背弃传统的“周期性变化”模式,走上现代化道路。‎ ‎——李帆《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1)阅读材料一,用“挑战——应战”模式说明罗马法的发展演变。(6分)‎ ‎(2)阅读材料二,用史实说明,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和政治发生的变化。面对西方的冲击,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导致“永久性变化”的要素?(10分)‎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呈现哪些趋势与特点?中国是如何应对的?(8分)‎ ‎38.(28分)‎ ‎(1)表现:瓷器、丝绸等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广州等城市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司、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等。(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2)《南京条约》等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便于列强倾销商品和收购中国农副产品;《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允许外国人到内地经商、开放内河航运,便于列强进一步 深入中国内地;《马关条约》等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便于列强资本输出。(6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3)有利条件: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具体表现: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不断强大;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逐步掌握国家政权;把亚非拉美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成为主流。(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4)背景: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加强贸易保护;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战后美国实力的增强。(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作用:促使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确立;通过多边贸易,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努力消除成员国之间的不平等。(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9.(24分)‎ ‎(1)共和国时期,为协调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习惯法发展为成 文法;在征服扩张过程中出现了民族矛盾、经济纠纷等新问题、新矛盾,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6分,每点3分,其中“挑战”1分,“应战”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2)变化:近代西方的冲击,使中国 “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要素:经济方面,新的经济成分;政治方面,新阶级的产生与壮大;科技教育方面,新式学堂、留学生、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等;军事方面:近代海军等;思想方面:西方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等;社会生活方面:体现近代西方文明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3)国际形势: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区域集团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关系出现新矛盾、新冲突,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中国应对: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6)‎ ‎38.(28分)孔子研究是建国后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对孔子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对儒家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理论化。……皇权虽不断更迭,而孔子的权威却日益稳固,从未动摇过。‎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材料二:1916年秋,康有为请政府于宪法中定孔教为国教。陈独秀连加痛驳,谓孔教与帝制有不可分的因缘,孔子提倡的道德礼教为封建时代的道德礼教,他的伦理学说与共和立宪政体相违。此后,李大钊、吴虞等人也对礼教进行了大力批判,胡适还提出了“打孔家店”的口号。‎ ‎ ——据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等 ‎ 材料三:1966年至1976年,造反派组织了声势浩大的讨孔、批孔运动,反孔还是尊孔成为革命与反革命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1976年开始,全面客观地评价孔子成了学术界的热衷话题。1989年以来,学术界先后召开了“儒学及其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其他相关的学术会议,成立了“国际儒学联合会”等组织。‎ ‎ ——据颜炳罡《五十年来孔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孔学“政治化”和皇权“理论化”的具体表现。(4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待孔学的态度,概述陈独秀等人批判“孔教”的历史背景。(10分)‎ ‎(3)据材料三,指出1976年以来学术界“孔子研究”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原因。(10分)‎ ‎(4)当今世界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谈谈孔子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的积极意义。(4分)‎ ‎39.(24分)社会流动,从广义上讲,包括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迁徙等;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化,包括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量变过程,也包括职业结构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16世纪的经济大变动,为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提供了动力。又正是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基本的社会条件。‎ ‎ ——据成德宁《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与结构变迁》‎ ‎ 材料二: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 ——据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的数字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 ——据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世界经济大变动的具体表现。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流动产生的影响。(10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并概述这一时期欧洲移民对世界发展的积极影响。(8分)‎ ‎(3)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国际移民新浪潮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这一新浪潮的认识。(6分)‎ ‎38.(28分)‎ ‎(1)孔学“政治化”:“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皇权“理论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2)态度:革新、改造和利用。(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背景: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传播了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8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特点:全面客观地评价孔子;研究国际化。(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为重新评价孔子创造了社会环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双百方针”恢复,为重新评价孔子提供了思想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为重新评价孔子提供了人才与学术基础;对外学术交流的增加,为重新评价孔子提供了学术支持。(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评分说明:按以下三个层次给分,本问总分4分。‎ ‎ 第一层次:能作出简单、表面的认识。(1分)‎ ‎ 第二层次:能结合孔子思想的具体内容和当今世界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2分)‎ ‎ 第三层次:能作出恰当的、概括性的评述。(1分)‎ ‎39.(24分)‎ ‎(1)具体表现:新航路开辟,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欧洲社会出现“商业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加速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影响: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推动了议会改革;无产阶级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工人运动兴起。(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欧洲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为移民提供了便利;《鼓励移民法》的通过,为移民提供了政策支持;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欧洲社会局势动荡,美国相对稳定,推动了欧洲人移民美国。(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积极影响:为世界各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特点:移民的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移民的主体是劳动移民。(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认识:从新浪潮的形成背景、影响等角度回答。(2分,回答一个角度即可)‎ ‎(7)‎ ‎38.(24分)书籍史是研究、揭示书籍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专门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0年~1956年全国图书出版统计表 ‎[种数:种;印数:万册(张);印张数:千印张]‎ 年份 种数 印数 印张数 合计 其中:新出 ‎1950‎ ‎12153‎ ‎7049‎ ‎27463‎ ‎590988‎ ‎1951‎ ‎18300‎ ‎13725‎ ‎70330‎ ‎1262586‎ ‎1952‎ ‎13692‎ ‎7940‎ ‎78566‎ ‎1698351‎ ‎1953‎ ‎17819‎ ‎9925‎ ‎75421‎ ‎2134347‎ ‎1954‎ ‎17760‎ ‎10685‎ ‎93913‎ ‎2509035‎ ‎1955‎ ‎21071‎ ‎13187‎ ‎107914‎ ‎2798277‎ ‎1956‎ ‎28773‎ ‎18804‎ ‎178437‎ ‎4316681‎ ‎ ——据彭俊玲、曾辉《从版本图书看中国五十年代的图书出版业》‎ ‎(1)宋代是我国书籍印刷史上的极盛时期,为后世书籍印刷树立了楷模风范。简要说明宋代书籍印刷发展的原因。(4分)‎ ‎(2)晚清时期是中国书籍印刷走向近代化的重要时期。简述这一时期中国书籍印刷走向近代化的条件。说明这一时期书籍印刷发展对社会的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图书出版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出现 ‎ 的原因。(6分)‎ ‎(4)当前书籍印刷面临怎样的挑战?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39.(28分)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西方产生。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 ‎ 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体系下,世界近现代史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4~15世纪,现代化的准备或酝酿阶段;16~18世纪,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18世纪晚期以后,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阶段;19世纪,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迹象。‎ ‎ ——据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 ‎(1)指出16~18世纪,英国现代化启动的具体表现。(6分)‎ ‎(2)20世纪20~30年代,苏联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概括其在经济领域的主要特点,分析其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 ‎(3)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新的变化,分析新变化出现的原因。(6分)‎ ‎(4)20世纪80年代,我国史学界掀起“现代化研究”的高潮,指出其历史背景。(6分)‎ ‎38.(24分)‎ ‎(1)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书籍印刷提供了物质基础;雕版印刷技术的进步,为书籍印刷提供了技术保证;宋代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市民文化的兴盛等因素刺激了书籍印刷(业)的发展。(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条件:晚清时期专制统治被削弱;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新式印刷机器的传入和西方技术人才的引进;新式学堂、新式传媒(报纸等)的大量出现;知识分子的积极推动等。(4分,答出2点即可,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影响: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推动了社会变革;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促使社会生活习俗变化。(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总体趋势:上升。(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原因: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双百方针”的提出,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群众基础。(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挑战:电子书等数字媒体的冲击。(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 认识:按以下两个层次给分,本问总分2分。‎ ‎ 第一层次:能作出简单、表面的描述。 (1分)‎ ‎ 第二层次:能作出恰当的、概括性的评述。 (1分)‎ ‎39.(28分)‎ ‎(1)具体表现:政治方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经济方面,工业革命的开展;思想方面,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社会方面,新兴城市的兴起。(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2)主要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建国初期,我国基本照搬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通过三大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和严重的经济困难。 (6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盛行;工人阶级长期的不懈斗争;罗斯福新政的示范效应;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和吸收等。(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议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双百方针”的重新实施;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及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8)‎ ‎38.(24分)世界人口,是指世界(地球)上在某一时刻的人口总和。阅读下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表以哪一年作为古代和近代的分界线?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6分)‎ ‎(2)18—19世纪英、美、俄三国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是如何解决所需要的劳动力问题?(6分)‎ ‎(3)分析1950年代以来世界处于人口爆炸时期的原因。19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增长开始减缓,这得益于什么政策的实施?(12分)‎ ‎39.(28分)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材料一: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的一个相当巨大的份额。彼埃尔·肖努曾估计,美洲白银的1/3以上最终流人中国;魏斐德估计,约有一半的美洲白银落户中国;梁方仲认为,约占 世界银产量15%的日本白银,也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如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都留在了中国。在众多版本中,Von Glahn的估讦最为低调,他认为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占世界产量的1/30。相比而言,弗兰克关于中国获得世界银产量的一半的估计或许更接近真实情况。‎ ‎ ——据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 ‎ 材料二:1935年,为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规定白银国有,统一发行法币,以法币代替银元,作为市场唯一流通货币。‎ ‎(1)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国的白银供给主要来源于哪里?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8分)‎ ‎(2)1800—1838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主要原因是什么?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6分)‎ ‎(3)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材料二中改革发生的主要历史背景。(8分)‎ ‎(4)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四套人民币,新增面额50元、100元人民币,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上述货币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6分)‎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38.(24分,给出的只是参考答案,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6分)‎ 时间:1770年(2分)‎ 依据:1770年前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4分,答出工业革命开始给3分,答出工业文明时代给2分,总分不超过4分)‎ ‎(2)(6分)‎ 英国:通过圈地运动,驱使农民流向工厂;‎ 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内战),解放黑人奴隶;‎ 俄国: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解放农奴(6分,各2分)‎ ‎(3)(12分)‎ 原因: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出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在两极格局和多极化趋势下,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没有出现新的世界大战;各国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建立;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人口素质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高。(10分,每个要点2分)‎ 政策:计划生育(2分)‎ ‎39.(28分,给出的只是参考答案,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8分)‎ 来源:美洲(或者美洲、日本,或者海外)(2分)‎ 背景: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西方用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产品,而当时中国实行的是自足自给自然经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6分,每个要点2分,其中西方的角度给4分,新航路开辟必答,中国的角度给2分)‎ ‎(2)(6分)‎ 原因: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商人对中国进行鸦片走私;(2分)‎ 原因:巨额的战争赔款;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所需费用;编练新军的费用;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的费用(4分,每个要点2分)‎ ‎(3)(8分)‎ 国际方面:1929—1933年国际经济大危机;日本大举侵华(4分,每个要点2分)‎ 国内方面: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内币制混乱,不利经济发展;国共内战(4分,每个要点2分)‎ ‎(4)(6分)‎ 原因: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量增加;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便于流通;应对通货膨胀(4分,每个要点2分)‎ 启示: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货币涉及国家安全,要适时作出调整和改革。(2分,每个要点1分)‎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 ‎(9)‎ ‎38.(25分)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收集了儿则有关台港澳方面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1553年,葡萄牙商船驶入澳门海域。后来葡萄牙人贿赂当地明朝官员,窃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八月,荷兰将领韦麻郎率军舰两艘偷袭澎湖,伐木作舍,拟长久占领。此后,荷兰通过各种方式占领台湾岛。‎ ‎ 材料二:‎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 材料三:‎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对外推行什么政策?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沿海遭受西方侵略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香港一步步被侵占与哪些历史事件相关联。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探索的发展趋势。(13分)‎ ‎(3)椒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促成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主要原因。(6分)‎ ‎39.(27分)研究中国的外国人那么多,费正清算得上是名气最大、最成功的一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2年初,日本在上海不宣而战。在这炮火连天的时刻,一位25岁的美国学者第一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他就是后来被誉为“头号中国通”的费正清。上世纪40年代,当费正清以情报协调局驻华代表的身份第二次来华时,他看到了抗战的艰辛、国民党政府对知识分子的打压以及对整个局势的逐渐失控。他不断提醒美国政府,不能简单地将国民政府视为盟友。他还预测毛泽东及共产党会获胜,主张与中共建立关系。1949年后,中美之间充斥着隔膜与对抗,费正清也腹背受敌。苏联称他是“资本帝国主义的辩护者”;中国说他是“美帝国主义的第一号特务”;美国政府则视他为要对“‎ 美国丢失中国”负责的人,他一度要前往国会接受质询。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对华外交政策调整时,费正清的远见卓识终于被中美高层所重视。他的书几乎同时被尼克松和毛泽东摆上案头。1968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前,曾与费正清有过深入的交谈,之后基辛格承认“那次谈话改变了历史”。‎1991年9月14日,费正清在波士顿去世,终年84岁。临终前两天,他依然在写中国。‎ ‎ ——据《环球人物》‎‎2013年9月17日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32年初日本在上海不宣而战的历史背景。与此同时,美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渡过难关?(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上世纪40年代费正清以情报协调局驻华代表的身份第二次来华的原因。为什么1949年以前费正清主张美国政府与中共建立关系?(8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1949年后费正清腹背受敌的主要原因。基辛格所说的“那次谈话”改变了什么历史?(10分)‎ ‎(4)从费正清个人的经历来看,你认为一位学者对社会有所贡献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 ‎38.(25分)参考答案 ‎(1)政策:闭关锁国或者海禁(2分,答朝贡制度给1分)‎ 主要原因: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扩张;明末海防空虚国力衰弱(4分,答两个要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历史事件: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兴起瓜分中国狂潮(3分,各1分)‎ ‎ 说明:主要趋势由学习西方器物深入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文化。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单纯学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的破产,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戍变法,企图通过改良的方式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但政权被袁世凯窃取;以陈独秀为首的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进而学习马克思主义。(10分,其中趋势2分,答出洋务运动、戊戍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并有分析的各给2分)‎ ‎(3)原因:国际形势缓和,和平发展成为时代潮流;70‎ 年代以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通过改革开放提升中国综合国力;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中英、中葡双方的友好谈判;结束殖民统治,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6分,任答3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39.(27分)参考答案 ‎(1)背景:经济大危机;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妄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转嫁危机。(4分,每点2分)‎ ‎ 措施:罗斯福新政(2分)‎ ‎(2)原因:中美是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友,抗战结束后,美国扶蒋反共;费正清是中国通。(4分,每点2分)‎ ‎ 原因:费正清看到蒋介石政权的独裁腐败以及在内战中的节节败退;预测共产党会取得胜利;为维护美国的利益,所以他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国民政府视为盟友,主张与中共建立关系。(4分,每点2分)‎ ‎(3)原因:新中国成立正值冷战时期,中国“一边倒”;美国推行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中美之间充斥着隔膜与对抗;作为中国通的费正清被中苏骂为“特务”、美国政府猜疑为“内奸”。(6分,答出冷战、一边倒、美国敌视政策每点可给2分)‎ ‎ 历史: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走向缓和。(4分)‎ ‎(4)因素: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研究水平、所处时代环境、社会的认同等。(3分,答出1个要点给2分,答出2个要点以上给3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 ‎38.(26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了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几则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路易十六统治时期(1774年即位)是旧君主制(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在革命来临之前,政府已开始进行改革,而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1856年)‎ 材料二:六十多年以来,我们昔日创制的人民主权原则,在美国正完全取得统治地位。美国的各项制度所依据的原则,即遵守纪律的原则,保持政权均势的原则,实行真正自由的原则,真诚而至上地尊重权利的原则,则对所有的共和国都是不可或缺的。‎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第十二版序(1848年)‎ 材料三:当今世界上有两大民族,从不同的起点出发,但好象在走向同一目标。这就是俄国人和英裔美国人。他们的起点不同,道路各异。然而,其中的每一民族都好象受到天意的密令指派,终有一天要各主宰世界一半的命运。‎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1835年)‎ ‎(1)材料一中的“大革命”爆发于哪一年?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也符合材料一托克维尔的观点。简要说明“坏政府”改革与辛亥革命的历史联系。(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美国民主的制度性保障是什么?列举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威胁到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大事件。(6分)‎ ‎(3)材料三托克维尔的预言在20世纪中期成为现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俄(苏)“各主宰世界一半的命运”的含义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俄“各主宰世界一半的命运”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10分)‎ ‎39.(26分)18世纪中叶,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灿烂的艺术丰碑。此后,对《红楼梦》的研究不断展开,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红楼梦》的批评与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754年至1901年。第二阶段是1902年至1949年,这是现代红学的开端。1917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出版《石头记索隐》,继承了清中期以来对《红楼梦》研究的思路。1921年时任北大教授的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观点正好与蔡元培相反,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胡适使用“科学”、“实验”等方法考证《红楼梦》,吸引了一大批的追随者,真正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开启了现代红学的研究。第三阶段自1949年至1978年。1954年,毛泽东写下了《关于研究问题的信》,亲自领导和发动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运动,开了建国后将不同学术观点之争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的先河。此后,用阶级斗争分析法研究《红楼梦》成为红学的主流。第四阶段自1978年至现在,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红楼梦》研究与海外红学合流而相呼应,从而进入了一个更加彻底的多元化时代。‎ ‎——据陈维昭《红学通史》等 ‎(1‎ ‎)明清时期,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迅速。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8分)‎ ‎(2)蔡元培与胡适关于红学的争论体现了当时北大的什么办学方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胡适 “开启现代红学研究“的主要思想文化背景。(7分)‎ ‎(3)根据材料指出红学研究第三到第四阶段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4)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学术研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38.(26分)‎ ‎(1)时间:1789年(2分)‎ 联系:①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进行了一些改革(此点必答,2分。只要答出“新政”或“预备立宪”给2分)。‎ ‎②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③改革促使西方思想进一步在中国传播;‎ ‎④新政中编练的部分新军成为起义的主力;‎ ‎⑤改革加剧了社会矛盾,为革命准备了条件。(6分,每个要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保障: 美国1787年宪法(2分)‎ 事件:南北战争;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4分,每个要点2分)‎ ‎(3)含义: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或美苏冷战,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4分)‎ 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6分,每个要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39.(26分)‎ ‎(1)原因:①封建专制腐朽没落;‎ ‎②理学僵化、文化专制使部分文人将精力发挥在小说创作上;‎ ‎③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 ‎④市民阶层壮大;‎ ‎⑤小说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故事性使其具有广泛的流传性;‎ ‎⑥印刷术的不断进步。(8分,每个要点2分,任答4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方针:兼容并包,思想自由(1分)‎ 背景:北大宽松的学术氛围;新文化运动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提倡民主和科学);对传统文化和研究方法的批判、反思(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海归运用西方先进的学术研究方法;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形成。(6分,每个要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3)变化:从单一的阶级斗争分析法到研究的多元化。(2分)‎ 原因: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拨乱反正);兴起思想解放运动;实现改革开放;恢复双百方针;重视海外研究成果,国际交流频繁。(6分,每个要点2分,任答3点即可)‎ ‎(4)因素:政治氛围;学术氛围;时代背景;学术者的思维方式;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等。(3分,答出一个给2分,答出两个要点以上给3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1)‎ ‎38.(24分)15世纪东西方涌现出两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哥伦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19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时,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但最终因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而作罢。‎ 材料二 在迎接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蚓纷纷开展活动纪念郑和。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纪念馆;‎2003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个以‘郑和’命名的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首府泗水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 ‎(1)全球化进程始于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中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的理由是什么?(6分)‎ ‎(2)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比较,郑和下西洋更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梁启超曾感叹“‎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10分)‎ ‎(3)二战后世界经济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发展趋势加快,为什么?(8分)‎ ‎39.(28分)有同学对社会转型问题很感兴趣,为此收集了下列几则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公元首771—公元前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经历了一场非常艰难的过程,实际上在相当程度上,无论中国的政治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归根结底都与中国的文化观念有关,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国的文化观念延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东周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前期(1919年以前)先进中国人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2分)‎ ‎(3)选取材料三中关于20世纪欧洲“衰落”或者“成功”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6分)‎ ‎(4)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是中国向近代化(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试述这一时期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6分)‎ ‎38.(24分)‎ ‎(1)事件:新航路的开辟(或地理大发现,2分);‎ 理由: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开始对美洲进行疯狂殖民侵略扩张,印第安人被大批屠杀、家园被毁、财产被掠夺,因此西方庆祝的是印第安人的苦难。(殖民扩张2分,印第安人的苦难2分。)‎ ‎(2)原因: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平等交流之旅,密切了中国和亚非其它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2分,答出和平意思的即可给2分)‎ 说明: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体制僵化;‎ 经济上,重农抑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不计经济成本的厚往薄来的做法,难以为继;‎ 文化上,八股取士、理学成为统治思想,造成思想僵化;‎ 对外方面,闭关锁国的政策、天朝上国的思维,导致中国逐渐落伍。(8分,每个要点2分,要求史论结合)‎ ‎(3)趋势:经济全球化。(2分)‎ ‎ 原因:两极格局结束为其发展消除了障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互联网、信息通讯技术(或者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成为其有力推动者;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6分,每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9.(28分)‎ ‎(1)经济: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4分,每点2分,答到两点即可)‎ ‎(2)洋务派学习西方器物(或引进西方技术),掀起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康、梁维新派、孙中山等革命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分别领导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动摇或结束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陈独秀等人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深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掀起新文化运动,后又接受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文化近代化进程。(12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每段4分,答出层次给2分,答出史实2分。答到实业救国也可给2分)‎ ‎(3)观点一: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答衰落给2分)‎ 论证:史实——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三世界兴起(或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观点二:20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成功传播,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答出成功字样即给2分)‎ 论证:史实——广泛采用机器生产,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欧洲民主政治制度被广泛实践应用;西方思想文化广泛传播,西方化进程加快。(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本题为二选一题,若两个都答,取第一种观点得分,满分6分) ‎ ‎(4)政治上:成立新中国,颁布1954年宪法,确立人大、政协、民族区域自治三大政治制度,一边倒,抗美援朝,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美国封锁包围;‎ 经济上: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文化上:双百方针提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6分,每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2)‎ ‎38.(24分)世界各国为寻找适宜的制度一直进行了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种“政治自由化”在当时的意识形态如何体现?(4分)‎ 材料二 “光荣革命”…… 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光荣革命”奠定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开创了英国历史的新纪元,同时也促使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了。‎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一一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2)材料二中“更新和传统”在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中是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6分)‎ ‎ 材料三 ‎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3)根据材料三,概括钱穆先生的观点。(2分)在20世纪初期和50年代中国曾从国外移来制度,但最终都没有成功,请用史实说明。中国领袖又分别提出了什么新的理论?(6分)‎ 材料四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主政治进行了怎样的斗争和探索?(6分)‎ ‎39.(28分)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奥运会开幕式,一幅展开的画卷上出现不同版本“和”字,彰显中华和谐观,充分体现了以儒家文化思想为主流和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凸显了人文奥运的基本理念。……“和谐”则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格调和主旨所在,也是儒家的最高境界。‎ ‎——网络评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儒家思想为例至少列举两个史实来论证此观点。(4分)‎ 材料二 在一次演讲中,富兰克林·罗斯福向公众提出了公民应该享有“免于匮乏的自由”,因为真正自由的人,必须有基本的经济保障。罗斯福的提出的这一自由,意味着摆脱贫穷不再是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人们免于贫困的责任。‎ ‎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为使“人们免于贫困”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材料三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入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已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兑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定地价之法?(8分) ‎ 材料四 中国粮食已连续9年增产,今年的产量比9年前提高约1.5亿吨。这不仅有力地保障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对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中,农村民生得到明显改善。……我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因为我个人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更是我们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 ‎ ——温家宝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哪些因素推动了“农村民生得到明显改善”?(6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4分)‎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38.(24分)‎ ‎(1)君主政体—寡头政治—民主政治(2分);人文主义起源,出现了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思想家(2分)。‎ ‎(2)传统是:保留了国王,作为国家元首。(2分)(如答上议院由贵族组成可给1分)‎ 更新是: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掌权,建立责任内阁制,首相和内阁掌握实权。(4分)‎ ‎(3)观点:制度必须与国情想适应或者制度需要尊重历史传统;(2分)‎ ‎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但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2分)(只答辛亥革命不给分)‎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学习苏联斯大林体制,初期起了一定作用,但最终不适合我国国情。(2分)‎ ‎(4)①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 ‎②新中国初期,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③改革开放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6分)‎ ‎38.(28分)‎ ‎(1)举例: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主张“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主张“仁义”。(每点2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措施:建立机构(或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或兴办公共工程);制定有关法律,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3)含义: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涨价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2分)‎ 评价:“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封建地主对土地的权益,是一个不彻底的土地纲领。(4分)‎ ‎(4)因素: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科技的进步及杂交水稻等。(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言之有理,可视情况酌情给分)‎ 认识:继承与发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言之有理,可视情况酌情给分)(4分)‎ ‎(13)‎ ‎38.(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美国是自由世界的核心,民主的保护神,人民的朋友,专制者的敌人。所有封建专制统治者都把美国当眼中钉。美国是人类社会的成功模式的榜样!”‎ ‎——毛泽东,□□□□年7月4日 《新华日报》‎ 请回答:‎ ‎(1)毛泽东在《新华日报》上高度评价美国,可能出现于下列哪一历史时期?(3‎ 分)为什么这一时期毛泽东会高度评价美国,请说明理由。(6分)‎ 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中美建交前夕 ‎(2)建国初期,毛泽东有可能在报纸上这样评价美国吗?(2分)试结合史实加以说明。(9分)‎ ‎(3)被毛泽东高度评价的美国政治制度有何基本特征?(6分)‎ ‎39.(26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农业和农民问题突出,阅读材料 ‎ 材料一:要理解农民的反抗,必须从这样的论断出发,即现代化、资本主义入侵传统的农民社会……对于农民社会来说意味着名副其实的灾难。‎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 材料二:发展资本主义的阻力来自三个方面:农民本身,农民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领导人,以及组织健全的整个传统社会。在前工业时期,农业既是社会的心脏,又是社会的躯体。所有这三者注定要成为资本主义的牺牲品。‎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繁荣与发展,与农民工群体的扩大密切相关。‎ ‎——‎2012年8月31日《农民日报》‎ 请回答:‎ ‎(1)请以近代中国为例说明材料一的观点。(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分析欧洲“农民本身,农民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领导人,以及组织健全的整个传统社会”是如何成为资本主义的牺牲品的。(8分)‎ ‎(3)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迥异,请结合苏俄(联)20世纪前半期有关史实,简述其探索发展农业的历程。(6分)‎ ‎(4)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农民工群体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 (6分)‎ ‎38.(26分)参考答案:‎ ‎(1)B.(3分)理由:抗日战争时期,中美结盟,美国大力援助中国人民抗日;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追求民主自由;罗斯福新政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工人权利等(任答2点6分)‎ ‎(2)不可能(2分);建国初期,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杀新中国;新中国外交政策对苏联一边 倒;抗美援朝;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等(任答3点9分)‎ ‎(3)美国是共和制国家,其政体是总统制共和制。“三权分立”为美国政治制度主要原则。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由总统行使,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美国还是联邦制度国家,即中央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分享权力,各负其责。(6分)‎ ‎38.(26分)参考答案:‎ ‎(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或开启现代化),(2分)导致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纷纷破产,(2分)引发太平天国运动(或义和团运动)(2分)。‎ ‎(2)圈地运动促使农民转化为自由劳动力;欧洲一系列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推翻封建贵族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改变了农民的传统观念;近代教育的发展,农民自身素养提高(每点2分,任意4点8分)‎ ‎(3)十月革命后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余粮收集制;l921年起在新经济政策中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每点2分,总分6分)‎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生产力,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每点2分,总分6分)‎ ‎(14)‎ ‎38.(24分)中国近现代外交理念与世界意识的变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传统模式是朝贡模式。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蛮夷之邦”的“朝贡”,以朝贡为媒介确立宗藩关系。清朝前期,中国是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宗主国,各国向清政府“称藩纳贡”,接受册封,清朝则以“天朝”职责,庇护属邦,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系。‎ 材料二:从自居世界文化中心、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到主动承认西方为文明,而自认野蛮,退居世界文化的边缘;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近代中国人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充满屈辱的,但又是国家观念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一个国家领导集团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对国家外交关系影响巨大。新中国1978年前与1978年后的外交活动就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领导人思想的差异。‎ 请回答:‎ ‎(1)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受到近代国际关系模式的挑战。举一例说明清政府为维护这一体系作出的努力。结果如何?(4分)‎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所说的“转变”? 请根据所学知识说明。(4分)‎ ‎(3)毛泽东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是“战争和革命是时代的主题”,邓小平则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各有何依据?(8分)请结合史实说明他们是如何围绕其判断展开外交活动的?(8分)‎ ‎39.(28分)外来传教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明清以来中外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材料:‎ 材料一:明清之际是中国与西方的思想文化交流正式开始的时期,传教士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材料二:《望厦条约》规定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黄埔条约》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美国传教士彼得•伯驾1835年在广州开设 “新豆栏医局”,这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医院,西医自此正式传入中国。中国最早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图书馆、麻风病院、盲校、聋哑学校都是传教士创设的,甚至反鸦片运动、反缠足运动也是传教士首先提出。‎ 材料三:‎1950年9月23日40名基督教人士联名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的公开信(后被称作《三自宣言》),称“中国基督教教会及团体彻底拥护共同纲领,在政府的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基督教过去所倡导的自治、自养、自传的运动,已有相当成就,今后应在最短期内,完成此项任务。” (自治,指教会内部事务独立于国外宗教团体之外。自养,指教会的经济事务独立于国外宗教团体之外。自传,指完全由本国教会的传道人传教和由本国教会的传道人负责解释教义)‎ ‎1951年1月,教育部和宣传部做出决定,由教育部接管所有受外国津贴的大学、教会学校、和医院。1952年之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就看不见公开的西方传教士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有何表现,举一史实说明。(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因素有哪些。(6分)‎ ‎(2)近代中国人对外来宗教有着不同的态度,请用史实说明(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8分)‎ ‎(3)1906年中国耶稣教自立会主张“有志信徒,图谋自立、自养、自传……绝对不受西教会管辖”,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4分)1950年发表《三自宣言》的基督教人士有何条件完成此项任务?(4分)‎ ‎38.参考答案(24分)‎ ‎(1)1882年因法国侵略越南而爆发中法战争;1894年又因日本侵略朝鲜而爆发甲午中日战争;《中法新约》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马关条约》中国承认朝鲜“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崩溃。(4分)‎ ‎(2)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屡战屡败,丧权辱国,认识到自身的落后;西学的传播,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接触西方先进文明。(4分)‎ ‎(3)毛泽东对世界形势的判断的依据:二战后,两极对峙;美苏争霸;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美国敌视新中国;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等。(任答2点4分)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判断的依据:美苏形成核均势;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任答2点4分)‎ 毛泽东时代的外交: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中苏结盟,抗美援朝;支持亚非拉国家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促进第三世界的崛起;70年代,与美国、日本、欧洲结成一条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任答2点4分)邓小平时代的外交: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来处理国际关系;提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如: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用“共同开发”的办法解决与一些邻国的领土争端问题;与东欧各国和前苏联的关系正常化;主动加入各种国际组织和倡导建立新的国际组织;倡导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等。(任答2点4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39.参考答案(28分)‎ ‎(1)表现: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起翻译并出版了《几何原本》,《农政全书》介绍了泰西水利等(2分)‎ 因素: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联系加强;西方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传教士传播基督教的主观意愿;封建专制强化中国社会发展滞后;明清之际经世致用的学风等。(任答三点6分)‎ ‎(2)史实:洪秀全等接纳、利用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旗号反对外来宗教。(4分)‎ 评价:‎ 积极: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增进中外之间的相互了解;传播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冲击传统封建思想;推动中国医学、教育等事业的近代化。‎ 消极:传教士凭借特权欺压中国人民,激化民族矛盾;干涉中国内政,成为殖民主义势力的帮凶与助手。(8分。从两个方面评价,任答四点;如只从一个方面评价最高不超过6分。)‎ ‎(3)原因: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教会与民众矛盾尖锐,民众反洋教斗争激烈。(4分)‎ 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治上有可能摆脱外国教会的控制;新中国外交上提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着手对国内的基督教教会进行改造;政府财政上有力支持;基督教内部爱国人士的努力(任答2点4分) ‎ 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5)‎ ‎38.(28分)有论者说:“1834、1894、1954、2014,我们把中国这四个连起来看,中国近代以来的国家命运轨迹将会看得更清楚。”1834—1894年是中国“天朝上国”梦彻底破灭的60年,1894—1954年是中华民族觉醒、追求民族独立的60年,1954—2014年则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60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34年,新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到达广州,要求中国打破行商制度,实现自由贸易,建立政府之间的日常对等关系。清朝地方官员以律劳卑未经批准迳入广州和所送信件格式是“公函”而非“禀”,内文用了“平行模式”等“错误”为由,勒令律劳卑立即离开广州。律劳卑拒绝离开,谴责广州地方当局容许行商停止贸易是“‎ 无知和顽愚的”,会“使得依靠贸易为生的中国人吃亏”,并召来英舰向中国示威。‎ 材料二:梁启超:“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以后始也”。‎ 材料三: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同现在的大不一样了。‎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材料四:习近平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请回答:‎ ‎(1)请用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中国人的“天朝上国”梦产生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1834—1894年“天朝梦碎”的历史必然性。(12分)‎ ‎(3)1894—1954年,为追求民族独立,中华民族是如何奋斗的?(任意列举两个史实,4分)‎ ‎(4)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工业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关于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内容。为实现这一梦想,在1954—2014年(从1954年至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探索?(8分)‎ ‎39.(24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公元1500年之后的时代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时代,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通史》作者所指的“地区自治”到“全球统一”的含义是什么?(2分)引发这一冲突的标志性事件又是什么?(2分)‎ ‎(2)从1500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导全球统一的核心是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则在促进全球统一上独领风骚。请用史实说明二战后美国在主导全球统一中发挥的作用。(12分)‎ ‎(3)20世纪上半期,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的冲突激烈,以致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有“半球化”。导致经济“半球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局面是如何结束的?(4分)‎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38.(28分)参考答案:‎ ‎(1)原因:①18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疆域版图辽阔、人口众多,中国人产生了优越的心里;(具体史实同样给分)②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中国人对世界形势愚昧无知(4分)‎ ‎(2)①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实现民主化,以自由贸易和对等建交为名,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重农抑商、君主专制、闭关锁国,在先进工业文明冲击下,农业文明解体,被迫向工业文明转型, “天朝上国”梦开始破灭。(6分)②洋务运动,中国开始了工业化现代化,但没有改变中国君主专制政体;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经济和政治制度,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型,到1894年,现代化的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打败了中国, “天朝上国”梦彻底破灭。(6分)‎ ‎(3)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4分)‎ ‎(4)①1953年—1956,通过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③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任答2点,4分)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⑤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⑥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以法治国等。(任答2点,4分) ‎ ‎39.(24分)参考答案:‎ ‎(1)是指世界各地打破相对隔绝的状态,联系日益紧密(2分)。‎ 标志:新航路开辟。(2分)‎ ‎(2)①二战后,美国推动建立了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支柱的国际经济秩序,在制订经济全球化规则方面起了主导作用;②美国主导了信息革命,通过计算机、通讯技术以及网络的发展,催生了“新经济”, 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基础;③美国推动世贸组织的建立,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有力地促进全球统一;④美国的政治制度、价值观、生活方式对全球产生深刻影响(12分)(只要学生能表达合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3)①原因:二战后,出现两极对峙局面,资本主义阵营属于市场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阵营属于计划经济体系,相互对立;(意思相近即可给分,4分)②结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终结;中国接受市场经济规则;信息时代的到来等(言之成理即可给分,4分)‎ ‎(16)‎ ‎38.(25分)明清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与融会的过程中,基督教传教士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1601年获明神宗恩准在北京传教,1610年逝世。葬礼由徐光启主持,一位太监问内阁首辅叶文忠:“自古皆无赐葬,何独厚于利子?”叶答:“学问有一如利子者乎?姑无论其它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 ‎ ——叶行军《党校内的宗教墓碑》‎ ‎ 材料二:19世纪60、70年代,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1870年,英国人李提摩太来华传教,遇到华北饥荒,投入到赈济灾荒的慈善活动中。1891年,李提摩太投入到广学会的工作中,通过办《万国公报》和出版书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启蒙机构。……他发现了变法维新的严重问题,告诫康、梁等维新人士注意变法的节奏。‎ ‎ ——文风《上帝的使者——李提摩太在中国》‎ ‎ 材料三:1919年,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创办燕京大学。他认为大学的核心就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他对有名望、有真才实学者,登门拜访,高薪聘用,如陈寅恪、谢冰心、钱玄同等。1949年8月,作为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被迫回到美国。1955年他写下遗嘱,希望死后将他的骨灰送回中国。1960年,《别了,司徒雷登》被选入《毛泽东选集》,注释中说他“积极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反人民的内战”。‎ ‎ ——据秦海《一个完整的司徒雷登》整理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来华文化交流的背景?(4分)据材料一指出玛窦获得“赐葬”的原因。(2分)徐光启把利玛窦介绍的西方科技思想和方法写进了他的哪部著作?(2分)‎ ‎(2)结合史实分析19世纪60、70年代大批西方传教士涌人中国的原因?(3分)与利玛窦相比,李提摩太在华传教的策略有何特点?(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司徒雷登创办的燕京大学有何特色?(4分)1949年司徒雷登被迫离开中国的原因是什么?(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62年司徒雷登逝世后遗愿无法实现的原因。(4分)‎ ‎39.(27分)失业是工业社会各国政府关注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绝大多数国家都把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工业革命的进行及经济危机的发生,使得英国的失业与贫困问题非常严重,……英国社会的基本共识是主张实行极为有限的救济。……1842年英国失业工人总数达到100万人。‎ ‎ ——丁建定《英国新济贫法制度的实施及其评价》‎ ‎ 材料二:罗斯福说:“我们不仅要使失业者的肉体免受饥寒,而且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所以,后来他就取消了单纯直接救济法,取而代之的是……‎ 还在竞选总统期间,他就曾答应将黑人“绝对地和没有偏见地”包括在他为被遗忘的人们实行的“新政”之中。……到1935年,黑人受救济人口增为350万,几达黑人总人口的30%。‎ ‎ ——万雪梅《试论罗斯福新政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 材料三:“欧洲社会基金”实际上作为欧盟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主要配套工具,提供财政帮助,用于开展职业培训和再培训,提高工人技术,创造更适合的就业空间。在其支持下设立的共同体培训计划,使各成员国之间的职业技术标准可以进行比较并相互承认,为共同体范围内的劳动力自由流动创造条件。‎ ‎ ——丁建定、孙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福利整合》‎ ‎(1)材料一中对失业“主张实行极为有限的救济”,体现了怎样的经济理念?(2分)失业情况严重,对当时欧洲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有何影响?(4分)‎ ‎(2)材料二中罗斯福新政在关注弱势群体方面有何特点。(4分)罗斯福在解决失业方面“取消了单纯直接救济法后,取而代之的”是什么措施?(3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欧盟国家解决就业的措施与材料一、二相比有哪些新变化?(6分)有何意义?(2分)‎ ‎(4)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有企业改制中出叶J现了什么问题?(4分)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制度性措施是什么?(2分)‎ ‎38.(25分)‎ ‎(1)背景:新航路开辟;天主教向外传教;明朝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 原因:学问渊博,翻译数学著作《几何原本》。(2分)‎ 著作:《农政全书》。(2分)‎ ‎(2)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迫使清政府在1858年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可往内地传教。(3分)‎ ‎ 特别:传教与从事社会公益相结合;传教与促进社会变革相结合。(4分)‎ ‎(3)特色:思想和学术氛围自由;师资力量雄厚。(4分)‎ ‎ 原因:解放战争中共取得了胜利,国民党政权被推翻。(2分)‎ ‎ 原因:美国因冷战对中国实行敌对政策,双方处于对立状态;中国政府对司徒雷登持负面评价,认为是反动人物。(4分)‎ ‎39.(27分)‎ ‎(1)理念:自由放任。(2分)‎ ‎ 影响: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或掀起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4分)‎ ‎(2)特点:注意保护失业者的自尊心;注意避免种族歧视。(4分)‎ ‎ 措施: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3分) ‎ ‎(3)变化:各国把失业保障纳入福利制度;欧盟统一设立资金培训工人技术;建立欧盟内部自由流动的统一就业市场。(6分)‎ ‎ 意义:提高了欧盟各成员国的就业率,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分)‎ ‎(4)问题:下岗工人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4分)‎ ‎ 措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答福利制度亦可)。(2分)‎ ‎(17)‎ ‎38.(25分)妇女从政是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建社会,中国女性处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经济方面也无法独立,因而缺乏参政意识。……‎ 由于《临时约法》中没有男女平权的条文,1912年4月,一批知识女性成立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曾留学日本的唐群英被举为会长。唐随即与议长吴景濂辩论,声言如不赞成女子参政,妇女们便要用武力解决问题。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成立大会上,唐群英痛斥反对女子参政的宋教仁,并打了宋一记耳光。1913年唐群英发表文章批评袁世凯政府,女子参政运动遭到镇压。‎ ‎ ——据百度百科整理 ‎ 材料二:1907年,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白人中产阶级英国妇女冲击国会,大约60多名妇女被捕。……1912年,几百名妇女因为争妇女选举权,被政府置入狱中,她们展开“绝食斗争”,全体绝食。1914年,欧战爆发,妇女专从事于救国运动,感动了长期对抗妇女参政运动的反对派。1918年,英国妇女经过50年的奋斗,终于获得选举权。‎ ‎ ——任然《上世纪初英国女权主叉者争取参政权不惜暴力》‎ ‎ 材料三:1949—1959年中国妇女参政状况表 时间 会议 会女性比例 ‎1949年 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10.4%‎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1.9%‎ ‎1959年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2.3%‎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妇女缺乏参政意识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4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初中英两国妇女争取参政权斗争的共同点。(4分)结合史实分析两国斗争结果不同的原因。(9分)‎ ‎(3)1949—1959年中国妇女参政状况呈现怎样的趋势?(2分)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政治、经济原因。(6分)‎ ‎39.(27分)美国柯达公司130多年的兴衰史,见证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柯达公司发展大事记 ‎ 1879年,美国人乔治·伊士曼为自己的干版涂片机器申请专利。‎ ‎ 1883年,伊士曼发明胶卷。‎ ‎ 1888年,第一台可拍摄100张相片的柯达相机问世,伊士曼设计了:“您只需按一下按钮,其余的我们来做”的广告词刊登在杂志、报纸上,该广告很快便家喻户晓。‎ ‎ 1898年,柯达在英国成立子公司,成为跨国集团公司。‎ ‎ ‎ ‎ 1919年,伊士曼设立了分红,每位员工都可获得高于工资的奖金。他还将其拥有的三分之一公司股票赠与其员工,再后来他开始履行建立退休金、人寿保险和工伤保险的计划。‎ ‎ 1929年,推出第一盘为有声电影设计的彩色胶片。‎ ‎ 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 ‎ 1963年,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的历史瞬间被柯达相机拍下。‎ ‎ 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月时用柯达立体摄像机拍下“人类一大步”。同年,柯达因开发供电视使用的快速彩色胶片冲洗而获艾美奖。‎ ‎ 1986年,设计制造了全球第一部140万像素影像感应嚣,该技术被美国航天局用于探索火星。‎ ‎ 1998年,柯达与中国政府签订了“全行业合资计划”,柯达与厦门、汕头等6家国有胶卷企业进行合资合作。‎ ‎ 2012年,由于在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转向数码市场的步伐缓慢,巨额亏损使柯达向法院提交破产保护文件。‎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19世纪末柯达公司迅速崛起的原因。(6分)‎ ‎(2)伊士曼在企业管理方面十分重视改善员工福利待遇,对此你如何评价?(4分)从1930年的统计数据看,柯达公司在该行业中处于什么地位。(2分)‎ ‎(3)请概括柯达与中国政府签订“全行业合资计划”的背景。(6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柯达公司为人类文化事业作出的贡献。(6分)有人说“柯达成也胶卷,败也胶卷”,你如何理解这句话。(3分)‎ ‎38.(25分)‎ ‎(1)原因:妇女深受男尊女卑的封建纲常毒害;妇女在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4分)‎ ‎(2)共同点:都由先进的知识女性领导;都采取了较为激进的斗争方式。(4分)‎ ‎ 原因:①民主化程度不同:英国经过三次议会改革,民主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妇女参政;中国受封建专制传统的影响,北洋军阀甚至不少革命派都反对妇女参政。‎ ‎②工业化程度不同:英国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妇女人量外出工作,经济地位提高;中国小农经济影响了近代工业发展,妇女外出工作较少,经济地位不高。‎ ‎③‎ 民主思想传播程度和妇女受教育程度不同:英国的启蒙思想传播时间长范围广,妇女受教育较为普及:中国受封建思想影响,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不够广泛,妇女受教育人数较少。(9分)‎ ‎(3)趋势:妇女参政比例逐步上升。(2分)‎ ‎ 原因:①政治:1954年宪法的颁布和人民代表人会制度的建立,为妇女参政提供保障。‎ ‎②经济:一五计划和三人改造,妇女走上上作岗位,经济地位提高。(6分)‎ ‎39.(27分)‎ ‎(1)崛起原因:重视发明专利;注重广告宣传;实行跨国经营。(6分)‎ ‎(2)评价:这是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调整;缓和劳资矛盾调动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企业的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共4分,答出2点即可)‎ 地位:垄断。(2分)‎ ‎(3)背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国有企业止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6分)‎ ‎(4)贡献:推动影视摄影艺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为史学研究提供大量宝贵的第一手影像资料。(6分)‎ ‎ 理解:柯达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因为胶卷方面的多项发明而全球领先,但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因为在胶卷的巨额投资而耽误了向数码市场的转型。(3分,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3分)‎ ‎(18)‎ ‎38.(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左右,中国、印度、希腊三个文明中心几乎同时进入思想繁荣时期,哲学思考都十分活跃,都开始自觉思考生命、社会之目的及其意义等重大课题。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中国哲学长期集中在时社会性和政治性的人的考察上,这是一种压倒一切的“人道主义”,它着重的是社会而非个人,这与古印度、地中海文明强调神及彼岸世界的哲学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 ——美·费正清《中国的传统与社会》‎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家关注“人”方面,提出过哪些民本思想?(4分)‎ ‎(2)‎ 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的许多做法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甚至是扼杀人性,试从政策措施、思想方面举例说明。(6分)‎ ‎(3)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人不断解放竹的过程。到18世纪末时,人类为解放自身(生产力、思想观念、政治地位等方面)做了哪些努力?(6分)‎ ‎(4)中国近现代史上,为了人的思想解放,中国社会各阶层做了哪些努力?(8分)‎ ‎(5)从历史的角度看,实现人的解放的根本条件是什么?(2分)‎ ‎39.(26分)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胄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西方观念中的龙。‎ ‎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太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 ——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材料三 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希望。‎ ‎ ——据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三个时期西方人眼中“中国龙”形象形成的原因。《8分》‎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10分)‎ ‎(3)材料三中,西方环保主义者到中国来的政治背景是什么?(4分)‎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4分)‎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38.(26分)‎ ‎(1)以德治民;民贵君轻;君舟民水。(4分,任二点,每点2分)‎ ‎(2)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八股取士、文字狱等。(6分,任三点,每点2分)‎ ‎(3)生产力: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使人的双手获得极大解放。(2分)‎ 思想观念:进行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反封建的文化运动,使人的精神得到极大解放。(2分)‎ 政治地位:进行革命或改革,建立并完善了资产阶级民主法制。(2分)‎ ‎(4)维新派提出兴民权,实行戊戌变法; 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进行辛亥革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 中国共产党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8分,每点2分)‎ ‎(5)生产力的发展。(2分)‎ ‎39.(26分)‎ ‎(1)17—18世纪:中国农耕文明发达。(2分)‎ ‎19世纪: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侵略、掠夺的对象。(2分)‎ 近年来:中国威胁论;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成为西方强有力的竞争者;中国努力维护世界和平,抵制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4分任二点,每点2分)‎ ‎(2)衰落原因:专制政体导致民智低下;秦汉以后的儒学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骄傲自大的传统观念导致文明封闭。(6分)‎ 说明:形式相似,都借助古典(古代)文化;内容相同,都批判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4分)‎ ‎(3)背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4分)‎ ‎(4)不是。当时的中国经济落后;文革中民主法制遭严重破坏;思想僵化。(任二点,4分。仅作判断没有说明理由不给分)‎ 是。当时的中国人们生活方式简单,资源消耗少;人们崇尚节俭;生活方式符合环保要求。(任二点,4分。仅作判断没有说明理由不给分)‎ ‎(19)‎ ‎38.(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禹治水为农耕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桀骜不驯的黄河和漠北游牧民族的袭扰,迫使平原地区各部落联合互助,由此铸就华夏国家雏形,确定大一统专制政体。开明专制,辅以王道仁政思想,世代延续,形成“以民为本”的中国特色。而共和制最早起源于雅典城邦制度,启蒙运动后更以法国大革命为型范,突然引进到中国所造成的岂止是水土不服?当我们为武昌起义欢呼时,最容易看到的是清延腐败政治的终结,最不容易看到的是中国特有政治文化顽固坚韧的历史惯性。告别帝制,无疑代表着民族的进步与觉醒,但千年制度解构所必须缴付的代价,也是革命党人根本来不及思考而又必须面对的最大难题。‎ ‎——郑曦原《共和十年》(1911—1912)政治篇 问题:‎ ‎(1)请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对近代西方国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8分)‎ ‎(2)近代中国“千年帝制解构”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作了哪些努力?(6分)‎ ‎(3)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哪些理想政体?而美国又是怎样实践的?(8分)‎ ‎(4)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 ‎39.(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交流、碰撞,有时表现为激烈的状态,有时表现为平和的状态。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 材料二 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到了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 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 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国家的对外政策往往决定着文化的交流广度与深度。……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期孤立、封锁,造成了中国文化与世隔绝。直到中国重新融入主流世界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成为中西交流的桥梁。‎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史实说明“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所翻译书籍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中国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10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或阻碍)中外文化交流的因素。(4分)‎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38.(26分)‎ ‎(1)中央集权制度(专制政体);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以民为本。(6分)雅典民主为近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或: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奠定了最初的基础。)(2分)‎ ‎(2)提出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动二次革命等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6分,任三点即可)‎ ‎(3)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政体(或共和政体)。(4分)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后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以三权分立为显著特点的联邦制共和政体。(4分)‎ ‎(4)政体的选择是与国情相适应的;治理国家应做到以民为本;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走向民主共和(向民主化发展);走向民主共和要经历艰难曲折;思想解放是政治(革命)运动的先导(基础)等。(4分,任二点即可)‎ ‎39.(26分)‎ ‎(1) 丝绸之路(或商业活动,中外贸易)。( 2分)‎ ‎ 史实:①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学发生冲突,结果佛教逐渐中国本土化,儒学吸收佛教精神而有新发展。‎ ‎②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促进欧洲社会转型。(6分。学生列举其他史实只要符合题意并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内容:欧洲自然科学,中国儒家经典。(2分)‎ 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或:东西方相互启蒙)。(2分)‎ ‎(3)新变化:有专门机构,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自强图存服务;翻译的内容从西方科技发展到西方政治制度。(6分)‎ 原因: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向西方学习”新思想影响。(4分,任二点即可)‎ ‎(4)说明:本小题学生可任选推动因素或阻碍因素作答。‎ 推动因素:国家政策的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等。(4分,任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阻碍因素:文化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国家政策的影响;意识形态的矛盾等。(4分,任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0)‎ ‎38.(26分)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作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实现教育的公平上有何贡献?(4分)‎ ‎(2)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在这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美国是怎样寻求社会公平的?效果如何?(10分)‎ ‎(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解决好农民问题,尤其是土地问题,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之一,为此,中国近现代社会各阶层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哪些努力?(8分)‎ ‎(4)综合以上问题,概括影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因素。(4分)‎ ‎39.(26分)一个国家或文明要生生不息,就一定在多个领域有所传承和超越。世界历史要承载进步,各国或各文明之间就要有所联系,相互学习和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文明在文化上的连续性必须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体现:一方面是,语言文字发展的连续性,这是一种文化赖以流传的工具或形式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是,学术传统(其中尤其是直接反映历史连续性的史学传统)的连续性,这是一种文化精神内容的连续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近代以后的情况与以前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离开这个背景来考虑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那么我们对于当时中国历史处境的认识,将不会超过道光皇帝之流的清代统治者的水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发展的连续性”的表现。(2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在精神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是什么?(2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相对西方而言,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的原因主要有哪些?(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是如何逐渐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6分)‎ ‎(4)20世纪后半期至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趋势?(4分)根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如何做才能越过当前所面临新的文明转型?(6分)‎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38.(26分)‎ ‎(1)兴办私学,打破了官学的限制;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4分)‎ ‎(2)劳动者有组织起来与雇主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的标准;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或答成立救济机构,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6分)‎ 效果:促进美国经济(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逐渐从经济危机中走出;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广大中下层民众从新政中获得一定好处(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最低限度的安全保障,改善了生活状况);促进了社会相对公平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答出两点可给4分) ‎ ‎(3)农民阶级: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按人口均分土地 (2分)‎ 资产阶级:民生主义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主张(2分)‎ 无产阶级: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1953年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任意两点给4分)‎ ‎(4)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政府政策,人们的思想理念,人民的斗争。(答任意两点给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 ‎39.(26分)‎ ‎(1)中国文字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演变历程。(2分)‎ ‎(2)表现:明清之际出现的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2分)‎ 原因:封建专制的强化;闭关锁国;自然经济;理学主导,思想控制;传统科技缺乏突破。(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 ‎(3)近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丧权辱国;经济上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开埠通商)。(6分)‎ ‎(4)趋势:(政治)多极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4分)‎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科技进步与新技术的发展,开发新能源;参与建立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改革;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加大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和谐发展等。(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但要紧扣材料)‎ ‎(21)‎ ‎38.(29分)历法与节日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指汤若望)自大西洋八万里航行东来,阐扬天主圣教为本,前朝(明朝)故帝,令修历法。修历所用书籍,测量天象仪器,由西洋来者甚多。‎ ‎——(1644年)摘编自天主教来华传教士汤若望上清廷奏疏 宁可使中夏(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1664年)反对西学的顽固派杨光先弹劾汤若望之言论 材料二:辛亥鼎革后,民国纪元,改用泰西历法(阳历),一以趋世界之大同,一以新国人之耳目,意至善也。‎ ‎——陈振先《送旧历文》(‎1929年12月31日《大公报》)‎ 材料三 :而民间于祖宗忌辰、自己生日,均必不肯改易,且亦与政体无关。况蜒人于潮水,农夫之于根植,尤有绝大关系,必不敢忘也。‎ ‎——‎1930年1月7日《盛京时报》‎ 材料四:2005年,美国纽约州开始将中国农历的大年初一定为全州的法定节日。与此同时,“中国式”圣诞节也在中国悄然兴起,与之相关的生意非常红火,但中国并不是一个宗教国家。中国的圣诞节也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 ‎——摘编自《华盛顿邮报》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你从中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6分)‎ ‎(2)辛亥革命后,阳历成为法定历法。请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6分)(提示: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概述)‎ ‎(3)材料三对改行阳历持何态度?(1分)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民间仍然使用旧历(农历)的合理性。(6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国际两方面简要分析近年来“美式春节”和“中式圣诞”现象出现的原因。(10分)‎ ‎39.(23分)平均主义是指要求平均分享一切社会财富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个体经济是封建宗法家长制的基础,平均主义是宗法家长制的产物。‎ ‎——董楚平《论农民战争的平均主义与特权主义》‎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论语·季氏》‎ 材料二:平均主义是农民民主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农民革命的巨大推动力……“等贵贱,均贫富”调动了千百万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卷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狂飙。‎ ‎——漆侠《读〈李自成〉——论农民的革命民主主义》‎ 材料三:……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以后,播种面积已经扩大到30%、40%甚至50%。为什么有这种“冲昏头脑”的功效呢?这是因为农民在单独劳动的时候本来是没有什么力量的,而他们把自己的农具集合起来组织了集体农庄的时候,就变成了极大的力量了。‎ ‎——(1929年)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 材料四: 苏联历年谷物产量统计表(部分)‎ 年份 ‎1913‎ ‎1927‎ ‎1932‎ ‎1940‎ ‎1950‎ 谷物产量(万吨)‎ ‎8600‎ ‎7683‎ ‎6987‎ 约8585‎ ‎8500‎ ‎——据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 请回答:‎ ‎(1)概括提炼材料一中农民平均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4分)‎ ‎(2)请运用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2分)并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关联。(4分)‎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斯大林关于“集体农庄”的说法是否合理?结合史实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均可得分)。(5分)此后苏联在农业政策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2分)‎ ‎(4)例举苏联农业政策模式对我国哪些农业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4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业政策领域出台了哪项重大改革措施?(2分)‎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38.答案要点:(共29分)‎ ‎(1)信息:新航路开辟;西方传教士来中国(或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传教士修订新历法;早期西学东渐(或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传入中国);顽固守旧官员盲目排外;明清朝代更迭。(每点2分,任答3点得满分6分。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背景:①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帝制,阳历取代旧历,彰显共和精神;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历法认同趋于西化。(2分)‎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业化进程加速),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用阳历便于与国际接轨。(2分)‎ ‎③文化上:西式文化冲击近代中国(西风东渐),颁行阳历以迎合世界潮流。(2分)‎ ‎(每个方面任答1点得2分。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3)反对(或不支持)。(1分)‎ 合理性:①政治上:旧历迎合宗族社会的需求;政府在无关政体方面可向民间社会作适当的妥协与退让。(2分)‎ ‎②经济上:旧历适合农耕经济的需要。(2分)‎ ‎③思想上:民族传统与习俗在现代化进程中应予保留。(2分)‎ ‎(每个方面任答1点得2分。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4)国内原因:①政治上:民主法治的完善为假日经济繁荣提供制度保障;‎ ‎②经济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促进中西文化相互交流;‎ ‎③文化上:双百方针恢复促进思想解放;‎ ‎④外交上:中美关系正常化增进相互交流;‎ 国际原因:①政治上: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②经济上: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促进各国文明融合;‎ ‎③文化上:全球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 ‎(改革开放、中美关系正常化和经济全球化为必答点,每点2分,共6分。其他方面任答1点得2分,但总得分不能超过满分10分)‎ ‎39.答案要点:(共23分)‎ ‎(1)根源:小农经济(个体经济);宗法制;儒家思想(均贫富思想)。(每点2分,任答2点得满分4分)‎ ‎(2)史实:《天朝田亩制度》的提出大大鼓舞了农民阶级参加反清起义。(2分)‎ 关联:鸦片战争后,中国被逐步卷入世界市场,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2分)农民、手工业者破产,阶级矛盾激化,推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2分)‎ ‎(3)【本问从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作答均可得分。只做判断不说理不得分】‎ 不合理。(1‎ 分)理由:①斯大林推动农业集体化,是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重工业。(2分)②集体化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分)‎ 合理。(1分)理由:①集约经营优于分散生产;②农业发展为工业化腾飞奠定基础;③从材料四来看农业产量有所增长。(每点2分,任答2点得满分4分)‎ 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2分)‎ ‎(4)影响:三大改造中的农业合作化(或农业集体化);(2分)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 改革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 ‎(22)‎ ‎38.(25分)“革”字有变革、更改之意。从19 世纪后期开始到整个20 世纪的中国,“革命”“改革”等词频繁出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Revolution者,若转轮然,从根柢处掀翻之,而别造一新世界。‎ ‎——梁启超《释革》(1903年)‎ 材料二 世界上有了这样大的变动(一战后,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像英国那样素以“无血革命”自夸的国民,又想拿出他们宪政的天才来顺应这种世变,求得一个无血的社会革命。‎ ‎——李大钊《战后之世界潮流——有血的社会革命与无血的社会革命》‎ 材料三 傅斯年提出……所谓“近代意义”的革命,“不只政治革命,应该概括一切社会的、文艺的、思想的改革而言”。‎ ‎——罗志田《与改良相通的近代中国“大革命”》‎ 材料四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我们在确定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意识到会有这样的风险。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 ‎——1985年邓小平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的谈话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别造一新世界”,你是否同意其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5分)‎ ‎(2)材料二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无血革命”是指哪一事件?称其为“革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20世纪第二个十年“文艺的、思想的改革”分别有哪些?(4分) ‎ ‎(4)阅读材料四,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4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革命”一词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逐渐淡出,而“发展”一词频繁出现,请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国际大背景。(6分)‎ ‎39.(27分)“另类历史”是指某些作品本身不是严格的历史著作或史料,但其中包含着某种历史信息。一般包括文学、艺术、音乐、戏剧、影视、民间故事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清明上河图》(局部)(北宋 张择端)‎ ‎(北宋东京)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 材料二 1919年,杜尚用铅笔给自己临摹的《蒙娜丽莎》加上了式样不同的小胡子,并命名《LHOOQ》,于是“带胡须的蒙娜丽莎”成了西方绘画史上的名作。对此,杜尚曾说 “如果我们永远把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我们个人的精神就永远都会受到‘高贵’的奴役。”‎ 材料三 1965年上映电影《烈火中永生》,江姐:有着钢铁般意志的革命女英雄形象。……这当中蕴含的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革命牺牲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确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999年电视剧《红岩》,江姐:……抹去了强烈的政治色彩,舍弃了革命的种种口号,让我们看到坚强、机智、勇敢的共产党员江姐。在表现江姐坚贞不屈形象的同时,尤其注重体现革命者江姐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女性气质一面。‎ ‎——胡雯《红色经典改编与传播——以“江姐”影视剧为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清明上河图》反映宋代绘画和城市格局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其作为研究宋都汴京社会生活的历史资料,与《东京梦华录》等文献资料相比有何优势?(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杜尚的《LHOOQ》分别反映了怎样的艺术思潮?(4分)18世纪,欧洲的艺术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法国,试分析其原因。(6分)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形成两种不同“江姐”形象的政治和思想文化背景。(8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另类历史”的看法。(3分)‎ ‎38.答案要点:(共25分)‎ ‎(1)同意。(1分)‎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2分)‎ ‎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思想解放。‎ ‎③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④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②③④三点,任意一点2分) ‎ 不同意。(1分)‎ ‎①民国建立后,专制势力依然强大,并控制了政权。(2分)‎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未被打破;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③纲常礼教、等级观念仍根深蒂固。(②③两点,任意一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事件:光荣革命。(2分)‎ 原因:①英国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标志革命完成。‎ ‎②为《权利法案》的颁布(或由人治社会转向法治社会;或为建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创造了条件。(一个要点2分,共4分)‎ ‎(3)思想: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任意一点2分)‎ 文艺: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或“文学革命”);文艺平民化。(任意一点2分)‎ ‎(4)原因:①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或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在城市进行国企改革)‎ ‎②改革建立健全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③改革解放发展了生产力,壮大了国民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改革会冒较大风险,需要破除各种阻力。(一个要点2分,任意两个要点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国际大背景:①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②两极格局瓦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③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加快。(一个要点2分,任意三个要点6分)‎ ‎39.答案要点:(共27分) ‎ ‎(1)变化:风俗画的兴起;(2分)坊市制被打破。(2分)‎ 特点:更直观、形象。(2分)(言之成理,皆可酌情给分)‎ ‎(2)艺术思潮:前者是人文主义思潮(或古典主义)。(2分)后者是现代主义思潮。(2分) 转移原因: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2分)‎ ‎②宗教改革运动,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2分)‎ ‎③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2分)(该问从宽评分,考生只要答出“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关键知识点即可得2分。其他言之成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3)60年代:①美国孤立中国;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国际环境恶化;反右斗争扩大化;(任意一点2分)②左倾思想逐渐发展。(2分)‎ ‎90年代:①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民主法制逐步完善。(任意一点2分)② 双百方针恢复;中外交流频繁;人文思想兴起。(任意一点2分)(其他答案,角度符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看法:①另类历史能间接反映一些重要历史信息和时代特征。‎ ‎②研究“另类历史”有利于全面认识历史。‎ ‎③对“另类历史”资料的使用需谨慎。(该问从宽评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得满分3分。其他言之成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3)‎ ‎38.(26分)“学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七艺是指七种自由艺术(也是学习课程),即文法学、修辞学(包括雄辩术)、辩证法(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起源于古希腊人、特别是雅典人的日常生活。‎ ‎ ——根据[美]布鲁巴克《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 ‎ 材料二:在16—19世纪,除了渊源于古代四艺中的天文学外,力学、地理学、物理、化学、数学等新的学科都已相继出现。‎ ‎ ——根据[美]布鲁巴克《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 ‎ 材料三:某中学课程表(1968年5月—1969年)(表3)‎ 表3‎ 一 天天读 革命歌曲 代数 运动 二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外语 运动 三 天天读 农业 语文 运动 四 天天读 农业 代数 运动 五 天天读 语文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六 天天读 外语 军训 运动 ‎(注:“天天读”指读《毛主席语录》;“运动”指体育运动)‎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七艺“起源于希腊人,特别是雅典人的日常生活”?(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6—19世纪出现一系列新学科的经济、文化原因是什么?(8分)‎ ‎(3)根据材料三,该中学的课程设置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点?(12分)(试从国际与国内两方面分析)‎ ‎(4)结合以上材料,就“学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2分)‎ ‎39.(26分)“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 ——朱熹《朱子全书》‎ ‎ 村抖二:西方哲学界提出的七种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1)自然动力论(古希腊);(2)神学动力论(中世纪);(3)人性动力论(14世纪);(4)理性动力论(18世纪);(5)竞争动力论(19世纪)(6)民本动力论;(7)合力论。‎ ‎ ——根据徐伟新、刘德福的《社会动力论》‎ ‎ 材料三:在中国史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发展动力观的认识,“文革”前和“文革”中占统治地位的是阶级斗争动力论,近20年来,影响较大的是生产力动力论。实际上,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与生产力水平或性质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历史发展、社会前进的动力。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看法,可以概括为“制度动力论”。‎ ‎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看法》(2009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朱熹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人性动力论”、“理性动力论”和“竞争动力论”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近20年来“生产力动力论”影响力超过了“阶级斗争动力论”,其国内国际原因有哪些?(8分)‎ ‎(4)请结合中外史实任举一例,简要说明“制度动力论”的合理性。(4分)‎ ‎38.答案要点:(共26分)‎ ‎(1)实行直接民主(或民主制度);注重修辞;人文精神产生;注重逻辑与美育;工商航海业发达(或海外贸易发达)。(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 ‎(2)①经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地理知识的作用突出(三个事件任答2个,每点1分,共2分)。工业革命,科技与生产结合,物理、化学、数学等知识日益重要(2分)。‎ ‎ ②文化: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2分)人文主义(或理性主义,或任意列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一项得2分,或答思想解放得1分)。‎ ‎(本小问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考生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3)特点:①重视意识形态教育(或政治教育);②重视与生产相结合;③忽视科学知识;④与军事斗争相结合;⑤‎ 个人崇拜。(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得满分4分。其他缺乏概括性质的答案:如重视毛泽东思想教育,重视体育运动与表格内容相符合的每小点给1分,不得超过满分4分。)‎ 原因:①国内: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困难。(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得满分4分)‎ ‎②国际:外交形势恶化;美国孤立封锁;中苏敌对;冷战;两级格局。(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得满分4分)‎ ‎(本小问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考生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4)看法:取决于当时的社会需求;不同的历史时期知识的重要程度不一样等。从知识的政治性,时代性,变化性,继承与发展等方面表述也可。(每点2分,答出任意1点得满分2分)‎ ‎39.答案要点:(共26分)‎ ‎(1)动力:“天理”(或“理”);(2分)(答“三纲五常”不得分)‎ 实质:指儒家的伦理道德(或三纲五常);人性;规范人的行为、道德。(答出任意1点给2分)‎ ‎(2)①人性动力论: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性。(3分,其中史实2分,分析1分)‎ ‎②理性动力论:启蒙运动,宣扬理性精神。(3分,其中史实2分,分析1分)‎ ‎③竞争动力论:自由主义经济推崇自由竞争思想;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理论;达尔文进化论宣扬生存竞争理论。(每点2分,任意2点,共4分)‎ ‎(3)国内: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实行全方位多边外交,强调国际合作与交流;(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等具体史实,给1分,但不要重复给分。)‎ ‎ 国际: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多极化的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答加入世贸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具体史实,给1分,但不要重复给分。)‎ ‎(评分说明:考生也可从两方面论述:一是论述为什么放弃阶级斗争;二是论述为什么重视生产力。)(左倾错误、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民主与法制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发展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只要从变革生产关系使之与生产力相适应,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举例说明即可。考生可从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活动中寻找史实支撑观点。(史实2分,论述2分)如:‎ ‎ 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2分)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经济迅速发展。(2分)‎ ‎ 例:罗斯福新政,(2分)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摆脱了经济危机。(2分)‎ ‎ 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2分)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推动英国历史发展。(2分)‎ 例:商鞅变法,促进封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的发展 例: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 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例: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例:新中国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有利于工业化的开展 例: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例: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例: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恢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例:斯大林体制,有利于集中力量经济建设,建立比较完整工业体系 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24)‎ ‎38.(26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大黄金时代中的平民却可重新获得知识技能,爬到贵族地位,担任政府官员和累积财富,世袭贵族统治瓦解后各种新的哲学、政治、道德观念纷纷涌现……春秋战国的吞并战争在公元前三世纪结束时,大黄金时代达到巅峰。‎ ‎——据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1901—1928年天津工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清政府)在“实业救国”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发布“新政”上谕,颁布了一些促进发展工商业的措施,如设立专门管理工商业和教育事务的机构,制定各种政策性鼓励兴办工商业的章程。附近农村剩余人口流向城市,成为新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附近农村称为企业商品的销售市场。大规模收回“利权运动”使外货输入量急剧下降。新政时期华北局势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乱。后来,一战爆发、俄国十月革命大量牵制了列强力量,各界人士的反帝斗争和抵制洋货运动,都给它们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据陈迪新《天津近代工业的黄金时期工业概况及原因浅析》 ‎ 材料三 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是英国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社会迅速发展转型,一举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出身高贵、温文尔雅、衣食无忧、教养良好等绅士理念逐渐弱化,边沁和穆勒提出的功利主义伦理道德观成为信条,形成所谓“维多利亚主义”道德风尚。‎ ‎——据李增、龙瑞翠《英国“黄金时代”道德风尚之流变》‎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大黄金时代”的平民地位变化的政治原因。(6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天津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条件。(10分)‎ ‎(3)分析材料三英国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6分)‎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三的“黄金时代”中道德观念变化的相同之处。(4分)‎ ‎39.(26分)文化全球化强调文化在多元基础上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泰说“中国人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生活必须的技艺等方面已臻完美境地。”‎ 材料二 文化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往中,会经历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内卷化”即修正或改造的过程。‎ ‎——据江宁康《文化全球化一个需要探讨的命题》‎ 材料三 未来全球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各文明根本的文化差别,世界变小后人与人交互频繁,不同文化特色的互动增加激发了文化差别感觉和敌意,西方经济霸权地位影响下的文化模仿与归根,文化发展的排他性和独立性,这导致20‎ 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 ‎——据黄皖毅、邵鹏《国外文化全球化研究述评》‎ ‎(1)结合明清历史,列举当时伏尔泰认为“中国经济已臻完美”的史实。(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对外来文化“内卷化”的主要历程。(8分)‎ ‎(3)据材料三, 概括指出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的原因。(6分)‎ ‎(4)综合以上问题,针对文化全球化你能得出什么启示?(6分)‎ ‎38.(26分)‎ ‎(1)原因:周王室式微,分封宗法制逐渐瓦解;各国变法,“世卿世禄”制瓦解;秦国统一,推行郡县制。(任意两点得6分,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2)原因:“实业救国”的推动;清政府的鼓励;附近农村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收回利权运动的影响;华北政局稳定;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影响;一战的有利时机。(任意5点得10分。)‎ ‎(3)原因:民主代议制的发展;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对外扩张。(任意3点得6分,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4)相同点:从贵族等级到身份平等;从文雅高贵到功利主义。(1点2分,共4分。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39.(26分)‎ ‎(1)农业耕地面积的增加,人口增长;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制瓷业、丝织业、制茶业等成就巨大;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帮涌现;白银广泛流通。(答到3点得6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历程:鸦片战争后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60年代提出“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19世纪90年代后,康有为、梁启超提出学习君主立宪,孙中山提出民主共和;民国初期开展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科学;五四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展新民主主义运动。(任答4点得8分,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3)原因:①不同文明交往的增加会激发冲突;‎ ‎②西方霸权;‎ ‎③文化的排他性。(每点2分,共6分。)‎ ‎(4)启示:①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 ‎②文化全球化带来冲突和融合;‎ ‎③一方面坚持民族文化,另一方面积极融入;‎ ‎④借鉴吸收,抵制文化霸权。‎ ‎(答对一个层次得2分,答对两个层次得4分,答对三个层次得6分。)‎ ‎(25)‎ ‎38.(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康熙年间以杨光先为首的大臣指责传教士汤若望等人谋反,各省教士多受拘禁;罗马教廷反对利玛窦所开创的传教方式,发布禁约,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祖与拜孔,康熙帝谕令禁止洋人在华传教,西教从此禁绝,与西教并行传播的西学,亦告中断。‎ 材料二:《海国图志》在中国出版时仅仅印了1000册左右,但是传到日本后,多次重印,读书人几乎人手一册。书中的指导思想推动了明治维新的发展。‎ 材料三:从詹天佑那一批幼童留美开始,清政府派出多批留美学生,主要学习船舶和机械;19世纪末大量中国人到日本留学,学习法律和政治;20世纪20年代的国共两党精英赴苏留学,接受苏联共产主义思想。‎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教遭禁的原因。(2分)联系史实说明利玛窦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4分)‎ ‎(2)分析材料一的做法对《海国图志》一书在中国的发行所产生的影响,(4分)《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发行情况折射出当时日本对外部世界怎样的态度?(2分)‎ ‎(3)《海国图志》的思想同样指导了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实践,但结果却不同,联系史实分析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6分)‎ ‎(4)简要分析材料三所列国家当时吸引中国留学生的原因(6分)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国人向外国学习的历程。(2分)‎ ‎39.(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40—1840年间,英国本土人口从500万增加到1000万,海外人口从20万增加到700万,中国本土人口从8千万增加到4‎ 亿,海外人口几乎为零。此时期,英国地租维持基本不变,中国地价和地租同步上涨2倍多,地主买田置地不易,佃农租地经营困难。‎ 材料二:1840—1940年间,中国南方沿海有一个县,本县人口从20万增加到50万,海外后裔从零增加到300万。‎ 材料三:贵州省1960年代外出务工人口几乎为零,2000年代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到沿海务工,2010年有630万劳动力出省务工,占全省人口20%左右,有40多个县的农民工向家里汇款高于县财政收入。世界各地的超市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廉价工业品,外国的石油、矿石、棉花、大豆、大米、小麦、混合饲料大量进口到中国。贵州的市场上有泰国大米、美国的豆油、进口混合饲料生产的鸡鸭鱼出售,大量石灰岩地区退耕还林。‎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和中国在1740—1840年间人口发展的不同特点,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相同情形是什么?(2分)指出形成材料二情形的主要原因。(2分)‎ ‎(3)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近三十年来,贵州劳动力流向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4分)结合材料三分析此变化对该省所产生的影响。(4分)‎ ‎(4)1740—1840年间,英国如何利用外部有利因素实现强国目标?(6分)近三十年来,中国如何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机遇参与国际竞争?(4分)‎ ‎38.(26分)‎ ‎(1)禁教原因:朝臣指责;文化冲突,皇帝禁教。‎ ‎(必须采用概括的语言表述,“大臣反对,中央与地方合力抵制”也可以给1分,“文化冲突,皇帝禁教”只答其中一个意思就可以给1分,“罗马教廷改变传教方式”也可以给1分。)‎ 科技贡献:利玛窦在华传教,同时传播西方科学,例如把西方几何学和农学传到中国(2分);徐光启吸收了其中内容,编撰了《几何原理》、《农政全书》。(2分)‎ ‎(表述可以不同,但是意思必须包含“利玛窦把西方的几何、农学传到了中国” 或“使得中国科技有新成果,即那两大著作”这两方面内容。)‎ ‎(2)做法影响:材料一的禁教导致西学传播的中断;使国人普遍视野狭窄、夜郎自大;‎ 对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缺乏了解,对《海国图志》没有兴趣。‎ ‎(按层次给分:答出第一层次第一点指出禁教对西学传播的影响得1分,答出第二点指出国人对《海国图志》的态度给1分,两点答全得两分;答出第二层次能分析西学传播中断对国人的影响再得2分。两个层次都答全得满分。)‎ 日本态度:虚心接受外来文化,并且运用到富国强兵的改革之中。‎ ‎(指出“接受态度”1分,指出“运用于实践”1分,围绕这两层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 ‎(3)不同结果的原因:中国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改变政治制度;‎ 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的器物,同时也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分为中国、日本两个方面给分,各3分,意思相近即可。)‎ ‎(4)吸引留学: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科技和经济发展迅速,新的共和体制的影响;‎ 日本:明治维新迅速发展,尤其中国甲午战败,国人认为日本掌握了富国强兵之术;‎ 俄国,十月革命传来马克思主义,苏俄支持中国革命。‎ ‎(每一个国家2分,必须按不同国家分别作答,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学习历程:学习科学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先进的思想。‎ ‎(一个过程1分,只要表述到“技术或者器物、制度、思想或者理念”就可以了。)‎ ‎39.(26分)‎ ‎(1)不同特点:英国,海外人口急剧增加;中国,国内人口急剧增加。‎ 经济影响:英国,生产的土地成本低;中国,土地成本高,民众谋生困难。‎ ‎(也可以用“英国特点、经济影响;中国特点、经济影响”格式表述,经济影响表述为“英国生产成本低、中国生产、生活成本高”也可以。)‎ ‎(2)相同情形:海外移民迅速增加。‎ ‎(表述为“大量移民海外”、“移民海外人多”等意思相近也可以。)‎ 主要原因:国门洞开,人地矛盾尖锐。‎ ‎(一点1分,共2分。“五口通商”、“打开国门”、“鸦片战争后,被迫对外开放”等答案可以给1分。“人多地少”、“生活困难”、“谋生艰难”、“国内政治动荡影响生活”等答案也可以给1分。)‎ ‎(3)变化原因: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 出现大量富余劳动力;沿海地区大量引进外资、发展民营经济;经济特区和开放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4分,分为4点给分,每一点1分,表述可以有不同,但是内容主要围绕“改革开放、农村改革、城市化、沿海发展”4个方面来表述。答到其他合理内容也可以酌情给分。)‎ 产生影响:缓解劳动力过剩问题,增加农民家庭收入;进口大量外国商品,满足民众生活生产需要;退耕还林,保护植被,缓解人口迅速增长与自然的矛盾。‎ ‎(4分,3点每一点2分,只要答到任意2点即可。表述可以有不同,但是内容主要围绕“增加收入、改善生活、退耕还林”的任意2点来表述。答到其他合理内容也可以酌情给分。)‎ ‎(4)英国实现强国目标:把握西方殖民时代,向世界各地殖民拓土,掠夺世界资源;利用广阔世界市场倾销商品,获取丰厚利润。‎ ‎(答案包括2大方面:围绕“殖民和利用海外市场”两大方面来描述。表述可以不同,1方面3分,共6分。)‎ 中国把握机遇参与竞争:把握世界经济转型的机遇;抓住新一轮市场化改革时机,实现与世界经济并轨;利用世界新兴经济体发展机遇,积极开拓海外贸易。‎ ‎(每点2分,只要答到任意2点即可得4分。言之有理就可以得分:如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建立等都可以酌情给分。)‎ ‎(26)‎ ‎38.(26分)阅读下列材料:‎ 长期以来,“启蒙”一直是思想文化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透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 ——据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请回答:‎ ‎(1)概述西方“早期”肩蒙的“内源”因素。(2分)结合史实说明18世纪的启蒙与“早期”启蒙之间有怎样的“接续”关系?(4分)‎ ‎(2)该学者者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批判思潮仍属于“文化传统的自我裂变、修复与整合”,不具有近代意义上的肩蒙性质。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4分)‎ ‎(3)近代前期中国具有反传统含义的“西方式”启蒙思潮有哪些?(6分)近代中国的启蒙为何高举“民族复兴”的旗帜?(2分)‎ ‎(4)五四前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一改“醉心欧化”的局面,呈现出流派纷呈、选择多元的趋向,请结合国内国际背景分析成因。(8分)‎ ‎39.(26分)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长期存在着“国有化”与“私有化”的争论。“国有”与“私有”,往往被贴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标签。‎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阖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 材料二:“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 材料三: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的浪潮经历了几个轮回,尽管每个轮回都有各自的原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 ——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不能照抄材料)。这一时期实业投资热出现的内部社会条件有哪些?(8分)‎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 的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8分)‎ ‎(3)结合材料三,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国有化的浪潮,你认为这主要是出于哪些方面的需要?这种浪潮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有何变化?(6分)‎ ‎(4)从中、西方“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动态演变中,你有怎样的认识?(4分)‎ ‎38.(共26分)‎ ‎(1)内源: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2分)‎ 关系:文艺复兴运动,弘扬人文主义精神,促进了思想解放,为18世纪的启蒙奠定了基础;‎ ‎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把人文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理性主义阶段。(4分)‎ ‎(评卷说明: 关系一问,按照层次给分,第一层次,回答出基本史实“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各给1分,共2分;第二层次,回答出接续关系的内涵是“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主义的阶段”得2分,如果将接续关系回答成“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发展到追求人自身的解放”,“反封建神权束缚发展到反封建神权和王权”也可得2分。)‎ ‎(2)答案一赞同:(答案可从性质、目的、影响、局限性等角度论证,任意两个角度即得4分)例如,(性质)尽管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但本质上仍是属于儒家正统思想;(目的)通过修复儒家传统思想以巩固开明君主统治。(影响与局限性)没有促进社会的转型、没有提出新的社会蓝图、没有与政治运动相结合等。‎ 答案二反对:(答案可从背景、内容、积极作用等角度论证,任意两个角度即得4分)‎ 例如,(背景)这一时期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或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强化社会矛盾突出)的条件下萌生的;(内容)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思想;(影响)对社会传统文化一定冲击,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具有早期启蒙性质。‎ ‎(评卷说明:观点与论据需要一致,否则不给分)‎ ‎(3)思潮:19世纪末期的戊戌维新思潮、20世纪初革命派的民主思潮(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或民主科学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实业救国思潮。(1个2分,满分6分)‎ ‎(评卷说明:如果回答政治运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给分。 回答同一类的思潮不给分,如回答民主共和、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潮,只能给2分。)‎ 原因: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凌,半殖民化程度日益加深,民族危机严重。(2分)‎ ‎(4)国际:一战的爆发及战争的残酷性,暴露出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欧美社会贫富对立与阶级冲突日趋尖锐,引起人们西方文明进行反省;十月革命的成功,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文明。(答对1点即给2分,满分不超过4分)‎ 国内:一方面,辛亥革命后,军阀独裁混战,列强欺辱,黑暗的政治局面使知识精英们反思“欧化”的成效;另一方面,专制结束,思想进一步解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知识分子盲从倾向;(或答新文化运动促进人们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民族资本经济发展、五四运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了政治舞台等,答对1点即给2分,满分不超过4分)‎ ‎39.(共26分)‎ ‎(1)特点: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集中在民生领域(以轻工业为主),中小企业成为主流、工业增长快(出现“黄金时期”、快速发展)。(结合所学,言之成理皆可,任答对2点得4分)‎ 条件: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或民国成立;民国初年政府采取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提倡国货;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促进。(4分,答对2点即可)‎ ‎(2)事件:三大改造运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2分)‎ 影响:积极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民主党派性质变化等(任答两个方面得4分)消极方面,过早过快地消灭私营企业,导致后来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单一的公有制,部分地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积极性。(任答一个方面得2分)‎ ‎(3)需要: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巩固统治的需要;调控社会经济的需要(缓解社会失业压力、挽救破产企业、调节资源分配以提高效率等);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减少盲目生产、调节有效需求);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国家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答对2点即给4分)‎ 变化: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2分)‎ ‎(4)认识:不能把“国有化”、“私有化”作为衡量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优劣的标准,国有化、私有化只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现代国家中都可以从本国的需要出发,利用“国有化”或“私有化”发展民族经济;国有化与私有化二者有各自的特点、优势与不足,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的关系,无论是全盘国有化还是全盘私有化,都是违反经济规律的,都是行不通的。(言之有理,答对2点给4分)‎ ‎(27)‎ ‎38.(26 分)一个国家对世界潮流与国际局势的判断,深刻影响其内政外交乃至命运前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日本投降后,苏联曾反对中共同蒋介石打仗。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据《毛泽东:历史走向之改写者》整理 材料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认为“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不扛旗”、“不树敌”、“不当头”原则,被概括为“韬光养晦”。‎ ‎——据牛军《毛泽东时期外交的教训》整理 请回答:‎ ‎(1)郑和航海后至鸦片战争前,世界潮流在政治、经济方面呈现怎样的大势?(4 分)中西方“保守的对策”和“进取的政策”分别指什么?(4 分)‎ ‎(2)针对材料二中苏联政策的调整,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政策?(2‎ ‎ 分)其意义有哪些?(6 分)‎ ‎(3)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对当时世界形势的判断是否正确。(6 分)从国际、国内形势两个方面分析邓小平“韬光养晦”外交理念形成的原因。(4 分)‎ ‎39.(26 分)阅读下列材料:‎ ‎“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原本是 19 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产物,有学者认为其本意是“自由主义精神的延续:改革社会秩序,以发展、扩张并确保主要的自由主义价值”。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欧美资本主义中心地区,社会主义逐渐演变成一种通过促进社会改革去争取中下层劳动者阶层民主权力和更好待遇的改良运动;在资本主义边缘地区,社会主义则在一系列国家中建立起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它们通常既取得了显著成绩,也经历了挫折。在以上两种基本运动之外,在广阔的第三世界,20 世纪中期以后兴起了形形色色的“模仿的”社会主义。‎ ‎——据(张光明等)《关于社会主义回顾与前瞻的对话》整理 请回答:‎ ‎(1)列举 19 世纪上半期兴起的两大社会主义思潮,并分析当时社会主义思潮日益流行的原因。(8 分)‎ ‎(2)二战后,英国工党以其标榜为“社会主义”的竞选纲领(包括国有化,增加就业,推行社会保障等)赢得大选。你如何评价工党标榜的“社会主义”?(6 分)‎ ‎(3)从五四时期至 20 世纪 30 年代,“社会主义”思潮盛行中国。试从国内思想和国际环境两个方面分析成因。(8 分)‎ ‎(4)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含义是什么?从这一转变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4 分)‎ ‎38.(共26分)‎ ‎(1)大势: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或答民主化)(2分);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或答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工业化)(2分) (评分说明:如果回答,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或英国等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给1分,单独回答某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不给分。)‎ 保守对策:闭关锁国(海禁政策)(2分)(评分说明:仅回答“重农抑商”只给1分)‎ 进取政策:殖民扩张(或答拓展世界市场)(2分)‎ 评分说明:如果回答重商主义或自由贸易(自由主义)给1分,同时回答重商主义、自由贸易给2分。‎ ‎(2)政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分)(评分说明:其它答案不给分)‎ 意义:政治上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或答维护独立与主权)(2分);‎ 经济上有利于赢得苏联援助(或答为工业化运动创造条件;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的发展)(2分)‎ 外交上有利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避免外交孤立。(2分)‎ ‎(3)判断不准确(2分);‎ 史实说明:一方面,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阶段”(回答与此相关的史实即得2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成效不大(以苏联为例)或遇到曲折(以中国为例)。(回答与此相关的史实即得2分)‎ 评分说明:所做判断和史实说明须保持一致。只做判断且判断的结论正确而不答史实给2分。‎ 原因:国际形势,两极格局逐步瓦解,冷战局面结束(或答世界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分)国内形势,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或答改革开放需要和平稳定的外交环境)(2分)‎ ‎39.(共26分)‎ ‎(1)两大思潮: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4分)‎ 原因:工业革命,社会贫富悬殊日益扩大;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启蒙运动促进自由、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本问满分4分。任答一个要点得2分)‎ ‎(2)评价:(从本质上看)工党标榜的“社会主义”政纲仍是资本主义的改良方案(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变化);(从目的上看)是为了提倡公平正义,获得民意,赢得选举;(从手段上看)该纲领以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调节了利益分配,完善福利制度;(从影响上看)这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每点2分,总分不超过6分)‎ ‎(3)国内思想: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儒家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满分4分,任答一点得2分,或答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思潮遭遇挫折也可得2分)‎ 国际环境:十月革命的道路启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的示范效应;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引起对西方模式的反思等。(满分4分,任答一点得2分)‎ ‎(4)含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2分)‎ 评分说明:仅答“市场经济体制”不给分。‎ 认识: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善于学习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立足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本问2分,每点1分,言之有理即给分)‎ ‎(28)‎ ‎38.(28分)近代以来,大国关系错综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持续不断。请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尼克松的两段讲话:‎ ‎1960年11月4日‎,“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 ——纽约《每日新闻》‎ ‎1972年,“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 ‎ ——《尼克松回忆录》节选 ‎ 材料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斗了一个世纪,没有胜利者,都在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实现经济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博弈了一个世纪得出来的共同结论。‎ ‎ ——辛子陵:《20世纪下半叶中美苏三国志》‎ ‎(1)据材料一,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6分)‎ ‎(2)列举史实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8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进行了哪些政治探索?(6分)请用史实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是如何“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6分)‎ ‎39.(24分)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16、17世纪的“三角贸易”‎ 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世界贸易中的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 ‎(1)结合材料—分析“三角贸易”的影响。(6分)同时期的中国奉行什么对外贸易政策?(2分)并由此造成了什么深远影响?(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贸易局面形成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三,指出“其他工业国”贸易份额减少的原因?(4分)‎ ‎(4)材料三中,中国为“亚洲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增长作出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贸易增长的主要原因。(2分)‎ ‎38.(28分)‎ ‎(1)由敌对到关系正常化。(2分)‎ ‎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或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及亚非拉独立运动的发展(或多极化趋势出现);美苏争霸中,美国战略收缩(或美国经济出现“滞涨”)。(6分)‎ ‎(2)痛苦:八国联军侵华(或门户开放);效仿:建立中华民国(或临时约法);‎ 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或共同反法西斯);‎ 对抗:抗美援朝(或朝鲜战争)。(8分)‎ ‎(3)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利用了市场调节,西方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罗斯福新政)实行政府干预(6分)‎ ‎39.(24分)‎ ‎(1)影响:对欧洲:促进了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发展)。‎ 对非洲:损失和灾难。‎ 对美洲:开发和灾难。(6分)‎ 贸易政策:闭关锁国(抑商)(2分);‎ 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近代落后于世界潮流。(4分)‎ ‎(2)原因: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经济:进行了工业革命;‎ 思想:奉行自由主义;‎ 军事:坚船利炮;(任答3点得6分,共6分)‎ ‎(3)70年代资本主义工业国经济“滞胀”;亚洲经济崛起;经济全球化影响(任答2点得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4分)‎ ‎(4)改革开放。(2分)‎ ‎(29)‎ ‎38.(25分)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中国历史上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下列是有关“和”字的几种字体。‎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1932年11月,《东方杂志》向社会各界发出400余封征稿函,约请“于一九三三年新年大家做一回好梦”。‎ 姓名 职业 梦想的中国 周谷城 大学教授 我想到一个时候,中国已不在侵略它和毁坏它者的掌下……饥馑和死亡不再追袭着大部分的中国人。‎ 宋云彬 作家 未来的中国,将有一场大火,毁灭旧社会的一切,重新建设起一个没有人对人的仇恨、阶级对阶级的剥削的社会。‎ 穆藕初 民族实业家 全国上下必须同样守法,选拔真才,澄清政治……经济上必须保护实业(工人当然在内),以促进生产事业之发展。‎ ‎ ——摘自‎2013年11月4日《文汇报》‎ 材料三: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 ‎ ——‎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关于民族问题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图一至图三分别属于何种字体?图二字体的特点是什么?(5分)分别列举儒家、道家和墨家思想中有关和谐的理念。(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80年前中国人梦想的和谐社会是怎样的?(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8分)‎ ‎(4)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和谐社会特点的理解。(2分)‎ ‎39.(27分)“统一”在辞典中解释为(1)合成整体,与“分裂”相对;(2)归于一致,与“分歧”相对。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许多关于“统一”的话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中国古代史中,主要的统一时期有哪些?(6分)‎ ‎(2)不同阵营之间经常存在分歧与矛盾,但有时也归于一致。请用史实说明,二战期间及二战后,美苏归于一致及分歧矛盾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分歧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6分)‎ ‎(3)同一阵营内部,也会有分歧矛盾。试用史实说明,二十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存在的分歧矛盾。(9分)‎ ‎(4)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简述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祖国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38.(25分)‎ ‎(1)篆书(或小篆)、行书、隶书。(3分)‎ 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2分)儒家的“仁”、“礼”;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6分)‎ ‎(2)国家独立自主,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消除贫困,实行法治,发展实业。(答出任四点可得4分)‎ ‎(3)背景:我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存在民族差异和地区差异;(4分)‎ ‎ 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4分)‎ ‎(4)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和平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答出任两点可得2分)‎ ‎39.(27分)‎ ‎(1)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6分)‎ ‎(2)归于一致: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或共同反抗法西斯势力);(2分)‎ ‎ 分歧矛盾:美苏争霸(或美苏冷战。具体的史实也可得分);(2分)‎ 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不同也可);(2分)‎ ‎(3)①二战后初期,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企图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②六十年代,西欧国家成立欧共体,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 ‎③七十年代,资本主义阵营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之势,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 ‎④九十年代,欧盟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同美国的竞争。(任意三点即可得9分;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 ‎(4)①发布《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的方针;‎ ‎②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三通”;‎ ‎③提出“一国两制”的理论;‎ ‎④成功收回香港、澳门;⑤颁布《反国家分裂法》。(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 ‎(30)‎ ‎38.(2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阉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引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0日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在召开前即被媒体和中国民众与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较。后者被公认为“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引自《京华时报》‎‎2013年11月21日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4分)“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4分)‎ ‎(2)“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8分)“八五“小平南巡”发表了重要讲话,概括这一讲话有何重要意义?(6分)‎ ‎(3)如果要补充材料一,增加“十二五”的主题词,可以用材料二里的什么词?(2分)‎ ‎(4)综上材料,指出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9.(24分)在那些我们或记忆深刻,或视而不见的建筑中,隐含着丰富的政治信息,诉说着权力与民众的渴望与诉求。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建筑 说明 公元前5世纪雅典露天剧场 依山修建,一层层看台一般可以坐一万多名观众,多的可以坐四万多名观众,底层看台前面铺成的一大块平面是演员的表演或者演讲地。‎ 依泰晤士河而建的英国议会大厦 厅内南端为金黄色御座和华盖,尽管理论上国王或女王可以在任何时期前来就坐,但长期以来国王或女王只是在议会开幕式上列席。厅内北端两排绿色席位相对排开,执政党席位于议长的右侧,反对党席在另一侧,该厅中不设中间席位,此举是为了避免下院的辩论演变为冲突。‎ 美国国会大厦 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对历任美国总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小心应付的地方,这座白色建筑让每一位总统的心头都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观众”是指雅典的什么社会阶层?(2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为什么古代雅典要建如此庞大的剧场?(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总统与国会之间关系如何?(4分)为什么这座白色建筑让每一位总统的心头都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2分)‎ ‎(4)材料一体现的民主政治对材料二、三近代民主政治在哪些方面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4分)‎ ‎38.(28分)‎ ‎(1)“工业增速”原因: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受苏联建设经验影响;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尽快有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4分,答到任意两点给4分)‎ ‎“大倒退”原因:“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左”倾错误严重泛滥。(4分)‎ ‎(2)新进展:全国农村基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开放沿海14个沿海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8分)‎ 影响: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成熟;及时深刻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第二份宣言书,指引了中华民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6分)‎ ‎(3)改革开放全面深化(2分)‎ ‎(4)变化: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 ‎39.(24分)‎ ‎(1)公民;(2分)‎ 原因: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黄金时期(对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2分)发达的商品经济;(2分)辉煌的古典文化。(2分)‎ ‎(2)君主立宪(国王统而不治);(2分)议会掌权;(2分)责任内阁制(内阁对议会负责)。(2分)‎ ‎(3)权力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与平衡;总统不对国会负责。(4分)因为一旦总统违宪,国会即可弹劾总统。(2分)‎ ‎(4)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国家决策方式和公职选举、任期等。(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31)‎ ‎38.(24分)辛亥革命已沉埃落定,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众说纷芸。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共两党都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国民党方面,把辛亥革命史纳入党史的编纂和研究,溢美之词居多;共产党方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给予充分肯定。随着“文革”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经过拨乱反正,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总体上说,正面肯定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意见是主流。‎ 材料二: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以上材料均根据杨天树《辛亥革命评价的“百年之争”》整理 ‎(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0分)‎ ‎(2)20世纪50年代末,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暂趋沉寂。简要分析原因。(4分)‎ ‎(3)请你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评价辛亥革命。(6分)‎ ‎(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应如何评价历史?并谈谈你对“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看法。(4分)‎ ‎39.(28分)历史上的货币流通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以澳门──果阿(印度城市)──里斯本的贸易而论,从澳门运往果阿的商品中生丝量最大。而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这些白银是墨西哥和秘鲁出产的,当时的欧洲商人们说,葡萄牙人从里斯本运往果阿的白银几乎全部经澳门进入了中国。‎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整理 材料二: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东西方“丝—银”贸易形成的背景。简要分析“丝—银”贸易对中国产生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美元发生变化的原因。(12分)‎ ‎(3)欧元的诞生对区域经济整合有着良好的示范作用。当代出现了哪些区域性经济组织?(6分)‎ ‎38.(24分)‎ ‎(1)变化:肯定——否定——肯定;(答出一种变化给1分,满分2分)‎ 原因:国民党出于自身立场,共产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4分)“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双百”方针遭到破坏;(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2分)‎ ‎(2)原因:反右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损害;(2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干扰。(2分,答到一个史实即可,答经济建设上“左”倾错误的发展也可)‎ ‎(3)评价: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6分,答对3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备注: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如笼统答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改易风俗等,则不给分。)‎ ‎(4)评价方法:唯物史观;发展的观点(或从当时、当地的特定环境去评价)。(2分)‎ 看法:评分角度分两点:一是对历史的看法(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二是对历史认识或评价的看法(人们出于各种立场、动机,对历史有不同的认识)。(考生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答对任一点给2分)‎ ‎39.(28分)‎ ‎(1)背景:新航路开辟,欧洲人到达亚洲;葡萄牙在美洲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白银;中国丝纺织业(手工业)发达。(6分)‎ 影响: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2)原因: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4分,答到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两个要点即可)‎ ‎40年代:美国大发战争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经济霸主地位。(4分)‎ ‎7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滞胀”现象,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贸易出现逆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欧共体、日本的冲击等。(4分,答对两点即可) ‎ ‎(3)欧共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6分,答对3个即可)‎ ‎(32)‎ ‎38.(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箝制于他人。 ‎ ‎——梁启超(1900年)‎ 材料二:十八世纪以前,政法学之基础甚薄,一任之于君相之手,听其自腐败自发达。及孟德斯鸠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鼎立之说,后此各国,靡然从之。‎ ‎ ——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材料三:理论上最好的政府形式就是这样的一种政府:主权或作为最后手段的至高控制权力归属于社会整个集体;任何一个公民不仅对行使这种最终主权有发言的权力,而且,至少在某些时候,被要求能在政府参政议政中发挥作用,亲自履行某种地方的或一般的公共职责。‎ ‎——约翰·穆勒《代议制政府》‎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数千年腐败的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为清除“奴隶性”做了哪些努力?(10分)‎ ‎(2)据材料二,梁启超的观点受到哪一思想运动的影响?结合史实说明美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8分)‎ ‎(3)据材料三,概括穆勒关于“理论上最好的政府形式”的定义。践行这种“政府形式”的民主方式是什么?(6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权力制衡的认识。(2分)‎ ‎39.(26分)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坚持克拉克(Edward A.kracke)所说的,“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 ‎——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材料二:‎2005年6月27日。中国的新变革——小世界,大赌注。这一期《时代》(美国著名新闻周刊)谈的正是“中国制造”,全世界没有谁能逃脱的“中国制造”,甚至连故去的毛泽东,在本期的《时代》封面里,也穿上了时髦的LV——很显然,这件LV,也是“中国制造”。 ‎ ‎(1)结合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史实,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说明中国为“追求富强”出现“传统外变”的观点。并分析出现“传统外变”的原因。(12分)‎ ‎(2)简要说明近代西方经济文明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关联。(8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全世界没有谁能逃脱 “中国制造”的原因。(6分)‎ ‎38.(26分)‎ ‎(1)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儒家思想(传统礼教)的影响;科举制度的束缚;国人的奴隶性;小农经济。(6分,答对3点即可)‎ 努力:宣传民主与科学;(2分,答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也给分)传播马克思主义。(2分)‎ ‎(2)启蒙运动(2分)‎ 美国:根据宪法实行联邦制政体,联邦政府与州分权制衡;(2分)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联邦政府权力一分为三,又相互制约;(2分)坚持人民主权原则,选民通过投票产生、更替总统和议员。(2分)(考生答“两党相互制衡”可在总分范围内给2分,共6分)‎ ‎(3)定义:最高权力属于整个社会集体;每个公民对最终主权都有发言权;每个公民都能在参政议政中发挥作用。(4分,答对2点即可)方式:建立代议制政府。(2分)‎ ‎(4)本问2分,答对1点给1分。言之成理即可。‎ 利:有利于防止专权和腐败,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发展民主,保护人民的利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弊:行政效率受影响等。‎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考生答案跟参考答案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39.(26分)‎ ‎(1)在传统外变:戊戌变法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3分,其中“戊戌变法”2分,阐释1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分,“辛亥革命”2分,阐释1分)(本问考生答“预备立宪”可在总分范围内给2分。)‎ 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或甲午战败,掀起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洋务运动的弊端,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启蒙思想的影响;民族工业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6分,答对3点即可) ‎ ‎(2)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2分)积极对外扩张,侵略中国;(2分)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或答“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变化”);(2分)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或答“西学东渐”)。(2分)‎ ‎(3)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解体。(6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考生答案跟参考答案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33)‎ ‎38.(24分)交通工具的变化,是国人对历史变迁的一种记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材料二:“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当第一辆凤凰轿车驶进中南海时,周恩来总理坐上去绕着中南海兜了一圈,下车后语重心长地说:“还是水平问题啊!” ‎ 材料三:城市公共交通遇到了一种尴尬,……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除了自行车和残疾人用车外)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曾几何时,……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市找工作,……慢慢地发展为机动三轮车满大街跑,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 ‎——据《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8分)‎ ‎(2)以材料二汽车制造业为例,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的生产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3)材料三中的“尴尬”指什么?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8分)‎ ‎39.(28分)自由主义是欧洲影响世界的一种伟大思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由主义是……把个人从阶级、社团或政府的约束中解放出来。‎ 材料二:随着19世纪的逝去,自由主义同其他历史运动一样,在性质上起了明显的 变化。……早期的古典的自由主义转为一种更加民主的自由主义。投票箱前的平等补充 了法律面前的平等。‎ ‎ ——据《全球通史》‎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这种政治经济组织形式如今通常被称为“镶嵌型自由主义”, 以表明市场进程和企业活动处于社会和政治约束的网络之中,处于监管的环境之中…… 新自由主义计划要使资本从这些约束中“脱嵌”出来。‎ ‎——据《新自由主义简史》‎ ‎(1)结合材料一,从19世纪以前西欧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指出自由主义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4分)‎ ‎(2)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以来自由主义呈现的趋势,并分析促成这种趋势的原因。 结合英国的相关史实说明“投票箱前的平等补充了法律面前的平等”。(12分)‎ ‎(3)材料三中“镶嵌型自由主义”指什么?从政府施政的角度,结合史实说明二战后 自由主义发展演变的过程。(10分)‎ ‎(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思想的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分)‎ ‎38.(24分)‎ ‎(1)外因:工业革命的影响;外国侵略者通过特权和不平等条约迫使新式交通建设的兴起和发展(列强的入侵);(4分,答对2点即可)‎ 内因:洋务运动的带动;民国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思想观念守旧。(4分,答对2点即可)‎ ‎(2)状况:基础差,底子薄,技术落后。(2分,答对2点即可)‎ 措施: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向苏联学习;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6分,答对3点即可)‎ ‎(3)尴尬:非机动车(人力三轮车)从消失到重现[或人力三轮车卷土重来](2分)‎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了剩余劳动力,涌到城市寻找工作;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下岗职工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6分,答对3点即可。如果考生只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没有阐释,则各给1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考生答案跟参考答案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39.(28分)‎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专制统治;光荣革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的形成。(2分,答对2个史实即可)‎ 法国:法国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 通过了《人权宣言》。(2分,答对2个史实即可) ‎ ‎【评分说明】答“尼德兰革命,荷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可以在总分范围内给2分。‎ ‎(2)趋势:民主化(更加民主的自由主义)。(2分,答“选举权范围不断扩大”给1分)‎ 原因:经济: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政治:代议制在欧洲的普遍建立并不断完善;没有选举资格的人不断为争取选举而斗争;思想: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的影响;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6分,要求从3个方面作答)‎ 说明: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1867年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了选举权;1884年,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或答英国通过三次议会改革,扩大选举权;19世纪英国基本实现了成年男性户主的选举权;1918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给予妇女选举权;1928年妇女的选举权年龄资格降到与男性相同。)(4分,答对2点即可,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3)镶嵌型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2分)‎ 过程:二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大力干预,(2分)例如实行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利用税收等财政调节社会生产;建立社会福利国家。(2分,举2个史实)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为走出经济“滞胀”困境,减少对经济的干预,(2分)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2分)‎ ‎(4)时代环境、社会变革(政治改革)、经济水平、阶级立场等。(2分,答对2点即可。答案脱离要求则不给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考生答案跟参考答案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34)‎ ‎38.(2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晚明时,中国政治上已明显比西方落后。(清朝)康乾历称“盛世”,但生产力并无根本性进步,乾隆晚期,国运已现衰象。几百年欧洲每个世纪都有创造。中西发展趋势上差异,已十分昭然。‎ ‎ ——陈乐民《欧洲与中国》‎ ‎【材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并且领先于世界,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 ‎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在政策和增长上经历了以1978年为界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中国慢于世界总体经济的增长。1978年后效率提高和生产率显著改善。‎ ‎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 【材料四】杉原薰(日本)提出了如下观点:1945年,,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诞生成长起来。其后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未发生在西方,而是发生在东亚,除日本、韩国、港台地区外,包括中国沿海地区正在紧随其后。‎ ‎ ——新浪财经《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应该以谁为中心》‎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试对中西社会从17世纪至19世纪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不同发展趋势加以比较。(12分)‎ ‎(2)结合材料三,说明“第一阶段中国慢于世界总体经济的增长”的政策因素。(4分)‎ ‎(3)材料四对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评论中,明显忽视了西方的作用。请结合史实,说明西方国家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8分)‎ ‎39.(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因为光荣革命而产生的主权在议会的体制,形成了对本国产权、经济活动、信仰自由以及个人自由的政治保护,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取资源,这种历史安排便产生了一个强国。‎ ‎ ——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 ‎【材料二】经历了两国关系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和中国在苏联解体后都成熟起来。在国际关系的准则下建立起君子之交。‎ ‎ ——李风林《中苏关系的历史和未来》‎ ‎【材料三】当今国家实力的比拼,已由传统的武力逐渐开始向军事,经济、知识的综合发展程度转移。也就是说,谁的文明成为主流文明,谁将掌握世界。美国就将其经济、高科技和美国文化三者相提并论,认为它们将共同成为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支柱。‎ ‎ ——《中国怎样建设现代文明大国》‎ ‎(1)根据材料一,说明近代英国成为强国的原因。(6分)‎ ‎(2)材料二中,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大喜”、“大悲”分别指什么?(4分)‎ 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说明中苏关系的“大喜”、“大悲”分别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14分)‎ ‎(3)依据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如何成为现代大国的认识。(4分)‎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38.(24分)‎ ‎(1)①中国明清两朝在政治上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2分),而西方政治上逐渐确立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2分);‎ ‎②中国在经济上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仍以自然经济为主,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分)西方则进行了工业革命,经济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并继续殖民扩张的道路(2分);‎ ‎③中国在明末清初产生了批判继承儒家的思想,但影响并不广泛,明清中国社会的思想主流仍以理学为主体(2分);西方17 世纪末以来产生了启蒙思想,并影响广泛(2分)。‎ ‎(2)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被隔在世界经济之外(2分);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先后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造成经济建设的巨大破坏与曲折(2分)。‎ ‎(3)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颁布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使世界经济沿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西方国家建立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推动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90 年代以后,知识经济出现;在西方国家主导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每点2分,其中的任意4 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8分。)‎ ‎39.(28分)‎ ‎(1)原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形成财产所有权制度,对自由的政治保护;采取对外进行扩张政策(每点2分,总分不超过6分)。‎ ‎(2)大喜:50 年代前期、中期,中国“一边倒”,中苏结盟(2分);‎ 大悲:50 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2分)。‎ 影响:大喜:政治上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国防建设(2分),经济上有利于经济恢复(2分),中国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2分),文化上促进了中国教育、文化和科技的发展(2分)。‎ 大悲:政治上:使得中国国际环境更加险恶、中国在美苏争霸中处境更加艰难(2 分);经济上:中苏关系恶化是造成中国59—61 年三年经济困难的原因之一(2分),中国的建设缺少外援,中国进一步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2分)。‎ ‎(3)完善民主政治制度;以负责的态度处理国际外交;发展经济;发展高科技;宣扬中国优秀文化。(每点2分,其中的任意2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4分。)转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