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综析】:本试卷是依据最新的全国历史高考考试大纲制作的高三阶段联合考试测试用卷,题型和试题结构完全模仿全国高考试卷的特征,试卷知识点分布均衡,试卷试题的原创度较高,必修中重要章节的重点知识均有考查,试卷除了注重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同时,注重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以及史料解读并获取信息能力的综合考查,如2、7、12、20等题是考查研读史料基本能力;3、9、23、24等题注重能力的考查;本试卷符合全国高考命题习惯,从高考备考角度来看不失为一份质量较高的模拟用卷。
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联考试卷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 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 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题文】1. 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帝(“)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答案解析】D解析:依据关键信息“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解答。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袭的、终身的;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建社会是家国同构的,D项正确。A、B、C三项无从体现。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西周制度的正确理解。
【题文】2. 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 亿亩。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边际之地”的增加()
A. 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 B. 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
C. 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D. 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
【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的发展及手工业发展
【答案解析】D解析: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边际土地的开发是由于人口增长太快,在农业科技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的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但我国古代人口并不是持续增长的,而且人口增长不是开发边际土地的根源,只能是重要的直接原因,所以A错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才是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C错误。D项经济发展停滞错误。选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正确理解
【题文】3. 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 你可以找到能论证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致良知”
【知识点】O2P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程朱理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
【答案解析】C 解析:西方的“人文主义”是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东方的“民贵君轻”强调的是民本思想;西方宗教改革提倡“因信称义”是人有信仰的自由权利,东方“天人感应”学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是相互沟通、和谐相处的关系;中国的理学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的是压抑人性、维护封建等级,为专制统治服务;东方的理学家提出的“致良知”是强调人内心的自省,故同时符合西方“不禁人的本能”、中国“独禁本能”要求的是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东西方思想的正确理解
【题文】4. 中国的地学,从《尚书·禹贡》、《山海经》开始,到《汉书·地理志》,逐渐形成了着重于记载山川、道路、塞、水利、土质、物产、贡赋,特别是政治区划变置的传统。这可以佐证()(关)
A. 传统地学的政治性 B. 古代科技的实用性
C. 地学记载的精准性 D. 小农社会的狭隘性
【知识点】Q1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
【答案解析】A解析:材料中“逐渐形成了着重于记载山川、道路、关塞、水利、土质、物产、贡赋,特别是政治区划变置的传统”的信息说明地缘政治的作用,故本题选择A。B、D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说法错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古代农学著作信息正确理解
【题文】5.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 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表明() 这(”)
A. 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 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知识点】C2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
【答案解析】C解析:A项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写道‘共和国……人人平等……大总统……与齐民无异’”可知民国时期,注重平等和法制意识方面的教育,故本题应选C项;B、D两项的表述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的正确理解。
【题文】6. 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
A.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
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解析】A 解析:因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使得农业的商业性大大发展,故A项正确;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未改变与商业性农业无关,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糟糕发展也不足以解释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清政府始终不重视商业性农业,故D项错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晚晴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正确理解
【题文】7.1876 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
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 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说明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B. 近代中国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C. 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逐渐接受了西餐
D. 西餐进入日常百姓的饭桌而取代了中国饮食习俗
【知识点】L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答案解析】C解析:从题干中“上海”“ 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
继开设”“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等信息可知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故C项正确;A项中“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题干只反映了大城市的情况,没涉及乡村,故B项错误;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社会习俗以及变迁原因的正确理解
【题文】8. 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 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 开发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 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C. 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D. 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知识点】N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及全球化
【答案解析】B 解析:按照题干的理论:“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中国加人世贸组织,融人全球经济,参与的市场规模扩大,推动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B;A、C、D不能体现市场的扩大。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正确理解
【题文】9.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分别颁布于1912 年、1949 年、1954 年
B. 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 分别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性质
D. 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的成就
【知识点】C2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
【答案解析】D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于1949年颁布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全国人大于1954年通过的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因此,ABC项对三部法律的时间、颁布或制定的机构和性质表述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高潮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不是标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而应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这一说法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处于过渡时期,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思路点拨】本题以民主和法治为线索,综合考查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题文】10.
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此说法的依据是日内瓦会议表明( )
A. 中国外交开始实现独立自主 B. 中国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 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 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知识点】F1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答案解析】B解析:1954年,苏联、美国、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国,在日内瓦举行会议,寻求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并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问题。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第一个高层大型国际会议,新中国外交首次轰动了世界。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有些报刊称:“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印度支那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因此选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正确理解。
【题文】11. 某人收藏有一本1958 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 )
A.1958 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 B. 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
C. 教育领域出现了左倾冒进倾向 D. 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
【知识点】K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答案解析】A 解析:材料中“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体现了积极冒进的思想倾向,结合材料时间特征1958年可知这反映了当时中国教育也出现了“大跃进”倾向,答案选A,B C D三项与题意特征不符。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理解
【题文】12. 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一文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一(”)
A. 从宣扬科学到反思“科学万能”说 B. 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
C. 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 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知识点】R2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答案解析】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一战后,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加快,成为新思想主流,并深刻影响到此后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所以答案选D。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察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题文】13. 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强调()
A. 数的对称是艺术的价值取向 B. 万事不以神的尺度为标准
C. 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 D. 外在的美胜过内在的美德
【知识点】P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希腊先哲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答案解析】C 解析:.古希腊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任何物体是和谐统一的,这种精神渗透到一切艺术和社会生活中。这种感受形响了古希蜡的方方面面,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故C项正确弄。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智者运动的正确理解
【题文】14.
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 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知识点】P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希腊先哲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答案解析】D 解析:材料中“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明宗教改革是对世俗君主的反对,世俗君主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也即这一运动是当时的反封建的政治斗争。故D项正确。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宗教改革的正确理解
【题文】15.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恩格斯指出:“资本家本身不得不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大规模的生产机构和交通机构起初由股份公司占有,后来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国家占有。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 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出现了巨大飞跃
C. 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
D. 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工业生产结构
【知识点】I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
【答案解析】C 解析:从材料“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中可以看出,当时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控,这种经济思想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的。所以答案选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第二次命影响的正确理解
【题文】16. 法国史学家米涅在《法国革命史》中写到:“1814 年是延续了25 年的大动荡结束的一年。今后要长期治理法国,就只能首先满足引起法国革命的双重需要,在政府中,要有真正的政治自由,在社会方面,要有物质福利,这是不断提高的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此,米涅认为改造法国社会的主要任务是( )
A. 打击封建主和阻止君主制复辟 B. 改善工人待遇以避免社会革命
C. 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D. 制定宪法确立共和体制
【知识点】B2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答案解析】C 解析:材料中“今后要长期治理法国, 就只能首先满足引起法国革命的双重需要,在政府中,要有真正的政治自由,在社会方面, 要有物质福利”说明法国大革命末期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基础成为法国急需解决的主要 任务,即在推翻法国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所以答案选C, A D 两项是法国大革命结束后所面临的问题,B 项出现在19 世纪30 年代国际工人运动兴起 之后。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法国政治的正确理解
【题文】17.1851 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该事件是指( )
A. 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 B. 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
C. 在中国兴起太平天国运动 D. 在法国发生巴黎公社革命
【知识点】D1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巴黎公社运动
【答案解析】A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851年宣布资本主义死刑”和所学史实应该指的是1848年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宣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思潮而且迅速蔓延,故A项正确;是在18世纪,而且是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理想蓝图”, 太平天国属于农民反封建斗争,巴黎公社发生在1871年,故BCD项错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解。
【题文】18. 有学者认为:17 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两个“ 衡”应分别指( )
A. 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
B. 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C. 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
D. 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
【知识点】B1S1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文学艺术·物理学成就
【答案解析】D 解析:注意时间信息“17世纪末”。早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议会已经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是通过16世纪宗教改革,排除A;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是在18世纪,进化论的提出是在1859年(19世纪中叶)由达尔文提出,排除B;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是在18世纪中期、相对论理论提出实在0世纪初,排除C;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提出、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是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两者都是在17世纪末,因此选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英国双元革命的理解。
【题文】19. 罗素指出“浪漫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注意到了那些在‘生意’ 发了财的人(在他们认为)的庸俗,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可见,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
A. 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的驱动 B. 商业经济发展导致拜金主义盛行
C. 工业革命使“理性的胜利”成为谎言 D. 浪漫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知识点】S3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文学艺术·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答案解析】C 解析:浪漫主义是在西方革命和改革以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理性运动中宣扬的美好的景象并没有发生,人们把理想寄托在了未来。故C项正确。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浪漫主义的正确理解
【题文】20. 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 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
A.“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B. 《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C. 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D. 《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知识点】D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解析】A 解析:列宁在“四月提纲”中主张应将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所以分歧在于要不要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故选A。B和D均是十月革命以后事情;C不符合题意。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四月提纲》主张的把握。
【题文】21.1962 年,为了“往美国人的裤子里塞一只刺猬”,赫鲁晓夫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后被美国发现, 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这表明( )
A. 美国拥有遏制苏联的绝对实力
B. 此后美苏两国不再走军备竞赛路线
C. 此后美苏由对峙走向和平共处
D. 美苏认识到对峙和使用原子武器并不能解决问题
【知识点】G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形成
【答案解析】D 解析: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高潮,双方较量的结果是双方认识到在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单纯地对抗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分析选项,A表述错误;B不合史实;C与事实不符,之后美苏依然对抗;D符合题意。故应选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冷战影响的把握。
【题文】22. 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在制度创新之中,国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既包括积极的作用又包含消极的作用。他说过:“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的麻烦。”下列经济思想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知识点】M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答案解析】C 解析:材料中“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的麻烦“说明对国家干预经济过多的指责,属于减收国家干预经济政策,题肢中符合这一思想是C项;A属于市场经济;B属于国家干预经济;D属于新经济模式。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里根经济学思想的把握。
【题文】23. 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 年中,先后爆发87 次战争。其间,29 次在亚洲,26 次在中近东和北非,17 次在中、南部非洲,10 次在中南美洲, 5次在欧洲。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战争爆发与民主化程度有必然的联系 B. 小国间的矛盾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C. 战争造就更多亚非拉民族国家独立 D. 国际政治格局一定程度影响战争分布
【知识点】G 3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答案解析】D解析:根据所学,战争爆发与民主化程度有一定程度上的关系,但不是必然的。根据“29次在亚洲,26次在中近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说明国际格局的争夺热点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多。故本题选择D项。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把握。
【题文】24. 下列关于区域性合作组织模式的特点的归纳,正确的是()
A. 模式1———北美自由贸易区 B. 模式2———上海合作组织
C. 模式3———亚太经合组织 D. 模式4———欧洲联盟
【知识点】N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及全球化
【答案解析】C 解析: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经济组织,不属于区域性合作组织,排除A;模式2符合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排除B;模式3符合亚太经合组织的特点,故C符合题意;欧盟在当今区域性合作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模式4是上合组织,故D错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区域经济组织的把握。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 分)
【题文】A1 B1C225.(18 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文明呈现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 年给友人的信
材料二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 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袁峰《比较政府与政治》
材料三 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 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 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针对材料一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的问题美国是如何解决的?(2分)指出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欧美代议制民主有哪些不同的“具体方式”。(2分)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有哪些?(3分)
(3)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2分)“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3分)
(4)假期里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古今中外不同的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的演变过程。请你拟定一个探究题目,并提供两种获取相关探究资料的方法。(3分)
【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
【答案解析】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可知,这种制度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材料中把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的要点概括全面即可;联系美国史可知,为解决美国立国之初面临的中央政府无权的状况,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实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权;两种制度一种为现代的民主共和制度,另一种为专制主义政体,最大大差别是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不同,中国地方完全听命与中央,而美国则是中央与地方适度分权。第(2)问,光荣革命最大特点是妥协,未经流血就实现了政体的变革,控制“控制着”的办法,即限制王权的办法,先后通过《权利法案》使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责任内阁制形成,使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第(3)问,“代议机构依然存在”“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可以得出,列宁心目中政体特点;联系史实可知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新型政体为“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第(4)问,考查建国初期的民主成就,概括一下即“三大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5)问,考查学生对政治制度的影响因素的认识,影响政治制度的因素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经济发展;社会形态;历史传统;地理条件;国际环境等
参考答案:
(1)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解决: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
不同:中国: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独立的权力;
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主权属于联邦,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
(2)完美:不流血、妥协。
办法: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
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3)特点:实行议会制;立法与行政统一;议员没有特权。
(4)经济发展;社会形态;历史传统;地理条件;国际环境。(2分,答出任何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的范围较广,有综合性,要求对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总体把握能力强。
【题文】M2M3K1N126.(16 分)二战后现代化发展模式殊途同归。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在1945 年之后,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所有,而私人所有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决定工作机会的提供。
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都不是纯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也是通则,只不过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在“二战”后的年代里,美国人力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其努力之巨,远远超过苏联人在纠正其缺乏自由的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
——摘编自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的经济体制。(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任意一国经济体制的利弊。(4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调整?(4分)为改变材料所述现状,苏联作出了哪些努力?(2分)
(3)指出苏联模式对20 世纪50 年代的中国有何影响?(4分)
【知识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答案解析】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信息从两种经济运行模式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属于开放试题,只要围绕一种经济体制进行分析即可,美国可以从社会生产效率高以及周期性经济危机角度分析利弊;苏联可以从初期工业化速度快,后期计划体制僵化的角度作答。
(2)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领域进行的调整实际上考查的是美国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即国家大力干预经济以及建立战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体系的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苏联队努力可以从二战后为绕斯大林模式进行的改革去思考作答。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斯大林模式影响下从农业、工业以及所有制的角度进行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
(1)美国:市场经济体制(1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1分)。
美国:①利:竞争机制,社会生产效率高。(2分)②弊:周期性经济危机,社会公平相对缺失。(2分)
苏联:①利:社会相对公平,初期工业化速度快。(2分)②弊:后期计划体制易陷入平均主义,导致效率低下。(2分)
【任选一国同等得分,不拘泥于答案,言之成理即酌情给分】
(2)美国调整:国家大力干预经济(3分)【如学生回答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则踩点给分,每点1分,但不超过3分】;建立战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体系(1分)【如学生回答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也给1分】。
苏联努力: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任答1个给2分】(3)中国在农业方面实行农业集体化(或合作社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工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所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对材料信息中美苏经济模式以及运行机制的理解。
【题文】O2P2227.(18 分)17~18 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史料: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乱治,不在一姓之兴亡, 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道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 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二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 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三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四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 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道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4分)
(2)材料二表达了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材料三是材料二的思想主张的继续和延伸,为什么?(4分)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四的认识。(10 分)
【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
【答案解析】
解析:(1) “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应该回顾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主张有哪些,再从材料里寻找相关的信息点进行作答。“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君与臣,共曳木之人”可以归纳出儒家的民本等思想。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 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的信息从“分权与制衡” 的角度概括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信息可知是对分权思想的具体化,故是对材料二中“三权分立”思想的延伸。(3) 注意围绕“传统”和“交流”两个主题,审题时抓住“两者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这个界定,在答题技巧上注意可以先分开讲对中国的影响,再把两者结合起来论述对中国的共同影响。这样作答比较全面、具体。
参考答案:
(1) 不脱儒家思想道路”: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2分)
新见解: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法制等。(2分)
(2)材料三表达的核心思想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2分)材料四论述了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是分权思想的具体化,因而是继续和延伸(2分)
(3)①中国人民对日本移民侵略的坚决抗击和抵制;②在华日本移民生活的日益不适与管理失控;③日本侵华战争逐渐走向失败,使日本移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保障。(4分)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对材料信息中分权制衡思想的解读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