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综析】本试卷属于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考试用卷,试卷本着“注重基础知识,兼及能力提高”的命题原则,试题原创度较高,试题的遴选从必修和选修中进行布题,知识点分布均衡,重点章节中的重要知识点均有考查;试题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在注重史料考查同时,兼顾表格等形式的考查,如选择题第6题;试卷考题难易适中,处理突出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同时注重对史学功能以及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的考查,如选择题第25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材料题26、27题,均是对史料信息的解读以及评价历史事件,总之,该试卷对于高三阶段复习将起到重要引领作用。
哈六中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2015-1-13)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5个选择题,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题文】1.史学大师钱穆认为:“在中国历史上,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应称之曰‘士人政府’。士人政府之正式确立,则在汉武帝之后。”“士人政府”的正式确立主要表现在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刺史制度的建立
C.颁布“推恩令” D.习儒学,行察举
【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察举制
【答案解析】D 解析:依据材料中“士人政府之正式确立,则在汉武帝之后。”说明作者比较倾向于汉代确立的人才选拔制度以及设立太学以及地方郡国学,提高了入学地位,故D项符合题意。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察举制以及汉代儒学的理解。
【题文】2.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盐铁官营
【答案解析】A 解析:根据材料总结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建国用、排富商、齐黎民、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可见其目的是为建设国家、打击富商、济民生、增加政府收入,解决军费,减轻百姓赋税负担;故选A。B、C、D项说法与材料观点不符。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西汉盐铁官营的理解
【题文】3.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导致农民生活困苦 B.商鞅变法后土地私有制在全国确立
C.土地兼并导致农民生活贫困 D.秦征收重税是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
【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土地制度
【答案解析】C解析:材料中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体现了由于地主兼并土地,导致农民不仅没有土地,日常生活都难以坚持,故C项正确;A说法不符合题意;B只是反映了一部分信息,不是主要信息;D中不是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土地兼并信息正确理解
【题文】4.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下列不属于这类官员的是
A.汉朝中朝大臣 B. 宋朝枢密使 C.明朝内阁大学士 D. 清朝军机大臣
【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察举制
【答案解析】B 解析: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一定不是法定的官职,汉代的中朝,明朝殿阁大学士以及清朝军机处均属于此类,
宋朝枢密使属于法定的中央官员,故应该是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央官制特征的理解。
【题文】5.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中记录南宋临安城:“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由此记载可知
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 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
C.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 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
【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工商业发展管理
【答案解析】A解析:材料中的“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表明城市中各种行业都有官府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组织并不是民间的城市行会组织,所以B项错误。C项为无关项,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地域性的商帮出现在明清之际,所以D项错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中政府对经济管理正确理解
【题文】6.右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至光绪十四年(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由此可以推知清朝在此期间
A.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B.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
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解析】B解析:题干图示中“田赋、关税、厘金和盐税”表明晚晴税收结构的变化,造成变化的原因是列强侵华导致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国家财政税收结 构的变化,无从反映出税收总量的下降,故A项错误;“田赋”一直存在说明政府没有放弃传统税收模式,故C项错误;图示中无从体现商业税收增长的变动,故D 项错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晚晴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正确理解
【题文】7、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中记载,“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官:“何时与梁相识?严阿苏: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此事汝母知否?”严阿苏:“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官(斥梁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这表明当时中国
A.婚姻自由观念蔚然成风 B.传统纲常礼教开始受到冲击
C.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 D.清政府维护男尊女卑的传统
【知识点】L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答案解析】C解析:材料中的严阿苏与梁海的婚姻自由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婚姻自由观念蔚然成风,A项不正确;B项错在“开始”;材料中官的言论“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说明当时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 ,C项正确;材料中的“清末”表明民国政府还未建立,故D项错误;答案为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晚晴婚姻习俗以及变迁的正确理解
【题文】8.马克思在《中国事件》一文中说:“
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该文中所说的“事件”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知识点】C2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答案解析】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场“强大的革命”的推动因素是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其表现形式有宗教的、王朝的、民族的,结合所学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故A项正确;其它选项均与材料中“推动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的信息不符。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太平天国运动原因的正确理解
【题文】9.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知识点】R1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解析】C解析:材料强调西洋立国,本末相辅才能富强,洋务运动只是学习了其“末”,而没有学习其“本”(政治制度和法律),所以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郭嵩焘主张本末皆 学,所以这是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突破,故选C。材料反对中体西用,故排除A。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这与郭嵩焘观点不一致,排除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晚晴思想变动的正确理解
【题文】10.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
A.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C.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D.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
【知识点】R1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思想
【答案解析】C解析:材料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的信息说明茅海建主张研究历史要注重细节,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故A项错误;B是以偏概全,D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史学研究方法的正确理解
【题文】11.近代著名思想家钱玄同写道:“若从中华民国自身说,它是公历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产生的,那一日才是中华民国的真纪元……就中国而论,这日是国民做“人”的第一日……”“这真是我们应该欢喜、应该庆贺的日子。”文中的国民独立做“人”是指
A.形式上摆脱列强奴役 B.摆脱两千多年的封建束缚
C.摆脱满洲贵族的统治 D.普遍接受民主共和的观念
【知识点】C2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答案解析】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 “公历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产生的”事件是武昌起义,该起义使清政府政权土崩瓦解,故材料中国民独立做“人”是指摆脱了满足贵族的统治,故C项正确;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是指满族统治,不是封建帝制,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民主共和思想,故D错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武昌起义意义的正确理解
【题文】12.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道是对下列哪一战役发表的评论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知识点】C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
【答案解析】C解析:依据材料事件1938年以及“中国津浦(天津—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的信息可以判断出是徐州会战中台儿庄战役,故C项正确;A发生在上海;B是在山西;D是华北,均不符合题意。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台儿庄战役的正确理解
【题文】13.文革结束后,中共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失败,社会主义时期依然存在着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从而使“封建主义的残余”而不是资本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因而也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这表明
A.中共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文革”后党内仍有左倾错误
C.封建主义制度是新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D.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不可跨越的
【知识点】K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答案解析】A解析:依据材料“由于资本主义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失败”“从而使“封建主义的残余”……因而也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的信息说明中共由文革时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到封建主义阻碍因素,显示了中共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A项正确;B与材料意思不符;C不是材料反映主旨信息;D在材料中没有显示。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中共探索中国建设道路的正确理解
【题文】14.王圣志在《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中写道:“30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只有全村一盘棋,搞现代农业,小岗才能大发展。……2006年1月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展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废除 B.农村又回复到人民公社时代
C.农村已经转向了土地私有制 D.规模经营土地成为发展方向
【知识点】C2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答案解析】D解析:小岗村发展合作社实行集约式的规模经营,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故D项正确;A项叙述正确但并非材料的主旨;B说法明显不符合事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于国家所有,C项不正确。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正确理解
【题文】15.哈里斯感叹:“事实上,今天的学生在读了古代的相关记述之后,就会很容易地得出如下结论:雅典的法庭是在具有说服力的演说者的影响和控制之下,他们较少关注法律条文。”这表明当时古代雅典
A.缺乏明确的法律意识 B.突出辩论在司法中的影响
C.出现了集体暴政局面 D.法庭注重民主程序的操作
【知识点】A3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答案解析】B解析:依据材料中“
雅典的法庭是在具有说服力的演说者的影响和控制之下,他们较少关注法律条文”的信息说明雅典比较注重司法的辩论,故B项正确;A不是材料反映的内涵;C属于雅典民主局限性;材料中论及是辩论而不是司法程序,故D错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雅典法律中司法的正确理解
【题文】16.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说:“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这说明
A.《社会契约论》影响深远 B.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
C.王权法丧失了法律效力 D.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
【知识点】A3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答案解析】D解析:由“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可以看出古罗马重视法律的传统,这也符合所学罗马法的相关知识,故选D。《社会契约论》是18世纪的产物,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故排除A;由“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可推知B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罗马法的正确理解
【题文】17.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他所评述的国家依次是
A.英、法、美、德 B. 法、英、美、德
C.英、德、美、法 D. 法、德、美、英
【知识点】B1B2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答案解析】B解析:“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符合半总统制的法国特征,“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指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前的英国,“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符合美国三权分立特征,“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可以看出当时的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的权力很大,故选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西方代议制特点的正确理解
【题文】18、孟德斯鸠指出:“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政体是自由的,而公民却毫无自由;或者是,公民可能是自由的,而政体却无自由可言。在这两种情况下,前者是政体在法律上是自由的,而事实上不自由;后者是公民在事实上是自由的,在法律上不自由。”其核心观点是
A.政体自由与公民自由相矛盾 B.公民与政体的自由均受法律制约
C.法律规定与公民权不可分割 D.法律规定的自由与事实不尽一致
【知识点】P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
【答案解析】B解析:依据材料中“前者是政体在法律上是自由的,而事实上不自由;后者是公民在事实上是自由的,在法律上不自由。”的信息说明公民与政体的自由均是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故B项正确;A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C不符合材料中信息;D中比较的是自由的限制,不是和事实比较,故D错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孟德斯鸠思想的正确理解
【题文】19.胡德平在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时谈道:“只有行政是可以真正集权的,因为处理政务要讲效率,就像是军事长官要处理军事问题那样。但政府的权限必须明确,法律未授权的领域,绝对不能进入。”胡德平认为行政集权必须
A.使行政权集中行使 B.少数服从多数 C.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依宪法行政
【知识点】B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答案解析】D解析:材料中文字“只有行政是可以真正集权的,……但政府的权限必须明确,法律未授权的领域,绝对不能进入”的信息说明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故答案选D项符合题意。A、B和C均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信息。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民主政治以及材料的理解。
【题文】20.19世纪中期,欧洲的技工学校和工人学院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以下选项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男女平等观念不占主流 B.传统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
C.工业化加剧了性别歧视 D.工业化进程强化了性别分工
【知识点】I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
【答案解析】D解析:材料主要阐述了在19世纪中期欧洲技工学校与工人学校依照学生性别与课程特点开设课程,招生学生,而且由“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气象学、地质 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等信息可得出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强强化了性别分工,D项符合题意;A、B、C项材料没有体现;故选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工业革命影响的正确理解
【题文】21、“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既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又在创作方法上插入许多神奇、怪诞的幻景。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获奖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 这一评价说明莫言的作品
A.深刻反映了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B.开启了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新流派
C.兼具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 D.以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
【知识点】S3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文学艺术·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答案解析】C 解析:“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又在创作方法上插入许多神奇、怪诞的幻景”说明“魔幻现实主义”既有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又具有反传统的现代主义的特点,故C项正确;A属于现实主义写法;莫言作品属于魔幻现实主义,不是开启小说新流派,故B项错误;D属于浪漫主义写法。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正确理解
【题文】22.1921年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这里的“判断”是指
A.实行粮食税使农业转向社会主义 B.利用资本主义因素实行自由贸易
C.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以间接过渡 D.变农业集体化为农业个体经营
【知识点】M2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答案解析】B 解析:从材料中“将资本主义制度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可知是新经济政策中合理利用资本主义因素,应选B项。新经济政策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直接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排除A项。C、D两项是斯大林的活动,排除。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新经济政策特点的正确理解
【题文】23.美国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民收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340亿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830亿美元。其带来的结果是美国
A.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工业强国 B.加紧占领殖民地取得海外市场
C.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D.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生产领域
【知识点】M1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
【答案解析】C 解析:结合教材知识,美国国民收入的提高带来的是贫富差距扩大,造成有效消费严重不足,成为引发1929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故C项正确;
题干材料表明美国国民收入大幅提高,但没有涉及财政支出和殖民和海外市场问题,排除BD。在19世纪末,美国已经是第一工业强国,排除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1929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的正确理解
【题文】24.21世纪的头10年,国际关系研究文献中出现了一些新名词,先有“金砖四国”(BRIC),后有“前景五国”(VISTA)、“新钻十一国”(Next-11),近来又有“灵猫六国”(CIVETS)之谓。这些形象化的词语,指代的是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上影响力日渐上升的新兴国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新兴独立国家开始崛起 B.新兴国家成为世界发展的主导
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形成 D.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明显加强
【知识点】G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答案解析】D解析:材料中文字““金砖四国”(BRIC),后有“前景五国”(VISTA)、“新钻十一国”(Next-11),近来又有“灵猫六国”(CIVETS)之谓”的信息说明国际政治经济影响力的地区各国家在增多,即当今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故答案选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多极化趋势加强以及材料的理解。
【题文】25.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B.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科学合理
C.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D.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知识点】I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
【答案解析】A 解析:根据“19世纪下半叶...孤立考 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20世纪以后...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可以说明西方近代的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故A项正确。B、C表述只代表材料中一个观点,不全面;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史学研究方法的正确理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50分。
【题文】I1T 4 (2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英语,现在几乎在全世界通用。约3.8亿人将其作为第一语言,2亿人为第二语言,将近10亿人正在学习英语。英语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语言——互联网、商业、政治和技术的语言。英语是欧盟的官方语言,超过80%的国际组织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全世界的科学家都知道必须“出版英文著作,否则就在母语著作中消失了”。而英语在全球语言中的胜利也伴随着许多其他语言的消亡。到20世纪末,世界现存6000种语言中,只有一半还在使用,保留着表达方式。
在历史上,有的语言像动植物一样灭绝了。然而近年来,语言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消失的语言中有一半是在1500年和2000年间退出历史舞台的。尽管造成语言消失的原因有多种,最基本的原因则是由于原本孤立的人群之间的联系增加,以及新移民潮的到来。语言需要孤立状态以发展并保持其独特性质,一旦孤立被打破,地方语言将与文化差异和传统一起消失。在某些地区,如南亚,不同的语言集团能够得以共存,但更典型的情况是强势集团的语言有意取代弱势语言。因此,海外扩张和“日不落”
帝国的建立应为英语的扩散和地方语言的灭绝负责。英语国家美国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强权加速了这一进程。
当然,这一过程引起了摩擦。许多观察家将英语的流行视为殖民主义压迫的遗产,应被根除。1908年甘地警告同胞“让千百万人懂英语是在奴役他们”,这种情感在90年后印度国防部长那里得到了回音,他发誓自己不会停止斗争“直到英语被赶出我国”。相比之下,其他印度人相信英语为讲着800种语言和方言的印度次大陆带来了统一,并把它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此外,印度政府与其他国家政府一样,在无意之中,通过执行统一语言的政策,加速了地方语言的消失。例如,印度只把英语和印地语作为官方语言来使用。多语言条件下的政府公务开支和公共教育成本将非常高昂。
全球化世界有许多力量推动了如英语这样少数语言的使用,也威胁着小语言集团的生存。然而,近来对濒临灭绝语言的抢救获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在当地语言被树立为文化自尊心和国民意识的旗帜的地方。曾经近乎消失的威尔士语和爱尔兰语又繁荣起来,那瓦霍语、毛利语和夏威夷语也得以复兴。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消失的语言中有一半是在1500年和2000年间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12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对待英语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1分)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甘地
【答案解析】
解析:第一问属于依据材料概括信息题目,依据材料中“最基本的原因则是由于原本孤立的人群之间的联系增加,以及新移民潮的到来。语言需要孤立状态以发展并保持其独特性质……海外扩张和“日不落”帝国的建立应为英语的扩散和地方语言的灭绝负责。英语国家美国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强权加速了这一进程。”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世界彼此隔绝被打破,全球联系加强、西方殖民主义扩张使西方语言向殖民地推广;特别是英国殖民霸权的建立以及美国的强权政治”等角度组织答案。
第二问属于观点概括评述题目。回答本题首先要先从所给材料中概括归纳出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所归纳出的观点进行论证并评析。材料中对英语的存在明显存在不同的两种态度,持反对的态度,可以从“长期受英国殖民主义压迫,饱受民族屈辱的结果;有利于树立民族文化自尊心和国民意识;传承民族文化;但容易导致狭隘民族主义。”的角度进行评析;持肯定态度的可以从“因为同操一种语言推动了语言众多的印度次大陆的统一、有利于各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顺应全球化的潮流”的角度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
(1)新航路开辟,世界彼此隔绝被打破,全球联系加强;西方殖民主义扩张使西方语言向殖民地推广;特别是英国殖民霸权的建立以及美国的强权政治,推动英语的扩散;殖民地、发展中国家的弱势;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统一的语言便于沟通与交流(12分)
(2)态度:反对使用英语。(1分)
评析:是长期受英国殖民主义压迫,饱受民族屈辱的结果;有利于树立民族文化自尊心和国民意识;传承民族文化;但容易导致狭隘民族主义。(5分)
态度:支持使用英语。(1分)
评析:因为同操一种语言推动了语言众多的印度次大陆的统一;有利于各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顺应全球化的潮流;但与之相伴的是西方价值观的推广,会加剧文明与价值观的冲突。(4分)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题文】F1 27. (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
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请选择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析。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边倒
【答案解析】
解析:本题属于历史评价并分析试题类型,回答本题首先要先从所给材料中概括归纳出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所归纳出的观点进行论证并评析。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国内外的复杂形势,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在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同时也给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材料一从一边倒政策的积极影响来论述,分别当时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材料二从一边倒政策的对我国当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消极影响来说明。
参考答案:
第一种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
评述:从政治上看,为新中国获得国际承认、发展对外关系、粉碎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起了积极的作用;从经济上看,为我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援助和强有力的支持;从军事上看,为我国挫败美帝国主义包围与挑衅提供了坚强的后盾,维护了我国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二种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很多消极影响。
评述:从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来说,与美国敌对给自己找来了更强大的对手,中国领海及沿海弧形地带承受的压力骤然上升;从得到的国际承认来说,同美国的敌对导致中国不被很多国际组织接纳,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与世界的发展潮流相脱节;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来说,参加朝鲜战争和长期面临战争威胁,以及美国经济上的封锁和禁运,使中国无法利用外部条件和良机来发展自己。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以及分析论证的能力。
【题文】M1T1 28. (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35 年,法国国民收入比1929年减少30%,企业倒闭1.1万家,失业人口超过80万。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对法国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法国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共产党共同组成了人民阵线,参加大选。1936年6月,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成立。法国共产党虽未入阁,但表示全力支持勃鲁姆的各项政策。
勃鲁姆政府执政后,开始实行改革。它规定一般工人的工资可提高7~15%,待遇极差的工人的工资可提高2~3倍,允许工人和职员在不减薪的情况下每周工作40小时、每年两周带薪休假,并要求完善集体合同制度。政府还着手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对失业工人的帮助,对法兰西银行实施监督,把部分军工企业收归国有,建立全国铁路公司等。这些改革措施对法国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作用。勃鲁姆政府的政策遭到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有大约600亿法郎被从银行提出,其中280亿法郎被转往国外。与此同时,左翼政党内部就取缔法西斯组织等问题发生激烈争执。1937年2 月,勃鲁姆宣布因财政困难,暂时停止执行人民阵线的纲领。
——摘编自[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20世纪30年代新政府改革的背景;与同期的美国改革相比有何共同之处。(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两国改革的共同作用。(5分)
【知识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勃鲁姆改革
【答案解析】
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入手,抓住材料中“企业倒闭1.1万家,失业人口超过80万。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反映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现象,并联系相关事实分析法国新政府改革的背景;第二小问比较同时期美国从“提高工人工资、缩短工时等待遇和福利、国有化、监管行业”等病结合罗斯福新政比较分析共同之处。
第(2)问属于辩证评述历史题,需辩证的看待这一问,从材料中的“这些改革措施对法国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作用”、“勃鲁姆宣布因财政困难,暂时停止执行人民阵线的纲领”说明具有一定成效。评述两国政府改革作用可以从经济发展、政治势力平息以及经济模式转换的角度进行作答。
参考答案:
(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活动猖獗;左翼力量形成联合。
共同之处:针对经济危机;实行国家干预政策;提高工人待遇和福利;监管银行。
(2)对法国经济复苏起到一定作用;阻止了法西斯势力上台;推动经济模式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对材料信息中法国改革信息的解读以及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