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资阳市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人教版附答案)
历 史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时,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时,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籍中曾出现下列人名:殷孝祖、刘敬先、汤显祖、蔡兴宗等。下列制度中,对这些人的取名影响比较大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孙中山在谈到科举取士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认为
A.举荐制度在历史上没有进步性 B.唐宋考试制度过于严厉推行难度较大
C.明清八股取士制度值得推崇 D.科举考试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3.1905年,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了挽救自身的统治危机,清政府首次派出以王公大臣为首的考察团去欧美日等国考察政治,此次考察团出洋,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仔细,收获颇多。对德国宪政最感兴趣之处在于
A.实行议会制度,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B.宰相由议会选举产生,不能世袭
C.宪政之下,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D.德国宪政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清朝林福祥《平海心筹》记载:“初十回(1841年5月30日)辰刻,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将夷兵困在垓心矣。”该记载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 B.黄海海战 C.义和团运动 D.反割台斗争
5
资阳高一历史试卷第11页(共8页)
.近代中国,列强通过侵略手段攫取了通商、设立租界等一系列特权。右图所示城市状况是下列哪次侵华战争及签订的条约所致的
A.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B.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D.日本侵华与“二十一条”
6.在太原会战中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115师切断了忻口与张家口、北口的敌军交通线;120师切断了忻口与大同的交通线;129师陈锡联偷袭了阳明堡机场,削弱了日军对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这说明
A.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 B.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 D.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7.在江苏盐城市盐都县,发现了一枚铜币(正反面如右图),从中可以看到
①货币的主要形状沿袭了传统 ②革命领导人受到封建思想的侵蚀 ③铸币的政权曾经统一了全国 ④“有钱同使”的平均主义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②③
8.下表是黄埔军校第三至六期入学人数与毕业人数的情况表。其中,第五期毕业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期别
时间
入学人数
毕业人数
第三期
1924.10—1926.1
1300
1233
第四期
1926.3—1926.10
2680
2654
第五期
1926.11—1927.8
3300
2418
第六期
1927.10—1929.5
4400
3970
①国内战争 ②政治分裂 ③外敌入侵 ④经济停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某一个主题展览中出现了下列关于我国某民主革命势力发展态势三幅图片,下列有关的解说正确的是
A.图一到图二出现的原因是中共左倾错误的结果
B.图一到图二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的态势
C.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导致图二到三的原因
D.图二到图三的发展是中共反击国民党的结果
资阳高一历史试卷第11页(共8页)
10.下图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徽章,图案设计有着相同的核心要素——工农联盟。最能广泛保障此核心要素的政治制度是
A.政协制度 B.人大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资阳高一历史试卷第11页(共8页)
11.下图是一本残缺的历史著作《“×××××”十年史》封面。封面设计者将“历史”的拼音“Lishi”颠倒设计,以表达某种暗喻。据此推断,这个“十年”应是
A.1927~1937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7~1987年
12.观察右边柱状图,指出造成这一时期台商在江苏投资情况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①江苏投资环境的改善 ②“九二共识”的达成
③ 十五大的召开 ④香港、澳门的回归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外交部最近公布的外交档案中有一份原始档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右图),这是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出席一次重大国际会议的代表证。这次国际会议
A.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B.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结束了中美之间的对抗
14.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初的雅典公民,要想提高自己的等级位次,其最直接的途径是
A.迅速积累财产 B.锻炼演讲水平 C.提高军事才能 D.培养参政意识
15.针对雅典近一半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曾受到群众惩罚,且大部分缘于作战失利这一现象。柏拉图对雅典民主发出诘问:“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群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技艺精湛的医生呢?”这说明
A.受控告的政治家代表贵族利益,仇视群众
B.当时的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C.群众决策方式有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D.雅典民主政治为近代欧洲民主提供了典范
16.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但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以下法律条文与该条款精神一致的是
A.“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B.“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C.“家长如三次出卖其子的,该子即脱离家长权而获得解放”
D.“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族亲继承”
资阳高一历史试卷第11页(共8页)
17.“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法令,其最重要的作用是
A.大大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的权力
B.议会掌握了王位继承权
C.议会控制了任命法官的权力
D.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18.美国开国元勋约翰·亚当斯指出:“梭伦的平衡被破坏,优势被赋予大众……此时雅典人变得越来越民主”;“人民”迫使其“最睿智的人”和“最能干的将军”违背他们自己的判断,进行了许多“愚蠢的战争”,国家由此最终遭到毁灭。为此他主张美国应实行
A.直接民主 B.人民民主 C.分权制衡 D.法律至上
19.若穿越时空隧道让当今的美国总统和法国总统回到1875年,他们的共同点不包括
A.是国家元首 B.是军队最高统帅
C.掌握行政权 D.由民选产生,向议会负责
20.英国人Sir John Tenniel所画1890年“辞退俾斯麦”(右图)的历史漫画非常有名。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
A.帝国议会 B.内阁成员
C.联邦议会 D.帝国皇帝
21.巴黎公社会议决定,在市政厅开设公共食堂。公社委员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就在食堂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饭菜的价格和花样都是有规定的,午餐标准1.5法郎,晚餐2法郎,每人只准喝半瓶劣质葡萄酒。就是这样一个公共食堂,也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材料主要反映了
A.公社因财政紧张提倡节俭 B.公社的公共食堂管理规范
C.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 D.公社实行平均主义原则
22.有文章指出,1917年9月布尔什维克在市杜马选举中得票率在彼得格勒占33.5%,而在5月仅为20%;在莫斯科区议会的选举中布尔什维克所获得的选票从7月的11%上升到10月的51%。材料不能说明
A.十月革命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岌岌可危
C.布尔什维克党已掌握苏维埃 D.和平夺权仍有很大的可能性
23.“二战后欧洲经济的重建很明显地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并且需要比已经预见到的更大的努力……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为此,美国的行动是
A.发表“铁幕”演说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促使德国分裂 D.组建北约组织
24.右图形象地反映了当代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变化情况,以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资阳高一历史试卷第11页(共8页)
A.二战后世界形势的主题是和平与稳定
B.美、日、欧之间竞争日益激烈
C.西欧到欧盟体现了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D.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到三足鼎立
25.右图为某学者绘制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其中:美、欧、日是基础;美、俄、日是关键;美、欧、俄是欧洲一翼;美、日、中是亚洲一翼。可见,该学者认为
A.政治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美国在多极力量中仍具优势
C.日本已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D.大国力量的均衡保障了世界和平
资阳高一历史试卷第11页(共8页)
资阳市2014—2015学年度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历 史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题号
二
总分
总分人
26
27
28
得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4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二、综合题(第26题21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7分,共50分。)
26.(21分)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古代、近代中西政治文明比较”为主题的学习探究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机器和军队由中央政府掌握,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
——俞邃《关于“中国模式”之我见》
材料二 我们(雅典) ,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中国政治传统、雅典民主的特点,(4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4分)
资阳高一历史试卷第11页(共8页)
材料三
图一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图二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
(2)结合图一和图二分别指出唐朝和美国政府机构是如何运行的?两者权力运行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8分)
材料四 “总统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每项命令须经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有特赦权;大赦则只能依法律行之……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由国民议会选举的参议员以名单投票的方式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
材料五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弹劾之。”“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起责任。”“临时大总统统率全国海陆军队……任免文武职员。”“总统得宣告大赦、特赦、减刑、复权;但大赦须经参议院之同意。
(3)结合所学知识,请您判断材料四、五各选自哪一部宪法?(2分)有学者认为材料五所属宪法是以材料四所属宪法为主要蓝本制定的。您是否赞同该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
资阳高一历史试卷第11页(共8页)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依据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定义,通过对《中外旧约章汇编》所载文件的逐个梳理,得出的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数目是343个。这一数目不是最后的数字,但却是一个有根有据的统计结果,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数量。得出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数量,可以从一个方面客观反映近代中外关系的特征。
(1)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特征。(2分)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中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其内容及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5分)
材料二 1958年,戴高乐着力调整法国对外政策。他说:“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乎整个中国都集合在中国政府之下,它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法国)必须直接听到中国的声音。”1963年10月,戴高乐授权前总理富尔携带他的亲笔信到中国,代表他同中国商谈两国关系。在双方就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达成默契的前提下,同意法国提出中法先建交而后法国同台湾断交的方案。1964年1月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戴高乐说:“这是基于事实和理智的影响日益加强,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
——摘编自张宏毅《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法建交的背景(4分)
材料三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
资阳高一历史试卷第11页(共8页)
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3)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2分)举一例说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重要事件。(2分)
28.(17分)下面是一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到的材料。
图一:欧共体总部大厦 图二:美国“911”事件 图三:正在建造避的柏林墙(1961)
图四:杜鲁门发表冷战演说 图五:不结盟运动会议 图六: 战火中的车臣妇女和儿童
(1)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请为这位同学确立一个研究课题。(2分)
(2)请任选其中两幅图片,确立一分论点,并运用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论证。(要求:要有论点、史实和结论;史实准确,结论清晰,论证合理)(8分)
资阳高一历史试卷第11页(共8页)
(3)如果由你来研究这个课题,你还可以补充哪些材料?请说明理由。(至少两例)(4分)
资阳高一历史试卷第11页(共8页)
资阳市2014—2015学年度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 ADCAB 6—10 CBAAB 11—15 CABAC 16—20 ADCDD 21—25 CCBAB
二、综合题(第26题15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7分。共50分。)
26.(21分)(1)特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民本思想; (3分) 雅典:公民主权。(1分) 原因:中国是内陆国家,以小农经济为主,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雅典是海洋国家,以商品经济为主,政治上小国寡民,能够实行直接民主。(4分)(如答思想上中国的儒家思想强调服从,雅典的民主思想强调平等、自由亦可酌情给分)
(2)机构运行:唐朝设三省,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对皇帝负责;美国国会掌立法、总统掌行政、联邦法院掌司法,三种权力不仅独立平等,而且互相制约平衡;(4分)最大不同:三省六部制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分权,仍然属于专制政治运行方式(2分) 三权分立制度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分权,属于民主政治制度(2分)(如答两者阶级属性不同可酌情给分)
(3)材料四:法兰西1875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材料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观点:赞同。(1分) 理由:两者都规定实行共和制;都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统都可以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等(理由答两点即给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不赞同。(1分) 理由:《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会实行一院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议会采取两院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总统权力远大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总统权力;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任期七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无明确规定任期。(答两点即给2分)
27.(15分)(1)近代外交特征:总体上是被动的屈辱外交。(2分)《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协定关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2亿两白银,四口通商(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开设工厂;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大沽至北京的炮台,北京至山海关由各国驻兵;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分,选其一)
(2)背景:欧洲开始走向一体化,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4分)
(3)特点:较为公开透明;具有包容性或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2分) 举例: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或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参加维和行动等)(2分);积极参加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或参与亚太经合组织;倡导并成立上合组织)。(2分)(任意举出一例即可)
28.(14分)(1)研究课题: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演变;世界多极化趋势)(2分)
(2)示例1:论点:冷战的形成(图三、图四)(2分);论据: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要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援助“自由“国家,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随着冷战的加剧,民主德国修筑了“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重要标志;(4分)结论:美苏两极格局,导致世界长期的不安宁,同时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分)
示例2:论点:新兴力量的崛起(图一、图五)(2分);论据:两极格局下,为了对抗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1967年欧共体成立,冲击了两极格局;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国家不愿意介入美苏斗争,1961年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形成一股新的国际政治力量,有力的冲击了两极格局;(4分)结论:欧共体和不结盟运动等的兴起,冲击了两极格局,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不断发展。
示例3: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冲突和动荡(图二、图六);论据:冷战结束后,国际恐怖主义泛滥,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制造了“911”事件,造成严重损失;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存在分裂威胁,车臣地区战火不断,给平民带来巨大灾难;(4分)结论: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世界形势出现了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2分)
(3)示例:(材料和理由)马歇尔计划的图片或史料。美国国务卿提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西欧经济复苏和控制西欧,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和理由)日本二战后崛起的图片或史料。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其它合理的材料和理由均可,总分不超过4分)
(以上各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但不超过各题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