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化学第9单元溶液同步训练题(有解析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九下化学第9单元溶液同步训练题(有解析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九下化学第9单元溶液同步训练题(有解析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1分)‎ ‎1. 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 A.‎ t1℃时,A的饱和溶液65g中含有溶剂50g ‎ ‎ B.‎ 将t2℃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 ‎ C.‎ 在t2℃,A,B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 ‎ D.‎ 要从B溶液中得到B,通常可采用蒸发溶剂使其结晶的方法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知:①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如:在t1℃时,A的溶解度是30克,②比较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如:在t2℃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③判断通过降温还是蒸发的方法从溶液中得到晶体等;固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两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则它们在该温度下得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则相同,不饱和则不一定相等.‎ 解答:‎ 解:A、由于在t1℃时,A的溶解度是30g,即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30克A,则在50克水中最多溶解15克A,即在t1℃时,A的65克饱和溶液中含有溶剂50克,故A正确;‎ B、由于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将t2℃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C的饱和溶液就会变成不饱和溶液,但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B正确;‎ C、由于在t2℃时,A和B的溶解度相等,但是由于两者是否处于饱和状态无法确定,所以质量分数是否相等无法确定.故C错误;‎ D、由于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因此应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从溶液中得到晶体,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2.(3分)(2013•黔南州)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19‎ ‎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 ‎ B.‎ t1℃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有15g甲 ‎ ‎ C.‎ 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 ‎ ‎ D.‎ 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专题:‎ 图示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 分析:‎ 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溶解度曲线有三个方面的应用:(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解答:‎ 解: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不正确,比较溶解度要指明温度.‎ B、t1℃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有15g甲,不正确,溶解度对于的溶剂是100克,所以50克甲的饱和溶液中的溶质不到15克.‎ C、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不正确,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降低温度,甲的饱和溶液还是饱和的,并且有甲的晶体析出.‎ D、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正确,因为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 故选D 点评:‎ 本题较全面的考查了有关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涉及到温度,饱和,100克溶剂等重要条件.‎ ‎ ‎ ‎3.(3分)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A的溶解度都大于B的溶解度 ‎ ‎ B.‎ t1℃时,用等量水分别制成的A、B饱和溶液中,A的质量比B大 ‎ ‎ C.‎ t2℃时,A、B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19‎ ‎ ‎ D.‎ A、B两种饱和溶液都从t3℃降温到t2℃,析出的晶体一定等质量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解答即可.‎ 解答:‎ 解:A、比较溶解度的大小需要在同一温度下比较,错误;‎ B、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用等量水分别制成的A、B饱和溶液中,溶解的B多,A的质量比B小,错误;‎ C、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A、B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D、A、B两种饱和溶液都从t3℃降温到t2℃,析出的晶体不一定等质量,因为不知道溶液的质量,错误;‎ 故选C.‎ 点评:‎ 加强溶解度曲线意义的掌握和应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4.(3分)(2011•巢湖)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氯化铵的溶解度最大 ‎ ‎ B.‎ 随着温度升高,硫酸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 ‎ C.‎ ‎40℃时硫酸钠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 ‎ D.‎ 把40℃时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硫酸钠析出晶体最多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函数图像的应用.‎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知:①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可以求出同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②比较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比较给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多少等.‎ 解答:‎ 解:A、由于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若不说明在哪一温度下,溶解度也就没有意义,故A错误;‎ B、由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低于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高于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B错误;‎ C、由于在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是50g 19‎ ‎,即该温度下,硫酸钠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33.3%,故C错误;‎ D、由于在低于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的影响最大,因此把40℃时饱和溶液降温到20℃,硫酸钠析出晶体最多,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 ‎ ‎5.(3分)(2011•福州)氯化铵和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A.‎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的溶解度 ‎ ‎ B.‎ ‎4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低温度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 ‎ C.‎ t℃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与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 ‎ D.‎ ‎60℃时,100g水中加入120g硝酸钾,充分搅拌,得到的是硝酸钾不饱和溶液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 压轴实验题;图表分析,寻找有效数据.‎ 分析:‎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判断:60℃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根据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判断溶液是否饱和;比较两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 解:A、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溶解度,故A错误.‎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4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低温度仍为饱和溶液,故B错误.‎ C、t℃时,氯化铵和硝酸钾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氯化铵饱和溶液与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C正确.‎ D、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故100g水中加入120g硝酸钾,充分搅拌,只能溶解110g,得到的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主要考查了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和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以此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6.(3分)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19‎ ‎ ‎ A.‎ 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均为30‎ ‎ ‎ B.‎ t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 ‎ C.‎ t2℃时,在100g水中放入60g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 ‎ ‎ D.‎ Dt2℃时,分别在100g水中各溶解20g甲、乙,同时降低温度,甲先达到饱和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和乙的曲线相交,两者的溶解度相等;‎ B、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因此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相等;‎ C、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来分析 D、根据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图来分析解答;‎ 解答:‎ 解:‎ A、由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甲与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说明了在t1℃时,甲与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30g,但溶解度的单位为克;故说法错误;‎ B、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因此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相等,故说法错误;‎ C、由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2℃时,在100g水中放入60g甲,因为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故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3.3%故说法错误;‎ D、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分别在100g水中各溶解20g甲、乙,同时降低温度,甲先达到饱和,故说法正确;‎ 答案: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通过本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 ‎7.(3分)浓度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20g,若将其浓度增大一倍,应采取的方法是(  )‎ ‎ ‎ A.‎ 加20g氢氧化钠 B.‎ 蒸去水10g ‎ ‎ C.‎ 加入2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 D.‎ 将溶液中的水蒸发一半 考点:‎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 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分析:‎ 要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常通过三种方式:①加入溶质,②蒸发溶剂,③加入溶质质量分数更大的该溶液,据此结合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20g10%的某溶液含溶质的质量为20g×10%=2g,含溶剂20g﹣2g=18g.‎ A、设需要再溶解该物质的质量为x,(20g+x)×20%=2g+x,y=2.5g 19‎ ‎,故选项采用的方法错误.‎ B、设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y,(20g﹣y)×20%=2g,y=10g,故选项采用的方法正确.‎ C、加入2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10%,则混合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仍为10%,故选项采用的方法错误.‎ D、根据B选项的分析,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10g,是原溶液质量的一半,而不是将溶液中的水蒸发一半,故选项采用的方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考查溶液的浓缩问题,掌握溶液浓缩的方法、原理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 ‎ 二、非选择题(共16小题,满分0分)‎ ‎8.(2010•毕节地区)某化学活动小组需要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和锌粒反应来制取氢气,但实验室现有的是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试计算:‎ ‎(1)将10g浓硫酸配制成所需的稀硫酸,需要水的质量为多少?‎ ‎(2)取上述配制好的稀硫酸20g与足量锌粒充分反应,能制得氢气质量为多少?(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 压轴实验题;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由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则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代入的数据必须是纯物质的质量.‎ ‎(1)由于用水稀释浓溶液成稀溶液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稀溶液与浓溶液质量之差就是加入水的质量.‎ ‎(2)由于20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可以求出,因此根据硫酸的质量就可以求出生成的氢气的质量.‎ 解答:‎ 解:(1)设将10g浓硫酸稀释成19.6%的稀硫酸需要加入的水的质量为y.‎ 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 ‎10g×98%=19.6%(10g+y)‎ y=40g ‎(2)20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20g×19.6%=3.92g 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 98 2‎ ‎ 3.92g x ‎=‎ x==0.08g 答:(1)将10g浓硫酸配制成所需的稀硫酸,需要水的质量为40g;‎ ‎(2)生成氢气的质量是0.08g.‎ 点评:‎ 19‎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9.(2009•东营)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兴趣小组为了测定鸡蛋壳中CaCO3的含量,现取15g鸡蛋壳,捣碎,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加入80g某浓度的稀盐酸,使之充分反应(鸡蛋壳中除CaCO3外的其他成分都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测得烧杯中的反应剩余物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忽略水蒸气的挥发),其中当反应进行到B点时,所用盐酸刚好消耗了加入量的一半.试计算(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1)产生CO2的质量为 4.4  g;‎ ‎(2)该鸡蛋壳中CaCO3的质量分数.‎ ‎(3)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压轴实验题;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1)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烧杯中前后减少的质量即为二氧化碳的质量.‎ ‎(2)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碳酸钙的质量,再根据×100%求出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一半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再根据×100%求出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 解:(1)产生CO2的质量为:95g﹣90.6g=4.4g 故答案为:4.4g ‎(2)设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一半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44‎ x y 4.4g ‎,x=10g ‎,y=7.3g ‎×100%=66.7% 答: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66.7%.‎ ‎(3)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8.3% 答: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3%.‎ 点评:‎ 19‎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反应前后减少的质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固体在反应前后减少的质量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要将两者区分清.‎ ‎ ‎ ‎10.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P点表示t2℃时 A、B两种 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的物质是 C .‎ ‎(3)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B>C .‎ ‎(4)t1℃时A的溶解度 小于 t2℃时A的溶解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 ‎(5)t2℃时,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等于 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6)在t2℃在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B>A>C .‎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时溶解度相等;‎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溶解度的大小;‎ 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100%.‎ 解答:‎ 解:(1)P点表示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故填:A、B两种.‎ ‎(2)由溶解度曲线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的物质是C.‎ 故填:C.‎ ‎(3)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故填:A=B>C.‎ ‎(4)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的溶解度小于t2℃时A的溶解度.‎ 故填:小于.‎ ‎(5)t2℃时,A和B的溶解度相等,因此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故填:等于.‎ ‎(6)在t2℃在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A和B仍然是饱和溶液,因为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因此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t2℃时C的溶解度小于t1℃时A的溶解度,因此降温至t1℃时A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 19‎ C的溶质质量分数.‎ 故填:B>A>C.‎ 点评:‎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 ‎ ‎11.(2011•荆门)请根据图中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 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2)t2℃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 不能 (填“能”或“不能”).‎ ‎(3)将t2℃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c (填写物质序号).‎ ‎(4)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浓溶液,适用于海水晒盐原理进行结晶的是 b (填写物质序号).‎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 学科交叉型;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图表分析,寻找有效数据;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分析:‎ ‎(1)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查找指定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利用图示的曲线,查出t2℃时物质a的溶解度,判断将30g物质a放入50g水中是否可以完全溶解;‎ ‎(3)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和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利用图示的曲线,判断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改变情况,并利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100%,判断三种物质t2℃时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溶质质量分数大小;‎ ‎(4)海水晒盐原理是蒸发溶剂水而析出晶体,此方法适应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的结晶.‎ 解答:‎ 解:(1)P点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明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由图示的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物质a的溶解度为50g,即此时100g水最多可溶解a物质50g,因此,t2℃时5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a物质25g;所以,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在t2℃时只能形成50g+25g=75g的溶液而不能形成80g溶液;‎ 19‎ ‎(3)由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因此,将t2℃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后变成t1℃时的饱和溶液,物质c的饱和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而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大于t2℃时c物质的溶解度,利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100%,可判断三种物质t1℃时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为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4)由图示的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物质a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曲线为“陡升型”,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物质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曲线为“缓升型”;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为“下降型”;其中适用于海水晒盐原理进行结晶的是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物质b;‎ 故答案为:(1)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不能;‎ ‎(3)c;‎ ‎(4)b.‎ 点评:‎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可以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判断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 ‎ ‎12.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40 g;‎ ‎(2)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 2:5 ;‎ ‎(3)欲将4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加入溶剂 ;‎ ‎(4)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2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甲>乙 .‎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以及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和结晶的方法,据此解答.‎ 解答:‎ 解:(1)据图可以看出,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故填:40;‎ ‎(2)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40g,其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40g:100g=2:5,故填:2:5;‎ ‎(3)将4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加入溶剂的方法,故填:加入溶剂;‎ 19‎ ‎(4)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20℃,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但是没有往其中加入溶质,故其溶液组成不变,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甲大于乙,故填:甲>乙.‎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 ‎ ‎ ‎13.(2012•枣庄一模)如图是固体物质甲的溶解度曲线.‎ ‎(1)图中A点代表甲的 不饱和 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2)请填写下表剩余空格.(在表中的第1、2、3栏内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在第4栏内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过程 ‎1‎ ‎2‎ ‎3‎ ‎4‎ 降低温度 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状态 A→B ‎  ‎ ‎  ‎ 不变 B点 B→C 不变 ‎  ‎ ‎  ‎ C点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专题:‎ 摄取典型信息、以新衬新解题;拟定数据法.‎ 分析:‎ 根据A、B、C三点在曲线图上的位置(曲线上的点表示溶液恰好饱和),假设出三种满足位置条件的溶液,然后利用曲线图完成:‎ ‎(1)分析溶解度曲线下方A点溶液的状态;‎ ‎(2)分析A、B、C三种溶液在进行转变时,对溶液的组成及状态的影响.‎ 解答:‎ 解:(1)根据图中A点的位置,假设溶液A为70℃时100g水溶解22gA所形成的溶液.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知,在70℃时物质A的溶解度为38g.因此,图中A点所表示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故答:不饱和;‎ ‎(2)根据图中B、C点的位置,假设溶液B为50℃时100g水溶解22gA所形成的饱和溶液;假设溶液C为20℃时100g水溶解8gC所形成的饱和溶液.则A→B的转化,即对溶液A降温至刚好达饱和成为50℃的B溶液,过程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都不变,降温前的不饱和溶液变成了降温后的饱和溶液;‎ 故答;A→B:不变、不变、饱和;‎ B→C的转化,则是通过降温使50℃时的饱和溶液B变成20℃时的饱和溶液C,过程中随温度降低物质溶解度减小晶体不断析出,溶质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溶液质量减小;降温前后溶液始终为饱和溶液.‎ 故选B→C:变小、变小、饱和.‎ 19‎ 点评:‎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溶液恰好饱和,而曲线下方的点所表示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 ‎ ‎1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固体配制: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现有下列仪器:A.托盘天平B.量筒C.酒精灯D.药匙E.胶头滴管 F.玻璃棒 G.烧杯.欲将98%的浓硫酸稀释成20%的稀硫酸,实验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ACD (填序号).‎ 考点:‎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已有的溶液配制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用浓硫酸配制溶液,是溶液的稀释,不需要使用托盘天平和药匙,据此解答.‎ 解答:‎ 解:用浓硫酸配制溶液,是溶液的稀释,不需要使用托盘天平和药匙,除此外不需要加热,故不用酒精灯,故填:ACD.‎ 点评:‎ 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和使用的仪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5.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溶液的配置实验,配置1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 ‎(1)具体的操作步骤:①计算: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 15 g;水的体积为 135 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 ‎②称量:调节托盘天平平衡后,将 烧杯 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量其质量. 然后再右盘添加 砝码 .最后添加氢氧化钠固体,直至天平平衡.‎ ‎③溶解: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烧杯里,用玻璃棒 搅拌 ,使其溶解,并冷却至室温.‎ ‎④存储: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塞好橡皮塞并 贴上标签 ,放到指定的地方.‎ ‎(2)过滤操作如图所示,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 ‎ 未用玻璃棒引流 ; 滤纸高出漏斗边缘 ;‎ ‎ 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 ; 漏斗下端尖嘴未紧靠烧杯B的内壁 .‎ 考点:‎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1)①根据一定量溶液中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计算配制溶液所需要溶质、溶剂的量;‎ ‎②氢氧化钠有很强的腐蚀性,称量时应放在玻璃容器中称量,因此应先称出烧杯的质量,再加砝码进行氢氧化钠的称量;‎ ‎③为加快氢氧化钠的溶解,应使用玻璃棒进行搅拌;‎ ‎④配制完毕的溶液应贴上标签存放;‎ ‎(2)根据过滤操作的要求,观察图示的操作,指出操作中存在的错误.‎ 解答:‎ 解:(1)①配置1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150g×10%=15g,需要水的质量=150g﹣15g=135g合135mL;‎ ‎②‎ 19‎ 为防止氢氧化钠腐蚀天平托盘,称量时应把氢氧化钠放入烧杯中进行称量,先称出烧杯的质量,然后增加砝码,称量所需氢氧化钠的质量;‎ ‎③混合后需要使用玻璃搅拌,加快氢氧化钠的溶解,至全部溶解;‎ ‎④为标识该溶液,配制完成后应贴上标签保存;‎ ‎(2)图示的过滤操作存在多处错误:未用玻璃棒引流,会在倒入液体时使滤纸破损;滤纸高出漏斗边缘,会导致液体流出漏斗;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液体从滤纸与漏斗之间流过,过滤不彻底;漏斗下端尖嘴未紧靠烧杯B的内壁,液体流速小且会溅起;‎ 故答案为:‎ ‎(1)①15,135;②烧杯,砝码;③搅拌;④贴上标签;‎ ‎(2)未用玻璃棒引流;滤纸高出漏斗边缘;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漏斗下端尖嘴未紧靠烧杯B的内壁.‎ 点评:‎ 过滤操作要求做到“一贴两低三靠”即:一贴,滤纸紧贴头都内壁;两低,滤纸低于漏斗,液面低于滤纸边沿;三靠,玻璃棒末端要与滤纸三层处相靠,烧杯嘴要与玻璃棒中部相靠,漏斗下端口要与烧杯内壁相靠.‎ ‎ ‎ ‎16.(2003•上海)如图是病人输液时用的一瓶葡萄糖注射液标签,请根据标签给出的数据计算该溶液中含水 237.5 g,溶液的密度约为 1 g/cm3.‎ 考点:‎ 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 标签图示型;压轴实验题.‎ 分析:‎ 根据标签给出的数据可知,250ml葡萄糖注射液中含葡萄糖12.5g,含量为5%,根据“葡萄糖质量÷葡萄糖含量”计算出一瓶葡萄糖注射液的质量;‎ ‎①该溶液中含水的质量=葡萄糖注射液的质量×水的含量(1﹣葡萄糖质量分数);‎ ‎②溶液的密度=一瓶葡萄糖注射液的质量÷体积.‎ 解答:‎ 解:由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且含有共12.5g葡萄糖,一瓶葡萄糖注射液溶液的质量=12.5g÷5%=250g;‎ ‎①该溶液中含水的质量=250g×(1﹣5%)=237.5g;‎ ‎②溶液的密度===1g/mL即1g/cm3.‎ 故答案为:237.5;1.‎ 点评:‎ 本题主要是根据标签给出的数据进行计算,其中用到了元素的质量分数公式和质量、密度与体积的关系,应知道g/cm3与g/ml的单位在不是溶液密度时是相同的.‎ ‎ ‎ ‎17.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完成下列问题.‎ 19‎ ‎(1)曲线上满足A点指标的溶液在升高温度后会产生的现象是: 出现浑浊 ,此时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将 变小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2)若向曲线上满足A点指标的溶液中加入生石灰,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将 减少 (选填“增加”或“减少”或“不变”)‎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解度曲线上的点即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表示溶液处于饱和状态,生石灰溶于水放热.‎ 解答:‎ 解:(1)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满足A点指标的溶液在升高温度后溶解度减小,会析出溶质氢氧化钙,溶液变浑浊,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2)生石灰溶于水放热,生成氢氧化钙,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升高温度溶液中的溶质将减少;‎ 故答案为:(1)出现浑浊; 变小; (2)减少.‎ 点评:‎ 掌握生石灰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等知识,并能结合题意分析解答.‎ ‎ ‎ ‎18.根据如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完成下列问题.‎ ‎(1)A点所示溶液为某温度下氯化钠的 不饱和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将C点所示的溶液升高温度到40℃(忽略水的蒸发),‎ 此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将 不变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3)B点代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若将满足B点指标的溶液恒温蒸发10g水,会有 3.6 g氯化钠晶体折出.‎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氯化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A点所示溶液为某温度下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将C点所示的溶液升高温度到40℃,溶液会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设恒温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为x,,x=3.6g.‎ 解答:‎ 解:(1)氯化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A 19‎ 点所示溶液为某温度下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故答案为:不饱和;‎ ‎(2)将C点所示的溶液升高温度到40℃,溶液会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答案为:不变;‎ ‎(3)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设恒温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为x,,x=3.6g;故答案为:3.6;‎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 ‎ ‎19.(2014•鹤壁一模)根据如图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回答:‎ ‎(1)要使C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加入溶剂(或加入水或降低温度) ;‎ ‎(2)将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分别从50℃降到20℃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B .‎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1)根据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分析解答;‎ ‎(2)依据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及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分析解答.‎ 解答:‎ 解:(1)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要使C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加入溶剂或降温的方法;‎ ‎(2)5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B>C,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100%,可知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也就越大,所以此时溶液的质量分数关系是A=B>C;将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分别从50℃降到20℃时,A、B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依然是饱和溶液,观察溶解度曲线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C降温后溶解度变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与50℃时相同,且50℃时C的溶解度小于20℃时AB的溶解度,所以降温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B;‎ 故答案为:(1)加入溶剂(或加入水或降低温度);(2)B.‎ 点评:‎ 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加入溶剂或升高温度,饱和溶液中溶解度越大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据此结合题意分析解答.‎ ‎ ‎ 19‎ ‎20.(2011•日照)KNO3和K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KNO3和KCl的溶解度曲线,右图中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 m .(填m或n)‎ ‎(2)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KNO3和KCl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则x的取值范围是 34.0g<x<37.0g .‎ ‎(3)10℃时,131g 饱和KCl溶液,蒸发10g水后,再降温到10℃,可析出KCl晶体的质量为 3.1g .‎ ‎(4)如右图所示,20℃时,将盛有饱和KNO3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加入的物质可能是下列中的 CD (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钠固体 B.生石灰固体 C.冰块 D.硝酸铵固体 E.浓硫酸.‎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专题:‎ 压轴实验题;图表分析,寻找有效数据.‎ 分析:‎ ‎(1)对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与不明显,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 ‎(2)从溶解度表格中找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的范围有相同值的区域,在20℃﹣30℃温度范围内溶解度有相同值的可能.‎ ‎(3)由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可以计算出蒸发10g水后可析出KCl晶体的质量.‎ ‎(4)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有晶体析出,说明温度降低了,因此加入的物质应是溶于水吸热的物质.‎ 解答:‎ 解:(1)根据表中的信息,可确定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而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故m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 ‎(2)从溶解度表格中找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的范围有相同值的区域,在20℃﹣30℃温度范围内溶解度有相同值的可能,在该温度范围内它们的溶解度相同的可能范围是34.0 g<x<37.0 g.‎ ‎(3)10℃时,KCl的溶解度为31g,1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gKCl.故蒸发10g水后,再降温到10℃,可析出KCl晶体的质量为3.1g.‎ ‎(4‎ 19‎ ‎)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有晶体析出,说明温度降低了,因此加入的物质应是溶于水吸热的物质,冰块、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 故答案为:(1)m;(2)34.0g<x<37.0g;(3)3.1g;(4)C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 ‎ ‎21.(2011•龙岩)在部分地区发生“抢盐”风波后,我国政府及时发布公告称:核事故对我国海域污染可能性极小,且我国85%以上的食盐是湖盐(来自内陆盐湖)而不是海盐.已知:盐湖原盐主要成分是NaCl,还含有泥沙和芒硝等.右图为芒硝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将t℃饱和硫酸钠溶液降温至40℃时,溶液中 没有 (填“有”、“没有”)晶体析出.‎ ‎(2)为除去原盐中的泥沙,可先将原盐溶解,再通过 过滤 操作除去.‎ ‎(3)可用“夏季采盐,冬季捞硝”的方法来分离湖水中的芒硝和食盐.这种方法的化学原理是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硫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 .‎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专题:‎ 图表分析,寻找有效数据;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可以确定出温度变化时溶液中是否有晶体析出及分离混合物的方法等.‎ 解答:‎ 解:(1)由于在40~t℃时,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将t℃饱和硫酸钠溶液降温至40℃时,饱和溶液就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溶液中不会有晶体析出,故答案为:没有 ‎(2)由于泥沙不易溶于水,而食盐能溶于水,因此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泥沙,故答案为:过滤 ‎(3)由于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而硫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因此由于夏季温度高,硫酸钠的溶解度大,随着水分的蒸发,氯化钠就会从溶液中结晶析出,而大多数硫酸钠仍旧会溶解在溶液中;而冬天时,温度低,硫酸钠的溶解度变得很小,就会从溶液中结晶析出,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不会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因此夏天晒盐,冬天捞碱,故答案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硫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 点评:‎ 19‎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 ‎ ‎ ‎22.将锌和硫酸锌(不含结晶水)的混合物20.8 g放入179.6 g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得到200 g硫酸锌不饱和溶液.求:(1)原混合物中锌单质的质量分数(2)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3)反应后所得硫酸锌溶液的质量分数.‎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根据守恒,找出隐含条件;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物质质量守恒.‎ 分析:‎ 锌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恰好完全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之差即为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 根据放出氢气质量,计算参加反应硫酸的质量和反应生成硫酸锌的质量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 解:恰好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20.8g+179.6g﹣200g=0.4g 设参加反应锌的质量为x,硫酸的质量为y,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z Zn+H2SO4=H2↑+ZnSO4‎ ‎65 98 2 161‎ x y 0.4g z ‎65:2=x:0.4g 解之得 x=13g ‎98:2=y:0.4g 解之得 y=19.6g ‎2:161=0.4g:z 解之得 z=32.2g 原混合物中锌单质的质量分数==62.5%‎ 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 反应后所得硫酸锌溶液的质量分数==20%‎ 答:(1)原混合物中锌单质的质量分数62.5%;‎ ‎(2)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10.9%;‎ ‎(3)反应后所得硫酸锌溶液的质量分数20%.‎ 点评:‎ 反应所后得硫酸锌溶液中溶质硫酸锌的质量=原混合物中硫酸锌的质量+反应生成硫酸锌的质量.‎ ‎ ‎ ‎23.石灰石是我省的主要矿产之一.学校研究性学小组为了测定当地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来了矿石样品,并取稀盐酸200g,平均分成4份,进行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 ‎1‎ ‎2‎ ‎3‎ ‎4‎ 加入样品的质量/g ‎5‎ ‎10‎ ‎15‎ ‎20‎ 生成CO2 的质量/g ‎1.76‎ ‎3.52‎ ‎4.4‎ m ‎(1)哪几次反应中矿石有剩余?‎ ‎(2)试计算这种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上表中m值是 4.4 .‎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 19‎ 分析:‎ ‎(1)观察并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第2次实验中加入的样品和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均为第一次实验的两倍,同时可以判断5g样品能够产生1.76g二氧化碳,而第3次加入样品比第2次加入的样品多5g,而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只产生了4.4g﹣3.52g=0.88g,说明此时盐酸已完全反应,故3、4次实验中碳酸钙有剩余;‎ ‎(2)由(1)中的分析可以知道,实验1和实验2中样品中碳酸钙均完全反应,所以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可根据第1次或第2次实验中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根据化学方程式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列出比例式,即可求出参加反应的CaCO3的质量,然后再根据质量分数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3)通过对表格中数据结合(1)的分析可以判定出m的值.‎ 解答:‎ 解:(1)观察并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第2次实验中加入的样品和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均为第一次实验的两倍,同时可以判断5g样品能够产生1.76g二氧化碳,而第3次加入样品比第2次加入的样品多5g,而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只产生了4.4g﹣3.52g=0.88g,说明此时盐酸已完全反应,故3、4次实验中碳酸钙有剩余.‎ ‎(2)设第1次实验中样品中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1.76g 解之得:x=4g,‎ 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80%.‎ 答: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3)因为第3次反应已是完全反应,不再有气体产生,故第四次反应生成的气体质量的第三次的一样多,即m的值为4.4.‎ 故答案为:‎ ‎(1)3、4两次;‎ ‎(2)80%;‎ ‎(3)4.4.‎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完全反应的概念的认识,以及运用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分数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 ‎ 19‎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