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5届九年级化学下学期第二次诊断试卷(含解析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答题卡)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冰川融化
B.
海水晒盐
C.
风力发电
D.
光合作用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解:A、冰川融化过程中,水由固体变成液体,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海水晒盐过程中,只是把氯化钠从海水中分离出来,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风力发电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光合作用过程中,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
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2.(2分)(2008•温州)下图是空气组成(体积分数)示意图,其中甲表示的气体是( )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
标签图示型.
分析:
根据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来回答本题.
解答:
解: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
故选B.
点评:
熟记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知道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哪种气体最多,哪种气体最少.
3.(2分)(2013•重庆模拟)下列物质中既有分子又有离子的是( )
A.
氯化钠溶液
B.
蒸馏水
C.
试电笔中的氖气
D.
蔗糖溶液
考点:
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18
根据金属和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气态非金属单质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氯化钠溶液是氯化钠的水溶液,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符合题意.
B、蒸馏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试电笔中的氖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是由氖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蔗糖溶液是蔗糖的水溶液,蔗糖、水分别是由蔗糖分子、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2分)(2011•房山区一模)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生长靠营养”.当植物生长不茂盛时需施用尿素[化学式为CO((NH2)2]等化肥,尿素属于( )
A.
磷肥
B.
钾肥
C.
氮肥
D.
复合肥
考点:
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解答:
解:尿素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化肥中含有哪种或哪几种营养元素,然后再根据化肥的分类方法确定化肥的种类.
5.(2分)(2012•密云县二模)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
A.
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
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C.
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
D.
用稀盐酸洗去水壶内的水垢
考点:
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根据汽油能溶解油污考虑;B、根据洗洁精洗油污的过程考虑;C、根据酒精能溶解碘考虑;D、根据盐酸洗水垢的过程考虑.
解答:
解:A、油污不溶于水,但能溶于汽油,所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是利用了物质的溶解性,与乳化无关,故A错;
B、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洗洁精能将油滴的大颗粒分解成小的油滴,便于被水冲走,属于乳化原理,故B正确;
C、碘几乎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酒精,所以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是利用了物质的溶解性,与乳化无关,故C错;
D、稀盐酸洗去水壶内的水垢,是利用盐酸能与碳酸钙、氢氧化镁发生化学反应,将水垢除去,与乳化无关.
故选B.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分清乳化、溶解和发生化学反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操作.
18
6.(2分)(2014•孝感模拟)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蒸发结晶
B.
检查气密性
C.
滴管用毕即插回
D.
测定溶液的pH
考点:
蒸发与蒸馏操作;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滴瓶上的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后直接插回原瓶,不能用水清洗,否则试剂瓶中的溶液将被稀释,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防止污染试剂,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7.(2分)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能再分
B.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C.
离子是原子中质子数发生变化形成的粒子
D.
分子是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粒子
考点: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离子的定义及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最外层电子数来解答.
解答:
解: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故A错;
B、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最外层电子数,故B对.
C、离子是原子中电子数发生变化形成的粒子,故C错;
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故D错;、
18
故选B.
点评:
了解微观粒子及其属性,是解此题的关键所在.
8.(2分)化学来源于生活,下列做法中不合理的是( )
A.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
进入闲置的地窖前先进行灯火实验
C.
用甲醛溶液浸泡食用海产品以保鲜
D.
用食醋清洗水垢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解答;
B、根据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以及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进行解答;
C、根据甲醛有毒进行解答;
D、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酸反应.
解答:
解: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从而隔绝氧气起到灭火的原理,故正确;
B、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闲置的地窖中充满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以及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进入闲置的地窖前先进行灯火实验,故正确;
C、甲醛有毒,所以不能用甲醛溶液浸泡食用海产品以保鲜,故错误;
D、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酸反应,所以可用食醋清洗水垢,故正确.
故选:C.
点评: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关乎我们的生存、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是中考热点之一.
9.(2分)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水是能溶解多种物质的常用溶剂
B.
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可以用活性炭除去
C.
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D.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丰富,取之不尽
考点:
常见的溶剂;硬水与软水;水资源状况;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A、常见的溶剂主要有水、汽油、酒精等.其中,最常用的溶剂是水.例如,水能溶解氯化钠、硫酸铜等许多种物质,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等等.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C、把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盛有等量的软水、硬水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烧杯中产生泡沫的情况(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
D、地球上淡水资源丰富,但是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比较少.
解答:
解:A、水是常见的溶剂,许多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活性炭可用来吸附色素和异味.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软硬水的区分可用肥皂水,硬水遇到肥皂水易起浮渣,软水遇到肥皂水产生很多泡沫.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量的0.3%.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18
故选:D.
点评:
本题属于基础题,也很简单,结合生活常识识记即可.
10.(2分)(2013•汉阳区二模)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与“○”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反应后方框内生成物的微粒示意图是( )
A.
B.
C.
D.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判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分析判断反应后方框内生成物的微粒示意图.
解答:
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在左边有4个“●”、4个“○”,在右边有4个“●”,由质量守恒定律,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反应前后不变,反应后方框内生成物的微粒示意图是,所以,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并读懂反应前后物质结构的相关变化.
11.(2分)3.15晚会上曝光了一次性筷子在生产过程中经历了熏硫磺、石蜡、双氧水等多种化学药品的加工,生产过程触目惊心.过氧化氢(化学式为H2O2,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有毒化学物质,不但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还极具腐蚀性,对人体的危害极大.下列对过氧化氢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过氧化氢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
B.
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
过氧化氢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D.
过氧化氢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分析: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结合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过氧化氢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不含氢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1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过氧化氢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2)≠1:1
18
,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分)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A.
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
图1实验不能比较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高低
C.
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D.
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可燃物;二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在设计探究实验时就是根据这三个条件来设计.
解答:
解: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可以为白磷的燃烧提供热量,还可以为水中的白磷隔绝氧气,故A错误;
B、在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作对照,可以说明温度都达到着火点时,可燃物才能燃烧,能比较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高低,故B错误;
C、图1中水中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故C正确;
D、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热水的温度不能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不能观察到燃烧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我们往往认为水中的任何物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燃烧.但是从过这一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是满足燃烧的条件,无论在何环境下都可燃烧.
13.(2分)(2013•重庆)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描述的物质性质与其对应用途不相符的是( )
A.
浓硫酸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
B.
石墨有导电性,可用作电池的电极
C.
氧气有助燃性,可用于登山和潜水
D.
一氧化碳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考点:
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常见气体的用途;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18
分析: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氧气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浓硫酸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B、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作电池的电极,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登山和潜水,而不是利用了氧气具有助燃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是化学常考的题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2分)(2012•上海)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最终只存在无色液体的是( )
A.
BaCl2溶液、NaOH溶液
B.
Na2CO3溶液、KOH溶液
C.
Fe2(SO4)3溶液、NaNO3溶液
D.
Cu片、Na2SO4溶液
考点:
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最终只存在无色液体说明不能有有颜色的离子,不能产生沉淀.
解答:
解:A、氯化钡溶液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A错;
B、硫酸与碳酸钠、氢氧化钾都能反应,生成硫酸钠、水、二氧化碳,硫酸钾和水;所以最后只存在无色液体,故B正确;
C、硫酸铁溶液属于黄色溶液,故C错;
D、铜片不能与硫酸反应,最后得到的液体中会混有铜片,故D错.
故选B.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常见的有颜色的离子:铁离子:黄色,亚铁离子:浅绿色,铜离子蓝色.
15.(2分)(2010•石景山区二模)根据如图函数图象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①x可以表示向水中加入稀硫酸的过程;
②x可以表示向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
③y可以表示向水中加入食盐的过程;
④z可以表示向盐酸中加入水的过程;
⑤z可以表示向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的过程.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⑤
D.
②③④⑤
18
考点:
酸碱溶液的稀释;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
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
根据X的pH由7逐渐增大进行解答;根据Y的pH不变进行解答;根据Z的pH逐渐增大但不超过7进行解答;
解答:
解:①向水中加入稀硫酸,酸性逐渐增强,PH是逐渐减小,但不会等于7,故①错误;
②向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碱性逐渐增强,PH是逐渐增大,故②正确;
③食盐水是中性物质,向水中加入食盐不会改变PH值的变化,故③正确;
④向盐酸中加入水,酸性逐渐减弱,PH是逐渐增大,但不会超过7,故④正确;
⑤向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酸性逐渐减小至中性,然后变成碱性,故⑤错误;
故选B.
点评: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6.(2分)(2014•江西一模)下列四个图象分别表示四个化学兴趣小组活动中的数据及处理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A.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
相同质量的铝片和锌粉分别放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
C.
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片
18
D.
一定量的石灰石加入到足量的稀盐酸中(不考虑水、氯化氢的挥发)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学科交叉型;物质的制备;化学式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由于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两种固体,并放出氧气,固体质量随着加热不断减小,直至完全反应质量不再改变;
B、根据金属活动性强弱铝>锌>氢,相同质量的铝片和锌粉分别放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铝片首先反应完且放出氢气质量大于锌;
C、根据金属活动活动性铁>铜及相对原子质量大小铁<铜,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片,随着铜的不断置换,溶液质量不断减小;
D、一定量的石灰石加入到足量的稀盐酸中(不考虑水、氯化氢的挥发),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溶液中氢元素质量不变,随着反应溶液质量在增大,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分数不断减小,直到完全反应溶液质量不变,氢元素质量分数不变.
解答:
解: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由于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两种固体,并放出氧气,固体质量随着加热不断减小,直至完全反应质量不再改变,但不会变为0,故A不正确;
B、根据金属活动性强弱铝>锌>氢,铝片所对应的斜率应该比锌粉大,铝片首先反应完全,且相同质量的铝片和锌粉分别放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铝片放出氢气质量大于锌,故B不正确;
C、相对原子质量大小铁<铜,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片,随着铜的不断置换,溶液质量不断减小,故C不正确;
D、一定量的石灰石加入到足量的稀盐酸中(不考虑水、氯化氢的挥发),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溶液中氢元素质量不变,但反应后溶液质量不断增大,因此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分数不断减小,直到完全反应溶液质量不变,氢元素质量分数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通过曲线的纵横坐标确定曲线所表示反应的变化量,注意曲线的起点、折点及曲线趋势是解答此类问题的重点.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共20分)
17.(3分)(2013•重庆)某品牌矿物质水标签的部分内容如图所示.
每100mL含量
(μg/100Ml)
氯化钾 70
硫酸镁 240
偏硅酸 180
18
pH(25℃):7.2﹣7.8
(1)氯化钾中氯离子的符号是 Cl﹣ .
(2)硫酸镁中镁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C (填序号).
(3)25℃时,该矿物质水是 ③ (填序号).
①酸性 ②中性 ③碱性.
考点:
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标签图示型.
分析:
(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3)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
解答:
解:(1)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氯化钾中氯离子的符号是可表示为:Cl﹣.
(2)A、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2,为镁原子;B、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C、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镁离子.
(3)由题意,pH(25℃):7.2﹣7.8,大于7,显碱性.
故答案为:(1)Cl﹣;(2)C;(3)③.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离子符号的书写方法、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8.(4分)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于 煤 、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 可吸及颗粒物 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①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化学使天更蓝,汽车使用氢气作燃料的原因是 2H2+O22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雾霾天气会对肺脏造成损伤.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可达到清肺、润肺、养肺的功效.下列食物中,富含维生素的是 BC (填序号).
18
考点:
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专题:
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生活.
分析:
(1)从目前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去分析解答;
(2)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去分析解答;
①从汽车使用氢气作燃料,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水去分析解答;
②米饭中主要含有糖类,水果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去分析解答;
解答:
解:(1)目前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故答案为:煤;
(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故答案为:可吸入颗粒物;
①汽车使用氢气作燃料,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故答案为:2H2+O22H2O;
②米饭中主要含有糖类,水果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故答案为:BC.
点评:
生活处处有化学,学会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9.(3分)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发生7.0级地震,地震导致灾区部分水源严重污染,为保障当地群众饮水安全,有关卫生防疫部门使用了多种消毒剂进行杀菌、消毒.主要有:二氧化氯(C1O2)、优氯净(C3O3N3Cl2Na)、净水片(Na2FeO4)、“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NaClO).
(1)二氧化氯(C1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4 .
(2)优氯净(C3O3N3Cl2Na)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3:4 .
(3)制取净水片(Na2FeO4)的反应为:2Fe(OH)3+3NaClO+4NaOH=2Na2FeO4+3X+5H2O,则X的化学式为 NaCl .
(4)地震发生的成因很复杂.研究表明,孕震过程中比较活跃的物质有CO2、氢等.氢在目前的地震预测中被公认为是一种灵敏元素,地壳中水蒸气和氧化亚铁作用会产生氢气和氧化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O+2FeOH2 +Fe2O3 .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1)根据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C1O2,利用氧元素的化合价及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来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各元素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的比分析.
(3)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发生改变进行判断.
18
(4)根据题给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答:
解:(1)由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C1O2,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该化合物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则x+(﹣2)×2=0,解得x=+4;
故答案为:+4;
(2)优氯净(C3O3N3Cl2Na)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3)=36:48=3:4;
故答案为:3:4;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每个X中含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为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
故答案为:NaCl;
(4)地壳中水蒸气和氧化亚铁作用会产生氢气和氧化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2FeOH2 +Fe2O3.故答案为:H2O+2FeOH2 +Fe2O3.
点评:
本题考查化合价的计算、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等,在做化合价计算的题时,学生应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及化合价计算的原则.
20.(3分)(2013•重庆)t2℃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可溶性固体分别加人盛有相同质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的现象如图1所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 a (填“a”或“b“)物质的溶解一定达到了饱和状态.
(2)图2中, 乙 (填“甲”或“乙”)表示a的溶解度曲线.
(3)将图1中a溶液的温度从t2℃降低到t1℃,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较,通常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B (填序号).
A.溶液的浓度 B.溶剂的质量 C.溶解度.
考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专题:
压轴实验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1)根据饱和溶液是在该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
(2)由图示可知a物质的溶解度小,所以再根据t2℃时,溶解度小的是a的溶解度曲线;
(3)图1中a溶液的温度从t2℃降低到t1℃,会析出晶体回答本题.
18
解答:
解:(1)由图1可知a物质有不溶解的,说明达到了饱和状态;
(2)由图示可知a物质的溶解度小,所以再根据t2℃时,溶解度小的是a的溶解度曲线,由溶解度曲线可知乙表示a的溶解度曲线;
(3)图1中a溶液的温度从t2℃降低到t1℃,溶解度减小,会析出晶体,溶质减少,溶剂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故答案为:(1)a;(2)乙;(3)B.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饱和溶液判断方法:有固体溶质不溶物一定是饱和,没有不溶物可能饱和,可能不饱和;知道溶解度大小的判断方法:饱和溶液不管是降温还是升温,只要溶解度变小,就会析出晶体,溶质减少,溶剂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21.(3分)小明同学为了探究铜、铁、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做了如下实验.他找来一块铜片,用砂纸打磨干净,然后分别在a、b、c三处滴上不同的溶液:
•在a处滴上稀HCl
•在b处滴上后FeSO4溶液
•在c处滴上AgNO3溶液
(1)一段时间后观察a、b、c三处,无明显变化的地方是 ab ;
(2)写出产出黑色斑点的地方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u+2AgNO3=Cu(NO3)2+2Ag ;
(3)据此实验,你认为小明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Fe>Cu>Ag .
考点:
金属活动性的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铜银的活动性顺序为铁>氢>铜>银,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置在前的金属能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答:
解:
在铜片a处滴盐酸,铜在氢的后面,不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故无现象;在铜片b处滴上FeSO4溶液,铜活动性不如铁强,不与硫酸亚铁发生置换反应,无现象;在铜片C处滴上AgNO3溶液,铜的活动性比银,可以和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银,表面变黑,由此可以得出铁>铜>银;
故答案为:
(1)ab;(2)Cu+2AgNO3=Cu(NO3)2+2Ag;(3)Fe>Cu>Ag.
点评:
本题考查了金属的应用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实验时要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知识的储备.本实验采取一块金属片实验,将对比的两种金属盐溶液置于其上,更利于现象对比和结论的得出.这是灵活也是创新,同时体现了绿色化学低污染地损耗的特点.
22.(4分)(2013•朝阳区一模)同学们依据物质类别和物质中某种元素的化合价构建了初中化学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坐标图(图中“→”表示物质间的转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8
(1)工业上可用化合反应来制备B,且反应时放出大量热,B的俗称为 熟石灰或消石灰 .
(2)E的固体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其原因是 吸水潮解,与二氧化碳反应变质 .
(3)H、G均可与F溶液反应,分别生成含该金属元素的两种盐溶液,则G与F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或Fe2O3+3H2SO4=Fe2(SO4)3+3H2O .
(4)在B溶液中加入一定量D溶液,过滤后取滤液,滴入过量F溶液,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中的溶质是(写出所有可能) NaOH或NaOH和Ca(OH)2 .
(5)已知金属铝可与E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一种最轻的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Al+2NaOH+2H2O=2NaAlO2+3H2↑ .
(6)A~M九种物质中能与F溶液反应的物质有 7 种.
考点: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专题:
物质的制备.
分析:
(1)根据生石灰溶于水放热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吸水性和与二氧化碳反应分析
(3)根据铁有亚铁盐和铁盐分析
(4)根据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分析
(5)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及书写方程式的原则书写方程式
(6)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
解:(1)工业上可用化合反应来制备B,B是一种碱,且反应时放出大量热,在学过的物质中氧化钙与水化合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因此B为熟石灰或消石灰,A为氧化钙.
(2)E是一种碱,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因此E是氢氧化钠,因其在空气中会吸水潮解,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故质量增加
(3)F是一种酸,H是单质,G是氧化物,HG都与酸反应生成含该金属元素的两种盐溶液,已知的元素中铁有+2和+3价,对应的盐有亚铁盐和铁盐,因此H是铁,G是氧化铁,G与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或Fe2O3+3H2SO4=Fe2(SO4)3+3H2O
(4)B为氢氧化钙,在B溶液中加入D溶液产生沉淀,且D由氢氧化钠反应制取,因此D为碳酸钠,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过滤后取滤液,滴入过量的F(盐酸或硫酸)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碳酸钠没有剩余,氢氧化钙可能剩余,因此滤液中的溶质可能是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5)金属铝可与E(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一种最轻的气体(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18
(6)F是酸,A到M中能与酸发生反应的有A氧化钙,B氢氧化钙,C碳酸钙,D碳酸钠,E氢氧化钠,H 铁,G氧化铁七种
故答案为:(1)熟石灰或消石灰
(2)吸水潮解,与二氧化碳反应变质
(3)Fe2O3+6HCl=2FeCl3+3H2O或Fe2O3+3H2SO4=Fe2(SO4)3+3H2O
(4)NaOH或NaOH和Ca(OH)2;
(5)2Al+2NaOH+2H2O=2NaAlO2+3H2↑
(6)7
点评: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物质的鉴别、推断及其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等,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11分)
23.(3分)(2006•眉山)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并收集一定体积的氧气.
(1)写出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备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KClO32KCl+3O2↑ ;
(2)利用上述装置收集的气体应具备的性质是 难溶于水 ,
根据 量筒中液体的体积 可确定收集的气体的体积.
(3)为达到实验目的,各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填接口字母):
a→ c → b →d.
考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的装配或连接;氧气的收集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压轴实验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熟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式;
(2)用排水法测量气体的体积时,该气体应该难溶于水;
(3)为达到粗略测定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所收集到的氧气体积,各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acbd.
解答:
解:(1)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备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2KClO32KCl+3O2↑;
故答案为:2KClO32KCl+3O2↑;
(2
18
)利用排水装置收集的气体应具备的性质是难溶于水;根据量筒中液体的体积,可确定收集的气体的体积.
故答案为:难溶于水;量筒中液体的体积;
(3)各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acbd,注意c、b的连接,因为氧气的密度比水小,因此氧气应该从c进入.
故答案为:c→b.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包括反应原理、氧气体积的测量,综合性比较强.关于制取氧气的实验的相关问题是考查的重点.
24.(4分)如图是化学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
I.上述实验设计与对应的实验目的表述不一致的是 ③ (填序号).
Ⅱ.实验①中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 H2 (填化学式).
Ⅲ.某同学根据上图的实验②也自行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请你根据所学知识针对该同学的实验方案操作或结论等作出正确评价:
【实验目的】验证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实验方案】用温度计测出稀盐酸的温度,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发现所得溶液的温度上升.
【实验结论】中和反应放热.
你认为他能达到实验目的吗? 不能 ,说明原因 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也要放热 .
考点:
电解水实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
I.先看图弄清实验目的然后再进行分析.
Ⅱ.根据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体积大,氧气体积小,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为1:2,电解水获得的实验结论,要记住.
Ⅲ.根据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也要放热进行解答;
解答:
I.③是证明二氧化碳溶液水,故实验设计与对应的实验目的表述不一致;故填③;
Ⅱ.由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可知,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里产生的气体较少是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试管里产生的气体较多是氢气;故填:H2;
Ⅲ.将氢氧化钠固体直接与稀盐酸反应,以探究中和反应是否放热”,此提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因为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也要放热;
故填:不能;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也要放热;
点评:
本题是综合实验题,只要掌握好基本实验操作和初中主要验证实验和制取实验的操作步骤,这一类型的题较好解决,本题综合性很强,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
25.(4分)(2012•密云县二模)在实验室中,同学们用下面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图中固定试管的仪器已略去):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木炭粉的质量明显减少;砖红色的氧化铁粉沫下部出现了一些黑色的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停止加热并冷却到室温.
18
(1)写出硬质大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O22CO 、 Fe2O3+3CO2Fe+3CO2
(2)B装置的作用是 防止反应后冷却到室温时,C装置的溶液倒流 .
(3)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现象说明 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说明A装置已经发生了化学反应 .
(4)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 收集多余的CO,防止有毒的CO污染环境 .
考点:
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1)利用现象结合硬质试管中物质的性质分析反应的发生;
(2)反应后容器内气体冷却后容器内压强减小,C装置中的溶液会倒流,加入B装置起到缓冲作用,可防止溶液进入硬质大试管中;
(3)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4)反应中有一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有毒,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加气球收集一氧化碳防止环境污染.
解答:
解:(1)在硬质试管中含有碳、氧化铁及少量氧气,根据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木炭粉的质量明显减少;氧化铁粉末下部出现了一些黑色的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知生成了铁,所以硬质试管中生成了一氧化碳;所以可发生的反应有:碳与氧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正确书写出其化学方程式为:2C+O2.2CO、
Fe2O3+3CO 2Fe+3CO2 ;
(2)反应后容器内气体冷却时容器内压强减小,C装置中的溶液会倒流,加入B装置可防止反应后冷却到室温时,C装置的溶液倒流;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现象说明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说明A装置已经发生了化学反应;
(4)反应中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加气球收集多余的CO,防止有毒的CO污染环境;
故答案为:
(1)2C+O2 2CO Fe2O3+3CO 2Fe+3CO2;(2)防止反应后冷却到室温时,C装置的溶液倒流;
18
(3)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说明A装置已经发生了化学反应;
(4)收集多余的CO,防止有毒的CO污染环境.
点评:
此题是一道实验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对相关物质性质的分析,另外解题时实验的一些关键现象也常常是解题的重要突破口,同时考查了有毒气体对环境的污染.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7分)
26.(7分)小红学了化学知道硫酸亚铁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叫做铁肥.实验室有一瓶硫酸溶液,小红决定用硫酸配制硫酸亚铁溶液.先取一洁净小烧杯,称其质量为18.2g,然后往其中倒入少量硫酸溶液后称量,总质量为53.5g,之后,将一枚质量为10.8g的铁钉(已用砂纸打磨去掉铁锈)放入该小烧杯中反应,待铁钉表面不再有气泡产生后,再次称量,总质量为64.2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中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是 0.1g .
(2)计算配制的硫酸亚铁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若要使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减小一倍,则应加入多少克水?(写出计算过程)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
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
分析:
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即为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根据氢气的质量可以计算反应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进一步可以计算配制的硫酸亚铁溶液的质量分数;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解答:
解:(1)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53.5g+10.8g﹣64.2g=0.1g,
故填:0.1g.
(2)设反应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为x,
Fe+H2SO4═FeSO4+H2↑,
152 2
x 0.1g
=,
x=7.6g,
配制的硫酸亚铁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00%=15.8%,
答:配制的硫酸亚铁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6.5%.
(3)设应该加入水的质量为y,
(64.2g﹣18.2g+x)×7.9%=7.6g,
x=48g,
答:应该加入48g水.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