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作业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作业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基础夯实 ‎1.中国古代字典中本无“啤”字。啤字是根据英、德、法文的头两个字母的发音新创造的,所以在近代中国的一个时期内,很多人把“啤酒”称为“卑酒”。这反映了(  )‎ A.中国传统酒文化已被西化 B.西方啤酒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C.国人对外国文化的接受 D.国人产生了崇洋媚外观念 解析近代中国人在一个时期内把“啤酒”称为“卑酒”,作为中国传统酒文化之外的补充,这反映了国人对外国文化的接受,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已被西化”“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崇洋媚外观念”等信息,故A、B、D三项错误。‎ 答案C ‎2.1912年在山东潍县的某市面店铺出现了一副对联:“职赞共和,学佛门祝发;名为待诏,代文士修容。”下列对出现此联背景的表述,最接近历史的是(  )‎ A.民国政府提倡个人卫生 B.山东潍县的商人支持共和 C.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法令 D.清朝提倡佛儒道三教融合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12年”“职赞共和,学佛门祝发”和所学史实判断,此对联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的现象。故选C项。‎ 答案C ‎3.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解析从民众的态度变化和张勋复辟可以看出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依然比较顽固,走向共和的道路相当艰难,D项正确。‎ 答案D ‎4.1890年,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人制造“风舟”的新闻。一位中国画师据此画出“带有4只鸟翼的船”发表在《点石斋画报》上。对上述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这则新闻是假的 B.飞机制造技术传入中国 C.该画报以传播先进科学技术为宗旨 D.报刊有传递信息、娱乐大众的作用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解析从材料内容看,无法判断新闻的真伪性,故A项错误;飞机的发明是在1903年,材料时间是1890年,故B项错误;材料只说明该报纸刊登一幅画,无法说明该画报以传播先进科学技术为宗旨,故C项错误;《点石斋画报》刊登“带有4只鸟翼的船”的画,说明报刊有传递信息、娱乐大众的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D ‎5.孙中山的秘书戴季陶说“报纸为舆论之机关,言论为天赋之自由,千百志士,洒如许热血,所欲得者,此其一也”。上述材料说明(  )‎ A.戴季陶肯定了报纸的新闻功能 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 解析“报纸为舆论之机关,言论为天赋之自由,千百志士,洒如许热血,所欲得者,此其一也”体现了报纸通过宣传民主自由推动社会进步,B项正确。‎ 答案B ‎6.近代中国一则广告宣称:“凡各国山川、人物、草木、鸟兽、胜景、奇事、战争、玩耍,无不完备,且活动如生。”“看看看,真极!看看看,奇极!看看看,活极!”这则广告宣传的是(  )‎ ‎                   ‎ A.修筑铁路 B.创办报刊 C.放映电影 D.开通电话 解析材料信息“活动如生”“真极”“奇极”详细地介绍了播放影片的内容与特点,充分表明了中国人对电影特点的感受。故选C项。‎ 答案C ‎7.20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该诗主要反映了(  )‎ A.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 B.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封建守旧势力对新文化的抵触 D.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解析本题的切入点是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初”“新制初更阳历”“三民对五权”分析,再联系影响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即可判断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8.1912年,中国政府下令,祭孔时除去拜跪之礼,改行三鞠躬。这可用来说明(  )‎ A.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准备 B.传统文化被彻底否定 C.民国政府推动传统习俗的改良 D.新文化运动主张打倒孔家店 解析袁世凯尊孔复古,为复辟帝制做准备,祭孔时行拜跪之礼,故A项错误;民国政府保留祭孔仪式,反映出儒家传统文化仍然有很重要的地位,没有被彻底否定,故B项错误;民国政府除去拜跪之礼,改行三鞠躬,推动了传统习俗的改良,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主张打倒孔家店,彻底否定传统文化,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C ‎9.有人题打油诗反映清末民初社会上的婚礼仪式:“某市结婚不论谱,大个喇叭小个鼓。半新半旧分不清,好像北京耍老鼠。”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B.婚礼仪式文明新潮 C.传统文明受到冲击 D.社会习俗全盘西化 解析“半新半旧分不清”体现新旧并存,即旧的传统婚俗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 答案C ‎10.民国初年……各地离婚率上升,《夏津县志》云“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通都大邑时有所闻”。对上述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婚姻自由蔚然成风 ‎ 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 D.西式婚礼成为时尚 解析民国初年尚未实现婚姻自由,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婚姻观念变化,与民主共和思想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说明社会对婚姻的限制相对自由,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西式婚礼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 能力提升 ‎11.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都市“新少年”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追捧,《申报》的文章指出了新少年 “醉心争购舶来品”“轻利权”的问题,说明比较理性地分析了这一现象,D项正确。“新少年”的时尚追求只能代表少数人,不能代表“国人”,也不能说明“着西装已经成为当时普遍现象”或者“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A、B、C三项均错误。‎ 答案D ‎12.(2017课标全国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喜字纱灯”和“蓝袍黑褂”等体现出中国传统的习俗,“钢琴曲”和“白纱”等反映出西方习俗,由此可见,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故B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并没有完全实现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仍存在门当户对观念,不可能被颠覆,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仅仅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婚姻习俗的变化,D项说法是对题意的错误理解。‎ 答案B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在上海等沿海口岸出现了少量的国人自办报纸,‎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但欧美报刊在民众心目中拥有很大的权威,中国报刊“多侈陈海外奇谈,以博阅者莞尔(指微笑)”,不能引起读者兴趣,第一代报人大都由传统士人转变而来,思想陈腐。1895年后,从上海到太原、重庆等地,国人自办报刊70多种,其中维新派创办的就有48种,出现了政论、娱乐、商业等多种报刊,社会效应也非同凡响。如《时务报》被誉为“举国趋之,如饮狂泉”。从1911年底,报界进入了黄金时代,孙中山下令减免邮费、电报费,大大降低了报业成本。全国各地报纸增至500多家,鼓吹发展实业的经济报刊、发展教育的教育报刊、要求妇女参政的妇女报刊和政党报刊大量出版。这一时期的报人被誉为“不冠之皇帝,不开庭之最高法官”。‎ ‎——摘编自赵建国《分解与重构 ‎——清末民初的报界团体》‎ 请完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近代中国报业的发展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解读:19世纪70年代,沿海地区出现少量国人自办报纸,由于办报者思想陈旧,报刊内容多是猎奇,没有得到国人关注。甲午战争后,维新派积极利用报纸宣传维新思想,加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办报数量增多,内容扩展到政治、经济领域,范围发展到内地,社会反响突出。辛亥革命后,由于封建专制被推翻,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对报业的扶植,使办报的数量进一步增多,内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范围遍及全国,报刊在国民中有了很高的影响力。‎ 中国报业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与救国图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摘编自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请完成:‎ ‎(1)根据两则材料,概括清末民初时社会观念的变化。‎ ‎(2)两则材料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习俗的新气象,比较其形成的不同。‎ 参考答案(1)变化:从维持中国旧俗、恐惧排斥新事物,到认同西方先进文明、接受追求新事物。‎ ‎(2)不同:材料一:对待西方物质文明,通过实践体会其优越性,从而逐步认识接受。材料二:对清朝及传统旧俗的不满;在辛亥革命推动下,民主共和、平等自由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