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同步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同步练习》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该法令表明苏俄政府(  )‎ A.实行余粮征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推行农业集体化 D.取消自由贸易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余粮征集制,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核心措施。‎ 答案:A ‎2.1919年3月苏维埃政府将全国城乡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一律联合并改组为统一的消费公社,规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  )‎ A.取消了自由贸易 B.实行了普遍义务劳动制 C.鼓励私人办企业 D.征收固定粮食税 解析:本题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919年3月”及“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这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取消自由贸易及食物配给制有关,故选A。‎ 答案:A ‎3.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能表明(  )‎ A.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B.苏维埃政府开始从国情出发,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C.新生政权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 D.苏俄政权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的恢复和发展,其目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也说明了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故A项错误,B项正确;D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最能表明”的要求不符;C项实际上否定了新经济政策,故排除。‎ 答案:B ‎4.以下是《苏联(俄)农业发展情况统计表》,该表反映的变化是由于苏联(俄)实施了(  )‎ 年份 ‎1921‎ ‎1923‎ ‎1925‎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6 620‎ ‎7 860‎ ‎8 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计划经济体制 D.农业集体化方针 解析: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工农业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成为1923、1925年耕种面积和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A、C、D时间不符合。‎ 答案:B ‎5.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 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解析:苏联在僵化的斯大林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阻碍了农业发展。故选D。‎ 答案:D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年至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 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世界历史纪录片》‎ 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解析:抓住材料中“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巧妙地利用了……时机”“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等信息,‎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模式、政府政策、群众条件、科技文化、外部机遇等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苏联人民饱满的爱国建设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抓住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专家。‎ 基础巩固 ‎1.有人认为(1921年)苏俄发生的“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暴动,“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农民的暴动”。引发这场暴动的是(  )‎ A.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行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临时政府继续帝国主义战争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征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在战争结束后,该政策没有及时得到调整,引发农民对此政策的不满,从而出现暴动。‎ 答案:B ‎2.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解析:1921年春的“严重的失败”是由苏俄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足是不顾苏俄现实状况而企图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故B项符合题意;当时苏俄未向农民征税,而是实行余粮征集制,A项错误;实物配给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C项;此时苏俄国内革命战争已经胜利,敌对势力已基本被消灭,D项错误。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足,正确把握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答案:B ‎3.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相比,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工业企业的经营方式有了很大改变。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  )‎ A.集中全国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扩大经营权 C.国家政权和国内外私人资本合作 D.重要工业企业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工业国有化;新经济政策允许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故C项正确。A、B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D项是两者的共同点。‎ 答案:C 能力提升 ‎4.一部史学著作评论某一事件道:“它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用列宁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这一事件指的是(  )‎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C.粮食税的实行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 解析:从材料中妥协、退却,可以判断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暂时的退却”,或者叫作“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因此C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材料中的妥协、退却,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B项错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妥协、退让,是符合当时人们的愿望的,故A项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是在斯大林时期,不是在列宁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C ‎5.作为苏联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同的是(  )‎ A.都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 B.都破坏了工农关系 C.都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而新经济政策不是,排除A。B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不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排除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排除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工农关系,恢复了经济,也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所以选C。‎ 答案:C ‎6.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 A.余粮征集制 B.征收粮食税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与苏联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农业集体化。‎ 答案:C ‎7.普京在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从1924年至1953年国家有了根本变化: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在这一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不过工业化确实实现了。”请问“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苏联农业设备和经营方式落后 D.苏联农业发展的起点比较低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随着苏联工业化的进行,农民的利益不断遭到损害,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8.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  )‎ ‎“爸,您能给我套车钥匙吗?”‎ ‎“好,别丢了,儿子,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轻工业的生产 C.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 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解析:从题干看,汽车工业是重工业,而“‎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不能说明片面发展重工业,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到轻工业,不能反映忽视轻工业的生产,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工业,不是农业,D项错误;汽车是消费品。因此C项正确。‎ 答案:C ‎9.‎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中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  )‎ 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推行义务交售制 解析: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并在“三四年内”取得了“巨大的效果”,故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后被逐渐取消,苏联农业集体化中的义务交售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没有取得“巨大的效果”,故排除A、C、D。‎ 答案:B ‎10.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苏联在粮食大幅减产的情况下,却依然加大粮食出口量,这必然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说明苏联人民为此时期的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巨大奉献,A项正确。‎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答案:A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见下列图片。‎ ‎ 图1 面向未来 图2 工业化之路 图3 纺织工业 请回答:‎ ‎(1)图1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1和图2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3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工业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第(1)问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需再现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在评价新经济政策时,学生要注意审题,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而不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第(2)问则要求学生认真分析图③,准确解读其中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对图中信息是否准确做出正确的判断。图③反映的是纺织工业的飞速发展,这与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的政策不符。而宣传海报的特点需要学生分析归纳,注意从绘画主题、绘画者身份、绘画时间等角度切入。‎ 答案:(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 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