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带答案和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带答案和解析)》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A.“开垦、开垦、再开垦”‎ 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废除余粮征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解析: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农业,开展种植玉米运动,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所以选A项。B项出现在戈尔巴乔夫时期;C项出现在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D项出现在斯大林时期。‎ 答案:A ‎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掘墓人”说明其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守墓人”说明其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答案:C ‎3.勃列日涅夫在执政前期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 A.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B.改变苏联重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改善人民的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正是美苏争霸时期,所以他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以与美国争夺霸权。‎ 答案:C ‎4.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办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  )‎ A.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放弃党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接受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原则 D.在维护原有模式下进行修补 解析:在斯大林体制下,用行政命令代替经济手段,完全排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戈尔巴乔夫改革用经济管理办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A ‎5.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出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里所谓“蛮干”是指他(  )‎ A.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 C.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解析:赫鲁晓夫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最终颗粒无收,符合“蛮干”的形象,A、C、D三项均与“蛮干”没有联系。‎ 答案:B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图1 赫鲁晓夫  图2 勃列日涅夫  图3 戈尔巴乔夫 材料二 ‎(1)图1、图2所示人物的改革有何共同点?图3所示人物的改革与前面的人相比,有何不同点?结果怎样?‎ ‎(2)20世纪初到90年代,红旗从克里姆林宫升起又降落。这一升一降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从斯大林去世到苏联解体这一时期历史的掌握情况,第(1)问为比较题。要在掌握三位人物改革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第(2)问要分别答出十月革命胜利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答案:‎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共同点:都在工业和农业领域进行改革;都取得一定成效;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体制;结果都失败了。不同点: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结果:陷入困境,不得不把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2)原因。升:十月革命的成功,并且粉碎了英、法、美、日等国的武装干涉,使红旗升起。降:1991年底苏联解体,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落下来。这是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未得到纠正的后果;也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以及长期以来西方反共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实施的结果。‎ 基础巩固 ‎1.“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该观点评价的是(  )‎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罗斯福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他”批判了斯大林,而且对斯大林的批判是其推行改革的条件,故B项正确。‎ 答案:B ‎2.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农民反对苏维埃的起义 C.重工业发展过快 D.粮食短缺,人们生活困难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可知促使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粮食短缺,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答案:D ‎3.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 A.调整农业政策,促进农业市场化 B.调整农业政策,实现农业集体化 C.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生产量 D.农业经济改革,支持工业化建设 解析: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赫鲁晓夫推行的“玉米运动”。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政策,以提高粮食产量。‎ 答案:C 能力提升 ‎4.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 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 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D.使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 解析: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材料描述的现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其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答案:C ‎5.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领导人开始改革,但是史学界认为有一个时期“措施的政策取向却是朝着回归斯大林模式的路标运动的”。这个时期执政的应该是(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叶利钦 D.戈尔巴乔夫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开苏联改革的先河,是以农业为突破口;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与斯大林时期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极为相似;叶利钦执政时苏联已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方面冲破了斯大林模式,另一方面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答案:B ‎6.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解析: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失调。‎ 答案:B ‎7.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B.重点放在军事工业 C.重点放在重工业 D.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解析:注意从本质上找共同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苏联社会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 答案:D ‎8.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 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彻底改革,这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所没有的。故选D项。‎ 答案:D ‎9.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马列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故A项错误;C项表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无法说明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完全背离了马列主义原则;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B项表述符合材料的核心内容,答案为B项。‎ 答案:B ‎10.“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解析:由于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缺乏活力,很多技术不能得到应用,故B项正确。‎ 答案:B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许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材料二 时间 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 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966—1970年 ‎8.4%‎ ‎-‎ ‎1971—1975年 ‎7.1%‎ ‎0.8%‎ ‎1976—1980年 ‎4.5%‎ ‎1.9%‎ ‎1981—1982年 ‎2.8%‎ ‎1%‎ 材料三 1985年,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着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的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1)依据材料一说明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缺点。改革的结果如何?‎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执政时的经济状况?苏联当时的工业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如何?其与赫鲁晓夫改革共同的不足有哪些?‎ 答案:(1)缺点:赫鲁晓夫提出的改革目标不切实际,如其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强行扩大玉米种植面积,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结果: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而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改革以失败告终。‎ ‎(2)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趋势:工业增长率不断下降,工业发展趋于停滞。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使苏联的经济负担不断加重。‎ ‎(3)结果:戈尔巴乔夫改革不但没能实现“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的目标,‎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还使经济增长率进一步降低。共同不足:都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模式”的僵化而导致的弊端。‎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