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师对话】2015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5-1生物与环境课时作业(含解析)
一、选择题
1.(2014·东北名校联考)下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
解析:理解种群的特征是解题关键。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它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图中①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也能影响死亡率,性别比例则影响出生率,所以②与③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④是年龄组成,⑤是性别比例。选项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说法正确;选项B,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人口流动导致的,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说法错误;选项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说法正确;选项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说法正确。
答案:B
2.(2014·湖南十二校联考)下图中的曲线x表示某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曲线y为某种群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增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6 -
A.曲线x与曲线y之间的阴影部分面积大小表示环境阻力大小
B.从B~C的过程中,种群增长速率减小,数量逐渐增大
C.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改良农作物品种可使农作物呈图中曲线x型增长
解析:理解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发生的变化曲线和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区别是解题关键。自然环境中因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难以呈“J”型增长。
答案:D
3.(2014·辽宁大连双基测试)有关群落演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群落中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
B.保留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C.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速率和方向
解析:理解群落演替的类型是解题的关键。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或在还保留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干旱的环境中缺水,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答案:A
4.
(2014·福建龙岩模拟)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
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
D.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
解析:理解群落演替的类型区别是解题的关键。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曲线a)增多,但个体数(曲线b)减少。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改变。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草本阶段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
答案:D
5.(2014·北京海淀第一学期期末)森林被砍伐殆尽后,经历较长时间仍可恢复成森林。关于这一演替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初期,群落生产大于群落呼吸,有机物质不断积累,种类增加
B.中期,物种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逐渐趋向复杂,抗干扰能力加强
C.后期,群落的有机物收支接近平衡,这是群落达到顶极的重要特征
D.这一演替过程中无机物循环更加开放,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加快
- 6 -
解析:理解群落演替是解题的关键。群落演替的结果是总生产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逐渐提高;最后达到相对稳定阶段,有机物的收支趋于平衡。
答案:D
6.(2014·江苏淮安二模)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
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
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 D.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
解析:弃耕的农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A错误;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B正确;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会发生更替,这也是演替的本质,C错误;森林群落形成以后,苔藓植物会减少,一般不会消失,D错误。
答案:B
7.(2014·山东烟台一模)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
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
C.A点之前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负相关
D.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
解析:A点种群密度较小,生物量与B点基本相同,则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B正确;A点之前随笠螺种群生物量的增加,体长不断减小,二者之间表现为负相关,C正确;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的斗争越激烈,D错误。
答案:D
8.(2014·北京东城调研)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不易受到影响的群落是( )
- 6 -
A.群落甲 B.群落乙 C.群落丙 D.群落丁
解析:根据图形中的信息可知,丁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而且各物种比例恰当,所以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该群落不易受到影响,D正确。
答案:D
9.(2014·江苏南京三模)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灭绝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解析:退耕还林后增大了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甲、乙、丙为三种不同阶段的优势植物,三者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发展为树林,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B正确;演替过程中只是优势种的替代,而不是完全取代,C错误;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增加,抵抗力稳定性也会提高,D正确。
答案:C
10.(2014·河北唐山二模)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 6 -
解析: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切忌不可忽略,需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错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计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B错误;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宜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D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绘制如图甲,a表示每3 h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d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培养曲线。
(1)曲线a表示种群呈“________”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曲线d表示的增长为“________”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_______。
(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情况如图乙所示,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________现象。
解析:(1)曲线a对应的酵母菌种群,在每3 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情况下,处于理想状态,呈“J”型增长。呈现“J”型增长的种群必须处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条件下。(2)曲线d对应的种群,由于不更换培养液,生活条件受到限制,呈“S”型增长;呈“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后减,最后为零,其在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达到最大。(3)题图乙显示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K值附近波动。
答案:(1)J 食物和空间充裕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
(2)S 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 最大
(3)波动
12.(2014·北京顺义二模)某研究小组在雅玛里克山东北坡海拔890~1290 m范围内,按80 m间距划分6种梯度样带(分别以A、B、C、D、E、F表示),在每个样带内选3个样点,在每个样点按距地表深度0~5 cm、5~10 cm、10~15 cm、15~20 cm四层进行采样。统计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情况,结果如下表。
海拔(m)
样带
个体数
类群数
890
A
2631
35
970
B
1816
33
1050
C
1341
29
1130
D
637
25
- 6 -
1210
E
628
19
1290
F
322
17
(1)调查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确定每个样带的三个样点时应________选取。
(2)在雅玛里克山的东北坡,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土壤动物个体数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原因之一是随着温度逐渐降低,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________能力下降,导致作为土壤动物食物来源的________减少。
(3)土壤动物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土壤动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_,它们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调查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应采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2)分析表格数据,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分解能力下降,导致作为土壤动物食物来源的有机物减少,土壤动物个体数逐渐减少。(3)分析表格数据,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土壤动物类群数逐渐减少。(4)土壤动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和消费者。
答案:(1)取样器取样法 随机
(2)逐渐减少 分解者 分解 植被
(3)逐渐降低
(4)异养型 分解者和消费者
13.(2014·山东烟台一模)在稻田放养鸭,利用鸭的杂食性以及活动性,不仅能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害虫,并能对稻田土壤起到中耕的作用。同时鸭排出的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里就能生产出无公害的大米和鸭肉。为此,研究人员对稻鸭共作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
杂草密度(株/m2)
物种丰富度(种)
杂草相对优势度
草龙
节节菜
稗草
陌上菜
异型莎草
常规区
40
12.0
0.247
0.189
0.100
0.102
0.094
稻鸭区
2.3
5.3
0
0.259
0.271
0.089
0
注:相对优势度表示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
(1)调查杂草密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表中杂草密度数值应采用调查结果的________值。
(2)由物种丰富度的变化可知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群落中杂草的________。由于稻鸭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________地位下降,而有些杂草的优势地位明显上升,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由此推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对稻田群落的________有不同的影响。
(3)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______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鸭的引入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复杂性,从而使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提高。
解析:(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应采用样方法。对各样方统计数据取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群落中杂草的物种数目;草龙在常规区处于明显优势,而在稻鸭区则基本消失;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对稻田群落的结构有不同的影响。(3)分解者可以将动物粪便分解成无机物,供水稻利用;增加生物种类可以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1)样方法 平均
(2)物种数目 草龙 结构
(3)分解者 无机物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 6 -